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ight Ventricular Myxoma Causing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Obstruction: A Case Report
1
作者 Xuemei Jiang Yang Wang +1 位作者 Werner Mohl Zhongyi Si 《Open Journal of Clinical Diagnostics》 2015年第3期121-124,共4页
A 63-year-old patient presented with dyspnea and chest distress. A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d echocardiogram showed a cardiac mass in the right ventricle, which caused obstruction of the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 A 63-year-old patient presented with dyspnea and chest distress. A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d echocardiogram showed a cardiac mass in the right ventricle, which caused obstruction of the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Coronary angiography revealed a dense meshwork of the abnomorly capillary vessels originating from right coronary artery. The mass was completely excised under cardiopulmonary bypass. The mass attached right ventricle lateral wall and posterior triscupid leaflet. Histology was typical myomatous tiss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YXOMA cardiac Tumor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下载PDF
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剂在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治疗中的研究现状
2
作者 姚舜禹 罗素新 黄毕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4年第5期397-401,共5页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OHCM)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以室间隔不对称性肥厚为主要表现,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以改善症状为主,缺乏针对梗阻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异常的特异性药物。随着对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及药物研发的进展,针对梗阻性肥厚的...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OHCM)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以室间隔不对称性肥厚为主要表现,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以改善症状为主,缺乏针对梗阻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异常的特异性药物。随着对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及药物研发的进展,针对梗阻性肥厚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的药物——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剂应运而生。目前的试验结果表明,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剂可有效减轻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改善患者的纽约心功能分级和生活质量。该药的短期有效性和安全性已被证实,但长期的疗效目前尚在进行临床试验评估。现就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剂在OHCM中的作用机制并结合近期的临床试验结果及在未来OHCM中的治疗地位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剂 流出道梗阻 短期预后
下载PDF
产前超声切面检查在胎儿心脏畸形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何新悦 叶红梅 +2 位作者 钟雪梅 何敏 张政权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3年第5期614-619,共6页
目的分析在胎儿心脏畸形筛查中应用产前超声切面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2年5月在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进行孕前胎儿心脏畸形筛查的1300例孕产妇,年龄20~46岁,平均年龄34.52岁(标准差8.71岁);孕周18~42周,平均孕周32.61周... 目的分析在胎儿心脏畸形筛查中应用产前超声切面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2年5月在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进行孕前胎儿心脏畸形筛查的1300例孕产妇,年龄20~46岁,平均年龄34.52岁(标准差8.71岁);孕周18~42周,平均孕周32.61周(标准差9.82周);初产妇965例,经产妇335例;妊娠胎数1015例单胎,285例双胎;分娩结局,引产57例,顺产915例,剖宫产328例。均采用胎儿超声心动图进行筛查,统计四腔心切面、左右心室流出道切面、三血管切面单独筛查和联合筛查情况,并与新生儿心动图结果、引产后或新生儿死亡后解剖结果等妊娠终止后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单独筛查和联合筛查的诊断价值。结果妊娠终止后检出159例胎儿心脏畸形,四腔心切面单独筛查检出131例胎儿心脏畸形,左右心室流出道切面单独筛查检出124例胎儿心脏畸形,三血管切面单独筛查检出103例胎儿心脏畸形,四腔心切面+左右心室流出道切面+三血管切面联合筛查检出156例胎儿心脏畸形。四腔心切面、左右心室流出道切面、三血管切面单独筛查和联合筛查的诊断符合率、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筛查的漏诊率(1.89%)低于四腔心切面(17.61%)、左右心室流出道切面(22.01%)、三血管切面(35.22%)(均P<0.05);联合筛查的灵敏度(98.11%)高于四腔心切面(82.39%)、左右心室流出道切面(77.99%)、三血管切面(64.78%)(均P<0.05)。结论产前超声切面检查在胎儿心脏畸形筛查中的应用价值高,可提高临床诊断的检出率,且诊断符合率和灵敏度高,有效地减少漏诊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腔心切面 左右心室流出道切面 三血管切面 胎儿 心脏畸形 筛查 联合筛查
下载PDF
四腔心切面+左右心室流出道切面+三血管切面在胎儿心脏畸形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4
作者 朱文锋 李力 胡丽琳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3年第5期657-659,694,共4页
目的 探讨四腔心切面+左右心室流出道切面+三血管切面在胎儿心脏畸形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我院进行产前超声检查的2200例孕产妇。应用四腔心切面+左右心室流出道切面+三血管切面对超声图进行分析。经超声... 目的 探讨四腔心切面+左右心室流出道切面+三血管切面在胎儿心脏畸形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我院进行产前超声检查的2200例孕产妇。应用四腔心切面+左右心室流出道切面+三血管切面对超声图进行分析。经超声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CHD)或其他疾病类型均要进行产前诊断及尸检进行佐证。结果 经胎儿尸检或产后确诊,2200产妇中,共有42例确诊为CHD。心脏超声四腔心切面+左右心室流出道切面+三血管切面对胎儿CHD诊断的特异度100%(42/42),灵敏度95.00%(2050/2158)。经超声诊断为永存左上腔患儿为7例、右位主动脉弓患儿为8例、主动脉弓离断患儿为5例、左心发育不良患儿为4例、法乐四联症患儿为4例、永存主动脉干患儿为3例、主动脉缩窄患儿为2例、单心室患儿为3例、大动脉转位患儿为1例、三尖瓣闭锁或发育不良患儿为2例、心内膜垫缺损患儿为1例、心脏反位患儿为1例、室间隔大缺损患儿为1例、房间隔大缺损患儿为1例、心脏普大患儿为2例;四腔心切面、四腔心切面+左右流出道切面、四腔心切面+左、右流出道切面+三血管切面对CHD的检出率低到高为:66.67%、73.81%、100.00%(P<0.05)。结论 心脏超声四腔心切面+左右心室流出道切面+三血管切面对胎儿心脏畸形的检出结果较为准确,对CHD预防效果显著,畸形检出率高,可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腔心切面 左右心室流出道切面 三血管切面 胎儿心脏畸形筛
下载PDF
小鼠胚胎心流出道近段心室化形成右心室小梁部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海荣 杨艳萍 +5 位作者 王晶晶 曹锡梅 刘慧霞 崔慧林 张涛 景雅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98-703,共6页
目的:探讨小鼠胚胎心流出道快速缩短及右心室形成机制。方法用抗α-横纹肌肌动蛋白( SCA)、抗肌球蛋白重链( MHC)抗体标记心肌,抗GATA-4抗体标记心肌及其前体细胞,抗α-平滑肌肌动蛋白( SMA)抗体标记早期心肌细胞,抗增殖细胞... 目的:探讨小鼠胚胎心流出道快速缩短及右心室形成机制。方法用抗α-横纹肌肌动蛋白( SCA)、抗肌球蛋白重链( MHC)抗体标记心肌,抗GATA-4抗体标记心肌及其前体细胞,抗α-平滑肌肌动蛋白( SMA)抗体标记早期心肌细胞,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抗体显示增殖细胞,抗人/鼠活性Caspase-3(CAS-3)抗体检测凋亡早期细胞,对胚龄9d( E9)~E12(不同胚龄胚胎各取3~5只)小鼠胚胎心连续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E11时动脉囊及流出道远端心肌界退却至心包腔内,GATA-4、SCA、SMA染色示第二生心区前体细胞不断分化为心肌细胞添加在心动脉端使流出道延长。小鼠胚胎心流出道于E12缩短,缩短前及缩短过程中全长未检测到CAS-3阳性细胞。 E10~12时右心室及流出道近段心肌不断增生形成小梁并侵入邻近的流出道嵴内,流出道近端嵴逐渐小梁状心肌化改建为右心室壁;E12时近段间充质性流出道嵴内出现散在的SCA、SMA阳性心肌细胞及与流出道心肌相延续的SCA、SMA弱阳性心肌细胞流,这些结果表明近段流出道心肌小梁化、流出道嵴小梁状肌化形成了右心室小梁部。结论小鼠胚胎流出道近段心室化致右心室小梁部形成及流出道快速缩短,心肌细胞凋亡及转分化对流出道快速缩短的作用甚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 心流出道 GATA-4 α-横纹肌肌动蛋白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增殖细胞核抗原 免疫组织化学 小鼠
下载PDF
小鼠胚胎心脏流出道嵴的发育 被引量:3
6
作者 杨艳萍 赵瑞庆 +4 位作者 李海荣 崔慧林 乔从进 张涛 景雅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0-86,共7页
目的探讨小鼠胚胎心脏流出道嵴内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阳性细胞的来源及流出道嵴融合时间充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用抗α-SMA、抗α-横纹肌肌动蛋白(α-SCA)单克隆抗体、PlexinA2探针,对胚龄10~14d小鼠胚胎心脏切片进行免疫... 目的探讨小鼠胚胎心脏流出道嵴内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阳性细胞的来源及流出道嵴融合时间充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用抗α-SMA、抗α-横纹肌肌动蛋白(α-SCA)单克隆抗体、PlexinA2探针,对胚龄10~14d小鼠胚胎心脏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染色;透射电镜观察胚龄12.5d时小鼠心流出道嵴的融合过程。结果胚龄10~11d,小鼠神经管及其周围、动脉囊和弓动脉壁可见PlexinA2阳性细胞,并沿动脉囊壁迁入流出道嵴内,部分细胞同时表达α-SMA。胚龄12d,PlexinA2阳性细胞分布在脊神经节、咽前间充质、主肺动脉隔以及主、肺动脉壁。主肺动脉隔显α-SMA强阳性,但动脉壁仅见少量α-SMA阳性细胞。胚龄12.5d,流出道嵴内致密间充质细胞团形成并开始融合,PlexinA2表达较弱,α-SMA表达呈强阳性。在流出道嵴融合开始后,嵴表面的内皮细胞带形成继而断裂消失,由含微丝少、排列稀疏的间充质细胞取代。两侧致密细胞团逐渐靠拢、融合。有的间充质细胞内含较多线粒体和微丝,细胞之间形成细胞连接点;有的间充质细胞含微丝少,细胞膜间断融合。结论流出道心内膜垫内α-SMA阳性间充质细胞来自神经嵴;内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化可能参与了流出道嵴融合;致密细胞团内间充质细胞富含微丝束和细胞连接点或发生细胞膜融合有助于流出道嵴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 PlexinA2阳性细胞 α-SMA阳性细胞 心脏神经嵴 流出道嵴 免疫组织化学 小鼠
下载PDF
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崔俊友 张华 +4 位作者 殷泉忠 易桂斌 陆叶 王东升 徐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124-1127,共4页
目的:观察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80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随机入组,采用VVI或DDD起搏模式,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组)各40例,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以及起搏心电... 目的:观察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80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随机入组,采用VVI或DDD起搏模式,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组)各40例,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以及起搏心电图的QRS宽度。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各1例术后发生电极脱位。全部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出现。RVOTS组手术X线曝光时间明显延长(19.8±6.4 vs 10.3±4.8,P<0.01);术中心室的起搏阈值RVOTS组高于RVA组(0.61±0.23 vs 0.48±0.17,P<0.05),但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阻抗、感知在术中及术后无统计学差异,起搏心电图QRS波宽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是安全和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 心脏起搏 主动电极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及心尖部起搏对心肌重构及血浆醛固酮、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庆军 钱剑峰 +2 位作者 刘峰 潘文 毛家亮 《疑难病杂志》 CAS 2010年第7期484-486,共3页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S)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肌重构及血浆醛固酮(ALD)、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具备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随机分为RVA组与RVS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12、24个月采血检测血浆ALD、An...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S)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肌重构及血浆醛固酮(ALD)、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具备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随机分为RVA组与RVS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12、24个月采血检测血浆ALD、AngⅡ水平;并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2组患者起搏前后心室重构、心脏功能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RVA组起搏术后各个时间点ALD、AngⅡ水平显著升高,且明显高于RVS组(P<0.05);而RVS组起搏术后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结果显示,RVA组随着起搏时间的延长,12、24个月时与术前比较,LVEDD、LVESD增大,LVEF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VS组LVEDD、LVESD无明显增大,LVEF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VS起搏较RVA起搏能减轻神经内分泌激活,改善心肌重构,从而改善左室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心室间隔部 右室心尖部 心肌重构 醛固酮 血管紧张素Ⅱ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和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和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李萍 石泉 +5 位作者 程晓曙 胡建新 吴清华 吴延庆 刘燕娜 苏海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做功和重构的影响。方法 83例缓慢心律失常的患者,其中男40例,女43例,随机分为RVOT间隔部起搏组(RVOT组,n=42)和RVA部起搏组(RVA组,n=41),观察两组QRS波时限、新出现心房颤动(简称...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做功和重构的影响。方法 83例缓慢心律失常的患者,其中男40例,女43例,随机分为RVOT间隔部起搏组(RVOT组,n=42)和RVA部起搏组(RVA组,n=41),观察两组QRS波时限、新出现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情况、心腔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随访11.47±1.67个月,两组术后QRS波时限均较术前明显延长(P<0.01),RVA组明显长于RVOT组(P<0.01);两组的左房内径和左室收缩末径均未见明显变化,RVA组1年后左室舒张末径较术前显著增加(53.53±5.72 mm vs 50.03±6.20 mm,P<0.05),两组1年后LVEF均较术前显著降低(RVOT、RVA比较分别为0.57±0.10 vs 0.62±0.11,0.53±0.08 vs 0.63±0.10,P均<0.01);两组新出现房颤例数亦未见差异。结论 RVOT起搏对心室重构的影响要好于RVA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右室流出道起搏 心功能 重构 心房颤动
下载PDF
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16
10
作者 陶四明 张荣华 +4 位作者 李易 洪云飞 杨锋 吕云 李绍龙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3期209-211,共3页
目的探索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随机选择54例需要安装双腔起搏器的患者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将心室起搏螺旋电极先后定位于右室心尖部及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并测试起搏参数。结果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电... 目的探索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随机选择54例需要安装双腔起搏器的患者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将心室起搏螺旋电极先后定位于右室心尖部及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并测试起搏参数。结果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电极定位成功率为98.15%,该部位起搏参数满足起搏要求,同时起搏的QRS波时限较心尖部变窄(130.45±18.24msvs153.11±20.10ms,P<0.001)。结论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性高、可行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主动固定电极 右室流出道 心脏起搏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电极定位方法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樊济海 巢胜吾 +2 位作者 顾秀莲 王玲 潘瑞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位起搏的电极定位操作方法。方法具备心脏永久起搏指征的患者(n=40),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根据右室解剖学特征,设计了双弯曲导线指引导丝塑型,比较应用该塑型指引导丝(B组)与常规单个弯曲塑型指...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位起搏的电极定位操作方法。方法具备心脏永久起搏指征的患者(n=40),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根据右室解剖学特征,设计了双弯曲导线指引导丝塑型,比较应用该塑型指引导丝(B组)与常规单个弯曲塑型指引导丝(A组)在RVOT间隔部起搏术中操控主动固定电极中应用效果。结果起搏阈值、导线电极阻抗无显著差异,感知R波振幅B组较A组低(12.32±3.80mVvs9.28±3.34mV,P=0.037);电极定位操作X线曝光时间A组大于B组(23.29±9.23minvs12.85±5.82min,P=0.002),电极固定次数A组大于B组(2.64±1.22次vs1.62±0.77次,P=0.015)。两组RVOT间隔部定位成功率:A组14/20(70%),B组18/20(90%),但未显示统计学差异;RVOT间隔部失败者均固定于低位间隔部。术后3个月内仅A组1例导线脱位。结论RVOT间隔部电极定位双弯曲指引导丝支撑下操作,减少X线曝光时间和电极固定次数,比单弯曲指引导丝方法更加简单化。两种方法均安全、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脏起搏 右室流出道 心室间隔 起搏电极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脏收缩功能和左室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17
12
作者 巩雪 宿燕岗 +6 位作者 潘文志 崔洁 舒先红 陈松文 孙敏敏 刘少稳 葛均波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2-214,共3页
目的评价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收缩同步性、收缩功能和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82例高度或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RVOT起搏组(A组,n=43)和RVA起搏组(B组,n=39),以术前左室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是否&g... 目的评价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收缩同步性、收缩功能和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82例高度或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RVOT起搏组(A组,n=43)和RVA起搏组(B组,n=39),以术前左室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是否>32.6ms对两组患者进行亚组分组,Ts-SD>32.6ms者为A1亚组与B1亚组,Ts-SD≤32.6ms为A2亚组与B2亚组。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舒张末左室容积(LVEDV)、收缩末左室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采集组织多普勒图像(TDI)进行脱机分析,测量主动脉瓣射血前时间(APET)、肺动脉瓣射血前时间(PPET)、左室12节段收缩达峰时间(Ts),计算室间电机械延迟(IVMD)和Ts-SD。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的IVMD均较术前增加;两组Ts-SD与术前比无差异。亚组分析表明术前同步性好的A2、B2亚组术后Ts-SD升高;术前同步性差的A1亚组术后Ts-SD降低。术后6个月两组LVEDV、LVESV及LVEF与术前比较均无差异,组间比较亦无差异。结论RVOT和RVA起搏短期内对左室收缩功能及左室重构均无影响,术前收缩不同步者可从RVOT起搏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超声心动描记术 组织多普勒 心脏起搏 同步性 右室流出道 右室心尖部
下载PDF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和心尖部起搏对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吴丽君 纵亚丽 +5 位作者 张莉 丁坤 史玉露 关欣 孙春启 王和平 《安徽医学》 2010年第4期342-345,共4页
目的评价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方法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20例,按照心室电极的位置,随机分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RVOT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QRS波形态和宽... 目的评价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方法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20例,按照心室电极的位置,随机分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RVOT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QRS波形态和宽度以及术前、术后3个月随访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隔-左心室后壁之间的运动延迟(SPWMD)和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IVMD)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植入起搏电极导线和起搏器,随访期间无电极脱位和其他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术前所测定的LVEF、SPWMD及IVM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RVS组起搏心电图Ⅱ导联QRS时限无明显变化,而RVA组较术前及RVOTS组显著延长;术后3个月随访,RVOTS组LVEF、SPWMD、IVMD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而RVA组LVEF较术前下降,SPWMD、IVMD较术前延长,RVA组和RVS组相比,LVEF显著下降,SPWMD、IVMD显著延长。结论RVA起搏使左、右心室不同步,RVOTS起搏和RVA起搏相比,使双心室开始除极时间差缩短,尽可能地维持了双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的同步性,对心脏功能的影响较小,RVOTS起搏比RVA起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 心尖部 心脏同步性
下载PDF
ACCF/AHA肥厚型心肌病诊断治疗指南2011解读 被引量:17
14
作者 李艳兵 刘兴鹏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2年第4期464-467,共4页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该指南是由美国心脏病学院基金会(ACCF)和美国心脏协会(AHA)联合推出的第一部关于肥厚型心肌病的指南。现就指南中涉及到肥厚型心肌病定义、诊断方法、病程特点以及治疗手段进行概括及解读。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心脏猝死 左室流出道梗阻 酒精间隔消融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下载PDF
右心腔不同部位起搏的慢性血流动力学对比研究 被引量:24
15
作者 洪明 吴印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2年第2期133-135,共3页
比较右心耳 (RAA)、右室流出道 (RVOT)与右室心尖部 (RVA)起搏的慢性血流动力学效果 ,评价RVOT起搏的可行性。2 9例患者 ,9例RAA起搏、8例RVOT起搏、12例RVA起搏 ,分别在术前及术后 6 .11± 4 .0 1、5 .38± 2 .92、5 .5 0±... 比较右心耳 (RAA)、右室流出道 (RVOT)与右室心尖部 (RVA)起搏的慢性血流动力学效果 ,评价RVOT起搏的可行性。2 9例患者 ,9例RAA起搏、8例RVOT起搏、12例RVA起搏 ,分别在术前及术后 6 .11± 4 .0 1、5 .38± 2 .92、5 .5 0± 2 .88个月 ,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右心腔不同部位起搏的慢性血流动力学参数 ,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内径缩短分数 (SF)、肺动脉瓣口峰值血流速度 (PV)、二尖瓣口E峰血流速度 (E)、A峰血流速度 (A)及比值 (E/A)。结果 :RAA起搏时 ,LVEF、SF分别下降为 4 .5 6 %± 3.71% ,3.33%± 2 .83% ,P <0 .0 5。RVOT起搏时 ,LVEF、SF、E/A分别下降为 6 .38%± 4 .6 9% ,4 .13%± 2 .75 % ,1.2 9± 0 .5 1,P <0 .0 1。RVA起搏时 ,LVEF、SF、PV、E、E/A分别下降为 1.4 2 %± 5 .32 % ,7.92 %± 3.96 % ,8.5 8± 11.33cm/s,8.17± 9.6 3cm/s,0 .2 7± 0 .2 9,P <0 .0 1或0 .0 5。A则上升为 7.91± 11.2 6cm/s(P <0 .0 5 )。RVOT起搏与RVA起搏相比LVEF、SF明显改善 (P均 <0 .0 5 ) ,且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与右房起搏相比 ,E/A下降 (P <0 .0 5 ) ,其他指标在随访期内未显示出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结论 :对于心功能较好的患者 ,右心腔不同部位起搏对慢性血流动力学均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心脏起搏 右室流出道 血流动力学 对比研究
下载PDF
主动电极和被动电极在右室不同部位起搏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利民 沈童童 刘俊 《安徽医学》 2012年第7期850-852,共3页
目的比较主动电极和被动电极在右室不同部位应用时的各种参数,探讨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起搏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需安装起搏器的患者60例,随机采用主动电极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S)(主动电极组,n=30例)和被动电极右室心尖部起搏... 目的比较主动电极和被动电极在右室不同部位应用时的各种参数,探讨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起搏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需安装起搏器的患者60例,随机采用主动电极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S)(主动电极组,n=30例)和被动电极右室心尖部起搏(被动电极组,n=30例),记录2组术中测试及术后随访期程控的各项参数。结果 2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及随访期均无并发症出现。主动电极组电极植入即刻起搏阈值较被动电极组高(P<0.05),而阻抗较被动电极组低(P<0.05)。术后心电图,主动电极组心室起搏时QRS波时限较被动电极组窄(P<0.05)。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程控各项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主动电极RVOTS起搏是安全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电极 右室流出道 心脏起搏
下载PDF
法乐四联症矫治术后右心室流出道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凌雁 郭少先 +2 位作者 沈向东 闫军 李守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98-301,共4页
目的:探讨法乐四联症(TOF)矫治术后右心室流出道(RVOT)瘤形成的原因、对心功能的影响及诊治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01至2010-06间14例TOF术后RVOT瘤及伴随病变的初次手术方法、心功能状态和治疗结果。结果:因TOF矫治术后残余心... 目的:探讨法乐四联症(TOF)矫治术后右心室流出道(RVOT)瘤形成的原因、对心功能的影响及诊治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01至2010-06间14例TOF术后RVOT瘤及伴随病变的初次手术方法、心功能状态和治疗结果。结果:因TOF矫治术后残余心内畸形诊治患者中,合并RVOT瘤者14例,年龄(5.6±3.7)岁,距初次手术(3.4±3.6)年。12例合并肺动脉狭窄,其中9例初次修补手术时未跨环补片,3例虽跨环补片但残余重度狭窄。4例合并中—重度肺动脉瓣反流,初次手术均用自体心包跨环补片,其中3例同时合并肺动脉高压。心功能NYHA(2.7±0.7)级。12例再次外科手术,术中切除RVOT瘤并重建RVOT。合并肺动脉狭窄者,予跨环补片加宽。2例重度肺动脉瓣反流分别予带单瓣的同种主动脉跨环补片、植入牛颈静脉管道。围术期死亡1例。术后随访(1.9±2.1)年,NYHA心功能均Ⅰ~Ⅱ级,无再次手术病例。结论:TOF术后RVOT瘤的形成与初次手术方式有关。RVOT瘤促使TOF术后早期出现心功能不全。及时手术重建RVOT和矫治伴随病变有利于心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法乐四联症 右心室流出道瘤 右心室流出道重建 心脏外科手术
下载PDF
成人重度肺动脉瓣狭窄外科治疗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春振 方敏华 +2 位作者 王镇龙 张永 吴洪江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18年第2期90-92,共3页
目的观察成人重度肺动脉瓣狭窄(PS)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与疗效。方法选取自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经外科手术治疗的28例成人重度PS患者为研究对象,肺动脉瓣交接切开+右室流出道疏通9例(三尖瓣口疏通右室流出道4例,右室流出道切口疏通右室... 目的观察成人重度肺动脉瓣狭窄(PS)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与疗效。方法选取自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经外科手术治疗的28例成人重度PS患者为研究对象,肺动脉瓣交接切开+右室流出道疏通9例(三尖瓣口疏通右室流出道4例,右室流出道切口疏通右室流出道5例);跨瓣环右室流出道带瓣补片加宽术19例,其中,1例行11/2心室修复(跨瓣环右室流出道带瓣补片加宽+上腔静脉与右肺动脉的腔肺血管吻合)。同时,于术中矫治其他合并心内畸形。观察患者术后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全组呼吸机使用时间8~96 h,平均(14.0±6.1)h;心肺转流时间45~135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0~65 min,二次转流2例。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4~450 h,ICU滞留时间2~20 d。病死1例,病死率3.6%(1/28);早期并发症开胸止血1例,低心排8例,胸腔积液6例,肺不张2例,急性肾衰竭1例,低氧血症5例。出院前心脏超声提示,27例患者均右室流出道通畅,心脏功能良好,右心室至肺动脉血流速1.5~3.5 m/s。其中,合并肺动脉瓣轻度返流6例,中度2例;合并三尖瓣中度返流1例,其余均关闭良好。门诊随访22例,随访率81.5%(22/27),随访1个月至5年。随访均行心脏超声、心电图、X线影像检查,患者术后心功能良好,右室至肺动脉未见明显压力阶差。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成人重度PS患者的有效方法,正确术式选择、合理术后处理是治疗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瓣狭窄 心功能不全 右室流出道 血管吻合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左室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盛富强 贺茂荣 +1 位作者 费萍燕 沈国英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2396-2398,2402,共4页
目的:对比右室流出道( RVOT)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 RVA)起搏对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SSS)患者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松江区中心医院诊断为SSS的老年患者65例,其中男40例,女25例;年龄62~7... 目的:对比右室流出道( RVOT)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 RVA)起搏对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SSS)患者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松江区中心医院诊断为SSS的老年患者65例,其中男40例,女25例;年龄62~76岁,平均(70.6±10.8)岁。依据右室起搏部位的不同,分为RVOT间隔部起搏组(33例),RVA起搏组(32例)。比较两组起搏器植入术前、术中与术后6个月QRS波时限,术前与术后6个月左室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 LVESD)与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术后6个月两组累计右室起搏百分比。结果 RVOT间隔部起搏组与RVA起搏组术中、术后6个月QRS波时限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两组QRS波时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中与术后6个月RVOT间隔部起搏组QRS波时限短于RVA起搏组( P﹤0.05)。术后6个月RVOT间隔部起搏组累计右室起搏百分比为(56±44)%,RVA 起搏组为(53±4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0.735,P =0.962)。术前两组LVEDD、LVESD、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RVA起搏组LVEDD大于RVOT间隔部起搏组,LVEF低于RVOT间隔部起搏组( P﹤0.05)。RVOT间隔部起搏组LVEDD、LVESD、LVEF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起搏组LVEDD术后6个月大于术前,LVEF术后6个月低于术前(P﹤0.05)。结论 RVOT间隔部起搏对老年SSS患者左室功能的保持优于RVA起搏,为临床选择起搏位点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 右室心尖部 心脏起搏 心室功能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下载PDF
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对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汤娇娇 费洪文 +3 位作者 刘烈 陈东骊 吴书林 陈泗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15-918,共4页
目的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比较右心室流出道(RVOT)及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符合ACC/AHA起搏器植入适应证患者随机分为RVA组和RVOT组,常规将右心房电极置入右心耳处,将右心室电极分别植入RVOT... 目的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比较右心室流出道(RVOT)及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符合ACC/AHA起搏器植入适应证患者随机分为RVA组和RVOT组,常规将右心房电极置入右心耳处,将右心室电极分别植入RVOT间隔部及RVA。术后1周在保证心室100%起搏下进行二维斑点超声成像分析,记录左心室收缩的纵向、环向及径向应变指标。结果 RVA组左心室收缩时纵向应变(LS)及环向应变(CS)达峰时间的最大差(TD)分别为(191.07±39.24)ms、(135.92±33.40)ms;RVOT组分别为(129.18±26.20)ms、(69.78±19.10)ms。RVA组LS及CS达峰时间标准差(SD)分别为(62.90±12.63)ms、(52.62±13.58)ms;RVOT组为(41.62±5.71)ms、(28.54±7.96)ms。两组比较,LS及CS达峰时间的TD及S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RVA组与RVOT组左心室收缩时径向应变(RS)达峰时间的TD分别为(105.43±58.08)ms、(42.00±21.39)ms;SD分别为(41.98±29.48)ms、(17.08±10.46)ms。两组比较,RS的TD及S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5)。结论RV-OT起搏时,左心室收缩同步性优于RVA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生理性起搏 右心室流出道 斑点追踪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