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ong-term follow-up of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septal pacing
1
作者 Xiaoqing Ren Shu Zhang Jielin Pu Fangzheng Wang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2期71-74,共4页
Objective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septum has become widely used us an electrode placement site. However, data concerning lead performances and complications for lead repositioning with this technique were scan... Objective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septum has become widely used us an electrode placement site. However, data concerning lead performances and complications for lead repositioning with this technique were scan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observe long- term lead performances and complications of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septal pacing and provide evidences for choosing an optimal electrode implantation site. Methods Thirty-six patients with septal active electrode implantation and 39 with apical passive electrode implantation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Pacing threshold, R-wave sensing, lead impedance, pacing QRS width and pacing-related compli- cations for two groups at implantation and follow-up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ere higher pacing threshold and shorter pacing QRS width at implantation in the septal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apical group.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eptal and the apical groups in pacing threshold, R-wave sensitivity, lead impedance and pace-related complication during a follow-up. Conclusions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septum could be used as a first choice for implantation site because it had long-term stable lead performances and no serious complication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apical s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diac pacemaker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septum pacing threshold COMPLICATIONS
下载PDF
左束支起搏治疗心力衰竭的应用现状
2
作者 张宁 刘现亮 《医药前沿》 2024年第27期48-51,共4页
传统的右心室心尖部或室间隔起搏方式属于非生理性起搏,可能导致心脏收缩失同步,从而引发心力衰竭或心房颤动。相比之下,希氏束-浦肯野纤维系统起搏被认为是一种更为生理的起搏方式。然而,随着对希氏束起搏(HBP)的研究深入,发现其存在... 传统的右心室心尖部或室间隔起搏方式属于非生理性起搏,可能导致心脏收缩失同步,从而引发心力衰竭或心房颤动。相比之下,希氏束-浦肯野纤维系统起搏被认为是一种更为生理的起搏方式。然而,随着对希氏束起搏(HBP)的研究深入,发现其存在起搏阈值高、导线易脱落、手术难度大以及推广受限等缺点,限制了其应用。近年来,左束支起搏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左束支起搏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解决心力衰竭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述 心力衰竭 心血管病学 左束支起搏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下载PDF
起搏负荷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田新涛 王旭 +4 位作者 章蓉 王燕 曹丙峰 邵一兵 王正忠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16-319,共4页
目的评价右室高位室间隔(HRVS)起搏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71例病窦综合征、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根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随机分为HRVS起搏组(36例)和RVA起搏组(3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 目的评价右室高位室间隔(HRVS)起搏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71例病窦综合征、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根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随机分为HRVS起搏组(36例)和RVA起搏组(3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2个月通过超声心动图和起搏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患者左室收缩和舒张末期容积(LVESV和LVEDV)、左右室射血前时间差值(LRVPEI)、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收缩延迟时间(SPWM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相关指标进行观察随访。结果术后3个月、12个月时,两组各项起搏参数均无差别。术后3个月时,HRVS起搏组的LRVPEI和SPWMD均明显小于RVA起搏组(P<0.05),两组间其他指标在基础状态超声下无显著差别,在起搏负荷超声下HRVS起搏组的LVEF明显高于RVA起搏组(P<0.05)。术后12个月时,HRVS起搏组的LRVPEI、SPWMD和LVESV三项指标均显著小于RVA起搏组(P<0.05),LVEF明显高于RVA起搏组(P<0.01);LVEDV小于RVA起搏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RVS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不良影响明显低于RVA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心功能 负荷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脏收缩功能和左室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17
4
作者 巩雪 宿燕岗 +6 位作者 潘文志 崔洁 舒先红 陈松文 孙敏敏 刘少稳 葛均波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2-214,共3页
目的评价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收缩同步性、收缩功能和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82例高度或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RVOT起搏组(A组,n=43)和RVA起搏组(B组,n=39),以术前左室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是否&g... 目的评价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收缩同步性、收缩功能和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82例高度或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RVOT起搏组(A组,n=43)和RVA起搏组(B组,n=39),以术前左室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是否>32.6ms对两组患者进行亚组分组,Ts-SD>32.6ms者为A1亚组与B1亚组,Ts-SD≤32.6ms为A2亚组与B2亚组。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舒张末左室容积(LVEDV)、收缩末左室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采集组织多普勒图像(TDI)进行脱机分析,测量主动脉瓣射血前时间(APET)、肺动脉瓣射血前时间(PPET)、左室12节段收缩达峰时间(Ts),计算室间电机械延迟(IVMD)和Ts-SD。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的IVMD均较术前增加;两组Ts-SD与术前比无差异。亚组分析表明术前同步性好的A2、B2亚组术后Ts-SD升高;术前同步性差的A1亚组术后Ts-SD降低。术后6个月两组LVEDV、LVESV及LVEF与术前比较均无差异,组间比较亦无差异。结论RVOT和RVA起搏短期内对左室收缩功能及左室重构均无影响,术前收缩不同步者可从RVOT起搏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超声心动描记术 组织多普勒 心脏起搏 同步性 右室流出道 右室心尖部
下载PDF
采用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经验 被引量:8
5
作者 盛晓东 周建龙 +5 位作者 范韬 金骁琦 金静 陈志贤 郑冠群 祁平东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08-409,共2页
目的介绍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经验。方法86例起搏适应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42例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流出道室间隔起搏(简称主动电极组),另一组44例应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起搏(简称被动电极... 目的介绍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经验。方法86例起搏适应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42例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流出道室间隔起搏(简称主动电极组),另一组44例应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起搏(简称被动电极组),观察两组有关手术指标及主动电极组的起搏参数。结果主动电极组电极操作时间长于被动电极组(18.4±7.7 min vs 16.6±6.5 min,P<0.05),起搏QRS波时限则明显短于被动电极组(0.138±0.046 s vs 0.162±0.020 s,P<0.01);主动固定螺旋电极植入后起搏阈值达高峰,15 min后即降至稳定水平(0.78±0.26 Vvs 0.54±0.27 V,P<0.05);主动电极组1例发生电极脱位。结论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室间隔起搏中是可行的、安全的,植入方法是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主动固定电极 右室流出道 心脏起搏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和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和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李萍 石泉 +5 位作者 程晓曙 胡建新 吴清华 吴延庆 刘燕娜 苏海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做功和重构的影响。方法 83例缓慢心律失常的患者,其中男40例,女43例,随机分为RVOT间隔部起搏组(RVOT组,n=42)和RVA部起搏组(RVA组,n=41),观察两组QRS波时限、新出现心房颤动(简称...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做功和重构的影响。方法 83例缓慢心律失常的患者,其中男40例,女43例,随机分为RVOT间隔部起搏组(RVOT组,n=42)和RVA部起搏组(RVA组,n=41),观察两组QRS波时限、新出现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情况、心腔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随访11.47±1.67个月,两组术后QRS波时限均较术前明显延长(P<0.01),RVA组明显长于RVOT组(P<0.01);两组的左房内径和左室收缩末径均未见明显变化,RVA组1年后左室舒张末径较术前显著增加(53.53±5.72 mm vs 50.03±6.20 mm,P<0.05),两组1年后LVEF均较术前显著降低(RVOT、RVA比较分别为0.57±0.10 vs 0.62±0.11,0.53±0.08 vs 0.63±0.10,P均<0.01);两组新出现房颤例数亦未见差异。结论 RVOT起搏对心室重构的影响要好于RVA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右室流出道起搏 心功能 重构 心房颤动
下载PDF
单纯左室起搏与双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徐乐 邱春光 +4 位作者 韩战营 卢文杰 陈晓杰 秦石诚 张瑞芳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20-223,共4页
目的比较单纯左室起搏与双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窦性心律、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0.35、QRS波时限≥120ms的CHF患者36例,成功植入心脏再同步化(CRT)起搏器后,随... 目的比较单纯左室起搏与双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窦性心律、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0.35、QRS波时限≥120ms的CHF患者36例,成功植入心脏再同步化(CRT)起搏器后,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先以右房左室起搏模式治疗(LV起搏模式)7天,然后以右房双室起搏模式治疗(Biv起搏模式)7天;第二组先以Biv治疗7天,然后以LV治疗7天。收集术前、术后第7天、第14天的临床资料,所有数据应用交叉设计资料方差分析及单变量一般线性模型分析。结果6min步行距离、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间隔部与侧壁基底段收缩期达峰时间差值等6种评价指标的结果相似:评价指标测量值在处理效应即LV、Biv两种起搏模式上、在顺序效应即两种起搏模式顺序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在阶段效应即术后第7天、第14天两阶段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左室起搏与双心室起搏治疗CHF的疗效相仿;对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CHF患者,单纯左室起搏可作为CRT的一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单纯左室起搏 双心室起搏
下载PDF
右心房、左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短期疗效 被引量:4
8
作者 邱春光 王徐乐 +2 位作者 韩战营 卢文杰 陈晓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7-110,共4页
目的:观察右心房、左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衰)伴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选择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Ⅲ级~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0.35、体表心电图QRS时限≥120 ms、窦性心律的心衰患者26例,成功植入三腔起搏器后,... 目的:观察右心房、左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衰)伴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选择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Ⅲ级~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0.35、体表心电图QRS时限≥120 ms、窦性心律的心衰患者26例,成功植入三腔起搏器后,以右心房、左心室起搏模式治疗7天,以起搏器植入术前及术后第7天的6分钟步行距离、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QRS波时限、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室间隔部与侧壁基底段收缩期达峰时间差值、N末端脑钠肽为疗效评价指标,观察右心房、左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衰的短期疗效。结果:右心房、左心室起搏治疗术后第7天较术前比较,6分钟步行距离由术前的(279±46)m提高至(312±37)m;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由术前的(28±7)下降至(22±5);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由术前的(167±22)ms缩短至(132±8)ms;左心室射血分数由术前的(0.29±0.07)提高至(0.33±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由术前的(75±8)mm减小至(69±7)mm;左心室室间隔部与侧壁基底段收缩期达峰时间差值由术前的(105±29)ms下降至(62±8)ms;N末端脑钠肽由术前的(3 086±1 265)pg/ml下降至(1 976±760)pg/ml;患者的各疗效评价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慢性心衰患者右心房、左心室起搏的短期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力衰竭 再同步化治疗 左心室起搏
下载PDF
右室感知触发左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被引量:9
9
作者 蒲里津 刘可 +8 位作者 骆志玲 彭云珠 赵玲 华宝桐 李琳 韩明华 李淑敏 杨军 郭涛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88-492,共5页
目的探讨右室感知触发左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效果。方法植入三腔起搏器进行心脏超声优化的CHF患者30例,分别测定传统CRT优化后及右室感知触发左室起搏CRT模式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期二尖瓣血流... 目的探讨右室感知触发左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效果。方法植入三腔起搏器进行心脏超声优化的CHF患者30例,分别测定传统CRT优化后及右室感知触发左室起搏CRT模式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期二尖瓣血流速度时间积分(MVI)、二尖瓣返流VTI(MR-VTI)、主动脉瓣前向血流VTI(AVI),并与CRT术前及传统CRT右室优先模式(11例)比较上述心脏超声指标、QRS波时限、优化耗时及CRT费用的差别。结果右室感知触发左室起搏模式的平均电池寿命长于传统CRT模式,QRS波时限、优化耗时及CRT年平均费用少于传统CRT模式(均P<0.01);AVI、LVEF、MVI、MR-VTI与传统CRT模式无差异(均P>0.05),但与传统CRT模式高度相关(P<0.01)。右室感知触发左室起搏模式的AVI、LVEF、MVI较右室优先模式增加,MR-VTI较右室优先模式减少(P均<0.05)。结论右室感知触发左室起搏较右室优先的传统CRT模式改善CHF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降低CRT年平均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右室感知触发左室起搏 优化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电极定位方法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樊济海 巢胜吾 +2 位作者 顾秀莲 王玲 潘瑞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位起搏的电极定位操作方法。方法具备心脏永久起搏指征的患者(n=40),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根据右室解剖学特征,设计了双弯曲导线指引导丝塑型,比较应用该塑型指引导丝(B组)与常规单个弯曲塑型指...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位起搏的电极定位操作方法。方法具备心脏永久起搏指征的患者(n=40),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根据右室解剖学特征,设计了双弯曲导线指引导丝塑型,比较应用该塑型指引导丝(B组)与常规单个弯曲塑型指引导丝(A组)在RVOT间隔部起搏术中操控主动固定电极中应用效果。结果起搏阈值、导线电极阻抗无显著差异,感知R波振幅B组较A组低(12.32±3.80mVvs9.28±3.34mV,P=0.037);电极定位操作X线曝光时间A组大于B组(23.29±9.23minvs12.85±5.82min,P=0.002),电极固定次数A组大于B组(2.64±1.22次vs1.62±0.77次,P=0.015)。两组RVOT间隔部定位成功率:A组14/20(70%),B组18/20(90%),但未显示统计学差异;RVOT间隔部失败者均固定于低位间隔部。术后3个月内仅A组1例导线脱位。结论RVOT间隔部电极定位双弯曲指引导丝支撑下操作,减少X线曝光时间和电极固定次数,比单弯曲指引导丝方法更加简单化。两种方法均安全、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脏起搏 右室流出道 心室间隔 起搏电极
下载PDF
心脏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后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治疗经验 被引量:25
11
作者 杨俊娟 丁燕生 +1 位作者 周菁 盛琴慧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8年第5期411-413,共3页
目的总结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置入后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及治疗经验。方法302例心脏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后或行起搏器更换手术的患者,采用彩色血流和频谱多普勒超声方法,部分患者行患侧上肢静脉造影检查,探查患者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 目的总结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置入后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及治疗经验。方法302例心脏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后或行起搏器更换手术的患者,采用彩色血流和频谱多普勒超声方法,部分患者行患侧上肢静脉造影检查,探查患者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门诊随访至术后6~12个月。结果上肢深静脉血栓组和无血栓组在年龄、性别、病史,植入电极导线数量,抗血小板/抗凝治疗情况等临床资料无差异。随访中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狭窄、闭塞45例,发生率14.9%,无患者发生血栓脱落栓塞事件,其中有症状的患者14例,占31.1%,均有不同程度患侧上肢肿胀、疼痛、肤色变深,有的患者活动明显受限,出现时间于术后3天~1年,检查提示为新鲜血栓,经尿激酶溶栓、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抗凝治疗以及抗血小板治疗后,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治疗3个月后超声显示血栓消失。无症状者31例,占68.9%,28例(90.3%)为陈旧性血栓,侧枝循环丰富;余3例为新鲜血栓。结论心脏永久起搏器术后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并发症之一,术后应密切观察,定期随访。对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给予华法林维持治疗3个月是必须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脏起搏 并发症 深静脉血栓 血管超声
下载PDF
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3
12
作者 陈泗林 林纯莹 +1 位作者 刘烈 吴书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3期206-208,共3页
目的评价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中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方法160例起搏适应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一组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简称主动固定电极组),另一组应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起搏(简称... 目的评价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中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方法160例起搏适应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一组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简称主动固定电极组),另一组应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起搏(简称被动固定电极组),观察电极置入时间和心电图QRS波宽度,电极置入后随访观察起搏阈值、感知、阻抗,电极脱位及相关并发症。结果主动固定电极组的置入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均长于被动固定电极(26.34±6.54minvs20.86±4.32min,16.78±5.38minvs8.67±4.52min;P均<0.01)。主动固定电极组电极置入15min时较置入即刻的起搏阈值明显下降(0.76±0.21mVvs1.12±0.25mV,P<0.01)。主动固定电极组起搏的QRS波时限较被动固定电极组短(0.14±0.04msvs0.16±0.03ms,P<0.01)。术后随访1,3,6个月,两组的起搏阈值、感知、阻抗均无差异,未见电极脱位等并发症。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是可行和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主动固定电极 右室流出道 心脏起搏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对X线下右室中位间隔起搏导线定位的评价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强 白明 +3 位作者 张璐 邓爱云 汪涛 张钲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3年第2期138-141,共4页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对X线下右室中位间隔起搏(RVMSP)导线定位进行评价。方法 2011年1月至2011年9月植入心脏起搏器114例。在X线引导下将心室主动导线固定于右室中位间隔(RVMS)。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接受经胸超声检查判断心室主动导线的...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对X线下右室中位间隔起搏(RVMSP)导线定位进行评价。方法 2011年1月至2011年9月植入心脏起搏器114例。在X线引导下将心室主动导线固定于右室中位间隔(RVMS)。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接受经胸超声检查判断心室主动导线的位置,采用胸骨旁短轴观,包括心尖水平、乳头肌水平、二尖瓣水平和主动脉水平。结果 112例(98.25%)患者的右室主动导线位置可在超声下清晰显示。2例因严重的肺气肿,导线定位的超声图像不清晰。104例主动导线成功地定位于RVMS。8例的主动导线植入右室游离壁,包括4例在二尖瓣水平游离壁和4例在乳头肌水平游离壁。结论导线定位一般能在超声心动图检查时清晰显示,超声检查的结果与X线引导的导线定位有很好的一致性。由于解剖变异等因素影响,X线引导下的RVMSP的导线定位可能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脏起搏 右室间隔 起搏导线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心脏特殊部位起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7
14
作者 张志辉 曹宇 +1 位作者 欧阳茂 杨侃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3期200-202,共3页
目的探索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心脏特殊部位起搏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88例,其中男54例、女34例,年龄67.6±24.3(28~91)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者严重心力衰竭,放置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测定有关参... 目的探索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心脏特殊部位起搏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88例,其中男54例、女34例,年龄67.6±24.3(28~91)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者严重心力衰竭,放置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测定有关参数并随访观察。结果手术顺利完成,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共使用主动电极导线151根,其中心室电极导线88根(右室流出道间隔部80根,右室流入道间隔部5根,右室中间隔3根);心房电极63根(右心耳37根,低位房间隔10根,高位房间隔10根,心房侧壁6根)。起搏参数在电极导线置入15min后可达到理想值。术后7天及出院后1,3,6个月随访无电极导线脱位,起搏参数与置入时比较没有差异。结论使用主动固定电极进行心脏特殊部位起搏是可行和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主动固定电极 心脏特殊部位起搏 安全性
下载PDF
国产心脏起搏器Qinming 2312S/M临床应用的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晓燕 谈红 +4 位作者 刘科卫 李爱国 高玉琪 晋群 韩淑芳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3年第1期11-12,共2页
目的观察国产Qinming 2312S/M型心脏起搏器的功能、应用特点及随访参数,并与进口起搏器相比较。方法对25例安装Qinming 2312S/M起搏器的患者进行术后即刻和术后3个月、6个月随访起搏参数变化进行记录,并与其它三组(各25例)分别安装进口... 目的观察国产Qinming 2312S/M型心脏起搏器的功能、应用特点及随访参数,并与进口起搏器相比较。方法对25例安装Qinming 2312S/M起搏器的患者进行术后即刻和术后3个月、6个月随访起搏参数变化进行记录,并与其它三组(各25例)分别安装进口单腔起搏器美敦力RES01、圣犹达2402或百多力Axios S的患者相应的起搏参数进行比较,随访患者病情以及起搏参数变化。结果 4组患者手术即刻和术后3个月、6个月的起搏参数(包括起搏阈值、阻抗和波幅)相互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国产Qinming 2312S/M起搏器的临床疗效不亚于同类型进口起搏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起搏器 起搏阈值 临床随访
下载PDF
心律平对房室旁道的电生理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元禄 王志毅 +2 位作者 周金台 李广平 仉玉书 《天津医药》 CAS 1999年第12期720-722,共3页
应用经食道心房调搏方法观察心律平对房室旁道的电生理作用。结果显示:(1)心律平可明显延长房室旁道前向传导的有效不应期(ERP)。(2)对心房和房室传导系统ERP亦有延长作用。(3)可降低经旁道1:1下传心室率,并可延... 应用经食道心房调搏方法观察心律平对房室旁道的电生理作用。结果显示:(1)心律平可明显延长房室旁道前向传导的有效不应期(ERP)。(2)对心房和房室传导系统ERP亦有延长作用。(3)可降低经旁道1:1下传心室率,并可延长经旁道道传时间和心动过速周期长度。(4)9/12例病人持续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这终止发作,并且证实均止于旁道的逆传途径。以上资料表明心律平延长房室旁道ERP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平 房室旁道 电生理学 人工心脏起搏
下载PDF
心外膜电极在心脏永久起搏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蒋萍 苏晞 +4 位作者 韩宏伟 李振 李继文 王三娣 张劲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03-305,共3页
目的评估心外膜电极放置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14例因不适合植入心内膜电极的患者放置心外膜电极,分析心外膜电极的外科手术植入情况、术后随访患者病情以及起搏参数变化。结果 14例共植入18根心外膜电极,其中右房电极4根,右室电极10... 目的评估心外膜电极放置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14例因不适合植入心内膜电极的患者放置心外膜电极,分析心外膜电极的外科手术植入情况、术后随访患者病情以及起搏参数变化。结果 14例共植入18根心外膜电极,其中右房电极4根,右室电极10根,左室电极4根。心脏手术者经胸部正中切口路径10例,采用左侧第4~5肋间切口路径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平均随访12.5个月,1例CRT患者死于心力衰竭。所有患者无电极断裂及手术伤口感染发生;起搏阈值、感知参数及电极阻抗均正常。结论植入心外膜电极是可行且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起搏器 心外膜电极 随访
下载PDF
心脏起搏器安置术皮肤粘合与皮内缝合比较 被引量:3
18
作者 林文华 王晓冬 +4 位作者 刘菁晶 张峰 司海龙 张兴华 任自文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13-314,共2页
目的比较心脏起搏器安置术皮肤粘合与皮内缝合的手术时间及切口愈合效果。方法 A组:皮肤粘合法,190例采用间断贯穿缝合真皮深层及皮下组织后,使用输液贴粘贴皮肤。B组:皮内缝合法,120例采用间断缝合皮下组织后,使用4/0可吸收线行皮内连... 目的比较心脏起搏器安置术皮肤粘合与皮内缝合的手术时间及切口愈合效果。方法 A组:皮肤粘合法,190例采用间断贯穿缝合真皮深层及皮下组织后,使用输液贴粘贴皮肤。B组:皮内缝合法,120例采用间断缝合皮下组织后,使用4/0可吸收线行皮内连续缝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7天后切口愈合效果及90天后随访情况。结果 A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B组(5.9±1.0minvs12.7±1.8min,P<0.001),缩短时间54%。1周后均Ⅰ期愈合,皮缘红肿发生率,A组低于B组(2.1%vs7.5%,P<0.05)。术后90天随访,A组未见皮肤线头外露,B组4例外露(3.3%),P<0.05。结论心脏起搏器安置术使用皮肤粘合法,具有手术时间短、无需换药及拆线、安全、愈合良好美观的特点,可作为常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脏起搏 皮肤缝合 愈合
下载PDF
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16
19
作者 陶四明 张荣华 +4 位作者 李易 洪云飞 杨锋 吕云 李绍龙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3期209-211,共3页
目的探索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随机选择54例需要安装双腔起搏器的患者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将心室起搏螺旋电极先后定位于右室心尖部及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并测试起搏参数。结果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电... 目的探索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随机选择54例需要安装双腔起搏器的患者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将心室起搏螺旋电极先后定位于右室心尖部及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并测试起搏参数。结果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电极定位成功率为98.15%,该部位起搏参数满足起搏要求,同时起搏的QRS波时限较心尖部变窄(130.45±18.24msvs153.11±20.10ms,P<0.001)。结论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性高、可行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主动固定电极 右室流出道 心脏起搏
下载PDF
心脏起搏患者术前心理状况及其心理干预的作用 被引量:18
20
作者 杨海涛 祁述善 +2 位作者 沈向前 金淑莲 李思特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3年第3期189-191,共3页
为了解心脏起搏患者术前的心理状态及心理干预的作用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 90 )调查 86例心脏起搏患者 ,总分 >16 0分或单个因子分 >2分示有心理问题。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分别评价 86例心脏起搏患者心... 为了解心脏起搏患者术前的心理状态及心理干预的作用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 90 )调查 86例心脏起搏患者 ,总分 >16 0分或单个因子分 >2分示有心理问题。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分别评价 86例心脏起搏患者心理干预前后的焦虑、抑郁得分变化及其与 39例对照组的差别。结果 :SCL 90调查显示 :86例心脏起搏患者存在以焦虑 (4 3人 )、躯体化 (36人 )、恐怖 (34人 )、抑郁 (2 5人 )、人际关系 (2 2人 )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问题 ,其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 (分别为 2 .0 9± 0 .5 9vs1.39± 0 .4 3,2 .19± 0 .5 4vs 1.37± 0 .4 8,2 .2 0± 0 .6 1vs1.2 3± 0 .4 1,2 .0 2± 0 .6 2vs 1.5 0± 0 .5 9,P均 <0 .0 1;2 .12± 0 .4 8vs 1.6 5± 0 .5 1,P <0 .0 5 )。心理干预后患者焦虑、抑郁得分明显下降 ,与干预前相比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分别为 4 1.2 4± 7.2 6vs 4 6 .78± 9.2 5 ,38.6 9± 6 .14vs4 4 .5 6± 7.82 ,P均 <0 .0 1) ;而对照组焦虑、抑郁两次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结论 :心脏起搏患者存在焦虑、躯体化、恐怖、抑郁、人际关系等明显心理问题 ,心理干预能明显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博 术前 心理状况 心理干预 症状自评量表 焦虑 抑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