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seudoaneurysm formation following transarterial embolization of traumatic carotid-cavernous fistula with detachable balloon:An institutional cohort long-term study
1
作者 Prasert Iampreechakul Korrapakc Wangtanaphat +5 位作者 Songpol Chuntaroj Yodkhwan Wattanasen Sunisa Hangsapruek Punjama Lertbutsayanukul Pimchanok Puthkhao Somkiet Siriwimonmas 《World Journal of Radiology》 2024年第4期94-108,共15页
BACKGROUND The goal of therapy for traumatic carotid-cavernous fistula(TCCF)is the elimination of fistula while maintaining patency of the parent artery.The treatment for TCCF has evolved from surgery to endovascular ... BACKGROUND The goal of therapy for traumatic carotid-cavernous fistula(TCCF)is the elimination of fistula while maintaining patency of the parent artery.The treatment for TCCF has evolved from surgery to endovascular management using detachable balloons,coils,liquid embolic agents,covered stents,or flow-diverter stent through arterial or venous approaches.Despite the withdrawal of detachable balloons from the market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2004,transarterial embolization with detachable balloons has currently remained the best initial treatment for TCCF in several countries.However,the pseudoaneurysm formation following transarterial detachable balloon embolization has rarely been observed in long-term follow-up.AIM To determine the occurrence and long-term follow-up of pseudoaneurysm after transarterial detachable balloon for TCCF.METHODS Between January 2009 and December 2019,79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TCCF were treated using detachable latex balloons(GOLDBAL)of four sizes.Pseudoaneurysm sizes were stratified into five grades for analysis.Initial and follow-up assessments involved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at 1 month,6 month,1 year,and longer intervals for significant cases.Clinical follow-ups occurred semi-annually for 2 years,then annually.Factors analyzed included sex,age,fistula size and location,and balloon size.RESULTS In our cohort of 79 patients treated for TCCF,pseudoaneurysms formed in 67.1%,with classifications ranging from grade 0 to grade 3;no grade 4 or giant pseudoaneurysms were observed.The majority of pseudoaneurysms did not progress in size,and some regressed spontaneously.Calcifications developed in most large pseudoaneurysms over 5-10 years.Parent artery occlusion occurred in 7.6%and recurrent fistulas in 16.5%.The primary risk factors for pseudoaneurysm formation were identified as the use of specific balloon sizes,with balloon SP and No.6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its occurrence(P=0.005 and P=0.002,respectively),whereas sex,age,fistula size,location,and the number of balloons used were not significant predictors.CONCLUSION Pseudoaneurysm formation following detachable balloon embolization for TCCF is common,primarily influenced by the size of the balloon used.Despite this,all patients with pseudoaneurysms remained asymptomatic during long-term follow-u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eudoaneurysm formation Traumatic carotid-cavernous fistula Direct carotid-cavernous fistula Transarterial embolization Detachable balloon Endovascular treatment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Long-term follow-up
下载PDF
Poor Reproducibility in the Evaluation of Paranasal Sinus X-Rays in Chronic Rhinosinusitis
2
作者 A. Luukkainen E. Terna +9 位作者 J. Numminen A. Markkola P. Dastidar J. Jarnstedt H. Huhtala M. Karjalainen K. Blomgren P. Kauppi M. Rautiainen S. Toppila-Salmi 《Open Journal of Radiology》 2017年第1期23-34,共12页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intra- and inter-observer reproducibility of sinus x-rays in comparison to sinus computed tomography (CT) in chronic rhinosinusitis (CRS) patients. Methods: This was a ...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intra- and inter-observer reproducibility of sinus x-rays in comparison to sinus computed tomography (CT) in chronic rhinosinusitis (CRS) patients. Methods: This was a prospective controlled study for which 14 adult CRS patients were recruited. Patients underwent a sinus multi-detector CT scan as well as additional sinus x-rays at the same time. Symptom interview and skin prick tests were performed. Lund-Mackay (LM) scores and 43 other findings in paranasal sinuses were analyzed by three blinded observers from CT-scans and x-rays. We compared agreement between sinus CT and x-rays (intra-observer reproducibility) and between three observers (inter-observer reproducibility) by Cohen’s kappa. Results: In at least 90% of the cases, the status of 47/49 structures was detectable in CT scans, whereas the status of only 8/49 structures was detectable in x-rays. The majority of the 25 visualized structures had poor intra-observer and inter-observer reproducibility. Conclusion: Only a few structures can be visualized in paranasal sinus x-rays and compared to paranasal sinus CT-scans, their reproducibility is poor. Our results strongly support the current consensus of radiation dose reduction by limiting the number of x-ra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usITIS PARANASAL sinus computed tomograph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x-ray
下载PDF
16排CT血管分析软件在颈动脉海绵窦瘘瘘口显示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3
作者 朱新进 熊华峰 +3 位作者 李蜀光 曾惠良 梁坚豪 李佩文 《中国CT和MRI杂志》 2005年第3期27-29,共3页
目的探讨16排CT血管分析软件在颈动脉海绵窦瘘瘘口显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0例经临床或DSA检查证实的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16排CT血管分析软件显示的检查结果。结果容积重建显示10例均海绵窦扩大、动脉早期眼上静脉显影并扩张,7... 目的探讨16排CT血管分析软件在颈动脉海绵窦瘘瘘口显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0例经临床或DSA检查证实的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16排CT血管分析软件显示的检查结果。结果容积重建显示10例均海绵窦扩大、动脉早期眼上静脉显影并扩张,7例动脉早期大脑中静脉显影并扩张。血管分析软件分析显示直接型瘘7例,其中3例瘘口位于海绵窦Ⅱ段,1例位于海绵窦Ⅲ段,2例位于海绵窦Ⅳ段,1例位于海绵窦Ⅴ段。瘘口呈线条状5例,呈非线条状2例。间接型瘘3例。结论高级血管分析软件技术能清楚显示颈动脉海绵窦瘘瘘口的位置和大小,同时可以有效地评价Willis环的功能,可为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CT血管分析软件 颈动脉 海绵窦瘘 瘘口
下载PDF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综合影像评价 被引量:11
4
作者 柳曦 周承凯 +2 位作者 孔祥泉 冯敢生 韩萍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740-744,共5页
目的 评价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在诊断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中的作用。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的各种影像学表现 ,其中CT、超声检查 15例 ,脑血管造影 12例 ,MRI检查 3例。结果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T表现为 :眼... 目的 评价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在诊断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中的作用。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的各种影像学表现 ,其中CT、超声检查 15例 ,脑血管造影 12例 ,MRI检查 3例。结果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T表现为 :眼球突出 ,眼上静脉扩张和海绵窦增大 (15 / 15 ) ,眶内软组织肿胀 (9/ 15 )和眼外肌肥厚 (10 / 15 )。MRI表现与CT大致相同 ,MRA可立体显示扩张的眼上静脉和瘘口 (2 / 3)。脑血管造影于动脉期可见患侧海绵窦扩大显影并眼上静脉逆向充盈显影 (12 / 12 ) ,并可见瘘口显示 (11/ 12 ) ,压迫患侧颈总动脉 ,健侧颈内动脉造影可见患侧颈内动脉和海绵窦显影 (9/ 12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显示眼上静脉和海绵窦区的异常血流信号(15 / 15 ) ,并能准确评价颈内动脉各段血流动力学改变。结论 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 ,各种手段综合应用才能满足临床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 CT 超声 脑血管造影 磁共振成像 综合影像评价 诊断
下载PDF
颈动脉海绵窦瘘的CT诊断(附16例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高建华 宦怡 +1 位作者 彭勇 尤志军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82-284,共3页
目的 分析颈动脉海绵窦瘘 (CCF)的CT表现。材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 16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CCF的CT表现 ,其中有外伤史者 12例 ,占 75 % ,10例经DSA造影证实。结果 CT主要表现为 :(1)眼球突出 ;(2 )海绵窦扩大 ;(3)眼上静脉扩张。结论... 目的 分析颈动脉海绵窦瘘 (CCF)的CT表现。材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 16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CCF的CT表现 ,其中有外伤史者 12例 ,占 75 % ,10例经DSA造影证实。结果 CT主要表现为 :(1)眼球突出 ;(2 )海绵窦扩大 ;(3)眼上静脉扩张。结论 眼眶CT扫描是一种无创的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方法 ,具有准确、方便、特异等特点 ,但应进行必要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海绵窦瘘 CT 诊断 病例分析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颈动脉海绵窦瘘 被引量:5
6
作者 肖文莲 李丹 +4 位作者 罗明贤 罗光华 吴晓东 李青春 陆从容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6年第5期361-363,共3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解剖病理基础及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表现,提高MSCTA对CCF的诊断能力。方法12例经DSA证实的CCF均进行了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及血管成像重建。结果CCF的MSCT及CTA表现为:海绵窦扩大及眼上静脉扩张12例,... 目的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解剖病理基础及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表现,提高MSCTA对CCF的诊断能力。方法12例经DSA证实的CCF均进行了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及血管成像重建。结果CCF的MSCT及CTA表现为:海绵窦扩大及眼上静脉扩张12例,并与颈内动脉同时显影;其他属支静脉扩张6例;对侧海绵窦扩大4例,与DSA检查结果一致。患侧眼球突出12例。颅底、眶壁骨折5例。眼球壁模糊、增厚5例。脑挫伤、出血4例。眼外肌增粗1例。结论螺旋CT及其血管成像诊断CCF简单、快捷、准确、可靠,特别是在外伤性CCF中,是首选的检查及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海绵窦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解剖学 病理学
下载PDF
MSCT双期血管成像对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诊断价值 被引量:5
7
作者 陈锦 曹代荣 +3 位作者 李银官 游瑞雄 江飞 郑义浩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195-1198,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双期脑血管成像对颈内动脉海绵窦瘘(ICCF)的诊断价值。方法:10例临床怀疑或确诊颈内动脉海绵窦瘘(ICCF)患者,均行颅脑CTA双期增强扫描,其中7例为术前检查,3例为介入栓塞术后复查,5例同期行DSA检查。采用容积再现(VR...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双期脑血管成像对颈内动脉海绵窦瘘(ICCF)的诊断价值。方法:10例临床怀疑或确诊颈内动脉海绵窦瘘(ICCF)患者,均行颅脑CTA双期增强扫描,其中7例为术前检查,3例为介入栓塞术后复查,5例同期行DSA检查。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等技术处理图像。结果:7例术前CTA动脉期示患侧海绵窦早显扩大,同侧眼上静脉扩张纡曲,其中3例可见瘘口,3例同侧皮层静脉扩张,5例见岩上和岩下窦扩张,4例对侧海绵窦及眼上静脉显影扩大,3例患者有颅骨或颅底骨折。3例术后复查CTA示患侧海绵窦及眼上静脉无早显扩张,与DSA所见一致。结论:16层CT双期脑血管成像对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及介入栓塞术后疗效观察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成像 颈动脉海绵窦瘘
下载PDF
Dyna CT评估直接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8
作者 田春鸥 杨志刚 +6 位作者 张磊 张永巍 黄清海 许奕 赵文元 刘建民 洪波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6-211,共6页
目的探讨稀释造影剂增强的Dyna CT评估直接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direct carotid-cavernous fistula,DCCF)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6例外伤性单瘘口DCCF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3D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及稀释造影剂增强的Dyna CT对D... 目的探讨稀释造影剂增强的Dyna CT评估直接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direct carotid-cavernous fistula,DCCF)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6例外伤性单瘘口DCCF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3D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及稀释造影剂增强的Dyna CT对DCCF的诊断价值,包括对瘘口、软脑膜静脉逆流、引流静脉及海绵窦分隔信息的展示。结果与3D-DSA相比,Dyna CT多显示了15例(93.75%)患者的21个信息,包括显示瘘口8个,软脑膜静脉的逆向引流2个,引流静脉2个,海绵窦分隔9个。其中,在显示瘘口及海绵窦分隔方面,Dyna CT与3D-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显示软脑膜静脉的逆向引流和引流静脉方面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3D-DSA相比,Dyna CT能更有效地显示DCCF的瘘口及海绵窦分隔,利于指导其临床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颈动脉海绵窦瘘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小儿先天性梨状窝瘘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1
9
作者 徐守军 干芸根 +6 位作者 杨春兰 杜端明 言伟强 刘龙平 卢宁 赵彩蕾 罗娜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17-521,共5页
目的观察小儿先天性梨状窝瘘(CPSF)影像学表现。方法22例CPSF患儿(2例新生儿),接受平扫及增强CT(n=20)、平扫及增强MR(n=2)及X线造影(n=3),其中2例先后接受CT及MR检查,1例先后接受CT及X线造影。结果22例中,CPSF位于左侧21例、右侧1例。... 目的观察小儿先天性梨状窝瘘(CPSF)影像学表现。方法22例CPSF患儿(2例新生儿),接受平扫及增强CT(n=20)、平扫及增强MR(n=2)及X线造影(n=3),其中2例先后接受CT及MR检查,1例先后接受CT及X线造影。结果22例中,CPSF位于左侧21例、右侧1例。新生儿CPSF以颈部含气囊性包块伴气管受压、变形、狭窄为特征性CT、MRI表现。儿童CPSF的主要CT和MRI表现为梨状窝变小,甲状腺变形、肿大、密度减低,甲状腺上极气泡征等;X线造影可见经梨状窝延伸的瘘道或瘘管影。结论小儿CPSF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畸形 先天性梨状窝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以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首诊的先天性梨状窝瘘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铭 王翔 潘昌杰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28-1132,共5页
目的:分析先天性梨状窝瘘(CPSF)所致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AST)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经喉镜或病理证实的6例因CPSF所致AST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包括下咽造影(6例)、CT(6例)及MRI检查(5例... 目的:分析先天性梨状窝瘘(CPSF)所致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AST)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经喉镜或病理证实的6例因CPSF所致AST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包括下咽造影(6例)、CT(6例)及MRI检查(5例)。结果:6例患者均为左侧AST,以瘘道显影作为确诊依据,下咽造影确定2例CPSF,CT扫描确诊4例CPSF,MRI扫描确定1例CPSF。对于继发性炎性改变的显示,在下咽造影检查中3例患者可见梨状窝形态改变(变浅或消失),颈部蜂窝织炎及甲状腺脓肿无法显示;CT检查中梨状窝形态改变显示4例,颈部蜂窝织炎及甲状腺脓肿分别显示5例、4例;MRI中梨状窝形态改变显示4例,颈部蜂窝织炎及甲状腺脓肿分别显示5例、5例。结论:先天性梨状窝瘘致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证实瘘道的存在是诊断CPSF的关键。本研究提示对细小瘘道的显示,CT增强或口服对比剂后CT比下咽造影及MRI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对于颈部继发炎性改变的显示,特别是炎症累及范围及边界,MRI比CT更具有优势。下咽造影、CT及MRI检查的综合运用有助于提高对该病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梨状窝瘘 甲状腺炎 化脓性 下咽造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眼眶CT表现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兴圣 周茂义 +2 位作者 杨春波 邢美芬 李丽新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360-361,共2页
目的 回顾分析 14例经CTA及临床证实的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眼眶CT表现。方法 本组 14例 ,其中外伤 11例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10例 ,硬脑膜动脉海绵窦瘘 4例。结果 主要CT表现①眼球突出 ,②眼上静脉扩张 ,③海绵窦扩大 ,④眼外肌增厚 ,... 目的 回顾分析 14例经CTA及临床证实的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眼眶CT表现。方法 本组 14例 ,其中外伤 11例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10例 ,硬脑膜动脉海绵窦瘘 4例。结果 主要CT表现①眼球突出 ,②眼上静脉扩张 ,③海绵窦扩大 ,④眼外肌增厚 ,⑤眶尖软组织肿胀。结论 对突眼病人进行CT扫描发现上述表现时可考虑颈动脉海绵窦瘘 ,CTA可明确瘘的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窦 动静脉瘘 断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彩超及多排CT在诊断颈动脉海绵窦瘘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修莉 高丽缘 +1 位作者 刘影 么刚 《医学信息(西安上半月)》 2007年第5期805-808,共4页
目的探讨B超及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颈动脉海绵窦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3例颈动脉海绵窦瘘病例。对受检者行B型超声及颅脑CTA检查,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处理图像。结果超声可发现增... 目的探讨B超及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颈动脉海绵窦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3例颈动脉海绵窦瘘病例。对受检者行B型超声及颅脑CTA检查,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处理图像。结果超声可发现增粗的眼上静脉与脉搏同步搏动,并能检测血流频谱,CT检查发现23例均海绵窦扩大.动脉期眼上静脉显影并扩张,8例动脉期大脑中静脉显影并扩张。其中一例同时合并左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结论B型超声及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诊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超声检查 血管造影术 海绵窦 动静脉瘘
下载PDF
虚拟喉镜构建在先天性梨状窝瘘中的应用
13
作者 夏立广 王永飚 +4 位作者 朱利斌 林正秀 林进汉 赵一鸣 李仲荣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2年第5期399-404,共6页
目的:介绍一种构建虚拟喉镜(VL)的方法及其在先天性梨状窝瘘(CPSF)诊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从CPSF患儿身上获取CT数据,使用三维可视化软件对喉部解剖结构及上呼吸道进行三维重建、表面渲染及图像分割。获取计算机辅助的内外部解剖视图... 目的:介绍一种构建虚拟喉镜(VL)的方法及其在先天性梨状窝瘘(CPSF)诊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从CPSF患儿身上获取CT数据,使用三维可视化软件对喉部解剖结构及上呼吸道进行三维重建、表面渲染及图像分割。获取计算机辅助的内外部解剖视图和交互式穿通连续的内腔视图。结果:成功构建CPSF患儿三维喉部和上呼吸道解剖结构。获取VL梨状窝的常规视图与传统喉镜视图比较情况。LV能够在逆行和顺行可视化中获得梨状窝的独特视图。分割和透明化三维解剖模型,能显示CPSF解剖结构和走向以及与周围器官的空间关系。在低年资组中,其有利于诊断的比例为85.71%,而在高年资组中,其有利于诊断的比例为57.89%(P<0.05);在低年资组和高年资组中,其有利于术中解剖参考的比例分别为89.29%和84.21%(P>0.05)。结论:VL作为评估CPSF及其范围的非侵入性工具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结合二维图像,可为CPSF的诊治提供超越传统内窥镜检查的信息。VL可能对低年资医师的参考价值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喉镜 先天性梨状窝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分割
下载PDF
先天性梨状窝瘘的放射学诊断及初步分型 被引量:8
14
作者 杨宾 乔中伟 钱镔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66-769,共4页
目的:探讨食管钡剂造影和CT扫描对先天性梨状窝瘘管临床诊断和分型的价值。方法:经手术证实的先天性梨状窝瘘患儿36例。回顾性分析其术前食管钡剂造影和/或颈部CT扫描的影像学资料,并结合手术病理结果,对其进行分型。结果:36例中,27例... 目的:探讨食管钡剂造影和CT扫描对先天性梨状窝瘘管临床诊断和分型的价值。方法:经手术证实的先天性梨状窝瘘患儿36例。回顾性分析其术前食管钡剂造影和/或颈部CT扫描的影像学资料,并结合手术病理结果,对其进行分型。结果:36例中,27例术前行食管钡剂造影检查者,其中25例出现梨状窝形态异常、窦道形成、窦道合并末端窦腔等征象。36例中24例术前行颈部CT扫描,包括21例CT平扫加增强扫描和3例CT平扫,其中23例患儿发现异常征象。联合CT和食管钡剂检查,术前正确诊断35例(97.2%)。进而根据CT表现和食管钡剂造影,并结合手术病理,将梨状窝瘘初步分为4型,包括梨状窝型、颈部蜂窝组织炎型、颈部肿块型和甲状腺脓肿型。结论:联合食管钡剂造影和颈部CT扫描可以提高梨状窝瘘的诊断正确率;依照影像学表现对梨状窝瘘分型,有利于正确诊断和对外科治疗方案提供合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梨状窝瘘 食管钡剂造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儿童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对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价值探讨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璟 刘孟涛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3期325-327,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技术及诊断价值,指导临床综合治疗。方法:总结5例经临床及DSA证实的CCF病例,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增强及CTA检查,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MPR/CPR、MIP、VR等重建。结果:CCF多层螺旋CT直接...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技术及诊断价值,指导临床综合治疗。方法:总结5例经临床及DSA证实的CCF病例,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增强及CTA检查,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MPR/CPR、MIP、VR等重建。结果:CCF多层螺旋CT直接征象为患侧海绵窦扩大5例,眼上静脉扩张5例;间接征象为突眼5例,眼外肌增粗3例,颅底骨折4例,脑挫裂伤及颅内血肿3例等。结论:多层螺旋CT及CTA对CCF,特别是外伤性CCF的诊断及栓塞介入治疗后的随访复查具有其他影像学检查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海绵窦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成像
下载PDF
53例第一鳃裂囊肿影像学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丹 陈培倩 +2 位作者 孙晶晶 陶晓峰 朱凌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22-28,共7页
目的:分析第一鳃裂囊肿(first branchial cleft cyst,FBCC)的影像学特点与不同病理分型的相关性,以及各病理分型的不同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2013年1月—2019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术前均行CT和... 目的:分析第一鳃裂囊肿(first branchial cleft cyst,FBCC)的影像学特点与不同病理分型的相关性,以及各病理分型的不同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2013年1月—2019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术前均行CT和MRI检查的53例FBCC患者的临床、病理、影像学及预后信息,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3例患者中,49例(49/53,92.5%)位于腮腺区,4例(4/53,7.5%)位于下颌角以下、舌骨上方。按Work分型分为Ⅰ型(45例)和Ⅱ型(8例),伴明显继发感染7例(Ⅰ型3例,Ⅱ型4例),伴窦道、瘘管6例(Ⅰ型2例,Ⅱ型4例)。患者行肿物切除术49例,肿物扩大切除术4例,中位随访时间(41.52±24.59)个月,6例(6/53,11.3%)术后复发。患者年龄(≤10岁)、伴瘘管/窦道、病灶位于面神经深部及切开引流史对复发有显著影响(P<0.05)。FBCC多位于面神经分支间(32/53,60.4%),多数边界清晰(48/53,90.6%),WorkⅠ型和Ⅱ型在形态、CT值、密度/信号方面有显著差别(P<0.05)。薄层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multiplanner reformation,MPR)显示瘘管/窦道6例(6/6,100%),测量长度为1.5~3 mm,管径为0.7~1.5 mm,MRI均未见明显瘘管/窦道。结论: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FBCC具有不同的影像学特征,薄层CT联合MPR重建技术可更好地显示合并的窦道/瘘管,对临床诊治和预防复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鳃裂囊肿 窦道 瘘管 CT 多平面重建
下载PDF
CT、MRI及MRA诊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价值探讨 被引量:8
17
作者 周涛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708-709,共2页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CT、MRI及MRA影像表现,以及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均行CT及MRI平扫、MRA检查。结果:CT及MRI平扫显示:患侧海绵窦扩大8例,眼上静脉扩张8例,不同程度眼球突出8例,眼外...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CT、MRI及MRA影像表现,以及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均行CT及MRI平扫、MRA检查。结果:CT及MRI平扫显示:患侧海绵窦扩大8例,眼上静脉扩张8例,不同程度眼球突出8例,眼外肌增粗6例,球后脂肪浑浊3例,伴有颅脑损伤7例,其中CT显示颅底骨折7例。8例MRA原始图像及MIP图像可显示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口的位置,以及增粗的眼上静脉,部分患者可见眼下静脉、岩上窦、岩下窦、海绵间窦扩张,并可显示侧支循环情况。结论:CT、MRI平扫结合MRA检查没有创伤,无需对比剂,安全可靠,可以完成对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海绵窦瘘/诊断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方法 磁共振成像/方法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方法
下载PDF
Hemiparesis in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s (CCFs):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慧晓 白如林 +2 位作者 黄承光 卢亦成 张光霁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2004年第5期317-320,共4页
关键词 偏瘫 颈动脉瘘 CCFs 病例报告 外伤 发病机理
原文传递
双源CT双能量血管成像对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莉 段艳华 +4 位作者 王锡明 王建 程召平 乌大尉 武乐斌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7-110,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血管成像(DE—CTA)对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4例临床疑诊CCF的患者进行DE—CTA。利用直接能量减影后的数据进行去骨图像重组,同时将能量平均后数据进行非去骨图像重组。由4名多年从事脑...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血管成像(DE—CTA)对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4例临床疑诊CCF的患者进行DE—CTA。利用直接能量减影后的数据进行去骨图像重组,同时将能量平均后数据进行非去骨图像重组。由4名多年从事脑血管疾病影像诊断的放射科医师独立分析图像,其中2名评价颈内动脉海绵窦段DE—CTA的图像质量,2名评价瘘口位置、数量、大小及有无异常的颅内静脉扩张,比较各种后处理方法对CCF瘘口及相关病变的显示情况。利用Kappa检验分析2名医师对图像质量评价的一致性。利用t检验及相关性分析评价去骨与非去骨重组图像测得的瘘口大小。结果14例患者28条颈内动脉颅内段均可以满足影像评价标准。14例患者经行双能量直接去骨颅脑CTA检查均确诊为CCF,其中,病变位于双侧2例,左侧7例,右侧5例。14例患者共16处病变,非去骨及去骨重组图像均发现瘘口16处。去骨及非去骨重组图像测得瘘口的平均大小分别为(0.36±0.10)、(0.35±0.11)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9,P〉0.05),且二者测量值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r=0.97,P〈0.05)。去骨重组图像发现8例患者13支大脑皮质静脉扩张,非去骨重组图像仅发现6例患者9支大脑皮质静脉扩张。结论DE—CTA图像多种重组方法相结合对CCF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诊断价值 血管成像 双源CT 双能量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 图像质量评价 Kappa检验
原文传递
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眼眶CT表现(附23例报告) 被引量:16
20
作者 张燕明 王振常 +3 位作者 兰宝森 安裕志 丁宁 凌峰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53-255,共3页
目的分析23例经DSA检查证实的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眼眶CT表现。材料与方法本组23例,其中有外伤史者15例,占65%。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14例,硬脑膜动脉海绵窦瘘9例。均行眼眶CT检查并经DSA造影证实。结果主... 目的分析23例经DSA检查证实的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眼眶CT表现。材料与方法本组23例,其中有外伤史者15例,占65%。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14例,硬脑膜动脉海绵窦瘘9例。均行眼眶CT检查并经DSA造影证实。结果主要CT表现为:(1)眼球突出;(2)眼上静脉扩张;(3)海绵窦增大;(4)眼外肌增粗;(5)眶内软组织肿胀。结论对突眼的病人进行CT扫描,发现有上述表现时可考虑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但应进行必要的鉴别诊断,DSA检查可明确瘘的部位和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海绵窦瘘 眼眶 CT 诊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