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raway extract alleviates atopic dermatitis by regulating oxidative stress,suppressing Th2 cells,and upregulating Th1 cells in mice
1
作者 Fardin Khajepour Mohammad Reza Zangouyee +4 位作者 Arezu Khosravimashizi Ali Afgar Vahideh Abdollahi Shahriar Dabiri Reza Nosratabadi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Biomedicine》 SCIE CAS 2022年第10期421-429,共9页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oxidant effects of caraway on atopic dermatitis(AD)in mice.Methods:AD was induced in two stages,including sensitization and challenge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2,4 dini...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oxidant effects of caraway on atopic dermatitis(AD)in mice.Methods:AD was induced in two stages,including sensitization and challenge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2,4 dinitrochlorobenzene 2% and 0.2%,respectively.Clinical symptoms and hist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skin were assessed.The effects of caraway on oxidant/antioxidant parameters as well as Th1-and Th2-related cytokines were also evaluated.Results:Caraway reduced the severity of dermatitis in AD-induced mice,as evidenced by significant inhibition of Th2-related cytokines(IL-4 and IL-13)and increased Th1-related cytokine(IFN-γ).Additionally,treatment with caraway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uperoxide dismutase and catalase activity and decreased the malondialdehyde level in the serum of AD mice.Furthermore,caraway inhibite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2 cells while favoring Th1 cell differentiation in the spleen via regulating their master transcription factors GATA3 and T-bet.Conclusions:Caraway could improve AD autoimmune responses and could be considered a potential candidate to treat AD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um carvi l. Caraway Atopic dermatitis 2 4 dinitrochlorobenzene TH2 TH1 Oxidative stress
下载PDF
藏茴香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2
作者 孙悦 包旭宏 +2 位作者 陈红刚 王彦峰 谢鑫明 《种子》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4-29,共6页
为研究藏茴香种子萌发特性及影响种子萌发的限制因子,提高藏茴香种子发芽率。本研究对藏茴香种子进行低温沙藏,用不同浓度赤霉素溶液浸种,测定沙藏前后种子胚的占比和发芽指标。结果显示,藏茴香种子胚发育时期多处于点状胚时期,胚未发... 为研究藏茴香种子萌发特性及影响种子萌发的限制因子,提高藏茴香种子发芽率。本研究对藏茴香种子进行低温沙藏,用不同浓度赤霉素溶液浸种,测定沙藏前后种子胚的占比和发芽指标。结果显示,藏茴香种子胚发育时期多处于点状胚时期,胚未发育成熟,种皮对其萌发不造成障碍;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对藏茴香种子萌发没有促进作用,相反会抑制种子发芽;低温沙藏处理效果最好,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均显著高于未处理(ck),其发芽率达34.67%,发芽势达8.00%。藏茴香种子胚未发育成熟,低温沙藏能促进胚的生长;赤霉素无法提高种子发芽率;种皮对其萌发不造成透性障碍,种子休眠类型为深度复杂形态生理休眠(MPD),破除藏茴香种子休眠的有效方法是低温沙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茴香 种子休眠 低温沙藏 发芽率
下载PDF
藏茴香超临界CO_2萃取物的化学成分及抗菌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白雪 曾擎屹 +2 位作者 马家麟 孙立卿 卢永昌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6-111,共6页
通过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并结合GC-MS联用技术对藏茴香萃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同时研究其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对超临界CO_2萃取得到的藏茴香萃取物进行GC-MS分析得到匹配度在85%以上的化学成分共28种,占总离子峰相对含量的... 通过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并结合GC-MS联用技术对藏茴香萃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同时研究其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对超临界CO_2萃取得到的藏茴香萃取物进行GC-MS分析得到匹配度在85%以上的化学成分共28种,占总离子峰相对含量的65.71%,其中主要成分有右旋香芹酮(43.1%)双戊烯(8.5%)、右旋萜二烯(6.88%)。藏茴香超临界萃取物对11种菌种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为藏茴香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茴香 超临界CO2 GC-MS 抑菌活性
下载PDF
天然调味香料葛缕子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孙默雷 姜子涛 李荣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24-26,共3页
葛缕子是一种常见的食用香料,在食品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文章综述了葛缕子的应用范围,葛缕子精油的提取方法和理化性质,以及化学成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此外,对葛缕子在食品调味和保鲜贮藏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葛缕子 提取 调味 保鲜贮藏
下载PDF
藏茴香经济价值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5
作者 沈宁东 韦梅琴 李宁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第1期54-56,共3页
本文对藏茴香的食用、香料用、药用等经济价值进行了探讨,并从引种和驯化、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加工工艺的研究等方面对藏茴香在开发利用上的研究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藏茴香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 藏茴香 葛缕酮 藏药 活性成分 经济价值
下载PDF
超临界CO_(2)提取葛缕子精油及其成分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庞敏 崔秀明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5-179,194,共6页
目的:优化葛缕子精油的提取工艺并对其成分进行分析。方法:以葛缕子籽粒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_(2)技术提取葛缕子精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精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超临界CO_(2)提取葛缕子精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釜温... 目的:优化葛缕子精油的提取工艺并对其成分进行分析。方法:以葛缕子籽粒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_(2)技术提取葛缕子精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精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超临界CO_(2)提取葛缕子精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釜温度50℃,分离釜温度40℃,提取釜压力30 MPa,分离釜压力0.4 MPa,二氧化碳流速20 g/min,提取时间90 min,此条件下精油得率为4.79%。与同时蒸馏萃取(SDE)法相比,超临界CO_(2)流体能快速扩散到样品颗粒内部并充分溶解其中的精油成分,具有提取时间短、得率高、无溶剂残留的优点。超临界CO_(2)法制备的葛缕子精油中,主要成分为D-柠檬烯(50.96%)和香芹酮(46.65%),挥发性成分种类及含量均高于同时蒸馏萃取法的。结论:超临界CO_(2)法比同时蒸馏萃取法更适合葛缕子精油的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缕子 精油 超临界CO_(2) 气相色谱—质谱(GC-MS) 挥发性成分 同时蒸馏萃取(SDE)
下载PDF
藏茴香种子形态及萌发特性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沈宁东 韦梅琴 李军乔 《中国园艺文摘》 2009年第8期34-36,共3页
以藏茴香种子为试验材料,观测种子的形态、质量和萌发特性。结果表明:藏茴香种子长5.51mm,长椭球形,棕绿色至棕色,千粒重1.965g,含水率10.03%,生活力66.7%。藏茴香种子有休眠特性,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种子的发芽率不断... 以藏茴香种子为试验材料,观测种子的形态、质量和萌发特性。结果表明:藏茴香种子长5.51mm,长椭球形,棕绿色至棕色,千粒重1.965g,含水率10.03%,生活力66.7%。藏茴香种子有休眠特性,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种子的发芽率不断提高;种子在15~25℃的变温条件下,发芽率、发芽势最高,光照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可缩短萌发时滞,提高种子发芽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茴香 种子 形态 质量 萌发特性
下载PDF
藏茴香水提物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及肝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卡斯木.卡哈尔 阿不都西克日.阿不都力米提 +1 位作者 艾尼瓦尔.吾买尔 周文婷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2期1581-1584,共4页
目的:研究藏茴香水提物对大鼠血脂调节及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0 w 龄雄性 SD 大鼠48只,除空白对照组8只大鼠以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采用高脂饲料喂养8 w 后,断尾采血测血脂,确定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血脂康对照组、空白对... 目的:研究藏茴香水提物对大鼠血脂调节及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0 w 龄雄性 SD 大鼠48只,除空白对照组8只大鼠以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采用高脂饲料喂养8 w 后,断尾采血测血脂,确定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血脂康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及藏茴香水提物高、中、低剂量组(300、150、75 mg·kg^-1·d^-1),连续灌胃给药6 w,1次/d,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灌胃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每2周测1次体质量;末次给药后腹主动脉采血,测血清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等血脂水平,测定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等脂类酶的活性及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肪过氧化物丙二醛(MDA)等抗氧化能力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 TG、TC、LDL-C 均有显著升高,HDL-C 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藏茴香各剂量组 TC、TG、LDL-C 逐渐降低,HDL-C 逐渐升高(说明藏茴香干预能有效调节血脂水平)。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藏茴香各剂量组大鼠血清血脂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血清 AST、ALT 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 <0.05),血脂康对照组及藏茴香水提物各剂量组血清 AST、ALT 均显著降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藏茴香水提物高、中剂量组有统计学差异(P <0.05~0.01),与小剂量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 SOD、MDA 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藏茴香水提物高剂量组SOD、MDA 水平和血脂康对照组 SOD 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藏茴香水取物中、低剂量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GSH-Px 有统计学差异(P <0.001);随着实验的进行,藏茴香水提物各剂量组 GSH-Px 均明显升高,模型对照组与血脂康对照组及藏茴香水取物高剂量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5),与中剂量及低剂量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高、中剂量藏茴香水提物可明显调节机体脂质代谢,对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茴香 高脂血症 保护肝脏 抗氧化
下载PDF
42份藏茴香种质资源叶片营养成分分析
9
作者 李顺娟 沈宁东 朱惠琴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3期194-197,共4页
以42份不同种质藏茴香的幼嫩叶片为试验材料,对其维生素C、总糖、氨基酸等营养成分进行测定,比较不同种质间的营养成分含量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营养品质评价。结果表明,藏茴香叶片维生素C平均含量为485.2 mg/kg,氨基酸1817.7 mg/kg... 以42份不同种质藏茴香的幼嫩叶片为试验材料,对其维生素C、总糖、氨基酸等营养成分进行测定,比较不同种质间的营养成分含量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营养品质评价。结果表明,藏茴香叶片维生素C平均含量为485.2 mg/kg,氨基酸1817.7 mg/kg,总糖118.4 g/kg,可溶性蛋白质71.9 g/kg,纤维素545.3 mg/kg。不同藏茴香种质资源叶片的营养成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维生素C、氨基酸和总糖的变异系数大,可溶性蛋白质变异系数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维生素C、总糖的含量与海拔呈负相关,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和纤维素的含量与海拔呈正相关,其中纤维素含量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同时,用隶数函数法对42份藏茴香种质资源叶片的营养品质进行评价,将其营养品质分为4个等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茴香 种质资源 叶片 营养成分
下载PDF
一测多评法测定藏茴香中异绿原酸A、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凡 李淑萍 +3 位作者 贺飞 吴涛 阿吉艾克拜尔·艾萨 买吾兰江·买提努尔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23年第4期703-710,共8页
目的建立一测多评法(QAMS)测定藏茴香中6种咖啡酰奎宁酸类成分含量,并验证该方法在藏茴香质量评价中应用的可行性与适用性。方法取藏茴香粉末(过三号筛)0.5 g,精密加入70%甲醇20 mL,超声处理(250 W、频率53 kHz)30 min,制备供试品溶液;... 目的建立一测多评法(QAMS)测定藏茴香中6种咖啡酰奎宁酸类成分含量,并验证该方法在藏茴香质量评价中应用的可行性与适用性。方法取藏茴香粉末(过三号筛)0.5 g,精密加入70%甲醇20 mL,超声处理(250 W、频率53 kHz)30 min,制备供试品溶液;采用Phenomenex GeminiR C_(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330 nm,体积流量1.0 mL·min^(−1),柱温30℃,进行专属性、供试品提取条件、检测波长选择、色谱条件、线性关系、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加样回收率方法学考察,建立异绿原酸A、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成分含量检测的HPLC法;以异绿原酸A为内参成分,分别计算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 5种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采用3种不同色谱仪和3种色谱柱进行相对校正因子、相对保留时间耐用性考察,对藏茴香样品同时采用外标法与QAMS测定6种成分的质量分数,比较2种测定方法结果的差异。结果建立的6种成分的HPLC检测方法的专属性、供试品提取条件、检测波长选择、色谱条件、线性关系、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加样回收率均符合要求;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的相对校正因子平均值分别是1.362、1.257、1.335、1.470、1.134,3种不同色谱仪和3种色谱柱对相对校正因子、相对保留时间均无明显影响;QAMS与外标法2种方法测定3批藏茴香样品中6种成分得到的结果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建立的QAMS简便、准确、可靠,可用于藏茴香中6种咖啡酰奎宁酸类成分——异绿原酸A、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的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茴香 一测多评法 相对校正因子 咖啡酰奎宁酸 异绿原酸A 新绿原酸 绿原酸 隐绿原酸 异绿原酸B 异绿原酸C
原文传递
不同海拔藏茴香叶片解剖结构比较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沈宁东 韦梅琴 +2 位作者 李宗仁 熊辉岩 金民安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31-34,共4页
以不同海拔高度的藏茴香叶片为试材,采用石蜡切片法,对其解剖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藏茴香叶片由表皮、叶肉、叶脉构成,为背腹型叶,随着海拔的增高,叶片的厚度逐渐增加,叶脉逐渐发达;上表皮的长度和厚度随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增加,... 以不同海拔高度的藏茴香叶片为试材,采用石蜡切片法,对其解剖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藏茴香叶片由表皮、叶肉、叶脉构成,为背腹型叶,随着海拔的增高,叶片的厚度逐渐增加,叶脉逐渐发达;上表皮的长度和厚度随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增加,而下表皮细胞的长度和厚度无显著性差异,但气孔逐渐外凸;叶肉中栅栏组织的层数随着海拔的上升不断增加;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的厚度及其细胞间隙逐渐增大;随海拔的不断升高,海绵组织在叶肉中的比重不断增大。这些特征表明了藏茴香叶片有旱生植物及湿生植物的部分结构特征,体现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茴香 叶片 解剖结构 不同海拔
原文传递
藏茴香不同海拔高度的叶表皮结构比较 被引量:2
12
作者 韦梅琴 沈宁东 韦静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共4页
以藏茴香不同海拔高度的叶片为试材,采用改良过的过氧化氢-醋酸离析法对其进行上、下表皮切片制作,番红染色,中性树胶封片,并在奥特光学BK-5000(OPTEC-BK5000)显微镜下观察比较,探讨叶表皮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生长于不... 以藏茴香不同海拔高度的叶片为试材,采用改良过的过氧化氢-醋酸离析法对其进行上、下表皮切片制作,番红染色,中性树胶封片,并在奥特光学BK-5000(OPTEC-BK5000)显微镜下观察比较,探讨叶表皮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生长于不同海拔高度的藏茴香叶片,上表皮细胞为多边形,垂周壁平直、弓形,下表皮细胞形状为不规则形,垂周壁浅波状;气孔类型主要为不等细胞型,少数为横列型,散生于上、下表皮细胞当中;随海拔升高,上、下表皮细胞的形状无显著差别,气孔形状有长椭圆形与椭圆形2种;气孔随海拔升高而减小,向外突起程度增加,气孔密度随海拔升高总的来说呈增加趋势,只是在3 027~3 238m处略为减少,但二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试验表明,这些特征是植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茴香 不同海拔 叶表皮 气孔 比较
原文传递
青海防风脂肪油成分分析
13
作者 侯凤飞 杜树山 +3 位作者 尹伟 林莉莉 李宝林 姚雪花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784-786,共3页
目的对青海防风脂肪油成分进行分析研究。方法用石油醚提取脂肪油并甲酯化,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进行分析鉴定。结果经毛细管色谱分离出78个峰,共确认了其中43种成分,所鉴定化合物的含量占全油的94.3%。结论青海防风脂... 目的对青海防风脂肪油成分进行分析研究。方法用石油醚提取脂肪油并甲酯化,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进行分析鉴定。结果经毛细管色谱分离出78个峰,共确认了其中43种成分,所鉴定化合物的含量占全油的94.3%。结论青海防风脂肪油中主要化学成分为二丁基邻苯二甲酸酯、十八烷酸甲酯、二十烷酸甲酯、二十一烷酸甲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防风 脂肪油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原文传递
不同种质藏茴香鲜叶总黄酮含量比较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端 沈宁东 朱惠琴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89-96,共8页
以43个不同藏茴香种质资源的新鲜叶片为试材,采用超声波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多因素正交实验,优化提取藏茴香鲜叶中总黄酮的试验条件,旨在筛选出藏茴香鲜食品种。结果表明:当乙醇浓度60%、料液比1∶14 g·mL-1、提取时间60 min、提... 以43个不同藏茴香种质资源的新鲜叶片为试材,采用超声波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多因素正交实验,优化提取藏茴香鲜叶中总黄酮的试验条件,旨在筛选出藏茴香鲜食品种。结果表明:当乙醇浓度60%、料液比1∶14 g·mL-1、提取时间60 min、提取温度60℃时,藏茴香鲜叶中总黄酮含量最高。藏茴香不同种质资源鲜叶中总黄酮的含量差异较大,范围在1.054~27.404 mg·g-1,平均含量为9.303 mg·g-1,变异系数为68.207%。通过聚类分析,将不同藏茴香种质资源分成了三大类,可根据不同的需求,合理地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茴香鲜叶 种质资源 总黄酮 超声波提取 聚类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