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冈石窟第11-13窟图像构成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王友奎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7-38,共12页
云冈石窟第11—13窟是开凿于云冈第二期(约470—495)的一组洞窟,其内部造像可区分为一体设计与非一体设计两种。第12窟整体出于一体设计,其主室中轴线及前室东西壁设置"释迦多宝佛+释迦佛+弥勒(菩萨、佛)"之图像组合,与第二... 云冈石窟第11—13窟是开凿于云冈第二期(约470—495)的一组洞窟,其内部造像可区分为一体设计与非一体设计两种。第12窟整体出于一体设计,其主室中轴线及前室东西壁设置"释迦多宝佛+释迦佛+弥勒(菩萨、佛)"之图像组合,与第二期前段第7—10窟图像思想一脉相承。第13窟大致存在整体规划,并以北壁主尊交脚弥勒菩萨为中心,表述弥勒上生信仰。该窟两侧壁中层龛像及第11窟造像并非开窟时一体设计。通过分析其中部分佛龛的组合情况可知,当时通过信仰大乘佛法而往生兜率天并最终成佛的思想,在一般信众中亦普遍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第11—13 图像构成 法华经 弥勒信仰
下载PDF
利用石笋δ^(13)C重建岩溶石漠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徐玉珍 李廷勇 +1 位作者 李俊云 杨琰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60-674,共15页
岩溶石漠化的形成演化机制是被关注的科学问题,对脆弱的岩溶区生态环境恢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洞穴石笋δ^(13)C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能敏感响应地表生态环境以及岩溶水文条件的变化。因此,利用石笋δ^(13)C研究岩溶地区生态环境演变历... 岩溶石漠化的形成演化机制是被关注的科学问题,对脆弱的岩溶区生态环境恢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洞穴石笋δ^(13)C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能敏感响应地表生态环境以及岩溶水文条件的变化。因此,利用石笋δ^(13)C研究岩溶地区生态环境演变历史成为一个重要方向。本文从地表环境和洞穴沉积两个方面梳理了影响石笋δ^(13)C的主要因素。结合现代洞穴监测及模型模拟研究,分析整理了影响洞穴滴水和沉积物中δ^(13)C的主要因素和机理。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石笋δ^(13)C的环境意义具有多解性,文章从时间尺度、空间分布、沉积环境三方面归纳了石笋δ^(13)C的指示意义。为了准确解释石笋δ^(13)C环境意义,提出了综合分析、现代监测以及模型模拟的解决方案。通过对岩溶石漠化概念、成因、发展过程、以及环境效应的讨论,分析了地表石漠化与石笋δ^(13)C记录的密切联系。总结了已经发表的利用石笋δ^(13)C重建区域石漠化的研究成果,讨论了目前研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1)如何正确解译石笋δ^(13)C的指示意义?这是石笋δ^(13)C能够用于重建区域石漠化历史的前提;(2)在空间上,石笋δ^(13)C记录反映上覆地表的面积是有限的,需考虑石笋能否代表目标研究区域的环境变迁;(3)石漠化可在年—十年际时间尺度上快速发展,而石笋测年存在一定的年龄误差,石笋δ^(13)C是否能够敏感记录地表的石漠化过程?为了准确重建区域岩溶环境以及石漠化演变历史,提出以下主要建议:(1)为了避免石笋δ^(13)C重建古环境的不确定性,可加强石笋δ^(13)C与δ^(18)O、微量元素、矿物结构等指标的综合对比分析,与现代监测以及模型模拟的解决方案综合集成,能更加准确重建研究区岩溶水文变化过程,判定石漠化的演化历史;(2)通过区域和同一洞穴的多根石笋记录对比,减少单一石笋记录的区域代表性问题;(3)高精度年代控制的高分辨率多指标石笋记录,有助于捕捉快速发生的石漠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石漠化 洞穴石笋 石笋δ^(13)C 古环境重建
下载PDF
桂林凉风洞洞穴空气及滴水水化学对区域环境的响应 被引量:5
3
作者 吴夏 潘谋成 +5 位作者 殷建军 汪智军 朱晓燕 杨会 张美良 曹建华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13-520,共8页
针对广西桂林凉风洞洞穴空气(CO_(2)、δ^(13)C_(CO2))和滴水的物理、化学指标(水温、电导率、pH、Ca^(2+)、HCO_(3)^(-))开展一年监测。结果表明:受到洞穴上覆土壤层CO_(2)的影响,洞穴空气CO_(2)和δ^(13)C_(CO2)分别呈现出明显夏季高... 针对广西桂林凉风洞洞穴空气(CO_(2)、δ^(13)C_(CO2))和滴水的物理、化学指标(水温、电导率、pH、Ca^(2+)、HCO_(3)^(-))开展一年监测。结果表明:受到洞穴上覆土壤层CO_(2)的影响,洞穴空气CO_(2)和δ^(13)C_(CO2)分别呈现出明显夏季高、偏轻,冬季低、偏重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各个监测点CO_(2)和δ^(13)C_(CO2)存在差异的主要因为是受到洞穴内部结构的阻隔作用,以及土壤层CO_(2)在岩溶表层带不同滞留时间的影响,但是δ^(13)C_(CO2)变化相对于CO_(2)对于外界环境的响应更加灵敏,且不同季节洞穴的通风模式差异使得洞穴空气CO_(2)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夏季土壤CO_(2)为主要影响因素、冬季大气CO_(2)为主要影响因素。与此同时,洞穴滴水水化学指标也均表现出明显季节性变化特征。虽然雨季携带进入管道或裂隙的CO_(2)增加,但是与表层岩溶带“老水”混合使其整体上呈现为缓慢上升。桂林地区季节性干旱使得洞穴顶部入渗水补给量减少,导致对围岩的溶解量相对降低,使其成为水化学指标快速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此外,每个滴水点的水化学指标变幅因其径流路径的不同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风洞 洞穴CO2 δ13CCO2 水化学特征
下载PDF
Complicated responses of stalagmite δ ^(13)C to climate change during the last glaciation from Hulu Cave, Nanjing,China 被引量:13
4
作者 R. L. Edwards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5年第12期2174-2181,共8页
We present a record on carbon stable isotopic composition (δ 13C), covering 75 through 10 thousands years ago (ka B.P.), from Hulu Cave, Nanjing. The overlapping δ 13C pro-files are very similar in pattern and range... We present a record on carbon stable isotopic composition (δ 13C), covering 75 through 10 thousands years ago (ka B.P.), from Hulu Cave, Nanjing. The overlapping δ 13C pro-files are very similar in pattern and range, indicating that they mainly record climatic signal. Dur-ing the last glacial-interglacial transition, the >6‰ change of δ 13C values implies different con-tributions of C3 vs. C4 type plants in soils. On millennial scale, however, the increased calcite δ 13C during the warm Dansgaard-Oeschger (DO) events suggests a decrease of dissolved bio-genic CO2 when water flux rate through soil is large. This correlation between heavier δ 13C and higher precipitation is consistent with our previous report on the samples’ stable oxygen isotope records (Wang et al., 2001). Comparison of coeval δ 13C and δ 18O of stalagmites indicates that kinetic fractionation of carbon isotope is closely related to growth rate of stalagmites. This study also shows that local vegetation changes may lag behind precipitation changes by ~700 years during the deglac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lu cave STALAGMITE δ 13C last glacial period.
原文传递
关于云冈石窟第13窟的营造 被引量:2
5
作者 八木春生 王雁卿 刘军淼 《石窟寺研究》 2019年第1期93-128,共36页
在以双窟为主要特征的云冈石窟第二期诸窟中,还存在着第11、12、13窟这种三窟一组,被称为'组窟'的特殊形式。从三窟的规模来看,应当也是由皇家主持营造的。但其中第1 1窟与第13窟的壁面则大多经由民间之手,这恐怕是由于在石窟... 在以双窟为主要特征的云冈石窟第二期诸窟中,还存在着第11、12、13窟这种三窟一组,被称为'组窟'的特殊形式。从三窟的规模来看,应当也是由皇家主持营造的。但其中第1 1窟与第13窟的壁面则大多经由民间之手,这恐怕是由于在石窟营造期间,皇家不再主持工作,而委任于民间来继续进行。不过,近年曾布川宽对此提出了新的观点,继第一期昙曜五窟之后营造的第13窟,虽然雕刻了主尊、明窗以及窟顶等部分内容,但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却暂停了营造活动。这便是主尊为大佛的第13窟被作为第二期诸窟中特殊存在的原因。此外,冈村秀典也认为,继昙曜五窟之后雕凿了第13窟主尊、窟顶、明窗,以及稍晚一些的第1 1窟中心塔柱与最上部的三头六臂天人像。他还指出,位于第13窟与第1 1窟之间的第12窟,与第6窟开凿于同一时期。正如曾布川宽与冈村秀典所主张,如果是继昙曜五窟之后雕刻了第13窟的主尊、窟顶以及明窗等,那么中断的时间大约有10年。如此一来,先行雕刻的内容与工程再起之后所雕刻的部分相比,应当有着明显的差异。本文从第1 1、12、13窟中,选择最早开凿的第13窟作为例子,对其主尊、明窗、各壁面所雕刻的造像进行详细分析。本文并非仅仅是探讨继昙曜五窟之后所雕刻的造像是否真的存在,同时还要考察该窟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营造的,弄清第13窟中所雕刻的造像,与第1 1、12窟以及与其他洞窟造像之间是否存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13 组窟 营造过程 昙曜五窟
原文传递
一座未完工洞窟留下的开凿信息——以云冈石窟第13-30窟为例
6
作者 李雪芹 齐迎红 《南方民族考古》 2017年第2期281-295,共15页
云冈石窟第13-30窟是一座未完工的小窟,该窟中保留了开凿过程不同阶段的遗迹现象。本文通过对洞窟现存造像的调查分析,认为小型洞窟是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的结果,进而对洞窟的开凿工序进行了探讨,强调了石窟开凿是一种动态工程;同时,对... 云冈石窟第13-30窟是一座未完工的小窟,该窟中保留了开凿过程不同阶段的遗迹现象。本文通过对洞窟现存造像的调查分析,认为小型洞窟是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的结果,进而对洞窟的开凿工序进行了探讨,强调了石窟开凿是一种动态工程;同时,对石窟开凿的工序、工匠名称及分工进行了推测,提出石窟开凿的工匠可分为律师、师、匠、役等几类。本文还结合洞窟残存痕迹,对第13-30窟未完工的原因进行了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13-30窟 工匠 雕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