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北壁供养人形象考辨
1
作者 齐然 姚志薇 牟锐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3年第9期100-107,共8页
莫高窟第285窟是西魏时期开凿的大窟,此窟壁画题材风格多样,艺术水准极高。此窟供养人形象是反映北朝服饰特征和民族关系的珍贵资料,其中北壁世俗供养人,从其袴褶装和姓氏分析,应为鲜卑化的汉族武官。此窟集中出现较多的武人、神将形象... 莫高窟第285窟是西魏时期开凿的大窟,此窟壁画题材风格多样,艺术水准极高。此窟供养人形象是反映北朝服饰特征和民族关系的珍贵资料,其中北壁世俗供养人,从其袴褶装和姓氏分析,应为鲜卑化的汉族武官。此窟集中出现较多的武人、神将形象和战争题材壁画,反映了北魏末期武人阶层的崛起,推测应是西魏时敦煌统治者元荣率领瓜州武官营建,属于巩固边防军事的地方治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石窟 莫高窟第285 供养人像 武人
下载PDF
从《法华经》的角度解读莫高窟第285窟 被引量:7
2
作者 张元林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15,共7页
在前期系列研究的基础上,从《法华经》的角度出发,对莫高窟第285窟壁画内容做了系统的解读,认为它们的思想基础就是《法华经》的"众生皆有佛性"的佛性观和"佛寿久远""佛身久远"的佛身观,而它们的功能就... 在前期系列研究的基础上,从《法华经》的角度出发,对莫高窟第285窟壁画内容做了系统的解读,认为它们的思想基础就是《法华经》的"众生皆有佛性"的佛性观和"佛寿久远""佛身久远"的佛身观,而它们的功能就是为了营造"法华三昧禅"的禅修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华经》 解读 莫高窟第285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天福之面”(kritimukha)考 被引量:7
3
作者 马兆民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2-110,共9页
长期以来,学界对莫高窟第285窟,以及山西云冈石窟第7、8、12、30窟,河南龙门石窟古阳洞,甘肃麦积山石窟第133窟,甘肃北石窟寺楼底村第1窟,东千佛洞第2窟,榆林窟第4窟等石窟中出现的兽面形象,大多认定为中国传统纹饰的饕餮纹。本文通过... 长期以来,学界对莫高窟第285窟,以及山西云冈石窟第7、8、12、30窟,河南龙门石窟古阳洞,甘肃麦积山石窟第133窟,甘肃北石窟寺楼底村第1窟,东千佛洞第2窟,榆林窟第4窟等石窟中出现的兽面形象,大多认定为中国传统纹饰的饕餮纹。本文通过对此形象的对比研究,笔者认为此饕餮纹应为佛教文化中的"天福之面"(Kirtimukh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第285 饕餮纹 天福之面
下载PDF
莫高窟第285窟南壁故事画扇状持物图像辨析——兼论佛教汉化进程中视觉图像的明晰与含混 被引量:3
4
作者 马莉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3-62,共10页
第285窟南壁故事画中有两处人物手持扇状物,学者们多认为是麈尾。文章从文献中的记载及留存图像的辨析入手,结合顾恺之《洛神赋图》,得出第285窟主室南壁故事画扇状持物图像为比翼扇的结论。并结合第285窟多元化的特征,进一步说明在佛... 第285窟南壁故事画中有两处人物手持扇状物,学者们多认为是麈尾。文章从文献中的记载及留存图像的辨析入手,结合顾恺之《洛神赋图》,得出第285窟主室南壁故事画扇状持物图像为比翼扇的结论。并结合第285窟多元化的特征,进一步说明在佛教汉化进程中,视觉图像有着明晰与含混并存的特点,进而阐释这种含混体现出的视觉图像上形制与内涵、形式与功能相分离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85 扇状持物 比翼扇 明晰 含混
下载PDF
“灵山圣会”与“人天秩序”--敦煌莫高窟第285窟西壁图像再解读 被引量:2
5
作者 白文 《艺术探索》 2020年第3期37-46,共10页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西壁作为该窟的核心,表现了一出以释迦为核心的娑婆世界庄严神圣的宏大景观。其场面的日月、梵神组合、诸天、大众对应灵山圣会的人天秩序、神通、梵和出世,可视作《法华经·序品》中释迦的无量义三昧禅定神通的...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西壁作为该窟的核心,表现了一出以释迦为核心的娑婆世界庄严神圣的宏大景观。其场面的日月、梵神组合、诸天、大众对应灵山圣会的人天秩序、神通、梵和出世,可视作《法华经·序品》中释迦的无量义三昧禅定神通的奥妙与深邃,即释迦于宁静安详中实现恢弘壮大与和谐统一圆满的奇妙世界,其目的就是引导众生得到轮回解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85 西壁 神通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北壁供养人像和供养人题记 被引量:7
6
作者 石松日奈子 筱原典生 于春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25,共14页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西魏)的营造过程,历来有两种解释:其一是窟内的塑像和壁画统一规划制作,各壁面的造像内容相互关联;其二是按照西壁→南壁和天井→北壁和东壁的顺序依次制作,由于施工途中计划改变,导入了新的构思和中原风格等壁画样...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西魏)的营造过程,历来有两种解释:其一是窟内的塑像和壁画统一规划制作,各壁面的造像内容相互关联;其二是按照西壁→南壁和天井→北壁和东壁的顺序依次制作,由于施工途中计划改变,导入了新的构思和中原风格等壁画样式。笔者赞同后者之说。通过对北壁壁画的图像、样式、画技、材料、色彩、供养人像的构成和服装、供养人题记等进行详细分析,认为七幅壁画由四个不同的画家团队绘制。七幅说法图是汉族和胡族的混血家族集团成员的小规模供奉。第285窟可能是原本作为僧人修行场所的莫高窟,对在家信徒开放供奉的初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第285 供养人像 题记 北方系胡服 西方系胡服
下载PDF
莫高窟第285窟南壁故事画中的持麈人物 被引量:3
7
作者 周方 卞向阳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8-65,共8页
莫高窟第285窟南壁故事画中的持麈人物是莫高窟历代洞窟中最早的持麈人物图像。本文论述第285窟南壁故事画中两次出现持麈人物的意义与内涵,并指出由第285窟持麈人物所体现出来的南朝传入北方的文人意识,是此前莫高窟壁画中所没有的,第... 莫高窟第285窟南壁故事画中的持麈人物是莫高窟历代洞窟中最早的持麈人物图像。本文论述第285窟南壁故事画中两次出现持麈人物的意义与内涵,并指出由第285窟持麈人物所体现出来的南朝传入北方的文人意识,是此前莫高窟壁画中所没有的,第285窟麈尾的形制特点也反映了时代风格的变迁和南北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285窟南壁 故事画 持麈人物 麈尾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西壁壁画中的星宿图像与石窟整体的构想 被引量:2
8
作者 桧山智美(著) 蔺君茹(译)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1-65,共15页
西魏时期营建的敦煌莫高窟第285窟西壁,描绘有各种各样的印度系神格像,西壁上部带状区域描绘的日天和月天之间的星宿图像,有学者认为是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但问题是具有同样图像特征的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像在东亚并不存在,与占据西壁大... 西魏时期营建的敦煌莫高窟第285窟西壁,描绘有各种各样的印度系神格像,西壁上部带状区域描绘的日天和月天之间的星宿图像,有学者认为是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但问题是具有同样图像特征的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像在东亚并不存在,与占据西壁大部分的印度系神格像的关系也不明确。第285窟壁画中,将伏羲、女娲纳入佛教伪经《须弥四域经》的世界观来表现顶部壁画,将印度系的各种神灵纳入佛教的《大集经》"日藏分"来表现西壁壁画,从这一点来看,两者共有基本框架。东阳王元荣通过在佛教框架下营造明显吸收异教信仰、将多宗教的要素混杂在一起的礼拜空间,试图将居住在当时敦煌的持有不同宗教观的人们融合在佛教的名义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第285 西魏 东阳王元荣 星宿图像 昴宿 占术大集成 大方等大集经 [口厌]哒
下载PDF
胡汉文化融合下的莫高窟285窟北璧男供养人冠帽
9
作者 高瑞 王羿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24年第8期101-103,共3页
莫高窟285窟处于西魏时期胡汉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该窟男供养人的冠帽即有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鲜卑风帽,又有来自中原汉族的笼冠。北壁男供养人的壁画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其冠帽特征。结合图像分析法、古籍文献法以及出土文物及其他洞窟壁... 莫高窟285窟处于西魏时期胡汉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该窟男供养人的冠帽即有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鲜卑风帽,又有来自中原汉族的笼冠。北壁男供养人的壁画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其冠帽特征。结合图像分析法、古籍文献法以及出土文物及其他洞窟壁画的冠帽造型特征,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85窟北壁男供养人冠帽种类主要包含垂裙帽、平巾愤、笼冠等,极具多民族特色,且随着冠帽汉化的过程其造型也在发生变化。同时,285窟也是该时期胡汉服饰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汉交流 莫高窟 285 男供养人冠帽
原文传递
弥勒三会思想在敦煌壁画中的表达--浅析第285窟南壁故事画的“特色”之处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银广 郭思瑶 长冈龙作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4-130,I0016,共8页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南壁有五幅壁画,这五幅故事画出自不同经典,却绘制在同一墙壁上。本文以早期佛教经典为依据,就285窟南壁故事画与其他石窟里同题材故事画相比较,试论南壁的宗教涵义及其构造经纬。
关键词 285窟故事画 弥勒三会 服饰
原文传递
通而不统的敦煌文化——以莫高窟第285窟(西魏)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范鹏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42-47,共6页
敦煌文化虽然是以佛教文化的方式呈现给世人的,但经过深入研究可以发现,敦煌文化的内容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并不是佛教文化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它是多种文明并存相通却没有一种文化能够作为中心的有重心无中心的多元文化综合体,“通而... 敦煌文化虽然是以佛教文化的方式呈现给世人的,但经过深入研究可以发现,敦煌文化的内容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并不是佛教文化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它是多种文明并存相通却没有一种文化能够作为中心的有重心无中心的多元文化综合体,“通而不统”是敦煌文化的基本特性和根本精神。“通而不统”是“和而不同”的中国文化立场的一种深层体现,是在“多样性统一”的前提下,多种文明和谐相处却没有受到一种文明高度强制统一、统领的状态。敦煌文化的各种构成元素是相容、相通、相融合的,其中并没有一个绝对占统治地位、凌驾于其他文化元素之上的核心文化或中心文明,而是十分典型的多元文化综合体和多种文明融合创新的产物,我们可以说敦煌文化的精神就是“和而不同”特别是“通而不统”。西魏时期开凿的敦煌莫高窟第285窟的形制、内容布局及其代表的整个西魏开窟理念也能从不同方面证明上述观点。“和而不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特别是“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是消解文明冲突、促进文明融合的一剂对症良药,需要我们深入挖掘、深入研究、深入阐释,以达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敦煌文化 莫高窟第285 通而不统 和而不同
原文传递
探析敦煌285窟顶壁画色彩与空间构图的艺术语言
12
作者 吴昊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21年第8期117-119,共3页
敦煌莫高窟是东方壁画绘画美学中的瑰宝。每一时代的作品呈现着一个时代的绘画特点,展现出画师杰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其作品也凝结着古代匠人对宗教色彩美学与空间分布的智慧的结晶。文章从莫高窟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第285窟覆斗顶形穹... 敦煌莫高窟是东方壁画绘画美学中的瑰宝。每一时代的作品呈现着一个时代的绘画特点,展现出画师杰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其作品也凝结着古代匠人对宗教色彩美学与空间分布的智慧的结晶。文章从莫高窟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第285窟覆斗顶形穹顶进行研究,从当代色彩设计角度,分析古代东方公共空间中的色彩与空间的奥秘,这对现代公共空间分布应用设计学理论来研究其色彩空间构图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第285 窟顶图像 色彩学 构图特点 空间分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