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8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fine-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in pancreaticobiliary carcinomas:diagnostic efficacy of cell-block immunocyto-chemistry 被引量:4
1
作者 Antonio Ieni Paolo Todaro +2 位作者 Stefano Francesco Crinò Valeria Barresi Giovanni Tuccari 《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3期305-312,共8页
BACKGROUND: 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fine-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was demonstrated to be a useful tool for the diagnosis and staging of pancreaticobiliary neoplastic le- sions. Nonetheless, the diagnostic valu... BACKGROUND: 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fine-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was demonstrated to be a useful tool for the diagnosis and staging of pancreaticobiliary neoplastic le- sions. Nonetheless,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this procedure may be limited by low cellularity of the specimen, contamination of intestinal cells and unfeasibility of ancillary immunocy- tochemical procedures.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valuate its usefulness in the diagnosis of neoplastic les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doscopic ultrasound fine-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pancreas cell-block contaminant cells immunohistochemistry
下载PDF
TBNA联合Cell-block技术在纵隔淋巴结/肿块诊断中的运用
2
作者 陈石 孙怡 +3 位作者 朱际平 王谦 魏瑜 周贤梅 《临床肺科杂志》 2017年第11期2074-2077,共4页
目的探讨支气管镜引导针吸活检术(TBNA)联合cell block(细胞块)技术在纵隔淋巴结/肿块诊断中的运用价值。方法通过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疑似肺癌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TBNA采集标本,分别进行取样细胞涂片检测与ce... 目的探讨支气管镜引导针吸活检术(TBNA)联合cell block(细胞块)技术在纵隔淋巴结/肿块诊断中的运用价值。方法通过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疑似肺癌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TBNA采集标本,分别进行取样细胞涂片检测与cell block制片及免疫组化检测,所有患者均通过肺穿刺/TBNA取得组织学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细胞学检测方法诊断优劣。结果在80例疑似肺癌患者中,组织病理学确诊72例(腺癌35例,鳞癌24例,小细胞癌12例,其它1例)。我们通过常规TBNA细胞学检出41例,TBNA联合Cell block技术组检出56例。常规TBNA细胞学检测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56.9%、20.5%、61.3%;Cell block免疫组化检测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77.8%、33.3%、80.0%。TBNA联合Cell block技术组免疫组化检测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准确性明显高于常规TBNA细胞学检测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BNA联合Cell-block技术可以提高TBNA对肺癌诊断的灵敏度以及准确度,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块 支气管镜引导针吸活检术 肺癌 免疫组化
下载PDF
肺癌病理应用支气管冲洗细胞块免疫组化链霉菌亲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染色的诊断效果及检出率评价
3
作者 许锦文 李丽晖 +1 位作者 胡小莉 关爱丽 《当代医学》 2024年第2期78-82,共5页
目的探讨肺癌病理应用支气管冲洗细胞块免疫组化链霉菌亲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染色的诊断效果及检出率。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1年12月广东省开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0例经支气管冲洗液检查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液基薄... 目的探讨肺癌病理应用支气管冲洗细胞块免疫组化链霉菌亲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染色的诊断效果及检出率。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1年12月广东省开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0例经支气管冲洗液检查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技术制备细胞块,分别采用免疫组化SP法、苏木精伊红染色(HE)进行常规细胞学检查,比较两种检测方法诊断效能及不同肺癌类型免疫组化SP法检查后不同抗体阳性表达率比较。结果免疫组化SP法对恶性肿瘤诊断的灵敏度为96.15%、准确度为95.71%,均高于HE染色的69.23%、70.00%(P<0.05),特异度为94.44%,高于HE染色的72.2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组化SP法对肺癌病理类型总检出率高于HE染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SP法对肌上皮(p63)、细胞角蛋白5/6抗体(CK5/6)、细胞角蛋白7(CK7);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突触素(Syn)、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5(CD56),增殖细胞的核抗原(Ki67),天冬氨酸蛋白酶(Napsin-A)表达阳性率均高于HE染色,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肺癌患者p63、CK5/6、CK7、TTF-1、Syn、CD56、Ki67、Napsin-A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气管冲洗液细胞块免疫组化SP法染色对肺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不同类型肺癌有较高的检出率及鉴别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支气管冲洗液 细胞块 免疫组化链霉菌亲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染色
下载PDF
宫颈液基细胞块联合免疫组化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全志 宋京京 +3 位作者 张翰哲 薛培文 郭锦唯 何全中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9期1678-1681,共4页
目的:探讨宫颈液基细胞块联合免疫组化(IHC)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9例HPV及宫颈液基细胞学双阳性的残留标本进行细胞块制作、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分析其应用价值。结果:液基细胞学被诊... 目的:探讨宫颈液基细胞块联合免疫组化(IHC)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9例HPV及宫颈液基细胞学双阳性的残留标本进行细胞块制作、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分析其应用价值。结果:液基细胞学被诊断为非典型鳞状细胞,意义不明(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的90例标本中,经细胞块再确诊分流为低级别鳞状细胞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LSIL)39例、高级别鳞状细胞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HSIL)17例、宫颈腺癌1例及炎性/未见上皮内病变33例。细胞学诊断为LSIL的87例标本中,经细胞块确诊分流:LSIL 79例、炎性/未见上皮内病变8例。细胞学诊断为非典型鳞状细胞,不排除肿瘤病变(atypical squamous cells not excluding neoplastic lesions,ASC-H)的20例中,经细胞块确诊分流:LSIL 2例、HSIL 15例、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1例及炎性/未见上皮内病变2例。液基细胞学诊断为HSIL的32例中,细胞块确诊分流:HSIL 24例、SCC 6例及炎性/未见上皮内病变2例。液基细胞学诊断为腺细胞非典型增生(atypical glandular cells,AGC)的10例中,细胞块确诊分流:宫颈腺浸润性腺癌2例,子宫内膜腺癌1例。结论:宫颈液基细胞块联合IHC在宫颈病变及宫颈癌筛查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能有效分流细胞学中一些诊断不明确的病例,从而提高宫颈病变诊断准确性。是对宫颈液基细胞学及HPV检测的有效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宫颈液基细胞块 液基细胞学 免疫组化
下载PDF
模型化研究药物小分子阻滞细胞周期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凡 张菁菁 +1 位作者 赵新军 蒋中英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6,共8页
基于扩散动力学与细胞信号传导动力学,研究药物小分子对细胞周期的阻滞特性.理论模型考虑药物小分子穿越细胞膜输运的动力学特性,以及进入细胞内的药物分子对细胞周期的阻滞效应.研究发现,穿越细胞膜内层进入细胞内的药物分子,将会在很... 基于扩散动力学与细胞信号传导动力学,研究药物小分子对细胞周期的阻滞特性.理论模型考虑药物小分子穿越细胞膜输运的动力学特性,以及进入细胞内的药物分子对细胞周期的阻滞效应.研究发现,穿越细胞膜内层进入细胞内的药物分子,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药物分子对相关的靶向基因、蛋白的阻滞功效.细胞膜对药物分子的输运特性,是影响药物分子阻滞细胞周期的关键因素.另外,药物分子的降解程度,将会改变药物分子与靶向基因、蛋白作用时间,进而改变对相关细胞生长增殖的抑制效应.通过对模型中各参数的敏感度分析,我们确认了药物分子穿越细胞膜、进入细胞内过程的多种因素对细胞周期的抑制效应.本文理论结果符合模拟、实验观测,进一步深刻揭示了药物小分子阻滞细胞周期的物理机制,可为设计确切的疗法药物提供必要的参考和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分子 阻滞 细胞周期
下载PDF
细胞蜡块和分子检测在恶性胸腔积液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6
作者 董燕 金晓燕 胡慧娣 《临床肺科杂志》 2024年第2期265-270,共6页
目的探讨恶性胸腔积液制备细胞蜡块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优势,并阐述其与免疫组化及分子检测相结合在实现个体精准化治疗中的运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48例胸腔积液细胞学涂片及细胞蜡块的HE形态,评价细胞蜡块免疫组化的特点,并对80... 目的探讨恶性胸腔积液制备细胞蜡块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优势,并阐述其与免疫组化及分子检测相结合在实现个体精准化治疗中的运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48例胸腔积液细胞学涂片及细胞蜡块的HE形态,评价细胞蜡块免疫组化的特点,并对80例标本行荧光定量微滴式数字PCR及二代测序NGS。结果与传统细胞学涂片及液基细胞学相比,胸水细胞蜡块细胞数量增多且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免疫组化以CK7,NapsinA,TTF-1阳性最多见,提示肿瘤原发灶多为肺来源。常规细胞学组和细胞蜡块组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分别为87%、75%、87%和99%、87%、99%。常规细胞学组与细胞蜡块组两种诊断方法一致性较差(Kappa值为0.269)。常规细胞学和细胞蜡块诊断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46%(37/80)患者胸水细胞蜡块行ddPCR及NGS分子检测出现基因突变,主要为EGFR、PD-L1、KRAS和TP53等,其中EGFR突变率分别约为34%。27%(7/26)患者PD-L1免疫组化结果示阳性。结论细胞蜡块技术在胸腔积液良恶性诊断及鉴别来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为基因检测提供了有价值的标本,并且提高了晚期癌症患者临床靶向治疗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积液 细胞蜡块技术 免疫组化 分子检测
下载PDF
花鲈肠上皮细胞原代培养及鉴定方法的探讨研究
7
作者 李莎 刘紫严 +4 位作者 杨红玲 蔡国鹤 聂庆杰 张春晓 孙云章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1-389,共9页
为探究建立稳定可靠的花鲈肠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通过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培养花鲈肠上皮细胞,确定酶消化法的最佳消化液及消化时间,所得细胞悬液于L-15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利用形态学观察、透射电镜观察和碱性磷酸酶染色方法对细胞进... 为探究建立稳定可靠的花鲈肠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通过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培养花鲈肠上皮细胞,确定酶消化法的最佳消化液及消化时间,所得细胞悬液于L-15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利用形态学观察、透射电镜观察和碱性磷酸酶染色方法对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显示:组织块法细胞迁出情况不稳定,且迁出时间较长;酶消化法的最佳消化液为胶原酶Ⅰ、Ⅳ联合消化液,最佳消化时间为45 min;胶原酶Ⅰ、Ⅳ联合消化法获得的细胞连接紧密、排列整齐、呈上皮细胞典型的“铺路石”状,细胞相对独立、界限清晰。透射电镜观察和碱性磷酸酶染色进一步证实所培养的细胞为肠上皮细胞。总之,经胶原酶Ⅰ、Ⅳ联合消化液消化45 min、培养48 h可得到初始条件一致、生长旺盛的花鲈原代肠上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 肠上皮细胞 原代培养 组织块法 酶消化法
下载PDF
肺腺癌病理鉴别诊断中胸腔积液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法的效能分析
8
作者 潘之楠 阮顺爱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27期8-10,共3页
目的 分析肺腺癌病理鉴别诊断中胸腔积液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法的效能。方法 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院内诊治胸腔积液患者79例,采集胸腔积液细胞标本,分别行细胞涂片检查、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检查,观察诊断效能,包括肺腺癌... 目的 分析肺腺癌病理鉴别诊断中胸腔积液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法的效能。方法 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院内诊治胸腔积液患者79例,采集胸腔积液细胞标本,分别行细胞涂片检查、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检查,观察诊断效能,包括肺腺癌免疫组化指标(BerEP4、TTF-1、CK17、CD15),间皮细胞免疫组化指标(Desmin、WT-1、CK5/6)。结果 本组79例患者中,综合病理诊断肺腺癌50例,间皮性肿瘤29例,细胞块切片检查的诊断灵敏度为96.00%,特异度为89.66%,准确率为93.67%高于细胞涂片检查方法的80.00%、62.07%、73.42%(P <0.05)。对肺腺癌诊断,细胞块切片与细胞涂片检查免疫组化染色法对Desmin、CK5/6、WT-1、CD15检出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细胞块切片对BerEP4、CK17检出率高于细胞涂片(P <0.05)。间皮肿瘤中,不同检测法对CK5/6、BerEP4、WT-1、CD15、CK17检出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细胞块切片法对Desmin检出率高于细胞涂片法(P <0.05)。结论 通过胸腔积液检查进行肺腺癌与间皮肿瘤鉴别诊断中,与细胞涂片法对比,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法诊断效能更高,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灵敏度与特异度,其中BerEP4、CK17对肺癌诊断价值较高,Desmin对间皮肿瘤诊断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鉴别诊断 胸腔积液 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法 诊断效能
下载PDF
液基细胞学涂片和细胞蜡块技术在脉络膜黑色素瘤诊断中的应用
9
作者 席雷 戎荣 +1 位作者 周晋星 吴妍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517-523,共7页
目的:脉络膜黑色素瘤(melanoma of choroid,CM)是成人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特点为恶性程度高、易侵袭转移、预后极差,严重影响患者视力,甚至威胁患者生命。目前诊断CM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在眼球摘除手术后加做病理诊断,缺乏明确的... 目的:脉络膜黑色素瘤(melanoma of choroid,CM)是成人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特点为恶性程度高、易侵袭转移、预后极差,严重影响患者视力,甚至威胁患者生命。目前诊断CM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在眼球摘除手术后加做病理诊断,缺乏明确的术前病理诊断。本研究旨在探索液基细胞学涂片和细胞蜡块技术在CM术前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年3至6月收治的2例临床诊断为CM患者的脉络膜下液。采用液基细胞学涂片方法进行初步诊断,改良的细胞蜡块制作技术、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脱黑色素和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进行进一步的病理诊断。结果:2例患者经过影像学检查均诊断为CM,通过液基细胞学涂片做出初步的细胞学病理诊断,1例诊断为“黑色素瘤”,另1例诊断为“见异型细胞,黑色素瘤不除外”。通过改良的细胞蜡块制作技术,HE、脱黑色素和IHC染色,病理诊断结果显示临床诊断相同的2例患者,1例明确诊断为CM,而另1例诊断为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修正了原先的诊断。结论:本改良技术能够在手术前精准诊断CM,为临床眼科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操作简便,值得推广。其有3个优点:1)能制作出10~20张连续切片,满足IHC染色的要求;2)在用本技术处理的切片中,可见各种异型细胞,且细胞核结构清晰;3)简单易行,成本不高,适用于各级医院,特别是中小医院。本文有2个原创点:1)将液基细胞学涂片、细胞蜡块切片及IHC染色用于诊断CM;2)对传统的细胞蜡块制作技术进行改良,使其适用于诊断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蜡块 液基细胞学 脉络膜黑色素瘤 诊断
下载PDF
胸水细胞蜡块与免疫组化对肺癌的诊断敏感性分析
10
作者 郭娟 徐显辉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13期100-102,共3页
目的 研究胸水细胞蜡块与免疫组化对肺癌的诊断敏感性。方法 纳入我院2020年1至2023年1月收治的126例疑似肺癌患者,病理检查显示肺癌105例,肺良性病变21例。所有患者均行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与胸水细胞蜡块与免疫组化检查,观察比较不同... 目的 研究胸水细胞蜡块与免疫组化对肺癌的诊断敏感性。方法 纳入我院2020年1至2023年1月收治的126例疑似肺癌患者,病理检查显示肺癌105例,肺良性病变21例。所有患者均行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与胸水细胞蜡块与免疫组化检查,观察比较不同检查方式对肺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结果显示,恶性93例(73.81%),良性33例(26.19%);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95%、61.90%、77.78%、91.40%、39.39%。胸水细胞蜡块与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显示,恶性103例(81.75%),良性23例(18.25%);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胸水细胞蜡块与免疫组化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19%、90.48%、95.24%、98.06%、82.61%。胸水细胞蜡块与免疫组化检查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均高于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P <0.05);胸水细胞蜡块与免疫组化检查诊断肺癌不同分型的整体检出率为91.43%。结论 胸水细胞蜡块与免疫组化诊断肺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且能够有效检出不同类型肺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胸水细胞蜡块 免疫组化 诊断 敏感性
下载PDF
新型重组溶瘤痘苗病毒感染联合免疫效应细胞及免疫检查点阻断三联治疗胃癌的研究
11
作者 张林 侯艳红 +1 位作者 吴凯 张静 《肿瘤防治研究》 CAS 2024年第6期426-431,共6页
目的探讨溶瘤病毒感染、免疫效应细胞补充及免疫检查点阻断三者联合策略在胃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以既往实验获得的痘苗病毒为基础构建的携带T淋巴细胞趋化因子CXCL9基因和白细胞介素7(IL-7)基因的重组溶瘤痘苗病毒(VV-IL7-CXCL9)干预... 目的探讨溶瘤病毒感染、免疫效应细胞补充及免疫检查点阻断三者联合策略在胃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以既往实验获得的痘苗病毒为基础构建的携带T淋巴细胞趋化因子CXCL9基因和白细胞介素7(IL-7)基因的重组溶瘤痘苗病毒(VV-IL7-CXCL9)干预治疗裸鼠皮下种植瘤方式建立的胃癌荷瘤动物模型。实验建立重组溶瘤痘苗病毒瘤内注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免疫检查点阻断剂(PD-1单抗)三联干预组、三种措施单独干预组、二联干预组及空白对照组。按照既定分组给药干预后采用肿瘤生长曲线法、肿瘤抑制率法及动物活体发光法检测肿瘤治疗效果并采取ELISA法检测各组动物血清及组织匀浆CXCL9和IL-7两分子浓度。结果动物模型治疗干预结果显示重组溶瘤痘病毒+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免疫检查点阻断剂(PD-1单抗)三联干预组肿瘤生长明显减缓,显著慢于其他干预组及空白对照组。结论在胃癌动物模型干预实验中采用重组溶瘤痘病毒瘤内注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免疫检查点阻断剂(PD-1单抗)三联干预的生物免疫治疗策略具有强烈的抑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溶瘤痘病毒 免疫效应细胞 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
下载PDF
细胞蜡块结合免疫组化在浆膜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
12
作者 李君 胡金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5期143-146,共4页
目的探讨浆膜腔积液细胞蜡块结合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钟祥市人民医院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接收的可疑恶性浆膜腔积液标本81例,所有样本均进行常规细胞学涂片及细胞蜡块结合免疫组化检查。以手术或活检病理诊断... 目的探讨浆膜腔积液细胞蜡块结合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钟祥市人民医院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接收的可疑恶性浆膜腔积液标本81例,所有样本均进行常规细胞学涂片及细胞蜡块结合免疫组化检查。以手术或活检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及诊断效能。观察两种检查方法镜下细胞特征,结合免疫组化判断恶性浆膜腔积液的肿瘤来源。结果81例浆膜腔积液标本通过手术或活检病理诊断70例恶性。常规细胞学涂片诊断灵敏度为52.9%,特异度为54.5%,准确率51.9%;细胞蜡块结合免疫组化诊断灵敏度为95.7%,特异度为27.3%,准确率为92.6%。细胞蜡块结合免疫组化诊断灵敏度及准确率显著高于常规细胞学涂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蜡块结合免疫组化检出67例阳性,其中肺腺癌47例、乳腺癌4例、卵巢癌5例、消化道来源6例、甲状腺癌2例、肺小细胞癌1例、恶性间皮瘤2例。结论细胞蜡块结合免疫组化可提高浆膜腔积液细胞诊断准确率,通过免疫组化可明确判断肿瘤组织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膜腔积液 细胞蜡块 细胞涂片 免疫组化
下载PDF
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化在诊断恶性浆膜腔积液中的临床意义
13
作者 樊瑞年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18期2242-2244,共3页
目的:探讨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化在诊断恶性浆膜腔积液中的临床意义,以期为临床早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参考数据。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3年2月舞钢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浆膜腔积液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细胞蜡块、免疫组化检查,以病... 目的:探讨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化在诊断恶性浆膜腔积液中的临床意义,以期为临床早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参考数据。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3年2月舞钢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浆膜腔积液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细胞蜡块、免疫组化检查,以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分析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化的诊断价值(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类型检出率。结果:病理活检结果为恶性40例、良性43例;细胞蜡块+免疫组化诊断敏感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单一细胞蜡块、免疫组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781、8.910、12.019,P<0.05);与细胞蜡块、免疫组化相对比,细胞蜡块+免疫组化类型检出率明显较高。经一致性分析,细胞蜡块+免疫组化的Kappa值为0.748(95%CI:0.697~0.802),明显高于单一细胞蜡块、免疫组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03,P<0.05)。结论:细胞蜡块+免疫组化可有效鉴别浆膜腔积液性质以及类型,便于临床早期制定针对性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蜡块 免疫组化 浆膜腔积液 定性诊断
下载PDF
基于K-means聚类的超启发式跨单元调度方法
14
作者 赵彦霖 田云娜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41-956,共16页
结合我国制造业实际生产状况,针对柔性作业车间跨单元调度问题,提出一种基于K-means聚类的超启发式算法。应用K-means聚类算法将相近属性的实体划入相应“工件簇”决策块中,采用蚁群算法为每个决策块选择启发式规则;对每个决策块内的实... 结合我国制造业实际生产状况,针对柔性作业车间跨单元调度问题,提出一种基于K-means聚类的超启发式算法。应用K-means聚类算法将相近属性的实体划入相应“工件簇”决策块中,采用蚁群算法为每个决策块选择启发式规则;对每个决策块内的实体运用相应的启发式规则产生调度解。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以决策块的形式适度增大了计算粒度,有效降低了算法时间复杂度,以聚类的方式将具有相近属性的被加工实体进行聚集,有利于为不同属性的实体选择合适的规则。该算法提高了计算效率,具有较好的优化性能,是解决柔性跨单元调度的一种有效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单元调度 超启发式算法 决策块 聚类 蚁群算法
下载PDF
改良酶消化法体外培养、纯化分离人颞下颌关节滑膜A型细胞
15
作者 万成 黄正 +4 位作者 和慧 宗菲 雷印涛 王克强 张婷婷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257-264,共8页
目的探讨获取人颞下颌关节滑膜A型细胞的较佳方法,为A型细胞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分别用组织块法、传统酶消化法与改良的酶消化法培养滑膜细胞,观察培养3 d、7 d、2周、4周时细胞生长情况,记录首次传代时间。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衬... 目的探讨获取人颞下颌关节滑膜A型细胞的较佳方法,为A型细胞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分别用组织块法、传统酶消化法与改良的酶消化法培养滑膜细胞,观察培养3 d、7 d、2周、4周时细胞生长情况,记录首次传代时间。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衬里层细胞CD68、组织蛋白酶S的表达来检测A型细胞吞噬功能。结果滑膜组织块法接种约7 d后部分组织块周围有细胞游离出来,约4周后滑膜细胞长势接近80%融合密度,可进行首次细胞传代。传统酶消化法细胞贴壁缓慢,4周时才能观察部分细胞团形成,向周围呈放射状生长,约6周后才可首次传代。改良酶消化法接种3 d后,光镜下观察部分单个细胞贴壁,有一些胶原酶未消化完全而又能经过研磨透过滤网的微小组织块或细胞团块,在贴壁后迅速向周围增殖,约2周后可首次传代,3周后再次传代的细胞量与组织块法4周后首次细胞传代时间相同。免疫组化检测CD68有阳性表达,细胞位于靠近关节腔侧,组织蛋白酶S未见阳性表达。结论改良的酶消化法培养对比组织块法、传统酶消化法,在获得相同细胞量的基础上,缩短了原代细胞培养时间。改良酶消化法传代时A型细胞尚在存活期间,给后期A型细胞纯化分离奠定了基础。巨噬细胞标志物Cathepsin S在A型细胞上无表达,提示A型细胞由于体内局部环境的作用,已有别于巨噬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膜 细胞培养 组织块法 酶消化法 免疫组化
下载PDF
PEMFC船形堵块阴极流场的性能
16
作者 蔡永华 胡健平 罗子贤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18,共5页
建立流体体积(VOF)两相流模型,研究船形堵块流道的排水性能。建立不同开孔率的船形堵块流道三维模型,研究船形堵块及开孔率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性能的影响。船形堵块流道峰值净功率密度相较于传统直流道可提升9.4%,相较于同堵... 建立流体体积(VOF)两相流模型,研究船形堵块流道的排水性能。建立不同开孔率的船形堵块流道三维模型,研究船形堵块及开孔率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性能的影响。船形堵块流道峰值净功率密度相较于传统直流道可提升9.4%,相较于同堵塞率下的梯形堵块流道可提高2.9%,具有较好的强化传质作用。通过提高船形堵块流道的开孔率,PEMFC可以获得更好的性能。在相同开孔率下,船形堵块流道的氧气摩尔浓度较直流道和梯形堵块流道分别提高28.6%和14.0%。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直流道,船形堵块流道可降低排水周期和流道内平均水含量,具有更好的排水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 流道 排水性能 阴极流场 船形堵块 流体体积(VOF)两相流模型
下载PDF
240 kA铝电解槽阴极全石墨化改造实践
17
作者 雪保武 丁泰仁 蒋剑军 《甘肃冶金》 2024年第1期76-79,共4页
通过对240 kA铝电解槽全石墨阴极改造实践进行全程跟踪分析,多角度对铝电解槽阴极全石墨的组装、大修、焙烧、启动和后期管理生产过程优化,获得全石墨化阴极在240 kA系列改造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实了全石墨阴极在铝电解生产中能... 通过对240 kA铝电解槽全石墨阴极改造实践进行全程跟踪分析,多角度对铝电解槽阴极全石墨的组装、大修、焙烧、启动和后期管理生产过程优化,获得全石墨化阴极在240 kA系列改造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实了全石墨阴极在铝电解生产中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给电解槽的平稳运行创造了条件,实现铝电解槽低电压的平稳运行技术,提高铝电解槽电流效率和原铝纯度,为电解铝低能耗生产提供了一个重要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电解槽 全石墨 阴极炭块 电解质
下载PDF
钢棒保温改善石墨化阴极电解槽能量平衡的实践
18
作者 李成元 李文超 +2 位作者 苏宝峰 王岩 杨永乾 《轻金属》 2024年第7期20-22,40,共4页
近年来石墨化阴极炭块凭借其优异的性能被电解铝行业所青睐。但部分企业只将阴极及其他部分内衬材质做了改变,磁场及母线配置并未调整,导致电解槽能量平衡不匹配,出现电解槽偏冷、伸腿肥大等现象,影响电解槽的正常生产。本文采取对全石... 近年来石墨化阴极炭块凭借其优异的性能被电解铝行业所青睐。但部分企业只将阴极及其他部分内衬材质做了改变,磁场及母线配置并未调整,导致电解槽能量平衡不匹配,出现电解槽偏冷、伸腿肥大等现象,影响电解槽的正常生产。本文采取对全石墨阴极电解槽进行钢棒保温这一措施,有效减少电解槽散热,通过对钢棒保温前后的温度、效应系数、以及电压差值进行对比分析,有效证明该措施有效,最终达到引导电解槽能量趋于平衡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槽 阴极钢棒 石墨化炭块 能量平衡
下载PDF
细胞蜡块、肺原发灶和转移灶组织在肺腺癌EGFR/ALK/ROS1基因联合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余清 杨志蓉 +2 位作者 王宪伟 徐培 何小艳 《临床肺科杂志》 2023年第9期1331-1334,共4页
目的探讨用457例肺腺癌患者的不同样本进行EAR(EGFR/ALK/ROS1)基因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经病理确诊为肺腺癌患者457例,分别对415例肺组织标本(131例活检标本和284例手术切除标本)、32例浆膜腔积液细胞蜡块、10... 目的探讨用457例肺腺癌患者的不同样本进行EAR(EGFR/ALK/ROS1)基因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经病理确诊为肺腺癌患者457例,分别对415例肺组织标本(131例活检标本和284例手术切除标本)、32例浆膜腔积液细胞蜡块、10例转移灶组织进行EAR基因联合检测,比较肺组织标本与细胞蜡块、转移灶组织EAR基因异常检出情况。结果(1)457例肺腺癌患者EAR突变总检出率为64.3%(294/457),EGFR/ALK/ROS1分别为56.2%(257/457)、4.8%(22/457)、3.3%(15/457);肺组织标本、细胞蜡块、转移灶组织EAR基因检出率分别为:62.7%(260/415)、84.4%(27/32)、70.0%(7/10),三者数据检出率存在着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细胞蜡块与肺活检组织检出率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7)。(2)131例活检标本与284例手术切除标本EAR基因检出率分别为52.7%(69/131)、67.3%(191/284),手术切除标本比活检标本有更高的EAR基因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胞蜡块在EAR基因检测方面具有最高的突变检出率,当肺腺癌患者临床难以获取活检组织时,可以替代用于基因检测;肺手术切除标本比活检标本有更高的EAR基因突变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蜡块 肺腺癌 (EGFR/ALK/ROS1)基因联合检测 转移灶组织 活检标本 手术切除标本
下载PDF
川楝子提取物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朱大诚 刘振帅 +3 位作者 吴慧婷 徐笑明 康林之 常娜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8,I0011,I0012,I0013,共8页
目的探讨川楝子提取物对白血病CEM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CEM细胞培养至对数生长期,采用不同浓度川楝子提取物(16μg/mL、80μg/mL、400μg/mL、2 mg/mL、10 mg/mL)进行干预,MTT检测细胞抑制率并推算半数抑制浓度;吖啶橙染色观... 目的探讨川楝子提取物对白血病CEM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CEM细胞培养至对数生长期,采用不同浓度川楝子提取物(16μg/mL、80μg/mL、400μg/mL、2 mg/mL、10 mg/mL)进行干预,MTT检测细胞抑制率并推算半数抑制浓度;吖啶橙染色观察细胞结构改变;罗丹明123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ΔΨm)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和周期阻滞;免疫细胞化学检测Cyclin D1和CDK4蛋白表达;Western blot实验检测Bcl-XL、Bak、Cyt-C、Caspase-9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川楝子提取物能抑制CEM细胞的生长,在一定范围内对药物剂量和作用时间呈正向关联;吖啶橙染色可见给药后细胞核固缩及凋亡小体;川楝子提取物作用CEM细胞后,同对照组比较OD值显著增大(P<0.05或P<0.01),ΔΨm下降;流式细胞术检测给药组细胞凋亡率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药物浓度增加,G_(0)/G_(1)期细胞比例也逐渐加大,且细胞内Cyclin D1和CDK4表达逐渐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各浓度川楝子提取物作用CEM细胞48 h后Cyt-C、Caspase-9和Caspase-3蛋白明显上调(P<0.05或P<0.01),Bcl-XL/Bak比值减小。结论川楝子提取物能抑制CEM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与以下两方面有关:①阻滞CEM细胞在G_(0)/G_(1)期;②抑制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途径中Bcl-XL蛋白的表达,同时上调Bak、Cyt-C、Caspase-9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CEM细胞发生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楝子 白血病CEM细胞 周期阻滞 线粒体 凋亡 以毒攻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