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over the central Arctic Ocean 被引量:3
1
作者 BIAN Lingen MA Yongfeng +1 位作者 LU Changgui LIN Xia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0期34-40,共7页
The tropopause height and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layer (PBL) height as well as the variation of inversion layer above the floating ice surface are presented using GPS (global position system ) radiosonde sounding... The tropopause height and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layer (PBL) height as well as the variation of inversion layer above the floating ice surface are presented using GPS (global position system ) radiosonde sounding data and relevant data obtained by Chinas fourth arctic scientific expedition team over the central Arctic Ocean (86°-88°N, 144°-170°W) during the summer of 2010. The tropopause height is from 9.8 to 10.5 km, with a temperature range between -52.2 and -54.10C in the central Arctic Ocean. Two zones of maximum wind (over 12 m/s) are found in the wind profile, namely, low- and upper-level jets, located in the middle troposphere and the tropopause, respectively. The wind direction has a marked variation point in the two jets from the southeast to the southwest. The average PBL height determined by two methods is 341 and 453 m respectively. These two methods can both be used when the inversion layer is very low, but the results vary significantly when the inversion layer is very high. A significant logarithmic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the PBL height and the inversion intensity, with a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0.66, indicating that the more intense the temperature inversion is, the lower the boundary layer will be. The observation results obviously differ from those of the third arctic expedition zone (800-85° N). The PBL height and the inversion layer thickness are much lower than those at 870-88° N, but the inversion temperature is more intense, meaning a strong ice- atmosphere interaction in the sea near the North Pole. The PBL structure is related to the weather system and the sea ice concentration, which affects the observation s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al arctic ocean radiosonde sounding PBL height inversion layer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 Between Melt Ponds and Open Water in the Central Arctic Ocean
2
作者 ZHANG Tianzhen ZHUANG Yanpei +4 位作者 JIN Haiyan LI Ke JI Zhongqiang LI Yangjie BAI Youche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3期573-579,共7页
Climate warming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ea ice and ecosystem of the Arctic Ocean.Under the increasing numbers of melt ponds in Arctic sea ice,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 associated with the ice system are c... Climate warming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ea ice and ecosystem of the Arctic Ocean.Under the increasing numbers of melt ponds in Arctic sea ice,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 associated with the ice system are changing.During the 7th Chinese National 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 cruise in summer 2016,photosynthesis pigments and nutrients were analyzed,revealing differences in 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 between melt ponds and open water in the central Arctic.Photosynthetic pigment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Fuco(5-91μg m^-3)and Diadino(4-21μg m^-3)were the main pigments in the open water.However,the melt ponds had high concentrations of Viola(7-30μg m^-3),Lut(4-59μg m^-3)and Chl b(11-38μg m^-3),suggesting that green algae dominated 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 in the melt ponds.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 between melt ponds and open water might be due to the salinity difference.Moreover,green algae may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Arctic sea ice ecosystems with the expected growing number of melt ponds in the central Arctic Oce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central arctic ocean MELT PONDS photosynthesis PIGMENTS nutrients 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
下载PDF
北极渔业“软治理”的硬法规制及对我国的启示
3
作者 刘丹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4-60,共17页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了北极生态环境变化,这为中北冰洋公海渔业捕捞带来潜在商机的同时,也对该海域渔业“软治理”的模式产生挑战。北冰洋五国在渔业谈判的“扩员进程”中纳入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五个利益攸关方,在多种改革路径中选择了“...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了北极生态环境变化,这为中北冰洋公海渔业捕捞带来潜在商机的同时,也对该海域渔业“软治理”的模式产生挑战。北冰洋五国在渔业谈判的“扩员进程”中纳入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五个利益攸关方,在多种改革路径中选择了“硬法规制”这一选项,于2018年达成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预防中北冰洋不管制公海渔业协定》。该协定不仅基于“预警”机制对中北冰洋渔业采取养护和管理措施,更开启了北极渔业治理的“A5+5”新模式。对我国而言,北极渔业议题是与其他北极国家平等参与北极事务的重要契机,今后应从机制和规则层面继续积极参与和推动北极渔业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渔业 《预防中北冰洋不管制公海渔业协定》 软治理 A5+5模式
下载PDF
北冰洋核心区公海渔业资源共同治理问题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白佳玉 庄丽 《国际展望》 CSSCI 2017年第3期135-152,共18页
气候变暖导致北冰洋海冰持续融化,北极海域由常年冰封转变为部分无冰状态,鱼类及海洋生物资源向高纬度移动使该海域形成新的渔场,由此,渔业资源成为北极治理的重要议题。目前,相关国际公约、国家间双边和多边协定及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 气候变暖导致北冰洋海冰持续融化,北极海域由常年冰封转变为部分无冰状态,鱼类及海洋生物资源向高纬度移动使该海域形成新的渔场,由此,渔业资源成为北极治理的重要议题。目前,相关国际公约、国家间双边和多边协定及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未能实现对该海域渔业资源的善治,现有合作机制存在局限性。未来可通过利益攸关方的共同参与,建立联合科研平台,达成专门管理商业捕捞的国际协议,实现该海域渔业资源的共同治理。作为北冰洋渔业活动的利益攸关方,中国持续关注该海域公海渔业资源治理发展动态,加强同域内外国家的合作,应积极参与制定该区域渔业资源国际协议,重视该海域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管理和可持续利用,充分发挥北极理事会观察员身份的作用,积极探索参与北冰洋核心区公海渔业资源共同治理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冰洋核心区公海 渔业资源 共同治理 国际渔业协定
下载PDF
试论北冰洋公海渔业管理中北极5国的“领导者”地位 被引量:7
5
作者 邹磊磊 黄硕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3期6-13,共8页
2014年北极5国以北冰洋公海渔业管理"领导者"的姿态在其联盟会议上达成北冰洋公海渔业临时措施协议,并着力向国际社会推广该协议。北极5国在北冰洋公海渔业管理方面表现的"领导者"姿态由来已久,同时排斥其他利益相... 2014年北极5国以北冰洋公海渔业管理"领导者"的姿态在其联盟会议上达成北冰洋公海渔业临时措施协议,并着力向国际社会推广该协议。北极5国在北冰洋公海渔业管理方面表现的"领导者"姿态由来已久,同时排斥其他利益相关方参与管理机制的构建,其单边主义行为的形成有其深刻的背景和原因。本论文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鱼类种群协定》为视角,论述北极5国北冰洋公海渔业管理"领导者"地位的合法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的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5国 北冰洋公海渔业管理 领导者 临时措施 合法性
下载PDF
中北冰洋国际治理进程检视及其协调 被引量:2
6
作者 桂静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3-84,共12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中北冰洋面临商业性活动的威胁不断增大,将对北极海洋生物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产生不利。BBNJ国际协定旨在为国家管辖范围以外海域海洋生物多样性建立统一的机制,包括海洋保护区在内的划区管理工具是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中北冰洋面临商业性活动的威胁不断增大,将对北极海洋生物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产生不利。BBNJ国际协定旨在为国家管辖范围以外海域海洋生物多样性建立统一的机制,包括海洋保护区在内的划区管理工具是重要议题之一。中北冰洋存在重要生态海区进程,也有国际组织提出公海保护区提案。这些为未来中北冰洋治理措施的采用提供了依据。同时,存在着海洋保护区与其他划区管理工具之间、BBNJ国际协定与相关国际公约之间,以及相关国际机制之间的协调与衔接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北冰洋 BBNJ国际协定 公海保护区 重要生态海区
下载PDF
北极中央区海冰密集度与云量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纪旭鹏 赵进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2-104,共13页
本文使用海冰密集度以及低云、中云、高云的日平均数据,借助滑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北极中央区海冰密集度与云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了海冰与云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在春季海冰融化季节(4、5月)、秋季海冰冻结季节(10、11月),低云... 本文使用海冰密集度以及低云、中云、高云的日平均数据,借助滑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北极中央区海冰密集度与云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了海冰与云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在春季海冰融化季节(4、5月)、秋季海冰冻结季节(10、11月),低云与海冰密集度之间表现为较好的负相关,表明在这段时间内冰区海面蒸发强烈,对低云的形成有重要贡献。在10月和11月,中云与海冰密集度也有很好的负相关,表明秋季低云可以通过抬升形成中云。高云与海冰密集度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可能原因:一方面海冰的空间分布对高云无影响,另一方面,高云主要影响到达的短波辐射,从而影响海冰的融化和冻结速度,与海冰厚度有直接显著的关系,而与海冰密集度的关系不明显。此外,在海冰密集度与低云存在较好负相关的情况下会出现某些年份相关性不好的情况,我们的研究发现这是北极中央区与周边海区发生了海冰交换或云交换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中央区 海冰密集度 云量 滑动相关
下载PDF
2012年夏季北极浮冰生物群落结构及垂直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贾书磊 张芳 +3 位作者 林凌 贾睿 何培民 何剑锋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16年第1期25-33,共9页
海冰生物群落是北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冰洋初级生产和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利用荧光显微分析技术对2012年度夏季采集于北冰洋中心区的浮冰生物群落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柱总生物量平均为(105.85±53.41)mg C·m^(... 海冰生物群落是北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冰洋初级生产和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利用荧光显微分析技术对2012年度夏季采集于北冰洋中心区的浮冰生物群落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柱总生物量平均为(105.85±53.41)mg C·m^(-2),其中细菌占生物量的47.2%,而后依次是硅藻(26.7%)、鞭毛虫(18.2%)、鞭毛藻(6.9%)和纤毛虫(1.0%)。最高纬站位(123°43.454'E,87°39.598'N)出现冰底鞭毛藻藻华现象,生物量可达329.6μg C·L^(-1),该站位生物群落处于硅藻藻华后期,海冰上层存在较大程度的融冰作用,底部冰芯营养盐N/P比较高,可能形成有利于鞭毛藻生长的小生境。与已有研究结果的对比表明,近年来夏季北极海冰的快速融化对浮冰生物群落结构产生了明显影响,异养类群生物量升高,细菌取代硅藻成为优势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冰洋中心区 浮冰 海冰生物群落 融冰环境相关性
下载PDF
北冰洋中部阿尔法脊晚第四纪介形虫化石群与古海洋环境变迁
9
作者 王雨楠 周保春 +1 位作者 王汝建 肖文申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9-49,共11页
基于北冰洋中部阿尔法脊ARC3-B84A岩芯(水深2 280 m)中的介形虫化石群记录,重建了MIS 13期以来该海域的古海洋环境变迁。从该岩芯获取的介形虫壳瓣逾7 000枚,包含8属11种。由介形虫丰度所代表的底栖生物古生产力在MIS13–10期很低,进入M... 基于北冰洋中部阿尔法脊ARC3-B84A岩芯(水深2 280 m)中的介形虫化石群记录,重建了MIS 13期以来该海域的古海洋环境变迁。从该岩芯获取的介形虫壳瓣逾7 000枚,包含8属11种。由介形虫丰度所代表的底栖生物古生产力在MIS13–10期很低,进入MIS 9期之后显著升高。海冰指示种Acetabulastoma arcticum显示常年海冰很可能是在MIS 9期之后出现的。在所有属种中,北冰洋中层水(AIW)指示种Polycope spp.和北冰洋深层水(AODW)指示种Cytheropteron sedovi的个体数量最多,二者在岩芯中的百分含量呈负相关,它们与其他属种(Microcythere medistriatum, Pseudocythere caudata, Pedicythere spp., Cytheropteron scoresbyi, Cytheropteron higashikawai, Henryhowella asperrima)一起,揭示该岩芯站位经历了如下的水团变迁历史:最初处于AODW上部(MIS 13–12),之后被上涌的AODW下部所取代(MIS 11–10);尔后,上方的AIW大幅下潜,取代了AODW(MIS 9期–MIS 5早期);在MIS 5中–晚期,AODW下部快速上涌,取代了AIW;最终在MIS 4之后,水团定格在AODW上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形虫 古海洋环境变迁 北冰洋中部 阿尔法脊 晚第四纪
下载PDF
中国深度参与北极治理问题研究:以缔结《预防中北冰洋不管制公海渔业协定》为视角 被引量:3
10
作者 唐尧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83-393,共11页
国际规则的制定是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内容之一。《预防中北冰洋不管制公海渔业协定》是冷战后中国参与缔结的首个北极区域性条约,这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然而,中国参与缔结《预防中北冰洋不管制公海渔业协定》同样反映出了一些问题... 国际规则的制定是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内容之一。《预防中北冰洋不管制公海渔业协定》是冷战后中国参与缔结的首个北极区域性条约,这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然而,中国参与缔结《预防中北冰洋不管制公海渔业协定》同样反映出了一些问题。一方面,中国参与的意愿和能力与主导缔结条约的国家存有差距;另一方面,中国未能充分运用相关国际制度、机制和组织。中国是制定北极国际规则的建设性参与者,也可以成为深度参与北极治理的先行者。基于此,中国应加强参与意愿、提升参与能力,运用好相关国际制度、机制和组织,从而通过缔结条约深度参与北极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北极治理 《预防中北冰洋不管制公海渔业协定》 条约的缔结
下载PDF
《防止中北冰洋不受管制公海渔业协定》的检视与中国的应对 被引量:3
11
作者 孟令浩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78-85,共8页
在全球气候日益变暖的背景下,北极海冰的融化使得在该区域进行捕鱼变为可能。为了提前预防中北冰洋公海区域无管制的捕鱼活动,北冰洋沿岸五国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受邀请国家或地区在2018年10月3日签署了《防止中北冰洋不受管制公海渔... 在全球气候日益变暖的背景下,北极海冰的融化使得在该区域进行捕鱼变为可能。为了提前预防中北冰洋公海区域无管制的捕鱼活动,北冰洋沿岸五国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受邀请国家或地区在2018年10月3日签署了《防止中北冰洋不受管制公海渔业协定》,正式为北极公海渔业确立了国际法秩序。然而,通过对该协定的内容及其在参与方、非缔约方遵守以及日落条款等制度安排进行梳理与检视可得,该协定从国际法层面来看既不完整也不完善,遗留了许多关键的空白之处有待缔约方进一步通过磋商补充。中国当前虽然已经签署了该协定,但并不意味着结束了参与治理中北冰洋公海区域渔业事务的进程,反而应当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后续的规则制定中去,加强对北极地区的科学研究投入,以切实保障我国未来在这该区域的渔业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北冰洋 公海 养护和管理措施 渔业协定
下载PDF
北极核心区渔业法律规制的现状、未来及中国的参与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惠荣 宋馨 《东北亚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6-94,128,共9页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北极渔业资源成为各国焦点。目前依靠相关国际公约及区域渔业组织,并不能对北极核心区渔业提供有效治理。而通过改良现有区域渔业组织、依靠北极理事会或成立一个新的渔业组织规制北极核心区渔业难以实现。未来可通过...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北极渔业资源成为各国焦点。目前依靠相关国际公约及区域渔业组织,并不能对北极核心区渔业提供有效治理。而通过改良现有区域渔业组织、依靠北极理事会或成立一个新的渔业组织规制北极核心区渔业难以实现。未来可通过签订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规范治理结构,保障北极渔业的有序开展。我国作为重要的远洋渔业国家,应尽早介入国际渔业协议的制定,积极参与北极渔业开发与保护,最大程度维护我国的北极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核心区 渔业资源 法律规制 国际渔业协议 区域渔业组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