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inking on Establishing Free Trade Area of Central Asia
1
作者 Lunzhi He Ping Cai 《Chinese Business Review》 2003年第4期27-32,共6页
With the economic integration all over the world,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free trade area of central Asia, including Xinjiang.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emands on establishing free trade area in central Asia. ... With the economic integration all over the world,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free trade area of central Asia, including Xinjiang.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emands on establishing free trade area in central Asia.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tatues of Xinjiang and five countries of central Asia, the developmental patterns are suggested. Furthermore, some policies an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ab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ern development free trade area of central asia developmental pattern suggestions
下载PDF
Amphibian and reptilian distribution patterns in the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the Euro-Siberian and Central Asia Subrealms 被引量:1
2
作者 ZHOU Lu SHI Lei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5年第4期555-565,共11页
There exist some controversies over the larger zoogeographic divisions of the arid areas of Central Asia, whose characteristics include complex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complex fauna origins and unique patterns of ani... There exist some controversies over the larger zoogeographic divisions of the arid areas of Central Asia, whose characteristics include complex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complex fauna origins and unique patterns of animal distribu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using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in the arid areas of Central Asia, whose various physiographical regions were divided into 17 Operative Geographical Units (OGUs). Based on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52 amphibian and reptile genera in the 17 OGUs, and by making use of the Czekanowski Similarity Index, the Baroni-Urbani and Buser's Similarity Index, and the strong and weak boundary test, we studied the biotic boundaries within these contested regions. In accordance with our results, the classification dendrogram was divided into two main branches. One branch is composed of the northern OGUs of the Altai Mountains which are a part of the Euro-Siberian Subrealm. The other branch includes all of the OGUs south of the Altai Mountains, which belong to the Central Asia Subrealm. There is a significantly weak biotic boundary (DW〉0, GW〉GS, P〈0.01) between the Euro-Siberian Subrealm and the Central Asia Subrealm that corre- sponded to the transitional zones.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two subrealms runs along the Altai Mountains, the Sayan Mountains, the Hangai Mountains and the Mongolian Dagurr Mountains. The boundaries between the main branches in the Central Asia Subrealm are weak, reflecting the widespread existence of transitional zones in the arid areas of Central Asia. The Tianshan Mountains should be elevated to form its own separate region, "the Middle Asian Mountain Region", which, due to its special fauna and environment, would be classified at the same level as the Mongolia-Xinjiang Region. With the approach of creating a cluster analysis dendogram based upon the genera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se higher level zoogeographical divisions was successfully resolved and the error of long-branch attraction was also avoided. With our clustering dendrogram as the foundation, the in- dependence test was applied to strong and weak boundaries, and this resolved the problem of where to attribute the transition areas and revealed as well the barrier effect that physical, geographic boundaries have upon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The approach of combining genera clustering analysis with a statistical boundary test should be applicable not only to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other animal groups, but also to delineating large-scale zoogeographical divis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hibian and reptile distribution pattern higher level zoogeographic division similarity analysis boundary test arid area central asia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pattern and changes of evapotranspiration in arid Central Asia and Xinjiang of China 被引量:8
3
作者 Xi CHEN BaiLian LI +2 位作者 Qin LI JunLi LI Saparnov ABDULLA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2012年第1期105-112,共8页
Accurate inversion of land surface evapotranspiration (ET) in arid area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global eco-hydrological process and exploring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and ecological response... Accurate inversion of land surface evapotranspiration (ET) in arid area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global eco-hydrological process and exploring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and ecological response of water resources. It is also important in the functional evaluation of regional water cycle and water balance, as well as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This study, based on model validation analysis at varied scales in fiw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and China's Xinjiang, developed an appropriate approach for ET inversion in arid lands. The actual ET during growing seasons of the study area was defined, and the changes in water participating in evaporation in regional water cycle were then educed. The results show the simulation error of SEBS (Surface Energy Balance System) model under cloud amount consideration was 1.34% at 30-m spatial scale, 2.75% at 1-km spatial scale and 6,37% at 4-kin spatial scale. ET inversion for 1980-2007 applying SEBS model in the study area indicates: (1) the evaporation depth (May-September) by land types descends in the order of waters (660.24 ram) 〉 cultivated land (464.66 mm) 〉 woodland (388.44 mm) 〉 urbanized land (168.16 mm) 〉 grassland (160.48 mm) 〉 unused land (83.08 mm); and (2) ET during the 2005 growing season in Xinjiang and Central Asia was 2,168.68x108 m3 (with an evaporation/precipitation ratio of 1.05) and 9,741.03x108 m3 (with an evaporation/precipitation ratio of 1.4),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unveiled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rules of ET process in arid areas,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water cycle and water balance in similar arid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apotranspiration (ET) arid areas SEBS model remote sensing central asia Xinjiang of China
下载PDF
中亚地区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4
作者 李雨衡 赵艳 +3 位作者 程磊磊 刘涧樱 李雪辉 白建华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3年第1期47-56,共10页
【目的】分析2001—2015年中亚地区生态脆弱性整体空间格局以及其时间演变,探究中亚地区生态脆弱性演变的驱动力,为中亚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提供参考。【方法】基于中亚地区干旱的生态特征,选取气候、植被、土壤等因子构建中亚地... 【目的】分析2001—2015年中亚地区生态脆弱性整体空间格局以及其时间演变,探究中亚地区生态脆弱性演变的驱动力,为中亚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提供参考。【方法】基于中亚地区干旱的生态特征,选取气候、植被、土壤等因子构建中亚地区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2001、2005、2010、2015年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对生态脆弱性的驱动因子进行研究。【结果】中亚地区生态脆弱性以极度脆弱和重度脆弱为主,从土地利用类型的角度来看,重度脆弱性与极度脆弱性区域分布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荒漠,轻度脆弱性区域和微度脆弱性区域分布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草原;按照生态脆弱程度由高到低的排序情况为: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中国新疆>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利用地理探测器对中亚地区生态脆弱性驱动因子进行分析,气候要素与人类活动因素的交互作用对中亚地区生态脆弱性解释度较高。【结论】中亚地区生态脆弱性整体呈恢复趋势,北部草原地带恢复较为明显;中亚地区生态脆弱性是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SRP模型 中亚地区 生态敏感性 生态恢复力 生态压力
下载PDF
中亚湖泊地区降水量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陈起川 夏自强 +2 位作者 郭利丹 杨富程 鄢波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16,共4页
为了解中亚湖泊地区降水量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根据中亚地区不同经纬度5个湖泊代表气象站20世纪中后期及21世纪的实测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五年滑动平均法、距平分析法、线性倾向估计法、Mann-Kendall秩次相关分析检验法及相关的水文统... 为了解中亚湖泊地区降水量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根据中亚地区不同经纬度5个湖泊代表气象站20世纪中后期及21世纪的实测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五年滑动平均法、距平分析法、线性倾向估计法、Mann-Kendall秩次相关分析检验法及相关的水文统计方法,对该区域的降水量特征、变化趋势及其趋势显著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里海的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他四个湖泊区域的年降水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地区 湖泊地区 降水量 降水分配 不均匀系数
下载PDF
中亚土库曼斯坦绿洲土壤盐渍化动态演变评估 被引量:5
6
作者 丁建丽 张喆 +1 位作者 李鑫 鄢雪英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71-578,共8页
针对土库曼斯坦广泛存在的土壤盐渍化问题,选取达绍古兹州典型盐渍地为研究区,利用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获取盐分指数(SI)和反照率(Albedo)构建SI-Albedo特征空间,利用土壤盐渍化遥感监测指数(SMI),计算并... 针对土库曼斯坦广泛存在的土壤盐渍化问题,选取达绍古兹州典型盐渍地为研究区,利用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获取盐分指数(SI)和反照率(Albedo)构建SI-Albedo特征空间,利用土壤盐渍化遥感监测指数(SMI),计算并划分研究区盐渍化等级。结果表明:(1)利用SMI指数对区域土壤盐渍化状况进行统计及定量分析,有利于大尺度范围的土壤盐渍化动态监测;(2)1990-2010年间研究区盐渍化程度持续加重,其中,重度盐渍地增加1103.9 km^2,增长了5.28%;中度盐渍地增加1716.184km^2,增长8.21%;(3)地形及气候等自然因素对研究区土壤盐渍化过程有较大影响,盲目的垦荒、不合理灌溉等人为因素更加剧了研究区盐渍化的形成,使得盐渍化现象更加严重,导致盐渍地面积的不断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 干旱区 特征空间 土壤盐渍化遥感监测指数
下载PDF
1975-2007年中亚干旱区内陆湖泊面积变化遥感分析 被引量:73
7
作者 白洁 陈曦 +1 位作者 李均力 杨辽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0-88,共9页
中亚干旱区内陆湖泊的湖面变化反映了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本文以中亚干旱区平原区尾闾湖泊、吞吐湖泊和高山湖泊三类典型内陆湖泊为研究对象,利用1975-2007年Landsat遥感影像,基于归一化水体指数提取湖泊水域边界信... 中亚干旱区内陆湖泊的湖面变化反映了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本文以中亚干旱区平原区尾闾湖泊、吞吐湖泊和高山湖泊三类典型内陆湖泊为研究对象,利用1975-2007年Landsat遥感影像,基于归一化水体指数提取湖泊水域边界信息,分析近30年来内陆湖泊湖面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来,研究区内有超过一半的内陆湖泊急剧萎缩,湖泊总面积从1975年的91402.06km2减小到2007年的46049.23km2,减小了49.62%.其中,平原区尾闾湖泊面积减小最为显著;吞吐湖泊主要受出口河流水资源利用方式不同,湖面变化较为复杂,既有扩张也有萎缩;高山湖泊主要受气候波动影响,水面变化相对稳定.在中亚区域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不同类型湖泊面积的变化也反映出干旱区人类活动对区域水资源时空分配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干旱区 内陆湖泊 湖面变化 气候波动 人类活动
下载PDF
末次冰期-间冰期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对全球变化的重要贡献 被引量:12
8
作者 冯兆东 陈发虎 +1 位作者 张虎才 马玉贞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71-177,共7页
地球环境 -气候系统的长周期变化是随日 -地相对位置的周期性变化而变化的。但是仍有 15 %~ 2 0 %的长周期变化没有得到解释。至于中短周期变化的机制 ,目前的解释仍然是众说纷纭。与北美冰盖动力相关的北大西洋洋面温度一直被认为是... 地球环境 -气候系统的长周期变化是随日 -地相对位置的周期性变化而变化的。但是仍有 15 %~ 2 0 %的长周期变化没有得到解释。至于中短周期变化的机制 ,目前的解释仍然是众说纷纭。与北美冰盖动力相关的北大西洋洋面温度一直被认为是这些中短周期变化的调控仪。然而 ,赤道太平洋的长周期厄尔尼诺波动被表明是更为有效的调控仪。由于海洋研究的优势地位 ,陆地的相关研究近 2 0~ 30 a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实际上 ,陆地下垫面控制的反射率的变化可能更有效地改变地球表面的能量平衡 ,从而导致全球性的变化。中亚的干旱、半干旱区范围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大气粉尘的贡献很可能在中短周期的全球变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为该区的南界和北界的变幅可达 30 0~ 5 0 0 km。更为重要的是 ,作为地球上最有效的向大气输送粉尘的源区 ,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可能很大程度地调控着大气中的 CO2 含量 ,因此全球的温度也受到了调控。这个思路的逻辑是 :干旱、半干旱区向大气输送含铁粉尘 ,此粉尘沉积于海洋 ;这些含铁粉尘控制着浅海的铁化肥供给。铁化肥的供给又控制着浅水中的固氮过程。固氮过程又控制着浅海的植物生产量。植物生产量通过储存碳和沉积碳 (碳酸钙 )来控制大气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全球变化 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 末次冰期
下载PDF
甘肃柳园地区早二叠世正长花岗斑岩脉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对北山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背景的指示 被引量:8
9
作者 孙海瑞 吕志成 +4 位作者 于晓飞 李永胜 杜泽忠 吕鑫 公凡影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33-1449,共17页
甘肃北山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中段,是诠释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关键区域之一,长期以来受到地质学界的广泛关注。柳园地区位于甘肃北山南带,区内脉岩发育,这些岩脉的研究可以为阐释北山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背景提供更多证据。基于此,本文... 甘肃北山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中段,是诠释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关键区域之一,长期以来受到地质学界的广泛关注。柳园地区位于甘肃北山南带,区内脉岩发育,这些岩脉的研究可以为阐释北山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背景提供更多证据。基于此,本文选取位于甘肃柳园地区的正长花岗斑岩脉开展了系统的锆石U-Pb-Hf同位素和全岩主量、微量元素分析。LA-ICP-MS锆石U-Pb分析显示,岩脉侵位于早二叠世((288.5±1.4)Ma)。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正长花岗斑岩脉的SiO2和全碱质量分数较高,Fe、Mg、Ca、Al和P质量分数较低,Rb、Th、U和Pb相对富集,Ba、Nb、La、Ce、Sr和Ti等元素相对亏损,Eu负异常显著,具有较高的Rb/Sr值和较低的K/Rb值及锆石饱和温度(730~844℃,集中于740℃左右),显示该岩脉为高钾钙碱性高分异I型花岗岩,并具有俯冲带岩浆活动的地球化学特征。正长花岗斑岩脉具有较低的Zr/Hf值(18.42~28.01,平均值为22.37)和Th/U值(3.82~7.99,平均值为5.34),与平均地壳组分接近,锆石εHf(t)值为2.94~9.66,平均值为5.72,TDM2值为955~611 Ma,指示源区主体为新元古代地壳的部分熔融,并存在幔源物质加入。根据构造判别图解并结合前人关于二叠纪区域构造变形、盆地沉积物源、岩浆演化等方面的研究结果,笔者认为该正长花岗斑岩脉形成于俯冲作用过程中的局部伸展环境,并认为北山地区增生造山事件至少持续到早二叠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长花岗斑岩脉 高分异Ⅰ型花岗岩 地球化学 早二叠世 北山 中亚造山带
下载PDF
NCAR CAM3全球气候模式对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变化的模拟检验 被引量:13
10
作者 任余龙 王劲松 +4 位作者 石彦军 舒建川 李忆平 张宇 段海霞 《干旱气象》 2013年第2期231-239,共9页
以英国气象局哈德来环流中心提供的连续变化的海温和海冰资料为边界场,用NCAR CAM3全球气候模式对近百年来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变化进行模拟,然后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英国东安哥拉大学近100 a的CRUTEM2v气温格点序列资料及距平均方根误... 以英国气象局哈德来环流中心提供的连续变化的海温和海冰资料为边界场,用NCAR CAM3全球气候模式对近百年来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变化进行模拟,然后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英国东安哥拉大学近100 a的CRUTEM2v气温格点序列资料及距平均方根误差、相关系数等方法对模拟的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平均场进行检验,结果表明:CAM3.0对亚洲中部干旱区的高度场模拟较好,均方根误差均较小,相关系数较大,相关性较强;温度场除低层700 hPa均方根误差稍大外,其余对流层均较小,并且相关系数比较大;无论对经向风速还是纬向风速,模式模拟的均方差均较大、相关系数较小,模拟的效果较差,其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地面加热场模拟均方根误差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向性,局域和季节差异明显;数值实验模拟出了近百年来亚洲中部干旱区地面气温的变化趋势,但模拟的增温幅度更大,同时对季节变化的模拟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M3 亚洲中部干旱区 距平均方根误差 相关系数
下载PDF
2001-2013年中亚干旱区季节性积雪监测及时空变异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金平 包安明 +1 位作者 李均力 任艳群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05-412,共8页
以中亚干旱区为研究区,利用2001-2013年的遥感积雪产品MOD10A2、反射率数据MOD09A1,分析了积雪分布时空分布特征、年内和年际变化趋势、随纬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13 a间,中亚干旱区的积雪覆盖率最大值范围为51.40%~76.40%,最小范... 以中亚干旱区为研究区,利用2001-2013年的遥感积雪产品MOD10A2、反射率数据MOD09A1,分析了积雪分布时空分布特征、年内和年际变化趋势、随纬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13 a间,中亚干旱区的积雪覆盖率最大值范围为51.40%~76.40%,最小范围为0.86%~1.5%,最大积雪覆盖率波动较为剧烈,冬季积雪覆盖具有从高纬度向低纬度推进的趋势,而山区主要表现为从高海拔到低海拔上的增加,整体上冬季积雪日呈增加趋势,整体平均积雪日变化率为0.06;平原区的积雪覆盖年际变化率呈增加趋势,随着纬度的增加变化幅度减小,山区的积雪覆盖年际变化率基本上呈稳定状态。低纬度的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的积雪覆盖年际波动较大,中高纬度的天山山区和阿尔泰山山区的积雪覆盖年际波动较小。佐证了中亚干旱区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干旱区 时间序列 空间特征 年际变化 纬度
下载PDF
亚洲中部干旱区高山林线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展望 被引量:8
12
作者 罗格平 戴丽 +1 位作者 李艳忠 鲁蕾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73-879,共7页
气候变化对森林的影响和森林对气候的反馈作用是全球变化研究前沿,也是森林生态学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全球变化对森林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亚洲中部干旱区山地森林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正经历着显著变化,其中以高山林线的变化最具代表... 气候变化对森林的影响和森林对气候的反馈作用是全球变化研究前沿,也是森林生态学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全球变化对森林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亚洲中部干旱区山地森林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正经历着显著变化,其中以高山林线的变化最具代表性。植被带谱清晰的天山北坡近50 a气候变异明显,是研究高山林线变化的理想区域。采用摄影测量技术及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手段等新技术、新方法加强对亚洲中部干旱区高山林线变化的探讨,揭示近50 a来亚洲中部干旱区高山林线森林上限和下限变迁特点与过程;并利用Landsat TM、Terra/Aqua MODIS、AMSR_E等遥感影像、气象和测点数据,定量反演林线内土壤温度、水分、冠层温度等控制森林分布与生长发育的关键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揭示林线变迁驱动机制,将深化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认识,并丰富森林生态学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林线 气候变化 驱动机理 遥感反演 亚洲中部干旱区
下载PDF
基于Landsat-TM卫星影像的中亚水体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家福 马帅 +3 位作者 李帅 任春颖 张柏 李京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1-86,共6页
当今世界卫星遥感和图像处理技术迅速崛起并飞速发展,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对水资源进行分析和监测已成为必然趋势。中亚五国地处欧亚大陆核心腹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陆上要塞,地区内常年干旱少雨,国家间水体面积差异显著。利用Landsat-TM/... 当今世界卫星遥感和图像处理技术迅速崛起并飞速发展,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对水资源进行分析和监测已成为必然趋势。中亚五国地处欧亚大陆核心腹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陆上要塞,地区内常年干旱少雨,国家间水体面积差异显著。利用Landsat-TM/ETM+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基于决策树分类方法,进行提取中亚水体信息,选取中亚主要湖泊、河渠作为典型研究区,研究2000年、2010年和2015年的水体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中亚水体总面积为123 984.80km2,其中湖泊面积为111 856.63km2,河渠面积为6 323.59km2,自然坑塘面积为5 804.58km2,湖泊、河渠和自然坑塘面积分别占中亚水体总面积的90.21%、5.10%和4.68%;中亚地区除乌兹别克斯坦国水资源充足外,其余国家水资源相对匮乏;典型研究区中咸海、额尔齐斯河和乌拉尔河变差系数相对较大,分别为41.18%、24.82%和14.68%;总体来看,中亚水体面积正逐年减少,研究中亚水体分布及动态变化有助于推进"一带一路"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水体面积变化 中亚
下载PDF
1∶250万亚洲中部及邻区地质图系的计算机制图 被引量:1
14
作者 范本贤 剧远景 +2 位作者 韩坤英 王振洋 王丽亚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08-1214,共7页
本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中、俄、哈、蒙、韩五国合作编制1:250万亚洲中部及邻区地质图系计算机制图的基本情况,详细地阐述了制图区域范围内地理概况、地理底图的编制、地质图系的成图过程、各图层划分的命名规则以及图件出版的各个部分。1... 本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中、俄、哈、蒙、韩五国合作编制1:250万亚洲中部及邻区地质图系计算机制图的基本情况,详细地阐述了制图区域范围内地理概况、地理底图的编制、地质图系的成图过程、各图层划分的命名规则以及图件出版的各个部分。1:250万地理底图是亚洲中部及邻区地质图系的基础,其成图过程与地质图、能源矿产成矿规律图等是基本一致的。本文充分反映和总结了1:250万亚洲中部及邻区地质图系从设计、编制到出版的计算机制图的原则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中部及邻区 地质图系 计算机制图 地理底图
下载PDF
中亚陆间区南带上古生界构造和油气远景(代序)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抗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共6页
安加拉-阿尔丹和华北-塔里木两大克拉通之间地壳相对活动性的地区,地质界多称为中亚陆间区,其南带大部分在中国境内。近年来,中国开始把其上古生界作为油气新区、新领域。多数人认为,其在晚古生代已形成过渡型地壳区,其中有许多地块已... 安加拉-阿尔丹和华北-塔里木两大克拉通之间地壳相对活动性的地区,地质界多称为中亚陆间区,其南带大部分在中国境内。近年来,中国开始把其上古生界作为油气新区、新领域。多数人认为,其在晚古生代已形成过渡型地壳区,其中有许多地块已逐步拼合,在其上发育裂谷型沉积地质体,未受到区域变质,若干实体变形微弱并被上覆层掩盖而得到保存。源于上古生界的油气既可赋存在其内,也可运聚于中生界或基岩内,在其西段已发现了大中型油气田群。但其整体地质研究程度偏低,仍有许多重大区域地质、油气地质问题存在歧见。针对其近年来的进展、存在的问题和油气远景评价作了概括性的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陆间区 上古生界 大陆裂谷 后期改造 含油气远景 非常规油气
下载PDF
中亚五国的贸易分布、对外投资与贸易政策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文中 《新疆财经》 2014年第3期60-68,共9页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充分说明了我国与中亚五国合作的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中亚五国的贸易分布、对外投资与贸易政策的分析发现,中亚五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中国和俄罗斯;其外国直接投资表现为净流入;其贸易政策的本质是以贸易优惠吸引外...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充分说明了我国与中亚五国合作的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中亚五国的贸易分布、对外投资与贸易政策的分析发现,中亚五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中国和俄罗斯;其外国直接投资表现为净流入;其贸易政策的本质是以贸易优惠吸引外资流入。为此,我国今后在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中需重视其贸易政策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五国 贸易地区分布 对外直接投资
下载PDF
中亚与我国西北边疆地区同源跨国民族问题 被引量:14
17
作者 丁建伟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5-11,共7页
本文认为,当今世界跨国民族问题引发的各种矛盾与冲突,往往受主体民族与母族文化的影响;对于跨国民族的发展需要始终关注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否促进所在国与客位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其二,是否影响所在国和客位国经济发展... 本文认为,当今世界跨国民族问题引发的各种矛盾与冲突,往往受主体民族与母族文化的影响;对于跨国民族的发展需要始终关注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否促进所在国与客位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其二,是否影响所在国和客位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中亚与我国西北边疆同源跨国民族形成的原因是历史的变迁。当前,中亚与我国西北边疆跨国民族问题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民族主义的泛滥,成为影响主位国和客位国社会稳定乃至边疆安全的一个现实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 中国西北边疆 跨国民族
下载PDF
“一带一路”与中国对外油气战略的调整 被引量:1
18
作者 谢艳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179-182,共4页
"一带一路"战略必将引起区域经济结构包括国家能源战略的调整。现阶段逐步完成油气产业从中东地区向中亚油气中心的倾斜、转移和布局调整,逐步调整和实现的中国油气对外合作战略,实现3.5亿t的海外份额油和采购油目标。加强在... "一带一路"战略必将引起区域经济结构包括国家能源战略的调整。现阶段逐步完成油气产业从中东地区向中亚油气中心的倾斜、转移和布局调整,逐步调整和实现的中国油气对外合作战略,实现3.5亿t的海外份额油和采购油目标。加强在中亚等地区的陆路油气管网投入,推动能源装备制造及能源服务企业"走出去"与中亚诸国开展多层次、全产业链的深度合作。建设炼油化工基地,技术研发基地、装备制造基地;加强油气管网的互联互通建设,建立和完善中亚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强化上合组织框架内的经贸合作、文化融合、司法认知等往来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中亚 心脏地带 油气战略 重心调整
下载PDF
上海合作组织自贸区的可能性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宁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4期140-148,共9页
建立自贸区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未来合作方向之一,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区域合作水平和规模,加强区域规则协调,还可为"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合作搭建平台。当前,上合组织自贸区建设具备成员几乎都是WTO成员、政治互信良好、多边... 建立自贸区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未来合作方向之一,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区域合作水平和规模,加强区域规则协调,还可为"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合作搭建平台。当前,上合组织自贸区建设具备成员几乎都是WTO成员、政治互信良好、多边和双边合作机制较完整、建设资金充足等良好条件,与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贸易结构失衡、关税水平差异较大、地区内多种国际合作机制牵制、非关税壁垒较多等因素。鉴于当前成员国实力水平,上合自贸区宜从货物贸易入手,逐渐升级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合作组织 欧亚经济联盟 自贸区 对接 中亚
下载PDF
中亚地缘政治经济博弈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被引量:1
20
作者 封永平 姚志鹏 《上海商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36-39,83,共5页
冷战结束后,中亚独特而重要的地缘政治经济价值开始显现,并日益成为各大国和地区力量博弈的焦点。大国利益的交织加剧了中亚地区形势的复杂化,给中国带来了利害攸关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影响。构筑新时期中国的中亚地区新战略,积极地采取... 冷战结束后,中亚独特而重要的地缘政治经济价值开始显现,并日益成为各大国和地区力量博弈的焦点。大国利益的交织加剧了中亚地区形势的复杂化,给中国带来了利害攸关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影响。构筑新时期中国的中亚地区新战略,积极地采取有效的战略举措成为当务之急。当前,中国的中亚战略实施方向应着眼于与中亚国家继续培育政治互信,深化经济、安全合作,扩展公共外交,营造中亚"和谐地区",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 地缘经济 和谐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