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ing the nature, evolution and origin of detachment fault in central depression belt, Qiongdongnan Basin of South China Sea: evidence from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被引量:12
1
作者 REN Jianye ZHANG Daojun +7 位作者 TONG Dianjun HUANG Anmin WANG Yahui LEI Chao ZUO Qianmei ZHAO Yanghui HE Weijun YANG Linlo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2期118-126,共9页
Using regional geological, newly acquired 2D and 3D seismic, drilling and well log data, especially 2D long cable seismic profiles, the structure and stratigraphy in the deep-water area of Qiongdongnan Basin are inter... Using regional geological, newly acquired 2D and 3D seismic, drilling and well log data, especially 2D long cable seismic profiles, the structure and stratigraphy in the deep-water area of Qiongdongnan Basin are interpreted. The geometry of No.2 fault system is also re-defined, which is an important fault in the central depression belt of the deep-water area in the Qiongdongnan Basin by employing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techniques of fault activity and backstripping. Furthermore, the dynamical evolution of the No.2 fault sys-tem and its controls on the central depression belt are analyzed.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Qiongdongnan Basin wa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NW-trending tensile stress field during the Late Eocene. At this time, No.2 fault system initiated and was characterized by several discontinuous fault segments, which controlled a series small NE-trending fault basins. During the Oligocene, the regional extensional stress field changed from NW-SE to SN with the oceanic spreading of South China Sea, the early small faults started to grow along their strikes, eventually connected and merged as the listric shape of the No.2 fault system as ob-served today. No.2 fault detaches along the crustal Moho surface in the deep domain of the seismic profiles as a large-scale detachment fault. A large-scale rollover anticline formed in hanging wall of the detachment fault. There are a series of small fault basins in both limbs of the rollover anticline, showing that the early small basins were involved into fold deformation of the rollover anticline. Structurally, from west to east, the central depression belt is characterized by alternatively arranged graben and half-graben. The central depression belt of the Qiongdongnan Basin lies at the extension zone of the tip of the V-shaped northwest-ern ocean sub-bas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ts activity period is the same as the development period of the northwestern ocean sub-basin, furthermore the emplacement and eruption of magma that originated from the mantle below the Moho surface occurred at the region between Songnan-Baodao and Changchang sags, from east to west with the early-stage spreading of the South China Sea. Therefore, this study not only helps in depicting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evolution of the deep-water basin in the Qiongdongnan Basin, but also provides the geological and structural evidence for establishing a unified model of continental margin extension and oceanic sprea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ongdongnan basin No.2 fault detachment fault central depression belt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中部断陷带下白垩统南屯组致密储层特征及有利区预测
2
作者 田亚 李军辉 +4 位作者 陈方举 李跃 刘华晔 邹越 张晓扬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6-146,共11页
综合运用岩心分析、铸体薄片、高压压汞等资料,对海拉尔盆地中部断陷带下白垩统南屯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开展了详细研究,并对有利区进行了定量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海拉尔盆地中部断陷带南屯组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和长石岩... 综合运用岩心分析、铸体薄片、高压压汞等资料,对海拉尔盆地中部断陷带下白垩统南屯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开展了详细研究,并对有利区进行了定量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海拉尔盆地中部断陷带南屯组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储层孔隙度小于12%的样品数占总样品数的70.2%,渗透率小于1 mD的样品数占总样品数的66.3%,属于致密砂岩储层,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少量原生孔隙和大量次生溶蚀孔隙。(2)沉积相控制了研究区储层物性在空间上的总体分布规律,南屯组最有利的沉积相带是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压实作用对储层具有减孔效应,溶蚀作用普遍发育,形成了大量粒间和粒内溶孔,对储集性具有一定改善作用。(3)盆地中部断陷带发育缓坡断阶构造带、陡坡断阶构造带和洼槽带3种构造带,其中缓坡断阶构造带和陡坡断阶构造带为主要的油气聚集区带,其断裂的大量发育均早于或同期于烃源岩大量排烃阶段,为油气运移提供了通道。(4)将“沉积相-孔隙度-储层厚度-砂地比-埋藏深度”五要素进行叠合,定量评价有利储层发育区,其中Ⅰ类、Ⅱ类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盆地中部断陷带的缓坡断阶构造带和陡坡断阶构造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 扇三角洲前缘 缓坡断阶构造带 陡坡断阶构造带 南屯组 下白垩统 中部断陷带 海拉尔盆地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中央坳陷带成藏体系的盖层评价及控藏作用 被引量:4
3
作者 范彩伟 贾茹 +3 位作者 柳波 付晓飞 侯静娴 靳叶军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6-48,共13页
莺歌海盆地是我国南海重要的天然气探区。通过对莺歌海盆地中央坳陷带不同成藏体系典型气藏和含气构造的精细解剖,评价了盖层的有效性及控制因素,并分析了盖层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莺歌海盆地中央坳陷带浅层和超浅... 莺歌海盆地是我国南海重要的天然气探区。通过对莺歌海盆地中央坳陷带不同成藏体系典型气藏和含气构造的精细解剖,评价了盖层的有效性及控制因素,并分析了盖层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莺歌海盆地中央坳陷带浅层和超浅层成藏体系中,盖层的封盖有效性受到盖层、底辟构造及底辟构造活动伴生断裂的共同控制;中深层成藏体系中普遍存在异常高流体压力,且断裂不太发育,盖层水力封闭是控制油气差异富集的关键因素。(2)浅层和超浅层成藏体系内,脆性盖层保持封盖有效性的临界断接厚度为86~98 m;中深层成藏体系内,盖层的封盖有效性可以通过水力破裂压力系数进行评价,当系数大于1时,意味着盖层已发生破裂或具有极强的水力破裂的风险。(3)整体上中央坳陷带超压诱发的水力破裂是中深层盖层封闭失效的根本原因,深层天然气通过水力破裂通道运移至浅层,最终经断裂调整至超浅层成藏,气源充足的条件下,超浅层及浅层气藏主要集中分布在底辟的顶部,而中深层气藏主要集中分布于底辟翼部及斜坡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盖层 超压 突破压力 断裂 水力破裂 控藏作用 中央坳陷带 莺歌海盆地
下载PDF
西菲律宾海盆的构造沉积特征及对海盆演化的指示--来自地球物理大断面的证据 被引量:7
4
作者 董冬冬 张正一 +2 位作者 张广旭 白永良 范建柯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15-1425,共11页
菲律宾海发育了全球最典型的沟弧盆体系,新老俯冲系统众多,是研究大洋板块扩张过程的理想场所。本文主要利用2015年中科院海洋所在西菲律宾海采集的1400km地球物理大断面,并结合最新的重力数据,对比、分析了西菲律宾海内部古扩张中心(... 菲律宾海发育了全球最典型的沟弧盆体系,新老俯冲系统众多,是研究大洋板块扩张过程的理想场所。本文主要利用2015年中科院海洋所在西菲律宾海采集的1400km地球物理大断面,并结合最新的重力数据,对比、分析了西菲律宾海内部古扩张中心(中央海盆裂谷)和残留弧(九州-帕劳海脊)的沉积地貌和地壳结构特征。研究表明:(1)中央海盆裂谷内部发育远洋沉积为主的沉积物,沉积层序分布不均,局部盆地内沉积物厚度可达300m。九州-帕劳海脊附近发育与火山碎屑物源有关的厚层沉积物;(2)以129°30′E处的转换断层为界,裂谷东西部洋壳结构分别体现"慢速"和"快速"扩张特征,东部洋壳岩浆供应较少,厚度较小,断裂较为发育,其附近可能发生水岩作用;西部洋壳岩浆供应较多,厚度较大,结构相对均一;盆地西部的小规模地幔柱可能控制了裂谷东西部不同洋壳结构的发育;(3)九州-帕劳海脊内的角度不整合面代表岛弧裂解事件,张裂与挤压构造共同发育反映了裂解过程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海盆裂谷 九州-帕劳海脊 多道地震 地壳结构 地幔柱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板块构造成因初步研究 被引量:48
5
作者 任文军 张庆龙 +1 位作者 张进 郭令智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91-196,共6页
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和南缘的地质背景和构造变形特征进行分析,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在早古生代由祁连海槽与鄂尔多斯盆地碰撞拼贴产生的近东西方向的侧向挤压应力作用而形成。盆地西缘近南北向的青铜峡-固原... 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和南缘的地质背景和构造变形特征进行分析,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在早古生代由祁连海槽与鄂尔多斯盆地碰撞拼贴产生的近东西方向的侧向挤压应力作用而形成。盆地西缘近南北向的青铜峡-固原断裂是碰撞拼贴带,断裂带与中央古隆起延伸方向平行,同时,秦岭海槽由南向北推挤以及渭北构造带北界的近东西走向的草碧-老龙山-圣人桥断裂的左行走滑使中央古隆起的南端向东转折,导致中央古隆起在平面上呈现“L”形展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中央古隆起 板块构造 断裂 挤压应力
下载PDF
吐哈盆地中央构造带正反转演化特征 被引量:17
6
作者 朱文斌 马瑞士 +4 位作者 郭令智 孙岩 徐鸣洁 胡德昭 王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5-131,共7页
吐哈盆地中央构造带由火焰山构造和七克台构造组成。中央构造带形成于三叠纪晚期至侏罗纪早期,表现为伸展构造特征,生长断层上盘地层厚度明显大于下盘,并于断层上盘所在的台北凹陷形成沉降中心。晚侏罗世,由于拉萨陆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 吐哈盆地中央构造带由火焰山构造和七克台构造组成。中央构造带形成于三叠纪晚期至侏罗纪早期,表现为伸展构造特征,生长断层上盘地层厚度明显大于下盘,并于断层上盘所在的台北凹陷形成沉降中心。晚侏罗世,由于拉萨陆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作用导致吐哈盆地由伸展盆地转变为挤压盆地,中央构造带也于此时发生构造反转,由早期的伸展正断层转变为挤压逆断层。发生于55Ma的喜山构造事件对天山地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影响时间略有滞后,大致发生在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中央构造带即在此次构造事件中强烈变形,逆冲出露于地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中央构造带 三叠纪 侏罗纪 伸展构造 碰撞作用 构造事件 断层 生长断层 正反转构造
下载PDF
位于巨型走滑断裂端部盆地演化的地质模型——以苏丹穆格莱德盆地为例 被引量:29
7
作者 魏永佩 刘池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29-136,142,共9页
横跨非洲大陆中部巨型中非断裂带东端的穆格莱德盆地的演化与周邻的大地构造背景密切相关。在早白垩世的演化与大西洋的分阶段张裂密切相关,晚白垩世的演化与印度块体的快速北移有关,新生代的演化主要和红海的扩张有关。盆地的构造演化... 横跨非洲大陆中部巨型中非断裂带东端的穆格莱德盆地的演化与周邻的大地构造背景密切相关。在早白垩世的演化与大西洋的分阶段张裂密切相关,晚白垩世的演化与印度块体的快速北移有关,新生代的演化主要和红海的扩张有关。盆地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三大阶段:在早白垩世盆地发育的鼎盛时期,受中非走滑断裂的影响,盆地沉降速率巨大,沉积中心和沉降中心往往不一致;在晚白垩世,盆地为断陷和坳陷型沉积,沉积中心向远离中非断裂带的东南方向迁移。盆地总体的演化具有从走滑型向拉张伸展型转化的特点。在盆地演化的早期,烃源岩和储集岩在靠近中非走滑断裂带附近较发育;在晚期的构造挤压作用下,一方面对已形成的油气藏进行破坏,同时,可造成油气重新分布,形成一些新生的油气藏。在该部位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往往不一致,这给油气的勘探带来新的困难,因此对这些地区的勘探要十分慎重。在远离中非断裂带的盆地东南部,是晚期沉积和沉降的中心,主力烃源岩演化比较适中,油气成藏期较晚,是寻找具有工业价值油气田的有利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演化模型 盆地演化 中非走滑断裂带
下载PDF
洞庭盆地南缘常德-益阳-长沙断裂中段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韩竹军 向宏发 姬计法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39-854,共16页
通过对洞庭盆地南缘常德-益阳-长沙断裂中段较为详细的浅层物探、钻探、年代学测试以及地表地质地貌调查和综合分析等方面的工作,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常德-益阳-长沙断裂中段(隐伏断裂)表现为一条倾向NNE的正断裂,断错了古近纪基岩顶界... 通过对洞庭盆地南缘常德-益阳-长沙断裂中段较为详细的浅层物探、钻探、年代学测试以及地表地质地貌调查和综合分析等方面的工作,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常德-益阳-长沙断裂中段(隐伏断裂)表现为一条倾向NNE的正断裂,断错了古近纪基岩顶界面,并向上切错下更新统的华田组(Q1pht)、汩罗组(Q1pm)和中更新统下段新开铺组(Q2px)底界面,而中更新统中段的白砂井组(Q2pb)则平整地覆盖在断裂之上,无任何变形和位错形迹。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在中更新世早期,中更新世中晚期以来已无活动迹象。断裂两盘基岩顶界面(或下更新统底界面)垂直落差(即第四纪以来总断距)为16.10m;越往上断距越小。同一层位,断层上盘的华田组(Q1pht)和汩罗组(Q1pm)的沉积厚度远大于断层下盘的沉积厚度,表明该断裂的活动具有较多的边沉边断的同生性质。以与洞庭盆地南缘常德-益阳-长沙断裂中段对应的安乡-汉寿凹陷为例,通过对第四纪以来断裂控制的差异性沉降幅度与凹陷内沉积厚度的对比分析,初步认为安乡-汉寿凹陷主要是通过拗陷作用形成的,而不是断陷作用。洞庭盆地与周边隆起山地之间不但断裂发育,同时也是中强地震集中发生的地带。一条断裂是否存在断错早、中更新世地层的构造现象,是判断中强地震发震构造的一个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盆地 常德-益阳-长沙断裂中段 盆地构造属性 中强地震构造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中部满深1断裂带的多期断裂活动 被引量:8
9
作者 黄少英 张玮 +8 位作者 罗彩明 李曰俊 李洪辉 周慧 李程 吴根耀 黄智斌 刘亚雷 文磊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15-1033,共19页
满深1断裂带位于塔里木盆地中部的阿满过渡带,走向NNE‑SSW,是三维地震解释发现的一条断裂带。精细的三维地震解释识别出6期断裂,从老到新包括:南华—震旦纪正断层、晚奥陶世—早志留世逆冲断层、中志留世—石炭纪正断层、二叠纪正断层... 满深1断裂带位于塔里木盆地中部的阿满过渡带,走向NNE‑SSW,是三维地震解释发现的一条断裂带。精细的三维地震解释识别出6期断裂,从老到新包括:南华—震旦纪正断层、晚奥陶世—早志留世逆冲断层、中志留世—石炭纪正断层、二叠纪正断层、三叠纪逆冲断层和侏罗纪正断层。中志留世—石炭纪的正断层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中志留世—中泥盆世正断层和晚泥盆世—石炭纪正断层两期。前者为主,是昆仑—阿尔金早古生代碰撞造山带的造山后构造;后者是前者的复活。中志留世—石炭纪正断层作用形成一系列近南北走向的正断层,组合成一条NNE‑SSW走向的右列左旋张扭性断层带,形成满深1断裂带。二叠纪裂谷作用成因的正断层和岩浆活动显著改造断裂带,使之基本定型。三叠纪的冲断构造叠加于依合2构造之上。侏罗纪伸展作用对构造带有一定的调整影响。南华—震旦纪正断层和晚奥陶世—早志留世的冲断构造与满深1断裂带相交,对构造带的形成影响不大。侏罗纪正断层的发现,是塔里木盆地当时处于区域性伸展构造背景的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深 1 断裂带 塔里木盆地中部 中志留世—石炭纪张扭性断层带 二叠纪正断层 侏罗纪正断层 三叠纪逆断层 地震资料解释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中部阿—满低梁带断裂构造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云祥 李曰俊 +7 位作者 王月然 申银民 张强 陈延贵 文磊 魏红兴 贾铁干 刘亚雷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47-964,共18页
塔里木盆地北部坳陷中部存在一个北东—南西方向的下古生界的(鞍状)低梁带(阿—满低梁带)。它是阿瓦提凹陷和满加尔凹陷之间的天然分界,以此低梁带的脊线划分出两个凹陷。以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为依据,本文研究了阿—满低梁带的断裂构造特... 塔里木盆地北部坳陷中部存在一个北东—南西方向的下古生界的(鞍状)低梁带(阿—满低梁带)。它是阿瓦提凹陷和满加尔凹陷之间的天然分界,以此低梁带的脊线划分出两个凹陷。以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为依据,本文研究了阿—满低梁带的断裂构造特征。研究区主要发育4期断裂构造:1)南华纪—奥陶纪的正断层与罗迪尼亚超大陆的裂解有关,并可进一步划分为南华纪—震旦纪和寒武纪—奥陶纪两个断裂活动阶段。南华纪—震旦纪正断层的成因是罗迪尼亚超大陆的裂解作用,形成堑垒构造;寒武纪—奥陶纪正断层的成因是塔里木自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出来后,游离于古特提斯洋所处的区域性弱伸展构造背景,形成负花状构造。2)晚奥陶世—中志留世断层包括晚奥陶世—志留纪初的滑脱—冲断构造和早-中志留世的挤压走滑断裂,形成断层传播褶皱和正花状构造。其形成的动力来源是昆仑加里东碰撞造山作用。3)晚志留世—石炭纪正断层是昆仑加里东碰撞造山后构造应力松弛阶段的产物,形成典型的负花状构造,组合成雁列状张扭性断层带。4)二叠纪正断层是大陆裂谷作用的结果,往往受相关岩浆作用的改造。剖面上形成堑垒构造和负花状构造,平面上组合成雁列状张扭性断层带。二叠纪断裂与晚志留世—石炭纪的断裂可能有继承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中部 阿—满低梁带 断裂构造分析
下载PDF
基于多波束数据的南海海盆洋壳区海山地形特征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伙带 朱本铎 +1 位作者 关永贤 杨胜雄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9-157,共9页
利用全覆盖的多波束数据,聚集南海海盆洋壳区,统计分析了海山的地形特征,并展示了典型海山和海丘的地形。统计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高差1 000m以上的海山约46个,高差1 000~500m的海丘约90个,高差500~200m的海丘约100个。多波束数据揭示... 利用全覆盖的多波束数据,聚集南海海盆洋壳区,统计分析了海山的地形特征,并展示了典型海山和海丘的地形。统计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高差1 000m以上的海山约46个,高差1 000~500m的海丘约90个,高差500~200m的海丘约100个。多波束数据揭示了海山和海丘更加精细的形态特征,如部分海山和海丘顶部保留的火山口形态。同时,发现研究区众多海山和海丘一侧山坡为陡峭的断面,推测为一系列的小断裂切割形成。基于海山和海丘的地形断面分布特征探讨了中南断裂的位置,推测中南断裂可能是由两组南北向平行的断裂及中间区域组成的断裂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山 海丘 地形特征 中南断裂 南海中央海盆
下载PDF
中非穆格莱德盆地福拉凹陷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前景 被引量:15
12
作者 吕延仓 何碧竹 +1 位作者 王秀林 汪望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95-98,共4页
穆格莱德盆地福拉凹陷是一个在中非走滑断裂带控制下发育而成的中、新生代内陆断陷湖盆。自早白垩世至第四纪发育了 3个各具特点的沉积旋回 ,早白垩世沉积的AG组湖相富含有机质的泥岩、页岩分布广泛 ,评价为好—极好烃源岩 ;早白垩世后... 穆格莱德盆地福拉凹陷是一个在中非走滑断裂带控制下发育而成的中、新生代内陆断陷湖盆。自早白垩世至第四纪发育了 3个各具特点的沉积旋回 ,早白垩世沉积的AG组湖相富含有机质的泥岩、页岩分布广泛 ,评价为好—极好烃源岩 ;早白垩世后期至晚白垩世发育了多套储盖组合 ;该凹陷构造格局简明 ,自南而北表现出“东断西超”→“不对称地堑”→“西断东超”的变化特点 ,发育有 5个二级构造带 (南部断阶带、南部次凹、中部构造带、北部次凹及北部断阶带 ) ;构造圈闭发育 ,以滚动背斜及断鼻为主 ,且成带分布 ,形成了 4个主要的成藏模式 ;具有较大的油气资源背景及良好的勘探前景 ,预测 3~ 5a内在福拉凹陷可探明石油地质储量 1 .1× 1 0 8~ 1 .7× 1 0 8t,可建成年产原油 3 0 0×10 4~ 5 0 0× 1 0 4t的生产能力。图 5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格莱德盆地 福拉凹陷 油气勘探前景 石油地质特征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中部走滑断裂系统分布格局及其成因 被引量:17
13
作者 李国会 李世银 +3 位作者 李会元 孙冲 谢舟 李飞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37,共8页
塔里木盆地中部(以下简称台盆区)奥陶系碳酸盐岩走滑断裂发育,控储控藏作用明显,但对于走滑断裂的成因机制尚不明晰,制约了该区油气勘探开发的进程。为此,基于三维地震解释成果,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及认识,描述了台盆区走滑断裂的总体展... 塔里木盆地中部(以下简称台盆区)奥陶系碳酸盐岩走滑断裂发育,控储控藏作用明显,但对于走滑断裂的成因机制尚不明晰,制约了该区油气勘探开发的进程。为此,基于三维地震解释成果,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及认识,描述了台盆区走滑断裂的总体展布格局,分析了走滑断裂的几何学特征和形成时期,并结合先存构造背景和区域构造应力场探讨了走滑断裂的形成机制,预测了潜在走滑断裂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台盆区走滑断裂受控于先存构造,在其西南、东南和北部3面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统一的大型走滑断裂系统,形成期为中奥陶世末期;②台盆区走滑断裂整体格局中的FⅠ5断裂最为重要,调节了东、西两侧地块的运动差异,是台盆区东、西部走滑断裂系统的分界线,而FⅠ10、FⅠ17等转换断裂则分解了南北向地层缩减,形成了断裂体系的边界,控制了断裂体系中走滑断裂的发育范围;③台盆区走滑断裂系统整体可以被划分为塔北隆起纯剪断裂体系、塔中凸起左行断裂体系、巴楚凸起右行断裂体系和阿满过渡带转换断裂体系共4个体系。结论认为:①FⅠ5、FⅠ10、FⅠ17等断裂活动强度大,对储层改造及油气疏导作用强,是目前断控区最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②预测FⅠ5断裂西侧的阿满过渡带可能发育与FⅠ10断裂对称的转换断层,巴楚凸起、塔中凸起西部可能发育北东向走滑断裂,是下一步油气勘探值得关注的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中部 奥陶系 走滑断裂 几何特征 形成机制 转换断层 油气勘探目标
下载PDF
试论柴达木盆地基底中央断裂带 被引量:3
14
作者 谈迎 刘德良 扬晓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05-110,130,共7页
重力、航磁、地震、遥感、地表地质等资料的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基底存在着中央断裂带。中央断裂带将柴达木盆地基底分为南北性质截然不同的两部分,说明柴达木盆地存在吕梁期以前的古陆核。结合中酸性岩浆岩氧化物成分构造环境判... 重力、航磁、地震、遥感、地表地质等资料的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基底存在着中央断裂带。中央断裂带将柴达木盆地基底分为南北性质截然不同的两部分,说明柴达木盆地存在吕梁期以前的古陆核。结合中酸性岩浆岩氧化物成分构造环境判别结果,进一步可以推断古阿尔金洋的存在,使古秦祁昆洋的范围扩大。阿尔金运动使阿尔金洋封闭,岛弧成陆,形成前寒武纪的褶皱镶嵌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中央断裂带 前寒武纪基底 地质勘探
下载PDF
模型正演与川中二叠系中小断层精细地质解释 被引量:4
15
作者 徐国强 王英民 陆正元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74-81,共8页
模型正演是地震解释的一项重要工具。针对川中二叠系中小断层及断层系统存在的地震反射异常现象及其多解性,本文通过合成地震记录进行地质层位与野外地震记录的精确对比与标定.使用二维模型正演方法重建断层系统的地震响应过程,由此剖... 模型正演是地震解释的一项重要工具。针对川中二叠系中小断层及断层系统存在的地震反射异常现象及其多解性,本文通过合成地震记录进行地质层位与野外地震记录的精确对比与标定.使用二维模型正演方法重建断层系统的地震响应过程,由此剖析断层构造产生地震反射异常的形成机制。重点阐述了断檐的地震响应,包括断点的相位转换、低速层增厚引起的时间迟后效应及由此产生的假断点、断檐屏蔽杂乱反射区以及断棱楔形体的地震响应.揭示了地震反射异常体解释中的一些陷井及有助于断层精细解释的特殊标志,论述了各种不同落差、不同产状小断层的断点、断面解释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正演 断层 地震 解释
下载PDF
川中震旦系—二叠系古岩溶塌陷体成因、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27
16
作者 李文科 张研 +3 位作者 张宝民 李劲松 王君 马晓宇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13-522,共10页
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和地震属性分析,结合成像测井和取心资料,研究川中震旦系—二叠系碳酸盐岩层系古岩溶塌陷体成因、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古岩溶塌陷体在垂向上广泛发育于震旦系—二叠系碳酸盐岩层系,平面上主要沿断裂末端、转... 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和地震属性分析,结合成像测井和取心资料,研究川中震旦系—二叠系碳酸盐岩层系古岩溶塌陷体成因、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古岩溶塌陷体在垂向上广泛发育于震旦系—二叠系碳酸盐岩层系,平面上主要沿断裂末端、转折部位及多条断裂的交叉处分布,剖面上表现为地震同相轴的"下拉"现象。断裂活动是古岩溶塌陷体的主要成因,古岩溶塌陷体的形成演化主要经历了桐湾一幕、桐湾二+三幕以及早加里东期3个阶段,最终定型于二叠纪末期。古岩溶塌陷体储集层具有多层发育、分布广、储集物性好的特征,储集空间由先存孔隙、构造成因缝以及塌陷成因缝复合构成。按照地震尺度,可以将古岩溶塌陷体划分为多层系洞穴系统塌陷体、多层系洞穴通道塌陷体和层内洞穴塌陷体3种类型,上覆变形地层中裂缝分布范围广的多层系洞穴系统塌陷体和多层系洞穴通道塌陷体可能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岩溶塌陷体 塌陷机制 同心环形断层 震旦系一二叠系 川中地区
下载PDF
从类比中探索Muglad与Melut两大盆地勘探潜力与转型 被引量:8
17
作者 史忠生 王天琦 +5 位作者 方乐华 李娟 白洁 何微微 马凤良 贾义容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4年第2期67-76,共10页
Muglad盆地和Melut盆地是中非裂谷系中油气资源最丰富的两个盆地,中国石油自1995年介入苏丹地区的油气勘探以来,在两大盆地迅速发现了一批大油田,使苏丹地区快速发展成为中国石油"海外大庆"的重要支柱。目前两大盆地已进入高... Muglad盆地和Melut盆地是中非裂谷系中油气资源最丰富的两个盆地,中国石油自1995年介入苏丹地区的油气勘探以来,在两大盆地迅速发现了一批大油田,使苏丹地区快速发展成为中国石油"海外大庆"的重要支柱。目前两大盆地已进入高成熟勘探阶段,需要进行勘探上的转型,以实现油田的平稳、可持续发展。以Muglad和Melut两大盆地石油地质条件和勘探实践为基础,论述了两大盆地进行勘探转型的必然性;同时,通过与国内渤海湾、松辽等相似裂谷盆地的类比研究,明确了新层系、主力产层岩性油气藏、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及深层天然气是两大盆地重点潜力领域,可以从"三个勘探转移"来实现两大盆地的勘探转型,即"从主力产层向非主力产层转移,实现多层系勘探,立体勘探;从构造油藏向岩性地层油藏转移,实现勘探目标多样化,充分挖潜地下资源;从单一油藏勘探转向深浅层整体部署,油、气藏统一评价"。通过类比研究,坚定了Muglad和Melut两大盆地勘探信心,同时也明确了未来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glad盆地 Melut盆地 被动裂谷盆地 中非剪切带 郯庐断裂带
下载PDF
西藏伦坡拉盆地中央凹陷带走滑断层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潘磊 王均杰 +1 位作者 李旭文 马成宪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9年第2期27-34,共8页
伦坡拉盆地前期勘探主要在南、北构造带,对中央凹陷带构造的勘探和成藏研究较少。本文利用最新获取的地震和钻井资料,分析盆地中央凹陷带走滑断层发育和演化特征,结合典型油藏解剖,明确走滑断层对油气成藏的影响,指导油气勘探工作。走... 伦坡拉盆地前期勘探主要在南、北构造带,对中央凹陷带构造的勘探和成藏研究较少。本文利用最新获取的地震和钻井资料,分析盆地中央凹陷带走滑断层发育和演化特征,结合典型油藏解剖,明确走滑断层对油气成藏的影响,指导油气勘探工作。走滑断层剖面上具有断面较陡、花状构造特征,空间上见“忽正忽逆”的海豚效应、断层两侧地震反射特征不协调等标志现象。走滑断层与油气成藏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其控制盆地的构造格局、沉积体系次级生烃洼陷的发育,形成高地温场,促进油气生成,形成一定规模的构造圈闭群,利于油气聚集,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但走滑断层的晚期活动可能破坏原生油藏,造成油气散失稠化和调整分配。江F2和蒋F1走滑断层所夹持的伦坡日断块圈闭面积大,处于主要生烃洼陷,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 走滑断层 中央凹陷带 伦坡拉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低凸起古构造演化与变形特征 被引量:61
19
作者 李本亮 管树巍 +5 位作者 李传新 邬光辉 杨海军 韩剑发 罗春树 苗继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21-530,共10页
通过区域地质和构造地震精细研究,提出了塔里木南缘早古生代板块构造控制塔南—塔中从伸展到挤压盆地演化:寒武纪—早奥陶世板缘拉张控制了塔中北斜坡断陷构造;中奥陶世北昆仑洋盆关闭后塔中前缘隆起;晚奥陶世—晚泥盆世塔中前陆冲断与... 通过区域地质和构造地震精细研究,提出了塔里木南缘早古生代板块构造控制塔南—塔中从伸展到挤压盆地演化:寒武纪—早奥陶世板缘拉张控制了塔中北斜坡断陷构造;中奥陶世北昆仑洋盆关闭后塔中前缘隆起;晚奥陶世—晚泥盆世塔中前陆冲断与走滑构造变形。晚奥陶世塔南前陆冲断构造由东南向西北方向传播,形成塘北—塔中南—塔中5号断裂带等弧形断裂体系和塔中低凸起中西段与Ⅰ号断裂带小角度斜交的走滑断裂体系。冲断构造位移的传播受控于两个滑脱层:其一是沿寒武系内部膏盐岩的滑脱,形成弧形冲断构造,终止于塔中南缘断裂带;另一个是沿中地壳韧性变形带的滑脱,形成塔中1号断裂带东端的弧形构造带。塔中1号断裂带东段的构造变形方式主要为向北传播水平位移的断层传播褶皱和向南反向冲断的楔形构造。塔中低凸起的中西段右行走滑构造导致了向东收敛的扫帚状走滑断裂体系的形成,剖面发育花状构造。塔中低凸起的古构造演化与变形特征、构造变形样式、构造变形成因和断裂体系,是克拉通盆地内部叠合盆地深层的主要构造地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中低凸起 构造演化 构造变形特征 构造成因 构造断裂体系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海塔盆地中部主要断陷带早期和晚期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 被引量:5
20
作者 付红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81-987,共7页
为了厘清海塔盆地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及富集规律,通过油藏解剖、油气富集条件空间配置关系和油气形成时期的研究,将海塔盆地中部主要断陷带已聚集的油气按成藏形成时期分为早期、晚期2种类型,早期油气主要分布在基岩、铜钵庙组和南一段... 为了厘清海塔盆地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及富集规律,通过油藏解剖、油气富集条件空间配置关系和油气形成时期的研究,将海塔盆地中部主要断陷带已聚集的油气按成藏形成时期分为早期、晚期2种类型,早期油气主要分布在基岩、铜钵庙组和南一段,晚期油气主要分布在南二段和大磨拐河段。早期油气分布广,明显多于晚期油气。早期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有:1南一段油源区分布控制着早期油气分布范围;2早期伸展断裂控制着早期油气富集的部位;3扇体沉积砂体为早期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储集体。晚期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有:1油源分布区域控制着晚期油气分布范围;2长期发育断裂控制着晚期油气富集的部位;3反转构造上形成的各类圈闭为晚期油气富集提供了有利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塔盆地 中部主要断陷带 早期油气富集 晚期油气富集 主控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