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4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c reflections in central reg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ir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建华 金翔龙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03-113,共11页
More than 4 000 km 48-channel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from the central reg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have been interpreted. Five seismic interfaces have been distinguished, named T1, T2, T4, T6 and Tg respectively Mea... More than 4 000 km 48-channel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from the central reg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have been interpreted. Five seismic interfaces have been distinguished, named T1, T2, T4, T6 and Tg respectively Meanwhile, five seismic sequences numbered I - V have been divided with the ages of Quaternary and Pliocene, Later Mocene, Earlier and Middle Miocene, Oligocene and Pre- Oligocene separately. Sequences I-II overlie all parts of the area. In the continental slope and island slope, Sequences III-V are mainly found in the grabens. Sequence III is found at moot profiles of the deep-sea basin, and Sequnce IV is seen not only at the margins of the east subbasin but also at the margins of the southwest subbasin. Strong reflection from Moho is found at most profiles of the deep-sea basin. The depth of Moho varies between 10 and 12 km, with a thickness of 6- 8 km for the crust. Calculated by age-basement depth correlation formula, the age of basaltic basement in the southwest subbasin is 51-39 Ma.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evolution of the southwest subbasin is simultaneous with or earlier than that of the east sub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al reg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eismic reflection evolution of the back-arc basin
下载PDF
On Willingness of Rural Land Circulation and Securitization in Central Regions of China 被引量:1
2
作者 Jianxin LU Yuwei SU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4年第3期36-41,共6页
On the basi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in 54 natural villages of 22 cities( counties) in 6 central region provinces,this paper analyzed the willingness of rural land circulation and securitiz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 On the basi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in 54 natural villages of 22 cities( counties) in 6 central region provinces,this paper analyzed the willingness of rural land circulation and securitiz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with the aid of Logistic model and Multinomial Logit model.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factors influencing willingness of rural land circulation and securitization mainly include land contract method,land circulation information and approaches,rights and interests of farmers infringed or not,policies of benefiting farmers,and non-agricultural skills. Finally,it came up with following pertine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1) reforming and improving land contract methods;( 2)strengthening disclosure of land circulation information;( 3) reforming and improving land circulation approaches;( 4) strengthening protection of farmers'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the process of land circulation;( 5) reinforcing and implementing policies benefiting farmers;( 6) cultivating and developing farmers' non-agricultural ski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 LAND CIRCULATION LAND SECURITIZATION Logisti
下载PDF
Analysis of Externality of Rural Labor Force Flow i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of China and Benefit Compensation 被引量:1
3
作者 Xin LI Haijing HU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3年第9期64-67,共4页
According to the theories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xternality of rural labor force flowing from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nd into eastern regions of China were... According to the theories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xternality of rural labor force flowing from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nd into eastern regions of China were analyzed,and then it was proposed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positive externality,rather than take"household regis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simp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 LABOR force FLOW EXTERNALITY central and wes
下载PDF
Eurasia Continental Bridge——An Important Link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China's Eastern,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4
作者 Zhao Ming Li Zhukun 《China's Foreign Trade》 1996年第10期42-42,共1页
The new Eurasia Continental Bridgeruns from East China to Central andWest China, crossing 11 provincesand regions, namely Jiangsu, Shandong,Hubei, Anhui, Shaanxi, Gansu, Shanxi,Sichuan, Qinghai, Xinjiang and Ningxia.T... The new Eurasia Continental Bridgeruns from East China to Central andWest China, crossing 11 provincesand regions, namely Jiangsu, Shandong,Hubei, Anhui, Shaanxi, Gansu, Shanxi,Sichuan, Qinghai, Xinjiang and Ningxia.The total area is 3.6 million sq km and thepopulation is about 300 million, accountingfor a third and a quarter of the whole countryrespectively. The area is very rich in naturalresources, so it is called an "Economic goldbelt" and "Gold corridor". Aerial remote-control survey indicates that along thecontinental bridge from Lianyungang to theAla Mountains within China’s bound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ea In An Important Link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china’s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Eurasia Continental Bridge
下载PDF
Diagnostic Analysis on a Regional Rainstorm Weather in North-central Henan Province 被引量:1
5
作者 SUN Zhong-yi ZHANG Zhen LI Ji-hua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1年第6期19-23,共5页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analyze a regional rainstorm weather process in north-central Henan Province. [Method] 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and the rainfall data of Henan Meteoro...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analyze a regional rainstorm weather process in north-central Henan Province. [Method] 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and the rainfall data of Henan Meteorological Station, the diagnostic analysis of atmospheric thermodynamics and dynamics on a rainstorm weather process in north-central Henan Province on July 19, 2010 was carried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hysical quantity field and the evolution of weather situation in north-central Henan Province when the rainstorm happened were studied. [Result]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strengthened to extend westward. The dynamic uplifting of low vortex at the middle and low layers, the strong water vapor transportation of southwest low-level jet caused the regional rainstorm weather process in north-central Henan Province. The diagnostic results of physical quantity showed that the deep, thick wet layer and the sustained water vapor convergence provided the abundant water vapor for rainstorm generation. The positive vorticity advection center developed and spread from northwest to southeast, which was favor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ertical movement. The structure maintenance of positive vorticity at the middle and low layers, negative vorticity at the middle and high levels provided the power condition for the regional rainstorm generation. The pumping effect of convergence at the middle and low layers, divergence at the high layer was favorable for the strengthening of vertical ascending motion at the low layer. The uplifting effect of dew point front at the middle and low layers triggered the release of unstable energy. The confrontation of warm and cold air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regional rainstorm. TBB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TBB was from -60 to -50 ℃ in north-central Henan Province in the whole strong precipitation time, and the moving speed was equivalent to that of southwest vortex. The low-value belt of TBB corresponded with the rainstorm occurrence zone in Henan, and the minimum-value center of TBB wa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strongest center of precipitation.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provided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short-term forecast of rainsto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central Henan Province regional rainstorm Weather process Diagnostic analysis china
下载PDF
中部地区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路径研究
6
作者 张莉 安琪 滕永忠 《区域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75,共7页
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对提升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农业强国具有深远影响。虽然中部地区在粮食生产基础、粮食生产能力、粮食产业链延伸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较弱、粮食产业竞争力不强... 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对提升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农业强国具有深远影响。虽然中部地区在粮食生产基础、粮食生产能力、粮食产业链延伸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较弱、粮食产业竞争力不强、区域合作基础相对薄弱、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中部地区粮食安全产业带发展要注重如下路径:优化粮食产业布局、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增强基础设施、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以及增强区域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地区 粮食安全产业带 建设路径
下载PDF
2005-2020年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站月潜在蒸散量数据集
7
作者 苏文 张心昱 +11 位作者 李锦 初玉 高新莲 郭小伟 姜峻 李国振 连杰 林丽莎 汪树超 杨淇越 张志山 朱元骏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21-35,共15页
潜在蒸散表征大气蒸发能力,是衡量区域蒸发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气候干旱程度变化、水资源供需平衡、植被耗水量等的关键参数。在收集中亚生态系统监测网络12个生态站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11个位于西北干旱区生态站的气象观... 潜在蒸散表征大气蒸发能力,是衡量区域蒸发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气候干旱程度变化、水资源供需平衡、植被耗水量等的关键参数。在收集中亚生态系统监测网络12个生态站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11个位于西北干旱区生态站的气象观测数据基础上,经过数据质量控制与插补,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潜在蒸散量,生成了2005-2020年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站月潜在蒸散量数据集。本数据集时间序列较长、覆盖多种生态系统类型,可作为亚洲中部干旱问题研究的基础数据、模型输入数据、模拟结果验证数据等,也可为该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散量 中亚 西北干旱区 生态站
下载PDF
以产业链政策为中心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志彪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7-102,共6页
产业链政策是基于产业链现代化目标由其他各种相关经济政策合成的综合性经济政策。实施全方位、系统性、合成式的产业链政策,有利于协调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之间的内在冲突,重塑我国国内垂直分工体系,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形... 产业链政策是基于产业链现代化目标由其他各种相关经济政策合成的综合性经济政策。实施全方位、系统性、合成式的产业链政策,有利于协调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之间的内在冲突,重塑我国国内垂直分工体系,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产业集群与全球产业链集群。以产业链政策为中心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可以按照“点、线、面、体”四位一体的思路,重点打通在东中西三大地带建设现代化产业链、促进区域间经济循环的堵点与卡点,推动建设区域间产业链的协调机制,兼顾效率与公平,推动建设区域创新产业集群与全球产业链集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政策 区域政策 产业链政策 中部地区崛起
下载PDF
中部欠发达地区实现协调发展要处理好五大关系--兼论加快推进陕南地区高质量发展
9
作者 陈晓东 朱肖霏 《经济研究参考》 2024年第9期53-70,共18页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人口众多,各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区域统筹发展关系重大。受经济、文化、历史和区位等诸多因素影响,不仅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存在差距,中部地区一些省份内部的发展也有梯度差异。陕西作为共建“一带...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人口众多,各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区域统筹发展关系重大。受经济、文化、历史和区位等诸多因素影响,不仅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存在差距,中部地区一些省份内部的发展也有梯度差异。陕西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向西开放的前沿地区,其南北差异明显、互补性较弱、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较为突出。陕南地区占陕西总面积的35%以上,而2023年其经济总量在陕西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却为11.7%,传统产业比重较高,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不足,区域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创新驱动发展的潜力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面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欠发达地区要精准把握发展机遇,在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发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基础上,科学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化保护、传统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因地制宜与创新发展、内部协调发展与奋力争先、区域发展定位与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五大关系,以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为导向,充分发挥陕南的生态资源禀赋优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经济发展新突破,高质量推进陕南绿色循环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欠发达地区 协调发展 五大关系 转型升级 陕南地区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政策效应评估 被引量:3
10
作者 马浚锋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96,共13页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等政策旨在解决制约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然而,目前多数相关研究仍然集中于政策文本的质性分析。研究采用双重差分法(DID)构建计量模型评估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政策效应。研究发现:其一...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等政策旨在解决制约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然而,目前多数相关研究仍然集中于政策文本的质性分析。研究采用双重差分法(DID)构建计量模型评估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政策效应。研究发现:其一,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的省属地方高校的科研课题立项数提高了13.40%,科研成果产出提高了14.80%,科研成果获奖提高了28%。其二,随着“中西部省域高水平大学建设”政策的相继实施,中西部省域高等教育的专利授权转让数提高了22.1%,并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参与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中西部省域高职称教师规模增量获得了5.50%的纯政策效应,充实了师资队伍的骨干力量,但青年教师却没有得到有效补充。展望未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重心应放在政策的可持续性和省域自足能力的培育上,并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部省域 区域高等教育 政策效应 政策评估 双重差分法
下载PDF
中部地区发展数字经济的路径研究——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
11
作者 赵金妍 胡鹏 曾凯霖 《中国商论》 2024年第22期44-47,共4页
当前,国内数字经济发展态势迅猛,如何精确找准自身数字经济发展路径,对中部地区的城市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国内数字经济的发展划分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以及数据价值化。本文根据不同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状况,将国内... 当前,国内数字经济发展态势迅猛,如何精确找准自身数字经济发展路径,对中部地区的城市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国内数字经济的发展划分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以及数据价值化。本文根据不同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状况,将国内城市按照综合引领型、特色开拓型、潜力提升型进行划分,并分析各种类型城市中的典型城市,总结其发展经验、发展路径。本文主要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从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和数字治理出发,提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数字经济发展路径,以期促进中部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中部地区 产业数字化 数字产业化 数字治理
下载PDF
新时代中部地区省际协同发展制约因素及突破进路
12
作者 伦若森 王淑美 《区域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8-64,共7页
实施中部崛起战略20年来,中部地区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区域差距逐渐缩小,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指出,建立健全区域内省际合作机制,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中部地区省际协同发展存在... 实施中部崛起战略20年来,中部地区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区域差距逐渐缩小,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指出,建立健全区域内省际合作机制,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中部地区省际协同发展存在行政壁垒分割、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同质化严重、科教创新资源不均衡、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制约等难题。中部地区省际协同发展应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导,毫不动摇坚持“三基地一枢纽”的战略定位,构建深层次合作机制,创新建立约束激励机制,加大内外开放衔接力度,促进产业互补合作体系建设,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高质量推动中部地区省际协同发展共促共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崛起 区域协调发展 省际协同发展
下载PDF
华中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分析
13
作者 刘金阁 王国刚 张欢欢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3-109,共7页
梳理华中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探究其区域差异,是分析区域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华中地区2010—2020年47个地级市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 梳理华中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探究其区域差异,是分析区域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华中地区2010—2020年47个地级市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变异系数法探究区域差异。在时序变化上,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均值从0.233增长为0.376。在空间变化上,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处于快速发展和高速发展阶段的地级市数量越来越多,而且各地级市之间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具体表现为中北部和西北部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高于其他地区。2010—2020年华中地区各地级市农业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值整体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值在0.100~0.500之间。变异系数从2010年的0.147下降为2020年的0.119,表明华中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区域差异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绿色发展 华中地区 熵值法 耦合协调度 区域差异
下载PDF
经济高质量发展视域下中国-中亚教育合作的现状、作用及优化
14
作者 王艳聪 张文佳 《伊犁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14-21,共8页
中国与中亚五国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合作始于2005年中亚第一所孔子学院的设立和2007年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的成立,并在“一带一路”建设时期取得快速发展。截至目前,中国与中亚五国主要在高等教育合作平台、职业教育合作平台、语言与文化交流... 中国与中亚五国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合作始于2005年中亚第一所孔子学院的设立和2007年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的成立,并在“一带一路”建设时期取得快速发展。截至目前,中国与中亚五国主要在高等教育合作平台、职业教育合作平台、语言与文化交流、留学奖学金体系、中国高校的中亚分校五个方面形成了稳定合作。这些合作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缩小收入差距、搭建语言文化交流桥梁和改善服务贸易,助力区域经济实现“创新”“共享”和“开放”的高质量发展。针对中国-中亚教育合作中存在的规模小、发展慢、教育与就业脱节等问题,我国应改变重东轻西的合作战略,与中亚五国合力推进学科建设务实合作,并完善外籍人才就业与居留政策,多举并进提升教育合作的规模与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中亚 教育合作 区域经济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国家级新区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影响的实证研究——兼论对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启示
15
作者 胡仁昆 刘康羚 《决策与信息》 2024年第12期17-28,共12页
建设国家级新区是我国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政策试验田,是贯彻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运用2005-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创建国家级新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净效应后发现:创建国家级新区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并通过了... 建设国家级新区是我国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政策试验田,是贯彻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运用2005-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创建国家级新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净效应后发现:创建国家级新区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并通过了稳健性检验;创建国家级新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呈现“南强北弱、东高西低中无效”的特征,中部地区的政策效应经检验不显著;在省会城市创建国家级新区更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一城一区”比“两城一区”的模式更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创建国家级新区产生“溢出效应”,在主要中心城市周边呈现“虹吸效应”,在普通地级市周边呈现“溢出效应”,并且中部地区建设新区的“溢出效应”不显著。鉴于此,一是要优化国家级新区建设的战略布局,分类施策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突破;二是以支持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创建国家级新区走在前列,打造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新引擎;三是以“主副协同互补”释放政策红利,打造中部崛起战略多支点,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新区建设 经济高质量发展 政策叠加效应检验 中部崛起 区域经济发展
下载PDF
我国中部地区基础教育均等化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6
作者 龚立新 陈慧琳 巴涵梦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375-383,共9页
以中部地区87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建构基础教育均等化和教育发展外部环境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分析中部六省基础教育均等化水平、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①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及鄂豫皖省际交界地... 以中部地区87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建构基础教育均等化和教育发展外部环境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分析中部六省基础教育均等化水平、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①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及鄂豫皖省际交界地区是基础教育均等化塌陷区;②省会城市的基础教育内部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程度不等的不协调和不匹配问题;③教育投入仍是影响中部地区基础教育均等化水平高低的关键变量,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是制约中部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环节。针对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多维度研判与耦合分析,能够为调控区域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空间格局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 均等化 空间格局 中部地区
下载PDF
中西部地区混凝土拌合站规模与费用测定研究
17
作者 李登 杨柳 刘竹君 《铁路工程技术与经济》 2024年第3期21-26,共6页
混凝土拌合站是铁路项目重要的大型临时工程设施,混凝土拌合站费用的精准确定对保障铁路建设投资合理性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突破以往混凝土集中拌合站设计只采用统一指标计列工程费用的模式,综合考虑整体规模以及场地地形等因素引起混凝... 混凝土拌合站是铁路项目重要的大型临时工程设施,混凝土拌合站费用的精准确定对保障铁路建设投资合理性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突破以往混凝土集中拌合站设计只采用统一指标计列工程费用的模式,综合考虑整体规模以及场地地形等因素引起混凝土拌合站主要工程数量的变化,对中西部地区混凝土拌合站的设计补充制定相应原则,并对其主要工程数量及概算指标进行测定分析,以提高费用计列的精度及准确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将为今后中西部地区混凝土拌合站的设计提供参考和依据,也为不同类型的混凝土拌合站费用的计列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部地区 混凝土拌合站 整体规模 场地地形 概算指标 铁路工程
下载PDF
“一带一路”十年:中国新疆与中亚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机遇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梦月 《伊犁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20-27,共8页
“一带一路”倡议走过了十年征程,面临“再出发”的任务和挑战。《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指出迫切需要加强新疆与中亚高等教育的合作。十年来,新疆与中亚搭建合作平台、签署合作协议为促进新疆与中亚高等教育合作提供了顶层设... “一带一路”倡议走过了十年征程,面临“再出发”的任务和挑战。《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指出迫切需要加强新疆与中亚高等教育的合作。十年来,新疆与中亚搭建合作平台、签署合作协议为促进新疆与中亚高等教育合作提供了顶层设计,但也存在自身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落后的劣势。面对国家拓展中亚战略伙伴关系的契机,以及“一带一路”建设中新疆的发展机遇,新疆需要应对欧盟、英、美、俄罗斯等国项目计划占领市场的挑战,以及国内其他省份及高校积极拓展合作项目的竞争挑战,基于国家扶持和政府作为,激发新疆高校在学生交流、教师交流、学术研究、教育培训和项目合作等方面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新疆 中亚国家 高等教育合作
下载PDF
东盟“中心地位”塑造:现状分析和路径探索
19
作者 姚天培 于骐铭 《西部学刊》 2024年第3期39-43,共5页
东盟“中心地位”塑造的基础主要有两方面。首先,东盟的持续发展及其与邻国建立的合作机制为它提供了一个稳固的基石。其次,域内外大国如中国等的鼓励与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然而,随着地区形势和国际格局的变化,东盟在塑造“中心地位”... 东盟“中心地位”塑造的基础主要有两方面。首先,东盟的持续发展及其与邻国建立的合作机制为它提供了一个稳固的基石。其次,域内外大国如中国等的鼓励与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然而,随着地区形势和国际格局的变化,东盟在塑造“中心地位”上面临内部分歧、机制冗余、大国战略意图转变等挑战。为了维护东盟的“中心地位”,强化中国—东盟关系成为必要的路径。官方路径包括深化经济贸易合作、加强政治和公共事务的沟通与协调,非官方路径则强调多元化的民间交流活动以及非政府组织在其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盟“中心地位” 中国—东盟关系 地区合作 身份塑造
下载PDF
空间演变的视野:中国武术历史分期新论
20
作者 田文波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1-58,81,共9页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基于武术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对中国武术的历史分期进行了新的探索。研究认为:武术的历史发展依据武术文化的影响范围经历了从中原的武术、中国的武术、亚洲的武术到世界的武术的基本进程。从文化史的视...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基于武术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对中国武术的历史分期进行了新的探索。研究认为:武术的历史发展依据武术文化的影响范围经历了从中原的武术、中国的武术、亚洲的武术到世界的武术的基本进程。从文化史的视角对武术进行新的历史分期对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国武术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可以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理论在武术文化层面的结合奠定认识论的基础,为武术的当代发展提供新的路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史 空间演变 历史分期 中原的武术 中国的武术 亚洲的武术 世界的武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