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 in Central China
1
作者 LIU Qing-zhen1,GAO Geng-he2,SHI Lei3 1. Pingdingshan Education College,Pingdingshan 467000,China 2. Department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He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Zhengzhou 450002,China 3. Nanyang Bureau of Education,Nanyang 473000,China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0年第4期17-21,26,共6页
Agricultural area in central China is a densely populated area with a lot of agricultural population,relatively developed agriculture and relatively backward non-agriculture. Its development status affects the process... Agricultural area in central China is a densely populated area with a lot of agricultural population,relatively developed agriculture and relatively backward non-agriculture. Its development status affects the process of rising strategy in central region,restricts the construction of a well-off society and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the central region and even China. Based on this,major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area of central China are analyzed,such as large population of farmers,great development pressure on agricultural area,serious shortage of agricultural inputs,relatively low education level,backward infrastructure in agricultural area,and relatively backward non-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rising of central area and to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entral agriculture,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including increasing the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areas,vigorously setting up multi-level rural education,strengthening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areas,consolid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organizations,reinforcing the management function of government,and increasing the research and extens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al china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Non-agricult
下载PDF
我国中部六省农业经济韧性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马伊俐 吴新静 《黑龙江科学》 2024年第7期11-13,共3页
基于2012-2021年我国中部六省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测算六省农业经济韧性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值。结果表明,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江西省的耦合协调度较高,山西省的耦合协调度较低,存在人才流失等问题。中部六省的... 基于2012-2021年我国中部六省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测算六省农业经济韧性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值。结果表明,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江西省的耦合协调度较高,山西省的耦合协调度较低,存在人才流失等问题。中部六省的农业经济韧性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尚不能协调一致,还存在农业经济韧性相对落后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情况,为此应从强化顶层设计、提高农业经济韧性及促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等方面推动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六省 农业经济韧性 农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体系 生产体系 经营体系
下载PDF
基于农村土地整治的河南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张世全 李汉敏 +2 位作者 张霭丽 张震 冯长春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2年第8期20-22,54,共3页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的城镇化关乎中原经济区乃至中国城镇化进程。面对城镇化水平低、"三农"问题突出和经济基础较差等问题,探索一条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子意义重大。实践表明,农村土地综...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的城镇化关乎中原经济区乃至中国城镇化进程。面对城镇化水平低、"三农"问题突出和经济基础较差等问题,探索一条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子意义重大。实践表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也是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和途径。总结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四种模式,分析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措施,对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土地综合整治 城镇化 “三化”协调 中原经济区 河南省
下载PDF
中南五省区工业化、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颜蔚兰 张晓君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69-173,共5页
中南五省区(豫、鄂、湘、粤、桂)向来是中国颇具战略意义的省区,其发展对中国具有深远影响。本文通过熵权法对中南五省区的工业化、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简称"三化")的权重和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分析,全面呈现2000-2014年间中南... 中南五省区(豫、鄂、湘、粤、桂)向来是中国颇具战略意义的省区,其发展对中国具有深远影响。本文通过熵权法对中南五省区的工业化、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简称"三化")的权重和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分析,全面呈现2000-2014年间中南五省区"三化"发展的基本情况,从中可以发现,中南五省区"三化"发展有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不同的发展方式和历程。以此为基础,下一步中南五省区深入推进"三化"发展,必须考虑统筹好"三化"发展节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城镇化,同时要破除制约"三化"发展的制度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南五省区 工业化 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 比较研究
下载PDF
我国中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及调整对策 被引量:4
5
作者 邵治亮 《榆林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7-9,共3页
通过分析我国中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认为目前中西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相对滞后,农业生产优势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农业结构仍需调整。中西部地区应采取优化种养加结构,提高品质效益,实施名牌战略,努力发挥优势,发展特色农业... 通过分析我国中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认为目前中西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相对滞后,农业生产优势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农业结构仍需调整。中西部地区应采取优化种养加结构,提高品质效益,实施名牌战略,努力发挥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外向度,实行区域布局,扩大规模生产,开拓营销市场,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产业化进程等措施促进今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产业结构 现状 调整对策 中西部地区
下载PDF
清代的人口变化与城市化特征探析 被引量:1
6
作者 何一民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23-40,共18页
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是农业时代中国人口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城市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国人口一度占世界人口总量的37%,但是中国城市人口却只占世界城市人口的11.5%,城市人口的增长远低于总人口的增长,城市化水平相比宋... 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是农业时代中国人口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城市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国人口一度占世界人口总量的37%,但是中国城市人口却只占世界城市人口的11.5%,城市人口的增长远低于总人口的增长,城市化水平相比宋明等历史时期不升反降,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在此一时期仍然处于农业时代,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不能支撑城市化高速发展。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武力强行纳入半殖民地体系,城市化开始艰难起步,但仍受到自然地理、政治、经济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等特征,并对20世纪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城市化 农业时代 城市人口 自然经济 半殖民地现代经济 独立工业化
下载PDF
中部农区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7
作者 刘清臻 高更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13454-13457,共4页
中部农区作为我国的人口密集区、农业人口密集区、农业比较发达但非农产业比较落后的地区,其发展状况影响着整个中部崛起的进程,也制约着中部乃至全国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基于此,分析了中部农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农业人口... 中部农区作为我国的人口密集区、农业人口密集区、农业比较发达但非农产业比较落后的地区,其发展状况影响着整个中部崛起的进程,也制约着中部乃至全国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基于此,分析了中部农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农业人口多,农区发展压力较大;二是农业投入严重不足;三是教育水平较低;四是农区基础设施落后;五是非农产业发展落后。为了加速中部崛起,促进中部农业的快速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一是加大农区建设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二是大力兴办多层次的农村教育;三是加强农区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强农村组织建设,强化政府的管理功能;五是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农区 农业人口 非农产业 “三农”问题
下载PDF
承接产业转移与中部地区高资本技术农业发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朱广其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58-62,共5页
高资本技术农业创新依赖于结构转换的深化。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有助于深化结构转换,并对高资本技术农业创新产生拉动效应。坚持以城镇为载体承接非农产业转移和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及农业要素市场,应该成为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政... 高资本技术农业创新依赖于结构转换的深化。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有助于深化结构转换,并对高资本技术农业创新产生拉动效应。坚持以城镇为载体承接非农产业转移和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及农业要素市场,应该成为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政策选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接产业转移 高资本技术农业 结构转换 中部地区
下载PDF
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产业互补性及贸易状况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陈俭 布娲鹣.阿布拉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2年第6期45-49,共5页
文章运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相对外贸依存度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与贸易结合度指数对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产业互补性及贸易潜力进行较为全面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农业产业结构互补性较高;... 文章运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相对外贸依存度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与贸易结合度指数对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产业互补性及贸易潜力进行较为全面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农业产业结构互补性较高;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互补性较大的产品基本为对方进口相对外贸依存度较高的产品;中亚五国对中国的贸易互补性要高于中国对中亚五国;中国对除土库曼斯坦外的中亚其它四国联系紧密;中亚五国除乌兹别克斯坦外其他四国与中国联系较为松散;中国应适当增加从中亚五国进口农产品,以增强双方农业经贸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中亚五国 农产品 产业互补 贸易
下载PDF
中部崛起与中部农业发展的战略抉择
10
作者 赖涪林 陈明红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14-119,共6页
农业在中部崛起中的战略位置不是"牵引车"和主要发展目标,而是其经济崛起的基础。因此,中部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充分发挥自身的有利条件,全力争取来自产业外部的大力支持,强化区域性特色农业的商业化发展,大力发展劳动... 农业在中部崛起中的战略位置不是"牵引车"和主要发展目标,而是其经济崛起的基础。因此,中部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充分发挥自身的有利条件,全力争取来自产业外部的大力支持,强化区域性特色农业的商业化发展,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而在战略布局上则应明确区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型农业、有区域性特色的商业化农业和劳动密集型现代农业三大板块,每个板块应有不同的发展重点。为支持中部农业发展,国家须在粮食生产补偿和利益协调机制、财政与金融支农模式、经营组织化和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实现制度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地区 农业产业化 特色农业 商业农业 劳动密集型农业 现代农业 制度创新
下载PDF
依靠科学技术 农业阔步向前──奉贤县种植业的发展轨迹
11
作者 褚建平 姜金余 杨雄杰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15-18,共4页
阐述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奉贤县种植业的发展轨迹。通过改革种植制度,发展商品农业,调整种植结构,发展庭园经济等措施,提高了农业产值,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并提出了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种植业高速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 奉贤县 种植制度 上海 种植业结构 庭园经济
下载PDF
加强经济创新管理,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12
作者 常彦泽 《价值工程》 2011年第36期9-9,共1页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原经济区建设面临着重大机遇。它是国内唯一一个肩负着探索"三化"协调发展新路的经济区,但同样也处在区域竞争加剧、外部环境更趋复杂等一系列挑战中。中原经济区建设必须勇于创新,敢于迎接挑战,深...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原经济区建设面临着重大机遇。它是国内唯一一个肩负着探索"三化"协调发展新路的经济区,但同样也处在区域竞争加剧、外部环境更趋复杂等一系列挑战中。中原经济区建设必须勇于创新,敢于迎接挑战,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民生为本,才能又好又快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 创新管理 中原经济区 三化
下载PDF
中部六省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协同演化及特征分析
13
作者 杜孟鸿 师皓容 《科技和产业》 2023年第5期74-79,共6页
从城乡系统中选取要素的角度出发,定量计算2010、2015、2018年中部六省的产业、土地、人口非农化转型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同时计算每个要素和其他两个要素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研究城乡非农化转型中产业、土地、人口转型的协同演化... 从城乡系统中选取要素的角度出发,定量计算2010、2015、2018年中部六省的产业、土地、人口非农化转型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同时计算每个要素和其他两个要素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研究城乡非农化转型中产业、土地、人口转型的协同演化存在的问题和显现出来的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产业、土地、人口非农化转型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随着时间推移不断上升;中部六省的“人口-产业”非农化转型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相对较高,“土地-人口”“产业-土地”转型的协同演化基本同步,产业、土地、人口非农化转型协调度有待提高;应以经济发展和优化城乡之间的土地分配关系为主要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对于不同的地区应该有针对性地发展经济和推进城镇化,尤其是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定位,根据当地的资源和地理位置条件发展合适的产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同步推进,促进产业、土地、人口非农化转型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六省 产业 土地 人口 非农化转型
下载PDF
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 争当“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
14
作者 何雄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1-4,共4页
通过对经济基础、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愚公移山精神和体制机制优势等方面深入分析,得出济源具备了争当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的条件,提出了打造中原经济区"四区三基地"的发展思路和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通过对经济基础、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愚公移山精神和体制机制优势等方面深入分析,得出济源具备了争当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的条件,提出了打造中原经济区"四区三基地"的发展思路和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和支撑作用;大力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夯实"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大力推进"十大幸福工程",促进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大力推进改革创新,进一步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建设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 “三化”协调发展 先行区 建设路径
下载PDF
中部地区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时空耦合 被引量:17
15
作者 赵建吉 王艳华 +2 位作者 张洁 冯海龙 苗长虹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29-137,共9页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人口集聚区,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任,研究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对于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对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机理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中部地...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人口集聚区,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任,研究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对于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对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机理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中部地区8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灰色关联度和耦合度模型,定量研究了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时空耦合。结果表明:①1993—2016年中部地区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耦合度整体上呈现“倒U型”趋势,经历了低水平耦合、趋向拮抗并最终走向协调发展的变化过程;②中部地区内部,湖北耦合度最高,河南耦合度最低,山西和河南耦合度变化趋势较为相似;③中部地区人口与产业结构系统耦合可以划分为协调型耦合、磨合型耦合、拮抗型耦合和低水平协调耦合等四种类型,不同地区耦合类型空间异质性明显,四种类型城市的比重为5.9%、16.6%、19.1%和58.3%;④人口与产业耦合度空间分布以低水平耦合类型为主,在空间上呈现出集聚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结构 产业结构 时空耦合 转型升级 劳动人口 中部地区
原文传递
中部地区土地城镇化水平差异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2
16
作者 卢新海 柯楠 +1 位作者 匡兵 韩璟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2-198,共7页
以中部地区80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中部地区地级以上城市2000—2016年土地城镇化水平差异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部地区土地城镇化水平总体上呈上升态势,平均... 以中部地区80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中部地区地级以上城市2000—2016年土地城镇化水平差异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部地区土地城镇化水平总体上呈上升态势,平均值从2000年的0.66%增长到2016年的1.36%,且城市间差距逐渐加剧。②中部地区土地城镇化水平表现出显著的全局空间正自相关性,并呈现由强集聚向弱集聚转化的演变特征;其空间集聚形态可分为"高—高"集聚型、"高—低"极化型、"低—高"塌陷型、"低—低"均质型4种类型,不同类型城市的分布特征存在差异。③中部地区土地城镇化水平冷热点区的空间分布具有相对稳定性,大致呈现出"东热西冷"的空间分布状态。④中部地区土地城镇化水平差异受到人口规模、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土地城镇化 人口城镇化 中部地区 城市建成区 土地利用 产业结构
原文传递
我国中部地区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研究——以赣湘鄂豫四省为例 被引量:45
17
作者 吴旭晓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共7页
在分析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机理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三化"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复杂系统理论构建区域"三化"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2006-2010年江西、湖南、湖北和河南"三化"协调... 在分析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机理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三化"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复杂系统理论构建区域"三化"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2006-2010年江西、湖南、湖北和河南"三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算。结果表明:中部四省的"三化"协调发展整体上处于上升趋势,2010年都处于中级协调阶段;城市化和工业化是江西、湖南和河南"三化"协调发展的驱动力量,而农业现代化是制约因素;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湖北"三化"协调的驱动因素,而城市化是制约因素;工业化率是影响江西"三化"协调的主要指标,农业劳动生产率则是影响湖南和湖北"三化"协调发展的主要指标;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是影响河南"三化"协调发展的主要指标。最后,提出了促进中部四省"三化"协调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中部地区 城市化 工业化 农业现代化 协调发展 复杂系统理论
原文传递
我国中部地区城市群多中心结构的增长效应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磊 李成丽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231-2240,共10页
多中心城市群是要素在经过多重集聚扩散后形成的空间均衡,已成为城市群发展的政策目标。我国城镇化水平发展时间较短,地区差异较大,因此需结合具体城市群的发展阶段研究其空间优化问题。基于2005~2014年中部六大城市群的市域数据,从人... 多中心城市群是要素在经过多重集聚扩散后形成的空间均衡,已成为城市群发展的政策目标。我国城镇化水平发展时间较短,地区差异较大,因此需结合具体城市群的发展阶段研究其空间优化问题。基于2005~2014年中部六大城市群的市域数据,从人口规模分布和产业空间布局两个维度出发,定量分析其城市群空间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其他影响因素之后,城市群人口空间结构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倒"U"型曲线特征,即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结构转变;(2)产业布局的空间集中对城市群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对中部地区如何合理有效引导要素等资源流动来拓展发展新空间、优化发展新格局和提升经济发展效率和城镇化质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政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中心城市群 人口规模分布 产业空间布局 经济增长 中部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