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欧班列:问题与前景 被引量:21
1
作者 张宁 《俄罗斯学刊》 2018年第2期90-104,共15页
中欧班列作为国家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意义在于,赋予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相近的物流运输成本,使得物流已不再是影响内陆地区发展对外贸易的最主要障碍,内陆... 中欧班列作为国家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意义在于,赋予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相近的物流运输成本,使得物流已不再是影响内陆地区发展对外贸易的最主要障碍,内陆地区有机会成为新的增长极。研究表明,中欧班列开行6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国内开行城市已达35个,到达欧洲12个国家的34个城市,运行线达57条,累计开行班列6235列。中欧班列开行释放了亚欧陆路物流和贸易通道的潜能,降低贸易通道单一化风险,增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以及其他欧洲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与此同时,中欧班列在货源集聚、运行方式、服务质量、运行成本、运作效率及公共服务等多方面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为发展中欧班列,未来需进一步优化运输组织,整合货物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减少财政补贴,以便提高物流综合效益,打造方便快捷、安全高效、绿色环保的全程物流服务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欧班列 “一带一路” 欧亚大陆桥 中亚
下载PDF
日本的中部欧亚研究:俄罗斯研究与东方研究的紧密结合
2
作者 宇山智彦 程艳阳(译) 《俄罗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2-127,共6页
19世纪后期,日本学者把东亚历史研究与西亚历史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研究中亚注重使用俄语、突厥语资料。苏联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时期的民族问题与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独立国家的涌现,引起了日本学者、学生及普通百姓的极大关注。20世纪90... 19世纪后期,日本学者把东亚历史研究与西亚历史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研究中亚注重使用俄语、突厥语资料。苏联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时期的民族问题与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独立国家的涌现,引起了日本学者、学生及普通百姓的极大关注。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的现代中亚研究得到迅速发展。在研究方式、研究范围、学科设置、研究方法等方面体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中亚研究 中部欧亚 东方研究
下载PDF
东北中生代增生杂岩及对古太平洋向欧亚大陆俯冲历史的制约 被引量:36
3
作者 周建波 蒲先刚 +3 位作者 侯贺晟 韩伟 曹嘉麟 李功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845-2856,共12页
吉林-黑龙江东部地区的中生代增生杂岩,主要由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和那丹哈达增生杂岩(或那丹哈达地体)组成。它们将为古亚洲洋与环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作用,大洋板块地层(OPS)层序重建,特别是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历史提供重... 吉林-黑龙江东部地区的中生代增生杂岩,主要由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和那丹哈达增生杂岩(或那丹哈达地体)组成。它们将为古亚洲洋与环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作用,大洋板块地层(OPS)层序重建,特别是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历史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吉林-黑龙江高压带分布在佳木斯-兴凯与松辽地块之间的具有高压变质带性质的缝合带,新的地质年代学研究表明其形成时代为210~180Ma,表明晚三叠-早侏罗世为南北向古亚洲洋关闭和西向俯冲增生开始的关键时期。那丹哈达增生杂岩则发育在佳木斯-兴凯地块东侧,并具体分为西部的跃进山杂岩和东部的饶河杂岩。新近发表的数据显示,跃进山杂岩就位时代为210~180Ma,这与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的吉黑高压带形成时代相似。而饶河杂岩就位时代为晚侏罗-早白垩世,最晚期就位的时代为早白垩世(137~130Ma)。因此,吉黑东部地区的中生代增生杂岩为古太平洋向欧亚大陆中生代的俯冲过程提供了关键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增生杂岩 古太平洋板块 中亚造山带 俯冲-增生历史 欧亚大陆东缘
下载PDF
中央欧亚视阈下的丝路民族与唐帝国--森安孝夫《丝绸之路与唐帝国》述评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凌飞 《唐都学刊》 2020年第6期19-27,共9页
《丝绸之路与唐帝国》以中央欧亚为视角探讨丝路民族与唐王朝的历史与文化交流,具有史观宏大、视角独特、史料多元、论证充分等特点。虽不免陷入“传统中央欧亚史观”和“粟特中心史观”的窠臼,但瑕不掩瑜,它启迪我们在今后历史研究中... 《丝绸之路与唐帝国》以中央欧亚为视角探讨丝路民族与唐王朝的历史与文化交流,具有史观宏大、视角独特、史料多元、论证充分等特点。虽不免陷入“传统中央欧亚史观”和“粟特中心史观”的窠臼,但瑕不掩瑜,它启迪我们在今后历史研究中要采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综合运用跨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从多维视角对零碎史料进行细节考证,在保证史料运用的多元性同时尤其注重对考古材料的准确运用。同时,充分把握学术前沿,重视与国际学界的交流。该书作为一本较富学术性的通俗读物,亦给学界提供了通俗而不失学术性著作的书写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与唐帝国》 森安孝夫 中央欧亚 丝路民族 史观 范式
下载PDF
An Inquiry into the Approach to Asian Regional Trade Integration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The Case of the Alignment of a China-Japan-South Korea Free Trade Area
5
作者 Bi Ying Yi Xin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19年第4期124-142,共19页
It has been five years sinc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 was first introduced. Though there has been a growing body of literature on regional cooperation between covered countries, Japan and South Korea have be... It has been five years sinc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 was first introduced. Though there has been a growing body of literature on regional cooperation between covered countries, Japan and South Korea have been barely discussed.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consensus-based mechanism of a China-Japan-South Korea Free Trade Area (FTA) to probe the approach of its alignment with the BRI in terms of the sequence of “master plans,”“viability of cooperation,” and “embedding of rules.” This inquiry found that the three countries have a shared interest in cooperation in Central Asia to which China prefers a pragmatic approach, while Japan and South Korea an approach combining idealism with pragmatism. Given the huge potential of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rio, it is suggested that a “Central Asia chapter” be incorporated in the negotiation framework of this trilateral FTA, and that the design feature three aspects;fundamental principles, specific rules, and an executive body with a view to functionally contributing to regional trade integration in Asia. This approach may also be applied to the alignment of other Asian areas with the BR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 China-Japan-South Korea Free Trade Area (CJK FTA) Arc of Freedom and PROSPERITY (AFP) eurasia INITIATIVE central Asia
下载PDF
俄乌冲突的地区及全球影响 被引量:24
6
作者 冯玉军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2-96,I0003,I0004,共27页
俄乌冲突是后冷战时代乃至二战结束以来世界发展的一道分水岭,将引发欧洲、欧亚地区格局的深度演变,也将对世界秩序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相持不下的战事给冲突双方造成巨大损失,乌克兰饱受战火摧残,俄罗斯受到多方孤立和制裁。无论最... 俄乌冲突是后冷战时代乃至二战结束以来世界发展的一道分水岭,将引发欧洲、欧亚地区格局的深度演变,也将对世界秩序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相持不下的战事给冲突双方造成巨大损失,乌克兰饱受战火摧残,俄罗斯受到多方孤立和制裁。无论最终战局如何,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和外交上都已遭遇重挫,预计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其在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影响力将呈下行趋势。俄乌冲突也是后冷战时代欧洲安全体系所遭遇的最重大危机,将极大改变俄罗斯与欧洲之间的相互认知,导致俄欧关系的急剧变化,并引发欧洲安全格局与秩序的历史性重组。受俄乌冲突刺激,原苏联国家的“离俄倾向”潜滋暗长,欧亚地区将呈现更加多元开放的发展态势。在全球层面,俄乌冲突导致全球供应链与产业链的加速断裂与重组、全球贸易与投资规则的持续更新与再造、大国关系的进一步复杂化以及全球与地区安全架构的改革与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乌冲突 国际格局 世界秩序 欧洲安全 俄欧关系 欧亚 中亚
原文传递
中亚一体化的架构变化与发展前景 被引量:5
7
作者 顾炜 《国际关系研究》 CSSCI 2020年第2期9-30,153,154,共24页
次地区一体化的发展受到其所在地区的重要影响。次地区国家、地区国家和地区外国家是一体化进程中的主要行为体。次地区一体化在理论上具有"求生存"和"求发展"两种目标和逻辑。在"求发展"逻辑下,次地区... 次地区一体化的发展受到其所在地区的重要影响。次地区国家、地区国家和地区外国家是一体化进程中的主要行为体。次地区一体化在理论上具有"求生存"和"求发展"两种目标和逻辑。在"求发展"逻辑下,次地区一体化在水平上领先于地区一体化,可以通过自身发展维持生存并引领地区一体化;在"求生存"逻辑下,次地区一体化在水平上落后于地区一体化,为防止被地区一体化"收编",可以采取团结次地区国家、引入新的地区国家或借助地区外国家的力量等方式寻求生存。中国成为欧亚地区国家的身份变化,改变了中亚一体化的外部架构。中亚国家开展团结合作并借助新地区国家(中国)和地区外国家的力量使中亚次地区一体化获得发展空间。中亚一体化的发展前景取决于中亚国家对"求生存"逻辑的运用和对具体问题的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地区一体化 地区一体化 架构变化 中亚 欧亚
原文传递
构建中央欧亚:“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国家协同发展优先事项 被引量:10
8
作者 谢尔盖.卡拉加诺夫 季莫费.博尔达切夫 +11 位作者 奥列格.巴拉巴诺夫 阿列克谢.别兹波罗多夫 亚历山大.加布耶夫 康斯坦丁.库佐夫科夫 亚历山大.卢金 德米特里.苏斯洛夫 阿纳斯塔西娅.利哈乔娃 伊戈尔.马卡罗夫 叶卡捷琳娜.马卡罗娃 安德烈.斯克利巴 伊万.季莫费耶夫 华盾 《俄罗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0-36,共17页
中央欧亚国家面临着一系列内部挑战和外部威胁,保障经济增长和社会安全稳定需要各个国家间的协同合作。中国意在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完成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并同时解决其西部地区和欧亚大陆中部地区的发展与稳定问题。... 中央欧亚国家面临着一系列内部挑战和外部威胁,保障经济增长和社会安全稳定需要各个国家间的协同合作。中国意在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完成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并同时解决其西部地区和欧亚大陆中部地区的发展与稳定问题。俄罗斯则利用欧亚经济联盟框架下统一的关税空间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保护参与国的经济安全与军事安全,提高成员国内部的经济社会稳定性和国际竞争力。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的推动下,拥有资源优势的中央欧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投资吸引力。中央欧亚国家间的协同发展既需要"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投资能力,也离不开欧亚经济联盟制度框架下已成型的一体化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一体化项目将成为中央欧亚发展的驱动力,二者的对接与合作将改善该地区的基础设施状况,促进中央欧亚交通物流领域乃至整体经济的发展,维护该地区以及各国内部的安全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欧亚 丝绸之路经济带 欧亚经济联盟 对接 协同发展
原文传递
欧亚大陆中北部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湖泊水位变化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
9
作者 张风菊 薛滨 于革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673-2684,共12页
湖泊水位高低通常能有效地指示湖盆内湿润条件的变化,进而反映区域有效降水(降水—蒸发)变化,成为重建第四纪古气候演变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对苏联和蒙古国古湖泊数据库以及中国晚第四纪古湖泊数据库中149个湖泊水位变化资料的梳理总结... 湖泊水位高低通常能有效地指示湖盆内湿润条件的变化,进而反映区域有效降水(降水—蒸发)变化,成为重建第四纪古气候演变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对苏联和蒙古国古湖泊数据库以及中国晚第四纪古湖泊数据库中149个湖泊水位变化资料的梳理总结,探讨了末次盛冰期(18 cal.ka BP)以来该地区干湿变化规律及区域分异。根据研究区气候特征、地理位置及已有研究成果将其分为东欧湖泊区、中东亚干旱区和中国北方季风区三大湖区。根据不同水位记录在整个湖泊历史中出现的频率,采用3级重新分类区分出高、中、低3级水量,并把每个湖泊数字化的3级古水量表示成与现代的差值,得到每个湖泊样点每千年时间间隔内相对现代的5级水量变化(很湿润、湿润、无变化、干旱和很干旱)。结果表明,三大湖区末次盛冰期以来可能经历了不同的干湿变化过程:东欧地区湖泊水量记录在晚冰期之前较少,至全新世逐渐增多,且基本表现为早全新世干旱、中晚全新世相对湿润的状况。中东亚干旱区整体呈现出末次盛冰期至中全新世均较湿润而晚全新世干旱的气候状况,但区域内部不同湖泊在起讫时间和强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中国北方季风区的湿润期主要发生在早中全新世,但是不同湖泊有所不同。对比分析显示,早全新世时东欧地区东部气候随着斯堪的那维亚冰流的逐渐消退而逐渐变湿润,中全新世由于夏季北欧反气旋东翼的气旋气流增强而达到最湿润状态,西部地区早全新世由于强劲的西伯利亚热高压存在而整体偏干旱,中全新世由于夏季亚洲季风的渗透而转为湿润。中东亚干旱区冰期内的湿润条件可能主要与西风带降水及低温低蒸发有关,而全新世则可能主要与夏季风深入内陆导致降水增加有关。中国北方季风区全新世湿度变化可能主要受东亚季风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盛冰期 湖泊水位变化 古气候变化 欧亚大陆中北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