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建医联体平台下急性胸痛患者智慧化管理模式 被引量:4
1
作者 许莉莉 卢苏 +5 位作者 徐仁德 顾国嵘 邵勉 曹蕾 吴鸿谊 姚晨玲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21年第1期64-71,共8页
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总院、紧密型医联体医院及患者3方面,分析急性胸痛患者管理现状。针对急性胸痛患者病史采集规范性、正确判断率、诊治流程等多个攻坚点拟定对策并加以筛选,形成3大方策群组予以实施:(1)建立急性胸痛规范化、同质... 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总院、紧密型医联体医院及患者3方面,分析急性胸痛患者管理现状。针对急性胸痛患者病史采集规范性、正确判断率、诊治流程等多个攻坚点拟定对策并加以筛选,形成3大方策群组予以实施:(1)建立急性胸痛规范化、同质化诊治流程;(2)基于大数据构建胸痛智慧化疾病诊断系统;(3)依托医联体增强胸痛患者早期预警意识。通过对策实施,形成了多项胸痛诊治标准流程,建立了胸痛诊断数据模型,为后续实践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管圈 课题研究型品管圈 医联体 急性胸痛 智慧医疗 管理模式
下载PDF
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无缝救援系统中临床路径管理模式探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梁卓燕 袁慧欣 +4 位作者 赵建国 马冬 宁林红 贺竹梅 郇志华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6年第7期392-394,共3页
通过对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救援中临床路径的必要性及其应用进行分析,指出临床路径的应用可以充分利用有限卫生资源,随时监测患者救援过程,指导专家尽早参与到救援中,提高救援的成功率,缩短救援时间。同时建立科学、有效、规范、可操作的... 通过对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救援中临床路径的必要性及其应用进行分析,指出临床路径的应用可以充分利用有限卫生资源,随时监测患者救援过程,指导专家尽早参与到救援中,提高救援的成功率,缩短救援时间。同时建立科学、有效、规范、可操作的标准化措施,为全面提升无缝救援水平奠定基础,进一步提高医院的管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非创伤性胸痛 临床路径 管理模式
下载PDF
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在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救治中的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徐芳芳 李晓阳 +1 位作者 朱慧芬 王李华 《中国现代医生》 2020年第16期80-82,87,共4页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在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救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12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管理模式,研究组进行胸痛中心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在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救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12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管理模式,研究组进行胸痛中心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诊疗时间、误诊率、漏诊率、溶栓成功率及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诊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误诊漏诊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患者的溶栓成功率和预后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在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救治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痛中心管理模式 急性肺动脉栓塞 救治 CTPA 急性胸痛症
下载PDF
二级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对救治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5
4
作者 廖尚宇 张志广 廖富彪 《中国当代医药》 2016年第13期35-37,40,共4页
目的 探讨二级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在救治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7年1月-2009年12月急诊收治的60例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与2010年1月-2013年12月急诊收治的或转院的STEMI患者58... 目的 探讨二级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在救治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7年1月-2009年12月急诊收治的60例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与2010年1月-2013年12月急诊收治的或转院的STEMI患者58例的临床资料相比较。我院2010年开始建立二级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将建立前收治患者定义为对照组,建立后收治患者定义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死亡率、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人数、治疗7 d后患者BNP、EF、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恶性心率失常发生率、再灌注成功率及入门-球囊时间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死亡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恶性心率失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实施PCI术患者占比及再灌注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7 d后BNP及EF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入门-球囊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使用二级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对抢救STEMI患者效果显著,有效缩短STEMI再灌注治疗时间、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在本地区及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边远地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级胸痛中心管理模式 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进门-球囊时间
下载PDF
县医院胸痛中心模式下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和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效果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开 王健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26期4815-4818,共4页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CPC)新医疗模式下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郸城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12例STEMI患者(发病时间<6 h)纳入对照组,选取2020年1...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CPC)新医疗模式下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郸城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12例STEMI患者(发病时间<6 h)纳入对照组,选取2020年1—12月收治的131例STEMI患者纳入研究组。对照组接受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接受急诊PCI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血管再通率、住院时间、3个月内死亡率及梗死复发率)及不良事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诱发出血)发生情况。结果CPC急诊绿色通道新医疗模式下,研究组首次接触到PCI导丝通过病变(FMC-to-W)时间为(65.35±31.53)min,对照组患者进入医院大门到开始静脉溶栓(D-to-N)时间为(18.75±7.89)min,两组时间节点均达标。研究组再灌注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3个月内死亡率及梗阻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C新医疗模式下,急诊PCI治疗STEMI效果优于静脉溶栓且不良事件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医院 胸痛中心模式 ST段抬高型心肌梗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静脉溶栓
下载PDF
基于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的风险管理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4
6
作者 徐韶 《中国民康医学》 2022年第18期177-179,共3页
目的:观察基于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的风险管理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该院行PICC的78例新生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 目的:观察基于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的风险管理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该院行PICC的78例新生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观察组实施基于FMEA的风险管理,两组均持续干预至患儿出院。比较两组新生儿PICC成功率、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和新生儿家长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PICC成功率为94.87%(37/39),高于对照组的79.49%(3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13%(2/39),低于对照组的23.08%(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操作技术、护理效果、服务态度和住院环境等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FMEA的风险管理应用于新生儿PICC可提高PICC成功率和家长护理满意度,降低疼痛程度和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常规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风险管理 置管成功率 疼痛 并发症 护理满意度
下载PDF
基层医院胸痛中心模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和预后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培开 《中国社区医师》 2021年第30期98-99,共2页
目的:探究基层医院胸痛中心模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和预后的影响。方法:2019年6月-2020年8月收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45例,依据急诊收治时间分为两组。早期入院患者设为对照组,沿用传统诊疗模式;后期入院患者... 目的:探究基层医院胸痛中心模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和预后的影响。方法:2019年6月-2020年8月收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45例,依据急诊收治时间分为两组。早期入院患者设为对照组,沿用传统诊疗模式;后期入院患者设为试验组,开展胸痛中心模式。比较两组抢救效果。结果:试验组到诊至完成CT时间、到诊至PCI手术时间、急诊等待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抢救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层医院开展胸痛中心模式,可明显缩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滞留时间,提高诊疗时机,确保最佳救治效果,降低不良事件发生,利于预后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医院 胸痛中心模式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救治效果 预后
下载PDF
FMEA急诊管理在急性胸痛患者多种药物救治中的应用效果
8
作者 樊艳艳 王霞 赵智琛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256-260,273,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的急诊管理在急性胸痛患者多种药物联合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2年8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14例急性胸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时间段分为对照组(n=57例,2020... 目的:探讨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的急诊管理在急性胸痛患者多种药物联合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2年8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14例急性胸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时间段分为对照组(n=57例,2020年8月—2021年8月末)和观察组(n=57例,2021年9月—2022年8月末)。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救治,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观察组采用基于FMEA的急诊管理,比较两组就诊情况、近期预后、心功能水平、内皮功能、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急诊停留时间、分诊评估时间、急救时间、急诊心电图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预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LVEF、一氧化氮、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高于对照组,内皮素-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急救管理操作、服务态度、管理效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FMEA理论的急诊管理用于急性胸痛患者药物抢救中能缩短患者急诊停留、分诊评估、急诊心电图及急救时间,同时可改善患者心功能和内皮功能,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急诊管理 急性胸痛 近期预后 心功能 内皮功能
原文传递
胸痛中心管理模式与急诊绿色通道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救治中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2
9
作者 施鹏 郭瑞威 李世霖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81-84,共4页
目的观察胸痛中心管理模式与急诊绿色通道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前救治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云南省急救中心收治的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胸痛中心管理模式进行急救的522例为观察组,实施急... 目的观察胸痛中心管理模式与急诊绿色通道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前救治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云南省急救中心收治的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胸痛中心管理模式进行急救的522例为观察组,实施急诊绿色通道进行急救的326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院前、院内急救相关指标、心功能(采用Killip分级法评估)、救治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出诊反应时间(1.04±0.11)min、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1.56±0.25)min、急救总时间(10.63±2.26)min明显少于对照组[(2.82±0.26)min、(5.99±1.06)min、(18.65±2.9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救治后观察组心功能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成功救治率(94.25%)明显高于对照组(42.02%),住院时间[(6.09±1.02)d]明显短于对照组[(8.92±1.65)d],并发症总发生率(13.01%)明显低于对照组(32.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急诊绿色通道,胸痛中心管理模式不仅可缩短STEMI患者急救相关时间,且可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改善预后,有一定临床推广应用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急救医疗服务 胸痛中心管理模式 急诊绿色通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