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非乍得Bongor盆地北部斜坡下白垩统油气成藏期次
1
作者 王利 聂志泉 +5 位作者 杜业波 王林 孟凡超 陈玉柳 胡杰 丁汝鑫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7-136,共10页
基于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对乍得Bongor盆地北部斜坡下白垩统油气成藏时间和期次开展研究。研究表明,下白垩统Kubla组和Prosopis组储集层样品中与油气共生的盐水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总体上表现为高、低温两组峰... 基于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对乍得Bongor盆地北部斜坡下白垩统油气成藏时间和期次开展研究。研究表明,下白垩统Kubla组和Prosopis组储集层样品中与油气共生的盐水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总体上表现为高、低温两组峰值区间,低温峰值区间和高温峰值区间分别为75~105℃和115~135℃;Kubla组和Prosopis组样品均经历了5个构造演化阶段,即早白垩世发生快速沉降,晚白垩世晚期发生构造反转,古近纪发生小幅沉降,古近纪与新近纪之交抬升,中新世以来则处于沉降阶段;其中晚白垩世剥蚀厚度约1.8km,古近纪与新近纪之交剥蚀厚度约0.5 km,两期剥蚀叠加厚度约2.3 km。与油气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用以作为油气捕获温度,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热演化史模拟研究,结果表明Bongor盆地北部斜坡下白垩统Kubla组和Prosopis组具有一致的油气成藏时间和期次,均在距今80~95 Ma和65~80 Ma分别经历了两期油气充注。第1期充注对应于油气初始运移,为早白垩世快速沉积末期,第2期充注处于晚白垩世构造强烈反转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非 乍得 Bongor盆地 下白垩统 油气成藏期次 流体包裹体 磷灰石裂变径迹
下载PDF
板内裂谷盆地构造反转驱动机制以及对油气的影响——以中非Bongor盆地为例
2
作者 宋一帆 窦立荣 +4 位作者 程顶胜 王利 张新顺 胡瑛 杨屿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39-240,共2页
陆内裂谷盆地裂后反转的驱动机制一直存在争论,主要集中于垂直地幔上涌还是远端板块间相互挤压作用导致。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是精确限定盆地埋藏—抬升的时间和幅度,以及与同时期构造事件的匹配关系。笔者等采取磷灰石裂变径迹和热... 陆内裂谷盆地裂后反转的驱动机制一直存在争论,主要集中于垂直地幔上涌还是远端板块间相互挤压作用导致。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是精确限定盆地埋藏—抬升的时间和幅度,以及与同时期构造事件的匹配关系。笔者等采取磷灰石裂变径迹和热历史反演分析,识别出盆内两期主要反转事件:晚白垩世显著抬升,以及随后的始新世抬升剥蚀,均可以与区域不整合面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非 裂谷盆地 热史恢复 盆地动力学
下载PDF
Epidemiological Profile of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First Data about Male Sex Workers in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CAR)
3
作者 Hermione Dahlia Mossoro-Kpinde Balekouzou Augustin +1 位作者 Paola Julienne Demba Henri Saint Calvaire Diemer 《Advances in Sexual Medicine》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Objectives: Sex work is not well documented among African me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cribe the epidemiological profile of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 and eventually to determine the proportion of sex wor... Objectives: Sex work is not well documented among African me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cribe the epidemiological profile of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 and eventually to determine the proportion of sex workers (SW) among them, as well as the proportion of MSM who have been victims of gender-based violence (GBV). Material and 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coordinated by the Direction de la Médecine du Travail was carried out at the headquarters of the association ALTERNATIVES in Bangui Bangui from July 1 to October 31, 2021. Consenting MSM present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were systematically included. Sociodemographic variables, those relating to the future vision of the activity and to GBV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using Epi-Info version 7 software. Results: Forty MSM with an average age of 23 years and mainly secondary education (75.0%) were included. The vast majority of MSM were unemployed (85.0%). 45.0% had been victims of GBV and wanted to stop working as an MSM (47.5%), and almost 2/3 (65.0%) would accept another income-generating activity in exchange for the MSM. Violence was sexual (32.5%), economic (22.5%), physical (20.0%), verbal (12.5%) and psychological (12.5%). Conclusion: The MSM were mainly young, poorly educated, unemployed, and almost half were victims of GBV. The desire to change MSM activity to another income-generating activity alongside that of MSM shows that many of them are SW, workers in the informal sector. This must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prevention activities, even if the data needs to be confirmed on a much larger samp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Sex Workers Gender-Based Violence Informal Sector Central Africa
下载PDF
Multiplex Rapid Test with Acceptable Diagnosis Performance as a Solution to Increase Diagnosis of Hepatitis B and C Viruses in Pregnant Women in an Area of High Prevalence of Both Hepatitis Viruses Associated with HIV
4
作者 Catherine Boni-Cisse Nina Esther Onstira Ngoyi +9 位作者 Hermione Dahlia Mossoro-Kpinde Noella Packo Rabi Senekian Hermann Ndoidet Koutou Coretha Bokia-Baguida Christelle Luce Bobossi-Gadia Arthur Simplice Sombot-Ndicky Daniel Yvon Gonessa Freddy Samuel Ngbonga Konzapa Voulou Christian Diamant Mossoro-Kpinde 《Open Journal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2024年第1期50-65,共16页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 HIV, hepatitis B virus (HBV) and hepatitis C virus (HCV) are very widespread in the world, however, less than 20% of the people affected are diagnosed and treated. This study aimed to determi...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 HIV, hepatitis B virus (HBV) and hepatitis C virus (HCV) are very widespread in the world, however, less than 20% of the people affected are diagnosed and treated. This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of HIV, HCV and HBV co-infections in pregnant women at Bangui Community University Hospital and the cost of screening. 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volving consenting pregnant women who came for antenatal care was performed. HIV, HCV antibodies and HBV antigens were detected using Exacto Triplex<sup>?</sup> HIV/HCV/HBsAg rapid test, cross-validated by ELISA tests. Sociodemographic and professional data, the modes of transmission and prevention of HIV and both hepatitis viruses were collected in a standard sheet and analyzed using the Epi-Info software version 7. Results: Pregnant women aged 15 to 24 were the most affected (45.3%);high school girls (46.0%), and pregnant women living in cohabitation (65.3%) were the most represented. Twenty-five (16.7%) worked in the formal sector, 12.7% were unemployed housewives and the remainder in the informal sector. The prevalence of HIV, HBV, and HCV viruses was 11.8%, 21.9% and 22.2%, respectively. The prevalence of co-infections was 8.6% for HIV-HBV, 10.2% for HIV-HCV, 14.7% for HBV-HCV and 6.5% for HIV-HBV-HCV. All positive results and 10% of negative results by the rapid test were confirmed by ELISA tests. The serology of the three viruses costs 39,000 FCFA (60 Euros) by ELISA compared to 10,000 FCFA (15.00 Euros) with Exacto Triplex<sup>?</sup> HIV/HCV/AgHBs (BioSynex, Strasbourg, France). Conclusion: The low level of education and awareness of hepatitis are barriers to development and indicate the importance of improving the literacy rate of women in the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CAR). Likewise, the high prevalence of the three viruses shows the need for the urgent establishment of a national program to combat viral hepatitis in the C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HCV-HBV Co-Infection Multiplex Immunochromatographic Rapid Test Central Africa Serology Test Cost Diagnostic Accessibility
下载PDF
中非裂谷系Bongor盆地强反转裂谷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34
5
作者 肖坤叶 赵健 +5 位作者 余朝华 盛艳敏 胡瑛 袁志云 侯福斗 张桂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72-180,共9页
近年来,强反转裂谷盆地在油气勘探中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中非裂谷系是强反转裂谷盆地的重要发育区。文中以Bongor盆地为例,分析了盆地的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指出勘探方向。研究表明,反转是Bongor盆地最显著的... 近年来,强反转裂谷盆地在油气勘探中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中非裂谷系是强反转裂谷盆地的重要发育区。文中以Bongor盆地为例,分析了盆地的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指出勘探方向。研究表明,反转是Bongor盆地最显著的构造特征,受区域挤压应力场作用,Bongor盆地在晚白垩世和中新世发生了两期反转,特别是发生在晚白垩世桑托期(Santonian)的反转造成盆地整体大幅度抬升,地层遭受强烈剥蚀,剥蚀量达600~1 600 m,盆地剥蚀呈现出西强东弱、北强南弱的特点。反转导致残余地层发生明显的褶皱变形,并最终控制了盆地构造圈闭的成型;同时造成上成藏组合油藏的改造、破坏,使得Bongor盆地成藏模式以源内成藏为主。因此,围绕初陷期凹陷、立足下成藏组合是下步勘探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非裂谷系 Bongor盆地 盆地反转 油气成藏 成藏模式
下载PDF
中西非裂谷盆地白垩系两类优质烃源岩发育模式 被引量:20
6
作者 程顶胜 窦立荣 +6 位作者 张光亚 刘邦 宋换新 刘计国 毛凤军 袁圣强 胡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449-3460,共12页
中西非裂谷系位于非洲中部,主要为沿中非剪切断裂带分布的被动裂谷盆地,进一步划分为中非裂谷系和西非裂谷系。针对国内外对勘探程度极低的中西非裂谷盆地白垩系优质烃源岩展布、发育机理及油气成藏模式认识薄弱的现状,笔者在开展大量... 中西非裂谷系位于非洲中部,主要为沿中非剪切断裂带分布的被动裂谷盆地,进一步划分为中非裂谷系和西非裂谷系。针对国内外对勘探程度极低的中西非裂谷盆地白垩系优质烃源岩展布、发育机理及油气成藏模式认识薄弱的现状,笔者在开展大量中西非裂谷盆地上、下白垩统两类烃源岩样品的主微量元素等地球化学分析的基础上,从含油气盆地构造、烃源岩发育古环境、古气候、古生产力和有机质保存条件等分析出发,剖析了不同类型含油气盆地优质烃源岩发育主控因素,分别建立了中、西非裂谷系低勘探程度含油气盆地下白垩统、上白垩统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模式:中非裂谷盆地(Bongor、Muglad、Melut盆地)下白垩统裂陷期快速沉降、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下,勃发的水生有机质(藻类)控制的深水湖相优质烃源岩"生产力"单因素发育模式;西非裂谷盆地(Termit盆地)上白垩统拗陷期海侵、炎热潮湿气候条件下,陆源有机质输入为主,优越的保存条件(偏咸水体)优质海相烃源岩"生产力+保存条件"双因素控制的发育模式。从而进一步锁定富油气凹陷和主力成藏组合,有效指导含油气盆地内选区选带,助推油气规模储量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非裂谷盆地 西非裂谷盆地 白垩系 优质烃源岩 发育模式
下载PDF
中非Melut盆地远源岩性油藏成藏条件与勘探对策 被引量:16
7
作者 史忠生 薛罗 +4 位作者 牛慧赟 王国林 陈彬滔 何巍巍 马轮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7-95,共9页
研究了中非Melut盆地古近系远源岩性油藏形成条件、成藏特征及勘探对策,明确了Melut盆地强烈的断—坳分异现象是盆地发育富砂地层、形成远源成藏的主要原因。古近系Yabus组上段三角洲前缘相带发育,埋深浅、储层物性好、具备形成高产油... 研究了中非Melut盆地古近系远源岩性油藏形成条件、成藏特征及勘探对策,明确了Melut盆地强烈的断—坳分异现象是盆地发育富砂地层、形成远源成藏的主要原因。古近系Yabus组上段三角洲前缘相带发育,埋深浅、储层物性好、具备形成高产油藏条件,是Melut盆地寻找商业岩性油藏的理想层系。油源条件是古近系远源岩性油藏成藏的关键,由油源断裂控制的各种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是有利的圈闭类型。通过油水界面研究和烃类检测技术的应用,选择油水界面超过圈闭溢出点的已发现构造圈闭作为远源岩性及构造—岩性圈闭勘探的初选目标,可降低远源油藏勘探的油源风险,提高钻探成功率。该研究明确了Melut盆地远源岩性油藏勘探层系、控制因素、成藏特征及勘探方法,拓展了北部成熟探区勘探空间,为北部成熟探区古近系远源岩性及构造—岩性复合圈闭的勘探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非 Melut盆地 古近系 远源岩性油藏 勘探对策
下载PDF
苏丹—南苏丹Muglad盆地构造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史忠生 方乐华 +4 位作者 王天琦 李碧宁 苏玉平 马凤良 汪望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89-396,共8页
本文通过对苏丹—南苏丹Muglad盆地盆地结构、构造演化、构造特征、主要圈闭类型、不同类型反向断块圈闭形成机制等研究,深入探讨了Muglad盆地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反向断块圈闭是Muglad盆地最主要的圈闭类型,而主力产... 本文通过对苏丹—南苏丹Muglad盆地盆地结构、构造演化、构造特征、主要圈闭类型、不同类型反向断块圈闭形成机制等研究,深入探讨了Muglad盆地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反向断块圈闭是Muglad盆地最主要的圈闭类型,而主力产油区块1、2、4区主要发育两种类型的反向断块圈闭。一种是古隆起及斜坡区应力调节作用下的反向断块圈闭,该类型反向断块圈闭构造背景相对稳定,加之斜坡或古隆起区有利于油气聚集,是研究区最有利的成藏构造。另一种为凯康槽两侧同沉积断裂带内因中非剪切带走滑扭动作用形成的局部反向断块圈闭,该类型反向断块圈闭受凯康槽边界断裂多期强烈活动影响具有保存难、不易成藏的特点。另外,凯康槽两侧盆地结构及构造演化差异进一步决定了油气平面富集差异。凯康槽东侧Shelungo、Bamboo和Unity隆起带的发育及相对稳定的构造背景为油气富集创造了良好的圈闭和保存条件;而凯康槽西侧不发育类似的隆起带,由西部斜坡和西部断阶带组成。西部斜坡反向断层不发育,西部断阶带多期强烈活动使得凯康槽西侧油气发育程度整体不如东侧。受西部断阶带的多期改造,西部斜坡区具有多层系成藏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丹-南苏丹Muglad盆地 中非剪切带 反向断块 凯康槽 油气成藏
下载PDF
中非穆格莱德盆地福拉凹陷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前景 被引量:15
9
作者 吕延仓 何碧竹 +1 位作者 王秀林 汪望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95-98,共4页
穆格莱德盆地福拉凹陷是一个在中非走滑断裂带控制下发育而成的中、新生代内陆断陷湖盆。自早白垩世至第四纪发育了 3个各具特点的沉积旋回 ,早白垩世沉积的AG组湖相富含有机质的泥岩、页岩分布广泛 ,评价为好—极好烃源岩 ;早白垩世后... 穆格莱德盆地福拉凹陷是一个在中非走滑断裂带控制下发育而成的中、新生代内陆断陷湖盆。自早白垩世至第四纪发育了 3个各具特点的沉积旋回 ,早白垩世沉积的AG组湖相富含有机质的泥岩、页岩分布广泛 ,评价为好—极好烃源岩 ;早白垩世后期至晚白垩世发育了多套储盖组合 ;该凹陷构造格局简明 ,自南而北表现出“东断西超”→“不对称地堑”→“西断东超”的变化特点 ,发育有 5个二级构造带 (南部断阶带、南部次凹、中部构造带、北部次凹及北部断阶带 ) ;构造圈闭发育 ,以滚动背斜及断鼻为主 ,且成带分布 ,形成了 4个主要的成藏模式 ;具有较大的油气资源背景及良好的勘探前景 ,预测 3~ 5a内在福拉凹陷可探明石油地质储量 1 .1× 1 0 8~ 1 .7× 1 0 8t,可建成年产原油 3 0 0×10 4~ 5 0 0× 1 0 4t的生产能力。图 5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格莱德盆地 福拉凹陷 油气勘探前景 石油地质特征
下载PDF
中非新元古代铜钴成矿带的地质背景和控矿因素 被引量:24
10
作者 余金杰 刘晓阳 +3 位作者 王杰 王铁柱 陆邦成 刘帅杰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15年第A01期119-128,共10页
卢菲利安弧形构造带由泛非运动引起,该带由南往北可进一步划分为加丹加高地、复向斜带、穹隆区、外部褶皱逆冲带和前陆带等5个单元。泛非运动期间,卢菲利安弧经历了3个不同的构造变形阶段。文章对中非铜钴成矿带的地层层序进行了合理划... 卢菲利安弧形构造带由泛非运动引起,该带由南往北可进一步划分为加丹加高地、复向斜带、穹隆区、外部褶皱逆冲带和前陆带等5个单元。泛非运动期间,卢菲利安弧经历了3个不同的构造变形阶段。文章对中非铜钴成矿带的地层层序进行了合理划分,将中非铜钴成矿带中的矿床类型划分为6种,最著名的为矿山亚群中的层状铜钴矿床,次为恩古巴群中以碳酸盐岩为容矿岩石的锌铅铜银矿床;总结了成矿带中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认为矿床受地层、岩性、构造和表生氧化作用的联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非铜钴成矿带 砂页岩型铜钴矿床 地质背景 成矿控制因素 加丹加
下载PDF
从类比中探索Muglad与Melut两大盆地勘探潜力与转型 被引量:8
11
作者 史忠生 王天琦 +5 位作者 方乐华 李娟 白洁 何微微 马凤良 贾义容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4年第2期67-76,共10页
Muglad盆地和Melut盆地是中非裂谷系中油气资源最丰富的两个盆地,中国石油自1995年介入苏丹地区的油气勘探以来,在两大盆地迅速发现了一批大油田,使苏丹地区快速发展成为中国石油"海外大庆"的重要支柱。目前两大盆地已进入高... Muglad盆地和Melut盆地是中非裂谷系中油气资源最丰富的两个盆地,中国石油自1995年介入苏丹地区的油气勘探以来,在两大盆地迅速发现了一批大油田,使苏丹地区快速发展成为中国石油"海外大庆"的重要支柱。目前两大盆地已进入高成熟勘探阶段,需要进行勘探上的转型,以实现油田的平稳、可持续发展。以Muglad和Melut两大盆地石油地质条件和勘探实践为基础,论述了两大盆地进行勘探转型的必然性;同时,通过与国内渤海湾、松辽等相似裂谷盆地的类比研究,明确了新层系、主力产层岩性油气藏、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及深层天然气是两大盆地重点潜力领域,可以从"三个勘探转移"来实现两大盆地的勘探转型,即"从主力产层向非主力产层转移,实现多层系勘探,立体勘探;从构造油藏向岩性地层油藏转移,实现勘探目标多样化,充分挖潜地下资源;从单一油藏勘探转向深浅层整体部署,油、气藏统一评价"。通过类比研究,坚定了Muglad和Melut两大盆地勘探信心,同时也明确了未来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glad盆地 Melut盆地 被动裂谷盆地 中非剪切带 郯庐断裂带
下载PDF
中西非裂谷Termit盆地原油甾类生物标志物组成及原油族群 被引量:5
12
作者 毛凤军 刘邦 +4 位作者 刘计国 唐琪 陈忠民 郑凤云 李早红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16,共9页
采用色谱质谱(GC-MS)技术分析了中西非裂谷系(WCARS)Termit盆地古近系-下白垩统原油中规则甾烷、4-甲基甾烷、三芳甾烷和甲基三芳甾烷的分布特征并据此划分了Termit盆地原油族群。结果表明:研究区绝大多数原油中C29相对于C27和C28规则... 采用色谱质谱(GC-MS)技术分析了中西非裂谷系(WCARS)Termit盆地古近系-下白垩统原油中规则甾烷、4-甲基甾烷、三芳甾烷和甲基三芳甾烷的分布特征并据此划分了Termit盆地原油族群。结果表明:研究区绝大多数原油中C29相对于C27和C28规则甾烷含量高;C304-甲基甾烷丰度低或未检测出;C26-C27-C28三芳甾烷组成中,C2720R和C2620S异构体丰度相对较低;三芳甲藻甾烷相对丰度较高。这些原油应同属一个原油族群(族群Ⅰ),来自同一个烃源灶。而来自DD-1、DD-2、D-1和T-1等部分井的原油中C29规则甾烷相对含量低于族群I原油,并检测出较高丰度的C304-甲基甾烷;三芳甾烷和三芳甲藻甾烷分布也明显不同,应属于另一原油族群(族群Ⅱ)。在Termit盆地寻找族群II的原油具有重要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则甾烷 三芳甾烷 三芳甲藻甾烷 原油族群 中西非裂谷系 Termit盆地
下载PDF
中非剪切带含油气盆地成因机制与构造类型 被引量:26
13
作者 张艺琼 何登发 童晓光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34-1247,共14页
位于非洲大陆的中非剪切带盆地群,受控于周邻板块的构造运动,盆地形态多样,多具有走滑-反转等构造样式,近年来发现了一系列大中型油气田,业已成为全球的热点勘探地区。以地震、钻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平面上的盆地形态和构造地质横剖面特征... 位于非洲大陆的中非剪切带盆地群,受控于周邻板块的构造运动,盆地形态多样,多具有走滑-反转等构造样式,近年来发现了一系列大中型油气田,业已成为全球的热点勘探地区。以地震、钻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平面上的盆地形态和构造地质横剖面特征,应用构造应力场概念和构造解析方法,详细探讨了剪切带盆地的成因机制和构造类型,并进一步揭示了盆地的形成演化对油气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受周缘板块构造的影响,中非剪切带盆地群自早白垩世以来,发育多期叠加的构造-地层序列,经历了3幕裂谷作用:1以具右旋走滑拉张性质的第一幕最为剧烈,是盆地群的原始动力和决定性因素;2第二幕裂谷作用的影响较小,强度自东向西减弱;3裂谷期为第三幕,主要影响了东部的盆地。结合平面及剖面上的走滑应力场变化特征,将早白垩世的中非剪切带盆地群划分为3种成因类型:T-R型盆地、T-R′型盆地、S/P型盆地(其中T、R、R′、S、P分别表示张裂面、里德尔剪裂面、共轭里德尔剪裂面、挤压面及走滑低角度破裂面),整体上在剪切带上组合成为一套完整、配套齐全的走滑盆地群体系。在盆地群3幕裂谷作用中,这种成因差异性的构造演化特征,发育多种圈闭类型,油气富集特色鲜明:东部盆地是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区;西部盆地中也具有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中部盆地由于控盆断裂较为复杂,其潜力有待进一步揭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层 成因机制 构造类型 油气聚集 中非剪切带 裂谷盆地
下载PDF
中非卢菲里安地区Pb-Zn-(Cu)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被引量:4
14
作者 孙宏伟 任军平 +4 位作者 王杰 古阿雷 左立波 吴兴源 许康康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01-1116,共16页
中非卢菲里安地区以巨量铜钴资源闻名,同时也赋存大量铅锌资源。通过对该地区铅锌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成矿期次以及物质来源进行系统的分析总结,获得以下认识:铅锌矿体主要赋存在恩古巴群及罗安群内的碳酸盐岩沉积地层中,属于后生... 中非卢菲里安地区以巨量铜钴资源闻名,同时也赋存大量铅锌资源。通过对该地区铅锌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成矿期次以及物质来源进行系统的分析总结,获得以下认识:铅锌矿体主要赋存在恩古巴群及罗安群内的碳酸盐岩沉积地层中,属于后生层控型硫化物矿床,与MVT型铅锌矿成矿模式相似;矿化主要集中在680~600Ma和500~450Ma2个时期,前者与卢菲里安造山高峰期相对应,后者则属于后造山期;该地区成矿金属元素以壳源为主,硫化物以海相物源为主,主要受卢菲里安造山活动影响而形成的高盐度热卤水从罗安群及铁镁质基岩中萃取金属元素并在断裂构造发育地区富集成矿。此外,本文还对该地区铅锌矿找矿方向提出了一定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矿床 地质特征 找矿方向 卢菲里安 中非
下载PDF
FL走滑型断陷油气富集特征 被引量:8
15
作者 冯建辉 张亚敏 王婧韫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01-103,共3页
中非右行走滑断裂东端南侧形成苏丹的M盆地等一系列走滑型盆地。FL凹陷位于M盆地东北端 ,为典型的张扭性凹陷 ,基底为前寒武系变质岩系 ,沉积盖层主要是白垩系。下白垩统阿布加布拉 (AbuGabra)组下部暗色泥岩是主要烃源岩 ,阿布加布拉... 中非右行走滑断裂东端南侧形成苏丹的M盆地等一系列走滑型盆地。FL凹陷位于M盆地东北端 ,为典型的张扭性凹陷 ,基底为前寒武系变质岩系 ,沉积盖层主要是白垩系。下白垩统阿布加布拉 (AbuGabra)组下部暗色泥岩是主要烃源岩 ,阿布加布拉组、本蒂乌 (Bentiu)组砂岩和阿拉德巴 (Aradeiba)组泥岩所夹砂岩是高孔隙度、中渗透率的良好储集层 ,凹陷内部的阿拉德巴组暗色泥岩是封盖能力良好的区域盖层 ,发育有阿布加布拉组自生自储层状断块油藏、本蒂乌组和阿拉德巴组下生上储块状油藏以及新生古储基岩潜山油藏。FL凹陷中部构造带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区 ,沿断层垂向运移和横穿断面侧向运移交替进行 ,在与阿布加布拉组砂体叠合的构造圈闭富集。由于断层属走滑型断层 ,以平移为主 ,垂向断距多小于区域盖层厚度 ,因此断层一般不破坏区域盖层的有效性 ,选准构造圈闭高点钻探 ,是发现高产富集断块油藏的有效途径。FL凹陷中部构造带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区 ,是寻找规模储量的重点勘探区带 ,南部和北部断阶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 ,西部陡坡带是勘探新生古储潜山油气藏的有利地区。图 2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走滑型断陷 油气富集 特征 油气勘探
下载PDF
苏丹Muglad盆地大型油气藏储集特征 被引量:8
16
作者 欧阳文生 张红胜 +1 位作者 王彤 黄见 《资源与产业》 2006年第2期67-70,共4页
经过10余年的勘探开发,苏丹的Muglad盆地已成为中石油海外勘探开发的主战场。厘定该盆地这种突出商业价值的地质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被动裂谷的多旋回推移,在坳陷期的准平原背景下沉积了高岩石成分成熟度的石英砂岩,加之超淡... 经过10余年的勘探开发,苏丹的Muglad盆地已成为中石油海外勘探开发的主战场。厘定该盆地这种突出商业价值的地质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被动裂谷的多旋回推移,在坳陷期的准平原背景下沉积了高岩石成分成熟度的石英砂岩,加之超淡地层水的成岩环境,最终形成盆地的高孔高渗储层;2)“教科书”式的生储盖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丹 被动裂谷 储层 中非剪切带
下载PDF
海相页岩有机质甲基菲指数与成熟度关系 被引量:10
17
作者 唐琪 李美俊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2-66,共5页
为了探讨海相烃源岩甲基菲指数与镜质组反射率之间的关系,利用色谱质谱分析技术,分析了中西非裂谷某盆地上白垩统以Ⅱ型干酪根为主的海相页岩抽提物和相关原油中芳烃馏分的化学组成,根据菲、甲基菲等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研究了该盆地烃... 为了探讨海相烃源岩甲基菲指数与镜质组反射率之间的关系,利用色谱质谱分析技术,分析了中西非裂谷某盆地上白垩统以Ⅱ型干酪根为主的海相页岩抽提物和相关原油中芳烃馏分的化学组成,根据菲、甲基菲等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研究了该盆地烃源岩甲基菲指数与镜质组反射率之间的关系,并对该盆地烃源岩和原油成熟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当镜质组反射率为0.50%-0.90%时,镜质组反射率与甲基菲指数之间呈现很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2;该换算关系式与前人基于煤和Ⅲ型干酪根建立的关系式存在一定差异,特别是在未成熟-低成熟阶段和生油窗后期的高成熟阶段,镜质组反射率最大相差约0.2%,因此对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及油气资源评价会产生较大影响.根据所建立的关系式对该盆地原油的成熟度进行了评价,所得结果与地质背景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菲指数 镜质组反射率 成熟度 海相页岩 中西非裂谷
下载PDF
中西非叠合裂谷盆地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11
18
作者 张光亚 黄彤飞 +5 位作者 刘计国 李曰俊 杜业波 余朝华 张新顺 喻志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539-2553,共15页
中西非叠合裂谷盆地是发育在前寒武系结晶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多旋回陆内裂谷盆地,以往的研究主要针对跨不同世代、不同性质原型盆地叠合构成的盆地,但对于由多期裂谷活动形成的叠合裂谷盆地,其叠合改造模式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尚不深入... 中西非叠合裂谷盆地是发育在前寒武系结晶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多旋回陆内裂谷盆地,以往的研究主要针对跨不同世代、不同性质原型盆地叠合构成的盆地,但对于由多期裂谷活动形成的叠合裂谷盆地,其叠合改造模式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尚不深入。本文基于近年来在中西非裂谷系油气勘探开发中获得的有关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重点研究了中西非裂谷系盆地演化阶段、不同阶段原型盆地发育特征、多期叠合、改造类型、模式及其动力学背景。研究表明,自冈瓦纳大陆裂解以来,受非洲大陆周缘板块构造事件及西北非陆块、东北非陆块和中南非陆块间相对运动的影响,中西非裂谷系盆地大致经历了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古近纪-新近纪三个构造演化阶段。早白垩世阶段断裂活动最为强烈,是裂谷盆地主干断裂形成时期,在不同构造部位发育了裂谷盆地、走滑-拉分盆地和坳拉谷盆地三类原型盆地,盆地基底沉降速率最大,地层沉积充填厚度大,沉积体系均为陆相碎屑沉积,奠定了裂谷盆地形成演化的基础;晚白垩世阶段,早白垩世原型盆地继承发展,但盆地间裂谷发育程度差异性凸显,沉积充填特征差异变大,由早白垩世统一陆相沉积体系演变为海、陆相并存的沉积体系;古近纪-新近纪阶段,该裂谷系盆地发育变得更为复杂,差异性进一步加剧,裂谷作用、走滑作用和挤压反转作用在不同盆地同步发生,期间可持续发育裂谷盆地或发生挤压反转和构造变形。根据三个阶段原型盆地在盆地性质、沉积充填、垂向叠加、构造变形等方面的差异,将中西非叠合裂谷盆地划分为“继承叠合型”和“反转改造型”两类,进一步划分为“早断型”、“继承型”、“叠加型”、“晚断Ⅰ型”、“晚断Ⅱ型”以及“裂谷盆地反转型”、“走滑-拉分盆地反转型”、“坳拉谷盆地反转型”八种,并讨论了不同类型叠合盆地特征及其动力学背景。这些成果对于深化裂谷盆地形成演化地质认识,指导在全球该类盆地中优选油气有利富集区和油气勘探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非 构造演化 叠合盆地 裂谷盆地 走滑-拉分盆地 反转构造
下载PDF
中非地区B盆地下白垩统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10
19
作者 陈忠民 卞德智 +2 位作者 潘校华 黄先雄 肖坤叶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76-981,共6页
目的分析中非地区B盆地下白垩统沉积环境、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方法利用沉积学、储层地质学理论及分析技术。结果B盆地中下白垩统碎屑岩储层大多形成在河流—三角洲、近岸水下扇等沉积环境中。碎屑岩储层岩性主要为中、细砂岩,不同... 目的分析中非地区B盆地下白垩统沉积环境、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方法利用沉积学、储层地质学理论及分析技术。结果B盆地中下白垩统碎屑岩储层大多形成在河流—三角洲、近岸水下扇等沉积环境中。碎屑岩储层岩性主要为中、细砂岩,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储层物性存在较大差异;物性最好的储层为河道、(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结论储层物性主要受压实作用、碳酸盐溶解与胶结作用及沉积环境四大因素控制,其中压实、溶蚀作用及胶结作用是主要控制因素,而沉积环境对物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控制原生孔隙的发育程度,并进一步控制溶蚀、胶结等成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岩储层 下白垩统 B盆地 中非地区
下载PDF
中非Bongor盆地烃源岩特征及测井评价 被引量:9
20
作者 宋红日 梁巧峰 任立忠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9,共5页
地球化学分析资料表明Bongor盆地下白垩统发育三段烃源岩,为更全面认识盆地的烃源岩生烃潜力,首先根据烃源岩测井响应,利用孔隙度曲线和电阻率曲线的差异(ΔlgR)识别烃源岩,然后根据有机碳质量分数w(TOC)(单位质量岩石中有机碳含量)与Δ... 地球化学分析资料表明Bongor盆地下白垩统发育三段烃源岩,为更全面认识盆地的烃源岩生烃潜力,首先根据烃源岩测井响应,利用孔隙度曲线和电阻率曲线的差异(ΔlgR)识别烃源岩,然后根据有机碳质量分数w(TOC)(单位质量岩石中有机碳含量)与ΔlgR、热变指数(LOM)的相互关系,建立w(TOC)与ΔlgR理论公式并计算求得地层有机碳,最终对烃源岩系统进行识别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Bongor盆地下白垩统下段为好的、成熟的生油岩,是Bongor盆地主力生烃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非 Bongor盆地 烃源岩 测井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