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1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 velocity structure in the central-eastern part of Qilianshan 被引量:30
1
作者 张元生 周民都 +2 位作者 荣代潞 张立光 许中秋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47-255,共9页
The 3-D velocity tomography image of the central-eastern part of Qilianshan is obtained by the joint inversion of 3-D velocity structure and focal parameters based on the S-P data of micro-earthquakes recorded by the ... The 3-D velocity tomography image of the central-eastern part of Qilianshan is obtained by the joint inversion of 3-D velocity structure and focal parameters based on the S-P data of micro-earthquakes recorded by the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set up for a Sino-French cooperation program since 1996. The inversed velocity structure does primarily reflect some important features of the deep structure in the region and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ckground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active tectonic structure and the calculation of earthquake parame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中东段 微震观测 三维速度结构 震源参数 联合反演
下载PDF
3-D velocity structure in the central-eastern part of Qilianshan 被引量:8
2
作者 ZHANG Yuan-sheng(张元生) +7 位作者 ZHOU Min-du(周民都) RONG Dai-lu(荣代潞) ZHANG Li-guang(张立光) XU Zhong-qiu(许中秋)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4年第3期272-281,共10页
The 3-D velocity tomography image of the central-eastern part of Qilianshan is obtained by the joint inversion of 3-D velocity structure and focal parameters based on the S-P data of micro-earthquakes recorded by the ... The 3-D velocity tomography image of the central-eastern part of Qilianshan is obtained by the joint inversion of 3-D velocity structure and focal parameters based on the S-P data of micro-earthquakes recorded by the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set up for a Sino-French cooperation program since 1996. The inversed velocity structure does primarily reflect some important features of the deep structure in the region and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ckground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active tectonic structure and the calculation of earthquake parame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al-eastern Qilianshan micro-earthquake observation 3-D velocity structure focal pa-rameters joint inversion
下载PDF
Plastic-Flow Waves (“Slow-Waves") and Seismic Activity in Central-Eastern Asia 被引量:2
3
作者 WangShengzu ZhangZongchu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5年第1期74-85,共12页
The results inferred from experiments with analogue models carried out previously have shown that two types of plastic-flow waves, “fast-waves" and “slow-waves", are induced in the lower lithosphere (inclu... The results inferred from experiments with analogue models carried out previously have shown that two types of plastic-flow waves, “fast-waves" and “slow-waves", are induced in the lower lithosphere (including the lower crust and lithospheric mantle) under driving at plate boundaries and both of them are viscous gravity waves formed by the superposition of major and subsidiary waves. The major waves are similar to solitary waves and the subsidiary waves are traveling waves. The plastic-flow waves in the lower lithosphere control seismic activities in the overlying seismogenic layer and result in the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s along the wave-crest belts. “Fast-waves" propagated with velocities of orders of magnitude of 100~102km/a have been verified by wave-controlled earthquake migration, showing the “decade waves" and “century waves" with the average periods of 10.8 and 93.4 a, respectively, which originate from the Himalayan driving boundary. According to the recognition of the patterns of the belt-like distribu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s with M S≥7.0, it is indicated further in this paper that the “slow-waves" with velocities of orders of magnitude of 100~101 m/a also originated under compression from the Himalayan driving boundary. Strong earthquakes with M S≥7.0 are controlled mainly by subsidiary waves, because the major waves with a duration of up to 106 a for each disturbance cannot result in the accumulation of enough energy for strong earthquakes due to the relaxation of the upper crust. The subsidiary waves propagate with an average wave length of 445 km, velocities of 0.81~2.80 m/a and periods of 0.16~0.55 Ma. The wave-generating time at the Himalayan driving boundary is about 1.34~4.59 Ma before present for the “slow-waves", corresponding to the stage from the Mid Pliocene to the Mid Early-Pleistocene and being identical with one of the major tectonic episodes of the Himalayan tectonic movement. It is shown from the recognition of the wave-controlled belts of strong earthquakes that two optimal patterns of wave-crest belts originated simultaneously from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segments of the Himalayan arc, respectively. The overlap of wave-crest belts of these two systems is responsible for the relative concentration of energy and forms the seismic-energy-background zones for strong earthquakes with M S≥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HOSPHERE plastic-flow wave 'slow-wave' seismic-energy-background zone strong earthquakes central-eastern asia
下载PDF
Multi-Layer Strain Rate Field Controlled by Netlike Plastic-Flow in the Lithosphere in Central-Eastern Asia
4
作者 Wang Sheng-zu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6年第3期326-338,共13页
According to the "Netlike Plastic-Flow (NPF)" continental dynamics model, the transition of the deformation regime from brittle in shallow layers to ductile in deep layers in the lithosphere, and the controlling e... According to the "Netlike Plastic-Flow (NPF)" continental dynamics model, the transition of the deformation regime from brittle in shallow layers to ductile in deep layers in the lithosphere, and the controlling effect of NPF in the lower lithosphere result in intraplate multilayer tectonic deformation. NPF is a viscous (plastic) flow accompanied by shear strain localization, forming a plastic-flow network in the lower lithosphere. The strain rates in the seismogeulc layer can be estimated using the "earthquake-recurrence-interval" method, in which the strain rate is calculated in terms of the recurrence interval of two sequential earthquakes and the seismic probability of the second earthquake. The strains in the lower lithosphere are estimated using the "conjugate-angle" method, which tak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jugate angles and the compressive strains of the network, and calculates the characteristic strain rates in this layer from the strains and the durations of deformation inferred. The contour map of characteristic maximum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ain rates in the lower lithosphere in central-eastern Asia given in the paper shows strain rates with magnitudes on the order of 10^-15 - 10^-14/s in this region. The strain rates within the plastic-flow belts, which control seismic activities in the seismogeulc layer, are greater than the characteristic strain rates of the network and, in addition, the strain rates and seismic activities in the seismogeulc layer are also influenced by other factors, including the directive action of driving boundary along the upper crust, the effects of plastic-flow waves and the existence of the transitional weak layer distributed discontinuously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layers.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train rates in the seismogeulc layer and the characteristic strain rates in the lower lithosphere for 11 potential hypocenter areas in the region from the Qinghai-Xizang (Tibet) plateau to the North China plain indicates that, except for the considerable deviation in the Linfen basin, Shanxi Province, the 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train rates in the upper and lower layers is obvious for all other 10 areas with a slope β= 1.75 ±0.5 (i.e. the ratio of strain rate in the upper layer to that in the lower on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contour map of characteristic strain rates together with the ratio β can be used to approximate the strain rates of potential hypocenters in medium- and long-term earthquake predictions, and the effects of driving boundaries and relative stable blocks on the hypocenter areas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sufficiently as possible for taking the β values proper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al-eastern Asia Lower lithosphere Seismogenic layer Shallow crust Strainrate
下载PDF
Plastic-Flow/Seismic" Network Systems and Tectonic Units in Central-Eastern Asia 被引量:1
5
作者 Wang Shengzu and Zhang ZongchunInstitute of Geology,SSB,Beijing 100029 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1995年第3期103-115,共13页
The study of the netlike earthquake distribution indicates that in the central-eastern part of Asia continent there are two network systems: the central-eastern Asia system and the southeastern China system.As interpr... The study of the netlike earthquake distribution indicates that in the central-eastern part of Asia continent there are two network systems: the central-eastern Asia system and the southeastern China system.As interpreted by the multilayer tectonic model,they might be a manifestation of the plastic-flow network systems in the lower lithosphere,including the lower crust and the mantle lid.Each network system is enclosed by different types of boundaries,including one driving boundary and some constraining and releasing boundaries.The two plastic-flow network systems with the Himalayan and Taiwan arcs as their driving boundaries play the role of controlling the intraplate tectonic deformation,stress field,seismicity,and subdivision of tectonic un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ITY PLASTIC-FLOW network INTRAPLATE TECTONIC CENTRAL and EASTERN Asia
下载PDF
我国南方西南和中东部区域两次持续性低温雨雪过程与关键环流系统的关系研究
6
作者 孙晓娟 陈跞 +1 位作者 卢楚翰 秦育婧 《气象科学》 2024年第2期267-279,共13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753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对比分析了我国南方西南和中东部区域两次持续10 d以上的低温雨雪过程,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中欧亚大陆中高纬东亚大槽均加深,但环流形势有差异。西南过程呈现"...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753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对比分析了我国南方西南和中东部区域两次持续10 d以上的低温雨雪过程,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中欧亚大陆中高纬东亚大槽均加深,但环流形势有差异。西南过程呈现"北高南低"形势,关键脊区在贝加尔湖,而中东部区域过程"北高南低"和"西高东低"形势共存,关键脊区从乌拉尔山延伸至贝加尔湖。两次过程异常的环流与北大西洋向东传播的波列有关。(2)西南过程关键脊区提前过程3 d发展并东移至贝加尔湖,形成稳定形势;而中东部区域过程关键脊区提前过程一周发展,在开始日达最强。两次过程均伴随蒙古高压东移南压使地面降温,500 hPa关键脊区超前蒙古高压2 d变化。西南过程降温主要受到冷平流和绝热冷却影响,而中东部区域过程主要受到冷平流的影响。(3)西南过程水汽来自孟加拉湾,只受南支槽支配。中东部区域过程水汽来自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由南支槽和西太平副热带高压的共同影响。两次过程水汽正收支主要来自南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西南与中东部区域 持续性低温雨雪过程 环流特征 蒙古高压 南支槽
下载PDF
基于长时间序列的中东大西洋渔获物平均营养级及资源状况变化分析
7
作者 张忠 韩冠荣 +2 位作者 李楠 方舟 陈新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1-165,共15页
为了解中东大西洋渔业产区渔获物的资源状况,根据世界粮农组织(FAO)提供的该海域1950—2019年的渔获量数据,结合渔获种类的平均营养级(mean trophic level,MTL)信息,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70年间渔获物平均营养级和营养级平衡指数(fishing ... 为了解中东大西洋渔业产区渔获物的资源状况,根据世界粮农组织(FAO)提供的该海域1950—2019年的渔获量数据,结合渔获种类的平均营养级(mean trophic level,MTL)信息,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70年间渔获物平均营养级和营养级平衡指数(fishing in balance,FiB)的变动规律,以掌握该海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情况。结果显示,MTL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1950—1956年,MTL指数在3.20左右,无明显变化;1957—1963年,MTL指数迅速上升至3.44;1964—1996年,MTL在波动中趋于下降,历史最高值(3.54)出现在1985年;1997—2019年,MTL稳定在较高水平,其中2018年为该阶段最低点3.35。FiB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1950—1956年,FiB指数呈小幅波动增加;1957—1974年,FiB指数显著上升;1975—1996年,FiB指数呈平稳波动状态;1997—2019年,FiB指数整体呈小幅增长趋势。结果表明,中东大西洋海洋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但潜在的渔业资源量越来越少,开发潜力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大西洋 渔业资源 平均营养级 FiB指数
下载PDF
中东和东南大西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灰色关联评价
8
作者 张忠 余为 陈新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1,共9页
为了解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渔业资源利用状况,根据FAO提供的1980—2019年两海域渔获量数据,采用灰色关联法,评价其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研究表明,1980—2019年,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渔获量总体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其中中东大西... 为了解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渔业资源利用状况,根据FAO提供的1980—2019年两海域渔获量数据,采用灰色关联法,评价其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研究表明,1980—2019年,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渔获量总体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其中中东大西洋渔获量波动增长,而东南大西洋渔获量平稳下降,且前者累计渔获量是后者的2.2倍。中上层鱼类是最主要渔获种类,底层鱼类次之。其中,中上层鱼类渔获量分别占各海域的72.03%和67.31%,两个渔区总渔获量排名前二十鱼种均以中上层鱼类为主。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1980—2019年,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的基于七大类别灰色关联度和渔获量排名前二十鱼种的灰色关联度值均大于0.7,属于高强度开发及以上状态。中东大西洋渔获量排名前二十鱼种的灰色关联值在2010年前后出现了大于0.9的年份,说明该海域正接近或正处于充分开发状态。东南大西洋基于七大类别灰色关联度和渔获量排名前二十鱼种的灰色关联度值大于0.9出现在多个年份,但主要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说明该海域渔业资源早期就接近于充分开发状态。中东大西洋海洋渔业资源开发正达到极限,其渔获量进一步增长的空间非常有限;东南大西洋海域渔业资源经过充分开发和严格管理之后,呈好转趋势,但仍处在高强度开发状态,未来其渔获量增长有限。研究结果可为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海域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大西洋 东南大西洋 渔业资源 可持续利用 灰色关联
下载PDF
基于变化更新的中东欧国家森林覆盖制图
9
作者 王春玲 史锴源 +1 位作者 庞勇 蒙诗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126,共11页
[目的]分析中东欧国家森林资源覆盖状况,了解中东欧各国林业的现实情形和独特优势,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加强林业合作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获取中东欧国家2020年生长季无云影像,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对影像... [目的]分析中东欧国家森林资源覆盖状况,了解中东欧各国林业的现实情形和独特优势,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加强林业合作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获取中东欧国家2020年生长季无云影像,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对影像进行分类,应用连续变化检测和分类算法得到森林变化信息并更新初步分类结果,最终获得中东欧国家土地覆盖分类结果。利用欧盟统计局土地利用/覆盖区域框架调查(LUCAS)数据、目视解译数据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FAOSTAT)对本研究分类结果进行验证和评估,结合谷歌高分辨率影像对制图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分类结果利用LUCAS数据和目视解译数据的森林类型用户精度分别为0.930和0.911,生产者精度分别为0.860和0.956,总体精度分别为0.810和0.881,整体上优于GlobeLand30 2020产品(森林类型用户精度分别为0.920和0.900,生产者精度分别为0.690和0.840,总体精度分别为0.700和0.832)。根据研究结果计算出中东欧国家总体森林覆盖率为39.6%,相比GlobeLand30 2020结果(34.4%),与FAOSTAT的森林覆盖率(40.0%)更接近。目视上看,本制图结果在细节刻画上比GlobeLand30 2020产品更丰富,更能准确反映森林分布特征。截至2020年,中东欧国家森林覆盖呈北部、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丰富密集,中部分布广泛且相对较少的特点,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斯洛文尼亚、黑山等国家森林分布茂密,波兰、匈牙利等国家森林分布较为稀少。[结论]针对中东欧国家森林覆盖应用需求,本研究提出基于产品变化更新的森林覆盖制图方法,生产了中东欧国家2020年森林覆盖产品。本研究方法可为大区域森林覆盖制图提供新的借鉴和参考,结果有助于宏观了解中东欧国家森林覆盖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欧国家 Google Earth Engine 森林资源 遥感监测
下载PDF
中欧班列市场化经营机制与中国-中东欧国家贸易发展研究
10
作者 徐美芳 包蕾萍 石丽 《上海商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09-120,共12页
中欧班列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拳头产品,促进了中国-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发展。遵循市场规律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原则,也是中欧班列进一步推动中国-中东欧贸易合作的必然趋势。运用产业组织理论,按企业行为-市场绩效-市场结... 中欧班列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拳头产品,促进了中国-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发展。遵循市场规律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原则,也是中欧班列进一步推动中国-中东欧贸易合作的必然趋势。运用产业组织理论,按企业行为-市场绩效-市场结构双向决定的思路,梳理了途径中东欧或目的地为中东欧的中欧班列发展现状,发现市场化经营机制激发了中欧班列建设的内在动力,并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中东欧国家的贸易发展。中欧班列市场机制建设将助推更多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中国-中东欧国家信息、数字经济和绿色能源等产业进一步加强合作,同时还能有效促进中欧班列运行相关服务业如扩大跨境资金清结算业务。与此同时,这些成果将进一步深化中欧班列市场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欧班列 市场机制 中国-中东欧国家贸易
下载PDF
中国在中东欧国家投资的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
11
作者 黄锦明 《未来与发展》 2024年第5期43-48,42,共7页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建立了跨区域合作机制。中国在中东欧国家的投资面临政治风险、社会风险和法律风险。政治风险包括中东欧国家的政府稳定性风险、外交风险和战争风险。社会风险包括中东欧国家对华负面舆论的风险、暴力性群体事件的风险...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建立了跨区域合作机制。中国在中东欧国家的投资面临政治风险、社会风险和法律风险。政治风险包括中东欧国家的政府稳定性风险、外交风险和战争风险。社会风险包括中东欧国家对华负面舆论的风险、暴力性群体事件的风险和劳工风险。法律风险包括中东欧国家接受欧盟法律制约的风险、严格执行合同的风险和严格执行环保法的风险。我们需要加强风险防范。我国要建立境外投资和境外经贸合作园区的风险防范的工作体系;要针对政治风险、社会风险和法律风险分别采取不同的防范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 政治风险 社会风险 法律风险
下载PDF
俄乌冲突下中东欧成员国在欧盟内的角色变化及影响
12
作者 宋黎磊 常晨 《俄罗斯学刊》 2024年第2期57-80,共24页
由于入盟时间晚且国家实力不足,中东欧成员国往往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扮演“政策下载者”,即“追随者”角色,其政策诉求和利益诉求常被欧盟所忽视。俄乌冲突使中东欧成员国在欧盟的影响力获得提升,其在欧盟中的角色定位也随之发生调整。... 由于入盟时间晚且国家实力不足,中东欧成员国往往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扮演“政策下载者”,即“追随者”角色,其政策诉求和利益诉求常被欧盟所忽视。俄乌冲突使中东欧成员国在欧盟的影响力获得提升,其在欧盟中的角色定位也随之发生调整。在俄乌冲突中,中东欧成员国积极推动欧盟出台对俄制裁政策。同时,塑造“俄罗斯威胁”的话语叙事与“反俄”立场,使“去俄化”与欧盟“去风险化”的利益诉求相重合,助推欧盟的经济战略泛安全化。此外,中东欧成员国在安全领域所采取的政策,也使以法国为首的国家所推动的“现实版”战略自主被弱化。俄乌冲突使中东欧成员国将其政策偏好上传至欧盟层面的意愿和能力获得强化。中东欧成员国从俄乌冲突爆发前欧盟政策的“追随者”逐渐变为欧盟制定对俄政策的“引领者”。然而这一角色能持续多久,仍待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乌冲突 欧盟 中东欧成员国 欧洲化
下载PDF
吉林省敦化市松江河金(钼)矿床辉钼矿Re-Os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13
作者 陈诗戈 顾尚义 +3 位作者 陈原林 徐爱军 郑朝阳 杨晓明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2-252,共11页
松江河金(钼)矿是近十年来发现的产在韧性变形带内的一座中型金矿床(Au资源储量达9 t)。近年来,在松江河矿区五中段至八中段发现大量辉钼矿分布,至少延深至九中段,从五中至八中段钼矿化具有明显的增强趋势。为确定钼成矿时代,文章利用... 松江河金(钼)矿是近十年来发现的产在韧性变形带内的一座中型金矿床(Au资源储量达9 t)。近年来,在松江河矿区五中段至八中段发现大量辉钼矿分布,至少延深至九中段,从五中至八中段钼矿化具有明显的增强趋势。为确定钼成矿时代,文章利用高精度ICP-MS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技术,首次获得了松江河矿床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加权平均模式年龄和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67±2.4) Ma和(158±10)Ma,该年龄与前人报道的松江河矿区黄泥河岩体的年龄(164~162 Ma)和五道溜河岩体的年龄(174~172 Ma)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证实了该矿床成矿与成岩作用近于同时发生,且主要在燕山早期的中、晚侏罗世。结合吉林省中东部地区已发表的成岩与成矿年代学资料,文章认为,区内钼多金属矿床形成于燕山期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岩石圈俯冲的活动大陆边缘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矿床中辉钼矿的ω(Re)为142.74×10^(-6)~217.67×10^(-6),均值为196.58×10^(-6),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岩体及矿石O、S、Pb同位素等证据,文章认为该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为地幔来源,来自深部的流体可能对该矿床的成矿作用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钼矿 Re-Os等时线年龄 松江河金(钼)矿床 吉林省中东部
下载PDF
中国—中东欧原木贸易网络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14
作者 叶童 周莹莹 +4 位作者 宋伟 田园 侯晔坤 倪林 黄安民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8-92,共5页
明确中国-中东欧合作国家间原木贸易的发展格局、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优化中国与中东欧区域的原木贸易有着重要作用。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2000-2022年中国-中东欧原木贸易网络的网络结构特征及演化趋势进行分析,并利用二次指派程... 明确中国-中东欧合作国家间原木贸易的发展格局、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优化中国与中东欧区域的原木贸易有着重要作用。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2000-2022年中国-中东欧原木贸易网络的网络结构特征及演化趋势进行分析,并利用二次指派程序(QAP)探究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原木贸易关系建立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中东欧国家间原木贸易联系持续加强,从影响因素来看,各国间的森林认证水平差异、贸易合作和经济距离正向影响着贸易网络的形成,而各国间的地理距离和森林资源禀赋差异负向影响着贸易网络的形成。因此,中国要抓住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机遇,优化原木贸易进出口结构,深化贸易合作,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欧国家 原木贸易 社会网络分析 QAP分析 贸易网络
下载PDF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2012—2022年区域国别研究回顾与建议
15
作者 王春岩 尚宇红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8-131,共14页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自2012年建立以来,至2022年已走过10年的发展历程。本文旨在回顾和分析这一时期中国学者围绕中东欧国家所进行的研究,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系统梳理了2012—2022年我国中东欧研...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自2012年建立以来,至2022年已走过10年的发展历程。本文旨在回顾和分析这一时期中国学者围绕中东欧国家所进行的研究,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系统梳理了2012—2022年我国中东欧研究机构与学者、研究成果的产出及学科分布特征等情况。研究发现,中东欧国别与区域研究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显著提升,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通晓该地区的专门人才缺乏,研究方法单一,学科交叉不足等。本研究为中国-中东欧合作提供战略层面的参考,也为中东欧国别区域视域下的学术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 中东欧 区域国别研究 跨学科研究
下载PDF
中东欧国家与中国公路隧道防火理念对比研究——以黑山南北高速公路项目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晨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3-168,共6页
为指导中国企业在中东欧国家进一步开展公路隧道建设,以中国企业在欧洲建设的最大公路基建项目黑山南北高速公路为例,进行公路隧道防火理念对比研究。黑山南北高速公路具备各类长度隧道16座,全过程基本采用欧洲标准建造,由欧洲公司进行... 为指导中国企业在中东欧国家进一步开展公路隧道建设,以中国企业在欧洲建设的最大公路基建项目黑山南北高速公路为例,进行公路隧道防火理念对比研究。黑山南北高速公路具备各类长度隧道16座,全过程基本采用欧洲标准建造,由欧洲公司进行监理,所选设备基本都在欧洲当地生产,因此其隧道防火理念可反映中东欧国家乃至整个欧洲地区的技术水平和建设理念,具备典型代表意义。采用比较分析法对隧道火灾风险评估报告、防火主设计、实施情况等进行分析研究,其中隧道火灾风险评估报告由具备欧盟认可的防火资质且独立于公路建设业主的第三方进行评估。评估主要针对与火灾安全相关的隧道设施配置规模,评估结论需提交给业主,并要求设计单位严格依据评估结果开展设计。同时也对中东欧国家和中国在公路隧道火灾安全风险评估、疏散逃生、消防救援、防火安全设计等理念上的差异进行综合对比。结果表明:中东欧国家公路隧道关于整体防火、防火分区、消防救援等防火理念相比中国更具有安全性、智能性,因此可为中国隧道防火安全建设提供一定借鉴,同时也可用于指导中国企业在中东欧乃至整个欧洲开展公路隧道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防火理念 对比研究 中东欧国家公路隧道 黑山南北高速公路
下载PDF
试论中亚造山带东部多宝山矿田斑岩铜浅成低温金系统成矿特征与矿床模型
17
作者 柏铖璘 谢桂青 +2 位作者 赵俊康 李伟 朱乔乔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0-198,共29页
多宝山矿田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是目前我国东北地区规模最大、成矿时代最老(477~470 Ma)的斑岩铜钼浅成低温热液金成矿系统,已探明铜、钼、金储量分别可达5 Mt、0.16 Mt和130 t。从成矿系统角度,其成矿特征和矿床模型尚不清晰。本文系... 多宝山矿田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是目前我国东北地区规模最大、成矿时代最老(477~470 Ma)的斑岩铜钼浅成低温热液金成矿系统,已探明铜、钼、金储量分别可达5 Mt、0.16 Mt和130 t。从成矿系统角度,其成矿特征和矿床模型尚不清晰。本文系统分析了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成矿时代,发现该成矿系统存在两期成矿事件,以第一期为主,发生在早奥陶世;第二期为叠加成矿,发生在晚三叠世。成矿作用具有下部为隐爆角砾状铜矿化、中部为脉状铜矿化、上部为金矿化的空间结构特征,围岩蚀变从中心向两侧依次为钾化黑云母化带、青磐岩化带、黏土化带、碳酸盐化带、绢英岩化带和硅化带。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从多宝山斑岩铜矿到争光浅成热液金矿床呈现大气水加入比例增大的趋势。根据第一期成矿斑岩具有高Ce^(4+)/Ce^(3+)(174~461;均值约290)、高f_(O2)埃达克质岩浆特征,进一步得出主成矿期与古生代古亚洲洋俯冲作用相关的壳幔混源岩浆作用有关。成矿受古火山机构所制约,其北西到南东成矿深度增大与剥蚀程度相关,受铜山逆断层作用效应,暗示铜山断层以南为较好的找矿靶区。最后,本文建立了该区古生代斑岩铜浅成低温热液金成矿系统的矿床模型,以期为该区进一步矿产勘探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铜浅成低温热液金成矿系统 古生代大规模成矿 成矿特征 成矿模型 多宝山矿田 中亚造山带东部
下载PDF
2018-2021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医防协同耦合协调度分析
18
作者 徐海玉 曹桑蔚 +5 位作者 李诗麒 严豪 满晓玮 蒋艳 赵丽颖 程薇 《卫生软科学》 2024年第9期50-54,共5页
[目的]探究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医防协同耦合协调度水平,为我国医防协同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文献研究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医防协同耦合协调度水平。[结果]2018-2021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平均耦合协调度... [目的]探究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医防协同耦合协调度水平,为我国医防协同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文献研究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医防协同耦合协调度水平。[结果]2018-2021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平均耦合协调度分别为0.527、0.531、0.470,耦合协调度水平整体偏低。[结论]2018-2021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医防协同机制不完善,重医轻防现象严重,两系统发展不协调现象日益加剧,提示应提升预防在健康中国战略中的地位,逐渐改善“重医疗、轻预防”的局面,构建医疗与公共卫生有效协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防协同 耦合协调度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指标体系 熵权法
下载PDF
冀东中部稀有金属花岗伟晶岩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鹏 冯钊 +2 位作者 孙耀锋 张璞 唐宗源 《矿产勘查》 2024年第4期540-549,共10页
冀东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马兰峪复式背斜,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内生金属成矿区。最近,在冀东中部新发现了一系列LCT型和NYF型稀有金属花岗伟晶岩,同空间伴生绢英岩化蚀变岩和稀有金属石英脉,成矿元素包括Ag、Au、Rb、Li、Nb、Zr、HRE... 冀东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马兰峪复式背斜,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内生金属成矿区。最近,在冀东中部新发现了一系列LCT型和NYF型稀有金属花岗伟晶岩,同空间伴生绢英岩化蚀变岩和稀有金属石英脉,成矿元素包括Ag、Au、Rb、Li、Nb、Zr、HREE、Th等。LCT型花岗伟晶岩包括锂云母/白云母花岗伟晶岩和天河石花岗伟晶岩,Rb_(2)O含量最高可达0.43%,最低为0.06%;Li_(2)O分布不均,仅在锂云母花岗伟晶岩中富集,最高可达0.33%。NYF型电气石花岗伟晶岩主要富集Nb,局部富集电气石,Nb含量为0.05%~0.06%,Ta含量很低,ThO_(2)含量为0.02%~0.05%。同空间的绢英岩化蚀变岩Rb_(2)O含量为0.06%~0.15%,Li_(2)O含量为0.07%~0.22%,局部含金,最高品位可达1.57×10^(-6);稀有金属石英脉,Nb_(2)O_(5)含量为0.06%~0.50%,富集Zr、重稀土、Th、U、Ag,其中Ag品位为18.2×10^(-6)~160.0×10^(-6)。初步地球化学分析认为,岩浆的成分变化以及岩浆-流体作用可能是研究区稀有金属花岗伟晶岩成矿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金属 花岗伟晶岩 蚀变岩 石英脉 冀东中部
下载PDF
发现“东西中国”:市场化与当代乡村变迁 被引量:1
20
作者 桂华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42,共10页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全国性的农产品市场和全国性的婚姻“市场”,让乡村走向了自由开放。市场化改变社会连接方式,打破乡村的地方性,让乡村中的人财物变成了自由流动的要素,市场区位决定了乡村人财物流动的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全国性的农产品市场和全国性的婚姻“市场”,让乡村走向了自由开放。市场化改变社会连接方式,打破乡村的地方性,让乡村中的人财物变成了自由流动的要素,市场区位决定了乡村人财物流动的方向。在三大市场的共同作用下,农村人财物总体呈现东进西出的特点,乡村秩序和乡村发展因而出现了显著的东中西地区差异。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农村不仅在城乡关系、村庄形态等方面存在不同,而且还存在发展路径上的差异。“东西中国”是从农民与市场的关系的角度,呈现出改革开放后乡村变迁逻辑和分布形态。下一步,在定位乡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选择基层治理手段和推动重大涉农政策改革的过程中,要立足于“东西中国”这个现实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与市场 三大“市场” 东中西农村 东西中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