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央坏死性乳腺癌7例临床病理分析
1
作者 李栋连 孙春杰 +3 位作者 王晓晶 贾帅 贺文 王学会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4年第4期287-290,295,共5页
目的探讨中央坏死性乳腺癌(CNC)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应用常规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中央坏死性乳腺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7例中央坏死性乳腺癌均为女性,占同期乳腺癌1.1%(7/636)。年龄32~77岁,平均58岁。病程10天~3年,71.... 目的探讨中央坏死性乳腺癌(CNC)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应用常规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中央坏死性乳腺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7例中央坏死性乳腺癌均为女性,占同期乳腺癌1.1%(7/636)。年龄32~77岁,平均58岁。病程10天~3年,71.4%(5/7)位于左侧乳腺外上象限,28.6%(2/7)位于右侧,均为单发病灶。临床主要症状是无痛性包块,57.1%(4/7)有肿块进行性增大病史。组织学以肿瘤中央出现大片坏死或无细胞区为显著特点,肿瘤边缘残留少量癌组织,残留的癌组织呈巢状或条索状排列。7例中央坏死性乳腺癌中,7例(100%)癌细胞CK8/18(+),5例(71.4%)例CK5/6(+),4例(57.1%)P63(+),7例(100%)Ki-67密集区增殖指数≥30%。结论中央坏死性乳腺癌是一种少见的具有独特结构特征的浸润性癌,正确认识该肿瘤可避免漏诊和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中央坏死性 组织形态 免疫组化 临床病理学
下载PDF
中央坏死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龙卫国 郑芳 +5 位作者 庄莹 李梅 王文欣 钟安菁 赵小辉 吴建农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23年第7期637-641,共5页
目的探讨中央坏死性乳腺癌(CN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和预后。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8年6月诊治的7例CNC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7例患者年龄34~70岁,中位年龄52岁。大体均见单一结节。镜下肿瘤中央呈大片凝固性坏死或纤维... 目的探讨中央坏死性乳腺癌(CN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和预后。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8年6月诊治的7例CNC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7例患者年龄34~70岁,中位年龄52岁。大体均见单一结节。镜下肿瘤中央呈大片凝固性坏死或纤维化,癌组织呈窄带样环绕坏死区,6例为浸润性导管癌3级,1例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伴浸润性导管癌2级结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4例ER、PR、HER-2阴性,3例ER(+)、HER-2(+/++),基底细胞和肌上皮标记呈不同程度阳性。HER-2 FISH检测显示1例阳性。6例接受辅助治疗,术后随访14~49个月,其中4例无病生存,1例术后24个月出现肺转移,1例术后18个月出现肝转移,1例失访。结论CNC具有相对独特的病理组织学形态,大多为高级别浸润性导管癌并显示基底细胞样免疫表型。CNC预后较差,易发生肺、脑等远处转移,需严密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中央坏死性 免疫表型 预后
下载PDF
术后中心管道负压吸引对乳腺癌患者的影响
3
作者 丁纯叶 《中国现代医生》 2009年第19期19-20,共2页
目的探讨中心管道负压吸引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和伤口愈合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术后使用一般的负压吸引器,而观察组使用中心管道负压吸引。比较两组患者引流管留置天数、伤... 目的探讨中心管道负压吸引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和伤口愈合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术后使用一般的负压吸引器,而观察组使用中心管道负压吸引。比较两组患者引流管留置天数、伤口愈口拆线的天数和皮下积液、积血及皮瓣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引流管留置天数和伤口愈口拆线的天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26,15.158,P<0.01),且皮下积液、积血及皮瓣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6.346,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使用中心管道负压吸引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促进伤口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管道负压吸引 乳腺癌 并发症
下载PDF
中央坏死性乳腺癌12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廖谦和 安慧敏 葛荣忠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1年第2期105-107,112,共4页
目的探讨中央坏死性乳腺癌(CNC)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应用常规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中央坏死性乳腺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12例中央坏死性乳腺癌均为女性,占同期乳腺癌1.2%(12/968)。年龄38~74岁,平均57岁。病程1个月~3年,... 目的探讨中央坏死性乳腺癌(CNC)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应用常规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中央坏死性乳腺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12例中央坏死性乳腺癌均为女性,占同期乳腺癌1.2%(12/968)。年龄38~74岁,平均57岁。病程1个月~3年,66.7%(8/12)位于左侧乳腺外上象限,33.3%(4/12)位于右侧,均为单发性病灶。临床主要症状是无痛性包块,75%(9/12)有肿块进行性增大病史。组织学以肿瘤中央出现大片坏死或无细胞区为显著特点,肿瘤边缘部分残留少量的癌组织,残留的癌组织呈条索状或巢状排列。12例中央坏死性乳腺癌中,12例(100%)的癌细胞E-cad(+),9例(75%)例CK5/6(+),6例(50%)P63(+),12例Ki-67增殖指数≥75%。结论中央坏死性乳腺癌是一种具有独特结构特征的浸润性癌,比较少见,正确认识该肿瘤可以避免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中央坏死性乳腺癌 临床病理学
下载PDF
1例以乳腺实性乳头状癌为主的多中心性乳腺癌的影像学表现、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5
作者 朱菊盼 闫锐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年第34期8-10,共3页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PC)是一种少见的乳腺乳头状癌的独特类型,以乳腺SPC为主的多中心性乳腺癌少有报道。乳腺磁共振成像(MRI)是检出乳腺癌最敏感的方法。笔者遇到1例以乳腺SPC为主的多中心性乳腺癌,结合国内外文献复习探讨其临床表现、...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PC)是一种少见的乳腺乳头状癌的独特类型,以乳腺SPC为主的多中心性乳腺癌少有报道。乳腺磁共振成像(MRI)是检出乳腺癌最敏感的方法。笔者遇到1例以乳腺SPC为主的多中心性乳腺癌,结合国内外文献复习探讨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影像鉴别诊断方法,目的在于加强临床对该病的认识,并提高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 多中心性乳腺癌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