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llination Biology of Ficus hispida in the Tropical Rainforests of Xishuangbanna, China 被引量:6
1
作者 杨大荣 彭艳琼 +4 位作者 宋启示 张光明 王瑞武 赵庭周 王秋艳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2年第5期519-526,共8页
Ficus hispida L. (Moraceae) is a remarkable species in the ecosystem of tropical rainforests in Xishuangbanna, China. The figs and fig_pollination wasps (Chalcidoidae: Agaonidae) are highly co_evolved mutualists tha... Ficus hispida L. (Moraceae) is a remarkable species in the ecosystem of tropical rainforests in Xishuangbanna, China. The figs and fig_pollination wasps (Chalcidoidae: Agaonidae) are highly co_evolved mutualists that depend completely on each other for propagating descendants. Pollination of all fig species is done by fig wasps; their unique symbiotic associates, the fig wasps, cannot develop in anywhere except in the fig syconia. The present paper reports on the biology and flowering phenology of F. hispida , as well as the propagation character and pollination behavior of the fig wasps (Ceratosolen solmsi marchali Mayr) based on our observations in the rainforests of Xishuangbanna, southern Yunnan of China. F. hispida is a dioecious tree that annually blossoms and bears fruits 6-8 times, with four to five fruit_bearing peaks. The male trees produce pollen and provide fig wasps with reproductive havens, while the female trees produce fig seeds after pollination by the female wasps. Pollen of F. hispida cannot escape from the dehiscent anthers until they are disturbed by fig wasps. The female wasps open the anthers and collect pollen with their antennal scrapes, mandibles and legs, and then carry pollen to the female receptive syconia where fertilization takes place. Meanwhile, some of the female wasps lay eggs in the male receptive syconia. It takes about 3-67 min to search for the receptive syconia for pollination, and 15-23 h to enter the female receptive syconia. The number of female wasps entering a syconium has close relation with the impregnation and seed_bearing rate of female flowers, as well as the oviposition and reproduction rate of the fig wasps themselves. F. hispida is endowed with a relatively high level of seed bearing (54.1%-82.5%, average 73.8 %). The wasp oviposition rate on the male flowers is between 72.3% and 93.8% with a mean of 8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cus hispida ceratosolen solmsi marchali pollination biology tropical rainforest XISHUANGBANNA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聚果榕小蜂的传粉生态学 被引量:41
2
作者 杨大荣 赵庭周 +2 位作者 王瑞武 张光明 宋启示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5-130,共6页
对聚果榕小蜂 (Ceratosolensp )传粉生态学进行了首次研究。结果表明 ,聚果榕小蜂的雄蜂比雌蜂早羽化数小时 ;雌蜂羽化不能自行打开瘿花和果肉出蜂口 ,两个出蜂口均需雄蜂开凿。而聚果榕的成熟花粉 ,不能自行地从开裂处散发出来 ,必须... 对聚果榕小蜂 (Ceratosolensp )传粉生态学进行了首次研究。结果表明 ,聚果榕小蜂的雄蜂比雌蜂早羽化数小时 ;雌蜂羽化不能自行打开瘿花和果肉出蜂口 ,两个出蜂口均需雄蜂开凿。而聚果榕的成熟花粉 ,不能自行地从开裂处散发出来 ,必须经榕小蜂的繁殖性雌蜂采集才能散到表面。羽化后的雌蜂在开裂的雄花中不停地用触角柄节、口器上颚和足推动和采集花粉。雌蜂飞出熟榕果寻找嫩隐头花果 ,一般在外飞翔 5~ 80min。雌蜂进入嫩聚果榕的隐头花果内后 ,立即把粘附在足、头、触角和身上的花粉不停地推动到长柱头雌花中 ,授粉行为长达 4~ 9h。然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 热带雨林 聚果榕小蜂 传粉生态学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聚果榕小蜂季节性变化规律 被引量:34
3
作者 杨大荣 王瑞武 +2 位作者 宋启示 张光明 赵庭周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77-484,共8页
聚果榕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优势树种。聚果榕和它的传粉媒介昆虫聚果榕小蜂是一对高度协同进化、互相依赖才能繁殖各自后代、互惠共生的生物。聚果榕必须依靠聚果榕小蜂的传粉才能获得有性繁殖 ;而聚果榕小蜂又必须依赖... 聚果榕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优势树种。聚果榕和它的传粉媒介昆虫聚果榕小蜂是一对高度协同进化、互相依赖才能繁殖各自后代、互惠共生的生物。聚果榕必须依靠聚果榕小蜂的传粉才能获得有性繁殖 ;而聚果榕小蜂又必须依赖聚果榕的短柱头雌花作为繁殖后代的场所 ,才能获得种群的繁衍。研究结果表明 :聚果榕小蜂的种群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雨季种群数量高 ,干季种群数量低 ;但进入同一榕果内繁殖产卵的雌蜂数量则相反 ,雨季数量低 ,干季数量高。聚果榕小蜂的繁殖雌蜂进入每一隐头花序的数量多少 ,对聚果榕的授粉和发育种子成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 热带雨林 聚里榕小蜂 行为生态
下载PDF
木瓜榕传粉生物学 被引量:20
4
作者 彭艳琼 杨大荣 +2 位作者 周芳 张光明 宋启示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1-117,共7页
木瓜榕 (FicusauriculataLour.)是雌雄异株植物 ,它只有通过大果榕小蜂 (CeratosolenemarginatusMayr)传粉才能获得有性繁殖 ,大果榕小蜂也仅在木瓜榕雄果内产卵才得以繁衍后代。经两年来的实验和研究结果表明 :木瓜榕繁殖能力在不同季... 木瓜榕 (FicusauriculataLour.)是雌雄异株植物 ,它只有通过大果榕小蜂 (CeratosolenemarginatusMayr)传粉才能获得有性繁殖 ,大果榕小蜂也仅在木瓜榕雄果内产卵才得以繁衍后代。经两年来的实验和研究结果表明 :木瓜榕繁殖能力在不同季节随进蜂量的多少而变化 ,雌树在 4月和 11月出现的两次结果高峰期与进蜂量最多的时期相遇 ;同时雄树与雌树在 11月挂果高峰期重叠 ,导致该期进入雄果产卵的雌蜂量减少 ,进蜂量高峰推迟到部分雄果成熟、只有稀少接受果的 3月下旬和 4月上旬。木瓜榕在与大果榕小蜂互惠共生的进化历程中 ,逐渐完善了自身保证远交的繁殖机制 ,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雌雄异熟、雌雄异株和短花柱雌花不亲和 3种机制的共同作用。温湿度对大果榕小蜂访果行为有明显的影响 ,在温湿度变化缓和的早晚 ,有利于榕小蜂出行 ,雌蜂访果最为频繁。大果榕小蜂活动最佳的温湿度是 :温度 2 0~ 2 4℃之间、湿度 85 %~ 93%之间 ;温度高于 2 9℃、湿度低于 5 8%或风雨天均不利于该蜂出行活动。榕小蜂日活动高峰的出现先后在不同季节略有差异 ,高温高湿的夏季榕小蜂活动出现早 ,7∶40达高峰 ;秋季榕小蜂活动推迟 ,高峰出现在 11∶0 0 ;干凉的冬季最晚 ,13∶0 0才到达高峰。通过人工套袋、放蜂传粉试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瓜榕 传粉生物学 大果榕小蜂 行为学特征
下载PDF
聚果榕果内种子季节变化与聚果榕小蜂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11
5
作者 杨大荣 彭艳琼 +2 位作者 赵庭周 王秋艳 徐磊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5-29,共5页
聚果榕与聚果榕小蜂有着种间专一的互惠共生关系。榕小蜂进聚果榕果内 ,结果表现为 2方面 :1)对长柱小花传粉受精后产生榕树种子 ,使聚果榕能正常进行有性繁殖 ;2 )在短柱花内产卵形成瘿花 ,产生榕小蜂后代 ,植食性 ,最后发育为聚果榕小... 聚果榕与聚果榕小蜂有着种间专一的互惠共生关系。榕小蜂进聚果榕果内 ,结果表现为 2方面 :1)对长柱小花传粉受精后产生榕树种子 ,使聚果榕能正常进行有性繁殖 ;2 )在短柱花内产卵形成瘿花 ,产生榕小蜂后代 ,植食性 ,最后发育为聚果榕小蜂 ,并作为榕树传粉的媒体。对西双版纳地区 2个样地内不同季节的聚果榕果进行了 3年的连续解剖观察 ,统计了雄花期榕果内瘿花、种子、败育花的数量 ,比较了 3年中旱季和雨季各种小花的比率。结果表明 :不同季节 ,各种小花的比率不同。旱季的 1月和 11月 ,聚果榕产生的种子量最多 ,雨季末期的 9— 10月份次之 ,产生种子量最低的是 3月份。旱季和雨季 ,瘿花的寄生比率没有显著差异 ,但不同月份之间差别较大 ,寄生率最高在旱季的 1月份和雨季初期 5月份 ,最低是在 3月份。长花柱雌花和短花柱雌花的败育率 ,在气温最低的月份 (1— 2月 )和雨量最多的月份 (7— 8月 )结的榕果内最高 ,在雨季初期 (5月 )和旱季初期 (11月 )结的榕果内最低。造成聚果榕果小花败育的主要因素是低温、多雨的气候。除聚果榕小蜂外 ,榕果内还有造瘿类和重寄生 2类非传粉小蜂 ,它们对聚果榕的种子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 聚果榕 非传粉小蜂 旱季 月份 败育 雨季 传粉 榕树 互惠共生
下载PDF
木瓜榕传粉榕小蜂雌蜂触角感器的分布和超微形态 被引量:9
6
作者 李宗波 杨培 +1 位作者 彭艳琼 杨大荣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272-1281,共10页
为探索木瓜榕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 emarginatus寄主定位机制,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其雌蜂触角感器的类型、分布和超微形态。结果显示:木瓜榕传粉榕小蜂雌蜂触角呈膝状,由柄节、梗节和11个鞭小节组成的鞭节组成,第3鞭小节着生... 为探索木瓜榕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 emarginatus寄主定位机制,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其雌蜂触角感器的类型、分布和超微形态。结果显示:木瓜榕传粉榕小蜂雌蜂触角呈膝状,由柄节、梗节和11个鞭小节组成的鞭节组成,第3鞭小节着生一坚固的脊骨突。触角上共发现7类11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包括单孔形和多孔形)、多孔板形感器(包括长形和圆形)、腔锥形感器(分为3种类型)、栓锥形乳突状感器、角锥形感器。结合表面特征和内部结构,锥形感器、多孔板形感器、栓锥形乳突状感器和腔锥形感器类型1为有孔型,为化学感器;无孔型的毛形感器和刺形感器是机械感器,但腔锥形感器类型2和3为本体感器或湿热压力感器;最为特异的为角锥形感器,其厚壁无孔,逆向触角主轴,为该科昆虫所特有,推测可防止传粉榕小蜂进入榕果时滑脱。这些结果将有助于理解木瓜榕传粉榕小蜂特异性行为,并为下一步开展电生理研究,揭示其信息化学物质利用和分配模式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瓜榕传粉榕小蜂 传粉者 寄主定位 触角 感器 超微形态 超微结构
下载PDF
影响对叶榕及其传粉者繁殖的生态学因素 被引量:8
7
作者 彭艳琼 杨大荣 +1 位作者 段柱标 邓晓保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93-798,共6页
在西双版纳,分别统计了对叶榕(Ficushispida)雌花期雌雄果的进蜂量和花后期雌雄果繁殖的多个特征值,以此来探讨自然条件下,影响对叶榕及其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solmsimarchali)繁殖的因素。结果表明:单果内有效进蜂数量是影响种子生... 在西双版纳,分别统计了对叶榕(Ficushispida)雌花期雌雄果的进蜂量和花后期雌雄果繁殖的多个特征值,以此来探讨自然条件下,影响对叶榕及其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solmsimarchali)繁殖的因素。结果表明:单果内有效进蜂数量是影响种子生产和传粉榕小蜂繁殖的首要因素,而雌花期进果的传粉榕小蜂并不是都能全部进入果腔传粉或产卵,大部分蜂还未进到果腔就被夹死在顶生苞片层的通道里,能进入雌果内传粉的榕小蜂为(2.72±2.04)只·果-1,约占总进蜂量的52%;而在雄果里,能进入果腔的蜂量只有(2.08±1.65)只·果-1,占35%左右。由于雌果内的雌花显著比雄果内的雌花多,结合单果进蜂量雌多雄少的格局,最终单果生产的种子数量(1891.63±471.53)比传粉榕小蜂的数量(367.20±208.02)多5倍有余。在雌果里,供给传粉的雌花数量与所生产的种子数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而没有接受到花粉或不能正常受精的雌花数量与种子数量呈显著的负相关。雄果不仅生产花粉,也是传粉榕小蜂繁殖的场所,在相关于传粉榕小蜂自身繁殖力的因子中,传粉榕小蜂产卵制造的瘿花数量对其种群数量有最大的影响;影响次之的是发育过程中死亡的个体数量,它可降低30%左右的传粉榕小蜂数量;影响排在第三位的是寄主的雌花数量。此外,3类非传粉者的存在,单果内平均可减少30多只传粉小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叶榕 对叶榕传粉榕小蜂 繁殖 生态因素 互利共生 繁殖力 传粉者 传粉榕小蜂 生态学 雌花数量
下载PDF
木瓜榕的性表达和繁殖特点 被引量:4
8
作者 彭艳琼 杨大荣 +2 位作者 王秋艳 徐磊 魏作东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0-65,共6页
木瓜榕雌雄异株,种群内一年四季均挂有果实,果量雌多雄少,其中雌树有2次显著的挂果高峰,占了全年挂果量的80%;雄树挂果多集中在10月至下一年的3月份。木瓜榕隐头花果发育进程中,在间花期雌雄果明显分异,雄果发育期长,74%的隐头果能正常... 木瓜榕雌雄异株,种群内一年四季均挂有果实,果量雌多雄少,其中雌树有2次显著的挂果高峰,占了全年挂果量的80%;雄树挂果多集中在10月至下一年的3月份。木瓜榕隐头花果发育进程中,在间花期雌雄果明显分异,雄果发育期长,74%的隐头果能正常成熟;雌果完成生活周期所需时间短,发育中落果率较高,仅22%的隐头果能成功生产种子。木瓜榕隐头果还受5种非传粉小蜂的作用,它们寄生于传粉小蜂或者与之竞争资源,进而影响到寄主木瓜榕的传粉授精和种子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瓜榕 性表达 繁殖 雌雄异株 生活周期 传粉授精 种子生产
下载PDF
聚果榕小蜂繁殖性雌蜂的时空分布格局 被引量:6
9
作者 张光明 杨大荣 +2 位作者 王瑞武 彭艳琼 宋启示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1-254,共4页
运用扩散系数、聚集指数、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数、Green指数和负二项参数等指标比较分析了聚果榕小蜂Ceratosolenfusciceps繁殖性雌蜂的时空分布格局 ,用t-检验拟合了扩散系数测定时分布格局偏离泊松分布的显著性。结果显示 ,聚果榕... 运用扩散系数、聚集指数、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数、Green指数和负二项参数等指标比较分析了聚果榕小蜂Ceratosolenfusciceps繁殖性雌蜂的时空分布格局 ,用t-检验拟合了扩散系数测定时分布格局偏离泊松分布的显著性。结果显示 ,聚果榕小蜂繁殖性雌蜂在不同季节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皆为聚集分布 ,不同季节时期之间有较大差异 ,反映了该种繁殖性雌蜂的活动存在比较明显的季节波动。格局强度指标的测度表明 ,聚集分布格局在雨季和雾凉季表现更强且尤以雨季为甚。繁殖性雌蜂的聚集分布格局决定了整个榕小蜂种群分布格局的聚集性 ,还影响着榕树的雌雄性别功能分配格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果榕小蜂 分布格局 互惠共生 西双版纳
下载PDF
聚果榕传粉榕小蜂传粉与产卵之间的权衡 被引量:2
10
作者 汪雪敏 苗白鸽 彭艳琼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61-869,共9页
【目的】榕树(Ficus)依赖专性榕小蜂(Agaonidae)传粉,同时为传粉榕小蜂提供繁衍后代的场所,两者形成动植物间经典的协同进化关系。在雌花期果内,榕小蜂需在有限的存活时间内完成传粉和产卵,而传粉榕小蜂如何在传粉与产卵之间进行权衡仍... 【目的】榕树(Ficus)依赖专性榕小蜂(Agaonidae)传粉,同时为传粉榕小蜂提供繁衍后代的场所,两者形成动植物间经典的协同进化关系。在雌花期果内,榕小蜂需在有限的存活时间内完成传粉和产卵,而传粉榕小蜂如何在传粉与产卵之间进行权衡仍然是悬而未解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明确传粉榕小蜂——一种栉颚榕小蜂Ceratosolen sp.在雌雄同株的聚果榕Ficus racemosa雌花期果内的行为活动及繁殖模式。【方法】借助测微尺测量聚果榕榕果雌花花柱长度与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 sp.)产卵器长度,通过显微视频记录传粉榕小蜂在雌花期果内搜索、传粉及产卵行为;结合单果控制性引蜂试验,测定不同阶段榕小蜂个体大小、孕卵量、携粉量,以及雄花期最终繁殖的榕小蜂后代和榕果种子数量。【结果】聚果榕雌花花柱长度存在树间变异,榕小蜂产卵器长度比绝大多数的雌花花柱长,说明该小蜂可以产卵于大部分的雌花子房里。通常个体大的榕小蜂孕卵量更多,但个体大小与携粉量之间相关性不显著。观察发现,榕小蜂进入雌花期榕果内,前6 h集中产卵,可产下孕卵量的95%,平均搜索用时27 s,产卵用时46 s,此期间传粉行为少见,花粉筐中携带花粉量亦无明显变化;榕小蜂进果后6-24 h,主要执行传粉,其行为主动,连贯高效,单次传粉用时平均为2 s,最终可传完携粉量的80%。控制引蜂试验也证实榕小蜂进入榕果内前6 h主要执行产卵繁殖后代,之后6-24 h主要执行传粉以繁殖榕树种子。【结论】在雌雄同株的聚果榕雌花期榕果内,榕小蜂先产卵、后传粉。本研究首次展示了传粉榕小蜂在聚果榕雌花期榕果内的产卵和传粉行为,并获得与行为相匹配的产卵量和传粉繁殖量,反映了具主动传粉行为的榕小蜂在传粉和产卵之间存在时间和数量上的权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小蜂 栉颚榕小蜂 榕树 聚果榕 传粉 产卵 协同进化 互惠共生
下载PDF
对叶榕传粉榕小蜂在时间格局上的种群动态
11
作者 舒梅 彭艳琼 杨大荣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65-768,共4页
在西双版纳热带地区,研究了不同时间里对叶榕传粉榕小蜂的自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并结合控制性放蜂实验获得了实验种群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不同年的同月份和同年不同月份,对叶榕传粉榕小蜂自然种群数量变化主要受气候因素的影响,低温... 在西双版纳热带地区,研究了不同时间里对叶榕传粉榕小蜂的自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并结合控制性放蜂实验获得了实验种群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不同年的同月份和同年不同月份,对叶榕传粉榕小蜂自然种群数量变化主要受气候因素的影响,低温的1月和干热的4月对传粉榕小蜂种群繁殖和生长均不利,导致种群数量最低。在人为控制情况下放蜂,不同月放蜂对后代产生雌蜂数量影响非常明显,而对雄蜂数量则无明显差异。在同月相近的不同日放蜂时,对叶榕传粉榕小蜂繁殖的后代种群数量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叶榕 传粉榕小蜂 种群动态 时间格局
下载PDF
栉颚榕小蜂在雌花期榕果内产卵及主动传粉行为的多样性
12
作者 黄曼娟 汪雪敏 +1 位作者 苗白鸽 彭艳琼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7-55,共9页
在雌雄同株榕树中,榕小蜂进入雌花期果后,既产卵于雌花子房繁殖后代,也同时为榕树传粉繁殖种子;而在雌雄异株榕树中,榕小蜂在雌果中传粉繁殖种子,在雄果中产卵繁殖后代,雌雄果内的繁殖任务各不相同。然而,在雌花期果内榕小蜂产卵和传粉... 在雌雄同株榕树中,榕小蜂进入雌花期果后,既产卵于雌花子房繁殖后代,也同时为榕树传粉繁殖种子;而在雌雄异株榕树中,榕小蜂在雌果中传粉繁殖种子,在雄果中产卵繁殖后代,雌雄果内的繁殖任务各不相同。然而,在雌花期果内榕小蜂产卵和传粉行为是否存在种间差异及多样性、在不同行为上如何分配时间等问题目前还知之甚少。本研究选取既为雌雄同株又为雌雄异株传粉的栉颚榕小蜂类群(Ceratosolenspp.),适时引入寄主榕树雌花期果,跟踪观察、定量记录其在榕果内搜索、产卵、传粉的行为,以及测量与榕-蜂产卵传粉相关的特征,比较栉颚类榕小蜂在榕树不同繁殖系统和不同性别间的异同。结果显示:雌雄同株聚果榕(Ficusracemosa)以及雌雄异株木瓜榕(F.auriculata)、对叶榕(F.hispida)和鸡嗉子榕(F.semicordata)与其传粉榕小蜂均执行主动传粉模式。从榕小蜂产卵器长度与雌花花柱长度的匹配看,雌雄同株果内传粉榕小蜂在部分雌花产卵繁殖后代,并传粉部分雌花繁殖种子;而在雌雄异株的雄果内是产卵繁殖后代,在雌果内则是传粉繁殖种子。栉颚类榕小蜂搜索、产卵和传粉的行为和时间分配表现多样,在雌雄同株果内前6 h集中产卵,之后主要传粉,且单次传粉时间较短;而在雌雄异株的雌雄果内表现为:产卵末期进行传粉,之后拔出产卵器,然后循环相似行为,并且单次产卵时间越长,其传粉时间亦越长,但对叶榕和鸡嗉子榕传粉榕小蜂的产卵、传粉行为循环不规律。总之,栉颚榕小蜂单次产卵时间长于传粉时间,并且在榕树不同繁殖系统和性别的雌花期果内,传粉榕小蜂搜索、产卵和传粉的行为及时间分配存在差异、表现多样。研究结果首次展示了传粉榕小蜂在雌花期果内产卵和传粉行为的多样性及不同模式,将为其他传粉昆虫行为多样性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颚榕小蜂属 产卵行为 主动传粉 聚果榕亚属 繁殖系统 行为差异
原文传递
苹果榕传粉小蜂雌性触角感器及其生态学意义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宗波 杨培 +1 位作者 彭艳琼 杨大荣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41-950,共10页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苹果榕传粉小蜂Ceratosolen sp.雌性触角感器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苹果榕传粉小蜂雌性触角呈膝形,分布着7类13种类型的感器,包括毛型感器、多孔的板型感器、锥型感器(2种类型)、栓锥型乳突状感器、刺型感器(4种类型...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苹果榕传粉小蜂Ceratosolen sp.雌性触角感器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苹果榕传粉小蜂雌性触角呈膝形,分布着7类13种类型的感器,包括毛型感器、多孔的板型感器、锥型感器(2种类型)、栓锥型乳突状感器、刺型感器(4种类型)、腔锥型感器(3种类型)和一种专一性的角锥型感器。对各感器的形态、数量、分布进行描述,并结合感器的选择性染色(Ag+染色)、传粉小蜂行为及其榕/蜂互惠共生系统,对不同类型感器的功能和生态学意义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榕传粉小蜂 触角 感器 选择性染色
原文传递
木瓜榕传粉榕小蜂与一种非传粉榕小蜂核型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武士波 柳青 +3 位作者 杨培 杨大荣 彭艳琼 宋娟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19-825,共7页
【目的】为了明确木瓜榕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 emarginatus Mayr及另外一种寄生于木瓜榕雌果内的非传粉小蜂Platyneura sp.染色体核型特征和差异。【方法】本研究采用小牛血清培养脑神经节的方法对寄生于木瓜榕Ficus auriculata Loure... 【目的】为了明确木瓜榕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 emarginatus Mayr及另外一种寄生于木瓜榕雌果内的非传粉小蜂Platyneura sp.染色体核型特征和差异。【方法】本研究采用小牛血清培养脑神经节的方法对寄生于木瓜榕Ficus auriculata Loureiro的两种小蜂进行了染色体核型比较分析。【结果】木瓜榕传粉小蜂的染色体数目为2n(♀)=10,染色体臂指数NF值为20,整个染色体组包含5对中着丝粒染色体,核型类别属Stebbins-1A型;非传粉小蜂Platyneura sp.的染色体数目为2n=12,染色体臂指数NF值为24,染色体组全部为中着丝粒染色体,核型类别属Stebbins-1A型。【结论】两种小蜂除染色体类型和核型类别相同,在其他染色体特征方面均表现出差异。结合前人和本研究结果,我们推测两种小蜂之间染色体核型可能发生了由传粉者向非传粉者的演化,即发生了染色体数目由少到多的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瓜榕 传粉榕小蜂 非传粉小蜂 染色体核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