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ompared to Catheter Based Angiography in Evaluation of Cerebral Arterial Aneurysm and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1
作者 Sahar M. Badr Zuber Ahmed +3 位作者 Maway A. Khafaji Khalid G. H. Alsafi Hanan Y. Abbas Saddig D. Jastaniah 《Open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2014年第3期117-125,共9页
Both cerebral arterial aneurysm and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ar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which required immediate diagnosis and urgent treatment.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multislice CT scanners, CT angiography (CT... Both cerebral arterial aneurysm and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ar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which required immediate diagnosis and urgent treatment.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multislice CT scanners, CT angiography (CTA) has become a powerful tool for imaging the vascular system. The goal of this study is to compare catheter based angiography and CTA in the evaluation of cerebral arterial aneurysm and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AVM.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50 patients for exploring the record of patient who underwent both multislice CT angiography (MSCTA) and catheter based angiography before treatment is presented during last one year in the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King Fahd Hospital-Jeddah, Kingdom of Saudi Arabia. The sensitivity of CTA for picking up aneurysm is 86% and the sensitivity of catheter based angiography for picking up aneurysm is 97%. The specificity of CTA for picking up aneurysm is (76%), the false positive cases are (3%) and the false negative cases are 10%. The sensitivity of both CTA and catheter based angiography for picking up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is (90%). The specificity of CTA for picking up AVM is (76%), the false positive cases are (10%) and no false negative cases in CTA are found.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catheter based angiography is 100% in diagnosis and detection of cerebral arterial aneurysm and AVM. The present study concluded that CTA has high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in detecting aneurysm and AVM enough to be chosen as the first step. Catheter based angiography, still a gold standard for radiology examination, is the most accurate, sensitive and specific method in diagnosis and detection of cerebral arterial aneurysm and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which can be done as the second step. In addition, catheter based angiography is done for treatment planning, treatment with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 and for prognosis after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A CCA cerebral arterial aneurysm and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下载PDF
Clipping of Lateral Posterior Choroidal In-traventricular Aneurysm Related to Ruptured Tempo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Case Report
2
作者 Jaime López Calle Rommel Arbulú Zuazo +5 位作者 Ronald Pascual Valverde Walter Colunga Cáceres Katya Chávez Barboza César Fustamante Torres Yosimar Coasaca Tito Luis Muñoz Chumbes 《Open Journal of Modern Neurosurgery》 2016年第1期9-15,共7页
Background: Intraventricular cerebral aneurysms are uncommon brain vascular disease in general population. The previous reported cases point with more frequency to Moyamoya disease as the main factor to originate aneu... Background: Intraventricular cerebral aneurysms are uncommon brain vascular disease in general population. The previous reported cases point with more frequency to Moyamoya disease as the main factor to originate aneurysms in the choroidal arteries. Those related to an AVM are even rarer and only two cases have been previously reported. Aim: To discuss the unusual location of this aneurysm, its relationship to other conditions and the type of treatment. Case Presentation: We present the case of a patient with a non-ruptured intraventricular aneurysm of lateral posterior choroidal artery related to a ruptured right tempo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who was successfully treated by clipping immediately, after resection of the malformation. Conclusion: Intraventricular choroidal artery aneurysm is a rare pathology. Its deep location makes the treatment challenging but mandatory due to the high probability of bleeding, especially those flow-related to an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erior Choroidal Artery aneurysm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CLIPPING
下载PDF
颅内动静脉畸形合并近端动脉瘤多因素分析及治疗方式探讨
3
作者 孙丰兵 丁培源 +2 位作者 陶帮宝 华续明 张健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207-210,共4页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AVM)并发供血动脉近端动脉瘤(APIA)的危险因素及其治疗方式。方法:回顾分析了352例AVM病人,按有无APIA,分为Non-APIA组(321例)和APIA组(31例),比较2组性别、年龄、AVM的血供和大小、引流静脉类型,是否出血及出血...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AVM)并发供血动脉近端动脉瘤(APIA)的危险因素及其治疗方式。方法:回顾分析了352例AVM病人,按有无APIA,分为Non-APIA组(321例)和APIA组(31例),比较2组性别、年龄、AVM的血供和大小、引流静脉类型,是否出血及出血部位,并进行多因素分析。对于AVM合并APIA的病人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血管内治疗组、手术治疗组及手术+血管内治疗组,对不同治疗方式供血动脉、动脉瘤最大径、AVM最大径、治疗后再出血率及GOS预后评分进行比较。结果:APIA组病人年龄高于Non-APIA组(P<0.01),后循环供血率51.6%(16/31)明显高于Non-APIA组的22.7%(73/321)(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大及AVM血供均为API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管内治疗、手术治疗、手术+血管内治疗3组病人动脉瘤的供血动脉、动脉瘤最大径、AVM最大径、术后再出血率及GOS预后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越大发生APIA的可能性越高,后循环供血的AVM越容易并发APIA,在优先处理动脉瘤的原则指导下,手术、血管内治疗以及手术+血管内治疗综合治疗均能取得较好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15
4
作者 许奕 刘建民 +1 位作者 洪波 黄清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208-210,共3页
目的 回顾总结 2 4 0例脑动静脉畸形 (AVM)中合并动脉瘤 5 1例的血管内治疗经验 ,探讨其治疗策略、治疗方法等。方法 分析研究造影所见 ,根据动脉瘤所处部位结合临床病史决定治疗策略 ,在全麻下采用不同栓塞材料和导管通常先针对动脉... 目的 回顾总结 2 4 0例脑动静脉畸形 (AVM)中合并动脉瘤 5 1例的血管内治疗经验 ,探讨其治疗策略、治疗方法等。方法 分析研究造影所见 ,根据动脉瘤所处部位结合临床病史决定治疗策略 ,在全麻下采用不同栓塞材料和导管通常先针对动脉瘤进行血管内治疗 ,并有计划地消除剩余病灶。结果  6例Willis环动脉瘤 ,已出血的 4例先栓塞动脉瘤后栓塞AVM ,2例随访 ;1 6例供血动脉动脉瘤 ,1 1例采用弹簧圈栓塞 ,4例直接用NBCA胶栓塞 (2例发生术中动脉瘤破裂并发症 ) ,1例用Onyx胶栓塞 ;2 9例畸形团内动脉瘤 2 8例用NBCA胶栓塞 ,1例用Onyx胶栓塞。 2 2例随访或 1~ 3个月后第 2次治疗时造影显示动脉瘤栓塞结果稳定。结论 从本组的经验来看 ,AVM血流相关的Willis环动脉瘤已出血者需先治疗 ,未出血者随访 ;供血动脉动脉瘤需先栓塞治疗后再在该供血动脉内注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动脉瘤 肿瘤 血管畸形 AVM
下载PDF
自发性脑叶出血73例病因分析 被引量:26
5
作者 崔世民 陈林根 李庆彬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26-28,共3页
报告73例经CT证实的自发性脑叶出血,均行DSA检查,确定病因者61例(84%)。包括25例AVM,5例隐匿性血管畸形(经手术病理证实),28例动脉瘤,烟雾病、高血压和肿瘤各1例,其余12例原因未明。在30例脑血管畸形中,年龄40岁以下者29例,说明年青人... 报告73例经CT证实的自发性脑叶出血,均行DSA检查,确定病因者61例(84%)。包括25例AVM,5例隐匿性血管畸形(经手术病理证实),28例动脉瘤,烟雾病、高血压和肿瘤各1例,其余12例原因未明。在30例脑血管畸形中,年龄40岁以下者29例,说明年青人脑叶出血的主要病因是AVM。28例动脉瘤中,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发生率最高,为16例(57%),且均造成额叶血肿,年龄50岁以上者13例,提示对年长者的额叶血肿,应注意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可能性。54例经手术治疗去除出血病因获痊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病因学 动脉瘤
下载PDF
3.0T并行采集MRA和MRV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6
作者 袁飞 刘银社 +1 位作者 赵军 袁滨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57-660,共4页
目的评价3.0TMR上应用并行采集技术的MR动脉成像(MRA)与MR静脉成像(MRV)对脑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方法32例AVM患者,均行应用SENSE技术的3D-TOF MRA与3D-PC MRV扫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作为诊断的金标准,分析MRA和... 目的评价3.0TMR上应用并行采集技术的MR动脉成像(MRA)与MR静脉成像(MRV)对脑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方法32例AVM患者,均行应用SENSE技术的3D-TOF MRA与3D-PC MRV扫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作为诊断的金标准,分析MRA和MRV对脑动静脉畸形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瘤巢的显示效果。结果3D-TOF MRA与DSA比较,32例脑动静脉畸形的瘤巢大小及分类上结果完全一致(100%);对供血动脉显示的符合率为77.5%,30例的供血动脉显示清晰,2例AVM伴有出血患者的供血动脉显示欠佳;3D-PC MRV与DSA在显示引流静脉及所汇入静脉窦的结果上完全一致(100%)。结论3.0T MR使用SENSE并行采集技术的3D-TOF MRA与3D-PC MRV是一种诊断脑AVM的无创、快速、有效的方法,MRA结合MRV可对AVM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畸形 脑动脉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多普勒血流参数的变化 被引量:5
7
作者 周晓彦 段云友 +4 位作者 阮骊韬 曹铁生 刘禧 魏娟 吕发勤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2期239-242,共4页
目的 评价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CCF)、脑动静脉畸形 (AVM )、烟雾病及脑动脉瘤的供血或病变动脉颅外段血管超声血流参数特点。方法 患者组 5 2例 ,其中CCF10例 ;AVM 13例 :主要供血动脉来源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的AVM定为Ⅰ组 ,来源于颈内... 目的 评价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CCF)、脑动静脉畸形 (AVM )、烟雾病及脑动脉瘤的供血或病变动脉颅外段血管超声血流参数特点。方法 患者组 5 2例 ,其中CCF10例 ;AVM 13例 :主要供血动脉来源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的AVM定为Ⅰ组 ,来源于颈内动脉系统的AVM定为Ⅱ组 ;脑动脉瘤 12例 ;烟雾病 17例 ;均经脑血管造影证实。正常对照组 5 5例健康志愿者。测量双侧颈总动脉 (CCA)、颈内动脉 (ICA)及椎动脉 (VA)的最大峰值流速 (Vmax)、舒张末血流速度 (Vmin)、平均血流速度 (Vmean)及阻力指数 (RI)。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①CCF患侧颈内动脉Vmin及Vmean升高 ,RI下降 (P <0 .0 5 ) ;②Ⅰ组位于小脑的 7例中 特大型AVM ,供血侧椎动脉的Vmax、Vmin、Vmean升高 ,RI降低 (P <0 .0 5 ) ;Ⅱ组位于顶、颞、额叶等部位的 6例中 大型AVM ,供血侧颈内动脉血流参数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③脑动脉瘤载瘤侧颈内动脉血流参数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④烟雾病患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Vmean降低 ,RI升高 (P <0 .0 5 )。结论 CCF、烟雾病及位于小脑中型以上的AVM的供血或病变动脉颅外段血管超声血流参数的变化具有特征性 ,可为临床诊断脑血管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脑动静脉畸形 脑动脉瘤 烟雾病
下载PDF
螺旋CT脑血管造影在急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常会民 刘清流 +4 位作者 彭卫华 姚雪峰 田喜光 林鹏 苏军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19-20,共2页
目的探讨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在脑血管性疾病,尤其是自发性脑出血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8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行CT脑血管造影3维重建技术。28例患者中发现脑动静脉畸形(AVM)16例,动脉瘤3例,动脉瘤伴AVM 1例,脑胶质瘤1例,无阳性... 目的探讨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在脑血管性疾病,尤其是自发性脑出血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8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行CT脑血管造影3维重建技术。28例患者中发现脑动静脉畸形(AVM)16例,动脉瘤3例,动脉瘤伴AVM 1例,脑胶质瘤1例,无阳性发现者7例。结果CTA能清楚显示AVM和动脉瘤的部位、形态、供血动脉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指导手术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结论CTA是一种简便、快速、灵活、安全的检查方法,对寻找病灶、指导手术提供了一种客观、实用、可靠的影像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A 脑出血 脑动静脉畸形 脑动脉瘤
下载PDF
2009世界神经外科和神经介入大会掠影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强 洪波 刘建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4-157,共4页
一年一度的LINNC是欧洲最重要的神经外科和神经介入大会之一,LINNC2009于5月25日在巴黎举行,历时3d。本文简要介绍了大会的主要内容。此次大会主要讨论了脑动静脉畸形、缺血性脑血管病以及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在会议过程中,针... 一年一度的LINNC是欧洲最重要的神经外科和神经介入大会之一,LINNC2009于5月25日在巴黎举行,历时3d。本文简要介绍了大会的主要内容。此次大会主要讨论了脑动静脉畸形、缺血性脑血管病以及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在会议过程中,针对性地穿插了手术和介入治疗演示,并介绍了Dyna-CT和Xper-CT等影像学的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神经外科和神经介入大会 脑动静脉畸形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颅内动脉瘤
下载PDF
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的颈内动脉血流量超声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郑名哲 陈衔城 +1 位作者 王怡 施亚妹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7年第1期5-10,共6页
目的:应用ADBF超声技术(angle-independent dual-beam flow ultrasound technology)设备对脑动脉瘤(aneurysm,AN)和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的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artery,ICA)颅外段血流量(blood flow volum... 目的:应用ADBF超声技术(angle-independent dual-beam flow ultrasound technology)设备对脑动脉瘤(aneurysm,AN)和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的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artery,ICA)颅外段血流量(blood flow volume,BFV)变化进行研究。材料和方法:对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0例AN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 morrhage,SAH)及16例AVM做ICA颅外段BFV测定,分析其结果。结果:①AN破裂致SAH后1d、3d、7d、12d BFV测定值的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出血后第7天对出血的不同处理方法间的测定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②大于5cm的AVM和对照组的测定值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测定值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DBF超声技术通过测定ICA颅外段BFV,可以评价脑AN和AVM的血流变化,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BF超声 颈内动脉 动静脉畸形 动脉瘤
下载PDF
112例脑动静脉畸形DSA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葛夕洪 贺能树 孙建中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4年第4期281-283,共3页
目的 :分析脑AVM的DSA特征 ,尤其是供血动脉的来源。方法 :回顾性分析 112例脑AVM的DSA图像 ,将供血动脉分为 :①隐匿型 ;②穿支供血 ;③终末供血三型 ,其中终末供血又分为a .颅内单干单支供血 ;b .颅内单干多支供血 ;c.颅内多干供血 ;... 目的 :分析脑AVM的DSA特征 ,尤其是供血动脉的来源。方法 :回顾性分析 112例脑AVM的DSA图像 ,将供血动脉分为 :①隐匿型 ;②穿支供血 ;③终末供血三型 ,其中终末供血又分为a .颅内单干单支供血 ;b .颅内单干多支供血 ;c.颅内多干供血 ;d .颅内多系统供血 ;e .颅内和颅外共同供血 5种方式。对畸形血管团、引流静脉和其它伴随改变也进行了统计。结果 :①隐匿型、穿支供血、终末供血各型分别为 2例 (1.8% ) ,2例 (1.8% ) ,10 8例 (96 .4 % ) ,其中a、b、c、d、e各型分别为 2 9例 (2 5 .9% ) ,2 1例 (18.8% ) ,16例 (14 .3% ) ,35例 (31.32 % ) ,7例 (6 .3% ) ;②畸形血管团 :幕上 92例 (82 .1% ) ,幕下 2 0例 (17.9% ) ;③引流静脉中 10 2例 (91.1% )引流入浅静脉及硬膜窦 ,4例 (3.6 % )引流入深静脉 ,6例 (5 .4 % )为混合引流。结论 :这种供血动脉分类方法能反映脑AVM的供血特点 ,脑AVM的血供比较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畸形 血管造影术 数字碱影 动脉
下载PDF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全脑血管造影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屠明锋 殷勤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行DSA检查的SAH患者276例,根据发病时间分为<24 h组(A组)32例,1~3 d组(B组)111例,4~1...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行DSA检查的SAH患者276例,根据发病时间分为<24 h组(A组)32例,1~3 d组(B组)111例,4~14 d组(C组)93例,>14 d组(D组)40例。又按年龄分为≤60岁患者248例,>60岁患者28例。对其病因、造影时间、并发症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276例SAH患者DSA病因诊断阳性率为71.4%。所有患者动脉瘤为主要病因,而动静脉畸形、烟雾病在年龄≤60岁患者中则更为常见。B组、C组、D组不同时间DSA的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再出血、脑积水、消化道出血、低钠血症、癫痢发作的发生率高于其他组。结论 DSA对SAH病因诊断阳性率高,SAH患者病因诊断应常规行DSA检查,时间以发病1~3 d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静脉畸形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脑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中学 姜鹏 《医学与哲学(B)》 2008年第10期18-19,共2页
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栓塞治疗由于血管内辅助技术与各种栓塞材料的综合应用取得快速发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生物修饰弹簧圈、封堵球囊和支架技术的应用使复杂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成为可能;(2)非粘附性液体栓塞剂的应用提高了脑... 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栓塞治疗由于血管内辅助技术与各种栓塞材料的综合应用取得快速发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生物修饰弹簧圈、封堵球囊和支架技术的应用使复杂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成为可能;(2)非粘附性液体栓塞剂的应用提高了脑动静脉畸形和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单纯栓塞治愈率;(3)带膜支架在颅底部巨大动脉瘤和创伤性动静脉瘘取得开创性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脑血管病 颅内动脉瘤 脑动静脉畸形 硬脑膜动静脉瘘 带膜支架
下载PDF
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临床护理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薛子恒 林海青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年第21期26-27,共2页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AVM)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对2012年6月以来收治的10例脑动静脉畸形病例临床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无死亡,均可生活自理。结论密切观察癫痫发作的时间及性质,及时给予对症处理,保证...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AVM)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对2012年6月以来收治的10例脑动静脉畸形病例临床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无死亡,均可生活自理。结论密切观察癫痫发作的时间及性质,及时给予对症处理,保证患者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颅内动脉瘤 手术 护理
下载PDF
特殊类型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附19例报告) 被引量:2
15
作者 朱树干 张良文 +3 位作者 刘玉光 焦力群 吴承远 鲍修风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 2001年第3期239-240,243,共3页
目的 :探讨特殊类型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结合文献对 7种特殊类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脑动静脉畸形伴动脉瘤 10例 ,巨大型动脉瘤及并血栓形成或钙化 6例 ,非损伤性脑膜中动脉动脉瘤、伴两条... 目的 :探讨特殊类型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结合文献对 7种特殊类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脑动静脉畸形伴动脉瘤 10例 ,巨大型动脉瘤及并血栓形成或钙化 6例 ,非损伤性脑膜中动脉动脉瘤、伴两条供血迷行动脉动脉瘤、多发性动脉瘤各 1例。结果 :1例行栓塞术 ,余者开颅行动脉瘤夹闭、切除或包裹术 ,所伴AVM一并切除 ,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 :①术前需行全脑血管造影以明确诊断 ,脑膜中动脉动脉瘤尚需颈外动脉造影 ;②手术夹闭或切除为最佳选择 ,最好一次手术处理AVM及所伴动脉瘤或两侧多发动脉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脑动静脉畸形 治疗 诊断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MRA和DSA的对照研究
16
作者 张宗军 李苏建 +1 位作者 陈君坤 许建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1996年第2期80-83,共4页
目的:研究MR血管造影(MR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病因诊断中的应用准确性和可靠性。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SAH患者的MRA资料,并与DSA作了对比分析,MRA采用三维时间流逝(3D-TOF)法。结果... 目的:研究MR血管造影(MR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病因诊断中的应用准确性和可靠性。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SAH患者的MRA资料,并与DSA作了对比分析,MRA采用三维时间流逝(3D-TOF)法。结果:MRA上显示了26例血管病变中的22例,包括15个动脉瘤中的13个,8例动静脉畸形中的6例和3例血管狭窄闭塞性病变。1个完全血栓形成的右颈内动脉瘤MRA上未显示。但常规MRI和MRA原始图像上显示,MRA结合MRI和MRA原始图像可以对91%的患者做出正确诊断和评价,动脉瘤和周围血管的关系及AVM的供血动脉和畸形结节能在MRA上被准确评价。结论:作为一种非损伤性的血管成像方法,MRA具有安全、可靠和方便的优点,可以做为常规用于SAH患者的筛选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NMR 成像 数字减影 血管造影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治疗脑血管疾病
17
作者 李国新 王志刚 +2 位作者 宋玉宣 孙凝家 曲元明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1998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本文对63例脑血管疾病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效果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应用介入神经放射技术,将微导管送至病灶。分别以α—氰基丙烯酸异丁酯(IBCA)、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线段、球囊、微弹簧圈,对病灶进行栓塞治疗。结果:4... 目的:本文对63例脑血管疾病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效果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应用介入神经放射技术,将微导管送至病灶。分别以α—氰基丙烯酸异丁酯(IBCA)、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线段、球囊、微弹簧圈,对病灶进行栓塞治疗。结果:41例脑血管畸形完全栓塞8例,部分栓塞后手术切除4例,余均为大部分栓塞。18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全部治愈,其中11例既闭塞瘘口又保持了颈内动脉通畅。4例动脉瘤中3例以微弹簧圈及可脱性球囊闭塞,1例微弹簧圈部分闭塞了瘤腔,因颈动脉痉挛而终止继续治疗。结论:血管内治疗脑血管畸形少部分可获得治愈。大部分未完全栓塞者临床症状、体征有改善,并给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有利条件。可脱性球囊栓塞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治愈率高,可作为首选治疗。颈内动脉虹吸段动脉瘤,以弹簧圈栓塞效果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颈内动脉海绵塞瘘 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下载PDF
脊髓后动脉动脉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18
作者 蔡学见 胡开树 +5 位作者 陈铮立 王玉海 房文峰 顾中贤 刘斌 刘承基 《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1997年第1期21-23,共3页
本文报告一例14岁男孩,因两次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经4条脑血管造影发现左侧脊髓后动脉动脉瘤同时合并有AVM存在,手术成功地切除了病变并经病理检查证实,术后痊愈,现恢复正常上学.
关键词 脊髓后动脉动 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静脉畸形
下载PDF
血管内神经外科治疗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
19
作者 姜智南 黄求理 +1 位作者 宋侃侃 周景义 《宁波医学》 1999年第6期253-255,共3页
目的 观察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及脑动静脉畸形 (AVM)的效果。 方法 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6例 ,脑AVM 8例。 结果  6例动脉瘤中 4例栓塞成功 ,2例未成功 ;8例脑AVM中 ,完全闭塞 3例 ,部分闭塞 5例 (其中 3例栓塞 75 %以上 ,2例 ... 目的 观察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及脑动静脉畸形 (AVM)的效果。 方法 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6例 ,脑AVM 8例。 结果  6例动脉瘤中 4例栓塞成功 ,2例未成功 ;8例脑AVM中 ,完全闭塞 3例 ,部分闭塞 5例 (其中 3例栓塞 75 %以上 ,2例 75 %以下 )。 14例栓塞治疗后无死亡及永久性并发症。 结论 颅内动脉瘤及脑AVM的栓塞治疗 ,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脑动静脉畸形 栓塞 治疗性
下载PDF
复合手术在复杂脑血管疾病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坤 秦琨 +4 位作者 陈光忠 彭超 邓先明 周东 林晓风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11期500-503,共4页
目的探讨复合手术在复杂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行复合手术治疗的脑血管病病人的临床资料及疗效。结果5例颅内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术后即时造影见畸形团完全切除;3例慢性颈内动脉闭塞... 目的探讨复合手术在复杂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行复合手术治疗的脑血管病病人的临床资料及疗效。结果5例颅内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术后即时造影见畸形团完全切除;3例慢性颈内动脉闭塞中,血流恢复2例,未恢复1例;2例动脉瘤病人(共3枚动脉瘤)根据即时造影调整动脉瘤夹后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夹闭完全。10例术后随访3~12个月,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5例颅内AVM病人术后症状均改善,无残留及复发;3例颈内动脉再通病人中,2例术后头晕缓解、肢体乏力改善,1例经康复治疗部分改善。3枚动脉瘤术后无瘤颈残留及复发。结论复合手术在颅内AVM一期治愈性切除、慢性颈动脉闭塞再通及疑难动脉瘤夹闭等复杂脑血管病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实现外科手术与介入治疗的优势互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手术 颅内动静脉畸形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 颅内动脉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