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继发性损害的弥散张量成像 被引量:2
1
作者 戴旖 秦超 +6 位作者 梁志坚 郑金瓯 莫雪安 吴原 程道宾 李胜愉 龙莉玲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472-475,共4页
目的探讨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继发性损害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潜在意义。方法连续收录初次发病、具有单侧基底节区局灶性梗死灶,纹状体明显受累的脑梗死患者11例。招募年龄性别相匹配健康志愿者11名作对照研究。患者分别在发病的第1周(W1)、... 目的探讨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继发性损害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潜在意义。方法连续收录初次发病、具有单侧基底节区局灶性梗死灶,纹状体明显受累的脑梗死患者11例。招募年龄性别相匹配健康志愿者11名作对照研究。患者分别在发病的第1周(W1)、第4周和第12周(W12)进行常规MRI和弥散张量(diffusion tensorimaging,DTI)检测,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在W12对部分有类似于帕金森氏病症状的患者采用帕金森氏病综合评分量表(unifiedParkinson 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的第Ⅲ分量表评价其严重程度。对照组于相同时间间隔进行DTI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患者梗死灶同侧黑质的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vity,MD)在各个时间点均明显升高:W1(对照组:0.709±0.005,患者组:0.732±0.121,P<0.01),W4(对照组:0.710±0.005,患者组:0.776±0.067,P<0.01),W12(对照组:0.713±0.005,患者组:0.904±0.112,P<0.01);而且随时间延长有逐步升高的趋势。有1例患者出现类似于帕金森氏病的症状,UPDRS的第Ⅲ分量表评分为18分。结论 DTI可以检测到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继发性损害的程度及其发展过程;黑质的继发性损害可能与患者出现类似于帕金森氏病的症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纹状体 黑质 继发性损害 弥散张量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