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1
作者 周欢琴 谢海宝 +2 位作者 肖震 翁秀妹 叶雄伟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2期920-922,共3页
目的研究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1的水平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急性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 目的研究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1的水平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急性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1的水平。结果(1)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轻度升高(P>0.05),恢复期明显回落(P<0.05),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水平在急性期明显升高(P<0.01),恢复期进一步升高;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含量在急性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含量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恢复期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水平趋于正常,而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水平与对照组比较仍存在一定差异(P<0.05)。(2)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水平急性期明显升高(P<0.05),恢复期进一步升高(P<0.01),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水平均大致正常;急性期血浆中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恢复期明显回落,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趋于正常,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水平仍高于对照组(P<0.05)。(3)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急性期(入院时)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水平明显升高(P<0.01),恢复期(入院后二周)回落,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急性期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含量略高于对照组(P>0.05),恢复期两者含量均趋于正常(P>0.05)。结论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纤溶系统失平衡,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急性心肌梗死 不稳定型心绞痛 脑梗死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1激活物受体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下载PDF
全蝎纯化液对实验性动脉血栓形成t-PA、PAI-1的影响 被引量:25
2
作者 赵检英 石雕 +2 位作者 谭茜 徐爱良 彭延古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年第2期195-196,共2页
目的观察全蝎纯化液对新西兰白兔颈总动脉血栓形成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剂(PAI-1)、血小板计数(Pt)的变化。方法将50只健康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5组:空白组、模型组、全蝎纯化液大剂量组(20mg/kg)、全蝎纯化液... 目的观察全蝎纯化液对新西兰白兔颈总动脉血栓形成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剂(PAI-1)、血小板计数(Pt)的变化。方法将50只健康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5组:空白组、模型组、全蝎纯化液大剂量组(20mg/kg)、全蝎纯化液中剂量组(10mg/kg)和全蝎纯化液小剂量组(5mg/kg)。耳缘静脉注射药物(空白组、模型组注射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后,采用H2O2损伤新西兰白兔颈总动脉制备血栓模型,造模2h后,采血并取血栓,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浆t-PA、PAI-1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t-PA明显降低,PAI-1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全蝎纯化液各剂量组能明显抑制PAI-1活性,增加t-PA活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各组的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蝎纯化液各剂量组可明显促进血浆t-PA的分泌,抑制血浆PAI-1活性,提示全蝎纯化液抗血栓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促纤溶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蝎 新西兰白兔 动脉血栓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剂
下载PDF
叶下珠有效部位的溶栓作用及其对PAI-1和tPA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3
作者 沈志强 陈蓬 +2 位作者 沈建群 董泽军 刘吉开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3年第5期441-445,共5页
采用改良的Charlton和Tomihisa等方法评价叶下珠植物(Phyllanthus urinaria)含corilagin的水溶性有效部位(代号PUW)对电刺激大鼠颈动脉血栓的溶栓作用;应用发色底物方法测定PUW在体内外对血浆tPA、血浆或血小板释放的PAI-1活性的影响。... 采用改良的Charlton和Tomihisa等方法评价叶下珠植物(Phyllanthus urinaria)含corilagin的水溶性有效部位(代号PUW)对电刺激大鼠颈动脉血栓的溶栓作用;应用发色底物方法测定PUW在体内外对血浆tPA、血浆或血小板释放的PAI-1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5 mg/kg的PUW,其再通率为50%,再栓率为60%;10 mg/kg PUW的血管再通率为60%,其再栓率为33.3%,低于2万U/kg尿激酶42.9%的再栓率。再通后1 h内,血管开放状态表现为,2万U/kg尿激酶组的血管开放状态与5mg/kg PUW组的相似;10mg/kg PUW组,其持续再通率高于2万U/kg的尿激酶组。PUW在体外或静脉注射均明显降低血浆PAI-1活性,同时提高血浆tPA的活性;PUW静注还明显抑制血小板释放的PAI-1活性。本实验结果提示,PUW静脉注射显著提高闭塞颈动脉的再通率,同时降低再通后颈动脉的再栓率;抑制。PAI-1活性,同时提高tPA的活性可能是PUW具有较好溶栓作用的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戟科 叶下珠 有效部位 血栓 溶栓作用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PAI-1与t-PA比值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汪效松 雷惠新 +2 位作者 张旭 程琼 周秀珍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年第8期942-943,共2页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发病7 d内)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比值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7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PAI-1t、-PA、计算PAI-1/t-PA(P/t)值,并与50...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发病7 d内)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比值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7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PAI-1t、-PA、计算PAI-1/t-PA(P/t)值,并与50名健康对照组作对照。结果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t-pA活性及PAI-1活性均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t值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体内纤溶活性相对亢进。在判定体内纤溶活性指标中,P/t值较t-PA、PAI-1稳定可靠。P/t值与纤溶活性呈反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血浆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期间血浆t—PA、PAI—1活性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石义亭 李德洋 +2 位作者 赵毅 赵军 王常然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2000年第1期66-68,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期间血浆t—PA、PAI—1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对发病 6 h内用 1.5万 U/kg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 31例脑梗死患者,于溶栓前及其后即刻、第 3天、...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期间血浆t—PA、PAI—1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对发病 6 h内用 1.5万 U/kg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 31例脑梗死患者,于溶栓前及其后即刻、第 3天、第 10天、第 21天分别检测血浆 t— PA、PAI— 1活性,并与 20例健康人比较。结果:溶栓前血浆 t— PA活性明显低于健康组(P< 0. 01),溶栓后即刻直线上升,与溶栓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第3天有明显下降倾向,但未降至溶栓前水平(P<0.05)、第10天时较溶栓前又明显升高(P<0.05)、第21天已恢复溶栓前水平(P>0.05);除溶栓后即刻明显高于健康组(P<0.01)、第10天与健康组无明显差异(P>0.05)外,其他检测点均较健康组低(P均<0.05)。PAI—1变化与t—PA大致相反。t—PA与PAI—1比值变化与 t— PA基本一致,但溶栓后10d与溶栓后3d比较,比值有明显升高( P< 0.05),第21天时虽未降至溶栓前水平(P<0.05),但呈明显下降倾向。结论:溶栓治疗后纤溶活性呈规律性变化,凝血与溶栓并存,而以凝血占优势,该规律对预防和治疗溶栓后再闭塞及脑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PA PAI1 溶栓疗法 尿激酶 急性脑梗塞
下载PDF
血清IL-6、SDF-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短期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10
6
作者 晏立娜 李佳艳 +1 位作者 陈奕菲 聂曦明 《疑难病杂志》 CAS 2021年第12期1229-1233,共5页
目的分析血清白介素-6(IL-6)、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于北京市平谷区医院神经内科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ACI患... 目的分析血清白介素-6(IL-6)、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于北京市平谷区医院神经内科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ACI患者128例,根据治疗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分为不良组42例(mRS评分>2分)和良好组86例(mRS评分≤2分)。统计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分析血清IL-6、SDF-1水平与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短期预后的关系。结果不良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血清IL-6、SDF-1水平均高于良好组(t=7.712、9.484、3.876,P均<0.01)。NIHSS评分高,治疗前血清IL-6、SDF-1过表达可能是ACI患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95%CI)=1.772(1.369~2.293)、3.569(1.712~7.441)、1.123(1.053~1.198)]。治疗前血清IL-6、SDF-1水平及二者联合预测ACI患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短期预后不良风险的AUC为0.819、0.805、0.818,特异度为0.756、0.756、0.756,敏感度为0.810、0.833、0.810。结论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前血清IL-6、SDF-1高表达对溶栓治疗短期预后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急性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静脉溶栓 白介素-6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预后
下载PDF
t-PA,PAI-1检测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李光荣 温先勇 熊文娟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9年第1期10-10,13,共2页
目的:探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1)含量及t-PA/PAI-1比值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发色底物法分别测定53例脑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t-PA、PAI-1含量。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浆中t-PA... 目的:探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1)含量及t-PA/PAI-1比值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发色底物法分别测定53例脑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t-PA、PAI-1含量。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浆中t-PA、PAI-1及t-PA/PAI-1比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检测患者血t-PA、PAI-1水平及t-PA/PAI-1比值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
下载PDF
t-PA,PAI-1在脑梗死、脑出血病患者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丁元深 葛梅 +1 位作者 刘贤忠 牟青杰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301-303,共3页
目的研究纤溶指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激活物抑制物-1(PAI-1)抗原含量在脑梗死(C I)、脑出血(CH)患者血浆中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分别检测30例C I、20例CH患者血浆t-PA PA... 目的研究纤溶指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激活物抑制物-1(PAI-1)抗原含量在脑梗死(C I)、脑出血(CH)患者血浆中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分别检测30例C I、20例CH患者血浆t-PA PAI-1的抗原含量水平治疗前后的含量变化。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C I患者组t-PA、PAI-1抗原含量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CH组t-PA高于对照组(P<0.05),PAI-1低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的比较:血浆t-PA水平在C I和CH两组治疗前、后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PAI-1抗原含量在C I组患者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而在CH组患者治疗后是增高的(P<0.05),治疗后两组的PAI-1抗原含量水平均与对照组无差异。结论t-PA抗原含量水平在脑梗死组、脑出血组患者均升高。PAI-1抗原含量水平在脑梗死组患者升高,在脑出血组降低,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预后与复发及判断病程、病期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激活物抑制物-1 脑出血 脑梗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血浆炎症因子、纤溶活性的变化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6
9
作者 马铁柱 万琪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13期1875-1876,共2页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的Ⅷ因子相关抗原(vWF)、P-选择素(P-Selectin)、白细胞介素-6(IL-6)、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快速抑制物(PAI-1)的变化规律,探讨炎症因子及纤溶活性在脑梗死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的作用。方...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的Ⅷ因子相关抗原(vWF)、P-选择素(P-Selectin)、白细胞介素-6(IL-6)、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快速抑制物(PAI-1)的变化规律,探讨炎症因子及纤溶活性在脑梗死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及发色底物法对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6,12,24及72h血浆vWF,P-selectin,IL-6,t-PA及PAI-1活性进行动态测查。并与32例自愿者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24h内,vWF(147.4±26.2)μg/ml、P-selectin(21±4)ng/ml、IL-6(114.5±1.5)μg/ml、PAI-1(0.79±0.24)au/ml活性明显增高,t-PA活性(0.24±0.15)iu/ml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vWF(118.6±24.4)μg/ml、P-selectin(14±3)ng/ml、IL-6(108.7±4.4)μg/ml、PAI-1(0.56±0.20)au/ml活性有所降低,而t-PA活性(0.43±0.11)iu/ml升高,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仍有差异(P<0.05)。结论(1)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存在内皮细胞损伤;(2)炎症因子参与脑部缺血性损害;(3)纤溶活性下降,说明t-PA及PAI-1参与了血栓形成的病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 炎症因子 纤溶活性 Ⅷ因子相关抗原 P-选择素 白细胞介素-6 急性脑梗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抑制物活性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杜小平 万卫民 +2 位作者 杨期东 张乐 刘尊敬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39-342,共4页
为了探讨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活性的变化及其意义,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9例脑梗死患者和40例健康老年人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抑制物1活性.对脑梗死患者的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 为了探讨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活性的变化及其意义,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9例脑梗死患者和40例健康老年人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抑制物1活性.对脑梗死患者的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进行了计算和评分,结果发现,脑梗死组急性期和恢复期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分别为0.26±0.14和0.21±0.11 kIU/L,显著低于健康组(P<0.0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活性分别为0.90±0.25和0.98±0.12 kAU/L,显著高于健康组(P<0.01);脑梗死体积为8.75±1.21 cm3;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8.56±3.62;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与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负相关(r=-0.5133,JP<0.05;r=-0.4914,P<0.05),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活性与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正相关(r=0.5621,P<0.05;r=0.5342,P<0.05)。结果提示,脑梗死患者急性和恢复期血浆纤溶活性显著降低,提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与抑制物1在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病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学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病例对照研究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下载PDF
脑血栓形成急性期后患者血浆t-PA、PAI活性动态变化 被引量:4
11
作者 沈志祥 周士枋 +1 位作者 励建安 高润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1996年第5期262-263,共2页
动态观察2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急性期后及随后3周的血浆t-PA、PAI活性水平,并与正常老年人对照,以了解脑血栓形成后患者纤溶活性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发现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t-PA活性低于正常老年人(P<... 动态观察2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急性期后及随后3周的血浆t-PA、PAI活性水平,并与正常老年人对照,以了解脑血栓形成后患者纤溶活性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发现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t-PA活性低于正常老年人(P<0.001),随后3周,PAI活性升高(P=0.059),PAI/t-PA值升高(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栓形成 组织型 纤溶酶原激活物 病理
下载PDF
康复训练对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抑制物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沈志祥 周士枋 +1 位作者 励建安 高润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6期251-253,共3页
以40例亚急性期、恢复早期脑血栓形成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康复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分析康复训练后即刻及3周后纤溶活性的变化。20例健康老年人作为正常对照。结果为:康复治疗后即刻、康复后3周与康复前相比,组织型纤... 以40例亚急性期、恢复早期脑血栓形成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康复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分析康复训练后即刻及3周后纤溶活性的变化。20例健康老年人作为正常对照。结果为:康复治疗后即刻、康复后3周与康复前相比,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分别提高30%和12.6%,组织型纤溶酶原抑制物与激活物比值降低,纤溶活性增高(P<0.01),并高于对照组(P<0.01)。康复训练可部分逆转脑血栓形成患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抑制物的异常改变,提高纤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栓形成 T-PA 康复训练
下载PDF
电针对脑血栓急性期纤溶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钟池 周立忠 +2 位作者 路建平 罗宁 李世荣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1年第12期737-739,共3页
目的 :观察电针治疗对脑血栓形成急性期纤溶功能的影响及其与临床转归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头、体针结合电针进行治疗。用发色底物法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及其快速抑制物 (PAI- 1)的活性。于治疗前、... 目的 :观察电针治疗对脑血栓形成急性期纤溶功能的影响及其与临床转归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头、体针结合电针进行治疗。用发色底物法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及其快速抑制物 (PAI- 1)的活性。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并与一般治疗方法作对照。结果 :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电针治疗后血浆 t- PA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1;PAI- 1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1。结论 :脑血栓形成急性期头、体穴位结合电针治疗能明显提高血浆 t- PA活性 ,降低 PAI- 1水平 ,促进纤溶功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栓形成 电针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神经功能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检测纤溶系统及血小板参数的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杰 《中国实验诊断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66-767,共2页
目的探讨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血小板参数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变化。方法对60例脑梗死患者及6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小板及其参数、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测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梗... 目的探讨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血小板参数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变化。方法对60例脑梗死患者及6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小板及其参数、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测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患者中血小板、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平均血小板容积及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及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及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在脑梗死患者中有显著性改变,提示脑梗死患者存在着血小板活化及纤溶活性减低的现象,凝血系统活性改变在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血小板容积 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脑梗死
下载PDF
疲劳性主动运动训练对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t-PA、PAI活性的影响
15
作者 沈志祥 周士枋 励建安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66-267,共2页
本文以20例亚急性期、恢复早期脑血栓形成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比较了1次疲劳性主动运动训练对其血浆t-PA、PAI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运动后血浆t-PA活性增高30%,PAI活性无显著变化、PAI/t-PA值降低... 本文以20例亚急性期、恢复早期脑血栓形成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比较了1次疲劳性主动运动训练对其血浆t-PA、PAI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运动后血浆t-PA活性增高30%,PAI活性无显著变化、PAI/t-PA值降低,纤溶活性增高(P<0.01),这为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纤溶活性,促进功能恢复提供了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脑血栓形成 疲劳性 T-PA PAI
下载PDF
针灸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后头痛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倩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1年第8期88-91,共4页
目的:探究运用针灸联合中药方剂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后头痛患者,并与单纯西医治疗做对比,观察临床效果,为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纳入2016年3月-2017年12月于本院神经内科治疗的气虚血瘀型脑梗死后头痛的患者... 目的:探究运用针灸联合中药方剂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后头痛患者,并与单纯西医治疗做对比,观察临床效果,为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纳入2016年3月-2017年12月于本院神经内科治疗的气虚血瘀型脑梗死后头痛的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予以针灸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减的方式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清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清中的PAI-1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t-PA水平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AI-1水平低于对照组,t-PA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针灸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临床中确诊的气虚血瘀型脑梗死后头痛的效果明显,能够更好地调节PAI-1、t-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脑梗死后头痛 补阳还五汤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下载PDF
脑血栓患者t—PA与PAI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17
作者 赵化璋 赵玉芳 冷秀梅 《铁道医学》 1991年第3期137-138,共2页
为探讨脑血栓患者纤溶系统功能的异常变化,我们采用发色底物显色法测定了24例脑血栓急性期与恢复期的患者t—PA与PAI的活性,并与15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脑血栓组t—PA活性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血浆PAI活性,在脑血栓急性期明显高于... 为探讨脑血栓患者纤溶系统功能的异常变化,我们采用发色底物显色法测定了24例脑血栓急性期与恢复期的患者t—PA与PAI的活性,并与15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脑血栓组t—PA活性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血浆PAI活性,在脑血栓急性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恢复期血浆PAI活性虽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栓 T-PA PAI 测定
下载PDF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t-PA、PAI-1活性测定及意义 被引量:5
18
作者 雷惠新 汪效松 +2 位作者 张旭 程琼 周秀珍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7年第2期73-75,共3页
目的研究急性脑血管病(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的活性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67例急性脑梗死和53例脑出血患者的t-PA和PAI-1的活性,并计算P/t值,与50... 目的研究急性脑血管病(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的活性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67例急性脑梗死和53例脑出血患者的t-PA和PAI-1的活性,并计算P/t值,与5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急性脑血管病组患者急性期(7d内)血浆t-PA及PAI-1活性均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梗死组P/t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出血组P/t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浆P/t改变不同;脑梗死患者急性期P/t降低,体内处于相对纤溶亢进状态;脑出血患者P/t变化不明显,体内凝血纤溶机制相对平衡;P/t值可以更好地反映血液中的纤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病 脑梗死 脑出血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血浆
原文传递
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岩藻聚糖硫酸酯抗血栓活性比较及机制探讨 被引量:7
19
作者 陈安进 赵雪 张芳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31-434,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岩藻聚糖硫酸酯抗血栓作用并从抗血小板聚集和纤溶两个方面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FeCl3诱导大鼠颈动脉血栓模型,考察4种相对分子质量岩藻聚糖硫酸酯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并通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试法(ELISA)... 目的研究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岩藻聚糖硫酸酯抗血栓作用并从抗血小板聚集和纤溶两个方面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FeCl3诱导大鼠颈动脉血栓模型,考察4种相对分子质量岩藻聚糖硫酸酯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并通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试法(ELISA)测定动物血浆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和纤维蛋白溶酶原(PLG)、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剂(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几个指标观察各组药物对抗血小板聚集及纤溶活性的影响进而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岩藻聚糖硫酸酯可显著减轻血栓湿重,中相对分子质量岩藻聚糖硫酸酯比低相对分子质量表现出更强的抗血栓活性。低相对分子质量组(LF1组和LF2组)显著降低TXB2并同时升高6-keto-PGF1α;中相对分子质量组(MFa和MFb组)只降低TXB2,而对6-keto-PGF1α没有影响。4组岩藻聚糖硫酸酯均使t-PA活性升高、PAI-1活性降低、t-PA/PAI-1比值升高,但对PLG无影响。结论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岩藻聚糖硫酸酯均有明显抗血栓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血小板聚集和纤溶系统活性升高有关,且随相对分子质量不同发挥抗血栓作用的主要机制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藻聚糖硫酸酯 抗血栓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原文传递
血纤溶活性变化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和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汪效松 雷惠新 +2 位作者 张旭 程琼 周秀珍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8年第3期242-245,共4页
目的:研究血纤溶活性变化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和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6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ACI组)和62名健康体检老年人(对照组),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超声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同时测定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 目的:研究血纤溶活性变化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和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6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ACI组)和62名健康体检老年人(对照组),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超声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同时测定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活性。结果:对照组中有颈动脉斑块者与无颈动脉斑块者相比,血浆t-PA降低,PAI-1升高,P/t值升高(P<0.05);观察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急性期血浆t-PA、PAI-1升高,P/t值减少(P<0.05)。结论:颈动脉硬化时,机体纤溶活性处于减低状态;急性脑梗死发生时,纤溶活性处于相对亢进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血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