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gression of hepatic hyperperfusion disorders revealed during follow-up CT scan of digestive system neoplasm
1
作者 Shenjiang Li Wenjie Liang +7 位作者 Guangwen Ju Cui Li Changcheng Li Debin Liu Feng Zhu Yan Zhu Xuefeng Cui Liguang Zheng 《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CAS 2014年第1期19-22,共4页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progression of hepatic hyperperfusion disorders revealed during follow-up contrast material-enhanced 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 scan of digesti...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progression of hepatic hyperperfusion disorders revealed during follow-up contrast material-enhanced 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 scan of digestive system neoplasm. Methods: Three-phase contrast material-enhanced MSCT were performed during the follow-up in patients with digestive system malignant tumor confirmed histologically. The progression of hepatic hyperperfusion disorders revealed on contrast material-enhanced CT image were investigated at the 2 years follow-up with approximately 6 months interval. Results: The hepatic hyperperfusion disorders were showed in 39 patients on follow-up contrast material-enhanced MSCT scans. Among the 39 patients, initial hyperperfusion disorders were revealed in 6 (15.38%), 26 (66.67%), and 7 (17.95%) patients in 6, 12, and 18 months during follow-up respectively. The initial hyperperfusion disorders revealed in 12 months were more frequent than those revealed in 6 months (X2 = 14.82, P 〈 0.05) and 18 months (X2 = 15.02, P 〈 0.05). Among the 39 patients, the hyperperfusion disorders progressed into liver metastasis based on typical CT findings in 37 (94.87%) patients, and were not obvious changes in 2 (5.13%) patients. Among the 37 patients, the hyperperfusion disorders progressed into metastasis in 10 (25.64%) patients in 6 months after the hyperperfusion disorders were revealed, and in 27(69.23%) patients in 12 months. The hyperperfusion disorders developing into metastasis were more in 12 months than those in 6 months (X2= 14.98, P 〈 0.05). Conclusion: Most hepatic hyperperfusion disorders revealed at the follow-up of digestive system neoplasm may be early manifestations of liver metastasis. The careful follow-up of hepatic hyperperfusion disorders is necess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gestive system neoplasm hepatic perfusion disorders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PROGRESSION
下载PDF
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头颈部CTA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25
2
作者 李飞飞 金彪 +3 位作者 邹明 张海兵 李君 王永杰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3年第11期761-764,共4页
目的:探讨低剂量CT(低管电压)扫描技术在头颈部CTA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55例BMI<22.9 kg/m2的成年头颈部血管受检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常规剂量(120 kV、175 mA)和低剂量(80 kV、175 mA)进行64排螺旋CT扫描,利用InSpace、Neu... 目的:探讨低剂量CT(低管电压)扫描技术在头颈部CTA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55例BMI<22.9 kg/m2的成年头颈部血管受检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常规剂量(120 kV、175 mA)和低剂量(80 kV、175 mA)进行64排螺旋CT扫描,利用InSpace、Neuro DSA、3D图像后处理软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分析两组受检者的图像质量和诊断价值评估,并使用卡方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值。结果:结果显示常规剂量图像质量略高于低剂量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信噪比方面低剂量组图像颗粒略增粗,但不影响诊断质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BMI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低剂量组所接受的辐射剂量远低于常规剂量组,CTDlvol与DLP值分别下降71.22%和72.03%。两组病例中分别有1例图像质量为差的病例,经调查系人为因素所致,未纳入本研究统计学范畴。结论:低剂量CTA扫描技术完全可以运用于头颈部血管性病变的斑块筛查、血管狭窄度评估及支架植入术后评估等,同时可大大降低受检者的医源性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针刺激增即时SPECT脑显像识别脑血管病存活脑组织的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郭松鹏 路建平 +3 位作者 韩晓玲 冯志徐 张奇亮 李书英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673-676,共4页
目的 :观察电针刺激增即时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 (SPECT)脑显像显示出的放射性填充病灶 (RFA)与临床神经功能的相关关系 ,为判定存活脑组织 (SCT)提供依据。方法 :测定双侧腧穴电针刺激增后99mTc ECD SPECT脑显像的RFA的容积激增率 (RIV... 目的 :观察电针刺激增即时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 (SPECT)脑显像显示出的放射性填充病灶 (RFA)与临床神经功能的相关关系 ,为判定存活脑组织 (SCT)提供依据。方法 :测定双侧腧穴电针刺激增后99mTc ECD SPECT脑显像的RFA的容积激增率 (RIV)。然后进行以电针刺为主的综合性治疗 ,按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变化 ,计算神经功能恢复率 (RNR)。结果 :37例患者的RNR >18% ,其RIV与RNR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r =0 6 31,P <0 0 1) ;有 35例 4 2处RFA与恢复的神经功能之间存在定量、定位关系 ,被判定为SCT阳性。该技术识别SCT的敏感性为94 5 9% ,特异性为 70 0 0 % ,阳性预测值为 83 33%。结论 :电针刺可即时激增RFA区域SCT的兴奋性 ,增加其对99mTc ECD的摄取。针刺后二次SPECT脑显像可定性、定位、定量显示CVD患者脑内散在的S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活脑组织 脑血管病 针灸疗法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下载PDF
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脑血流变化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吕翠 高波 +3 位作者 唐剑华 于群涛 王英 梁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41-743,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患者脑血流变化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关系。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40例CCCI患者(CCCI组)和20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进行脑血流灌注成像检查,分别在额叶、颞叶、顶叶、枕叶、豆状核、丘脑及深部白质... 目的探讨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患者脑血流变化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关系。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40例CCCI患者(CCCI组)和20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进行脑血流灌注成像检查,分别在额叶、颞叶、顶叶、枕叶、豆状核、丘脑及深部白质手绘感兴趣区,测量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和达峰时间,比较2组CIMT值差异及与上述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CCI组CIMT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83±0.28)mmvs(1.35±0.61)mm,P<0.05];CCCI组额叶、深部白质的脑血流量与CIMT呈负相关(r=-0.38,r=-0.56,P=0.04),达峰时间与CIMT呈正相关(r=0.81,r=0.85,P=0.01),其余部位、参数与CIMT值无相关性。结论 CCCI患者CIMT值增加,其脑CT灌注变化能较好地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脑血管障碍 血流动力学 颈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下载PDF
CT灌注成像评价单侧颈动脉闭塞脑血流动力学与侧支代偿方式 被引量:10
5
作者 程晓青 田建明 +3 位作者 卢光明 左长京 刘嘉 徐嘉璐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83-1187,共5页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联合DSA评估单侧颈动脉闭塞(CAO)患者侧支代偿方式对脑血流动力学状态影响的价值。方法根据DSA结果将38例患者按不同侧支代偿方式分为两组:单纯初级侧支代偿组(n=14,Ⅰ组)和次级侧支代偿或初级和次级侧支共同代...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联合DSA评估单侧颈动脉闭塞(CAO)患者侧支代偿方式对脑血流动力学状态影响的价值。方法根据DSA结果将38例患者按不同侧支代偿方式分为两组:单纯初级侧支代偿组(n=14,Ⅰ组)和次级侧支代偿或初级和次级侧支共同代偿组(n=24,Ⅱ组),分别计算两组患者闭塞侧与对侧CTP参数的均值(CBF、CBV、TTP)和相对比值(rCBF、rCBV、rTTP)。比较两组患者闭塞侧与对侧及组间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第Ⅰ组患者闭塞侧与对侧相比仅TTP值延长(t=7.54,P<0.01);第Ⅱ组患者闭塞侧CBV和TTP值较对侧增大(t=5.49、10.70,P均<0.01)。两组rC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8,P=0.494),rCBV与rTT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32、4.50,P均<0.05)。结论 CTP联合DSA可全面评价CAO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损伤情况以及不同侧支代偿方式脑血流动力学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脑血管障碍 侧支循环 灌注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成窗变异与血管异常 被引量:8
6
作者 张丽萍 唐秉航 +2 位作者 李良才 何亚奇 吴任国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0期531-535,共5页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诊断颅内动脉成窗变异及合并其他血管异常。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653例经头部CTA检查,并诊断为颅内动脉成窗的39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分析颅内动脉成窗的发生率、部位、形态及...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诊断颅内动脉成窗变异及合并其他血管异常。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653例经头部CTA检查,并诊断为颅内动脉成窗的39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分析颅内动脉成窗的发生率、部位、形态及其他血管异常。结果 (1)653例患者共检出39例(5.97%)41个成窗动脉,其中基底动脉成窗检出率3.37%(22个),椎动脉成窗检出率0.31%(2个),大脑前动脉成窗检出率1.22%(8个),前交通动脉成窗检出率0.61%(4个),大脑中动脉成窗检出率0.76%(5个)。后循环成窗以凸透镜型为主(66.67%,16/24),前循环成窗以裂隙型为主(76.47%,1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11,P<0.05)。(2)39例中22例成窗患者合并其他血管异常,以单侧或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最多(10例),其次为颅内动脉瘤(5例)。5例动脉瘤部位均远离成窗部位,位于颈内动脉交通段3例、基底动脉顶端1例、双侧大脑中动脉M2段1例。结论 CTA可以直观、清晰地显示颅内动脉成窗及合并其他血管异常,但血管成窗与血管异常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脑血管障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脑动脉成窗
下载PDF
颈内动脉形态异常的对比影像诊断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被引量:6
7
作者 石宇文 李树欣 +2 位作者 谭理连 熊建群 余琛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38-242,共5页
目的 :比较CT血管造影(CTA)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对颈内动脉形态异常的诊断价值,并探讨颈内动脉形态异常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6月经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126例,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 目的 :比较CT血管造影(CTA)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对颈内动脉形态异常的诊断价值,并探讨颈内动脉形态异常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6月经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126例,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采用Kappa检验,观察CTA、CDFI对颈内动脉形态异常分型的准确性。将所有患者分成脑梗组、TIA组及无症状组,采用方差分析,观察颈内动脉形态异常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结果:76条颈动脉的CTA和CDFI分别与DSA比较,Kappa值=0.95和Kappa值=0.88(P<0.001),提示两者诊断符合率较高;252条颈动脉的CTA与CDFI比较,Kappa值=0.93(P<0.001),提示CTA与CDFI之间具有较高一致性。脑梗组、TIA组及无症状组的颈内动脉形态异常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χ2=16.22,P=0.001),两两比较,脑梗组和TIA组的异常率均高于无症状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脑梗组和TIA组异常率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A和CDFI均可用于评价颈内动脉形态异常。颈内动脉扭曲可能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下载PDF
远隔缺血预适应对脑缺血疗效的SPECT评价 被引量:14
8
作者 何洁 吉训明 +1 位作者 李思颉 李如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1期6-10,共5页
目的通过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观察远隔缺血预适应组与对照组中风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变化,了解SPECT在远隔缺血预适应中的价值。方法 50例患者入选,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成... 目的通过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观察远隔缺血预适应组与对照组中风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变化,了解SPECT在远隔缺血预适应中的价值。方法 50例患者入选,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成两组:远隔缺血预适应组33例,对照组17例。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患单侧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磁共振成像检查除外脑占位病变及脑出血性病变。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显像结果分别进行分析。结果 1)远隔缺血预适应组患者额、颞、顶、枕叶皮质,患侧与对侧相应区域放射性计数比值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底节和丘脑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上述各部位,患侧与对侧相应区域放射性计数比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远隔缺血预适应能改善缺血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通过SPECT检查发现经缺血预适应治疗的患者基底节和丘脑血流灌注改善明显。SPECT可为临床判断疗效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远隔缺血预适应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下载PDF
颅内介入术后即刻头颅CT高密度影像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周龙江 王苇 +3 位作者 张新江 刘振生 王凌云 李澄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12-615,共4页
目的:分析颅内介入术后(包括动脉瘤栓塞、颅内支架植入及急诊动脉溶栓术)即刻CT颅内高密度灶的类型及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患者(其中动脉瘤栓塞术37例,血管支架植入术39例,急诊溶栓术27例)介入治疗术后即刻CT... 目的:分析颅内介入术后(包括动脉瘤栓塞、颅内支架植入及急诊动脉溶栓术)即刻CT颅内高密度灶的类型及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患者(其中动脉瘤栓塞术37例,血管支架植入术39例,急诊溶栓术27例)介入治疗术后即刻CT图像表现。根据其位置、CT值、高密度量及24 h随访结果,术后CT图像颅内高密度病灶被分为3型,即Ⅰ型为正常对比剂分布,Ⅱ型为对比剂滞留或渗出,Ⅲ型为颅内出血。结果:神经介入术后即刻头颅CT检查示Ⅰ型74例(71.8%);Ⅱ型25例(24.3%),其中颅内动脉瘤栓塞术8例,支架植入术6例,动脉溶栓11例;Ⅲ型4例(3.9%),其中颅内动脉瘤栓塞术1例,动脉溶栓3例。结论:正确诊断和鉴别神经介入术后即刻头颅CT高密度表现对指导术后治疗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放射学 介入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CT技术在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春尧 章强 陈慧军 《临床荟萃》 CAS 2017年第9期747-751,共5页
脑侧枝循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诊疗中非常重要,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案选择的重要依据,也能较好的预测患者的预后,因此使用影像学方法快速准确的确定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侧枝循环状态至关重要,本文将系统的回顾目前临床实践... 脑侧枝循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诊疗中非常重要,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案选择的重要依据,也能较好的预测患者的预后,因此使用影像学方法快速准确的确定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侧枝循环状态至关重要,本文将系统的回顾目前临床实践和研究中常用的CT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评价侧枝循环的各种技术及其临床应用,包括单时相CT血管造影、多时相CT血管造影、以及CT灌注成像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病小意外 侧枝循环 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脑卒中后抑郁发病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许士奇 勾丽洁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5期1074-1076,共3页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发病相关因素。方法对入选的237例脑卒中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行为类型、卒中类型、脑卒中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社会支持度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进行记...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发病相关因素。方法对入选的237例脑卒中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行为类型、卒中类型、脑卒中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社会支持度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进行记录。单因素分析t检验和χ2检验;多因素分析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文化程度、卒中类型与PSD的发生无关(P>0.05)。而行为类型A型行为PSD组77例,非PSD组25例,神经功能损伤程度PSD组(28.91±7.56)分,非PSD组(20.10±7.78)分,脑卒中病灶部位左前、左后、右前、右后PSD组为64例、20例、14例、14例;非PSD组25例、36例、30例和34例,社会支持程度PSD组(33.40±3.84)分,非PSD组(42.89±3.91)分,与PSD的发生有关(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A型行为类型者发生PSD的可能性为非A型者的8.642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PSD的发生呈正相关;社会支持程度与PSD发生呈负相关;损伤部位位于左前半球时,最易患PSD。结论PSD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抑郁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抑郁症与焦虑症脑血流灌注SPECT显像对照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金玉新 高德九 刘琳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885-888,共4页
目的:探讨抑郁症、焦虑症患者局部脑血流量(rCBF)的特点及脑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对抑郁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抑郁症患者、17例焦虑症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脑SPECT显像,并比较检查结果。结果:抑郁症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目的:探讨抑郁症、焦虑症患者局部脑血流量(rCBF)的特点及脑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对抑郁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抑郁症患者、17例焦虑症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脑SPECT显像,并比较检查结果。结果:抑郁症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双侧前额叶、颞叶前部、双侧扣带回前部、双侧顶叶、枕叶以及尾状核rCBF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0.01)。焦虑症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额叶、部分颞叶和丘脑的rCBF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0.01)。抑郁症组与焦虑症组相比较,抑郁症组在双侧扣带回前部、右顶叶及尾状核的rCBF明显低于焦虑症组(P<0.05或0.01)。结论:抑郁症和焦虑症对脑血流灌注均有重要影响,抑郁症患者在双侧扣带回前部、右顶叶及尾状核的脑血流灌注明显低于焦虑症组。SPECT脑灌注显像在抑郁症和焦虑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焦虑症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头颈动脉CTA评价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杨斌 吴最新 +2 位作者 俞一歆 单艳娜 牛国忠 《放射学实践》 2007年第10期1033-1037,共5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特征及头颈动脉CTA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7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脑梗死79例,TIA93例,采用头颈动脉CTA检查,分析其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特点及其与脑梗死类型的关系。结果:164例患者头颈动...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特征及头颈动脉CTA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7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脑梗死79例,TIA93例,采用头颈动脉CTA检查,分析其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特点及其与脑梗死类型的关系。结果:164例患者头颈动脉多层CTA图像满足诊断要求,125例显示有颅内外动脉狭窄,其中单纯脑动脉狭窄74例(59%)、单纯颈动脉狭窄32例(26%),颈和脑动脉狭窄并存19例(15%)。单纯脑动脉狭窄、颈和脑动脉狭窄并存发生率在脑梗死组较TIA组高,其中颈和脑动脉狭窄并存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大面积脑梗死及分水岭脑梗死的部位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侧别及Willis环有一定的相关性。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皮层区腔隙性脑梗死的部位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侧别间无明确相关性。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均较高。单纯脑动脉狭窄、颈和脑动脉狭窄并存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侧别及Willis环与脑梗死类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头颈动脉多层CTA可以同时准确评价颅内外动脉的病变情况,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脑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认知行为疗法与西酞普兰对抑郁症患者局部脑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倪爱华 边艳珠 +1 位作者 靳春英 郭树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9期870-871,共2页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与喜酞普兰对抑郁症患者局部脑血流的影响。方法38例抑郁症患者分为认知行为治疗组18例和西酞普兰药物治疗20例。采用99Tcm-双半胱乙酯局部脑血流灌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显像结合感兴趣区(ROI)技术,...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与喜酞普兰对抑郁症患者局部脑血流的影响。方法38例抑郁症患者分为认知行为治疗组18例和西酞普兰药物治疗20例。采用99Tcm-双半胱乙酯局部脑血流灌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显像结合感兴趣区(ROI)技术,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局部脑血流变化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抑郁症状均有改善,但西酞普兰组早于认知行为治疗组;两种治疗方法均可增加右基底节血流量,认知行为治疗组亦有右边缘系统扣带回后部局部血流量增加,西酞普兰组亦有右颞叶后部局部脑血流量增加。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对抑郁症均有效,但改善脑血流的部位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认知行为治疗 西酞普兰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下载PDF
259例中风病中医辨证分型与CT的关系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京 李家邦 +3 位作者 易正佳 梁清华 王小宜 唐北沙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3期211-213,共3页
对259例中风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与 CT 对比分析,发现中经络组的脑出血和脑梗塞发生率相近,出血量偏小,腔隙性梗塞多,预后较好,中脏腑组以脑出血为主,出血量大,预后差;气虚血瘀证组的脑梗塞较重,预后欠佳;痰热内闭心窍证组的脑出血量偏小... 对259例中风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与 CT 对比分析,发现中经络组的脑出血和脑梗塞发生率相近,出血量偏小,腔隙性梗塞多,预后较好,中脏腑组以脑出血为主,出血量大,预后差;气虚血瘀证组的脑梗塞较重,预后欠佳;痰热内闭心窍证组的脑出血量偏小,伴有感染,预后差;脱证多为严重脑出血,预后极差。提示中风病的 CT 表现与中医辨证有一定关系,CT 可作为中风病辨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CT 辨证分型 中医学
下载PDF
老年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晓晴 乔秋博 毕齐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239-241,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并分析320排CT评估的脑血管功能情况与POC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行OPCABG的老年患者213例,并根据是否出现POCD分为病例组28例... 目的:探讨老年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并分析320排CT评估的脑血管功能情况与POC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行OPCABG的老年患者213例,并根据是否出现POCD分为病例组28例和对照组185例,行320排CT检查、评估脑血管功能、神经系统和认知功能;术后14 d再次进行评估,对比分析POCD的危险因素和CT脑灌注成像各参数与 POCD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既往脑血管病、糖尿病、头颅CT 血管造影重度狭窄和CT 脑灌注异常均明显升高( 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脑血管病史(OR=1.837,95% CI:1.075~3.141,P=0.026)和脑灌注异常(OR=3.224,95% CI:2.073~5.013,P=0.000)为POC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期发现脑血管狭窄、脑灌注不良以及维持血糖平稳对于降低POCD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认知障碍 脑血管障碍 糖尿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CT表现及其临床特征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苏亮 施慎逊 +1 位作者 姜兴岳 白亚辉 《上海精神医学》 2008年第2期69-71,78,共4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CT表现和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98例CT确诊脑梗死的患者,进行颅脑CT扫描确定脑部异常病变,根据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分值分为有无抑郁症状两组:卒中后抑郁组(PSD组,n=42)和对照...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CT表现和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98例CT确诊脑梗死的患者,进行颅脑CT扫描确定脑部异常病变,根据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分值分为有无抑郁症状两组:卒中后抑郁组(PSD组,n=42)和对照组(n=56)。结果抑郁的发生率为42.8%。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受教育程度、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颅脑CT比较,结果显示PSD组损害更易发生于左侧半球、皮质、额叶和小脑。PSD组内抑郁量表分值与左侧半球、双侧皮质损害容积成正相关(P<0.05)。结论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较高,CT表现和临床特征有一定特点,额叶、皮质的损害可能是PSD发生的生物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病 抑郁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强迫症与焦虑症、抑郁障碍脑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对照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肖泽萍 陈珏 +6 位作者 李培勇 张明岛 徐勇 邹政 严和 王振 江旭峰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CSCD 2003年第5期506-508,共3页
目的 探讨强迫症患者局部脑血流量 (rCBF)特点及脑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SPECT)对强迫症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 13例强迫症患者、19例正常对照、7例焦虑症和 5例抑郁障碍进行脑SPECT检查 ,并比较检查结果。结果 强迫症患者左颞枕... 目的 探讨强迫症患者局部脑血流量 (rCBF)特点及脑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SPECT)对强迫症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 13例强迫症患者、19例正常对照、7例焦虑症和 5例抑郁障碍进行脑SPECT检查 ,并比较检查结果。结果 强迫症患者左颞枕叶SPECT放射性记数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轻、重度强迫症患者左右两侧尾状核SPECT放射性记数比值的差值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强迫症患者大脑皮层前额叶、额颞叶、颞前叶、颞枕叶、枕前叶等部位 ,左侧脑血流灌注低于右侧 (P <0 .0 1或P <0 .0 5 ) ;强迫症组与焦虑症组相比 ,左侧颞枕叶和两侧枕前叶的SPECT放射性记数比值均较低 (P <0 .0 1或P <0 .0 5 ) ,而与抑郁障碍组相比 ,任一脑区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强迫症可能存在颞叶、尾状核功能障碍 ,大脑皮层脑血流灌注明显不对称 ;强迫症脑血流灌注与焦虑症差异明显 ,而与抑郁障碍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症 焦虑症 抑郁障碍
下载PDF
电子束CT血管造影、B型超声与DSA诊断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隆熙 唐镇生 +1 位作者 江澄川 赵殿辉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11期486-488,共3页
目的探讨电子束CT血管造影(EBCTA)和B型超声(BUS)检查诊断颈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准确性。方法对10例(20根)颅外颈动脉进行EBCTA、DSA和BUS对照研究。结果EBCTA与DSA的吻合率达95%,r=0.9935;BUS与DSA的吻合率仅为65%,r=0.8333,P=0.001... 目的探讨电子束CT血管造影(EBCTA)和B型超声(BUS)检查诊断颈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准确性。方法对10例(20根)颅外颈动脉进行EBCTA、DSA和BUS对照研究。结果EBCTA与DSA的吻合率达95%,r=0.9935;BUS与DSA的吻合率仅为65%,r=0.8333,P=0.001。针对以70%~99%狭窄度为绝对手术指征,EBCTA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BU S则分别为33%、94%、85%、50%和89%。结论EBCTA诊断颅外颈动脉疾病有明显的优越性和可行性,且与DSA有互补作用;BUS对斑块溃疡具高度敏感性,但单独使用有漏诊和误诊的可能,需与EBCTA或DSA结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颈动脉狭窄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超声检查
下载PDF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在颅内外动脉搭桥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20
作者 何洁 吉训明 +1 位作者 张人玲 翟勇 《中国卒中杂志》 2010年第2期110-114,共5页
目的采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r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观察缺血性卒中患者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前后脑血流灌注变化,了解SPECT在颅内外动脉搭桥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 目的采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r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观察缺血性卒中患者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前后脑血流灌注变化,了解SPECT在颅内外动脉搭桥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手术前后脑血流灌注显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分别比较手术前和手术后有无侧支代偿患者脑血流灌注显像。结果 12例患者额、颞叶病变侧与对侧相应区域放射性计数比值手术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顶、枕叶、基底节及丘脑手术前后无统计学异(P>0.05)。手术前或手术后有无侧支代偿患者上述各部位病变侧与对侧相应区域放射性计数比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搭桥手术可改善脑循环代偿不足脑组织的血流灌注,以额、颞叶血流灌注改善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脑血管重建术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