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椎退行性疾病Bryan间盘置换术后椎旁骨化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韩骁 田伟 +4 位作者 刘波 何达 吕艳伟 马驰 王晋超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16,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Bryan间盘置换后节段活动度、假体偏移程度及倾斜角度与椎旁骨化(PO)的关系。方法选取颈椎退行性疾病行Bryan间盘置换患者76例(手术节段90个),平均随访时间均超过10年。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 目的探讨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Bryan间盘置换后节段活动度、假体偏移程度及倾斜角度与椎旁骨化(PO)的关系。方法选取颈椎退行性疾病行Bryan间盘置换患者76例(手术节段90个),平均随访时间均超过10年。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拍射X线光片,测量置换节段活动度;末次随访时在冠状位重建CT图像上测量假体偏移程度及假体的倾斜角度,并采用Mc Afee分型判断末次随访时PO分级。回顾性分析末次随访时发生4级PO的影响因素,假体偏移程度及倾斜角度与PO分级及节段活动度的关系。结果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活动度分别为9.2°±4.7°、8.2°±4.8°、8.7±5.1°,各时间段比较P均>0.05;末次随访时节段活动度与术后3个月时节段活动度呈正相关(r=0.572,P<0.01)。末次随访时冠状位假体偏移程度的中位数为0.61(0~7.08)mm,假体倾斜角度的中位数为0.84°(0.01°~9.79°);末次随访时假体偏移程度与末次随访置换节段活动度呈负相关(r=-0.379,P=0.001)。末次随访时发生4级PO共17个节段(15例)、0~3级PO共73个节段(63例),PO 4级患者手术时年龄大于0~3级患者(P<0.05),术后3个月及随访时置换节段活动度均低于0~3级患者(P均<0.01)。与冠状位假体偏移程度≤3 mm患者比较,>3 mm患者置换节段末次随访PO分级更高、节段活动度更低(P均<0.01)。与冠状位假体倾斜角度≤5°患者比较,>5°患者置换节段末次随访PO分级更高、节段活动度更低(P均<0.05)。结论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术后患者保持早期置换节段活动度,可有效避免4级PO的发生;假体安放偏离中心或在冠状位发生倾斜均会造成远期随访时PO分级更高,并对远期活动度产生影响,尤其避免偏移程度超过3 mm或倾斜程度超过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退行性疾病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 节段活动度 假体位置 异位骨化 椎旁骨化
下载PDF
两种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0
2
作者 陈永和 唐劲忠 +4 位作者 黄胜 刘少喻 彭新生 邹学农 万勇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5年第1期10-16,共7页
目的:探讨单开门、双开门两种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73例行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开门组32例、双开门组41例。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单开门、双开门两种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73例行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开门组32例、双开门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改善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73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4.8个月(24~52个月),随访2年后失访3例。单开门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优于双开门组(P<0.05)。单开门组和双开门组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66%±18%和58%±2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开门组术后C5神经根麻痹、脑脊液漏、切口感染发生率(6%、3%、3%)低于双开门组(7%、1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单开门组肩颈椎轴性症状发生率(31%)高于双开门组(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两种术式治疗多节段颈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相似;单开门术式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优势,而双开门术式肩颈轴性症状发生率则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管狭窄 颈椎病 骨化 后纵韧带 退行性疾病 椎管扩大成形术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颈椎前路Hybrid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 被引量:5
3
作者 齐英娜 李春根 +7 位作者 柳根哲 尹辛成 彭亚 孙佩宇 陈超 郑皓云 祝永刚 郭雨霞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1年第1期80-85,共6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Hybrid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术后1年影像学上间盘置换节段异位骨化的发生率。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8年4月接受颈椎前路Hybrid术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并获得完整临床随访资料的3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Hybrid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术后1年影像学上间盘置换节段异位骨化的发生率。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8年4月接受颈椎前路Hybrid术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并获得完整临床随访资料的3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4例获得完整影像学随访资料,男15例,女20例,年龄39~70(55.57±7.73)岁,手术出血量20~100(40.29±18.39)ml,住院时间4~28(11.03±4.63)d,随访时间(12.97±1.36)个月。采用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Tanaka Yasushi Cervical Spondylitis Symptom Scale 20 Score,YT20)及日本矫形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术后1年通过X线依据McAfee标准评价Hybrid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的情况,并对是否发生异位骨化患者进行分组,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末次随访时平均YT20评分和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JOA平均改善率为(70.66±0.44)%。24个节段中10个节段出现异位骨化,发生率为41.70%,其中Ⅰ级为29.20%,Ⅱ级为12.50%。异位骨化发生和未发生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术前、术后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YT20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异位骨化发生患者YT20评分明显低于未发生患者。结论:Hybrid术近期临床疗效满意,异位骨化发生的原因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退行性疾病 Hybrid术 异位骨化
下载PDF
颈椎不同退变程度对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后椎旁骨化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宋卿鹏 田伟 +3 位作者 何达 韩骁 李祖昌 王晋超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8年第5期321-324,329,共5页
背景:椎旁骨化(paravertebral ossification,PO)是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CADR)后常见的并发症,目前关于颈椎不同退变程度对CADR术后PO的影响尚不明确。目的:探讨颈椎不同退变程度与Bryan人工间盘置... 背景:椎旁骨化(paravertebral ossification,PO)是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CADR)后常见的并发症,目前关于颈椎不同退变程度对CADR术后PO的影响尚不明确。目的:探讨颈椎不同退变程度与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后PO及手术节段活动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7年12月行单节段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且随访时间超过10年的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71例,男44例,女27例;年龄26~69岁,平均(45.9±8.1)岁;C3/4节段2例,C4/5节段15例,C5/6节段45例,C6/7节段9例。按术前CT及MRI结果将患者分为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组28例,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症组43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拍摄颈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并测量手术节段活动度,于末次随访时拍摄颈椎CT,并采用Mc Afee分型方法评估PO分级。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手术节段活动度及PO分级的差异,采用连续变量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分级变量Mann-Whitney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后远期PO的发生率为93.0%(66/71),其中高等级PO的发生率为35.2%(25/71)。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组中89.3%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出现PO(25/28),其中高等级PO的发生率为10.7%(3/28);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症组中95.4%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出现PO(41/43),其中高等级PO的发生率为51.2%(22/43)。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组术前手术节段活动度为9.5°±4.7°,术后3个月为11.1°±3.6°,末次随访时为10.5°±4.6°;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症组术前手术节段活动度为9.8°±4.5°,术后3个月为8.6°±4.9°,末次随访时为7.3°±5.5°。两组患者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与PO分级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类型的颈椎退行性疾病会影响人工间盘置换术后PO的形成与手术节段活动度。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症患者CADR术后PO的分级更高,且手术节段活动度低于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 颈椎退行性疾病 椎旁骨化
下载PDF
假体张口角度变化对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胡凌云 刘浩 +4 位作者 孟阳 杨毅 王贝宇 丁琛 张建英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1年第12期977-984,共8页
目的:分析术后即刻植入假体张口角度变化对人工颈椎间盘置换(CDA)术后异位骨化(HO)的影响,为预防或减少术后HO、维持假体的长期有效活动而在植入技术的改进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单节段Prestige-LP CDA且临床和影像学随访至少... 目的:分析术后即刻植入假体张口角度变化对人工颈椎间盘置换(CDA)术后异位骨化(HO)的影响,为预防或减少术后HO、维持假体的长期有效活动而在植入技术的改进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单节段Prestige-LP CDA且临床和影像学随访至少3年的95例病例。HO评价采用McAfee HO分级系统。评价的影像学参数包括目的节段椎间隙角(DSA)、节段活动度(SROM)、假体前后移位和下沉及假体-终板覆盖率。临床功能评分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和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分析术后即刻DSA(假体张口角)相对于术前的变化(△DSA)对HO形成的影响,并评价术后即刻假体张口角度变化对HO重要危险因素和临床效果的影响。结果:术后即刻假体张口后凸增加病例(△DSA≤-2°)中HO的发生率及程度均显著高于假体张口前凸增加的病例(△DSA>-2°,P<0.05);假体张口后凸增加病例末次随访SROM也显著低于假体张口前凸增加的病例(P<0.05)。在△DSA>-2°的病例中,△DSA与HO的发生也存在明显的关联(P<0.05);术后即刻张口前凸增加大于5°病例中HO发生率及程度均显著高于张口前凸增加小于5°的病例(P<0.05);临床功能评分与术后即刻DSA的增加程度或HO的发生无显著关联;与张口前凸增加小于5°的病例相比,张口前凸增加大于5°的病例呈现出更大的假体前移位、更低的假体-终板覆盖率(P<0.05),以及比术前更低的SROM(P<0.05)。结论:对假体张口角度的过度改变与CDA术后HO的发生和发展有关,通过与椎间隙相对平行的终板准备而适当地维持假体张口变化可能是预防或减少HO形成和保障CDA术后长期疗效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 颈椎退行性疾病 异位骨化 张口角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