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satellite Alterations of RASSF1A Gene and Development of Cervical Carcinoma 被引量:1
1
作者 赵富玺 燕杰 +2 位作者 刘润花 王喜英 崔克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1期45-51,共7页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satellite alterations of RASSFIA gen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ervical carcinoma,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HPV16 infection. Methods: Two sites of microsatellite po...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satellite alterations of RASSFIA gen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ervical carcinoma,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HPV16 infection. Methods: Two sites of microsatellite polymorphism of RASSFIA gene were selec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technique was used to detect LOH and MSI in 50 cases of cervical carcinoma and 40 cases of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 and to detect the infection state of HPV16. Results: At D3S1478 and D3S4604, the LOH rates of cervical carcinomas were 32.6% (14/43) and 48.9% (23/47), the MSI rates were 14% (6/43) and 19.1% (9/47), respectively. The LOH rates of CINs were 31.4% (11/35) and 39.5% (15/38), the MSI rates were 11.4% (4/35) and 15.8% (6/38),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cervical carcinomas and CINs in respect to their positive rates of LOH and MSI at D3S1478 and D3S4604 (P〉0.05).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OH rates at D3S1478 and D3S4604 between the stage Ⅰ-Ⅱ and Ⅲ-Ⅳ cervical carcinomas and between the well/moderately differentiated cervical carcinomas and the poorly differentiated cervical carcinomas (P〈0.05). The positive rates of LOH and MSI for CIN Ⅲ and noninvasive cervical carcinoma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CIN Ⅰ-Ⅱ. The rates of infection of HPV16 in cervical cancer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CIN and in normal cervical tissues (P〈0.05), and the incidence of LOH of RASSFIA gene was higher in HPV16(+) than that in HPV16(-) (P〈0.05). Conclusion: The RASSFIA gene change is a relatively late event in cervical carcinomas. The detection of LOH and MSI of RASSFIA gene might be helpful to the early diagnosis and the screening of cervical carcinoma. It might also be useful for predicting the prognosis of cervical carcino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SSF1A gene Loss of heterozygosity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cervical carcinoma human papillomavirus
下载PDF
GENETIC INSTABILITY IN CERVICAL CARCINOMA
2
作者 赵旻 伍欣星 +3 位作者 邱小萍 李晖 戴天力 谭云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46-250,共5页
Objective: The role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in the development of cervical carcinoma has been clearly established but other factors could be involved in cervical tumorigenesis such as loss of heterozygosity (LOH... Objective: The role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in the development of cervical carcinoma has been clearly established but other factors could be involved in cervical tumorigenesis such as loss of heterozygosity (LOH) and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I).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genetic instability in cervical carcinoma tissues and provide evidence for discovering new tumor suppressor genes and screening diagnostic molecular marker of cervical carcinoma. Methods: Fifty primary cervical carcinoma samples from high-incidence area were analyzed by PCR for HPV16 infection, LOH and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Results: HPV16 was detected in 88% of the cases. Sixty-six percent of total cases showed LOH with no more than 3 different loci per case. The highest frequency of the allelic loss was found in D18S474 (18q21, 40.5%). MI was detected in 4 cases (8%) only. Conclusion: Different percentages of LOH on specific chromosomal regions were found and MI was very infrequent in cervical carcinoma. The putative suppressor gene(s) could be located on specific chromosome regions such as 18q, and genetic instability could be involved in cervical tumorigene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vical carcinoma human papillomavirus Genetic instability Loss of heterozygosity PCR[1]
下载PDF
微卫星不稳定性在泌尿系统及妇科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王睿宇 侯一夫 冉清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10期92-100,共9页
随着在越来越多的肿瘤中发现微卫星不稳定性(MSI)/错配修复缺陷存在,以及针对MSI阳性肿瘤患者的一类特殊免疫治疗药物——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或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使用,MSI已经成为预测肿瘤预后以及指导免疫治疗的一... 随着在越来越多的肿瘤中发现微卫星不稳定性(MSI)/错配修复缺陷存在,以及针对MSI阳性肿瘤患者的一类特殊免疫治疗药物——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或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使用,MSI已经成为预测肿瘤预后以及指导免疫治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本文主要综述MSI的发生机制、检测方法及其在泌尿系统、妇科常见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为后续MSI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卫星不稳定性 尿路上皮癌 膀胱癌 前列腺癌 肾癌 子宫内膜癌 卵巢癌 宫颈癌 综述
下载PDF
宫颈癌患者基因组遗传不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伍欣星 赵旻 +3 位作者 李晖 邱小萍 谭云 戴天力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90-193,共4页
目的 研究中国宫颈癌高发区宫颈癌患者基因组遗传不稳定性改变 ,为寻找宫颈癌相关内源因子提供依据。方法 从GenBank中选取 8对微卫星DNA引物 ,采用PCR 变性PAGE 银染方法检测 5 0例宫颈癌 (来自高发区 )活检组织及其对照 (同病例血... 目的 研究中国宫颈癌高发区宫颈癌患者基因组遗传不稳定性改变 ,为寻找宫颈癌相关内源因子提供依据。方法 从GenBank中选取 8对微卫星DNA引物 ,采用PCR 变性PAGE 银染方法检测 5 0例宫颈癌 (来自高发区 )活检组织及其对照 (同病例血液 )样品的杂合性丢失 (LOH)和微卫星不稳定 (MI)。结果 LOH总检出率为 6 6 % (33/5 0 ) ,其中 ,D18S4 74 (染色体18q2 1)LOH达 4 0 .5 % ;染色体 3p2 1.2 3p2 1.3中微卫星位点D3S14 78,LOH达 31.7% ;并且在原位癌与浸润癌中 ,LOH分布也有一定差异。MI在宫颈癌患者基因组中仅存在少数微卫星位点 ,总的发生率较低 ,为 8% (4/5 0 )。结论 除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HPVhr)感染外 ,细胞内源基因的改变在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高频LOH位点 18q2 1D18S4 74、3p2 1.2 3p2 1.3D3S14 78可能存在潜在的宫颈癌抑癌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基因组 遗传不稳定性 微卫星不稳定 杂合性丢失
下载PDF
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中micRNA-21表达及与人乳头瘤病毒的关系 被引量:4
5
作者 高冬梅 李小文 +2 位作者 张媛媛 朱明玥 马斌林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4117-4118,共2页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妇女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Ⅲ级和子宫颈癌组织中miRNA-2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子宫颈癌中miRNA-21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鳞状细胞癌、CINⅠ...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妇女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Ⅲ级和子宫颈癌组织中miRNA-2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子宫颈癌中miRNA-21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鳞状细胞癌、CINⅠ~Ⅲ级病变组织中miRNA-21的表达情况,并对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中miRNA-21与HPV感染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miRNA-21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CINⅢ级、Ⅰ和Ⅱ级病变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是8.19±1.96,5.19±1.75,3.78±0.81。在HPV16阳性和阴性病变中miRNA-21表达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4.62±0.74 vs 3.57±0.70,P=0.014)。结论 miRNA-21在子宫颈癌前病变以及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且与高危型HPV16感染相关联,因此,miRNA-21可被作为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的早期筛查及早期诊断的分子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瘤变 子宫颈鳞状细胞癌 MICRO RNAS 人乳头瘤病毒
下载PDF
MSI和HPV16在鼻腔鼻窦肿瘤组织中的作用 被引量:4
6
作者 余文发 王萍 +6 位作者 王兰辉 张爱民 李春鸣 卢振民 连荣 毛贺娟 李靖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初步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16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在鼻腔鼻窦肿瘤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等方法,检测57例鼻窦鼻腔肿瘤组织MSI的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对HPV16进行检测。... 目的初步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16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在鼻腔鼻窦肿瘤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等方法,检测57例鼻窦鼻腔肿瘤组织MSI的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对HPV16进行检测。结果HPV16抗原表达的阳性细胞在凹空细胞处分布较多,恶性肿瘤组HPV16感染率(28.0%)低于IP组(58.3%)和IP伴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62.5%)组(P<0.05);IP伴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组HPV16感染率与IP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空白对照组无阳性表达。恶性肿瘤组MSI的阳性表现率(36.0%)高于内翻性乳头状瘤组(0),差异有显著性(P<0.01);IP伴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组MSI的阳性表现率(12.5%)低于恶性肿瘤组(36.0%),差异有显著性(P<0.05);IP伴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组MSI的阳性表现率高于内翻性乳头状瘤组(P<0.05)。结论HPV16可能是鼻窦鼻腔肿瘤的重要致病因素,MSI亦可能与鼻窦鼻腔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但HPV16可能不是通过MSI诱发鼻窦鼻腔恶性肿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腔鼻窦肿瘤 人乳头状瘤病毒 内翻性乳头状瘤 微卫星不稳定性
下载PDF
FHIT基因与宫颈癌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刘辉 彭芝兰 +3 位作者 刘珊玲 王和 唐茜萍 何斌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03-605,共3页
目的 探讨 FHIT基因在宫颈癌发生中的作用及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和组织分化程度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 FHIT基因的 2个微卫星多态标记对 4 2例宫颈癌进行杂合性丢失 (L OH)和微卫星不稳定性 (MI)分析。结果 在 D3S12 34和 D3S130 0座位... 目的 探讨 FHIT基因在宫颈癌发生中的作用及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和组织分化程度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 FHIT基因的 2个微卫星多态标记对 4 2例宫颈癌进行杂合性丢失 (L OH)和微卫星不稳定性 (MI)分析。结果 在 D3S12 34和 D3S130 0座位上 ,L OH频率分别为 5 2 .5 % (2 1/ 4 0 )、70 .8% (17/ 2 4 ) ,MI频率分别为2 2 .5 % (9/ 4 0 )、2 0 .83% (5 / 2 4 )。FHIT基因改变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和组织分化程度无关。结论  FHIT基因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性研究 宫颈癌 FHIT基因 杂合性丢失 微卫星不稳定性
下载PDF
染色体遗传不稳定性在宫颈癌病因中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岿然 赵敏 张淑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9期3245-3247,共3页
目的分析宫颈癌组织3号染色体的杂合性丢失(LOH)、微卫星不稳定性(MI)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探讨遗传不稳定性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D3S1234、D3S1300、D3S1481三个微卫星位点,应用PCR-聚丙烯酰胺-银染技术对67例... 目的分析宫颈癌组织3号染色体的杂合性丢失(LOH)、微卫星不稳定性(MI)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探讨遗传不稳定性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D3S1234、D3S1300、D3S1481三个微卫星位点,应用PCR-聚丙烯酰胺-银染技术对67例宫颈癌组织进行杂合性缺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分析。结果 67例宫颈癌中有48例(71.6%)至少有一个位点LOH阳性,有25例(37.1%)至少有一个位点MI阳性;LOH阳性率Ⅲ、Ⅳ期大于Ⅰ、Ⅱ期,鳞癌明显高于腺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中、低分化癌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阳性率Ⅲ、Ⅳ期大于Ⅰ、Ⅱ期,腺癌高于鳞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癌高于中、高分化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阳性者均为LOH阳性。结论 3号染色体短臂可能存在宫颈癌相关抑癌基因,LOH及MI是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杂合子丢失 微卫星不稳定性 遗传不稳定性
下载PDF
子宫颈癌微卫星不稳定性和HPV感染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石淑贤 耿力 康宏伟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3年第4期250-252,共3页
目的 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 (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 ,MI)及人乳头瘤病毒 (HPV)感染与宫颈癌的相关性。方法  2 2例宫颈浸润性鳞癌石蜡标本 ,选取 3、 5、 6号染色体上的 3个微卫星位点D3S1 2 89、D5S4 0 6、D6S2 77进行MI分析 ;选... 目的 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 (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 ,MI)及人乳头瘤病毒 (HPV)感染与宫颈癌的相关性。方法  2 2例宫颈浸润性鳞癌石蜡标本 ,选取 3、 5、 6号染色体上的 3个微卫星位点D3S1 2 89、D5S4 0 6、D6S2 77进行MI分析 ;选用HPV 1 6 / 1 8型特异引物进行HPV检测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Ki6 7蛋白的表达。结果 在宫颈癌标本中 3个位点均未发现MI和杂合性缺失 (LOH)的改变 ;HPV1 6 / 1 8检出率为 77 3% ,Ki6 7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3个微卫星位点未见MI和LOH的改变 ,与国外报道不同 ,可能与种族差异有关。HPV分型及Ki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微卫星不稳定性 人乳头瘤病毒(HPV) KI67
下载PDF
宫颈癌中RASSF1A基因高度甲基化及微卫星变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燕杰 赵富玺 《医学综述》 2006年第22期1368-1370,共3页
新近克隆出来的Ras相关区域家族1A基因(RASSF1A)已被确认为一种候选抑癌基因(TSGs),位于人类染色体3p21.3上。RASSF1A基因失表达见于多种人类肿瘤中,如肺癌、乳腺癌、肝癌、宫颈癌、肾癌等,表明了其在致癌作用中的重要性。高度甲基化和... 新近克隆出来的Ras相关区域家族1A基因(RASSF1A)已被确认为一种候选抑癌基因(TSGs),位于人类染色体3p21.3上。RASSF1A基因失表达见于多种人类肿瘤中,如肺癌、乳腺癌、肝癌、宫颈癌、肾癌等,表明了其在致癌作用中的重要性。高度甲基化和微卫星变异(mic-rosatellite alterations)是导致RASSF1A基因失活的主要机制,其参与了细胞凋亡信号的转导、微管的稳定作用和有丝分裂的进程,作为一种Ras负向调节因子阻止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凋亡,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宫颈癌中存在RASSF1A基因的表达缺失,且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RASSF1A基因 高度甲基化 微卫星变异 人乳头状瘤病毒
下载PDF
宫颈上皮内瘤变染色体遗传不稳定性的研究
11
作者 刘岿然 冯天达 张淑兰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2期77-79,共3页
目的分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3号、10号染色体的HPV感染状态、杂合性丢失(LOH)、微卫星不稳定性(MI),以寻求CIN进展为宫颈癌的分子机制。方法选择D3S1234,D3S1300,D10S541和D10S16874个微卫星位点,应用PCR-聚丙烯酰胺-银染技术对87... 目的分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3号、10号染色体的HPV感染状态、杂合性丢失(LOH)、微卫星不稳定性(MI),以寻求CIN进展为宫颈癌的分子机制。方法选择D3S1234,D3S1300,D10S541和D10S16874个微卫星位点,应用PCR-聚丙烯酰胺-银染技术对87例CIN组织进行HPV感染状态,LOH,MI分析。结果87例CIN中,30例HPV感染阳性(34.5%);48例至少有1个位点LOH阳性(55.2%),LOH阳性率在CINⅢ明显高于CINⅠ及CINⅡ(P<0.05),在HPV感染阳性组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19例至少有1个位点MI阳性(37.1%),MI阳性率在CINⅢ明显高于CINⅠ及CINⅡ(P<0.05),所有MI阳性者均为LOH阳性。结论3号、10号染色体可能存在宫颈癌相关抑癌基因,LOH及MI是CIN进展为宫颈浸润癌的重要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瘤变 人乳头瘤病毒 杂合性丢失 微卫星不稳定性 遗传不稳定性
下载PDF
FHIT基因微卫星不稳定性及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的关系
12
作者 王喜英 赵富玺 +1 位作者 孟健 刘润花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第5期44-47,共4页
目的探讨FHIT基因微卫星不稳定性及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的关系.方法选取FHIT基因的两个微卫星多态标记,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对50例宫颈癌及4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组织进行微卫星不稳定性及HPV16感... 目的探讨FHIT基因微卫星不稳定性及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的关系.方法选取FHIT基因的两个微卫星多态标记,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对50例宫颈癌及4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组织进行微卫星不稳定性及HPV16感染的检测.结果在D3S1234和D3S4103位点上宫颈癌的MI发生率分别为18%、14%;CIN的MI发生率分别为12.5%、7.5%.宫颈癌与CIN在两个位点上的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宫颈癌在两位点上MI发生频率均高于CIN,且高级别CIN发生率高于低级别CIN.HPV感染的阳性组中MI发生率为31.8%,阴性组MI发生率为16.7%,但两组间M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宫颈癌中存在FHIT基因的MI,准确检测MI有利于对宫颈癌的预后作出客观估计,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FHIT基因 微卫星不稳定性.
下载PDF
宫颈染色体3p14杂合性缺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炯 孙小妹 +3 位作者 龚志强 许小明 王川来 李燕坤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5年第4期31-34,共4页
目的探讨宫颈癌染色体3p14区域D3S1300、D3S1600位点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l)及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频率,为准确定位宫颈癌相关肿瘤抑制基因位点提供实验依据,并探讨LOH及MSI与宫颈... 目的探讨宫颈癌染色体3p14区域D3S1300、D3S1600位点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l)及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频率,为准确定位宫颈癌相关肿瘤抑制基因位点提供实验依据,并探讨LOH及MSI与宫颈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p14区域两个微卫星多态性位点,显微分离提取41例宫颈癌石蜡切片中的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经PCR扩增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硝酸银染色,进行LOH及MSI研究。结果41例样本中有25例至少存在一个位点的LOH,D3S1300位点LOH的频率为35%,D3S1600位点LOH的频率为28%。MSI发生频率相对较低,D3S1300的MSI频率为7.5%,D3S1600的MSI频率为12.8%。D3S1300、D3S1600位点LOH的发生率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相关性有显著意义(P<0.05),而MSI与之无显著的差别(P>0.05)。结论3p14区域内D3S1300、D3S1600位点具有较高的LOH,提示这两个微卫星位点附近可能存在尚未克隆的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宫颈癌染色体3p14区域LOH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成正相关,提示检测该区域的LOH可作为病程进展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MSI在本研究中与宫颈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无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杂合性缺失 微卫星不稳定性 染色体3p14 肿瘤抑制基因 染色体3p14 微卫星不稳定性 基因杂合性缺失 宫颈癌发生 稳定性研究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肿瘤抑制基因 基因位点 临床分期
下载PDF
宫颈癌染色体微卫星不稳定性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状态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岿然 林蓓 +2 位作者 张淑兰 宋扬 于毅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405-407,共3页
目的 分析宫颈癌组织染色体微卫星不稳定性与人乳头瘤病毒 (HPV)感染状态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  2 0 0 1年 7月至 2 0 0 3年 1月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及辽宁省肿瘤医院应用PCR 聚丙烯酰胺凝胶 硝酸银银染技术 ,检... 目的 分析宫颈癌组织染色体微卫星不稳定性与人乳头瘤病毒 (HPV)感染状态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  2 0 0 1年 7月至 2 0 0 3年 1月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及辽宁省肿瘤医院应用PCR 聚丙烯酰胺凝胶 硝酸银银染技术 ,检测 6 0例宫颈癌组织 3p染色体 3个位点微卫星不稳定性与HPV感染状态。结果  2 3例宫颈癌组织存在微卫星不稳定 (38 3% ) ,微卫星不稳定性与分期、组织学类型及病理分级有关 ,与HPV感染无关。结论 微卫星不稳定性是一个独立于HPV感染之外的因素 ,在宫颈癌尤其腺癌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染色体 微卫星不稳定性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诊断
原文传递
原发性肝癌染色体8p、16q遗传变异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后龙 巩丽 +5 位作者 李艳红 刘小艳 兰淼 张贺龙 张伟 冯英明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1年第5期844-849,共6页
目的:分析人肝癌(HCC)组织中染色体8p、16q部分基因及染色体片段的遗传变异及与临床病理关系,初步筛选HCC相关的抑癌基因。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银染法分析45例HCC组织标本中染色体8p和16q的杂合性丢失(LOH)及微... 目的:分析人肝癌(HCC)组织中染色体8p、16q部分基因及染色体片段的遗传变异及与临床病理关系,初步筛选HCC相关的抑癌基因。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银染法分析45例HCC组织标本中染色体8p和16q的杂合性丢失(LOH)及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结果:发生LOH的总频率为68.89%(31/45),其中D16S511位点的发生LOH率最高为53.33%(24/45),其次是D8S261(39.02%,16/41)和D8S499(34.88%,15/43)。MSI出现的总频率为11.11%(5/45),出现在三个微卫星位点(D8S261、D8S499及D16S511)上。结论:染色体16q23、8p22-21.3及8p12区域的LOH发生频率高,其可能存在与HCC发生发展相关的新的抑癌基因,特定位点的遗传变异可能与HBV感染、临床病理恶性程度等预后因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变异 杂合性丢失 微卫星不稳定 肝细胞肝癌 染色体
原文传递
宫颈癌染色体3p14杂合性缺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与HPV感染
16
作者 胡小青 李隆玉 喻晓洁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1979-1982,共4页
目的:探讨宫颈癌染色体3p14区域D3S1300、D3S1600位点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及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LOH)与HPV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3p14区域两个微卫星多态性位点,对41例宫颈癌石蜡切片中的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经PCR扩增及聚丙烯酰胺凝胶... 目的:探讨宫颈癌染色体3p14区域D3S1300、D3S1600位点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及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LOH)与HPV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3p14区域两个微卫星多态性位点,对41例宫颈癌石蜡切片中的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经PCR扩增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色,进行LOH及MSI检测,并采用HC-Ⅱ法检测患者高危型HPV感染情况。结果:41例样本中有25例至少存在1个位点的LOH,有8例发生MSI,频率相对较低。D3S1300、D3S160O位点LOH的发生率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相关性有显著意义(P<0.05),而MSI与之无显著差异(P>0.05)。D3S1300、D3S1600位点LOH和MSI的发生率与HPV感染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3p14区域内D3S1300、D3S1600位点具有较高的LOH,提示这两个微卫星位点附近可能存在尚未克隆的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其杂合性缺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与HPV感染均无明显相关,是独立于HPV感染之外的发病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杂合性缺失 微卫星不稳定性 人乳头瘤病毒
原文传递
宫颈癌基因组HLA-Ⅰ类基因微卫星不稳定和杂合性缺失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荣媛 吴绪峰 +2 位作者 陈冠民 赵旻 伍欣星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42-346,共5页
目的 探讨人白细胞抗原 Ⅰ类基因在宫颈癌中微卫星不稳定和杂合性缺失的情况 ,并构建宫颈癌基因组在该区域的精细缺失图谱。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长度多态性 银染技术 ,对 3 0例宫颈癌活检标本进行杂合性缺失和微卫星不稳定... 目的 探讨人白细胞抗原 Ⅰ类基因在宫颈癌中微卫星不稳定和杂合性缺失的情况 ,并构建宫颈癌基因组在该区域的精细缺失图谱。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长度多态性 银染技术 ,对 3 0例宫颈癌活检标本进行杂合性缺失和微卫星不稳定的检测。结果 在 3 0例宫颈癌活检组织中 ,有 2 3例( 76.7% )存在有 1个或多个位点的杂合性缺失 ,微卫星位点C3 2 11的杂合性缺失频率最高 ,可达5 0 % ( 15 /3 0 )。微卫星不稳定的发生率为 66.7% ( 2 0 /3 0 ) ,其中位点D6S2 5 8发生微卫星不稳定频率最高 ,达 40 % ( 12 /3 0 )。结论 人白细胞抗原 Ⅰ类基因的微卫星不稳定和杂合性缺失在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发现位点C12 5~C3 2 11之间是宫颈癌患者的一个最小的共同缺失区域 ,该区域可能存在有与宫颈癌相关的抑癌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微卫星不稳定 杂合性缺失 癌基因 人白细胞抗原 HLA-Ⅰ 活检标本 微卫星位点 多态性 发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