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8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dvances in 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
1
作者 Bin Fan Fanghe Luo Yue Ma 《Expert Review of Chinese Medical》 2024年第1期27-31,共5页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treatment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 has been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and achieved good clinical results.However,with the continuous extension of follow-up time,the fusio...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treatment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 has been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and achieved good clinical results.However,with the continuous extension of follow-up time,the fusion segment-associate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emerged gradually.Reserved cervical stability and activity,the concept of non-fusion was born.As a non-fusion technique,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CADR)developed rapidly.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prosthesis materials and design concepts,and specification and proficiency of surgical procedures,CADR has achieved better short and mid-term clinical efficacy than ACDF.Compared with ACDF,the main advantages of CADR are that the postoperative recovery is quick,the activity and stability of cervical vertebra are maintained,the height of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space is restored,and the stress of adjacent segments and the rate of surgical renovation are reduced.In clinical work,as an emerging technology,CADR requires spine surgeons to control the surgical indications,contraindications,and patients'conditions strictly.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CADR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cervical spondylosis research progress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a modified surgical position in anterior approach for total 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 被引量:3
2
作者 Wen-Xiu Hou Hao-Xuan Zhang +2 位作者 Xia Wang Hai-Ling Yang Xiao-Rong Luan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0年第1期38-45,共8页
BACKGROUND Total 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TDR)has been considered a safe and effective alternative surgical treatment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 and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 that have failed to improve with... BACKGROUND Total 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TDR)has been considered a safe and effective alternative surgical treatment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 and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 that have failed to improve with conservative methods.Positioning the surgical patient is a critical part of the procedure.Appropriate patient positioning is crucial not only for the safety of the patient but also for optimizing surgical exposure,ensuring adequate and safe anesthesia,and allowing the surgeon to operate comfortably during lengthy procedures.The surgical posture is the traditional position used in anterior cervical approach;in general,patients are in a supine position with a pad under their shoulders and a ring-shaped pillow under their head.AIM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the use of a modified surgical position versus the traditional surgical position in anterior approach for TDR.METHODS In the modified position group,the patients had a soft pillow under their neck,and their jaw and both shoulders were fixed with wide tape.The analyzed data included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position setting time,total operation time,and perioperative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RESULTS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fore and after body positioning in both groups(P>0.05).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position group,the modified position group showe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longer position setting time(P<0.05).However,the total operation time and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the modified position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position group(P<0.05).CONCLUSION The clinical outcomes indicated that total operation time and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were relatively lower in the modified position group than in the traditional position group,thus reducing the risks of surgery while increasing the position setting time.The modified surgical position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method to be used in anterior approach for TDR surg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erior approach Surgical position Total 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 cervical spondylosis
下载PDF
多节段ProDisc-C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5年临床随访报道 被引量:7
3
作者 杨毅 马立泰 +7 位作者 刘浩 曾俊峰 王贝宇 洪瑛 龚全 高新林 吴廷奎 李广州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7年第3期28-32,共5页
目的初步评估多节段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在我院行多节段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21例的临床和影像资料,采用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功能评分及颈椎功能障... 目的初步评估多节段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在我院行多节段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21例的临床和影像资料,采用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功能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患者术后临床疗效,测量患者颈椎整体活动度和置换节段活动度,观察评估患者术后假体位置、颈椎曲度、异位骨化、吞咽功能等情况。结果最终纳入21例多节段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男性13例,女性8例,其中20例行双节段置换,1例患者行三节段置换。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缓解,JOA、NDI、VA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值均<0.05,术后3个月患者颈椎整体活动度以及置换节段平均活动度在术后3个月较术前略下降,值均<0.05,随后历次随访患者颈椎整体活动度以及置换节段平均活动度较术前无明显差异,值均>0.05。未发生假体材料过敏、人工椎间盘假体移位脱出、置换节段过度活动、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变直以及术后反弓等并发症。结论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多节段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可以选择的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手术方式,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保留置换节段活动度以及颈椎整体活动度,维持颈椎生理曲度,且无假体移位脱出、过度活动、反弓等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disc-C椎间盘假体 颈椎病 颈椎间盘置换 多节段
下载PDF
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在颈椎病治疗中的初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7
4
作者 段丽群 张文志 +3 位作者 尚希福 许翔 胡业丰 姚刚 《颈腰痛杂志》 2011年第1期9-13,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患者12例,其中脊髓型8例,神经根型4例。统计并分析患者术前和术后1、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运动范围、置换节段活动度、... 目的探讨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患者12例,其中脊髓型8例,神经根型4例。统计并分析患者术前和术后1、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运动范围、置换节段活动度、相邻节段活动度进行影像学评估,术前及末次随访时NDI脊髓功能评分及颈部疼痛及上肢疼痛VAS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所有患者随访9~18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NDI评分由术前(54.2±13.2)%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24.0±6.8)%(P<0.01),颈部疼痛由术前的(5.6±1.8)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1.8±0.9)分,上肢疼痛由术前的(4.5±2.1)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1.0±0.5)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按照Odom’s评定标准,末次随访时:优8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1.7%。术后随访X线片示椎间隙高度及生理曲度恢复满意,术后1个月随访时颈椎运动范围、置换节段的活动度及相邻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减少,有显著性改善(P<0.01),但是术后半年及末次随访时恢复到术前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1)。所有病例未发生脊髓及神经根损伤,无假体脱落及异位骨化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DISCOVER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早期临床疗效良好,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人工椎间盘置换 非融合技术
下载PDF
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5
作者 何智勇 李开南 +2 位作者 聂海 母建松 兰海 《四川医学》 CAS 2012年第11期1930-1932,共3页
目的评价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8月,20例颈椎间盘退变突出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术前、术后1、6、12、24个月时使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 目的评价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8月,20例颈椎间盘退变突出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术前、术后1、6、12、24个月时使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le index,NDI)、疼痛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疗效评估,手术效果采用Odom法评价。影像学检查包括颈椎动力位X线片、颈椎CT及MRI检查。结果 20例患者26个节段均顺利完成椎间盘置换术,术后随访2年。患者NDI、颈痛VAS评分、手臂疼痛VA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23.82±2.87)、(5.90±0.35)、(5.91±1.63)分下降到2年后的(5.21±1.12)、(1.62±0.87)、(0.97±0.65)分。所有患者对手术效果Odom评级优良。手术平均时间(60~210)min,手术出血量(70~350)ml。影像学评价见植入的人工椎间盘运动功能良好。1例假体术后早期前移3mm。1例12月出现异位骨化。结论 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是一种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安全有效方法,远期疗效有待临床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椎间盘置换 疗效
下载PDF
不同终板准备方法对ProDisc-C颈椎人工椎间盘假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谭荣 邹德威 +3 位作者 Hansen Yuan Amir H.Fayyazi Nathaniel R.Ordway Matthew J.Allen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9期689-692,I0009,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颈椎终板准备方法对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金属-骨界面刚度的影响,了解终板准备方法与人工椎间盘假体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颈椎标本,分离出C3~T1共35个椎体(1例C6~C7融合),剔除每个椎体上下面的椎间盘... 目的:探讨不同颈椎终板准备方法对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金属-骨界面刚度的影响,了解终板准备方法与人工椎间盘假体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颈椎标本,分离出C3~T1共35个椎体(1例C6~C7融合),剔除每个椎体上下面的椎间盘组织,显露出骨性终板,分为:去终板组17个,完全去除骨性终板;保留终板组18个,完整保留骨性终板。在所有椎体的上面安放相应大小的颈椎人工椎间盘(ProDisc-C)后用MTS-858生物力学实验机进行疲劳测试和屈服测试,得到金属-骨界面的刚度、位移和最大屈服压力,从其中1具颈椎标本取出4个椎体(每组各2个)切片行HE染色后用光镜观察金属-骨性界面。结果:疲劳前测试金属-骨界面刚度去终板组为1470±180N/mm,高于保留终板组的1260±170N/mm(P<0.0001);疲劳后测试两组刚度均有上升,去终板组刚度为1990±110N/mm,仍高于保留终板组的1680±140N/mm(P<0.0001)。疲劳前测试两组的终板位移分别为0.45±0.09mm和0.41±0.10mm,无显著性差异(P=0.15),疲劳后测试去终板组位移0.53±0.12mm小于保留终板组的0.66±0.14mm(P=0.005)。去终板组最大屈服压力为1110±350N,略小于保留终板组的1250±230N,但无显著性差异(P=0.27)。组织切片显示去终板组金属-骨界面贴合良好,而保留终板组金属-骨界面有明显的缝隙。结论:不同的终板准备方法会影响到假体金属-骨界面的刚度和稳定性。去终板组金属-骨界面的刚度和稳定性优于保留终板组,良好的金属-骨界面接触是颈椎人工椎间盘假体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人工椎间盘 生物力学 终板 刚度
下载PDF
单节段ProDisc-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对颈椎曲度和活动度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赵衍斌 孙宇 +2 位作者 张凤山 陈仲强 刘忠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77-680,共4页
目的:观察单节段ProDisc-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和颈椎曲度变化情况,分析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效果。方法:2006年6月~2008年9月对53例颈椎病患者行单节段前路减压、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置换节段C3/47例,... 目的:观察单节段ProDisc-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和颈椎曲度变化情况,分析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效果。方法:2006年6月~2008年9月对53例颈椎病患者行单节段前路减压、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置换节段C3/47例,C4/510例,C5/627例,C6/79例。应用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测量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活动度(ROM)、置换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Cobb角和颈椎整体曲度(C2~C7Cobb角)。结果:随访3~36个月,平均13.8个月。术前置换节段ROM为8.6°±3.7°,末次随访时为9.7°±3.5°,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FSUCobb角(前凸为正值)为0.1°±4.8°,末次随访时为3.6°±4.5°,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颈椎整体曲度为7.0°±10.2°,末次随访时为8.0°±10.4°,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节段ProDisc-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增大,颈椎整体曲度无明显变化,FSU前凸增大,对于术前病变节段FSU生理前凸变小或轻度后凸的拟行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的患者可选择ProDisc-C假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Prodisc-C 脊柱功能单位角度 颈椎曲度 颈椎活动度
下载PDF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中长期随访病例的异位骨化情况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赵衍斌 孙宇 +3 位作者 张凤山 潘胜发 陈欣 周非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70-1073,共4页
目的:观察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中长期影像学随访结果。方法:2006年6月~2008年11月我院骨科行单节段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患者中,36例患者获得中长期随访,男22例,女14例,平均年龄44.7±8.1岁(27~62岁)。所有患... 目的:观察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中长期影像学随访结果。方法:2006年6月~2008年11月我院骨科行单节段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患者中,36例患者获得中长期随访,男22例,女14例,平均年龄44.7±8.1岁(27~62岁)。所有患者过伸过屈位X线片上采用McAfee分级评估假体置换节段异位骨化发生情况和异位骨化位置,采用White方法测量术前和末次随访的置换节段活动度,侧位X线片上采用Kellgren-Lawrence分级评估手术节段术前退变情况,分析其与末次随访时异位骨化的关系。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08.6±27.0个月。36个手术节段术前活动度为9.0°±3.6°,末次随访时活动度为6.4°±3.2°,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36个手术节段中有25个(69.4%)节段出现异位骨化,根据McAfee异位骨化分级,其中Ⅰ级异位骨化1个节段,Ⅱ级6个节段,Ⅲ级14个节段,Ⅳ级4个节段。出现异位骨化的25个节段中,异位骨化主要位于假体后方者11例,异位骨化主要位于假体前方者14例。手术节段术前退变Kellgren-Lawrence分级与异位骨化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中长期随访异位骨化发生率高,降低了置换节段的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异位骨化 Prodisc-C假体
下载PDF
单节段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长期疗效对比 被引量:8
9
作者 雷润博 李盼 +5 位作者 甘璐 杨雪蕊 魏彬 曹雄飞 李沫 罗卓荆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88-695,共8页
目的:比较单节段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颈椎病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 目的:比较单节段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颈椎病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西京医院行单节段ACDR和ACDF治疗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ACDR组(n=21例)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33~58岁(44.0±7.5岁);采用Discover假体,C4/52例,C5/617例,C6/72例。ACDF组(n=25例)男性20例,女性5例,年龄33~63岁(48.2±8.5岁);C3/41例,C4/53例,C5/618例,C6/73例。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1年、2年、5年及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和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利用X线、CT及MRI影像学资料测量和评估ACDR组手术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末次随访时的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以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手术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CDR组随访时间138.9±12.0个月,ACDF组随访时间136.9±10.8个月,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JOA评分、上肢痛VAS评分、颈痛VAS评分和NDI均较术前显著性改善,与同组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2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CDR组术后3个月、1年、2年时手术节段ROM与术前比较显著性增加(P<0.05),术后5年和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CDR组末次随访时13例(61.9%)手术节段发生HO,其中McAfee分级Ⅰ级1例,Ⅱ级3例,Ⅲ级6例,Ⅳ级3例。ACDR组17个(40.5%)邻近节段发生退变,ACDF组34个(68.0%)邻近节段发生退变,两组ASD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CDR组无二次手术患者,ACDF组2例因ASD导致二次手术。两组二次手术率有统计学差异(0 vs 8%,P<0.05)。结论:与ACDF术式相比,单节段ACDR治疗颈椎病能够获得一致的、良好的长期临床疗效,并在减少ASD发生方面具有优势。然而,随时间延长ACDR手术节段HO发生率较高,造成手术节段活动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颈前路减压融合术 长期随访 临床疗效
下载PDF
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疗效观察
10
作者 钱俊 辛兵 +1 位作者 何玉泽 郭开今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108-110,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1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患者术前和术后神经功能状态JOA评分和颈椎总活动度(ROM),进行... 目的探讨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1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患者术前和术后神经功能状态JOA评分和颈椎总活动度(ROM),进行早期疗效评估。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或消失,JOA评分由术前的(6.79±3.62)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15.84±0.89)分(P〈0.05);ROM术前为(51.3±14.2)°,术后末次随访为(49.9±1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Odom评定标准,末次随访时,优9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1.7%。结论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早期疗效良好,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JOA评分
下载PDF
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合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兴林 《中国医药科学》 2014年第18期150-152,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合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96例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实验组行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对照组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比较患者术后... 目的探讨分析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合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96例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实验组行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对照组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比较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平均住院时间、术后颈椎固定时间、恢复正常活动时间以及患者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颈椎平均活动度(44.6±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4±4.9)°,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固定时间、恢复正常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5%,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可以缩短平均住院时间、患者颈椎固定时间及恢复健康的时间,并可保证术后颈椎活动度在正常水平,增加了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颈椎病
下载PDF
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早期疗效观察
12
作者 艾克拜尔.艾拜也都拉 李建江 +1 位作者 黄异飞 杨涛 《北京医学》 CAS 2010年第10期816-818,共3页
目的探讨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融合的早期疗效观察。2007年1月起,对15例患者行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男9例,女6例;年龄35~63岁,平均41.7岁。病程1~13个月,平均5个月。观察患者术后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目的探讨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融合的早期疗效观察。2007年1月起,对15例患者行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男9例,女6例;年龄35~63岁,平均41.7岁。病程1~13个月,平均5个月。观察患者术后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2个月至2.7年,平均1.7年,症状均改善。结论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手术操作简单,在减压的同时可重建椎间隙高度及生理弯曲,恢复椎间活动度,早期临床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椎间盘 置换
下载PDF
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后椎间盘的高度测量及强度分析
13
作者 白亮 付苏 +2 位作者 严旭 张春霖 李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7期5785-5794,共10页
背景: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技术是一种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对突出椎间盘而言无创的创新性有效方法,但回缩术后突出颈、腰椎间盘能否保持原有的高度及生物力学强度,目前尚未见相关研究报道。目的:测量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 背景: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技术是一种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对突出椎间盘而言无创的创新性有效方法,但回缩术后突出颈、腰椎间盘能否保持原有的高度及生物力学强度,目前尚未见相关研究报道。目的:测量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手术前后突出颈、腰椎间盘相邻椎体形心高度,以分析回缩术后椎间盘生物力学强度的变化,为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技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新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3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手术治疗的颈/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40例。应用相关软件在人工智能辅助标定下,于MRI T_(1)图像中测量患者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术前及术后各随访时间节点的颈椎、腰椎相邻椎体形心高度。以未手术的T_(1)/T_(2)和T_(12)/L_(1)节段分别作为颈椎、腰椎对照组,若术前颈/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相邻椎体形心高度值小于其自身T_(1)/T_(2)或T_(12)/L_(1)对照节段相邻椎体形心高度值超过8%者为“高度降低组”(以下简称A组),其余为“高度不变组”(以下简称B组)。统计学分析A组和B组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手术前后相邻椎体形心高度的差异,同时根据人工智能辅助测量所得颈、腰椎突出椎间盘的体积,分析其与相邻椎体形心高度变化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140例患者,其中颈椎组60例、腰椎组80例,术后随访7 d-12个月;②颈椎组共281个椎间盘,其中对照组60个颈椎间盘,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相邻椎体形心高度平均值分别约为20.46 mm和20.17 mm,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A组162个颈椎间盘,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相邻椎体形心高度均值分别为16.65 mm和15.92 mm,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颈椎突出椎间盘体积均值分别是510.28 mm^(3)和364.76 mm^(3),与相邻椎体形心高度改变无显著相关性(P>0.05);B组64个颈椎间盘,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相邻椎体形心高度平均值分别为20.15 mm和19.09 mm,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颈椎突出椎间盘体积平均值分别是515.32 mm^(3)和361.98 mm^(3),与相邻椎体形心高度改变无显著相关性(P>0.05);③腰椎组共258个椎间盘,其中对照组80个腰椎间盘,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相邻椎体形心高度平均值分别约为33.03 mm和32.40 mm,差异无显著性意义;A组59个腰椎间盘,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相邻椎体形心高度平均值分别为30.08 mm和31.67 mm,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前与术后腰椎突出椎间盘体积均值分别是690.51 mm^(3)和496.58 mm^(3),与相邻椎体形心高度改变无显著相关性(P>0.05);B组119个腰椎间盘,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相邻椎体形心高度平均值分别为35.91 mm和34.12 mm,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前与术后腰椎突出椎间盘体积均值分别是698.70 mm^(3)和535.99 mm^(3),与相邻椎体形心高度改变无显著相关性;④提示无论颈、腰椎突出椎间盘高度是否下降,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术后其高度都可以维持与术前一致的水平,可见突出椎间盘回缩并不影响其生物力学强度,提示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技术宜在突出节段椎间隙高度下降前实施,这样对维持自然回缩椎间盘生物力学强度更具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腰椎间盘突出 颈椎间盘突出 形心 核磁共振 人工智能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小尾寒羊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模型的建立及评估
14
作者 窦新雨 刘宇 +6 位作者 刘啸 祝斌 贾斐 王霖邦 金攻 沈飞 刘晓光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9-150,共12页
目的颈椎间盘突出症(cervical disc herniation,CDH)是骨科常见疾病之一,随着对该疾病研究的深入及颈椎内植物的发展,建立颈椎融合动物模型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国内对颈椎融合动物模型建立及评估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以期为颈椎融... 目的颈椎间盘突出症(cervical disc herniation,CDH)是骨科常见疾病之一,随着对该疾病研究的深入及颈椎内植物的发展,建立颈椎融合动物模型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国内对颈椎融合动物模型建立及评估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以期为颈椎融合相关研究提供完备的动物模型和内植物性能的评估方案。方法选择小尾寒羊,改良术式后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将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椎间融合器(interbody fusion cage,Cage)(对照组)、3D打印钛合金Cage(实验组1)及新方法钛合金Cage(实验组2)分别植入每只羊的不同颈椎节段(C2/3~C4/5),术后行血液学检测、组织病理学分析评估手术恢复情况及材料生物安全性,利用X光、CT、Micro-CT及定量分析、硬组织切片染色、生物力学试验评估内植物的骨长入及骨融合情况。结果绵羊改良术式ACDF模型建立成功,血液学检测重要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均无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内植物生物安全性良好,X光及CT显示内固定位置及椎间融合情况良好,术后3个月及6个月Micro-CT及定量分析表明,与PEEK Cage组相比,新方法钛合金Cage组及3D打印钛合金Cage组内部的骨体积/总体积、骨小梁数目显著性升高(P<0.01),骨小梁间距显著性降低(P<0.01),且新方法钛合金Cage组骨质长入更多(P<0.01),硬组织切片染色表明新方法钛合金Cage组及3D打印钛合金Cage组孔隙内有明显骨质长入且较为密实,结合较PEEK Cage组略好,生物力学试验显示,与PEEK Cage组相比,新方法钛合金Cage及3D打印钛合金Cage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颈椎屈伸、侧弯、扭转运动范围(P<0.05),同时增强了颈椎的稳定性,且新方法钛合金Cage更有优势(P<0.05)。结论建立绵羊改良术式ACDF模型后,利用合理有效的评估方法,证明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及有效性,同时说明3种材料的Cage均显示出良好的生物安全性,新方法钛合金Cage及3D打印钛合金Cage较PEEK Cage的骨长入及骨融合性能更强,可增强颈椎的稳定性,且新方法钛合金Cage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颈椎间盘突出症 绵羊模型 椎间融合器
下载PDF
颈椎中立位核磁共振检查对突出颈椎间盘体积及颈椎曲度的影响
15
作者 靳宜楷 马占华 +2 位作者 付苏 严旭 张春霖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0期4860-4865,共6页
背景:颈椎中立位MRI被广泛应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但患者在重复进行颈椎MRI检查时,头颈部不可能保持完全相同的姿势,患者颈椎被床面限制于某一个特定位置,颈椎可能有矢状面内的微小伸屈运动,头部也可能发生一定的仰屈度变化。... 背景:颈椎中立位MRI被广泛应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但患者在重复进行颈椎MRI检查时,头颈部不可能保持完全相同的姿势,患者颈椎被床面限制于某一个特定位置,颈椎可能有矢状面内的微小伸屈运动,头部也可能发生一定的仰屈度变化。颈椎中立位状态下颈椎和头部的这种变化是否会影响突出颈椎间盘的体积和颈椎曲度目前尚不清楚。目的:采用人工智能辅助测量,分析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短期内2次颈椎中立位状态下MRI检查突出颈椎间盘体积、颈椎曲度测量的精准性与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23年6月接受保守治疗并在3个月内2次行颈椎MRI检查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者首次提出使用枕胸间距和枕胸角来评估颈椎中立位时头部仰屈度的变化,并参照首诊枕胸角的角度,将复诊患者分为枕胸角增大组和减小组。通过人工智能测量软件辅助或人工测量突出颈椎间盘的体积、C2-6 Cobb角及颈椎(C3-C7)曲率。正态分布数据用x-±s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Cobb角、颈椎(C3-C7)曲率变化与突出颈椎间盘体积变化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①共有10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26个突出颈椎间盘,枕胸角增大组及枕胸角减小组分别有47例和57例患者;②头部仰屈指标:首诊和复诊时,枕胸间距、枕胸角均无显著差异;枕胸间距的变化量为0.035(3.23)mm,枕胸角变化量为-0.31(3.28)°,枕胸间距与枕胸角的变化量偏移范围较小,且无显著相关性;③颈椎曲度指标:首诊和复诊时,C2-6 Cobb角、C3-C7曲率无显著差异;枕胸角增大组和减小组C2-6 Cobb角、C3-C7曲率均无显著差异;④首诊和复诊时,突出颈椎间盘体积无显著差异;枕胸角增大组及减小组突出颈椎间盘体积均无显著差异;突出颈椎间盘体积的变化量与C2-6 Cobb角、C3-C7曲率的变化量无显著相关性;⑤结果说明,颈椎中立位状态下,颈椎被(床板)限制于某一个特定位置有可以忽略不计的矢状面内微小伸屈运动,头部虽存在一定范围的仰屈度变化,颈椎中立位状态下颈椎与头部这些变化不影响突出颈椎间盘体积、C2-6 Cobb角及颈椎(C3-C7)曲率等参数测量的精准度与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突出颈椎间盘 MRI 颈椎中立位 颈椎曲度 人工智能
下载PDF
Baguera-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比较
16
作者 姜海军 赵衍斌 +3 位作者 孙宇 夏天 杨枭雄 周非非 《骨科》 CAS 2024年第6期488-494,共7页
目的比较Baguera-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零切迹(Zero-P)颈前路椎间融合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手术治疗的单节段颈椎病病人42例,21例采用Baguera-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病人纳入置换组,21例采用Zero-P行... 目的比较Baguera-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零切迹(Zero-P)颈前路椎间融合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手术治疗的单节段颈椎病病人42例,21例采用Baguera-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病人纳入置换组,21例采用Zero-P行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病人纳入融合组。比较两组病人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椎曲度、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C-SVA)、T1倾斜角、手术节段的相邻节段活动度等。结果两组病人随访时间、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术后1例(4.76%)、融合组术后2例(9.52%)出现轻度吞咽困难,随访时症状逐渐缓解。在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这3个不同时间点,两组病人的JOA评分、VAS评分、NDI进行组内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置换组的JOA评分改善率优于融合组(95.19%±9.08%vs.81.54%±2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的T1倾斜角均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4例(19.05%)出现异位骨化,均未影响置换节段的活动度。融合组术后3个月的颈椎曲度明显大于术前,末次随访时的上邻椎活动度明显大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下邻椎活动度明显大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组病人末次随访时有2例未融合,融合率为90.48%。末次随访融合组下邻椎活动度大于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aguera-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Zero-P颈前路减压融合治疗单节段颈椎病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Baguera-C人工颈椎间盘能够有效模拟椎间盘功能,保护小关节运动,有效减少相邻节段的退变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椎间盘置换术 Baguera-C 零切迹 颈前路减压融合术
下载PDF
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1
17
作者 崔玉明 刘方刚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11期1051-1055,共5页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颈椎间盘突出患者24例24个节段,男12例,女12例;年龄36~68(50±2)岁;置换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隙高度4.3~7.2(5.6±1.6)...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颈椎间盘突出患者24例24个节段,男12例,女12例;年龄36~68(50±2)岁;置换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隙高度4.3~7.2(5.6±1.6)mm,前屈后伸活动范围5.6°~7.2°(6.4±1.3)°,左右侧屈活动范围10.2°~11.4°(10.7±1.8)°,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为8~13(8.0±0.3)分。取颈前路手术,颈椎间盘切除及减压后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切口Ⅰ期愈合。24例获得随访,时间12~60(33±12)个月。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4.0~6.8(5.4±1.3)mm,前屈后伸活动范围4.6~6.4(5.6±1.2)°,左右侧屈活动范围8.7~10.3(9.5±1.5)°。假体无移位或下沉,手术节段发生轻微异位骨化(Ⅰ-Ⅱ级),置换节段相邻椎间隙高度无丢失,相邻节段活动度手术前后对比无明显变化。JOA评分由置换前(8.0±0.3)分增加到置换后平均(15.0±0.2)分。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不仅可获得与颈椎前路融合术等同的临床疗效,而且避免了手术相邻节段的代偿性应力增加,保持了相邻节段生物力学环境的稳定,因而减少了手术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可以作为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但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长期疗效和存在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盘突出症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 颈椎病
下载PDF
颈椎前路零切迹融合器固定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效果观察
18
作者 刘涛 王志国 祁道超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9期2013-2015,共3页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零切迹融合器(Zero-profile Integrated Plate and Spacer Device,Zero-P)固定治疗颈椎间盘突出(Cervical disc herniation,CDH)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9月至2023年9月的CDH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零切迹融合器(Zero-profile Integrated Plate and Spacer Device,Zero-P)固定治疗颈椎间盘突出(Cervical disc herniation,CDH)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9月至2023年9月的CDH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4),对照组采用传统融合器钢板内固定系统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颈椎前路Zero-P手术治疗。分析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手术出血量和手术时间)、神经功能、疗效和吞咽困难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术后3 m和术后6 m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术后6 m的Odom评级总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椎前路Zero-P治疗CDH,能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手术顺利开展,减少术后吞咽困难,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 零切迹融合器固定 颈椎间盘突出 临床效果
下载PDF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早期临床观察 被引量:44
19
作者 孙宇 潘胜发 +1 位作者 张凤山 张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85-89,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效果。方法:对45例颈椎间盘疾病患者(脊髓型颈椎病3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5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5例)实施前路减压、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其中单节段置换35例,双节段9例,3节段1...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效果。方法:对45例颈椎间盘疾病患者(脊髓型颈椎病3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5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5例)实施前路减压、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其中单节段置换35例,双节段9例,3节段1例。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12个月,平均8个月。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8.5分,术后平均15.5分,平均改善率为88%。神经根型颈椎病和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消失。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4.8d(2~6d),38例术后4周内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7例在术后2个月内恢复工作。所有病例未见假体移位及神经系统症状加重。有2例分别在术后3个月和11个月时出现假体周围骨桥形成无活动,其余43例在最终随访时各置换节段均保留了活动度。结论: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系统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疾患早期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椎间盘置换术 人工椎间盘 颈椎 融合
下载PDF
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近期临床效果及出现的问题 被引量:25
20
作者 孙宇 潘胜发 +4 位作者 张凤山 张立 刘忠军 周方 刘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3-17,共5页
目的:总结近3年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分析容易出现的问题,探讨其原因及相关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共145个置换节段,其中单节段99例,双节段20例,三个节段2例。应... 目的:总结近3年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分析容易出现的问题,探讨其原因及相关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共145个置换节段,其中单节段99例,双节段20例,三个节段2例。应用JOA17分法评价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状况。观察末次随访时颈椎侧位X线片上假体的前后径与椎体前后径的差异,假体上下终板的相互位置关系,假体轴线与原来椎间隙轴线的对应关系。在颈椎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上观察假体上下终板间的活动以及假体前后缘有无钙化或骨化。结果:随访12 ̄24个月,平均18个月,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平均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5分增加到术后平均15.5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完全消失。未见假体松动、移位以及症状加重者。有42个假体(28.97%)的前后径小于椎体的前后径;颈椎中立位时有23个假体(15.86%)的上下终板的前缘或者后缘过于接近,影响置换节段的前屈或后伸;有32个假体(22.07%)的轴线与原有椎间隙的轴线不一致,向头侧或尾侧旋转。上述问题绝大部分出现在开展此手术早期的病例。3例共4个置换假体(2.76%)在术后1年内出现假体周围融合,2例在椎体的前缘,1例在椎体的后缘。结论: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近期临床效果良好,但实施该手术需要经历一定的学习曲线,应当重视出现的相关问题,缩短学习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融合 疗效 并发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