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补阳还五汤联合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干预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1
作者 李建民 俞莹 +4 位作者 吴志伟 张栋 吕凯 王树强 葛志超 《吉林中医药》 2024年第7期827-831,共5页
目的 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10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采用牵引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补阳... 目的 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10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采用牵引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补阳还五汤联合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颈椎功能障碍(NDI)评分、视觉模拟(VAS)评分、颈椎生理曲度、颈椎各方向ROM、炎性因子指标改善情况,比较2组总有效率和治疗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2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NDI评分、VAS评分、各项炎性因子指标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2组颈椎生理曲度及颈椎各方向ROM均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2.0%)高于对照组(76.0%)(P<0.05);2组均未发生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补阳还五汤联合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能够缓解颈型颈椎病临床症状,抑制患者体内炎症反应,改善颈椎生理曲度,提高颈椎活动功能,疗效明确,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型颈椎病 补阳还五汤 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 颈椎生理曲度 炎症因子
下载PDF
于氏丛刺联合颈椎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2
作者 许嘉犇 刘士硕 +1 位作者 陈柏臻 戴缙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6-149,共4页
目的探讨于氏头穴丛刺联合颈椎定位旋转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疗效及对颈肌MRI影像学指标、颈椎生理曲度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医院收治的110例CSR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给... 目的探讨于氏头穴丛刺联合颈椎定位旋转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疗效及对颈肌MRI影像学指标、颈椎生理曲度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医院收治的110例CSR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口服西药+曲度牵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颈椎定位旋转扳法联合于氏头穴丛刺治疗。4周后比较颈肌MRI指标、颈椎生理曲度变化、颈椎功能与疼痛情况,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左侧、右侧胸锁乳突肌长径与短径均较短(P<0.05),左侧、右侧斜方肌长径与短径均较长(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C_(2)~C_(7)Cobb角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36%vs 85.45%,P<0.05)。结论在口服西药+曲度牵引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于氏头穴丛刺+颈椎定位旋转扳法,有利于改善CSR患者颈肌MRI影像学指标,促进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改善颈椎功能障碍与疼痛情况,提升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氏头穴丛刺 颈椎定位旋转扳法 神经根型颈椎病 颈椎生理曲度 颈椎功能 疼痛
下载PDF
颈椎矢状位端提手法对椎间盘及小关节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魏源标 林展 +6 位作者 陈燕梅 杨腾辉 赵晓 陈扬声 周燕辉 杨敏超 黄飞麒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7-832,共6页
背景:在颈椎病的致病因素中,椎间盘突出、小关节错位和椎间孔狭窄是导致患者出现症状的重要因素,而不适当的手法复位可能会加重颈椎间盘破裂的可能性,导致患者症状加重。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传统颈椎旋转复位手法与颈椎矢状位端提... 背景:在颈椎病的致病因素中,椎间盘突出、小关节错位和椎间孔狭窄是导致患者出现症状的重要因素,而不适当的手法复位可能会加重颈椎间盘破裂的可能性,导致患者症状加重。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传统颈椎旋转复位手法与颈椎矢状位端提手法对施术节段椎间盘、小关节和椎间孔面积的影响。方法:选取1名颈部正常男性志愿者的颈部CT资料,将CT数据导入Mimics 17.0三维重建软件,依次使用Geo-magic Studio 12.0、Solidworks2017和Ansys Workbench 17.0软件构建椎间盘、关节软骨等C_(3-6)颈椎有限元模型;固定C_(5)椎体下终板,在上位椎体(C_3)的上表面施加均匀分布、垂直向下的50 N载荷,比较实施传统颈椎旋转复位手法与颈椎矢状位端提手法和整复时,C_(4)-C_(5)节段椎间盘应力、形变大小及方向、关节囊应力、小关节位移及双侧椎间孔面积的变化。结果与结论:(1)实施旋转复位手法时,C_(4-5)椎间盘的最大范式等效应力为8.06 MPa、总形变为1.05 mm,纤维环向左前外膨出;实施矢状位端提手法时,C_(4-5)椎间盘的最大范式等效应力为2.60 MPa、总形变为0.90 mm,纤维环向左后方膨出;相比于旋转复位手法,矢状位端提手法在施术时对椎间盘的压力较小(约为颈椎旋转手法的32.3%)、椎间盘形变程度也轻(约为旋转手法的85.7%);(2)实施旋转复位手法时,左侧和右侧关节囊韧带最大应力分别为0.37 MPa和1.69 MPa,小关节的总体位移为2.21 mm,右侧椎间孔面积减小约3.8%,左侧椎间孔面积增大约0.9%;实施矢状位端提手法时,左侧和右侧关节囊韧带最大应力分别为0.27 MPa和1.70 MPa,小关节的总体位移为1.63 mm,右侧椎间孔面积增大约2.6%,左侧椎间孔面积减小约0.9%;与旋转复位手法相比,矢状位端提手法对小关节的位移、关节囊应力和椎间孔面积改变较小,操作时较为安全;(3)结果提示,与颈椎旋转复位手法相比,矢状位端提手法对小关节位移、椎间盘应力/形变程度、关节囊应力和椎间孔面积的改变较小,临床中在准确评估患者病情后应结合生物力学结果选择更为合适的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矢状位端提法 传统旋转复位手法 三维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下载PDF
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应力及椎间孔形态学特征:三维有限元分析
4
作者 王旭 王海美 +5 位作者 陈松浩 冯天笑 卜寒梅 朱立国 陈端端 魏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1-447,共7页
背景:颈椎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中,但其对各节段颈椎椎体、椎间盘的生物力学及椎间孔面积的影响尚未系统阐明。目的:基于三维有限元分析技术开展相关研究,为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 背景:颈椎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中,但其对各节段颈椎椎体、椎间盘的生物力学及椎间孔面积的影响尚未系统阐明。目的:基于三维有限元分析技术开展相关研究,为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应机制提供数字化证据。方法:选择1例颈背部无异常疾患的志愿者,将其颈椎旋转至生理极限体位状态下的CT影像资料作为有限元模型材料。分别通过Mimics19.0、Geomagic Studio 2013、Hypermash 14.0及ANSYS Workbench 2020 R2软件完成对有限元模型的初步构建,基于文献完成颈椎各组织结构的弹性模量、弹性系数赋值,基于团队前期工作基础在模型上加载旋提手法的力学工况,分析颈椎旋提手法对C3-T1节段各椎体、椎间盘的力学参数及其对颈椎旋颈对侧椎间孔面积的影响。结果与结论:(1)旋提手法实施时,骨性结构的应力明显高于椎间盘等软组织;(2)手法操作时各颈椎椎体顶部椎板处应力高,底部椎板处应力低,关节突关节处及横突处应力较低;而各椎间盘顶部髓核处应力较低,底部与椎板连接处应力较高,但椎间盘应力最高点在顶部外侧纤维环处;(3)另外,加载提扳力后较之加载前,C6/C7节段椎间孔投影面积明显增大;(4)提示旋提手法操作具有改变颈椎本身应力结构的力学特征,并能扩大患者旋颈对侧的C6/7椎间孔面积,实现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有限元分析 颈椎旋提手法 生物力学 数字化
下载PDF
颈椎定点旋转手法在体生物力学量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5
作者 梁基耀 周红海 +4 位作者 韦贵康 苏少亭 陈龙豪 何心愉 刘粮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6-492,共7页
背景:颈椎定点旋转手法属于技术要求较高的力学操作,但目前其生物力学还缺少相关量化数据;且颈椎定点旋转手法的影响因素研究包括了众多参数并且存在差异性,需要进一步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完善其相关数据。目的:量化颈椎定点旋转手... 背景:颈椎定点旋转手法属于技术要求较高的力学操作,但目前其生物力学还缺少相关量化数据;且颈椎定点旋转手法的影响因素研究包括了众多参数并且存在差异性,需要进一步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完善其相关数据。目的:量化颈椎定点旋转手法在体生物力学参数,探讨各生物力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及研究对象个体特征差异对手法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35例颈椎病患者为测试对象,均为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仁爱分院骨伤科门诊就诊者。术者佩戴穿戴式力学测量手套采集手法力学参数,包括拇指预加载力、拇指最大推力、掌心预加载力、掌心旋扳力和掌心旋扳最大作用力。并采集患者个人特征参数,包括年龄、身高、体质量和颈围。对手法操作过程中的关键力学参数进行特征分析及不同个体特征进行量化,对力学指标参数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不同个体特征参数对生物力学可能存在的影响。结果与结论:(1)双侧力学参数相比,左侧操作与右侧操作无显著差异性(P>0.05)。(2)拇指预加载力均值为(7.21±1.19)N、拇指最大推力均值为(28.40±4.48)N、掌心预加载力均值为(5.67±2.49)N、掌心旋扳力均值为(10.90±5.11)N、掌心旋扳最大作用力均值为(16.00±7.27)N。(3)掌心预加载力和掌心旋扳力存在显著正相关(Rs=0.812,P<0.01);掌心预加载力和掌心旋扳最大作用力存在显著正相关(Rs=0.773,P<0.01);掌心旋扳力和掌心旋扳最大作用力存在显著正相关(Rs=0.939,P<0.01)。(4)患者体质量与拇指预加载力、掌心预加载力、掌心旋扳力及掌心旋扳最大作用力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5)结果证实,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治疗颈椎病操作中生物力学有一定的标准量值。该手法左右侧操作无显著差异性,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掌心预加载力、掌心旋扳力及掌心旋扳最大作用力3种力之间存在一致性和协调性,对于治疗效果的贡献是相近的。患者的体质量是影响颈椎定点旋转手法重要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定点旋转手法 生物力学 影响因素分析 量化研究 颈椎病 正骨手法 保守治疗 个体特征
下载PDF
小角度旋牵推顶正骨手法治疗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临床效果
6
作者 高阳 张微 +4 位作者 杜双庆 刘路 焦永伟 顾川川 左广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3期118-121,126,共5页
目的 观察小角度旋牵推顶正骨手法治疗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在临床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6月于河北省中医院就诊的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患者8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1例,... 目的 观察小角度旋牵推顶正骨手法治疗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在临床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6月于河北省中医院就诊的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患者8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1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单纯进行功能锻炼,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小角度旋牵推顶正骨手法结合功能锻炼的方法进行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分别测量两组颈椎曲度弧弦距、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中医疗效。结果 研究过程中治疗组脱落1例。治疗后,两组颈椎曲度弧弦距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NDI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医病证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角度旋牵推顶正骨手法治疗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效果较为明显,能够缓解青少年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角度旋牵推顶正骨手法 功能锻炼 青少年 颈椎生理曲度异常 临床研究
下载PDF
颈椎旋提手法对颈型颈椎病患者疼痛、颈椎矢状位参数的改善作用观察
7
作者 古远莉 麦卓恒 +1 位作者 王海铃 张盛强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2062-2068,共7页
【目的】观察颈椎旋提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neck type cerivical spondylopathy,NTCS)后颈椎正侧双斜位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上的矢状位参数的变化,结合疼痛程度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探究颈椎... 【目的】观察颈椎旋提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neck type cerivical spondylopathy,NTCS)后颈椎正侧双斜位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上的矢状位参数的变化,结合疼痛程度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探究颈椎矢状位参数在评估NTCS疗效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5月佛山市中医院推拿科门诊收治的36例NTC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36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例。试验组采用旋提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颈椎牵引治疗,均隔日治疗1次,持续治疗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VAS评分及颈椎正侧双斜位DR上的矢状位参数[颈椎2-7矢状位偏移(C2-7 SVA)、胸1倾斜角(T1S)、颈倾斜角(NT)、胸廓入口角(TIA)]的变化情况,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疼痛程度VAS评分与颈椎矢状位参数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治疗前,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试验组的降低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治疗前,2组患者的C2-7 SVA、T1S、NT、TIA等颈椎矢状位参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C2-7 SVA、T1S、TIA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NT改善不明显(P>0.05);对照组的各项颈椎矢状位参数值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对C2-7 SVA、T1S、TIA等颈椎矢状位参数值的改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2组患者治疗后的N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Spearman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治疗前,疼痛程度VAS评分与C2-7 SVA、T1S、NT、TIA无相关性(P>0.05);C2-7 SVA与NT呈负相关(r=-0.502,P<0.05);T1S与NT呈正相关(r=0.601,P<0.05)。治疗后,疼痛程度VAS评分与C2-7 SVA呈负相关(r=-0.362,P<0.05),与TIA呈正相关(r=0.476,P<0.05);C2-7 SVA与NT呈正相关(r=0.928,P<0.05);T1S与TIA呈正相关(r=0.623,P<0.05)。【结论】(1)颈椎旋提手法、颈椎牵引均可以缓解NTCS患者的疼痛程度和调整颈椎矢状位参数,但相比较而言,颈椎旋提手法治疗NTCS的疗效更加显著;(2)NTCS患者疼痛程度VAS评分与颈椎矢状位参数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旋提手法 牵引 颈型颈椎病 疼痛程度 颈椎矢状位参数
下载PDF
基于“以筋为先”理论运用仰卧位动态旋牵法论治颈椎小关节紊乱症
8
作者 叶佳锋 姚斌彬 +5 位作者 刘杨 付春雨 周淳浩 侯伟锋 冯利 闫阔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10期1738-1741,共4页
本文介绍一种临床治疗颈椎小关节紊乱症的改良整复手法,针对颈椎小关节紊乱症的核心病机“筋骨失衡”,运用“以筋为先”理论进行论治。颈椎小关节紊乱症病因根据筋骨损伤的先后可分为“骨先不正致筋不柔”与“筋先不柔致骨不正”两种情... 本文介绍一种临床治疗颈椎小关节紊乱症的改良整复手法,针对颈椎小关节紊乱症的核心病机“筋骨失衡”,运用“以筋为先”理论进行论治。颈椎小关节紊乱症病因根据筋骨损伤的先后可分为“骨先不正致筋不柔”与“筋先不柔致骨不正”两种情况,其中“筋不柔”是颈椎小关节紊乱症首先和首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此,仰卧位动态旋牵法从颈部筋骨关系角度出发,注重筋结构和功能的恢复,能够柔和有效地调整颈椎小关节紊乱状态。该手法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对于治疗颈椎小关节紊乱症疗效显著,同时其易学易练的特点还能为推拿初学者全面掌握推拿整复类手法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小关节紊乱症 推拿 仰卧位动态旋牵法 以筋为先
下载PDF
脊柱定点旋扳复位手法联合小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观察
9
作者 路祥德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9期72-75,共4页
目的:探讨脊柱定点旋扳复位手法联合小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23年1月酒泉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2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45例。对照组采用脊柱... 目的:探讨脊柱定点旋扳复位手法联合小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23年1月酒泉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2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45例。对照组采用脊柱定点旋扳复位手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小针刀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1个月。观察与记录2组疼痛程度、临床疗效、生存质量、前屈及后伸活动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90%,高于对照组的8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椎失状面前屈、后伸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存质量的各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定点旋扳复位手法联合小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显著,可缓解患者疼痛,提高患者椎矢状面前屈、后伸活动度,改善其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脊柱定点旋扳复位手法 小针刀
下载PDF
旋提手法对下颈椎椎体位移影响的体外生物力学特征 被引量:7
10
作者 冯敏山 韩昶晓 +4 位作者 梁栋柱 赵卫东 尹逊路 刘广伟 朱立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2820-2823,共4页
背景:明确手法操作时椎体位移有助于揭示其内在生物力学机制,目前尚无研究分析旋提手法时椎体位移情况。目的:观察旋提手法操作中下颈椎椎体位移情况以及不同扳动力对椎体位移的影响。方法:选取7具健康成年男性尸体颈椎标本,应用MTS材... 背景:明确手法操作时椎体位移有助于揭示其内在生物力学机制,目前尚无研究分析旋提手法时椎体位移情况。目的:观察旋提手法操作中下颈椎椎体位移情况以及不同扳动力对椎体位移的影响。方法:选取7具健康成年男性尸体颈椎标本,应用MTS材料机及夹具在标本上模拟预牵引与不同扳动力(50,150,250 N)的旋提手法操作,并应用运动捕捉系统对C_(4)-C_(7)椎体不同位置(右横突、椎体中点、左横突)进行运动学测量,明确预牵引及不同扳动力下的椎体位移。结果与结论:①预牵引时:椎体中点与右横突纵向位移量由C_(4)至C_(7)逐渐减少(P<0.05),C_(4)右横突纵向位移量显著大于左横突(P<0.05);②扳动时:右横突与椎体中点纵向位移量由C_(4)到C_(7)逐渐减小(P<0.05),150,250 N扳动力下的C_(4)右横突纵向位移量均显著大于左横突(P<0.05);③不同扳动力比较:50 N扳动力组的椎体各节段和位置的纵向位移量均显著小于150,250 N扳动力组(P<0.05),150 N扳动力组与250 N扳动力组间椎体各节段和位置的纵向位移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结果表明:旋提手法具有调整下颈椎椎体位移的作用,其中旋转侧C_(4)横突位移量最大,且位移量与板动力大小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提手法 下颈椎 椎体位移 生物力学 运动捕捉
下载PDF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旋提手法下颈椎间孔结构变化动态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广伟 冯敏山 +2 位作者 朱立国 尹逊路 陈焯贤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346-1351,共6页
背景: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一类临床常见病,旋提手法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手段,椎间孔的测量是临床上重要的参考标准。目的:分析不同状态下旋提手法对下颈椎间孔结构变化的影响,探讨旋提手法的生物力学作用机制。方法:颈椎标本置入螺... 背景: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一类临床常见病,旋提手法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手段,椎间孔的测量是临床上重要的参考标准。目的:分析不同状态下旋提手法对下颈椎间孔结构变化的影响,探讨旋提手法的生物力学作用机制。方法:颈椎标本置入螺钉方便CT成像时定位,首先应用MTS材料机在新鲜颈段标本上模拟不同状态下的旋提手法,同时利用运动捕捉技术获取旋提手法过程中Marker点的运动轨迹;然后,通过螺旋CT薄层扫描颈椎标本,运用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颈椎实体重建,依据旋提手法过程下颈椎体的运动轨迹,通过Autodesk maya软件进行多模医学图像三维配准实现动态虚拟现实仿真,进行动态图像处理;最后,分别采用ImageJ软件及Adobe photoshop软件测量旋提手法前后下颈椎间孔的纵径及面积。结果与结论:(1)定位牵引有利于提前打开下颈椎间孔,牵引效果略差于中立位牵引,但定位牵引具有更好的安全性;(2)扳动力在150 N以内,旋提手法的扳动力越小,颈椎间孔的纵径及面积的增加幅度也越小;扳动力超过150 N之后,颈椎间孔纵径及面积的增加幅度影响不大;(3)旋提手法通过增大下颈椎间孔可能有助于松解椎间孔周缘的粘连,从而缓解神经根刺激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旋提手法 颈椎间孔 虚拟现实 动态 定位牵引 中立位牵引
下载PDF
500例旋提手法治疗颈椎病的影像学特点与疗效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焯贤 冯敏山 +4 位作者 朱立国 尹逊路 张威 温聪聪 赵文龙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4期528-532,共5页
目的:回顾性总结旋提手法治疗颈椎病的影像学特点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21年4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脊柱二科,诊断为颈椎病(除外脊髓型颈椎病)且经旋提手法治疗的5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一般情况、影像学特点(X... 目的:回顾性总结旋提手法治疗颈椎病的影像学特点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21年4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脊柱二科,诊断为颈椎病(除外脊髓型颈椎病)且经旋提手法治疗的5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一般情况、影像学特点(X线平片、CT及MRI)及手法治疗的疗效、疗程、安全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0例患者中男171例,女329例;年龄17~82岁,平均年龄(52.17±12.84)岁;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混合型颈椎病比例分别为5.60%、62.60%、10.40%、21.40%;X线诊断生理曲度异常及颈椎失稳比例分别为96.00%和47.00%;CT诊断颈椎间盘突出、颈椎管狭窄及后纵韧带骨化比例分别为86.12%、48.98%、22.86%;MRI诊断颈椎间盘突出、颈椎管狭窄比例分别为96.18%、54.60%;旋提手法治疗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混合型颈椎病的有效率分别为96.43%、96.17%、98.08%、96.26%,治愈率分别为17.86%、15.65%、17.31%、14.95%;疗程7~23 d,平均疗程(13.553.06)d;500例患者接受旋提手法治疗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颈椎曲度异常和颈椎间盘突出是颈椎病的主要影像学表现;旋提手法治疗颈椎病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其中颈型与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见效较快;该手法可应用于无脊髓型颈椎病症状体征但存在颈椎间盘突出、颈椎管狭窄及后纵韧带骨化患者,但应重视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排除手法禁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提手法 颈椎病 影像学特点 疗效 疗程 安全性 数据分析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旋提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3
作者 赖雪如 张盛强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1186-1190,共5页
【目的】观察旋提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NTC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颈椎曲度的影响。【方法】将36例NTC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例。治疗组给予旋提手法治疗,对照组给予颈椎牵引治疗,疗程为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部疼... 【目的】观察旋提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NTC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颈椎曲度的影响。【方法】将36例NTC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例。治疗组给予旋提手法治疗,对照组给予颈椎牵引治疗,疗程为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症状体征总评分(包括颈部疼痛评分、颈部压痛评分、颈椎活动度评分)及颈椎曲度测量值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脱落情况:研究过程中,治疗组脱落1例,对照组无脱落病例,最终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有17例和18例患者完成全部疗程的治疗。(2)疗效情况:治疗2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100.0%(17/17),对照组为72.2%(13/18);组间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Fisher确切概率法)和总体疗效(秩和检验)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症状体征评分情况:治疗后,2组患者的颈部疼痛VAS评分、症状体征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降低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颈椎曲度情况:治疗后,2组患者的颈椎曲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作用略优于对照组,组间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提手法治疗NTCS患者疗效确切,能有效缓解颈部疼痛、活动不利症状,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其疗效明显优于颈椎牵引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型颈椎病 旋提手法 颈椎牵引 颈椎活动度 颈椎曲度 颈部疼痛评分
下载PDF
郑氏经穴按摩联合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曰文 戴国钢 +5 位作者 廖仕川 夏姣 杜万里 田国刚 文江 李涛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1期1513-1516,共4页
目的:探讨郑氏经穴按摩联合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疗效。方法:选取15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75)和对照组(n=76)。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 目的:探讨郑氏经穴按摩联合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疗效。方法:选取15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75)和对照组(n=76)。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郑氏经穴按摩联合定点旋转复位手法进行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中医证候积分、疼痛情况[视觉模拟(VAS)评分]、颈椎活动功能(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转、右转)、颈椎神经情况(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及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表(ADL)评分]。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率、VAS及ADL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颈椎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转、右转活动能力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施以郑氏经穴按摩联合定点旋转复位手法能有效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颈椎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氏经穴按摩 定点旋转复位手法 神经根型颈椎病 气滞血瘀证 臂丛神经牵拉 生活质量
下载PDF
牵引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的Meta分析
15
作者 王文东 马帅 +1 位作者 孙国栋 徐海东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8期581-586,共6页
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价牵引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知网、维普、万方、CMB、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中有关牵引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 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价牵引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知网、维普、万方、CMB、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中有关牵引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人员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并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纳入12项研究,共1781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牵引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良好的疗效,基于《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OR=4.26,95%CI 1.94~9.36,P<0.001),基于症状体征积分(OR=5.13,95%CI 2.26~11.64,P<0.001);能够改善症状体征积分(MD=-3.40,95%CI-4.30~-2.50,P<0.001)及FS-CSA评分(SMD=-1.30,95%CI-2.18~-0.42,P=0.004)。结论牵引旋转手法能够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引旋转手法 椎动脉型颈椎病 META分析
下载PDF
提拉旋转手法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观察
16
作者 陈爱龙 《中国社区医师》 2023年第18期64-66,共3页
目的:探讨提拉旋转手法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北京市密云区不老屯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9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 目的:探讨提拉旋转手法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北京市密云区不老屯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9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天麻钩藤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提拉旋转手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X线成角指标、疼痛程度。结果:治疗后,两组眩晕、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颈肩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寰枕后间隙成角、寰枢椎椎体成角、C2~3椎体成角均大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提拉旋转手法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可有效改善其X线成角指标,缓解临床症状,减轻疼痛程度,促进颈椎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 提拉旋转手法 天麻钩藤饮 颈椎功能 疼痛程度
下载PDF
颈椎旋转(提)手法的在体力学测量 被引量:50
17
作者 朱立国 冯敏山 +3 位作者 毕方杉 钟红刚 于杰 王尚全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673-676,共4页
目的:研究颈椎旋转手法操作过程中力学参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方法:运用生物力学实测方法测量同一操作者对15例患者施行旋转手法过程中的力学参数(作用力、作用时间和加速度),再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出旋转手法扳动过程所产生的位移及冲... 目的:研究颈椎旋转手法操作过程中力学参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方法:运用生物力学实测方法测量同一操作者对15例患者施行旋转手法过程中的力学参数(作用力、作用时间和加速度),再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出旋转手法扳动过程所产生的位移及冲量。结果:①颈椎旋转手法的力学参数平均值:预加载力15.15±5.11kg,最大作用力27.24±8.81kg,扳动力14.29±5.15kg,扳动时间114.33±16.98ms,最大加速度为-0.35±0.11g,扳动位移为9.34±2.67mm,扳动冲量为22.49±7.11Ns;②左手操作与右手操作的旋转手法力学参数相比较,除最大加速度、扳动时间和扳动冲量以外,余项P值均>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预加载力和扳动力相比较,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经Pearson相关分析,预加载力、最大作用力和扳动力呈显著的正相关性(R>0.8,P<0.001)。结论:左右手施行旋转手法时作用力特征(包括预加载力、最大作用力、扳动力)是相近的;旋转手法从缓慢上牵开始到扳动操作结束整个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扳动力的大小取决于预加载力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旋转手法 在体 生物力学 参数
下载PDF
旋提手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曲度改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3
18
作者 刘鹏 李远栋 +2 位作者 张君涛 金哲峰 朱立国 《天津中医药》 CAS 2011年第4期298-300,共3页
[目的]评价旋提手法与牵引疗法在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曲度的有效性。[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分别给予旋提手法及牵引疗法,并于治疗前后测量颈椎X光片颈椎曲度变化。[结果]两组... [目的]评价旋提手法与牵引疗法在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曲度的有效性。[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分别给予旋提手法及牵引疗法,并于治疗前后测量颈椎X光片颈椎曲度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均与自身治疗前颈椎曲度比较,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均能改善患者的颈椎曲度;两组间治疗前后颈椎曲度差值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试验组患者颈椎曲度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旋提手法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曲度疗效优于牵引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提手法 神经根型颈椎病 颈椎曲度 疗效分析
下载PDF
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及其安全性探讨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立民 姚猛 +1 位作者 孙崇毅 刘继兰 《中国骨伤》 CAS 2004年第10期580-581,共2页
目的:探讨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定位旋转手法进行治疗。结果:180例患者经4个月随访,治愈89例,显效73例,有效18例。结论:旋转手法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正确的诊断... 目的:探讨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定位旋转手法进行治疗。结果:180例患者经4个月随访,治愈89例,显效73例,有效18例。结论:旋转手法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正确的诊断及适应证的选择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旋转手法 椎动脉型颈椎病 患者 诊断 临床效果 治愈 目的 定位 选择
下载PDF
颈椎旋转手法的扳动方向与颈椎旋转角度的关系 被引量:8
20
作者 梅凌 李义凯 +1 位作者 付小勇 王华军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12,18,共5页
目的:探讨颈椎旋转手法的扳动方向对颈椎旋转角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8名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7人。分别对4组受试者行一侧或两侧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测量4组受试者每次手法扳动前、后颈椎旋转的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范围。结果:向... 目的:探讨颈椎旋转手法的扳动方向对颈椎旋转角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8名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7人。分别对4组受试者行一侧或两侧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测量4组受试者每次手法扳动前、后颈椎旋转的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范围。结果:向一侧扳动后,颈椎向两侧的主动旋转度显著增大(P<0.05),且扳动侧的改变幅度大于对侧;向两侧分别扳动颈椎,第一次扳动侧的主动活动度增大(P<0.05),但明显小于仅向一侧扳动时(P<0.01);无论是向一侧或是两侧扳动颈椎,都不会明显改变颈椎的被动旋转范围(P>0.05)。结论:为了改善患者的颈椎主动旋转范围,颈椎旋转手法的扳动方向应与患者颈椎主动旋转受限的方向一致且仅扳动一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旋转手法 扳动方向 主动旋转度 被动旋转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