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status of the cervical spine in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a history of 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
1
作者 Anna M.Ohman 《Open Journal of Therapy and Rehabilitation》 2013年第2期31-35,共5页
Background: Infants with 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 are born with an asymmetric range of motion and a muscular imbalance in the cervical spine, as a result of a shortening or excessive contraction of the sternocl... Background: Infants with 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 are born with an asymmetric range of motion and a muscular imbalance in the cervical spine, as a result of a shortening or excessive contraction of the 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 Purpose: The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passive range of motion (PROM) for rotation and lateral flexion, and muscle function of the cervical spine in children that had a history of CMT as infants. Study design: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Patient sample: 58 children at the age of 3.5 to 5 years that had been treated for CMT have infants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Method: PROM was measured with protractors and muscle function was estimated with a modified Muscle Function Scale. Data from infancy were taken from earlier records. Result: PROM in rotation of the neck was mean 98.7&#176 and PROM in lateral flexion of the neck was mean 69.1&#176. Symmetric PROM of the neck was found in 74% of the children for rotation and in 88% of the children for lateral flexion. Multiple regression showed that gender and PROM in rotation as infant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asymmetric PROM. Forty-five percent of the children had some degree of muscular imbalance in the lateral flexors of the neck. Conclusion: Possible risk factors for later asymmetric PROM are: gender, birth weight, gestation week and PROM in rotation as infants. These factors ought t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developing guidelines for long-term follow-u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 cervical spine Passive range of Motion ROTATION Muscle Function CHILDREN
下载PDF
麦肯基运动疗法联合颈椎关节松动术与耳穴压豆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效果
2
作者 黄海珍 岳红梅 +3 位作者 张妍菀 黄子亮 杜永怡 黄铭康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期81-86,共6页
目的:探讨麦肯基运动疗法联合颈椎关节松动术与耳穴压豆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方法: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2年8月门诊及住院部接收的颈型颈椎病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 目的:探讨麦肯基运动疗法联合颈椎关节松动术与耳穴压豆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方法: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2年8月门诊及住院部接收的颈型颈椎病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麦肯基运动疗法,研究组采用麦肯基运动疗法联合颈椎关节松动术与耳穴压豆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疼痛灾难化量表(PCS)评价颈功能、疼痛程度。比较两组颈椎活动范围、凝视稳定性(GS)测试阳性率、眼动测试(EMT)阳性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N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PCS评分的疼痛反复思虑、疼痛无助感、疼痛夸大维度得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颈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活动范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GS阳性率、EMT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麦肯基运动疗法联合颈椎关节松动术与耳穴压豆治疗颈型颈椎病,可有效恢复颈椎功能,减轻疼痛,增加颈椎活动范围,改善颈椎神经的协调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型颈椎病 麦肯基运动疗法 颈椎关节松动术 耳穴压豆 颈椎功能 疼痛 颈椎活动范围
下载PDF
3~18岁学生发生颈椎病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颈椎活动度的年龄变化特点
3
作者 包木龙 王波 +1 位作者 丁岩 王海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3期1885-1889,共5页
目的分析3~18岁学生发生颈椎病的危险因素及颈椎活动度(CROM)的年龄变化特点,为该年龄段学生颈椎病的预防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体检的915例3~18... 目的分析3~18岁学生发生颈椎病的危险因素及颈椎活动度(CROM)的年龄变化特点,为该年龄段学生颈椎病的预防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体检的915例3~18岁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设计调查问卷,对学生的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指数、每天体育锻炼时间、每天低头时间、每天使用电子产品时间、不良坐姿、不良睡姿、行走姿势不端正、颈部经常受凉等情况进行统计,检测所有学生CROM。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评估颈椎病患儿的颈椎病严重程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3~18岁学生发生颈椎病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ROM诊断颈椎病的效能。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CORM与颈椎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915例3~18岁学生中,诊断为颈椎病患儿237例,非颈椎病患儿678例。颈椎病组≥13岁的高年龄段、体质量指数>24 kg/m^(2)、每天体育锻炼时间<1 h、每天低头时间>8 h、不良坐姿、不良睡姿的患儿比例均高于非颈椎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每天低头时间>8 h、不良坐姿、不良睡姿是3~18岁学生发生颈椎病的危险因素(P<0.05)。不同年龄段颈椎病学生颈椎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右旋的活动度以及NDI评分比较,由低到高均分别为16~18岁、13~<16岁、6~<13岁、3~<6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ROM诊断颈椎病的曲线下面积为0.967,95%CI为0.953~0.977,约登指数为0.807,最佳截断值为≤48.37°,灵敏度为86.92%,特异度为93.8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ORM与NDI评分呈负相关(r=-0.537,P<0.05)。结论每天低头时间>8 h、不良坐姿、不良睡姿均为影响3~18岁学生发生颈椎病的危险因素,且随着颈椎病学生年龄段的增加CROM不断减小,颈椎功能障碍愈发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良坐姿 学生 颈椎病 危险因素 颈椎活动度
下载PDF
基于太极“十三式”的神经根型颈椎病中西结合运动处方的疗效观察
4
作者 王晓天 陶萍 +1 位作者 董俞辰 王何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6-90,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太极“十三式”中医疗法联合西康复运动处方在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radiculopathy,CR)治疗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1月—12月收治的CR患者76例为对象,将纳入患者进行数字编码(1~76),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 目的探讨基于太极“十三式”中医疗法联合西康复运动处方在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radiculopathy,CR)治疗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1月—12月收治的CR患者76例为对象,将纳入患者进行数字编码(1~76),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数字1~25纳入西方康复运动组,数字26~50纳入太极组,数字51~76纳入中西医结合运动组。从生物学维度、心理学及社会学维度评价治疗效果,即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握力、颈椎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和生活质量水平变化情况。结果12、24、36周后,中西医结合运动组患者静息和活动VAS评分低于西方康复运动组和太极组,握力大于西方康复运动组和太极组(P<0.05)。12、24、36周后,中西医结合运动组患者ROM大于西方康复运动组和太极组(P<0.05)。12、24、36周后,中西医结合运动组患者NDI评分低于西方康复运动组和太极组、SF-36总分高于西方康复运动组和太极组(P<0.05)。结论太极“十三式”联合西方康复运动可进一步提高CR患者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太极“十三式” 康复运动 颈椎关节活动度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八段锦对颈肩综合征患者颈椎功能及疼痛的影响
5
作者 李秀园 李坤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22期124-127,共4页
目的探讨八段锦运动干预在颈肩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聊城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00例颈肩综合征患者,依据组间信息均衡可比原则将纳入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干预,... 目的探讨八段锦运动干预在颈肩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聊城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00例颈肩综合征患者,依据组间信息均衡可比原则将纳入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干预,观察组加施八段锦运动干预。比较2组症状体征积分、颈椎功能、颈椎活动度、颈肩部疼痛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症状体征积分为(13.68±1.72)分,高于对照组的(11.35±1.4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为(6.45±1.22)分,低于对照组的(7.90±1.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linical assessment scale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CASCS)评分为(86.67±5.47)分,高于对照组的(81.83±4.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前屈、后伸、左旋、右旋4个方向活动度分别为(41.45±5.28)°、(43.15±5.03)°、(73.01±5.33)°、(73.13±5.28)°,大于对照组的(37.79±4.41)°、(40.02±4.36)°、(69.68±4.51)°、(69.75±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颈肩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为(2.33±0.71)分,低于对照组的(3.14±0.8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八段锦运动干预对颈肩综合征患者症状体征、颈椎功能、颈椎活动度以及颈肩部疼痛改善等均可产生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肩综合征 症状 八段锦运动 颈椎功能 颈椎活动度 疼痛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颈椎失稳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的Meta分析
6
作者 徐铖菡 禚汉杰 +6 位作者 柴旭斌 黄勇 张博文 陈勤 郝宇鹏 栗林 周英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922-3929,共8页
目的:目前关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颈椎失稳危险因素的报道较多,但存在样本量较少、混杂因素较多等问题,各项研究对同一相关因素的研究结果也存在一定差异。文章通过系统评价的方法分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生颈椎失稳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 目的:目前关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颈椎失稳危险因素的报道较多,但存在样本量较少、混杂因素较多等问题,各项研究对同一相关因素的研究结果也存在一定差异。文章通过系统评价的方法分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生颈椎失稳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收集各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3月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生颈椎失稳有关的文献,以患者结局是否发生颈椎失稳为分组标准,提取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及患者基本特征、实验室相关检查结果及用药情况等相关危险因素,使用Stata 14.0软件对结果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①共纳入16项观察性研究,7项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9项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文献质量均为中等及以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颈椎失稳总体发生率为43.08%。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女性(OR=0.60,95%CI:0.44-0.82,P=0.002)、发病年龄(SMD=-0.52,95%CI:-0.86至-0.18,P=0.003)、病程(SMD=0.58,95%CI:0.14-1.02,P=0.01)、体质量指数(OR=0.74,95%CI:0.63-0.88,P=0.001)、类风湿因子阳性单因素分析亚组(OR=1.33,95%CI:1.02-1.72,P=0.04)、C-反应蛋白(SMD=0.26,95%CI:0.16-0.35,P=0.00)、红细胞沉降率(SMD=0.15,95%CI:0.002-0.29,P=0.047)、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OR=1.73,95%CI:1.19-2.51,P=0.004)、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SMD=0.20,95%CI:0.04-0.37,P=0.02)、外周关节破坏(OR=2.48,95%CI:1.60-3.85,P=0.00)及皮质类固醇(OR=1.91,95%CI:1.54-2.37,P=0.00)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颈椎失稳的发生密切相关,女性与皮质类固醇的使用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颈椎失稳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基于16项观察性研究的临床证据提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颈椎失稳的总体发生率为43.08%,但各研究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颈椎失稳发生率差异较大,其中性别(女性)及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被证实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颈椎失稳发病的独立相关因素,该研究结果对临床早期识别、诊断和预防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颈椎失稳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颈椎失稳 寰枢椎脱位 相关因素 META分析 类风湿因子 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 疾病活动度 皮质类固醇
下载PDF
相邻双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疗效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16
7
作者 于淼 孙宇 +2 位作者 刘忠军 张凤山 潘胜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4-38,共5页
目的:探讨相邻双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颈椎曲度及临床功能的变化。方法:2004年4月~2007年1月收治因颈椎病行相邻双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患者23例,其中使用Bryan人工椎间盘17例,术前颈椎曲度不良12例;使用Prodisc-C人工椎间盘... 目的:探讨相邻双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颈椎曲度及临床功能的变化。方法:2004年4月~2007年1月收治因颈椎病行相邻双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患者23例,其中使用Bryan人工椎间盘17例,术前颈椎曲度不良12例;使用Prodisc-C人工椎间盘6例,术前颈椎曲度不良4例。统计并分析患者术前和术后3、12及24个月时颈椎运动范围、颈椎中立位曲度、手术节段Cobb角、手术节段是否发生异位骨化、手术邻近节段是否发生退变、术后Odom评分、JOA脊髓功能评分及颈肩痛VAS评分。结果:术后3、12及24个月时患者的颈椎活动范围、颈椎中立位曲度、手术节段Cobb角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颈椎曲度不良的患者使用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后局部后凸加重(P<0.05);而使用Prodisc-C者得到改善(P<0.05)。所有患者的Odom、JOA和VAS评分较术前改善明显(P<0.05)。2例患者术后出现手术节段的异位骨化,1例出现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结论:相邻双节段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基本保留了颈椎的曲度和运动功能,Prodisc-C颈椎人工椎间盘对曲度不良患者有一定的矫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人工椎间盘 曲度 运动功能 后凸
下载PDF
无脊髓压迫症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7
8
作者 杨大龙 申勇 +3 位作者 张英泽 丁文元 张为 曹俊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探讨无脊髓压迫症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42例无脊髓压迫症状颈椎OPLL患者初次就诊的影像学资料,男25例,女17例,年龄40~78岁,平均57岁。根据影像学表现对OPLL进行分型,观察椎管最大受压... 目的:探讨无脊髓压迫症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42例无脊髓压迫症状颈椎OPLL患者初次就诊的影像学资料,男25例,女17例,年龄40~78岁,平均57岁。根据影像学表现对OPLL进行分型,观察椎管最大受压处骨化物占位率(OPLL占位率)与椎管最大受压节段活动范围(ROM)的相关性,同时观察MRI T2像上脊髓内信号的变化并随访患者症状进展情况。结果:根据Tsuyama分型标准,本组连续型24例,混合型10例,节段型8例。OPLL占位率20%~64%,平均38.4%;最大受压节段ROM平均4.5°。线性回归显示OPLL椎管占位率与ROM呈负相关(P<0.01)。所有患者未出现MRI T2相脊髓内信号改变。随访2年~5年6个月,平均3年8个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查体均未发现脊髓压迫症临床表现。结论:无脊髓压迫症状的颈椎OPLL,以连续型骨化多见,椎管最大受压节段活动范围较小可能是其无脊髓压迫症状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后纵韧带骨化 影像学 无脊髓压迫症状 活动范围
下载PDF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颈椎活动度的观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7
9
作者 朱立国 于杰 +11 位作者 高景华 李金学 李振宇 房敏 李俊杰 张清 王尚全 孙武权 王红东 秦杰 林定坤 陈海云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评价应用颈椎活动仪观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颈椎活动度方法及其对旋提手法疗效的意义。方法:本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210例,脱落12例,其中试验组106例(缺失5例),对照组104例(缺失7例)。试验组采用旋提手法,对照组采用牵引疗法,应用头... 目的:评价应用颈椎活动仪观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颈椎活动度方法及其对旋提手法疗效的意义。方法:本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210例,脱落12例,其中试验组106例(缺失5例),对照组104例(缺失7例)。试验组采用旋提手法,对照组采用牵引疗法,应用头盔式颈椎活动仪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5,7,9,11,13天及治疗后1个月随访8个时间点测量颈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的活动度。结果:两组间颈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的活动度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改善(P<0.01,P<0.05),而且手法改善颈椎活动优于牵引(P<0.01,P<0.05)。结论:头盔式颈椎活动仪操作简便,数据准确,对于评价颈椎功能和手法疗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颈椎 活动度 手法 正骨
下载PDF
人体颈部活动度在体测量方法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陈肇辉 黄文华 +1 位作者 赵卫东 李义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11-412,共2页
目的 :介绍以计算机立体视觉为模型建立的颈椎活动度精确测量系统。方法 :由互成角度的两个摄像机将标尺运动的图像输入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 ,通过对标志点的识别、定位 ,对颈椎活动度进行精确测量。实验检测了 10名健康青年男性的颈椎... 目的 :介绍以计算机立体视觉为模型建立的颈椎活动度精确测量系统。方法 :由互成角度的两个摄像机将标尺运动的图像输入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 ,通过对标志点的识别、定位 ,对颈椎活动度进行精确测量。实验检测了 10名健康青年男性的颈椎主动和被动的活动范围。结果 :颈椎前屈、后伸 ,左、右侧屈 ,左和右旋转的主动活动度分别为 :47.3°± 2 .9°、 3 8.7°± 3 .4°、41.9°± 2 .2°、42 .9°± 1.7°、68.3°± 6.3°、68.5°±5 .6° ,其被动活动度分别为 :5 6.6°± 4.0°、46.9°± 5 .5°、5 0 .7°± 2 .4°、5 0 .8°± 1.8°、74.6°± 4.1°、77.5°± 5 .5°。结论 :以计算机立体视觉为模型建立的测量系统可以精确测量颈椎的活动度 (精确度为 0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 颈部 活动度 测量
下载PDF
人体颈椎三维运动及刚度测试仪的研制和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维善 王性立 陈其昕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83-286,共4页
目的:研制ZMS-1型人体颈椎三维运动及刚度测试仪。方法:根据脊柱3轴6自由度运动原理,制作活体颈椎三维运动和刚度测试装置。对20例学生志愿者进行活体颈椎生物力学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可重复性验证。结果:测试仪由三维... 目的:研制ZMS-1型人体颈椎三维运动及刚度测试仪。方法:根据脊柱3轴6自由度运动原理,制作活体颈椎三维运动和刚度测试装置。对20例学生志愿者进行活体颈椎生物力学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可重复性验证。结果:测试仪由三维活动支架、扭矩传感器、应变记录仪、头部固定装置、躯干固定椅和基座组成。具备颈椎运动范围、颈椎刚度和颈部肌群肌力测试功能。相关性检验显示颈椎主动及被动运动范围、被动活动峰值扭矩、伸屈肌群最大等长收缩扭矩和载荷-位移曲线两次测试数据可重复性良好。结论:测试仪为评价活体颈椎三维运动及刚度变化提供了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测试装置 刚度 运动范围 颈椎三维运动
下载PDF
改良方盘量角仪测颈椎活动度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胡永善 范振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2期57-59,共3页
A、B分别为有熟练操作经验和新学会操作的两位医师,同时用改良方盘测量仪采用双盲法测量一组共20名健康志愿者(年龄23~63岁)的颈椎活动度。在颈惟的六个方向上的活动度测量中,两组资料的相关系数ICC值为0.955~0.985,呈显著相关。经t检... A、B分别为有熟练操作经验和新学会操作的两位医师,同时用改良方盘测量仪采用双盲法测量一组共20名健康志愿者(年龄23~63岁)的颈椎活动度。在颈惟的六个方向上的活动度测量中,两组资料的相关系数ICC值为0.955~0.985,呈显著相关。经t检验,两组资料无显著差别。证实:此改良的方盘测量仪是一种易掌握、方便、价廉而有用的颈椎活动度测量工具。用此改良方盘测量仪测出16例正常人颈椎活动度(除颈右弯曲外)明显大于同样年龄组16例颈椎病人的颈椎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盘测量仪 关节活动度 颈椎
下载PDF
“颈腰同治”理论指导的温针灸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颈椎活动度及颈部症状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靳长旭 《中医临床研究》 2019年第26期102-104,共3页
目的:探讨"颈腰同治"理论指导的温针灸对颈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对颈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8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116例颈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临床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针灸治疗... 目的:探讨"颈腰同治"理论指导的温针灸对颈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对颈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8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116例颈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临床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针灸治疗,58例)与观察组("颈腰同治"理论指导的温针灸治疗,58例),比较两组颈椎活动度、颈部症状与治疗安全性。结果:治疗前、治疗7 d后以及治疗14 d后,两组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ROM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7 d后以及治疗14 d后,两组颈部症状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颈部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安全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型颈椎病患者通过"颈腰同治"理论指导的温针灸治疗,疗效更为显著,可有效改善颈椎活动度,降低颈部症状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型颈椎病 温针灸 颈腰同治 颈椎活动度 颈部症状
下载PDF
影响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的因素 被引量:20
14
作者 赵衍斌 周非非 +3 位作者 孙宇 刘忠军 张凤山 潘胜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245-248,共4页
目的:观察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变化情况,分析影响术后活动度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2月~2007年6月在我院行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57例患者,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正侧位和伸屈位X线检查,分析术前拟... 目的:观察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变化情况,分析影响术后活动度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2月~2007年6月在我院行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57例患者,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正侧位和伸屈位X线检查,分析术前拟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和活动度、拟置换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SU)与上位椎体高度比值和FSU后凸角度与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的关系。结果:(1)术前拟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与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比值<0.8的患者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平均为7.1°,≥0.8的患者平均为9.2°,经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术前拟置换节段活动度<6°的患者术后活动度平均为6.8°,≥6°的患者平均为9.7°,经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术后置换节段FSU与上位椎体高度比值下降≥0.05的患者术后活动度平均增加0.19°,<0.05的患者平均增加2.13°,经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4)术后FSU后凸角度增加者活动度平均增加0.73°,后凸角度无增加者活动度平均增加1.90°,经统计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FSU高度下降影响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丢失>20%和(或)屈伸活动度之和<6°者不适合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疾患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活动度 脊柱功能单位
下载PDF
颈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升顶式”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早期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变化 被引量:6
15
作者 周帅 周非非 +5 位作者 赵衍斌 陈欣 潘胜发 韦峰 刘忠军 孙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21-1128,共8页
目的:探讨颈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升顶式"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20年9月我院采用颈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75例多... 目的:探讨颈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升顶式"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20年9月我院采用颈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75例多节段CSM患者,其中42例患者采用颈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升顶式"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升顶组),年龄31~79岁(57.2±10.7岁);33例患者采用传统"关节囊悬吊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悬吊法组),年龄48~82岁(67.2±9.6岁)。所有患者于术后3~14个月门诊随访。收集两组患者的住院相关基本信息;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颈椎X线片上测量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包括C0-2 Cobb角、C2-7 Cobb角、C2-7矢状面轴向距离(C2-7 SVA)、C7倾斜角(C7-Slope),同时测量颈椎活动度(ROM);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JOA(mJOA)评分、VAS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计算mJOA评分改善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术中出血量和平均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升顶组患者年龄和术后住院天数均小于悬吊法组(P<0.05)。两组术前C0-2 Cobb角、C2-7 Cobb角、C2-7 SVA、C7-Slope和颈椎ROM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升顶组C7-Slope和C2-C7 SVA小于悬吊法组(P<0.05),C2-7 ROM大于悬吊法组(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mJOA和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mJOA和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mJOA评分改善率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NDI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传统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相比,颈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升顶式"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CSM早期可获得相同神经功能改善效果,且在维持颈椎矢状面平衡及颈椎活动度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经肌间隙入路 升顶 矢状面平衡 颈椎活动度
下载PDF
半限制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植骨融合术后下颈椎生物力学特性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柏磊磊 赵改平 +4 位作者 王晨曦 陈楠心 宋艳美 陈二云 赵庆华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47-253,共7页
目的研究Discover、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植骨融合术后下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椎间盘应力、韧带张力的生物力学特性以及植入假体力学性能的改变。方法建立C5-6椎间盘退变3种手术方案:Discover、Prodisc-C人工椎... 目的研究Discover、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植骨融合术后下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椎间盘应力、韧带张力的生物力学特性以及植入假体力学性能的改变。方法建立C5-6椎间盘退变3种手术方案:Discover、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和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有限元模型,同时建立C4-7节段下颈椎原始模型。分析术后下颈椎C4-7节段在矢状面、冠状面及横断面上椎体的生物力学特性变化。结果术后手术节段关节ROM变化:Discover模型增加12.7%-73.1%,Prodisc-C模型增加74%-98%,植骨融合模型下降55.8%-71.8%。Discover置换后上邻近椎间盘应力无明显增加,下邻近椎间盘应力在前屈、后伸、轴向旋转工况下减少33.2%-54.2%,囊韧带张力增幅比Prodisc-C置换后减少30%-40%。Discover假体最大应力(36.72 MPa)出现在前屈工况下,小于Prodisc-C假体的最大应力(42.66 MPa)。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可以保留手术节段的运动性能,Discover作为新一代人工椎间盘假体,在减少韧带负担和维持脊柱稳定性方面有所进步。研究结果可为颈椎前路融合手术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椎间盘置换 颈椎 活动度 生物力学特性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单节段双节段颈椎融合术后颈椎活动度的观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信 徐宏光 +4 位作者 郑权 方振 赵泉来 王弘 刘平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129-132,共4页
目的:探讨单节段及双节段颈椎融合手术对颈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脊柱外科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43例颈椎病患者,其中单节段融合29例,双节段融合14例。根据症状及x线片评价手... 目的:探讨单节段及双节段颈椎融合手术对颈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脊柱外科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43例颈椎病患者,其中单节段融合29例,双节段融合14例。根据症状及x线片评价手术的有效率及融合节段的融合率。使用颈椎活动度测量仪(cervical range of motion device,CROM)测量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24个月时颈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6个方向的活动度。结果:从患者主诉分析,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缓解,通过X线评价融合节段融合率为100%。与术前相比单节段融合术后患者颈椎左右侧弯方向活动度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方向的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减低(P〈0.05)。行双节段融合手术后患者颈椎在6个方向的活动度较术前均明显减低(P〈0.05)。对两种不同融合术后患者颈椎活动度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发现双节段融合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在6个方向均较单节段融合患者降低(P〈0.05)。结论:颈椎融合手术能够降低患者颈椎的活动度,与单节段融合相比双节段融合术后颈椎活动度的降低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融合手术 融合节段 活动度
下载PDF
动态X线研究颈椎屈伸运动过程中椎体相对位置变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罗嗣频 裴欣欣 +3 位作者 王学民 万业达 于锴 何岸苇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8年第5期343-348,共6页
目的利用动态X线技术分析正常志愿者C4、C5椎体在颈椎屈伸运动过程中的相对位置特征。方法本研究采集2014年10月于我院进行健康查体,无颈椎病病史及X线平片正常的志愿者共22例行颈椎动态X线检查。将受检者分组为低风险组(<40岁)13例... 目的利用动态X线技术分析正常志愿者C4、C5椎体在颈椎屈伸运动过程中的相对位置特征。方法本研究采集2014年10月于我院进行健康查体,无颈椎病病史及X线平片正常的志愿者共22例行颈椎动态X线检查。将受检者分组为低风险组(<40岁)13例,高风险组(≥40岁)9例。经过训练后,利用岛津数字胃肠机对每位受检者颈椎由过屈至过伸位活动的全程进行连续动态摄影,按运动时间顺序存储为DICOM图像。利用Matlab誖2014b软件对每位受检者的整套图像逐帧编程分析,以C6椎体前缘和下缘的交点为基点将同一受检者的所有图像配准,取C4、C5椎前缘和上缘的交点为兴趣点,自动求兴趣点和基准点连线与设定的中垂线的夹角并求差值,反映C4、C5椎体间相对位置的变化。将每例颈椎的运动过程等比分为20个部分,分别计算每部分中位置变化的均值,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检验。所有数据使用SPSS22.0进行统计。结果比较所有受检者颈椎屈伸运动处于不同阶段时,C4、C5椎体的相对位置具有相关性(P<0.001),且C4、C5相对位置变化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6.185,P<0.001)。低风险组和高风险组受检者C4和C5椎体相对位置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9)。采用一元七次方曲线对正常志愿者颈椎屈伸运动过程中C4、C5椎体相对位置变化特征的拟合度最好(P=0.934)。结论无颈椎病正常志愿者颈椎屈伸运动过程中C4、C5椎体相对位置随着颈椎整体运动发生规律性变化,其特征可用一元七次方程拟合;不同年龄人群中C4、C5椎体相对位置变化有差异,超过40岁人群活动度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X线 颈椎运动范围 图像配准 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病 颈椎相对位置 曲线拟合
下载PDF
横韧带损伤上颈椎C0-C3不稳定节段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董自强 赵改平 +5 位作者 邢峰 杨加静 毕厚海 许海飞 赵庆华 王宏杰 《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CAS 2019年第3期136-141,共6页
目的建立寰椎横韧带损伤上颈椎C0-C3不稳定节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探究横韧带损伤对上颈椎关节活动度ROM(the range of motion)和椎骨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基于CT图像数据结合临床寰椎横韧带损伤特征,建立人体寰椎横韧带损伤上颈椎不稳... 目的建立寰椎横韧带损伤上颈椎C0-C3不稳定节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探究横韧带损伤对上颈椎关节活动度ROM(the range of motion)和椎骨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基于CT图像数据结合临床寰椎横韧带损伤特征,建立人体寰椎横韧带损伤上颈椎不稳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比较分析横韧带损伤后上颈椎在不同工况下的关节活动度及椎骨应力分布情况。结果横韧带损伤后上颈椎寰枢关节在前屈、后伸、侧弯和轴向旋转等工况下的关节活动度均比正常组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增值分别为:3.5°、4.8°、1.1°和4.7°;屈伸时横韧带损伤后模型最大应力均比无损模型的大。结论寰椎横韧带损伤后上颈椎模型相比正常模型稳定性差,符合横韧带损伤后的真实情况,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可用于上颈椎生物力学特性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韧带损伤 上颈椎 关节活动度 应力分布
下载PDF
C_(3)椎板切除与改良Y型骨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术后活动度及曲度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通 周育巧 +6 位作者 许强 赖仲宏 陈宇 朱文清 赖金良 陈金财 姬广林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1年第9期918-923,共6页
目的:探讨C_(3)椎板切除与改良Y型纳米骨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术后颈椎活动度、曲度、神经功能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9月69例因多节段脊髓型脊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入院后行颈后路单开... 目的:探讨C_(3)椎板切除与改良Y型纳米骨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术后颈椎活动度、曲度、神经功能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9月69例因多节段脊髓型脊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入院后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将33例行C_(3)椎板切除、C_(4)~C_(6)或C_(4)~C_(7)改良Y型纳米骨板固定单开门椎管扩大术的患者作为A组,36例行传统C_(3)~C_(6)或C_(3)~C_(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为B组。分别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和住院天数。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采用X线测量颈椎活动度、C_(2)~C_(7) Cobb角,计算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日本骨科协会(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mJOA)评分及对术后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A组的手术时间、失血量均大于B组(P<0.05),A组术后6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的颈椎活动度(CROM)及CCI均大于B组,A组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的C_(2)~C_(7) Cobb角均大于B组(P<0.05),但A组CROM、CCI及颈椎曲度丢失值均小于B组(P<0.05);A组轴性症状的发生率低于B组(P<0.05)。两组组内术后6个月、术后1年mJOA评分逐渐上升(P<0.05)。结论:C_(3)椎板切除、C_(4)~C_(6)或C_(4)~C_(7)单开门改良Y型骨板固定椎管扩大术治疗MSCM与传统术式相比具有相同的神经功能改善率,同时保留了术后的颈椎活动度及曲度,对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椎板切除 纳米骨板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颈椎曲度 颈椎活动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