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椎管狭窄ACCF与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的效果对比
1
作者 郑朋飞 邱锴 +1 位作者 张宾 梁晓飞 《中国疗养医学》 2024年第8期108-112,共5页
目的探究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与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术在颈椎管狭窄(CSS)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8月郑州阳城医院收治的60例CSS患者,采用电脑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次全切组行ACCF术,减压组行颈后... 目的探究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与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术在颈椎管狭窄(CSS)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8月郑州阳城医院收治的60例CSS患者,采用电脑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次全切组行ACCF术,减压组行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前后炎症因子[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白细胞介素(IL-6、IL-1β)]、颈椎生物力学特征(Cobb角、椎管横截面积、颈椎曲度)、颈椎功能(NDI评分)、疼痛程度(VA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次全切组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与住院时间短于减压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减压组(P<0.05);术后1 d、3 d次全切组MCP-1、IL-6、IL-1β水平低于减压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次全切组Cobb角、椎管横截面积、颈椎曲度均高于减压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NDI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CF与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术均是CSS安全可靠的方案,但ACCF能优化手术流程,减轻炎症损伤,在术后早期恢复及颈椎生物力学特征改善方面优势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管狭窄 椎管扩大减压术 减压融合术 炎症 颈椎生物力学 颈椎功能 疼痛程度
下载PDF
不同入路方式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后凸畸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2
作者 甘泉 《当代医学》 2023年第19期156-158,共3页
目的比较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后凸畸形手术中不同入路方式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本院收治的62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后凸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数法分为颈前组与颈后组,每组31例。颈前组行颈前入路,颈后组行... 目的比较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后凸畸形手术中不同入路方式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本院收治的62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后凸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数法分为颈前组与颈后组,每组31例。颈前组行颈前入路,颈后组行颈后入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融合节段数、术后24 h引流量)、颈椎功能指标(Cobb角、颈椎活动度)及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颈后组手术时间长于颈前组,术中出血量、融合节段数、术后24 h引流量均多于颈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obb角均大于术前,颈椎活动度均小于术前,但颈后组Cobb角、颈椎活动度[(12.05±3.81)、(40.78±3.70)°]均大于颈前组[(6.74±2.90)、(34.05±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JOA评分均高于术前,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但颈后组JOA评分[(13.05±1.11)分]低于颈前组[(14.72±1.02)分],VAS评分[(2.31±0.72)分]高于颈前组[(1.07±0.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后凸畸形患者手术入路方式多样,颈前入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融合节段数、术后24 h引流量少,疼痛轻微、颈脊髓功能恢复好,而颈后入路能更好地改善颈椎活动度,且两种入路方式各有优缺点,临床应根据患者颈椎病变程度及后凸畸形程度选择具体入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凸畸形 颈椎切除融合术 颈椎活动度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中保留椎体后壁横联结构的临床价值
3
作者 史凤之 吴成如 +5 位作者 孙军战 孙国荣 蒋传海 陈然 顾庆陟 石林新 《颈腰痛杂志》 2023年第4期570-573,共4页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orectomy and fusion,ACCF)手术中保留椎体后壁横联结构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于2015年3月~2021年3月行ACCF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0例作为...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orectomy and fusion,ACCF)手术中保留椎体后壁横联结构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于2015年3月~2021年3月行ACCF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ACCF手术方案的不同进行分组:常规ACCF手术30例,纳入常规组;保留椎体后壁横联结构的改良ACCF手术30例,纳入改良组。术后获访1年,对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减压效果(JOA评分)、影像学指标(颈椎曲度、融合节段高度)、手术安全性和植骨融合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改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数据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但两组住院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共出现7例并发症,其中常规组4例(13.3%),3例为术后肩颈部疼痛,1例声音嘶哑;改良组3例(10%),均为肩颈部疼痛。上述并发症均于1~4周后自行好转。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周的JOA评分均显著改善,且术后3个月和1年的JOA评分呈持续改善趋势(P<0.05),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颈椎曲度、融合节段高度等影像学指标均获不同程度改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保留椎体后壁横联结构的改良ACCF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可取得与常规ACCF手术一致的减压效果,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减少了对椎体结构的破坏程度,手术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前路手术 椎体次全切除 植骨融合 保留椎体后壁
下载PDF
后路和前路联合治疗重型脊髓型颈椎病 被引量:4
4
作者 丁文元 李宝俊 +5 位作者 申勇 董玉昌 阎锁洲 赵冰 王磊 关小明 《临床骨科杂志》 2006年第5期396-399,共4页
目的观察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联合前路椎间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技术治疗重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和影像学结果。方法采用该技术治疗重型脊髓型颈椎病94例,JOA评分及Nurick分级评定手术效果,X线判断椎间稳定性和融合情况。结果随访84... 目的观察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联合前路椎间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技术治疗重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和影像学结果。方法采用该技术治疗重型脊髓型颈椎病94例,JOA评分及Nurick分级评定手术效果,X线判断椎间稳定性和融合情况。结果随访84例,平均随访时间为(16.7±2.3)个月。术后JOA评分从术前(7.3±1.7)分提高到了(16.2±0.8)分(P<0.05),改善率为91.8%;Nurick分级从术前的(2.8±1.2)级改善到术后的(0.7±0.8)级(P<0.05)。X线检查证实前路植骨块及其内固定材料无松动、移位、脱落、下沉。术后5个月,前路植骨开始融合,最终随访融合率为93.25%。结论采用该技术治疗重型脊髓型颈椎病,随访观察证实临床效果良好,减少了因单纯前路手术而导致的截瘫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外科学 脊髓压迫症 椎板成形术 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椎间融合器联合锁定钛板在下颈椎骨折脱位前路术后早期稳定性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公伟 刘勇 刘鹏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0年第3期29-32,共4页
目的 研究椎间融合器作为植入物在下颈椎骨折脱位行颈椎前路手术后的早期稳定性。方法 统计本院自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4例下颈椎骨折脱位行单纯颈椎前路手术患者,均采用椎间融合器联合锁定钛板固定重建颈椎稳定性,术后随访3~6个... 目的 研究椎间融合器作为植入物在下颈椎骨折脱位行颈椎前路手术后的早期稳定性。方法 统计本院自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4例下颈椎骨折脱位行单纯颈椎前路手术患者,均采用椎间融合器联合锁定钛板固定重建颈椎稳定性,术后随访3~6个月,对比术前术后颈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分、术前术后植骨愈合后颈椎在冠状位(Cobb角)、矢状位(颈椎前凸角、椎体后缘移位情况)及水平位(椎体高度)的稳定性。结果术后神经功能评分优于术前,术后颈椎在冠状位稳定性略有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矢状位及水平位稳定性明显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植骨愈合前后,颈椎在冠状位及水平位稳定性稍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矢状位稳定性稍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体稳定性研究需从椎体矢状位、水平位及冠状位3个方向着眼。颈椎压缩性骨折或撕脱性骨折伴脱位患者可行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器联合锁定钛板固定。椎间融合器在术后早期恢复中存在椎体下沉及矢状位移位问题,需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颈椎骨折脱位 颈椎稳定性 颈椎前路手术 椎间融合器
下载PDF
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治疗颈椎病及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 被引量:3
6
作者 高招文 吴建斌 +2 位作者 赖必华 连伟飞 喻文波 《临床骨科杂志》 2015年第3期265-268,共4页
目的探讨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简称Zero-P系统)治疗颈椎病及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行颈椎前路手术的14例颈椎病患者(16节段)和5例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患者(5节段)采用Zero-P系统进行减压固定。... 目的探讨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简称Zero-P系统)治疗颈椎病及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行颈椎前路手术的14例颈椎病患者(16节段)和5例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患者(5节段)采用Zero-P系统进行减压固定。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早期并发症;颈椎病患者采用JOA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手术时间为55~120(75±16)min;术中出血量为50~450(150±85)ml。术后11例出现吞咽困难,2~5 d基本恢复,未出现其他早期并发症。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个月~3年6个月,末次随访时14例颈椎病患者JOA评分改善率为72.7%,其中优9例,良3例,中2例;5例颈脊髓损伤患者Frankel分级均为E级。影像学资料提示术后椎间融合良好,未出现临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结论仅需处理椎间盘的颈椎前路手术采用Zero-P系统进行减压固定,可以取得早期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应注意患者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脊柱融合术 颈椎手术 零切迹
下载PDF
颈椎双节段融合术后各节段运动补偿的规律研究
7
作者 周文钰 张睿 +2 位作者 顾洪生 刘伟强 王大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0-83,87,共5页
目的探讨颈椎双节段融合术后上、下相邻及非相邻节段的运动补偿规律。方法通过三维运动采集系统捕捉到6具新鲜人尸体颈椎双节段融合术前、后C2-T1各节段在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转、右旋转6种状态下的运动角度数据,并将结... 目的探讨颈椎双节段融合术后上、下相邻及非相邻节段的运动补偿规律。方法通过三维运动采集系统捕捉到6具新鲜人尸体颈椎双节段融合术前、后C2-T1各节段在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转、右旋转6种状态下的运动角度数据,并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经过归一化处理后,分析得出颈椎双节段融合术后各节段的运动变化规律,发现融合术后其他各节段六种运动状态下运动幅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尤其是下相邻节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后伸、前屈及双向侧屈融合效果更好,稍优于左旋及右旋状态下的融合效果。而在运动补偿比例这点,各运动状态,下相邻节段的运动补偿比例(平均值大于30%)也远高于其它节段。结论颈椎双节段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的代偿性运动幅度增加是导致其退变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融合术 相邻节段退变 运动补偿
下载PDF
椎间隙扩大减压治疗全椎板减压术后颈髓再次受压的疗效
8
作者 刘法敬 丁晓坤 +5 位作者 胡成栋 李彦飞 胡洋 田金辉 周玉军 张恩录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5期35-37,共3页
目的观察椎间隙扩大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在治疗全椎板减压术后颈髓再次前方受压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0月~2016年05月有27例全椎板减压术后前方致压物再次压迫颈髓的患者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均采用颈前路椎间隙扩大减压椎间融合内固... 目的观察椎间隙扩大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在治疗全椎板减压术后颈髓再次前方受压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0月~2016年05月有27例全椎板减压术后前方致压物再次压迫颈髓的患者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均采用颈前路椎间隙扩大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其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55~76岁,平均65.1岁。术后观察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颈椎曲度改变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79.6±13.3)min,术中出血量(73.8±16.1)mL。术后JOA评分由术前的(7.6±2.1)分恢复为术后3个月时的(12.1±3.2)分及末次随访时的12.7±3.4分,不同时间点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改善率为(47.9±11.3)%。术前颈椎曲度指数为(12.2±3.7)%,术后3天为(14.4±3.9)%及末次随访时减小为(14.3±4.0)%,手术前后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有2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行腰大池置管引流及加压包扎后切口均I期愈合。结论颈前路椎间隙扩大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是一种有效的翻修术式,可充分除脊髓前方压迫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同时能够较好的维持颈椎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间植骨融合 全椎板减压术 翻修 内固定
下载PDF
颈椎前路长节段融合术后并发气道阻塞行气管切开1例
9
作者 张世民 莫靖煊 +2 位作者 靳蛟 林海 郝俊涛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1年第11期1053-1057,共5页
患者,男,55岁,主因“颈痛伴四肢麻木2个月,加重伴胸部束带感,会阴、肛周麻木,双下肢无力5 d”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痛伴四肢麻木,步行踩棉花感,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行C_(3,4)、C_(4,5)射频消融术联合臭氧... 患者,男,55岁,主因“颈痛伴四肢麻木2个月,加重伴胸部束带感,会阴、肛周麻木,双下肢无力5 d”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痛伴四肢麻木,步行踩棉花感,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行C_(3,4)、C_(4,5)射频消融术联合臭氧消融术,术后症状加重伴下肢无力、会阴及肛周麻木。以颈脊髓损伤(双下肢不全瘫痪),脊髓型颈椎病,颈椎管狭窄症收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道阻塞 颈前路手术 脊柱融合术 气管切开
下载PDF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与颈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对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李键 鲍正齐 +3 位作者 周平辉 朱瑞直 李志想 王金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49-953,共5页
背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posterior single open-door laminoplasty,LAMP)及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fusion,ACCF)均可有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但两种治疗方式对患者术后颈椎矢状位平衡有不... 背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posterior single open-door laminoplasty,LAMP)及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fusion,ACCF)均可有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但两种治疗方式对患者术后颈椎矢状位平衡有不同的影响。目的:对比两种方法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对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0例,其中进行LAMP治疗30例,进行ACCF治疗40例。术前及术后随访时拍摄颈椎侧位X射线片,对比两组患者C_(2-7)颈椎前凸角、C_(2-7)矢状面轴向距离及T_(1)倾斜角。试验获得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1)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0个月的T_(1)倾斜角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间术后10个月的T_(1)倾斜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与术前比较,ACCF组患者术后10个月的C_(2-7)Cobb角增大(P<0.05),LAMP组患者术后10个月的C_(2-7)Cobb角减小(P<0.05);ACCF组患者术后10个月的C_(2-7)Cobb角大于LAMP组(P<0.05);(3)与术前比较,ACCF组患者术后10个月的C_(2-7)矢状面轴向距离减少(P<0.05),LAMP组患者术后10个月的C_(2-7)矢状面轴向距离增加(P<0.05);ACCF组患者术后10个月的C_(2-7)矢状面轴向距离小于LAMP组(P<0.05);(4)在ACCF组中,高T_(1)倾斜角患者术后C_(2-7)Cobb角、C_(2-7)矢状面轴向距离变化值与低T1倾斜角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LAMP组中,高T_(1)倾斜角患者术后C_(2-7)Cobb角、C_(2-7)矢状面轴向距离变化值均大于低T_(1)倾斜角患者(P<0.05);(5)结果表明,相较于LAMP,ACCF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以避免颈椎后凸畸形、更好地保持颈椎生理曲度、改善颈椎矢状位平衡;为了避免术后颈椎矢状位平衡失代偿,ACCF更适合高T1倾斜角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颈椎 颈椎病 颈椎手术 矢状位平衡 脊柱融合 椎管狭窄
下载PDF
ROI-C与传统融合器联合钛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病:颈椎稳定性重建及椎间融合的比较 被引量:9
11
作者 宋升 孙振中 +2 位作者 姜为民 刘学光 庄胤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8期4474-4478,共5页
背景: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经典术式,效果确切,但仍存在较多问题,以“零切迹”理念设计的ROI-C近年来临床运用也比较广泛,但其与传统术式治疗效果的比较研究较少。目的:比较分析ROI-C与传统融合器联合钛板在颈... 背景: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经典术式,效果确切,但仍存在较多问题,以“零切迹”理念设计的ROI-C近年来临床运用也比较广泛,但其与传统术式治疗效果的比较研究较少。目的:比较分析ROI-C与传统融合器联合钛板在颈椎病前路椎间融合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4月至2015年12月对47例颈椎病患者开展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随机分为2组,钛板组18例患者采用传统融合器联合钛板治疗,ROI-C组29例患者采用ROI-C融合器治疗。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记录术中出血量、C臂机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椎间融合情况;分别在术前及术后评估患者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及日本骨科协会脊髓功能评分。结果与结论:①术后患者均得到了门诊定期随访,时间为12-16个月,所有患者临床症状、脊髓功能明显改善,2组患者均未出现内植物松动移位及二次手术;②术后末次随访手术节段均获得融合,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但ROI-C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C臂机透视次数均优于钛板组(P<0.05);④术后2组患者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均优于术前,但术后各时间点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提示ROI-C与传统融合器联合钛板在颈椎前路手术中均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在有效恢复椎间隙高度、获得颈椎稳定性重建及椎体间融合方面无明显差异;但ROI-C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避免因钢板置入引起的并发症方面存在明显优势,有望取代融合器联合钛板的传统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 减压 融合手术 传统融合器 钛板 ROI-C 内固定
下载PDF
不同入路方式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后凸畸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被引量:5
12
作者 于留钱 刘杰 +1 位作者 李坚 范小良 《中国医刊》 CAS 2020年第2期181-184,共4页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后凸畸形患者采用不同入路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大江东院区收治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后凸畸形患者78例。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将78例患者分为前路...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后凸畸形患者采用不同入路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大江东院区收治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后凸畸形患者78例。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将78例患者分为前路组(接受颈椎前路切除融合术,29例)、后路组(接受颈椎后路切除融合术,27例)、联合组(接受颈椎前后路联合切除融合术,22例)。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情况、神经功能评分、疼痛评分、影像学表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不同术式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前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有效融合节段数均明显低于后路组和联合组,且后路组明显低于联合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术前三组患者的颈椎病变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前路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后路组和联合组(P<0.05),而后路组与联合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前三组患者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三组JOA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术后三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前三组患者颈椎活动度及Cobb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三组患者的颈椎活动度及Cobb角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且后路组明显优于前路组和联合组(P<0.05),而前路组与联合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不同入路手术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后凸畸形的治疗中均可取得较好的神经功能恢复效果,前路术式有利于降低围术期损伤及患者的主观痛觉,后路术式可取得较好的影像学矫形和活动度恢复效果,联合术式适用于四节段及以上的脊髓型脊椎病,应依据患者情况灵活选用入路以取得最佳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后凸畸形 颈椎切除融合术 手术入路
下载PDF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随后凸畸形行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方式的选择和疗效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曹峰 李纯志 柯西江 《浙江临床医学》 2017年第11期1998-2000,共3页
目的比较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随后凸畸形患者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颈椎后路椎板切除融合术及前后路联合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6年8月6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随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颈椎前... 目的比较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随后凸畸形患者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颈椎后路椎板切除融合术及前后路联合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6年8月6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随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颈椎前路组)患者24例,采用颈椎后路椎板切除融合术(颈椎后路组)患者26例,采用前后路联合治疗(前后路联合组)患者17例。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融合节段、术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估治疗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疼痛量表(VAS)评分、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并发症等的差异,评估手术方式的选择。结果前后路联合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融合节段数均明显多于颈椎前路组和颈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后路组患者手术出血量和融合节段数明显大于颈椎前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椎前路组、颈椎后路组以及前后路联合组患者的JOA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NDI指数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椎后路组患者NDI指数评分明显高于颈椎前路组和前后路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纽患者VAS评分、Cobb角及颈椎活动度均明显小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椎后路组患者和前后路联合组患者的Cobb角均小于颈椎前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后路组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大于颈椎前路组和前后路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手术方式均取得一定疗效,颈椎前路手术方式在矫正后凸方面效果优于后路和前后路联合术,颈椎后路手术方式对减少颈椎活动度的丧失方面效果优于前路和前后路联合术,前后联合入路手术的方式手术时间更长,出血量更多,融合节段更多,适用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颈椎后路椎板切除融合术 脊椎后凸
下载PDF
微创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晖 吴小涛 +4 位作者 熊传芝 马超 陈明 黄建华 吴继彬 《微创医学》 2006年第5期347-349,共3页
目的探讨微创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3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进行磁共振成像(MRI)和CT检查确诊,行微创颈前路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同时行减压及颈椎椎体间融合器融合术。随访28例,平均... 目的探讨微创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3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进行磁共振成像(MRI)和CT检查确诊,行微创颈前路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同时行减压及颈椎椎体间融合器融合术。随访28例,平均随访时间22.6月,观察病人的椎体间高度、颈椎生理曲度、融合率、内植物并发症并进行功能评价。结果。28例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椎体间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维持满意,未发生内植物并发症。采用Odom评定,22例,良4例,一般2例,差0例,优良率92.8%。结论微创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可及早解除脊髓压迫,并使颈椎融合节段获得术后即刻稳定,提高椎体间骨性融合率和维持术后椎体间高度,并能维持脊髓减压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颈椎间盘突出症 椎体间融合器 微创颈前路手术
下载PDF
颈椎前路4间隙融合内固定治疗长节段颈椎病变可行性分析
15
作者 伦智法 冯杰 +4 位作者 刘光旺 马超 戴维享 王振飞 拾坤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年第34期51-53,共3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4间隙融合内固定治疗长节段颈椎病变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6年9月在我科行颈椎手术治疗的长节段颈椎病变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颈椎前路组和颈椎后路组。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颈椎融合节段Cob...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4间隙融合内固定治疗长节段颈椎病变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6年9月在我科行颈椎手术治疗的长节段颈椎病变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颈椎前路组和颈椎后路组。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颈椎融合节段Cob角度变化、颈痛VAS评分、JOA改善率、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颈椎前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颈椎融合节段Cob角度变化、颈痛VAS评分均优于颈椎后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JOA改善率、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4间隙融合内固定治疗长节段颈椎病变疗效确切,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手术 4间隙融合 长节段手术
下载PDF
带翼可调节置换系统在下颈椎骨折脱位中的应用(英文) 被引量:4
16
作者 孙俊凯 刘竞龙 黄剑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2期4025-4033,共9页
背景:ADDplus-带翼可调节置换系统具有人工椎体和前路固定板一体化、人工椎体高度可调的特点,以及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组织相容性好等优势越来越受到外科医生的信赖。目的:观察带翼可调节置换系统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及置入固... 背景:ADDplus-带翼可调节置换系统具有人工椎体和前路固定板一体化、人工椎体高度可调的特点,以及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组织相容性好等优势越来越受到外科医生的信赖。目的:观察带翼可调节置换系统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及置入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中的疗效。方法:采用ADDplus-带翼可调节置换器对12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前路切开复位、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治疗3,6,12个月分别进行临床评估和影像学检查,此后,每年检查1次。结果与结论:平均随访18个月过程中,获得牢固的骨性融合,调节器体内位置良好、无松动断裂,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纠正,术后患者感觉、运动功能的恢复得到较大幅度提升。1例出现低钠血症,其余患者无术后并发症。因此可以认为,采用带翼可调节置换器行颈椎前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减压、植骨融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操作安全、简单、材料生物相容性好、内固定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颈椎骨折 前路手术 带翼可调节置换器 脊髓损伤内固定术 植骨融合 前路减压 假关节生物相容性
下载PDF
下颈椎不稳对颈前路手术前后邻近椎间盘变化影响的研究
17
作者 乔晓慧 迟峰 +3 位作者 孟庆春 喻伟光 邓佳 乔莹莹 《医学动物防制》 2023年第7期672-675,共4页
目的应用生物力学方法建立下颈椎不稳的动物模型,以研究单节段下颈椎前路手术术前和术后相邻不稳节段椎间盘内的压力变化。方法将12例成年雄性山羊纳入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例。实验组建立下颈椎不稳的... 目的应用生物力学方法建立下颈椎不稳的动物模型,以研究单节段下颈椎前路手术术前和术后相邻不稳节段椎间盘内的压力变化。方法将12例成年雄性山羊纳入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例。实验组建立下颈椎不稳的动物模型,模拟行C5~6单节段颈椎前路手术,完成标本制备。用生物力学机测试加载生理负荷(2N.m)的前屈、后伸及轴向旋转状态下与融合节段相邻节段椎间盘内的压力变化,实验结果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与术前相比,在前屈、后伸和轴向旋转3种状态下,实验组成年雄性山羊下颈椎固定融合术后,椎间盘内压力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前屈和后伸状态下,实验组术前单节段椎间盘内压力大于对照组(P<0.05),轴向旋转状态下,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第4个月实验组成年雄性山羊下颈椎屈伸活动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前屈、后伸及轴向旋转运动状态下,实验组成年雄性山羊椎间盘内压力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颈椎固定融合术前和术后,颈椎做前屈和后伸运动时,下颈椎相邻节段不稳组的椎间盘内压力均明显高于相邻节段稳定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下颈椎不稳 下颈椎邻近节段退变 颈椎前路间盘切除融合术 脊髓信号异常 动物生物力学 手术预后
原文传递
颈椎翻修手术的原因及对策 被引量:3
18
作者 顾洪生 李振宇 +7 位作者 阎洪印 田长庆 颜滨 周文钰 曾腾辉 沈哲 郭伟壮 林建泽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9年第1期5-7,共3页
目的探讨颈椎翻修术的适应证、手术方式及其临床疗效。方法自1998年4月~2007年12月,对21例颈椎手术后患者进行了翻修手术。翻修手术距离首次手术的时间2~42个月,平均15.3个月。所有病例均出现临床症状,其中表现为放射性颈肩痛16例、... 目的探讨颈椎翻修术的适应证、手术方式及其临床疗效。方法自1998年4月~2007年12月,对21例颈椎手术后患者进行了翻修手术。翻修手术距离首次手术的时间2~42个月,平均15.3个月。所有病例均出现临床症状,其中表现为放射性颈肩痛16例、颈部活动受限5例,原有的脊髓受压表现加重8例,再次出现新的脊髓压迫症状7例。首次手术的术前诊断包括:下颈椎骨折脱位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2例,脊髓型颈椎病9例,颈椎不稳4例。手术方式包括:单纯前路减压加自体髂骨植骨4例,前路减压加颈椎前路钢板固定8例,前路减压加Cage融合2例,前路椎体次全或全切除加内固定3例,后路CerviFix单纯内固定3例,后路双开门减压1例。结果本组术后疗效优良13例(61.9%),好转6例(28.6%),无效及加重各1例(9.5%)。21例术前评分2~14(8.65±0.37)分,术后8~16(14.27±0.69)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植骨于术后3~6个月融合。未出现喉上、喉返神经损伤、气管食管漏、脑脊液漏以及呼吸系统并发症。结论颈椎翻修术式视具体情况而定,术前宜详细制定手术方案,彻底减压与正确的固定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内固定 脊柱融合 翻修手术
原文传递
颈椎融合术与非融合术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廖振华 刘伟强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1-176,共6页
本文归纳整理了近年来颈椎融合术和非融合术生物力学研究领域的主要进展,总结了人体及动物颈椎离体标本的差异性以及颈椎离体生物力学研究常用的三种实验方法,综述了颈椎融合术和非融合术新型植入器械的生物力学、混合术的力学评估、颈... 本文归纳整理了近年来颈椎融合术和非融合术生物力学研究领域的主要进展,总结了人体及动物颈椎离体标本的差异性以及颈椎离体生物力学研究常用的三种实验方法,综述了颈椎融合术和非融合术新型植入器械的生物力学、混合术的力学评估、颈椎耦合运动分析以及颈椎重要力学参数的研究进展,并结合最新研究趋势,对颈椎生物力学实验理念、加载测量方法、多节段混合术及耦合运动研究等重点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 颈椎 融合 非融合 混合术
原文传递
手术显微镜在脊柱外科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永迁 刘展亮 张惠城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8年第1期5-7,共3页
目的研究并探讨手术显微镜在脊柱外科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7年1月期间梅州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8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颈椎前路椎... 目的研究并探讨手术显微镜在脊柱外科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7年1月期间梅州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8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观察组实施显微镜辅助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神经损伤发生率、脊髓功能改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中神经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的脊髓功能改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其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手术显微镜辅助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有效减少术中神经损伤,具有确切减压效果,有利于改善脊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外科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 显微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