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椎前路钛网钢板内固定及自体髂骨植骨在不同颈椎节段中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26
1
作者 赵筑川 曹永飞 +2 位作者 彭智 张美心 陈孟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076-1079,共4页
目的 采用颈椎前路钛网钢板及自体髂骨植骨对不同颈椎节段进行内固定,分析其生物力学改变。方法 取自愿捐赠的6具新鲜尸体C3~7标本,C5、C5.6及C4~6椎体次全切除后,分别行髂骨植骨和钛网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测量各节段的前屈、后伸... 目的 采用颈椎前路钛网钢板及自体髂骨植骨对不同颈椎节段进行内固定,分析其生物力学改变。方法 取自愿捐赠的6具新鲜尸体C3~7标本,C5、C5.6及C4~6椎体次全切除后,分别行髂骨植骨和钛网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测量各节段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左、右旋转运动变化,以完整标本作为对照组。结果 自体髂骨的植入使失稳颈椎的稳定性提高,其侧弯、屈伸运动度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抗旋转运动减少不明显(P〉0.05)。不同颈椎节段开槽减压椎间撑开钛网前路钢板内固定状态下,手术节段的即刻稳定性比对照组及撑开植骨状态增加(P〈0.05)。结论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之后,植骨仅能部分改善其稳定性,但应用颈椎前路钛网钢板内固定可明显增强颈椎的稳定性,也较完整颈椎运动功能单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柱融合 钛网 生物力学
下载PDF
Ostetic纳米人工骨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临床研究初步报告 被引量:7
2
作者 王冰 张阳德 +1 位作者 吕国华 彭健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3期84-87,共4页
目的评价Ostetic纳米人工骨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15例颈椎疾患病人进行前路颈椎次全切(或颈椎间盘切除)、椎管减压、钛网内添Ostetic纳米人工骨椎间融合、颈椎前路钢板锁定系统内固定手术,并评定疗效和进行影像学分... 目的评价Ostetic纳米人工骨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15例颈椎疾患病人进行前路颈椎次全切(或颈椎间盘切除)、椎管减压、钛网内添Ostetic纳米人工骨椎间融合、颈椎前路钢板锁定系统内固定手术,并评定疗效和进行影像学分析。结果患者平均住院天数5(4~6)d,所有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无全身症状,术后1周平均白细胞计数8.7×109。JOA评分由术前8.5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13.7分,术后影像学资料提示钢板位置良好,无钛网脱出;平均随访4.5月,纳米人工骨融合率术后3个月为85%,术后6个月100%。结论钛网结合纳米骨可以避免取髂骨所带来的并发症,联合颈椎前路锁定钢板系统替代技术可以有效地进行颈椎前路融合和维持颈椎生理曲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 颈椎 锁定钢板 钛网 纳米 人工骨
下载PDF
氮化纯钛颈椎植骨融合器的研制及生物力学测试 被引量:5
3
作者 王溪原 杨有庚 +3 位作者 马洪顺 王玉臣 宋立维 徐敬礼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11-213,T002,共4页
目的:根据国人颈椎特点设计研制了一种经氮化处理的纯钛植骨融合器,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方法:取12具新鲜成年男性颈椎标本,分别处理成包含单、双运动功能单位的试样,模拟前路植骨及植人融合器,进行前屈、后伸、侧弯、扭转四个方面的测... 目的:根据国人颈椎特点设计研制了一种经氮化处理的纯钛植骨融合器,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方法:取12具新鲜成年男性颈椎标本,分别处理成包含单、双运动功能单位的试样,模拟前路植骨及植人融合器,进行前屈、后伸、侧弯、扭转四个方面的测试,比较本融合器植人后与完整颈椎及单纯椎间植骨的稳定性,经统计学分析后自编程序拟合出载荷—位移曲线和扭矩一扭转角曲线。同时进行疲劳强度和强度破坏试验。结果:融合器植人后颈椎在各方向运动中的稳定性均明显强于单纯椎间植骨,也较完整颈椎运动功能单位稳定。结论:纯钛颈椎植骨融合器适用于前路间盘摘除减压手术的椎间固定融合,尤其是多节段病变的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纯钛颈椎植骨融合器 生物力学测试 TFC 脊柱稳定性 颈椎病
下载PDF
前路椎体撑开后颈椎三维活动度测量 被引量:3
4
作者 程黎明 贾连顺 +3 位作者 蔡宣松 俞光荣 梅炯 钟世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8期554-556,共3页
目的 :旨在研究颈椎前路椎体撑开椎管扩大后对颈椎运动稳定性的影响 ,以求为新的术式设计提供实验参数。方法 :采用新鲜尸体标本 8具 ,于C5椎体正中部分切除开骨槽 10mm ,撑开骨槽达 15mm后植入楔形骨块维持 ,AO前路带锁钢板固定C4~C6... 目的 :旨在研究颈椎前路椎体撑开椎管扩大后对颈椎运动稳定性的影响 ,以求为新的术式设计提供实验参数。方法 :采用新鲜尸体标本 8具 ,于C5椎体正中部分切除开骨槽 10mm ,撑开骨槽达 15mm后植入楔形骨块维持 ,AO前路带锁钢板固定C4~C6节段 ,分别对正常、撑开植骨及AO前路带锁钢板固定 3种状态进行脊柱三维运动测量与稳定性分析。结果 :颈椎椎体撑开后 ,与正常组相比 ,除后伸运动范围稍增大外 ,其余运动范围均减小 ;前路钢板固定后三维运动范围均显著减小。结论 :颈椎前路椎体撑开椎管扩大后 ,相应椎节活动度减小 ,稳定性增加 ,即刻恢复稳定应行前路内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前路融合术 内固定 生物力学
下载PDF
钛网联合颈椎锁定钢板技术在颈椎前路融合中的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王冰 吕国华 李启贤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09-512,共4页
目的 :评价钛网联合颈椎前路锁定钢板系统替代技术进行颈椎前路融合 ,维持颈椎生理前凸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2 8例颈椎疾患病人进行前路颈椎次全切 (或颈椎间盘切除 )、椎管减压、钛网内添自体松质骨椎间融合、颈椎前路钢板锁定系统内... 目的 :评价钛网联合颈椎前路锁定钢板系统替代技术进行颈椎前路融合 ,维持颈椎生理前凸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2 8例颈椎疾患病人进行前路颈椎次全切 (或颈椎间盘切除 )、椎管减压、钛网内添自体松质骨椎间融合、颈椎前路钢板锁定系统内固定手术 ,并评定疗效和进行影像学分析。结果 :患者平均住院天数 5 (4~ 6 )d ,所有病人的神经症状术后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 ;术后影像学资料提示钢板位置良好 ,无钛网脱出 ;术后随访时间 11.8(6~ 18)月 ,所有病人获得了颈椎间融合 ,固定节段区的整体生理前凸平均改变 1.3°,后凸平均改变 0 .2°。结论 :钛网植骨可以避免取髂骨所带来的并发症 ,联合颈椎前路锁定钢板系统替代技术可以有效地进行颈椎前路融合和维持颈椎生理曲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 颈椎 锁定钢板 钛网
下载PDF
中下段颈椎的蠕变特性及前后路手术对其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于铁成 隋福革 +1 位作者 杨立国 马洪顺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59-361,共3页
目的 :研究中下段颈椎的蠕变特性 ,并评估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术与后路椎板成形术对其的影响。方法 :对 6例新鲜尸体颈段脊柱 ,在模拟生理状态下进行屈曲及伸展位的蠕变特性研究 ,测定完整颈椎及手术后颈椎蠕变效应。结果 :得出在恒应力... 目的 :研究中下段颈椎的蠕变特性 ,并评估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术与后路椎板成形术对其的影响。方法 :对 6例新鲜尸体颈段脊柱 ,在模拟生理状态下进行屈曲及伸展位的蠕变特性研究 ,测定完整颈椎及手术后颈椎蠕变效应。结果 :得出在恒应力条件下应变 -时间数据及曲线。结论 :颈椎有着极好的蠕变能力 ,屈的蠕变量要比伸的蠕变量大。椎板成形术及颈椎前路间盘切除植骨术都使颈椎的蠕变能力降低 ,前路间盘切除植骨术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生物力学 椎板切除术 椎间盘切除术
下载PDF
颈前路椎体切除植骨融合术后钛网沉陷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陈宇 陈德玉 +3 位作者 郭永飞 何志敏 杨海松 田海军 《脊柱外科杂志》 2010年第4期198-202,共5页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切除植骨融合术后钛网沉陷的风险因素以及钛网沉陷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3年5月~2007年8月采用颈前路椎体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疾病患者300例。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切除节段、固定钢板的类型以及是否使用...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切除植骨融合术后钛网沉陷的风险因素以及钛网沉陷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3年5月~2007年8月采用颈前路椎体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疾病患者300例。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切除节段、固定钢板的类型以及是否使用垫片这5个因素是否为钛网沉陷的风险因素,研究钛网沉陷对颈椎曲度及其他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随访1年,239例(79.7%)患者发生钛网沉陷,其中182例(60.7%)发生轻度沉陷(1~3mm),57例(19.0%)发生严重沉陷(>3mm)。双节段切除较单节段切除更易发生严重钛网沉陷。发生严重钛网沉陷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率明显低于未发生钛网沉陷的患者。同时,钛网严重沉陷增加了患者颈肩部疼痛、神经症状复发以及内固定失败的发生率。结论钛网沉陷在颈前路椎体切除钛网植骨融合术后发生较为普遍。多节段切除是发生严重钛网沉陷的危险因素,严重钛网沉陷可导致手术疗效下降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假体与植入物 内固定器 截骨术 骨移植 脊柱融合术 假体失效
下载PDF
一种新型植骨重建钛网的初步临床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陈德玉 陈宇 +4 位作者 叶晓健 杨立利 王新伟 史建刚 袁文 《脊柱外科杂志》 2010年第4期193-197,共5页
目的评价新型植骨重建钛网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新型钛网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53例,其中男38例,女15例,年龄39~76岁,平均49.7岁。手术方式包括单节段... 目的评价新型植骨重建钛网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新型钛网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53例,其中男38例,女15例,年龄39~76岁,平均49.7岁。手术方式包括单节段椎体次全切除22例,单节段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盘切除减压28例,双节段椎体次全切除3例。术后定期随访颈椎X线片,比较术后椎间高度及颈椎生理曲度变化。采用日本骨科学会的JOA评分系统进行神经功能评价。结果单节段手术患者椎间高度从术前22.3mm±0.8mm增加至术后24.5mm±0.6mm,双节段手术患者椎间高度从术前平均42.3mm增加至术后平均45.7mm,6个月随访两者均无明显丢失。单节段手术患者颈椎曲度从术前8.2°±1.4°增加至术后14.5°±1.6°,但双节段手术患者颈椎曲度术前平均6.3°,术后平均仅为7.0°,6个月随访两者均无明显丢失。全部患者临床神经功能均有改善,JOA评分从术前8.4±0.5分提高至术后12.2±0.4分,6个月随访提高至14.5±0.3分。结论新型钛网的外形设计更符合颈椎椎体终板形态学特点,可有效避免术后钛网沉陷,临床应用单节段手术能够较好的重建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而双节段手术由于该新型钛网设计的不足之处对于颈椎生理曲度的重建作用有限,有待进一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外科网 骨移植 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颈椎前路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在不同颈椎节段中的生物力学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曹永飞 赵筑川 +2 位作者 彭智 张美心 陈孟诗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20-323,共4页
颈椎前路钛网钢板在不同颈椎节段中的生物力学研究。取6具新鲜尸体C3~7标本,行C5、C5~6、C4~6椎体次全切除,行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术。依次测量各节段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运动变化,以完整标本作对照。不同颈椎节段开槽... 颈椎前路钛网钢板在不同颈椎节段中的生物力学研究。取6具新鲜尸体C3~7标本,行C5、C5~6、C4~6椎体次全切除,行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术。依次测量各节段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运动变化,以完整标本作对照。不同颈椎节段开槽减压椎间撑开钛网钢板内固定状态下手术节段的即刻稳定性比完整状态增加(P< 0.05)。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之后,应用颈椎前路钛网钢板内固定可明显增强颈椎的稳定性,随颈椎固定节段增加稳定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柱融合 钛网 生物力学
下载PDF
颈椎前路分节段减压融合术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程永耿 王新伟 袁文 《脊柱外科杂志》 2008年第6期356-359,共4页
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颈椎前路分节段减压融合术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建立C2~7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临床实际建立手术模型,观察不同手术方式的颈椎活动范围和邻近节段椎间盘应力。结果建立的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有效... 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颈椎前路分节段减压融合术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建立C2~7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临床实际建立手术模型,观察不同手术方式的颈椎活动范围和邻近节段椎间盘应力。结果建立的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有效,分节段减压融合术比传统椎体次全切除术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应力小,二者颈椎活动范围相同。结论颈椎前路分节段减压融合术比传统椎体次全切除术更符合人体生物力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减压术 外科 脊柱融合术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小牛颈椎椎体次全切除应用不同内置物重建后的极限力学测试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良意 陈德玉 +3 位作者 王新伟 郭永飞 徐建伟 王以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06-108,共3页
目的:测试小牛颈椎椎体次全切除不同内置物重建后标本的极限力学性能。方法:32具小牛颈椎标本随机分成颈前路可调式融合固定器组(AC-AFF)、钢板髂骨组(AI)、钢板钛网组(AT)及对照组(未行手术组),测量每组标本的最大载荷和最大位移。结果... 目的:测试小牛颈椎椎体次全切除不同内置物重建后标本的极限力学性能。方法:32具小牛颈椎标本随机分成颈前路可调式融合固定器组(AC-AFF)、钢板髂骨组(AI)、钢板钛网组(AT)及对照组(未行手术组),测量每组标本的最大载荷和最大位移。结果:正常小牛颈椎标本的极限载荷最高为(1182±12.24)N,AI组的承载能力最差为(973±9.02)N;AC-AFF组极限载荷为(1060±11.40)N,高于AT组与AI组(P<0.01)。4组间的极限位移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C-AFF对抗破坏载荷的能力强于前路钢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柱融合术 内同定 生物力学
下载PDF
颈前路钢板联合钛网或椎间融合器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朱宏斌 任国文 +2 位作者 雷志刚 王涛 李帅 《创伤外科杂志》 2017年第6期447-450,共4页
目的探讨颈前路钢板联合钛网或椎间融合器(cage)内固定在治疗颈椎创伤、脊髓型颈椎病等疾病中的作用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6月~2015年6月采用颈前路钢板内固定联合钛网植骨或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治疗的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颈... 目的探讨颈前路钢板联合钛网或椎间融合器(cage)内固定在治疗颈椎创伤、脊髓型颈椎病等疾病中的作用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6月~2015年6月采用颈前路钢板内固定联合钛网植骨或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治疗的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颈椎骨折28例,脊髓型颈椎病17例,颈椎滑脱9例,后纵韧带骨化2例。男性28例,女性19例;年龄22~69岁,平均50.2岁。结果本组4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8个月;植骨均已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颈椎生理曲度存在,无椎间高度的丢失。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JOA评分术前为7.6(3.3~10.9)分,术后6个月为10.8(7.5~14.9)分,改善率为(57.8±9.7)%;术后12个月为11.2(7.9~15.4)分,改善率为(59.8±9.5)%;术后6、12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与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检查38例(80.1%)植骨患者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显示无内固定物松动,颈椎生理曲度存在,无椎间高度的丢失。术后6个月47例全部植骨融合。结论颈前路钢板内固定联合钛网植骨或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术后可即刻获得稳定,无需行石膏外固定,明显提高了植骨融合率。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钢板 钛网 内固定 融合器
下载PDF
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后钛网沉陷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华 佟磊 林岩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年第23期2791-2793,共3页
目的:探讨钛网联合颈椎前路锁定钢板系统进行颈椎前路融合术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3例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对其疗效及钛网融合情况进行评价。结果:经过6~20个月随访,植骨均在12周达到临床愈合,6例患... 目的:探讨钛网联合颈椎前路锁定钢板系统进行颈椎前路融合术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3例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对其疗效及钛网融合情况进行评价。结果:经过6~20个月随访,植骨均在12周达到临床愈合,6例患者在术后发生钛网下沉,颈椎椎间高度降低,但主观感觉满意。结论:钛网植骨可以避免取髂骨所带来的并发症,但钛网沉陷是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术的常见并发症,正确处理终板、选择恰当的锁定钢板等可以降低下沉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钛网 脊柱融合 下沉
下载PDF
钛质网笼植骨及带锁钢板在颈前路手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梁辉 韦建勋 李荣祝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2年第9期887-891,共5页
钛质网笼植骨是以纯钛制作的圆柱形空心网笼作为支架,中心以减压之碎骨块作为充填以替代植骨块,再辅以前路带锁钢板固定,可减少传统颈椎前路手术中存在的弊端。近年来,这种旨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供骨区并发症的颈前路方式正在临床日益... 钛质网笼植骨是以纯钛制作的圆柱形空心网笼作为支架,中心以减压之碎骨块作为充填以替代植骨块,再辅以前路带锁钢板固定,可减少传统颈椎前路手术中存在的弊端。近年来,这种旨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供骨区并发症的颈前路方式正在临床日益广泛应用,该文就近年来钛质网笼植骨及带锁钢板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钛质网笼 植骨融合 带锁钢板
下载PDF
钛网植入联合前路钢板重建颈椎稳定性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红强 高延征 刘涛 《医药论坛杂志》 2004年第11期39-40,共2页
目的 探讨钛网植骨联合前路钢板在颈椎前路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钛网植骨联合前路锁定钢板固定治疗 10例颈椎病及 4例颈椎骨折患者 ,评价其疗效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本组 14例获 3~16个月随访 ,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 ,... 目的 探讨钛网植骨联合前路钢板在颈椎前路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钛网植骨联合前路锁定钢板固定治疗 10例颈椎病及 4例颈椎骨折患者 ,评价其疗效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本组 14例获 3~16个月随访 ,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 ,所有患者椎体间融合良好 ,无内置物松动、下沉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钛网植骨联合前路钢板在颈椎疾患前路重建中 ,可达到良好的稳定效果 ;正确的手术方法是避免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网植入 前路钢板 颈椎稳定性 颈椎前路重建 颈椎病 颈椎骨折 植骨融合
下载PDF
新型颈前路翼形钛网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麓山 王文军 +3 位作者 李超 舒冬平 晏怡果 王程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1年第1期27-29,59,共4页
目的运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新型翼形钛网(aliform titanium mesh cage,ATMC)的生物力学性能;评价该内固定的外形设计及生物力学合理性并提出优化指导方案。方法在C4~C6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利用Ansys9.0软件前处理器的建模功能建立... 目的运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新型翼形钛网(aliform titanium mesh cage,ATMC)的生物力学性能;评价该内固定的外形设计及生物力学合理性并提出优化指导方案。方法在C4~C6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利用Ansys9.0软件前处理器的建模功能建立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翼形钛网植骨固定手术模型。对模型施加73.6N轴向压缩载荷及1.8Nm力矩,分析记录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工况下新型翼形钛网内部应力分布及大小情况。结果在后伸、侧弯、旋转工况下,翼板基底部及钉孔周围均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应力集中以旋转工况最明显。各工况下笼内植骨块应力总体均匀,大小适宜。结论新型翼形钛网总体外形设计合理,模拟力学安全性能可靠;同时在翼板、翼板基底部存在应力集中现象,需待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有限元分析 内固定器 应力 物理 生物力学 翼形钛网 椎体次全切除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椎体开槽减压植骨的稳定性研究
17
作者 程黎明 蔡宣松 +2 位作者 俞光荣 梅炯 钟世镇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8-111,共4页
目的 研究颈椎前路椎体开槽减压及植骨对颈椎运动稳定性的影响 ,为临床手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取新鲜尸体标本 8具 ,对每一具标本先后进行正常预柱、前路椎体开槽和开槽后植骨 3种工况测试 ,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上对颈椎标本施加 2 ... 目的 研究颈椎前路椎体开槽减压及植骨对颈椎运动稳定性的影响 ,为临床手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取新鲜尸体标本 8具 ,对每一具标本先后进行正常预柱、前路椎体开槽和开槽后植骨 3种工况测试 ,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上对颈椎标本施加 2 .0Nm的纯力偶矩产生颈椎生理范围的运动 ,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及脊柱运动分析程序测量C4~ 5及C5~ 6在载荷条件下三维六自由度的稳定性。结果 颈椎前路开槽减压后 ,减压节段的稳定性明显降低 ,表现为减压节段屈伸、侧弯及旋转活动度加大。植骨后前屈活动度下降 ,但稳定性较正常差。结论 颈椎开槽后稳定性明显降低。植骨后椎间高度增加 ,椎间活动度减少即稳定性增加 ,但较正常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 椎体开槽减压植骨 稳定性 研究 手术方式 生物力学
下载PDF
颈椎前路融合与置换体外生物力学实验的新观点
18
作者 吕聪伟 蒲婷 +1 位作者 廖振华 刘伟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9期6991-6996,共6页
背景:传统"金标准"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及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是临床上常见的治疗颈椎病的方式。大量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生希望通过颈椎体外标本实验研究脊柱生物力学,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数据。目的:对现有颈椎... 背景:传统"金标准"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及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是临床上常见的治疗颈椎病的方式。大量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生希望通过颈椎体外标本实验研究脊柱生物力学,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数据。目的:对现有颈椎体外标本生物力学实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方法:以"Cervical Spine,Fusion,Replacement,Hybrid,Biomechanics,In vitro,Adjacent-level Degeneration,Review"为英文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以"颈椎,融合,置换,混合术,生物力学,体外,相邻节段退变,综述"为检索词检索CNKI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检索2007年1月至2013年3月有关颈椎前路融合与置换体外生物力学实验研究进展的文献,主要整理近3年来相关研究,排除陈旧文章和重复性工作,最后对40篇文献进行归纳与讨论。结果与结论:文章对现有的颈椎体外标本融合、置换实验进行总结,集中体现在手术多节段、运动控制条件差异化、颈椎耦合运动测试和新型植入器械4个方面,对比总结融合与置换治疗对邻近节段运动范围、关节内压力、髓核内压力和椎间孔形态的影响,探讨融合、置换后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临床的需求,展望颈椎体外标本实验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与关节综述 颈椎 融合 置换 混合治疗 生物力学 体外 相邻节段退变 部级基金
下载PDF
颈椎单椎体次全切除撑开植骨后即刻运动稳定性测定
19
作者 曹师锋 贾连顺 +3 位作者 孔庆毅 赵卫东 欧阳均 钟世镇 《临床骨科杂志》 2003年第3期193-196,共4页
目的 观察中下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后不同撑开高度支撑植骨对颈椎即刻运动稳定性的影响 ,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 6具新鲜成人尸体颈椎标本 ,对完整状态、C5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后 ,C4和C6椎体间以减压槽高度为基础依次撑... 目的 观察中下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后不同撑开高度支撑植骨对颈椎即刻运动稳定性的影响 ,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 6具新鲜成人尸体颈椎标本 ,对完整状态、C5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后 ,C4和C6椎体间以减压槽高度为基础依次撑开 0、2、4、6、8mm支撑植骨 6种状态进行生物力学测试 ,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上记录C4、C5和C6椎体的三维运动 ,使用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和脊柱运动分析程序测量C4~ 5和C5~ 6节段在各种载荷条件下三维六自由度的运动范围。结果 减压后椎体间撑开 4mm、6mm植骨状态下手术节段的即刻运动稳定性比完整状态及不撑开植骨状态增加 (P <0 0 5 )。结论 中下颈椎单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后 ,撑开植骨对手术节段的即刻运动稳定性有重要作用 ,适当的上下椎体间撑开高度为 4~ 6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柱融合 植骨 生物力学
下载PDF
颈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不稳定的Hangman骨折
20
作者 王海 叶君健 +2 位作者 陈春永 谢昀 林章雄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10-312,321,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颈前路C_2~C_3椎间Cage植入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行颈前路C_2~C_3椎间Cage植入融合+钛板内固定术的不稳定Hangman骨折患者19例,并回顾性研究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37月(10... 目的探讨采用颈前路C_2~C_3椎间Cage植入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行颈前路C_2~C_3椎间Cage植入融合+钛板内固定术的不稳定Hangman骨折患者19例,并回顾性研究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37月(10~66月),围手术期无椎动脉损伤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无内植物断裂。椎弓骨折处骨性愈合15例,骨折线仍可见4例;无迟发性脊髓损伤症状,5例颈髓损伤评级提高1~2级。结论颈前路C_2~C_3融合内固定方法可用于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脊柱骨折 颈椎 枢椎/损伤 骨折固定术 细胞融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