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禅学中国化的关键点——以印顺的讨论为中心
1
作者 米进忠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96-103,共8页
关于禅学中国化的关键点,诸多学者如钱穆、任继愈、方立天等,均认为是禅宗六祖慧能。然而,与众不同的是,印顺将禅学中国化的关键点定为牛头禅,尤其是牛头宗初祖法融。印顺认为,禅学最终中国化是通过融摄了牛头禅而实现的,因此法融才是... 关于禅学中国化的关键点,诸多学者如钱穆、任继愈、方立天等,均认为是禅宗六祖慧能。然而,与众不同的是,印顺将禅学中国化的关键点定为牛头禅,尤其是牛头宗初祖法融。印顺认为,禅学最终中国化是通过融摄了牛头禅而实现的,因此法融才是中华禅的建立者。深入分析可见,印顺对牛头禅的过度重视与其判教思想密切相关。在印顺的判教序列中,大乘佛学分为“性空唯名论”“虚妄唯识论”与“真常唯心论”三系。印顺认为,“性空唯名论”体现了“释尊之特见”,而“真常唯心论”是佛教梵化神化的结果,远离了释尊的本怀。因此,在中国禅宗史上扮演了无可替代之角色的只能是直承“性空唯名论”的牛头禅,而非“真常唯心论”流亚之达摩一系的如来(藏)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顺 禅学中国化 牛头法融 如来禅 南宗
下载PDF
论禅宗之美与禅诗之美 被引量:2
2
作者 康锦屏 张盛如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34-39,共6页
中国禅宗是一个审美意识高度自觉的宗派。它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客观上起到了推动中国古典美学向纵深发展的作用。禅宗有令人神往的妙谛精义,有令人愉悦的审美效果,有催人自新的最高境界。与禅宗相关联的禅诗,是心灵对自然的感应,是对活... 中国禅宗是一个审美意识高度自觉的宗派。它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客观上起到了推动中国古典美学向纵深发展的作用。禅宗有令人神往的妙谛精义,有令人愉悦的审美效果,有催人自新的最高境界。与禅宗相关联的禅诗,是心灵对自然的感应,是对活跃生命的传达,是对最高妙境的启示。与别的诗歌相比较,禅诗有独特的意象体系,独特的意境创造,独特的表现方法,体现了独特的审美意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 顿悟 审美 意境 妙悟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与东南亚的佛教文化交流 被引量:2
3
作者 聂德宁 《南洋问题研究》 2001年第2期58-68,共11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中,佛教文化的交流构成了彼此间相互往来的一个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交流二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这一时期往来或取道东南亚地区而来的中外僧人所带来的大量...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中,佛教文化的交流构成了彼此间相互往来的一个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交流二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这一时期往来或取道东南亚地区而来的中外僧人所带来的大量佛教经典及其译经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为隋唐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地区佛教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东南亚地区 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文化交流
下载PDF
禅门立宗理路之我见
4
作者 于佳彬 《安顺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89-91,共3页
禅宗在成门立宗的过程是佛教中国化过程的缩影。一方面禅作为一种修行手段的原生质使其具有师徒相传严格、重视心性与兼容并包的特征;另一方面中唐后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地域格局方面的变化客观上也适应禅宗的发展。禅宗的建立具有... 禅宗在成门立宗的过程是佛教中国化过程的缩影。一方面禅作为一种修行手段的原生质使其具有师徒相传严格、重视心性与兼容并包的特征;另一方面中唐后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地域格局方面的变化客观上也适应禅宗的发展。禅宗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 立宗 修行手段 佛教中国化
下载PDF
南宋臨濟僧介石智朋禪師行歷考述
5
作者 李雨蘭 《佛教文化研究》 2022年第2期288-307,414,420,421,共23页
南宋臨濟僧介石智朋爲大慧系僧人,浙翁如琰弟子,長期弘法於江浙一帶。智朋與孤峰德秀的法嗣雙林介應爲同一人,歷代燈録皆誤作二人。智朋曾於蔣山、天童、徑山三處七參浙翁,紹定二年出世弘法,歷住八所寺院,景定三年,於杭州净慈寺入寂。... 南宋臨濟僧介石智朋爲大慧系僧人,浙翁如琰弟子,長期弘法於江浙一帶。智朋與孤峰德秀的法嗣雙林介應爲同一人,歷代燈録皆誤作二人。智朋曾於蔣山、天童、徑山三處七參浙翁,紹定二年出世弘法,歷住八所寺院,景定三年,於杭州净慈寺入寂。智朋法眷多名聞江浙,這些僧人的一大特點是大多都有文字作品傳世,在文字禪上多有建樹。介石智朋的求法與弘法經歷是南宋江南禪林的時代縮影,而其禪林往來則進一步呈現了南宋末年江南禪林的師友網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石智朋 雙林介 臨濟宗 江南禅林
下载PDF
似真似幻“倒影月”:古画中的一类独特物象 被引量:4
6
作者 施锜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7-91,共15页
自宋代始,中国古代绘画中月的形象并不少见。然从传世的画作来看,画中还时常出现"倒影月",这个现象常被人们忽略。值得研究的是,与西方绘画不同,中国古画仅表现倒影中的月这一物象,极少表现全景倒影。本文将传世绘画作品作为... 自宋代始,中国古代绘画中月的形象并不少见。然从传世的画作来看,画中还时常出现"倒影月",这个现象常被人们忽略。值得研究的是,与西方绘画不同,中国古画仅表现倒影中的月这一物象,极少表现全景倒影。本文将传世绘画作品作为研究文本,将画中"倒影月"显现的文化源头分为三类,即"倒影月"的文哲"互文"(包括抒情文学、老庄哲学以及叙事文学中的拼贴作用)、佛教传统(尤其是禅宗文化对"倒影月"的特殊诠释)、观月节庆民俗(上元、中元和中秋节等);最后着重阐述了宋代后的经典女性图像母题"掬水月在手"乃是由文学与民俗人类学(即唐代士人诗歌与古代女性的月崇拜)的融合演变而成。同时,笔者以一例最早的西方"倒影月"画为案例,作了中西画中"倒影月"呈现方式的比较,点明了"倒影月"在画中显现的共同内涵即为映月抒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倒影月 古画 禅宗 民俗 中西比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