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origin and accumulation model of crude oils from oil reservoirs Chang 9 and Chang 10 in the Yanchang Formation of the Ordos Basin 被引量:1
1
作者 HUANG Junping LI Xiangbo +5 位作者 CHEN Qilin YANG Zhanlong WAN Yanrong WEI Lihua LONG Liwen LIU Xiaoguang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12年第3期327-339,共13页
In the lower parts of oil reservoirs Chang 9 and Chang 10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 are oil-bearing layers newly found in oil exploration in the Ordos Basin.Based on GC,GC-MS analyses of saturated hydrocarbons from cr... In the lower parts of oil reservoirs Chang 9 and Chang 10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 are oil-bearing layers newly found in oil exploration in the Ordos Basin.Based on GC,GC-MS analyses of saturated hydrocarbons from crude oils and source rocks,reservoir fluid inclusions and BasinMod,the origin of crude oils,accumulation period and accumulation models are discussed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petroleum geology data in this paper.The result shows that(1)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types of crude oils in oil reservoir Chang 9 in the Longdong and Jiyuan regions:crude oils of typeⅠ(Well D86,Well A44,Well A75,Well B227,Well X62 and Well Z150) are mainly de-rived from the Chang 7 source rocks(including mudstones and shales) and distributed in the Jiyuan and Longdong regions;those of typeⅡ(Well Z14 and Well Y427),are distributed in the Longdong region,which are derived from the Chang 9 source rocks.Crude oils from oil reservoir Chang 10 in the Shanbei region are mainly derived from the Chang-9 source rocks;(2) there are two phases of hydrocarbon filling in oil reservoir Chang 9 in the Jiyuan and Longdong regions and oil reservoir Chang 10 in the Shanbei region:The first phase started at the early stage of J2z.The process of hydrocarbon filling was discontinuous in the Late Jurassic,because of the tectonic-thermal event in the Ordos Basin.The second phase was the main accumulation period,and hydrocarbons began to accumulate from the late stage of J2a to the middle-late of K1,mainly at the middle-late stage of K1;(3) there exist two types of accu-mulation models in oil reservoirs Chang 9 and Chang 10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source rocks of the reservoirs in oil reservoir Chang 9 in the Jiyuan region and oil reservoir Chang 10 in the Shanbei region,the mixed type of reservoirs on the lateral side of source rocks and source rocks of the reservoirs in oil reservoir Chang 9 in the Long-dong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原油类型 成藏模式 延长组 油藏 GC-MS分析 石油勘探 陕北地区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长10油源及成藏条件分析 被引量:36
2
作者 杨华 张文正 +2 位作者 蔺宏斌 吴凯 罗丽荣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4-279,共6页
在鄂尔多斯盆地的陕北志丹地区勘探发现了长10油藏,原油密度为0.8152g/cm3,全烃色谱图的主峰为nC13~nC15,油质较轻。轻烃组分中环烷烃较为丰富,芳烃含量低,呈姥植均势(Pr/Ph为1.21~1.45),原油的δ13CPDB值为-31.78‰,甾萜烷分布与主... 在鄂尔多斯盆地的陕北志丹地区勘探发现了长10油藏,原油密度为0.8152g/cm3,全烃色谱图的主峰为nC13~nC15,油质较轻。轻烃组分中环烷烃较为丰富,芳烃含量低,呈姥植均势(Pr/Ph为1.21~1.45),原油的δ13CPDB值为-31.78‰,甾萜烷分布与主要参数特征为:重排藿烷类相对丰度很高、伽马蜡烷低,Ts/Tm比值很高(5.54~7.26),C30*/C30藿烷比值高(0.67~0.72),C29Ts/C30藿烷比值高(0.38~0.52),甾烷中重排甾烷较高、αβ和βα构型甾烷丰富,ααα-20R构型甾烷呈不对称"V"型分布,反映了较为典型的湖相油型油特征。油-油、油-源对比显示,该区长10原油来自长7优质烃源岩。石油可能是在湖盆中部长7优质烃源岩发育的地区通过垂向倒灌进入长10油层组、经侧向运聚成藏的。据此,预测盆地长9和长10油层组具备良好的成藏与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油层组 油源 优质烃源岩 成藏因素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陕北地区延长组长10油层组成藏特征 被引量:26
3
作者 李士祥 刘显阳 +2 位作者 韩天佑 黄锦绣 焦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98-709,共12页
采用地质与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长10原油、长7烃源岩和长9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并结合长10储层流体包裹体与长7烃源岩供烃层位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特征差异性分析,对长10油层组油源进行综合判识。在此基础上,结... 采用地质与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长10原油、长7烃源岩和长9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并结合长10储层流体包裹体与长7烃源岩供烃层位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特征差异性分析,对长10油层组油源进行综合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沉积及储层特征,对长10油藏的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9烃源岩为长10油藏的主力烃源岩,长7烃源岩也有贡献,但作用有限。长10油藏的形成受源岩条件、沉积、成岩和微构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成藏条件较为复杂。长9烃源岩的范围及发育程度控制着长10油藏的分布,有利的沉积相带、成岩相带和长9暗色泥岩的过剩压力高值区,为油藏发育的有利目标区。长10油藏受构造和岩性的双重控制,主要发育构造-岩性油藏、砂岩上倾方向尖灭性油藏和上倾方向岩性致密遮挡油藏3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α(H)-重排藿烷 流体包裹体 10油层组 成藏控制因素 油-源对比 陕北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安塞油田长10油藏注气开发方式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何右安 李涛 何小娟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9期121-124,6+5,共4页
安塞油田长10油藏是近年发现的新层系油藏,其天然能量不足,自然能量开发递减大,室内水驱油实验评价注水补充能量开发效果不理想,现场注水开发试验过程中暴露出注水井注入压力高,部分注水井注不进的问题。根据长10油藏特征,通过室内试验... 安塞油田长10油藏是近年发现的新层系油藏,其天然能量不足,自然能量开发递减大,室内水驱油实验评价注水补充能量开发效果不理想,现场注水开发试验过程中暴露出注水井注入压力高,部分注水井注不进的问题。根据长10油藏特征,通过室内试验、油藏数值模拟及油藏工程研究,优化出安塞油田长10特低渗透油藏注干气合理的注气方式、气水交替驱段塞尺寸、注入时机等技术政策,指导了长10油藏注气开发试验,积极探索了鄂尔多斯盆地特低渗透油藏补充能量开发的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塞油田 10油藏 注气开发 气水交替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英旺地区长9、长10油层组油源及成藏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何雁兵 傅强 +1 位作者 金艳 李元昊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2年第5期55-60,共6页
近年来,在鄂尔多斯盆地英旺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9、长10油层组发现了油气藏。通过烃源岩特征分析、油-源对比、成藏特征分析等发现,英旺地区长9油层组烃源岩为一套好烃源岩,但其生成的油气可能优先侧向运移到了志丹等地区成藏,对英旺... 近年来,在鄂尔多斯盆地英旺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9、长10油层组发现了油气藏。通过烃源岩特征分析、油-源对比、成藏特征分析等发现,英旺地区长9油层组烃源岩为一套好烃源岩,但其生成的油气可能优先侧向运移到了志丹等地区成藏,对英旺地区长9、长10油层组油气藏贡献不大。英旺地区长9、长10油层组中的油气主要来自华池—太白—正宁—英旺一带的长7油层组烃源岩。烃源岩成岩演化过程中产生的异常压力为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孔隙和裂缝为油气运移的主要输导体系,油气沿孔隙-裂缝输导体系进行垂向-侧向运移,遇砂体即充注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9、长10油层组 油源对比 成藏分析 英旺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安塞油田长10油藏初期产能地质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涛 张怀光 +1 位作者 曲春霞 杨卫国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3年第6期20-24,共5页
基于安塞油田G52井区长10油藏初期产能分布特点,从沉积微相、成岩作用(成岩相)等地质因素的角度分析了其对初期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初期产能的分布与沉积微相关系密切,即分流河道微相砂体厚度大,油层较厚,物性较好,初期产能较高;河... 基于安塞油田G52井区长10油藏初期产能分布特点,从沉积微相、成岩作用(成岩相)等地质因素的角度分析了其对初期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初期产能的分布与沉积微相关系密切,即分流河道微相砂体厚度大,油层较厚,物性较好,初期产能较高;河道边缘微相砂体厚度小,油层薄,物性差,初期产能较低。②初期产能的大小受成岩作用(成岩相)影响明显,即强溶蚀成岩相储层物性最好,初期产能最高;溶蚀成岩相储层物性较好,初期产能较高;长石溶蚀-绿泥石薄膜胶结成岩相储层物性较差,初期产能较低;沿西南方向,由于破坏性成岩作用逐渐增强,储层物性变差,导致部分油层厚度较大且位于分流河道主体部位井的初期产能很低甚至无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期产能 地质因素 10油藏 安塞油田
下载PDF
安塞油田高52井区长10油层沉积微相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张永强 李涛 +2 位作者 王进 郑光辉 曲春霞 《中国西部科技》 2010年第17期5-8,共4页
通过野外剖面观察、岩心描述和测井资料分析,确定了高52井区长10油层主要为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主要沉积微相有分流河道、河道边缘(天然堤、决口扇)、分流间湾和泛滥平原等,分流河道是本区占主导地位的骨架砂体,在图像粒度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野外剖面观察、岩心描述和测井资料分析,确定了高52井区长10油层主要为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主要沉积微相有分流河道、河道边缘(天然堤、决口扇)、分流间湾和泛滥平原等,分流河道是本区占主导地位的骨架砂体,在图像粒度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绘制各类粒度图,对该区砂体形成的水动力条件及形成环境进行了分析。根据岩心微相和测井微相分析,对长10油层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掌握了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和变化规律。同时探讨了沉积相与油气关系,结果表明:沉积微相控制着储层的物性和含油性,分流河道是主要的有利储层,为该区进一步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塞油田 三角洲平原亚相 10油层 沉积微相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绥靖油田长7~长10储层物性特征及储层评价 被引量:4
8
作者 谢慕华 高攀峰 +2 位作者 刘磊 郑显林 张春生 《能源化工》 2017年第1期68-73,共6页
利用岩心资料以及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衍射、高压压汞、有机包裹体荧光分析等分析化验资料,对研究区储层物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储层以长石砂岩为主、长8储层以岩屑质长石砂岩为主、长9储层以长石质岩屑砂岩为主;胶结物... 利用岩心资料以及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衍射、高压压汞、有机包裹体荧光分析等分析化验资料,对研究区储层物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储层以长石砂岩为主、长8储层以岩屑质长石砂岩为主、长9储层以长石质岩屑砂岩为主;胶结物以铁方解石为主。按成因类型可将长7~长10孔隙分为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两大类,主要为小孔中细喉道储层。根据孔隙度与渗透率的相关关系,说明该区储层主要为孔隙性储层,裂缝基本不发育。结合沉积微相、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对该区储层物性进行综合分析,得知好储层主要分布于水下分流河道,这为今后进一步勘探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绥靖油田 长7~长10储层 物性特征 储层综合评价
下载PDF
定边新安边油区长10储层物性对成藏影响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张金良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38-643,共6页
三叠系延长组长10油层组是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深部勘探开发层系,为了明确长10油层组储层特征与油藏分布控制因素的关系,寻找有效的深部储层潜力开发区,为深部储层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在各类测试分析基础上、结合试油... 三叠系延长组长10油层组是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深部勘探开发层系,为了明确长10油层组储层特征与油藏分布控制因素的关系,寻找有效的深部储层潜力开发区,为深部储层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在各类测试分析基础上、结合试油试采资料,综合分析评价长10油层组储层特征及其油藏分布控制因素,研究表明:长10油层组储层砂体以河道砂坝沉积为主,横向变化快,物性差,孔隙度平均8.98%;渗透率平均0.84×10-3μm2,孔隙组合以残余粒间孔-粒间溶孔组合为主,属于小孔细吼型低孔特低渗-超低渗储层;长10油藏的分布主要受储层物性控制,宏观上油藏主要分布在河道砂坝部位,微观上,油藏分布主要受到喉道大小的控制,寻找河道砂坝主体部位的绿泥石膜发育带是该区长10油层勘探取得突破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10储层 深部油藏 富集规律
下载PDF
吴起油田庙沟马崾岘油区储层特征及敏感性分析
10
作者 赵妮霞 李晓琴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24年第5期33-36,共4页
庙沟马崾岘油区储层类型为低渗透层—超低渗透层储层,通过铸体薄片、粘土X衍射分析、敏感性试验等方法,对储层孔隙类型、孔喉结构、敏感性进行分析,研究区岩石类型主要为石英砂岩和长石砂岩为主,主要孔隙类型为粒间孔和长石溶孔,储层物... 庙沟马崾岘油区储层类型为低渗透层—超低渗透层储层,通过铸体薄片、粘土X衍射分析、敏感性试验等方法,对储层孔隙类型、孔喉结构、敏感性进行分析,研究区岩石类型主要为石英砂岩和长石砂岩为主,主要孔隙类型为粒间孔和长石溶孔,储层物性较差,延10为低孔低渗储层,长4+5为低孔特低渗储层,长9为特低孔特低渗储层。结合邻区岩芯试验得出,延10储层为中等偏强水敏、强盐敏、强酸敏、弱碱敏;长4+5储层为中等偏弱速敏、水敏、盐敏、酸敏,中等碱敏;长9储层为中等偏弱速敏、水敏、盐敏、酸敏,弱碱敏。延10储层为强酸敏,在后期生产和施工过程中应谨慎选择酸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敏感性 10 长4+5 长9
下载PDF
定边油田某10区块延长组长8油藏控制因素及有利区预测
11
作者 罗宝莉 张刚 +1 位作者 安山 王迪东 《辽宁化工》 CAS 2011年第6期651-653,共3页
通过对定边油田某10区块延长组长8油藏烃源岩的分布、构造特征、有利相带、低压等因素的系统分析研究,认为烃源岩为油气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油源;小型隆起构造与砂体的有机配置为油气的优先富集提供了有利条件;水下分流河道为油气富集提... 通过对定边油田某10区块延长组长8油藏烃源岩的分布、构造特征、有利相带、低压等因素的系统分析研究,认为烃源岩为油气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油源;小型隆起构造与砂体的有机配置为油气的优先富集提供了有利条件;水下分流河道为油气富集提供了空间;在过剩压力作用下,油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运移,因此,在高压背景下的低压区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在此基础上划分了5个有利区带:某57井区、某37井区、某49井区、某68井区、某53井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边油田某10区块 长8油藏 控制因素 有利区预测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志丹地区长10油层组油源及成藏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举举 谭丽娟 《河南科学》 2018年第3期371-375,共5页
通过油源对比、油油对比的方法,对吴起—志丹地区延长组长10油层组的油源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吴起地区长10原油主要来自长7烃源岩;志丹地区长10原油来自长9烃源岩.最后结合油源对比结果、成藏地质特征,得出研究区东西部具有不同的成藏模式... 通过油源对比、油油对比的方法,对吴起—志丹地区延长组长10油层组的油源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吴起地区长10原油主要来自长7烃源岩;志丹地区长10原油来自长9烃源岩.最后结合油源对比结果、成藏地质特征,得出研究区东西部具有不同的成藏模式:西部吴起地区由长7烃源岩向下排烃跨层输导进入长10成藏;东部志丹地区为长9烃源岩向下排烃进入长10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10油层组 油源对比 成藏特征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长10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探讨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变阳 董丽红 +3 位作者 李广涛 刘佳庆 朱海涛 王康乐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90-496,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10油源一直存在争议,以志丹地区为例,试图通过对志丹地区可能为长10供烃的3套烃源岩的发育情况、长10原油族组成情况、生物标志化合物等特征的分析,开展油-源对比综合研究,探讨长10石油来源,为后期勘探提供科学依...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10油源一直存在争议,以志丹地区为例,试图通过对志丹地区可能为长10供烃的3套烃源岩的发育情况、长10原油族组成情况、生物标志化合物等特征的分析,开展油-源对比综合研究,探讨长10石油来源,为后期勘探提供科学依据。志丹地区长10原油样品具有饱和烃含量最高,芳烃次之,非烃和沥青质含量最低的特点。长10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显示出生油母质为低等水生生物和高等植物混合成因,原油具有成熟度高的特点。通过对该地区长7,长9,长10等3套烃源岩的分析,认为该区长7烃源岩厚度最厚,长9次之,长10发育程度较低;生物标志化合物方面3套烃源岩在正构烷烃、萜烷分布上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主要差异体现在长7-长10,Pr/Ph有增高趋势,ααα20R构型的C27,C28和C29规则甾烷具有从"L"型为主到"V"型和反"L"型增加的趋势。综合分析认为,长10原油主要为长9烃源岩贡献,长10烃源岩有一定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志丹地区 10 原油地球化学 油源对比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延长组长10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严 代榕 +4 位作者 罗顺社 吕奇奇 刘雨乔 赵卿 刘洋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29-1035,共7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长10砂岩储层油气勘探开发的问题,通过岩心、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衍射等资料对研究区长10砂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孔隙类型、物性特征以及主控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长10砂岩储层以...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长10砂岩储层油气勘探开发的问题,通过岩心、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衍射等资料对研究区长10砂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孔隙类型、物性特征以及主控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长10砂岩储层以中粒长石砂岩为主、岩屑质长石砂岩次之,成熟度较低;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残余粒间孔、长石溶孔和浊沸石溶孔,孔隙度和渗透率平均值较低,分别为11.4%和2.35mD,且部分地区具有典型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储集物性受多种因素控制,其中物源是物质基础,沉积相带是环境基础,强烈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导致孔隙大量损失,而溶蚀作用使得储层物性大大改善;东部较西部具有优越的物质基础,受来自长9烃源岩层更多酸性物质的影响,导致东部溶蚀作用较强,物性条件比西部要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成岩作用 主控因素 10 志靖-安塞地区
下载PDF
绥靖油田长_7—长_(10)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鹏 张春生 +3 位作者 李婷 方金 郭云涛 王杰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5年第6期6-11,共6页
分析了绥靖油田长_7—长_(10)油层组成藏的烃源岩特征、储层条件、生储盖组合、成藏动力因素以及油气输导体系,得出长_7组烃源岩为研究区主要烃源岩,长_9组烃源岩为次要烃源岩;三角洲及湖泊形成的砂体为主要的储集层,物性良好,生储盖组... 分析了绥靖油田长_7—长_(10)油层组成藏的烃源岩特征、储层条件、生储盖组合、成藏动力因素以及油气输导体系,得出长_7组烃源岩为研究区主要烃源岩,长_9组烃源岩为次要烃源岩;三角洲及湖泊形成的砂体为主要的储集层,物性良好,生储盖组合以互层式为主,异常地层压力为油气运移和成藏的主要驱动力,而砂体的横向连片、纵向上的叠置以及裂缝的发育为油气运移提供了通道;最后归纳出"上生下储"和"下生上储"两种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条件 成藏模式 长7-长10油层组 绥靖油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延长组长10油层组物源分析
16
作者 王菲菲 杨姣 +1 位作者 宋元威 康静 《石化技术》 CAS 2016年第2期183-183,185,共2页
本文对改区进行长10期的沉积相研究,对进一步的深层勘探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10油层组 砂岩组分特征 重矿物分析
下载PDF
胡尖山地区长2、延8-延10油层组油藏特征及差异控制因素
17
作者 汪洋 黄延明 +6 位作者 葛政廷 肖飞 陈峻 牛志忠 吴頔 杨超 吉少文 《辽宁化工》 CAS 2021年第5期735-737,共3页
胡尖山地区长2、延8-延10石油资源丰富,但原油分布的差异性较强。为了查明原油分布的控制因素,通过油藏剖面的详细解剖,明确了研究区内的油藏类型及特征。通过对不同类型油藏的原油分布特征与构造、沉积环境、成岩作用、遮挡条件等之间... 胡尖山地区长2、延8-延10石油资源丰富,但原油分布的差异性较强。为了查明原油分布的控制因素,通过油藏剖面的详细解剖,明确了研究区内的油藏类型及特征。通过对不同类型油藏的原油分布特征与构造、沉积环境、成岩作用、遮挡条件等之间的关系研究,搞清了不同油藏类型的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胡尖山地区长2、延8-延10油层组油藏类型主要为岩性油藏和构造-岩性油藏。其中,岩性油藏包括岩性上倾尖灭油藏和砂岩透镜体油藏;构造-岩性油藏主要为背斜-岩性油藏。岩性油藏的主控因素主要为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其中优势沉积相带能够为原油富集提供物质基础,而成岩作用是原油富集的关键要素;构造-岩性油藏的主控因素包括鼻隆构造的存在与否,泥质沉积与致密砂岩的遮挡以及砂体与鼻隆构造之间的配置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油藏 构造-岩性油藏 差异控制因素 长2、延8-延10
下载PDF
羧甲基酸性压裂液在安塞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博涛 刘欢 +1 位作者 刘峰 陶涛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10年第5期34-37,共4页
普通胍胶压裂液,由于它低廉的价格和较好的流变控制特性,多年来一直用于油气井的储层改造,尤其是羟丙基瓜尔胶-硼所形成的水基冻胶压裂液携砂性能较好、具有抗剪切性好、热稳定性好、控制滤失能力强,成本低等诸多优点,是长庆油田低渗透... 普通胍胶压裂液,由于它低廉的价格和较好的流变控制特性,多年来一直用于油气井的储层改造,尤其是羟丙基瓜尔胶-硼所形成的水基冻胶压裂液携砂性能较好、具有抗剪切性好、热稳定性好、控制滤失能力强,成本低等诸多优点,是长庆油田低渗透储层压裂改造较为成熟的压裂液体系。然而,安塞油田长_(10)储层绝大部分粘土矿物均能与碱发生反应,致使粘土水化,膨胀,运移,生产沉淀而堵塞地层,所以各类粘土矿物都存在碱敏损害问题,而普通胍胶压裂液利用的是有机硼交联,交联的环境要求为弱碱性。羧甲基酸性压裂液是在酸性条件下交联的冻胶压裂液体系,避免常规水基压裂液的以上不足,从而更加有效地改造储层特别是碱敏地层,该压裂液体系在长_(10)储层的现场应用中,压裂施工过程平稳,增产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羧甲基 酸性 长(10)储层 压裂施工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下组合油气来源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82
19
作者 李相博 刘显阳 +5 位作者 周世新 刘化清 陈启林 王菁 廖建波 黄军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2-180,共9页
通过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流体包裹体分析及盆地模拟研究,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与长10油层组的油源、成藏期次及成藏模式进行了探讨。陇东与姬塬地区长9油层组的原油分为2种类型,第Ⅰ类来源于长7烃源岩,第Ⅱ类来源于长9烃源岩;陕北... 通过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流体包裹体分析及盆地模拟研究,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与长10油层组的油源、成藏期次及成藏模式进行了探讨。陇东与姬塬地区长9油层组的原油分为2种类型,第Ⅰ类来源于长7烃源岩,第Ⅱ类来源于长9烃源岩;陕北地区长10油层组的原油主要来源于长9烃源岩。陇东与姬塬地区长9油藏均发生过2期油气充注,但前者在第1期(中侏罗统直罗组沉积期)就达到了油气充注的高峰期,而后者在第2期(下白垩统志丹组沉积期)才达到油气充注高峰期;陕北长10油层组也存在2期成藏,但2期油气呈连续充注,大致从中侏罗统直罗组沉积早期一直持续到下白垩统志丹组沉积中后期。长9与长10油藏有"上生下储"、"侧生旁储"及"自生自储"3种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对比 成藏主控因素 成藏模式 长9油层组 10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长10_1低孔低渗储层孔隙演化及其定量模式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俊飞 李琦 +1 位作者 朱如凯 毛治国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3-94,共12页
孔隙演化是储层评价和油气成藏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低渗透储层中成岩作用是控制孔隙演化的主要原因。通过钻井岩心、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等资料,系统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长10_1储层的基本特征、成岩作用及其与物性的响应关系,建立... 孔隙演化是储层评价和油气成藏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低渗透储层中成岩作用是控制孔隙演化的主要原因。通过钻井岩心、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等资料,系统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长10_1储层的基本特征、成岩作用及其与物性的响应关系,建立成岩演化序列;结合埋藏史、地热史以及生烃充注史,定性和定量分析了长10_1储层孔隙演化模式,恢复了油气成藏关键时期的古孔隙度。研究表明:陕北地区长10_1储层以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孔隙度平均为10.21%,渗透率平均为2.88×10^(-3)μm^2,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储集空间以粒间孔和次生溶蚀孔为主。成岩作用类型主要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综合判断储层处于中成岩A期。砂岩原始孔隙度平均值为35.71%,经历4个典型的演化阶段:强压实减孔阶段(-19.42%)、早期胶结减孔阶段(-6.46%)、溶蚀作用增孔阶段(+3.38%)和晚期胶结减孔阶段(-2.84%)。压实减孔率为54.38%,胶结减孔率为26.04%,溶蚀增孔率为9.46%,表明早期强压实作用是储层低孔低渗的主要原因,胶结作用则进一步强化低孔低渗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储层 孔隙定量演化 成岩作用 101储层 陕北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