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合水油田长2油藏暂堵转向剂的性能评价及现场应用
1
作者 欧阳诗昆 王牧 +3 位作者 毛恒博 边庆浩 刘保录 李继彪 《精细石油化工》 CAS 2023年第5期1-4,共4页
基于连续粒度分布的紧密堆积理论模型,计算并测试了在颗粒分布指数为0.40时复合暂堵剂的封堵压力达到最大值,封堵压力为18.6 MPa,同时分析了暂堵剂的溶解性、分散性和封堵能力。结果表明:在40℃条件下暂堵剂的水溶解率<8%,油溶解率大... 基于连续粒度分布的紧密堆积理论模型,计算并测试了在颗粒分布指数为0.40时复合暂堵剂的封堵压力达到最大值,封堵压力为18.6 MPa,同时分析了暂堵剂的溶解性、分散性和封堵能力。结果表明:在40℃条件下暂堵剂的水溶解率<8%,油溶解率大于93%,属于油溶水不溶型暂堵剂;暂堵剂颗粒在0.30%瓜胶压裂液中的沉降速率<4.8 mm/min,能够满足暂堵压裂施工要求;暂堵剂颗粒在封堵过程中会形成多的封堵层,最大耐压能力即为封堵压力为18.0 MPa,优选出适应于宁1*8区域暂堵转向压裂工艺的油溶性暂堵剂配方。结合现场的选井选层方法筛选出重复压裂潜力井,暂堵剂的封堵压力可达28.5 MPa,暂堵后较暂堵前施工压力增大16.0 MPa,压后日产油量为1.70 t/d,日增油量为1.58 t/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水油田 2油藏 重复压裂 暂堵转向 封堵能力
下载PDF
化子坪地区长2储层微观孔喉结构特征
2
作者 郑玉兰 《云南化工》 CAS 2023年第5期118-122,共5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化子坪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2储层,应用常规压汞、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技术手段,研究了化子坪地区长2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微观孔喉结构、喉道半径和进汞量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化子坪地区长2储层主...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化子坪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2储层,应用常规压汞、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技术手段,研究了化子坪地区长2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微观孔喉结构、喉道半径和进汞量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化子坪地区长2储层主要发育溶蚀粒间孔,其次残余部分原生粒间孔;溶蚀粒间孔以浊沸石溶孔最为发育,面孔率可达5%,平均1.9%,长石溶孔次之。储层平均孔喉半径中值1.25μm,排驱压力介于0.04和0.45 MPa之间,表现为“低排驱压力”。喉道半径、进汞量与储层物性的关系表明,孔喉结构是影响储层物性的关键性因素,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随喉道中值半径、平均喉道半径的增大而增大。储层常规压汞实验表明,物性较好样品的累计进汞量相对较高,一定程度上与储层物性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子坪 2储层 微观孔喉结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2油层组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0
3
作者 赵虹 党犇 +2 位作者 陈永胜 郑小杰 龙利平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79-583,共5页
通过岩心铸体薄片、粘土矿物X衍射、扫描电镜、物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2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以及孔隙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长2储层主要为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填隙物以高岭石为主,具细粒结构,分选... 通过岩心铸体薄片、粘土矿物X衍射、扫描电镜、物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2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以及孔隙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长2储层主要为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填隙物以高岭石为主,具细粒结构,分选好,磨圆度中等。储集性能具有中孔、低渗的物性特点。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其次是长石溶孔。孔隙结构为中小孔、中细喉型。影响储层的主要因素为长2油层组的三角洲沉积背景以及压实、胶结、溶蚀等成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2油层组 姬塬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2低阻油层成因机理 被引量:32
4
作者 赵虹 党犇 +4 位作者 姚泾利 蔺宏斌 陈永胜 郑小杰 王晓林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88-592,共5页
根据大量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分析、压汞曲线、含油饱和度及矿化度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2低阻油层的形成机理进行了详细研究。长2油层组低阻油层形成的主要原因有3个方面,即:高束缚水饱和度、低含油饱和度及高矿... 根据大量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分析、压汞曲线、含油饱和度及矿化度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2低阻油层的形成机理进行了详细研究。长2油层组低阻油层形成的主要原因有3个方面,即:高束缚水饱和度、低含油饱和度及高矿化度地层水。孔隙结构复杂、高岭石晶间微孔发育及细粒岩石骨架,造成喉道偏细、孔喉半径小,形成高束缚水饱和度;低幅度构造背景、低油柱高度及低油气充注程度,是造成油层低含油饱和度、油水分异差的主因;高矿化度的地层水,降低了油层与水层的电阻率对比度。根据研究区长2地化热解参数统计,结合试油资料及测井孔隙度数据,建立了热解参数轻质油含量与孔隙度的关系图版,以此判断油层、油水同层、水层和干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阻油层 束缚水饱和度 2油层组 姬塬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陕北志丹地区长2油藏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王建民 李文厚 +2 位作者 任占利 党保雄 刘艳丽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9-85,共7页
基于大量钻井、测井、录井及试采成果,运用石油地质学理论方法,通过精细地层对比及密井网大比例尺编图等,对鄂南陕北志丹地区中生界延长组长2油藏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长2油气富集成藏受地层、古地貌、不整合、局... 基于大量钻井、测井、录井及试采成果,运用石油地质学理论方法,通过精细地层对比及密井网大比例尺编图等,对鄂南陕北志丹地区中生界延长组长2油藏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长2油气富集成藏受地层、古地貌、不整合、局部构造、沉积及储层特征、区域盖层等多种因素的控制和影响;印支古地貌控制了长2地层和油藏的分布状况,古高地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和富集的最佳场所;局部群构造及优势砂岩区带的发育、储层岩性的侧变及尖灭、旋回性泥岩及区域盖层的覆盖、有利相带组合及其与西倾单斜背景的恰当配置、斜坡处不整合的侧向封堵等不仅为长2油藏提供了良好的圈闭条件,也控制了其油气富集规律和油藏分布。油藏类型多样,以构造-岩性油藏和构造-地层油藏为主,其次为构造油藏、岩性油藏、岩性-地层油藏、水动力油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油层组 油藏地质特征 油气富集规律 志丹地区 陕北
下载PDF
陕北东部地区长2+3油层组远源砂质辫状河沉积特征 被引量:23
6
作者 王建民 吴昌荣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2-97,共6页
通过地表露头与钻井剖面的观测分析综合研究,证实陕北东部地区长2+3油层组属于在泛滥平原下游发育的远源砂质辫状河沉积。沉积类型可划分出河道亚相与泛滥平原亚相等两个亚相以及河床滞留、河道砂坝、天然堤、决口扇、泛滥平原等5个可... 通过地表露头与钻井剖面的观测分析综合研究,证实陕北东部地区长2+3油层组属于在泛滥平原下游发育的远源砂质辫状河沉积。沉积类型可划分出河道亚相与泛滥平原亚相等两个亚相以及河床滞留、河道砂坝、天然堤、决口扇、泛滥平原等5个可识别的微相。河道砂坝为其沉积的主体。长3到长2期,远源砂质辫状河沉积在平面展布和剖面组合上均表现出向三角洲相区持续推进和逐步超覆的特点。远源砂质辫状河沉积在其平面相区内一般无明显的、限制性的河道表现,河道砂坝复合连片,形成大规模的砂坪或广泛分布的"叠覆泛砂体"沉积,泛滥平原发育区仅在局部有所残留;剖面组合上河道砂坝极为发育,复合迭加程度高,形成连续性和连通性良好的宽厚的复合河道砂坝砂体以及"砂包泥"的沉积组合。同时,远源砂质辫状河流的发育使得与其相邻的三角洲沉积具有了类似"辫状河三角洲"的性质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东部 2+3油层组 远源砂质辫状河 沉积特征
下载PDF
子长油田王家湾区长21-2小层流动单元定量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培元 杨新涛 +2 位作者 于海珑 杨辉廷 贾兆扬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2-117,共6页
针对子长油田王家湾区油藏开发中面临的问题,对长21—2小层选择多参数综合法进行了流动单元的划分。首先,优选了孔隙度(Φ)、渗透率(K)、泥质含量(Vsh)、孔喉半径(R35)、流动层段指数(FZI)等能充分反映储层特征的参数,通过主因子分析和... 针对子长油田王家湾区油藏开发中面临的问题,对长21—2小层选择多参数综合法进行了流动单元的划分。首先,优选了孔隙度(Φ)、渗透率(K)、泥质含量(Vsh)、孔喉半径(R35)、流动层段指数(FZI)等能充分反映储层特征的参数,通过主因子分析和系统聚类等数学方法对取芯井进行了流动单元划分;并由此建立了各类流动单元的Bayes判别函数,在判别函数的基础上对非取芯井以测井解释数据为依据进行流动单元的划分。结果表明:长21—2小层划分为四种类型(E、G、M、P)的流动单元,研究区以E和G为主,两者主要发育在河道主体,侧向连续性好,分布面积大。单井产量与流动单元类型关系密切,高产井主要分布在优势流动单元内;受流动单元纵向组合样式影响,E和G对M和P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吸水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单元 主因子分析 Q型聚类分析 判别函数 21-2小层 子长油田
下载PDF
安塞油田塞152区块井筒防腐工艺研究
8
作者 马延风 罗庆梅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10年第11期12-14,共3页
安塞油田塞152区块开采长2油层,由于产出液腐蚀性强,致使井筒内油管穿孔、油杆断裂等现象时有发生,井下维护性作业频繁,严重影响油井的正常生产。研究认为硫化氢与二氧化碳共同作用引起的局部腐蚀是该区块井筒腐蚀的主要原因。通过筛选... 安塞油田塞152区块开采长2油层,由于产出液腐蚀性强,致使井筒内油管穿孔、油杆断裂等现象时有发生,井下维护性作业频繁,严重影响油井的正常生产。研究认为硫化氢与二氧化碳共同作用引起的局部腐蚀是该区块井筒腐蚀的主要原因。通过筛选适合长2流体性质的缓蚀剂和采用从套管环空人工定期投加的工艺,井筒腐蚀得到有效控制,延长了油管杆的使用寿命,大幅减少了油井维护性作业井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井筒防腐工艺 安塞油田
下载PDF
应用分层应变技术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左室改变 被引量:6
9
作者 程琦 何玉芳 +3 位作者 何鑫 张平格 房勤茂 刘瑛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8年第7期820-822,共3页
目的分析分层应变技术对2型糖尿病患者左室改变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纳入糖尿病组,其中男性62例,女性38例,年龄32~62岁,平均年龄(46.2±10.0)岁。另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 目的分析分层应变技术对2型糖尿病患者左室改变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纳入糖尿病组,其中男性62例,女性38例,年龄32~62岁,平均年龄(46.2±10.0)岁。另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纳入对照组,男性59例,女性41例,年龄33~64岁,平均年龄(46.1±10.0)岁。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两组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相对室壁厚度(RWT)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计算左室壁18个阶段的内、中、外层心肌的收缩期峰值圆周应变(CS)和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LS)以及整体的分层与全层应变值。结果糖尿病组的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分别为(10.43±1.91)mmol/L、(14.32±1.60)mmol/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63±0.63)mmol/L、(5.62±0.63)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糖尿病组患者的RWT水平为(0.40±0.11),高于对照组的(0.37±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分层以及整体CS与LS水平分别为(-29.59±6.42)、(-23.91±4.09)、(-20.12±3.17)、(-24.59±3.92)、(-23.98±3.38)、(-21.85±3.18)、(-20.0±2.61)、(-21.17±3.4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7.88±4.95)、(-30.61±3.52)、(-23.34±2.76)、(-30.45±3.57)、(-26.44±2.62)、(-23.51±2.23)、(-21.35±2.08)、(-23.44±2.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分层应变技术可定量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左室各层与整体心肌的收缩功能改变,对糖尿病患者左室早期改变评估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分层应变技术 左室改变 超声心动图 评价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王家湾区长2油层组储层特征及评价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立峰 王导丽 +1 位作者 王彦龙 李辉 《辽宁化工》 CAS 2011年第4期371-374,共4页
在大量岩心、铸体薄片及物性等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王家湾区长2油层组储层的沉积学、岩石学、物性等特征及孔隙类型、孔隙结构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储层进行了分类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2油层组岩性主要为细粒... 在大量岩心、铸体薄片及物性等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王家湾区长2油层组储层的沉积学、岩石学、物性等特征及孔隙类型、孔隙结构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储层进行了分类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2油层组岩性主要为细粒长石砂岩;储集层具有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高的特点;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隙、溶蚀孔隙,属于低孔~低渗和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利用储层物性和孔隙结构参数将长2储层划分为4类储层,其中Ⅱ、Ⅲ类储层是研究区的主要储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物性 评价 2油层组 王家湾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子长油田降沟-石家老庄长2油层沉积相特征及砂体展布规律 被引量:5
11
作者 段武兵 郭艳琴 +2 位作者 何子琼 王美霞 赵灵生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21年第2期30-33,43,共5页
通过野外剖面和井下岩心观察描述并结合测井资料,对子长油田降沟—石家老庄区油层组长2沉积相特征及砂体展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长2沉积体系为河流体系,辫状河亚相,沉积微相主要有泛滥平原及河道砂坝;长22和长21油层... 通过野外剖面和井下岩心观察描述并结合测井资料,对子长油田降沟—石家老庄区油层组长2沉积相特征及砂体展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长2沉积体系为河流体系,辫状河亚相,沉积微相主要有泛滥平原及河道砂坝;长22和长21油层组砂体的展布受控于辫状河道的延伸,向南西方向展布;降沟—石家老庄区块的河道砂体发育,泛滥平原面积较小,砂体在垂向和横向上连续较好,在北东—南西方向上连续性较北西—南东向更好,研究区物源方向为北东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2油层组 沉积相 砂体展布规律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地区长2沉积特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依 王桂成 《矿产勘查》 2021年第2期303-309,共7页
根据岩石类型及特征、颗粒磨圆度和接触方式、沉积构造等对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地区长2油层的沉积相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显示:子长地区长2构造结构与陕北斜坡一致,发育近东西向的宽缓鼻状构造;储层岩性主要为细粒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 根据岩石类型及特征、颗粒磨圆度和接触方式、沉积构造等对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地区长2油层的沉积相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显示:子长地区长2构造结构与陕北斜坡一致,发育近东西向的宽缓鼻状构造;储层岩性主要为细粒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属于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其微相类型主要有水上分流河道、陆上天然堤、沼泽微相,其中砂体主要发育在水上分流河道沉积微相带;研究区主要含油层位为长21-3和长22-1,含油区带大致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储层物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油层组 沉积相 砂体展布 油气勘查工程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碳中和背景下鄂尔多斯盆地地质封存CO_(2)封堵层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白云云 丁鑫 +2 位作者 梁颖 师洋阳 李亚梅 《河南科学》 2021年第8期1373-1376,共4页
如何达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构建“绿色、低碳、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支撑.首先对鄂尔多斯盆地X油田长4+5封堵层的地质构造以及测井特征进行了研究,其次利用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等实验对封堵层的物性、粒度分布和黏... 如何达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构建“绿色、低碳、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支撑.首先对鄂尔多斯盆地X油田长4+5封堵层的地质构造以及测井特征进行了研究,其次利用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等实验对封堵层的物性、粒度分布和黏土矿物组成进行了分析,最后对研究区的层内、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进行了详细阐述.研究表明:研究区长4+5岩性为灰黑色泥岩夹砂岩,电性特征为高电阻、低时差,物性为特低孔特低渗.高的毛细管力为CO_(2)的封存提供动力;强的非均质性限制了CO_(2)层内横向的扩散运移和羽状流向上渗流,从而实现对CO_(2)的有效封存.通过此研究,对于鄂尔多斯盆地CO_(2)的地质封存选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X油田 地质封存CO_(2) 封堵层 长4+5
下载PDF
黄土中古土壤双层淀积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景波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 1994年第2期50-53,共4页
本文确定了黄土中古土壤有四种双层淀积类型。第一和第二种是由两层CaCO3结核构成的,第三种是由CaCO3和CaSO4构成的,第四种是由CaCO3与Al2O3、Fe2O3构成的。根据CaCO3淀积层成因分析得知,西安附... 本文确定了黄土中古土壤有四种双层淀积类型。第一和第二种是由两层CaCO3结核构成的,第三种是由CaCO3和CaSO4构成的,第四种是由CaCO3与Al2O3、Fe2O3构成的。根据CaCO3淀积层成因分析得知,西安附近第一层古土壤具二元发生特点。该层古土壤上部的CaCO3淀积层代表碱性土壤发育时期。下部的CaCO3淀积层代表中酸性土壤发育时期。因为有些古土壤发育时出现过气候变化,所以具CaCO3淀积层的古土壤不一定是碱性的。具CaCO3与Fe2O3·Al2O3构成的双层淀积是酸性土壤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土壤 双层淀积 黄土 古气候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泪膜脂质层厚度与黄斑微血管改变的相关性 被引量:9
15
作者 郭建新 韩佳欣 +1 位作者 李明新 王贺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49-454,共6页
目的: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泪膜脂质层厚度(LLT)与黄斑区微血管结构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01/12于我院确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非增生期(NPDR组)和增生期(PDR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各60例60眼,另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 目的: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泪膜脂质层厚度(LLT)与黄斑区微血管结构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01/12于我院确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非增生期(NPDR组)和增生期(PDR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各60例60眼,另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60例6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三组受检者均经Lipiview眼表面干涉仪检查LLT,OCT血流成像仪(OCTA)检查黄斑无血管区面积(FAZ)、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SCL)和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层(DCL)血管密度,比较各参数之间的差异和相关性。结果:正常对照组受检者LLT(69.87±11.401nm)高于NPDR(54.87±7.453nm)和PDR组(42.67±5.246nm),FAZ(0.312±0.021mm^2)小于NDPR组(0.389±0.037mm^2)和PDR组(0.437±0.032mm^2),SCL血管密度(51.977%±4.164%)显著高于NPDR(47.067%±4.757%)和PDR组(41.865%±5.512%),DCL血管密度(49.578%±2.619%)高于NPDR组(46.032%±2.622%)和PDR组(40.598%±2.671%)(均P<0.01)。正常受检者LLT与FAZ、SCL和DCL血管密度无相关性;NPDR组和PDR组患者LLT与FAZ均呈负相关关系(r=-0.922、-0.923,均P<0.01),与SCL血管密度均呈正相关关系(r=0.798、0.902,均P<0.01),与DCL血管密度均无相关性(r=0.140、0.073,P=0.285、0.581)。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泪膜脂质层厚度降低,泪膜稳定性下降,并与黄斑微血管结构改变存在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干眼 脂质层厚度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微血管改变
下载PDF
古全球变化与非等时韵律沉积及前寒武纪条带状铁矿建造形成的终止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李伟源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7年第1期101-114,共14页
前寒武纪各种地质记录表明了太古代—元古代早期古全球环境具有显著的陆少洋多和大气富CO2、贫O2的特征。BIFs大气-海洋系统中Fe2+的氧化是导致铁质发生沉淀的一个重要过程,在前寒武纪早期缺O2的环境,生物-无氧氧化... 前寒武纪各种地质记录表明了太古代—元古代早期古全球环境具有显著的陆少洋多和大气富CO2、贫O2的特征。BIFs大气-海洋系统中Fe2+的氧化是导致铁质发生沉淀的一个重要过程,在前寒武纪早期缺O2的环境,生物-无氧氧化和日光-紫外线为主的宇宙射线光致氧化作用产生的直接非生物-无氧氧化过程,在前寒武纪早期缺O2环境对Fe2+的氧化可能起着重要的和主导的作用。BIFs条带状矿石的宏、微观SiO2或Fe2O3/Fe3O4单层厚度非等厚性表征了硅、铁供给非等量性与交替淀积非等时性的韵律堆积。文章提出了一种与地球自转速率有关的日长年际变化(古ELNino事件)-硅铁临界饱和浓度模式,从统一的地球动力学条件和不同类型BIFs的成因联系解析了这种韵律堆积的机制。元古代早—中期大气-海洋系统发生了O2增多和CO2减少的古全球变化,导致了2.2~1.8Ga之间大气圈平流层古臭氧层的形成。古臭氧层大幅度消减日光-紫外线对地球表面的强烈辐射,不仅使全球性由日光-紫外线光致氧化作用直接产生的Fe2+非生物-缺氧氧化过程消失,而且也保证了生命演化的延续和生物进入多样性繁衍。与其伴随的全球性巨厚碳酸盐建造,导致了上壳岩下伏的地球早期富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全球变化 沉积 前寒武纪 铁矿床 建筑形成
下载PDF
Prediction of natural fracture in shale oil reservoir based on R/S analysis and conventional logs
17
作者 Haoran XU Wei JU +5 位作者 Xiaobing NIU Shengbin FENG Yuan YOU Hui YANG Sijia LIU Wenbo LUAN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SCIE CSCD 2021年第3期705-718,共14页
Investigation into natural fractures is extremely important for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s.Previous studies have proven that abundant oil resources are present in the Upper Triassic... Investigation into natural fractures is extremely important for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s.Previous studies have proven that abundant oil resources are present in the Upper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Chang 7 oil-bearing layer of the Ordos Basin,which are accumulated in typical low-permeability shale reservoirs.Natural fractures are important storage spaces and flow pathways for shale oil.In this study,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fractures in the Chang 7 oil-bearing layer are first analyze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most fractures are shear fractures in the Heshui region,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angle,unfilled,and ENE-WSW-trending strike.Subsequently,natural fracture distributions in the Yanchang Formation Chang 7 oil-bearing layer of the study area are predicted based on the R/S analysis approach.Logs of AC,CAL,ILD,LL8,and DEN are selected and used for fracture prediction in this study,and the R(n)/S(n)curves of each log are calculated.The quadratic derivatives are calculated to identify the concave points in the R(n)/S(n)curve,indicating the location where natural fracture develops.Considering the difference in sensitivity of each log to natural fracture,gray prediction analysis is used to construct a new parameter,fracture prediction indicator K,to quantitatively predict fracture development.In addition,fracture development among different wells is compared.The results show that parameter K responds well to fracture development.Some minor errors may probably be caused by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reservoir,limitation of core range and fracture size,dip angle,filling minerals,e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 fracture prediction shale oil reservoir R/S analysis chang 7 oil-bearing layer Ordos Basi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