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dimentary facies and depositional model of shallow water delta dominated by fluvial for Chang 8 oil-bearing group of Yanchang Formation in southwestern Ordos Basin,China 被引量:11
1
作者 陈林 陆永潮 +5 位作者 吴吉元 邢凤存 刘璐 马义权 饶丹 彭丽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4749-4763,共15页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southwestern Ordos Basin's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internal architectural element association styles and depositional model was illustrated through core statistics,well logging data an...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southwestern Ordos Basin's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internal architectural element association styles and depositional model was illustrated through core statistics,well logging data and outcrop observations in Chang 8 oil-bearing group.This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shallow water delta sediments dominated by a fluvial system is the primary sedimentary system of the Chang 8 oil-bearing group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 in southwestern Ordos Basin.Four microfacies with fine grain sizes are identified: distributary channels,sheet sandstone,mouth bar and interdistributary fines.According to the sandbody's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nternal architecture,two types of sandbody architectural element associations are identified: amalgamated distributary channels and thin-layer lobate sandstone.In this sedimentary system,net-like distributary channels at the delta with a narrow ribbon shape compose the skeleton of the sandbody that extends further into the delta front and shades into contiguous lobate distribution sheet sandstone in the distal delta front.The mouth bar is largely absent in this system.By analyzing the palaeogeomorphology,the palaeostructure background,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sedimentary facies type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facies during the Chang 8 period,a distinctive depositional model of the Chang 8 shallow water fluvial-dominated delta was established,which primarily consists of straight multi-phase amalgamated distributary channels in the delta plain,net-like distributary channels frequently diverting and converging in the proximal delta front,sheet sandstones with dispersing contiguous lobate shapes in the distal delta front,and prodelta or shallow lake mudst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ary facies architectural element DEPOSITIONAL model shallow water delta chang 8 oil-bearing group ORDOS Basin
下载PDF
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储层特征分析
2
作者 廖宇斌 李涛 +3 位作者 于志栋 肖骁 王守志 刘国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46-2254,共9页
为确定长8油层储层现今表征,储层物性受黏土矿物胶结物控制模式,储层沉积作用和沉积后期所经历的成岩变化,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方法研究了储层基本特征和成岩作用及沉积作用,在整体低渗的背景下,部分位于相对渗透率较高区域的油井... 为确定长8油层储层现今表征,储层物性受黏土矿物胶结物控制模式,储层沉积作用和沉积后期所经历的成岩变化,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方法研究了储层基本特征和成岩作用及沉积作用,在整体低渗的背景下,部分位于相对渗透率较高区域的油井有较高的产量,理清研究区长8储层富集规律,对地区内岩石孔隙度下降因素进行剖析。结果表明,姬塬地区有利储层多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沉积,特别是砂体中心部位储层物性是最好,可见长8油层组的储集性能和渗流性能好,即粒间孔型、粒间孔+溶孔型和溶孔+粒间孔型。溶孔型、粒间孔+微孔型两种孔隙组合类型的渗流性能较差。微孔型和溶孔+微孔型两种孔隙组合类型的储集空间主要由半径极小的微孔构成,连通性较差,其孔隙内表面积和渗流阻力,储集性能和渗流性能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8油层组 姬塬地区 储层特征 主控因素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长8砂岩的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油气成藏期次分析 被引量:23
3
作者 罗春艳 罗静兰 +3 位作者 罗晓容 白雪见 雷裕红 程明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23-634,共12页
利用流体包裹体的分析测试技术与研究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长8油层组的成藏期次进行了研究。烃类包裹体及其伴生的盐水包裹体的岩相学特征、均一温度、盐度、密度及成分分析显示,长8储层主要发育两期烃类包裹体,第一期分布在早... 利用流体包裹体的分析测试技术与研究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长8油层组的成藏期次进行了研究。烃类包裹体及其伴生的盐水包裹体的岩相学特征、均一温度、盐度、密度及成分分析显示,长8储层主要发育两期烃类包裹体,第一期分布在早期方解石胶结物、石英颗粒表面及其连生的石英加大边中以及未切穿石英颗粒的早期愈合裂缝中,其伴生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峰值为80~90℃;第二期烃类包裹体分布在石英颗粒表面和切穿石英颗粒的裂缝中,其伴生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峰值为100~120℃。储层成岩作用与油气充注微观分析、成岩一烃类充注演化时间序列研究,结合地层埋藏史和热史分析表明,研究区经历了三期烃类充注事件:第一期(约169~161Ma)充注规模小,砂岩中未捕获到这一期适合进行均一温度与成分测定的烃类包裹体,因此本研究缺乏这期包裹体的温度与成分数据;第二期(约148~135 Ma)烃类充注对应前述获得均一温度与成分数据的第一期烃类包裹体;第三期烃类充注规模最大,发生在早白垩世晚期的125.2~105.7 Ma之间,为主成藏期,对应前述获得均一温度与成分数据的第二期烃类包裹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物理性质与化学成分 成藏期次 8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长6油层组的沉积体系与物源方向 被引量:118
4
作者 罗静兰 李忠兴 +5 位作者 史成恩 李建 韩永林 王海宏 李进步 王成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1-111,共11页
野外露头剖面的岩石学与岩相组合,沉积特征与相标志,古流向测定,室内砂岩的骨架矿物、重矿物组合及其平面分布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油层组是以线状或点状物源为特征的一套近源快速堆积的冲积扇与扇... 野外露头剖面的岩石学与岩相组合,沉积特征与相标志,古流向测定,室内砂岩的骨架矿物、重矿物组合及其平面分布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油层组是以线状或点状物源为特征的一套近源快速堆积的冲积扇与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形成于盆地由快速拗陷转入逆冲负荷沉降期间。长8沉积期盆地西南部的古水流与物源主要来自盆地西南方向,其次为西北和东南方向。长6油层组沉积期,盆地内部底床下沉作用减缓,湖盆开始收缩,湖盆西岸除北部有少量扇三角洲沉积外,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而盆地东北部与东部的沉积作用大大加强,致使在盆地东部形成一系列大型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至盆地西南部相变为半深湖—深湖相与浊流相沉积。长6沉积期古水流除来自西南、西北和东南方向外,还有来自北东和正东方向的次要物源,它们在盆地西南部悦乐—玄马—板桥—固城—合水一带汇合,使该地带成为混合物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体系 物源方向 上三叠统延长组 8与长6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镇泾地区长8油层组致密储层评价 被引量:13
5
作者 林卫兵 陈林 +2 位作者 陆永潮 胡海燕 刘璐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81-389,共9页
综合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镇泾地区延长组长8油层组的岩心、薄片、孔渗及压汞测试等资料,在长8储层结构、储层质量发育控制因素研究基础上,对长8低渗致密砂岩储层进行了分类评价。结果表明,长8砂岩储层发育低孔-特低渗储集物性,储层孔隙... 综合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镇泾地区延长组长8油层组的岩心、薄片、孔渗及压汞测试等资料,在长8储层结构、储层质量发育控制因素研究基础上,对长8低渗致密砂岩储层进行了分类评价。结果表明,长8砂岩储层发育低孔-特低渗储集物性,储层孔隙结构具有细-微孔喉、排驱压力大、分选差的特征,主要可分为3种类型,其中发育Ⅰ型曲线储层孔渗性最好。沉积作用形成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储层原始孔渗性能,其中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具最优孔渗性能;成岩作用中,压实作用是储层储集性能破坏的主要因素;溶蚀作用起建设性改善作用。选取孔隙度、渗透率、孔隙排驱压力、中值压力和中值孔喉半径等主要储层参数进行聚类分析,将长8储层划分为3种类型:Ⅰ类为最好储层,Ⅱ类为较好储层,Ⅲ类为相对最差储层。其中,Ⅰ类储层主要分布于分流河道分叉叠置及水下分流河道汇聚叠合部位,储层品质最好,为最有利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8油层组 致密砂岩 储层评价
下载PDF
姬塬地区长8超低渗油藏注水井欠注规律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薛建强 成友友 +5 位作者 王尔珍 隋蕾 曹建军 黄宝杰 薛涛 吕杰堂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859-1865,共7页
注水开发作为超低渗油藏主要开发方式,而注水井欠注对油藏开发影响显著。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为典型超低渗油藏,针对其注水井欠注问题,在分析油藏注水井欠注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超低渗油藏有效驱动渗透率以及地层结垢量计算模型,系统地... 注水开发作为超低渗油藏主要开发方式,而注水井欠注对油藏开发影响显著。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为典型超低渗油藏,针对其注水井欠注问题,在分析油藏注水井欠注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超低渗油藏有效驱动渗透率以及地层结垢量计算模型,系统地总结姬塬地区长8超低渗油藏的储层物性、地层结垢和注入水水质等因素对注水井欠注的影响,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地层渗透率小于0.3×10^-3μm^2时注水井开始欠注,且表现为长期欠注、欠注程度高的特征;当地层结垢量大于2000 mg/L或注入水中悬浮物及含油量大于70 mg/L时,引起注水井欠注且表现为后期欠注特征。针对不同影响因素下欠注井的特征,提出5种增注工艺体系,在姬塬地区长8超低渗油藏实施后有效率高达88.2%,可有效治理该地区的注水井欠注问题,同时为同类型油藏的注水井欠注提供理论支持和治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姬塬地区超低渗油藏 8油层组 注水井欠注 有效驱动渗透率 地层结垢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长8油层组油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4
7
作者 吴警 史建南 +2 位作者 胡承飞 普玉浩 唐国龙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53-558,共6页
探讨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油气充注特征与油藏主控因素,以及油气聚集规律与成藏模式。运用成藏动力学,以典型油气藏或出油点解剖为基础,以流体来源及其流动样式为核心,采用精细油源对比、流体包裹体技术和油气运移路径示踪技术等方法。... 探讨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油气充注特征与油藏主控因素,以及油气聚集规律与成藏模式。运用成藏动力学,以典型油气藏或出油点解剖为基础,以流体来源及其流动样式为核心,采用精细油源对比、流体包裹体技术和油气运移路径示踪技术等方法。结果表明长8油层组为岩性或构造-岩性油藏,油气主要来源于长7段优质烃源岩;主要存在2期原油连续充注过程(±130 Ma B.P.和±105 Ma B.P.),第二期为主充注期;流体存在明显的从上至下的垂向运移指向,进一步证实"上生下储、高压驱动、裂缝与砂体输导、多点充注、近源成藏"的模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对比 成藏特征 成藏模式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环县地区延长组长8—长6油层组基准面旋回结构样式及其储层地质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邓敏 侯明才 李旭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2期48-57,共10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环县地区15口钻井的测井、岩芯、物性测试和试油资料为基础,运用沉积学、基准面旋回层序地层理论方法,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环县地区延长组长8—长6油层组层序界面级别、类型和特征,并识别出2个长期旋回、8个中期旋回以及... 以鄂尔多斯盆地环县地区15口钻井的测井、岩芯、物性测试和试油资料为基础,运用沉积学、基准面旋回层序地层理论方法,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环县地区延长组长8—长6油层组层序界面级别、类型和特征,并识别出2个长期旋回、8个中期旋回以及若干个短期旋回。解剖了中短期次基准面旋回层序的结构样式,将其分为低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深"非对称型(A1型)、高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深"非对称型(A2型)、以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C1型)、上升半旋回与下降半旋回近乎完全对称型(C2型)和以下降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C3型)5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基准面旋回层序结构对储集砂体物性的控制作用差异明显,长8、长6油层组三角洲前缘河道砂体明显受A型层序控制,而长7油层组浊积砂体则受C型层序控制。试油资料和物性资料表明,在三角洲前缘环境中发育的具A1、A2型层序结构砂体和在浊积扇环境中发育的具C2、C3型层序结构的砂体是深入勘探重点关注的储集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 延长组 8—长6油层组 基准面旋回 结构样式 储层
下载PDF
陕北富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致密油藏测井评价
9
作者 郭兰 丁超 +2 位作者 袁亚飞 马志武 王奇 《国外测井技术》 2016年第6期18-21,3,共4页
富县地区延长组长8油层组为特低孔-超低渗致密储层,其含油性的精确评价成为油田稳产增储的关键因素。通过测井系列中自然伽马(GR)、深感应电阻率(RILD)、声波时差(AC)等对致密油藏有敏感反应的测井曲线分析,利用英制AC与R_(ILD)重叠图... 富县地区延长组长8油层组为特低孔-超低渗致密储层,其含油性的精确评价成为油田稳产增储的关键因素。通过测井系列中自然伽马(GR)、深感应电阻率(RILD)、声波时差(AC)等对致密油藏有敏感反应的测井曲线分析,利用英制AC与R_(ILD)重叠图技术、AC与R_(ILD)交会图法、GR与R_(ILD)交会图法、R_(ILD)×AC与GR交会图法,对研究区长8致密油层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建立相应的识别图版。同时以富县地区FX84等为例,油层的识别与试油结论具有较好的对应,验证了图版的可靠性。因此,长8致密油藏的定性-定量测井评价分析为陕北富县地区长8油层组油水分布规律研究以及滚动开发部署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县地区 8油层组 致密油藏 重叠图 交会图 测井评价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旬邑探区长8油层组沉积相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井阳 韦景林 刘安培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18年第7期238-239,共2页
通过对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旬邑探长区处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的渭北隆起位置。主要运用多层对比的方法对旬邑探区长8油层组沉积相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旬邑 8油层组 地层对比与划分 沉积相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中段剪裂缝方向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马珊 林伟 +4 位作者 王清晨 徐辉 王香增 张丽霞 姜呈馥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7期3049-3063,共15页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中段长6~长8段发育6组高角度天然构造剪性缝,组成3组共轭裂缝系统,分别为走向60°和120°的共轭剪裂缝,最大主应力为E-W向;走向150°和75°的共轭剪裂缝,最大主应力为NWW-SEE向;走向30°和90...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中段长6~长8段发育6组高角度天然构造剪性缝,组成3组共轭裂缝系统,分别为走向60°和120°的共轭剪裂缝,最大主应力为E-W向;走向150°和75°的共轭剪裂缝,最大主应力为NWW-SEE向;走向30°和90°的共轭剪裂缝,最大主应力为NEE-SWW向.由于延长组地层的各向异性,走向约75°的裂缝为延长组中段的优势裂缝.地震各向异性计算和成像测井识别得到的裂缝走向玫瑰图均显示:和长6与长8相比,长7中的优势裂缝走向顺时针偏转了约5°.而各层的平面裂缝分布图也显示各层的裂缝密度分布发生了改变.根据常规测井曲线计算划分岩性,分别统计成像测井的图像识别结果中泥页岩和砂岩中的裂缝.走向玫瑰图结果显示,同一构造背景下,砂岩中的优势裂缝走向和泥岩相比较,逆时针方向旋转了约10°,和野外露头的节理测量结果一致.由常规测曲线的值带入公式和前人总结的经验数学关系中,计算得到泥岩的内摩擦角较砂岩的大18.6°,因此泥岩的剪裂角较砂岩小约9.2°.根据库伦破裂准则,一组共轭剪裂缝的锐角平分线方向与最大挤压应力方向一致,剪裂缝和最大挤压应力的夹角为剪裂角.而延长组地层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近水平,成像测井中识别的剪性天然构造张开缝均为高角度近垂直,由于优势裂缝走向约75°,对应的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WW-SEE向,因此砂岩中的NEE至E-W向的裂缝较泥岩中的向逆时针方向发生偏转.根据单井中自然伽马值(GR)的分布具有正态分布的特点,进行了各层砂泥比计算:长6砂泥比0.72;长7砂泥比0.24;长8砂泥比1.04.将长7作为纯泥岩段,长8作为砂泥互层段,计算得到的剪破裂角和成像识别出的裂缝走向差异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长6~长8 剪裂缝 岩石物理参数 剪破裂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