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6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ileen Chang’s Feminism Shown in Her Translation Work——Singsong Girls in Shanghai
1
作者 鞠婧 《海外英语》 2019年第10期42-45,共4页
Eileen Chang has been a very influential writer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Her creative writings have won wide and deep concerns, but her achievements of translation are always been neglected. Taking Eileen C... Eileen Chang has been a very influential writer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Her creative writings have won wide and deep concerns, but her achievements of translation are always been neglected. Taking Eileen Chang’s translation of Singsong Girls of Shanghai as a case study, this paper aims at researching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to prove Chang’s feminist tend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ileen chang FEMINIST Singsong GIRLS of SHANGHAI
下载PDF
从脚谈起:张爱玲小说《金锁记》《怨女》的身体书写
2
作者 咸立强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1-141,共11页
《金锁记》中曹七巧小脚的叙述犹如草蛇灰线,却完美地呈现出曹七巧人性异化的历程。姜季泽捏了曹七巧的小脚,使她萌生了爱的感觉。曹七巧刚一出场时眉眼清晰,后来渐趋模糊,与之形成对照的,则是曹七巧的小脚由隐而显,曹七巧架在婚后的儿... 《金锁记》中曹七巧小脚的叙述犹如草蛇灰线,却完美地呈现出曹七巧人性异化的历程。姜季泽捏了曹七巧的小脚,使她萌生了爱的感觉。曹七巧刚一出场时眉眼清晰,后来渐趋模糊,与之形成对照的,则是曹七巧的小脚由隐而显,曹七巧架在婚后的儿子肩上的小脚成了变态情欲最显著的象征物。张爱玲小说中的身体书写很有画面感,捏脚、架脚呈现出来的影像富有画外之意,图像内外的双重建构使张爱玲的身体书写富有审美的张力。从《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到《怨女》里的柴银娣,写小脚的两个细节消失了,性的表征由脚转向了乳房。小脚的叙述及改写,呈现了张爱玲对转型期中国社会女性悲剧命运的深刻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金锁记》 《怨女》 身体书写
下载PDF
娜拉及其他前行者——鲁迅与张爱玲之间的对话
3
作者 胡缨 马春花(译) 李雪颖(译)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7-103,共17页
关于娜拉这一全球新女性典范的文学阐释,鲁迅与张爱玲之间构成有意味的对话关系。虽然二者的立场、风格通常被认为完全对立:鲁迅是泛政治化的女性压迫批判者,而张爱玲则是去政治化的女性气质表演者。但实际上,鲁迅与张爱玲有着出乎意料... 关于娜拉这一全球新女性典范的文学阐释,鲁迅与张爱玲之间构成有意味的对话关系。虽然二者的立场、风格通常被认为完全对立:鲁迅是泛政治化的女性压迫批判者,而张爱玲则是去政治化的女性气质表演者。但实际上,鲁迅与张爱玲有着出乎意料的相似处,这不仅体现在他们尖锐的社会批评方面,也体现在这两位作家为人称颂的现实主义手法常常转化为现代中国历史的隐喻。他们拒绝文过饰非的彻底程度可谓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条重要的批判线索。关于娜拉的何去何从,鲁迅和张爱玲给出的答案不尽相同,他们的分歧与两位作家各自的性别定位有关,但也凸显出性别化现代主体的前提、局限与存在的陷阱,这其中的“出走”则是其现代性和自决性的基本隐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卜生 娜拉 鲁迅 张爱玲
下载PDF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The Golden Cangu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4
作者 YU Xuan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24年第6期468-473,共6页
Good translation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cultural exchange.The idea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think the reader as the center in translation process.This paper will study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fr... Good translation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cultural exchange.The idea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think the reader as the center in translation process.This paper will study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It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The first part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is paper,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the writer’s works,the third part gives examples to analyze the culture-loaded words appearing in The Golden Cangue,the fourth part gives examples of the translation methods,and the fifth part is the conclusion.It aim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ure-loaded words Reception Aesthetic The Golden Cangue eileen chang
下载PDF
比较视域下的“虚无主义”书写与“消解”艺术
5
作者 刘梦露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4期129-133,共5页
文章以张爱玲和毛姆的创作为视角探究二人的文学经典书写方式。张爱玲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作家,毛姆则对20世纪英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两人各自特殊的时代背景使得他们历经生活的坎坷和悲喜,饱尝人生的辛酸与无常,产... 文章以张爱玲和毛姆的创作为视角探究二人的文学经典书写方式。张爱玲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作家,毛姆则对20世纪英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两人各自特殊的时代背景使得他们历经生活的坎坷和悲喜,饱尝人生的辛酸与无常,产生了一种“虚无主义”的思想,并烙印在他们的经典作品中,形成两种不同的体现方式。在相似的创作思想驱动下使他们产生了相似的创作模式。张爱玲对毛姆的作品一定程度上吸收借鉴,又更为自觉地进行了创造和改进。他们都表现出了“虚无主义”的主题和通过“消解”艺术塑造人物的偏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毛姆 虚无主义 创作主题 消解艺术
下载PDF
张爱玲作品的再媒介化与再经典化
6
作者 杨蓥莹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30-140,共11页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女作家,张爱玲既成为跨媒介改编的热点,也在大众娱乐消费的喧闹中渐趋隐身。围绕张爱玲创作的阐释一直存在女性观、爱情观和历史观三个普遍性误读,而透视香港地区导演许鞍华对其作品的几度改编,不难发现处在...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女作家,张爱玲既成为跨媒介改编的热点,也在大众娱乐消费的喧闹中渐趋隐身。围绕张爱玲创作的阐释一直存在女性观、爱情观和历史观三个普遍性误读,而透视香港地区导演许鞍华对其作品的几度改编,不难发现处在新媒介语境下的文学再媒介化并不以内容稳定性的强调为核心,比忠实原作更重要的是对原作的慎重理解,是对过往某些“约定俗成”的误读的重析。无论是文学再媒介化还是再经典化,都要经受时代的牵引和考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再媒介化 再经典化 症候阅读 时代性
下载PDF
“白流苏”的“高变”:香港地区的《倾城之恋》
7
作者 萧凤娴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4期196-205,共10页
以侨易学视野、侨易十六义方法论,细读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认为《倾城之恋》是以“易”而“侨”的处境与行为、“仿变”的“谈恋爱”、“高变”的“平凡人妻”书写小说女主角白流苏的故事内容。使用侨易学视野与方法论分析《倾城之... 以侨易学视野、侨易十六义方法论,细读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认为《倾城之恋》是以“易”而“侨”的处境与行为、“仿变”的“谈恋爱”、“高变”的“平凡人妻”书写小说女主角白流苏的故事内容。使用侨易学视野与方法论分析《倾城之恋》,在“易”而“侨”的视野研究部分,可以拓深文本里主角的位置性、变异性研究,解决傅雷类型读者的抱怨与困扰;在“仿变”“高变”方法论研究部分,可以深入证明胡兰成类型读者欣赏这部自私的男人与女人苍凉爱情悲剧小说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侨易学 张爱玲 《倾城之恋》
下载PDF
从《色,戒》的“感情逆行”看张爱玲对读者心理的把握
8
作者 贺国光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74-80,108,共8页
品读《色,戒》这个虚构文本,不应该仅停留在小说的故事层面,而要重视它结构性的创造性因素。张爱玲对读者心理的巧妙把握,使《色,戒》整体呈现与《狼和小羊》相类似的结构特点。《色,戒》能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反应:沉溺和清醒作为对立... 品读《色,戒》这个虚构文本,不应该仅停留在小说的故事层面,而要重视它结构性的创造性因素。张爱玲对读者心理的巧妙把握,使《色,戒》整体呈现与《狼和小羊》相类似的结构特点。《色,戒》能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反应:沉溺和清醒作为对立的两极同时存在,这种“感情逆行”始终牵引读者的双向度的情感,也为作品营造出独特的审美效果。这种复杂的艺术过程,可以不断匡正读者的认知,加深读者对历史、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对人性弱点的同情和理解。《色,戒》也以它的艺术成熟性再一次完成对“新文艺腔”的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色 戒》 “感情逆行” 叙事 读者心理
下载PDF
《半生缘》数字化海外传播路径解析
9
作者 曾诗吟 《外语教育研究》 2024年第4期84-93,共10页
在国际化背景下,数字化传播已成为推动文化产品跨越国界、走向世界的关键途径之一,但也面临着内容本地化、渠道选择和文化差异等挑战。以张爱玲的《半生缘》英译本为案例,具体分析了其在海外传播中的数字媒体发行情况与推广渠道,基于亚... 在国际化背景下,数字化传播已成为推动文化产品跨越国界、走向世界的关键途径之一,但也面临着内容本地化、渠道选择和文化差异等挑战。以张爱玲的《半生缘》英译本为案例,具体分析了其在海外传播中的数字媒体发行情况与推广渠道,基于亚马逊和Goodreads,以及海外图书馆馆藏量,评估该译本的海外受众和传播效果。针对《半生缘》在数字化传播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与不足,提出了以下优化策略:首先,通过多样化的数字渠道进行推广营销与市场预热,构建强大的读者基础;其次,建立多渠道传播布局,利用电子书平台、数字图书馆、在线阅读平台及数字化出版商等,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最后,优化数字阅读体验,确保译本在封面绘图、页面排版、字体选择和交互功能等方面设计优良,以更有效地推动中国文学作品走向国际市场,增强其国际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半生缘》 数字化 海外传播
下载PDF
基于文本细读下的《倾城之恋》文学审美艺术特性研究
10
作者 南花霞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8期5-8,共4页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发表后,深受大众喜爱,成为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直接奠定了张爱玲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该文运用文本细读法来解读张爱玲《倾城之恋》独特的文学审美艺术特性。这部小说之所以深受读者喜爱,一是在...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发表后,深受大众喜爱,成为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直接奠定了张爱玲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该文运用文本细读法来解读张爱玲《倾城之恋》独特的文学审美艺术特性。这部小说之所以深受读者喜爱,一是在于张爱玲是一个很擅长处理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作家,其语言成就很高,自成一体,被称为“张体”;二是在于白流苏和范柳原的角色魅力,流苏身上有“新”与“旧”并存的人物特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范柳原虽表面上风流无限、浪荡不羁,但骨子里那种追求真爱的爱情观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三是因作品充满传奇色彩又极具真实性的故事叙述使读者拥有非同寻常的阅读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细读 张爱玲 《倾城之恋》 文学审美 白流苏 范柳原
下载PDF
基于价值呈现的历史建筑保护真实性思考——上海康定东路85号张爱玲故居修缮设计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付涌 张怡欣 《建筑遗产》 CSSCI 2023年第2期140-149,共10页
历史建筑的“真实性”与其是否能够充分展示该建筑的价值信息密切相关。在保护实践中,既要保护其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呈现历史的真实性,同时又需要正视并解决当下现实问题带来的挑战,妥善把握修缮策略,以推动项目成功。康定东路85号... 历史建筑的“真实性”与其是否能够充分展示该建筑的价值信息密切相关。在保护实践中,既要保护其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呈现历史的真实性,同时又需要正视并解决当下现实问题带来的挑战,妥善把握修缮策略,以推动项目成功。康定东路85号张爱玲故居是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修缮过程中设计团队始终在思考历史建筑的保护价值和保护意义,试图在翔实的历史研究和现状调研基础上,从更好呈现建筑遗产历史真实性价值的角度提出风貌完形的指导思想,并依托审慎的修缮设计策略、最小干预原则的实践把握,以及传统工艺与当代标准的有效互补等手段来完成修缮设计实践,使这座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建筑真实表达它的历史风貌和价值内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故居 历史建筑保护 真实性 价值呈现 最小干预原则
下载PDF
张爱玲作品在法国的译介与传播研究
12
作者 周慧 《华文文学》 2023年第6期72-78,共7页
作为著名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之一,张爱玲可以说在国内是家喻户晓。得亏夏志清、李欧梵等学者的研究与推介,张爱玲的作品开始走出国门、走向英语世界,然其作品在法国的境况却不尽如人意。本文将通过研究与梳理数据资料,从作品的译介与研究... 作为著名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之一,张爱玲可以说在国内是家喻户晓。得亏夏志清、李欧梵等学者的研究与推介,张爱玲的作品开始走出国门、走向英语世界,然其作品在法国的境况却不尽如人意。本文将通过研究与梳理数据资料,从作品的译介与研究、传播与接受以及前景与挑战三个方面,分析论述张爱玲作品在法国的译介研究以及传播接受情况,在文化交流、翻译出版以及影视改编等角度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希望借此研究丰富张爱玲在国外的译介研究,以期读者能够对张爱玲在海外的传播有更进一步的深入和了解,促进中法双方学界对于张爱玲及其作品研究的交流与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法国 译介与传播
下载PDF
从“洋场社会”到“我城意识”——论西西的中国香港城市文本书写
13
作者 梁燕丽 《华文文学》 2023年第3期73-81,共9页
从“洋场社会”到“我城意识”,中国香港城市文本书写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早期中国香港作家黄天石、谢晨光、侣伦、游子、华等笔下的“洋场社会”,都市女郎和都市浪子等成为英占时期香港地区欲望都市的面影和象征。张爱玲的上海、香港双... 从“洋场社会”到“我城意识”,中国香港城市文本书写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早期中国香港作家黄天石、谢晨光、侣伦、游子、华等笔下的“洋场社会”,都市女郎和都市浪子等成为英占时期香港地区欲望都市的面影和象征。张爱玲的上海、香港双城记,既延续《海上花列传》的传统,也属于“洋场社会”现代性批判的谱系。此后历经舒巷城等“都市乡土”的怀旧和刘以鬯等“商业城市”的批判,到了西西开启“我城意识”的划时代创作:如《我城》《飞毡》等人城新型关系及其现代主体的建构,《候鸟》《织巢》等上海、香港双城记聚焦家屋、织巢和人伦,西西的众多城市文本,既写出中国香港这座城市的发展变化及其身份困境,更超越中国香港创造出新颖而普遍性的城市书写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场社会” “我城意识” 张爱玲 西西
下载PDF
浅谈张爱玲作品在德语国家的接受与影响
14
作者 张世胜 陆美含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29期176-179,共4页
从20世纪90年代第一篇张爱玲的德译文刊登在杂志《袖珍汉学》上,到21世纪初张爱玲德译版小说的集中出版,张爱玲小说在德语世界经历了一个从默默无闻到备受关注的过程。张爱玲的德译作品是在“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几乎无一例外地淡出德国译... 从20世纪90年代第一篇张爱玲的德译文刊登在杂志《袖珍汉学》上,到21世纪初张爱玲德译版小说的集中出版,张爱玲小说在德语世界经历了一个从默默无闻到备受关注的过程。张爱玲的德译作品是在“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几乎无一例外地淡出德国译介视野”的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德国出版、发表,这其中除了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之外,应该还有来自政治方面的因素。在此后的30年间,其主要作品悉数被译到德国,不仅在德国汉学的重要杂志上刊登过,还以单行本的形式在德国出版发行,尤以电影《色·戒》上映之后译本数量骤增。该论文研究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张爱玲小说在德语世界的传播历程,分析这一特殊传播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德语世界 译介 传播 《色·戒》 译出文学
下载PDF
《色,戒》的改写与张爱玲自我形象的重塑
15
作者 万永凤 李永东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1-166,共6页
张爱玲的短篇小说《色,戒》不仅征引本事、作品等“他人的前文本”,而且具有鲜明的“自我指涉”特征,承载了张爱玲的个人情感体验与生命隐痛。不过,《色,戒》中飘忽、朦胧的张爱玲气息难以捕捉,而重返小说创作及改写的历史语境,能帮助... 张爱玲的短篇小说《色,戒》不仅征引本事、作品等“他人的前文本”,而且具有鲜明的“自我指涉”特征,承载了张爱玲的个人情感体验与生命隐痛。不过,《色,戒》中飘忽、朦胧的张爱玲气息难以捕捉,而重返小说创作及改写的历史语境,能帮助我们接近她隐秘的创作心理。梳理《色,戒》成文过程及改写时间,《小团圆》与《色,戒》的互文性对话关系浮出水面。自传小说《小团圆》对张爱玲作为“胡兰成妻”身份的回忆、复述,是张爱玲对自我生命隐痛的正视,由此产生的复杂情感构成了其改写《色,戒》的心理场域。因此,《色,戒》的改写不仅体现了张爱玲对作品的经典化诉求,更暗含了其摆脱被玷污的身份与重构自我形象的潜在心理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 戒》 张爱玲 《小团圆》 改写 自我形象
下载PDF
权力与话语视域下的张爱玲小说探究——张爱玲小说中“失语者”的建构 被引量:2
16
作者 纪忠璇 符爱萍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94-98,共5页
张爱玲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颇具特色的女作家,在她的创作思想、作品价值和文章人物特点中,发现其笔下的人物形象的状态可以用“失语者”这一视角来解读。同时,用福柯的权力与话语理论可以更深层次的探讨张爱玲笔下“失语者”形成... 张爱玲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颇具特色的女作家,在她的创作思想、作品价值和文章人物特点中,发现其笔下的人物形象的状态可以用“失语者”这一视角来解读。同时,用福柯的权力与话语理论可以更深层次的探讨张爱玲笔下“失语者”形成的过程及原因。因此,尝试将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形象与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深度结合,用“失语者”的视域深入探讨张爱玲笔下人物形象的生存状态、塑造原因以及文中形象的文本价值和对现代人生活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福柯 失语者
下载PDF
许鞍华电影《第一炉香》与张爱玲小说影视改编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波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57-61,共5页
许鞍华具有“张爱玲情结”,所以会三度改编张爱玲小说。对经典文学文本进行影视改编本身具有极大的艺术风险,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地位较高,其小说创作形成了独特风格,被称为“张爱玲体”,影视转译很难捕捉其风格特征。张爱玲小说... 许鞍华具有“张爱玲情结”,所以会三度改编张爱玲小说。对经典文学文本进行影视改编本身具有极大的艺术风险,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地位较高,其小说创作形成了独特风格,被称为“张爱玲体”,影视转译很难捕捉其风格特征。张爱玲小说大体可分两类,前期多为心理分析小说,风格浓艳,后期多为世情小说,风格平淡,比较适合改编的是第二类作品。在已出六部张爱玲小说改编电影中,《色,戒》《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较具创造性,取得成功,而《第一炉香》《倾城之恋》《怨女》较为平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鞍华 第一炉香 影视改编 张爱玲情结 张爱玲体
下载PDF
张爱玲笔下“异域”形象的同质化
18
作者 刘真 万燕 《华文文学》 2023年第2期43-50,共8页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异域元素与本国元素的并置,尤以1942年至1945年间的创作高峰时期为盛。她身处天津租界、上海租界和英属香港地区等华洋混杂交错的地域中,亲历中西旧新文化糅杂异变的时代,创造出大量异国男女的婚恋故事和生活...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异域元素与本国元素的并置,尤以1942年至1945年间的创作高峰时期为盛。她身处天津租界、上海租界和英属香港地区等华洋混杂交错的地域中,亲历中西旧新文化糅杂异变的时代,创造出大量异国男女的婚恋故事和生活片段来忠实描摹殖民地人物的生存形势,反映时代特点,同时也建构出一种异象纷呈的现代都市文明生态。在塑造异域形象时,张爱玲没有营构出异族种族间的明显差异与对立,而是在对照调和中塑造出超越民族隔膜的异域群像,着眼于中西文化的整体性和普遍人类的通约性。研究张爱玲塑造异域形象时表现出的同质化现象,并在多重维度上解构同质化的成因和方式,以此为视点揭示她独特的人文观念,挖掘其作品更为丰富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异域形象 同质化
下载PDF
张爱玲小说中的物叙事探析——以《第一炉香》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晓琳 方志红 《菏泽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10-113,共4页
张爱玲的小说以丰富多样而又极具意味的物象参与故事叙事,这在她的短篇名作《第一炉香》中颇为显著。该小说以人物服装作为推动叙事进程的纽带之物加以叙写;仙人掌、金刚石手镯等日常生活物件具有明显的象征人物内心变化的意味;月亮、... 张爱玲的小说以丰富多样而又极具意味的物象参与故事叙事,这在她的短篇名作《第一炉香》中颇为显著。该小说以人物服装作为推动叙事进程的纽带之物加以叙写;仙人掌、金刚石手镯等日常生活物件具有明显的象征人物内心变化的意味;月亮、住宅则预示人物的悲剧命运。不同的物象所具有的不同的叙事功能,形成了张爱玲小说显著的物叙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第一炉香》 物象书写 物叙事
下载PDF
张爱玲的后期情感与创作新变
20
作者 刘雨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7-175,共9页
张爱玲具有冷峻又真诚的灵魂。考察其母亲逝世后张爱玲的文本书写和旅美后与友人的书信往来,能够把握张爱玲后期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她晚年异域生活真实的生存状态。张爱玲早年文风华丽,写作上追求炫目的视觉效果和“以奇动人”的情节构架... 张爱玲具有冷峻又真诚的灵魂。考察其母亲逝世后张爱玲的文本书写和旅美后与友人的书信往来,能够把握张爱玲后期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她晚年异域生活真实的生存状态。张爱玲早年文风华丽,写作上追求炫目的视觉效果和“以奇动人”的情节构架,后期主攻英文写作和编译话剧,在创作观上呈现出由“尚炫好奇”到“回归生命本身”的新变,书写也别具特色。张爱玲孤僻却不偏激,清冷而又热诚,她既有不在乎别人看法的自信,又在写作中毫无自矜之心,以自我谦抑的态度成就其书写的真实和真诚,由此达到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后期情感 创作新变 书写特色 创作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