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0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ystems pharmacology approach reveals protective mechanisms of Jian-Pi Qing-Chang decoction on ulcerative colitis 被引量:12
1
作者 You-Lan Chen Yi-Yuan Zheng +2 位作者 Yan-Cheng Dai Ya-Li Zhang Zhi-Peng Ta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9年第21期2603-2622,共20页
BACKGROUND Given the complex pathogenesis of ulcerative colitis (UC), the conventional therapeutic methods are not fully curative. As a sort of systematic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 BACKGROUND Given the complex pathogenesis of ulcerative colitis (UC), the conventional therapeutic methods are not fully curative. As a sort of systematic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provides new options for the standard therapy. Nevertheless, there are still numerous problems with the promotion of TCM attributed to its complexity, and consequently, new research approaches are urgently needed. Thus, we explored 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Jian-Pi Qing-Chang (JPQC) decoction on UC based on systems pharmacology approach, which might fill the current innovation gap in drug discovery and clinical practice pertaining to TCM. AIM To investigate the protective mechanisms of JPQC decoction on UC based on systems pharmacology approach. METHODS We performed systems pharmacology to predict the active ingredients, the matched targets, and the potential 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 of JPQC on UC. In vivo, we explored the effects of JPQC in a colitis model induced by dextran sulfate sodium. In vitro, we adopted the 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s (BMDMs) as well as BMDMs co-cultured with Caco2 cells to verify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and effects of JPQC on UC under TNF-α stimulation. RESULTS Systems pharmacology revealed 170 targets for the 107 active ingredients of JPQC and 112 candidate targets of UC.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 were established to identify the underlying therapeutic targets of JPQC on UC. Based on enrichment analyses, we proposed our hypothesis that JPQC might have a protective effect on UC via the NF-κB/HIF-1α signalling pathway. Subsequent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revealed that treatment with TNFα activated the NF-κB/HIF-1α signalling pathway in BMDMs, thereby damaging the epithelial barrier permeability in co-cultured Caco2 cells, while JPQC rescued this situation. The findings were also confirmed in a dextran sulfate sodium-induced colitis model. CONCLUSION JPQC could improve the mucosal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intestinal epithelial barrier function via the NF-κB/HIF-1α signalling pathway, which provides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pharmaceutical development and clinical practice of T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stems PHARMACOLOGY Ulcerative colitis Jian-Pi qing-chang DECOCTION Inflammation Intestinal epithelial barrier function
下载PDF
On Liang Qicha's Thought on Feminist Right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2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93-95,共3页
关键词 英文摘要 内容介绍 编辑工作 期刊
下载PDF
明清易代与江南文学版图之重构
3
作者 周明初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7-139,160,共14页
在明代至清代康熙前期,苏州无疑是整个江南地区文学创作和活动的中心。明末清初,杭州和常州的文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康熙中后期以来与苏州形成了鼎立的局面。江南其他地区的文学发展,在明清两朝也各自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江南地区的... 在明代至清代康熙前期,苏州无疑是整个江南地区文学创作和活动的中心。明末清初,杭州和常州的文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康熙中后期以来与苏州形成了鼎立的局面。江南其他地区的文学发展,在明清两朝也各自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江南地区的文学版图在清代得到重构。这一局面的出现与明清易代有着根本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文学版图 明清易代 重构
下载PDF
明清合浦县学宫的历史沿革与空间演变探析
4
作者 吴桂宁 黑箫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6期195-197,共3页
坐落于合浦廉州古城的合浦县学宫始建于明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合浦县学宫曾历经多次迁建、重修与损毁,现存的合浦县学宫遗址仅存大成殿。从历代的史料记载中,可推测出合浦县学宫在明清时期的大致建筑空间布局。在史料考证与实物... 坐落于合浦廉州古城的合浦县学宫始建于明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合浦县学宫曾历经多次迁建、重修与损毁,现存的合浦县学宫遗址仅存大成殿。从历代的史料记载中,可推测出合浦县学宫在明清时期的大致建筑空间布局。在史料考证与实物调查的基础上,挖掘合浦县学宫的历史沿革、选址变迁与空间演变,并探析其营建思想与哲学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浦县学宫 历史沿革 选址变迁 空间演变 明清时期
下载PDF
造园筑心:清代小说“造园”叙述的时代新变及文化隐喻
5
作者 葛永海 潘巨强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8-130,共13页
古代文学中的“造园”叙述随着造园技艺的迭代发展不断演进,至于清代,随着古典造园艺术之臻于极致,清代小说中的“造园”叙述亦空前丰富,“士人之隐逸”与“富贵之豫乐”成为此消彼长、影响深远的二重“造园”叙述模式。除了对于传统之... 古代文学中的“造园”叙述随着造园技艺的迭代发展不断演进,至于清代,随着古典造园艺术之臻于极致,清代小说中的“造园”叙述亦空前丰富,“士人之隐逸”与“富贵之豫乐”成为此消彼长、影响深远的二重“造园”叙述模式。除了对于传统之承继,清代小说“造园”叙述表现更为明显的是应和着时代趋势的多重新变,具体表现于造园之结构、器物和境界三端,首先是从“随势赋形”到“规整布局”的结构之变,其次是从“习尚江南”到“推崇西艺”的器物之变,最后是从“悦己之境”到“济世之界”的境界之变。清代小说“造园”叙述的“三变”意味着从传统向近代的重大转型,具有重要的表征和隐喻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小说 “造园”叙述 时代新变 文化隐喻
下载PDF
复数的“文明”:《文明小史》与晚清中国的“现代”风景
6
作者 余来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1,共9页
晚清中国社会、知识经历重大转折,对现代“文明”的追逐成为时代的主流趋向,其间既有物质、技术、思想等层面的不同,也存在因“文明”本土再造而产生的对“现代”的不同想象和实践。李伯元的《文明小史》接续中国“外史”写作传统,以史... 晚清中国社会、知识经历重大转折,对现代“文明”的追逐成为时代的主流趋向,其间既有物质、技术、思想等层面的不同,也存在因“文明”本土再造而产生的对“现代”的不同想象和实践。李伯元的《文明小史》接续中国“外史”写作传统,以史官姿态为“文明”立史,却又自居于“小”的立场,寓时代观察于小说写作当中,补文明演变宏大叙事之不足。小说以书写“文明”的日常真实性为旨趣,揭示1900年代前后“传统”与“现代”相互交错、现代“文明”在中国的展开及其命运等思想面相,展现晚清中国现代演进的多重风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小史 文明 晚清中国 知识变动 多重现代性
下载PDF
宫姬之回归: 历史性鬼故事与朝代覆亡
7
作者 蔡九迪 郭文仪(译)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67-188,共22页
论文讨论了一种特殊类型的鬼故事,被称为“历史性鬼故事”,这类鬼故事通常以历史“受难者”或牺牲者为中心,其主题与个体死亡的故事紧密相关,隐喻了王朝的覆灭及由此产生的创伤。论文从十七世纪六种“林四娘”故事展开讨论,通过比较这... 论文讨论了一种特殊类型的鬼故事,被称为“历史性鬼故事”,这类鬼故事通常以历史“受难者”或牺牲者为中心,其主题与个体死亡的故事紧密相关,隐喻了王朝的覆灭及由此产生的创伤。论文从十七世纪六种“林四娘”故事展开讨论,通过比较这些版本,对林四娘故事进行了类型区分,分析了故事的变体以及与之类似的“宫姬归来”的故事。“宫姬回归”的情节在怀古文学中占据主导地位,表达了对王朝辉煌和衰落的追悼。作者以林四娘故事为例,展示了“宫姬回归”类型的鬼故事如何成为悼明文化工程的一部分,使旧朝记忆重新浮现并最终得到安抚。这一过程突显了历史性鬼故事的独特意义,深刻探讨了这些故事与王朝覆灭的历史记忆之间的变化和蜕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性鬼故事 王朝覆灭 宫姬回归 林四娘故事 明清易代
下载PDF
礼俗互动视域下明清服饰变迁研究
8
作者 李俞霏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8-128,共11页
明清是中国传统服饰演进的重要时期,不仅见证了华夏衣冠的恢复和王朝政治的传续与更迭,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现代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明初的服饰礼仪重建,明中后期的服饰等级僭越现象,清初的“剃发易服”政策以及清末民初西风东渐... 明清是中国传统服饰演进的重要时期,不仅见证了华夏衣冠的恢复和王朝政治的传续与更迭,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现代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明初的服饰礼仪重建,明中后期的服饰等级僭越现象,清初的“剃发易服”政策以及清末民初西风东渐对服饰风尚的影响等,都显示出服饰与王朝政治、地方社会、民众生活的密切互动。从礼俗互动视角予以综合性分析,探索明清服饰的变迁脉络及其社会实践机制,特别是在社会平稳期与转折期的作用发挥,有助于理解服饰在国家一统进程中的文化认同、民族融合等方面的角色担当。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窥视传统中国社会变迁的窗口,亦为理解当今社会发展与国家认同、助力当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文化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俗互动 明清服饰 变迁 王朝政治 文化认同
下载PDF
清末科举改制下的浙闱新变与现实省思
9
作者 钟伟春 李木洲 《中国考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02,共9页
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颁发科举改制谕令,对乡试命题范围、参考书目以及阅卷标准等进行改革。但改革使入闱前浙江士子进退维谷,闱场内乱象也不一而足,考生失范行为频现,仓促条对、敷衍作答、试卷曳白被贴者更不知几何。最终,在考生消极应... 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颁发科举改制谕令,对乡试命题范围、参考书目以及阅卷标准等进行改革。但改革使入闱前浙江士子进退维谷,闱场内乱象也不一而足,考生失范行为频现,仓促条对、敷衍作答、试卷曳白被贴者更不知几何。最终,在考生消极应对与考官素质不足、路径依赖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新制精神的落实大打折扣,以致科举制度最后的更张未能为自身续命。清末科举改制失败对当前考试制度改革,尤其是高考制度改革,仍具有重要启示。它警示后世在推出重大考试改革之前,务必要系统谋划,充分准备,循序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科举改制 浙闱新变 士子新貌 新制精神 高考改革
下载PDF
从清前期长城地带历史变迁看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
10
作者 邓涛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3-192,共10页
在2023年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关键词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作出系统、精准的总结、提炼,该理论即是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结合清前期长城地带的历史变迁... 在2023年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关键词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作出系统、精准的总结、提炼,该理论即是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结合清前期长城地带的历史变迁可知,清朝在使用和管理长城上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在促进长城地带统一上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在维系长城地带的统合上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在促进长城地带民族交融上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在维系长城地带和平及贸易上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前期 长城 变迁 中华文明 “五个突出特性”
下载PDF
由“敬”至“用”:《御批通鉴辑览》在清代的社会境遇及变化
11
作者 周倩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32,共7页
《御批通鉴辑览》(简称《辑览》)在清代的社会境遇历经三个阶段的变化:其一,乾嘉至道光初年,被奉为官方权威,并在清廷重塑明末历史记忆的活动中充当依据之书。此阶段《辑览》政治意蕴凸显,人们的态度以“敬”为主。其二,道咸以降,《辑... 《御批通鉴辑览》(简称《辑览》)在清代的社会境遇历经三个阶段的变化:其一,乾嘉至道光初年,被奉为官方权威,并在清廷重塑明末历史记忆的活动中充当依据之书。此阶段《辑览》政治意蕴凸显,人们的态度以“敬”为主。其二,道咸以降,《辑览》囊括古今、论断权威、部头适中的特点,适应了太平天国战后恢复文教的需求,成为官书局优先刊刻、学校重点藏贮的史籍,人们逐渐认可其历史教育价值,成为士子学史必读书目,几有超越《史》《鉴》之势。其三,清末颁布科举新章,《辑览》因被定为乡、会试史论题的核心命题参考书而获得士人追捧。科举制度废除后,《辑览》仍被新式学堂使用,在新旧学制迭代的过渡时期充当历史教科书。《辑览》在清代的社会境遇总体呈现由“敬”至“用”的变化趋势,展示了官修史书走出书斋、服务社会的路径,是中国传统史学发挥社会功用的典型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御批通鉴辑览》 社会境遇 变化
下载PDF
清代陕甘地区新建厅城的特征及其在清代城市史上的地位
12
作者 魏欣宝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8-147,共10页
从陕甘地区新建厅制城市的历史进程来看,清朝在内地的边缘地带置厅筑城一般是地域开发的结果,在边疆地区置厅筑城则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从城池选址的大位置角度来看,清代的交通路线与政区地理格局是影响厅城选址的重要因素。... 从陕甘地区新建厅制城市的历史进程来看,清朝在内地的边缘地带置厅筑城一般是地域开发的结果,在边疆地区置厅筑城则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从城池选址的大位置角度来看,清代的交通路线与政区地理格局是影响厅城选址的重要因素。就小位置而言,因地方长官着重考虑政治、军事因素,城址大多面临诸多地理条件的不足,但得益于清代对上述地域开发的深入,大量的厅城城址沿用至今。对于清代的城市发展而言,厅城作为清代特有的建置城市类型,在城市体系构建和整体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枢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陕甘 厅制城市 城市变迁 城市选址 城市地位
下载PDF
陕西秦岭以北地区清代霜雪灾害与寒冷气候事件研究
13
作者 李嘉宁 岳大鹏 +1 位作者 赵景波 杨天宇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4-180,共7页
运用灾害等级法、数理统计法、小波分析法等对清代陕西秦岭以北地区的霜雪灾害等级、时空分布、周期性及致灾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陕西秦岭以北地区清代(1644—1911年)268年内共发生霜雪灾害97次,1644—1703年和1864—1911年为高... 运用灾害等级法、数理统计法、小波分析法等对清代陕西秦岭以北地区的霜雪灾害等级、时空分布、周期性及致灾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陕西秦岭以北地区清代(1644—1911年)268年内共发生霜雪灾害97次,1644—1703年和1864—1911年为高频期,1704—1783年和1784—1863年为较低频期,且存在3年、7年、11年、28年的准周期。(2)霜雪灾害频次和等级存在季节性特征。霜灾在春秋两季最为频繁,雪灾在冬春季节发生最多,冻灾几乎仅在冬季发生。中度等级灾害多发生于春秋两季,重度等级灾害常发生于秋冬之际。(3)霜雪灾害的强弱与频次在空间上有较好一致性,多集中于陕北黄土高原北部和西北部以及关中盆地东南部。(4)霜雪灾害发生高频期对应气候更为寒冷干燥。冬季风强度是决定霜雪灾害发生的直接因素。(5)小冰期气候在清代最突出的特点是在较暖或炎热月份发生降温达15~20℃的灾难性降温事件,并导致灾难性天气过程。(6)清代陕西秦岭以北地区发生两次极端寒冷气候事件,分别在1662—1692年和1861—1900年,后者指示清代气温最低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霜雪灾害 时空变化 寒冷气候事件 陕西秦岭以北地区
下载PDF
清代以来黔东南苗疆的族群融合与社会变迁
14
作者 吕炎 李凌霞 《凯里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26-33,共8页
传统的黔东南苗疆山地社会普遍处于刀耕火种和狩猎采集状态,当地少数民族采取“姑舅表婚”的方式避免劳动力的流失,村寨处于寨老组织的管理下,社会结构呈现不相兼统的平权格局。自雍正年间苗疆开辟后,包括汉人在内的移民通过联姻和拟亲... 传统的黔东南苗疆山地社会普遍处于刀耕火种和狩猎采集状态,当地少数民族采取“姑舅表婚”的方式避免劳动力的流失,村寨处于寨老组织的管理下,社会结构呈现不相兼统的平权格局。自雍正年间苗疆开辟后,包括汉人在内的移民通过联姻和拟亲属关系等各种方式扎根苗寨,其带来的农业技术、贸易和文化促进了苗疆社会的发展。同时,清政府推行文教科举和鼓励灌溉农业的政策。在多方因素促成下,苗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于族群关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移民群体、地方官府和当地社群是促成民族融合和社会变迁的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融合 黔东南 社会变迁
下载PDF
《易经通注》易学思想研究
15
作者 梁珂维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7-35,共9页
《易经通注》作为清朝第一部官方易学著作,其政治地位和意义非比寻常。分析《易经通注》编纂始末及体例可以发现,其目的是以义理为宗、折衷众说,这与后来的《御纂周易折中》如出一辙。虽然它的学术观点与程朱理学一脉相承,却对理学易学... 《易经通注》作为清朝第一部官方易学著作,其政治地位和意义非比寻常。分析《易经通注》编纂始末及体例可以发现,其目的是以义理为宗、折衷众说,这与后来的《御纂周易折中》如出一辙。虽然它的学术观点与程朱理学一脉相承,却对理学易学有所改正。该书不完全赞同易为卜筮之书的观点,而提出其为圣人为人事设,这对反对空谈心性、倡导实学大有裨益。在治国方面,它提出统治者需先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怀利民之心,行利民之政,才能够匡正天下,这是传统儒家内圣外王的理路。对《易经通注》的深入探究有助于还原清初易学之原貌,推进相关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初易学 《易经通注》 傅以渐 内圣外王
下载PDF
长青国家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初步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赵桦 杨培君 +3 位作者 王东 郑松峰 丁海华 何百锁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502-510,共9页
长青国家自然保护区有种子植物 146 科、730 属、1792 种。对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1)保护区内种子植物种类丰富,有裸子植物 7 科、16 属、24 种;被子植物139 科、714 属、1768 种。... 长青国家自然保护区有种子植物 146 科、730 属、1792 种。对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1)保护区内种子植物种类丰富,有裸子植物 7 科、16 属、24 种;被子植物139 科、714 属、1768 种。(2)区系成分复杂,属的地理分布类型有 15 个及变型 19 个。其中温带分布占 65.2% ,热带分布占 30.3% ,温带分布占一定的优势,但同时表现出与热带亚热带成分过渡的特点。(3)原始、残遗植物成分较多,表现出保护区植物区系的古老性。(4)有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 30 属,国家级保护的稀有濒危植物 30 种,陕西省省级保护植物 16 种。分析结果认为,长青国家自然保护区是秦岭山地植物种类极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构成秦岭种子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青自然保护区 种子植物 植物区系
下载PDF
中药清肠栓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实验模型的影响 被引量:19
17
作者 张晓峰 苏佩清 +3 位作者 任建素 陆雄 马贵同 丁彦 《河北医学》 CAS 1998年第5期1-3,共3页
目的:观察中药清肠栓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实验模型的影响,探讨清肠栓的作用机制。方法:45只模型鼠随机分为清肠栓组、SASP组、安慰剂组,每组15只。用药两周后处死。通过观察结肠粘膜损伤程度、血清IgA、IgG、IgM、... 目的:观察中药清肠栓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实验模型的影响,探讨清肠栓的作用机制。方法:45只模型鼠随机分为清肠栓组、SASP组、安慰剂组,每组15只。用药两周后处死。通过观察结肠粘膜损伤程度、血清IgA、IgG、IgM、IL—Ⅱ及血小板粘附率,探讨清肠栓的作用机制。结果:中药清肠栓能够降低模型大鼠异常增高的血清IgG、提高淋巴细胞产生IL—Ⅱ的能力,降低血小板粘附性,促进溃疡愈合,其效果均优于SASP(P<0.01)。结论:中药清汤栓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实验模型治疗作用优于SASP。其作用机制为:调节免疫、改变血液高粘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肠栓 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药疗法 动物模型
下载PDF
肠胃清治疗晚期胃肠癌及对外周血MDR1mRNA的影响 被引量:47
18
作者 许建华 范忠泽 +6 位作者 孙珏 朱美华 费瑞银 韩建宏 石晓兰 李朝衡 张勇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0-42,共3页
目的观察中药肠胃清对晚期胃肠癌的疗效及对外周血多药耐药基因MDR1mRNA的影响,探讨肠胃清化疗增效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1例胃癌和33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6例。观察组采用肠胃清口服液加化疗治疗,对照组单纯化疗治... 目的观察中药肠胃清对晚期胃肠癌的疗效及对外周血多药耐药基因MDR1mRNA的影响,探讨肠胃清化疗增效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1例胃癌和33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6例。观察组采用肠胃清口服液加化疗治疗,对照组单纯化疗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证候、生存质量和MDR1mRNA变化情况;比较两组生存期和毒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证候、生存质量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生存期较对照组长(P<0.05),治疗后毒副反应较对照组轻(P<0.05);观察组治疗后外周血MDR1mRNA和CK20mRN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肠胃清对胃肠癌化疗有增效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逆转肿瘤耐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肠癌 中西医结合疗法 肠胃清口服液
下载PDF
肠必清制剂提取及喷雾干燥工艺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象清 田莉 +3 位作者 陈礼明 刘圣 周书明 胡葆诚 《中国药房》 CAS CSCD 1998年第6期248-249,共2页
采用L_9(3~4)正交表进行肠必清制剂提取工艺的研究,考察了提取时间、溶剂、溶剂量及pH等4个因素对总番泻甙含量和干粉得率的影响,结果优选出最佳提取工艺为A_1B_2C_3D_4,即提取时间为15min;溶剂量为10倍,8倍;提取液剂为50%乙... 采用L_9(3~4)正交表进行肠必清制剂提取工艺的研究,考察了提取时间、溶剂、溶剂量及pH等4个因素对总番泻甙含量和干粉得率的影响,结果优选出最佳提取工艺为A_1B_2C_3D_4,即提取时间为15min;溶剂量为10倍,8倍;提取液剂为50%乙醇;溶剂pH为4.0±0.2。考察提取液浓缩后总番泻甙的损失率,结果优选出浓缩温度为50℃~60℃,浓缩密度ρ为1.02。考察干粉总番泻甙损失率及含水量,优选出浓缩液喷雾速度为300ml/h~355ml/h,干燥进风温度为150℃~170℃,出风温度为100℃~1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必清制剂 提取工艺 喷雾干燥
下载PDF
快速搅拌制备肠必清微丸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圣 陈象清 +2 位作者 田莉 陈礼明 胡世莲 《中国药房》 CAS CSCD 1999年第5期205-206,共2页
目的:制备肠必清微丸。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考察肠必清处方提取物配比微晶纤维素作赋形列比例、润湿剂乙醇浓度、粘合剂PVP浓度及快速搅拌制粒时间对微丸质量的影响。结果:优选出快速搅拌制备肠必清微丸工艺,提取物配比赋形剂... 目的:制备肠必清微丸。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考察肠必清处方提取物配比微晶纤维素作赋形列比例、润湿剂乙醇浓度、粘合剂PVP浓度及快速搅拌制粒时间对微丸质量的影响。结果:优选出快速搅拌制备肠必清微丸工艺,提取物配比赋形剂比例为2:1,乙醇浓度为90%,PVP浓度为3%,搅拌时间为15min。结论:其工艺制备微丸符合设计要求,适合工业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必清微丸 快速搅拌 制备工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