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S and GIS-based Analysis on Dynamic Changes of Landscape Pattern on Urban-rural Fringe——A Case Study of Licheng District, Jinan City of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芬 吴泉源 +1 位作者 张辉 徐燕慧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2年第6期42-46,共5页
By using GIS, RS and landscape ecology, LandsatTM (1993 and 2009) and ETM (2001) remote sensing images of Licheng District of Ji’nan City, Shandong Province were interpreted, and dynamic changes of landscape pattern ... By using GIS, RS and landscape ecology, LandsatTM (1993 and 2009) and ETM (2001) remote sensing images of Licheng District of Ji’nan City, Shandong Province were interpreted, and dynamic changes of landscape pattern in the district were analyzed at the levels of class and landscap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uring the 16 years the landscape pattern in the district had changed significantly. (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tch category, areas of arable land, woodland and grassland decreased unceasingly, and arable land accounted for the largest reduction from 488.15 km 2 in 1993 down to 324.37 km 2 in 2009, witnessing a reduction rate of 33.56%. But the patch quantity and fragmentation increased, patch connectivity reduced. Spatial pattern of construction land expanded and its area witness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147.05%. Patch cohesion index increased and connectivity grew better. (b)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landscape, patch quantity, contagion and perimeter-area fractal dimension decreased, patch shape became simple, the Shannon’s diversity index, Shannon’s evenness index and splitting index increased, landscape heterogeneity rose. With the rapi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andscape pattern will be more and more influenced by human behavi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CAPE PATTERN Dynamic changES GIS LICHENG district of Ji’nan city
下载PDF
Impacts of land-use change o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in Changsha,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刘云国 曾晓霞 +4 位作者 徐立 田大伦 曾光明 胡新将 唐寅芳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2期420-428,共9页
Changsha,a typical city in central China,was selected as the study area to assess the variations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on the basis of land-use change. The analysis not only included the whole city but also the u... Changsha,a typical city in central China,was selected as the study area to assess the variations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on the basis of land-use change. The analysis not only included the whole city but also the urban district where the landscape changed more rapidly in the center of the city. Two LANDSAT TM data sets in 1986 and 2000 and land use data of five urban districts from 1995 to 2005 were used to estimate the changes in the size of six land use categories. Meanwhile,previously published value coefficients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changes in the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delivered by each land category.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total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in Changsha declines from $1 009.28 million per year in 1986 to $938.11 million per year in 2000. This decline is largely attributable to the increase of construction land,and the conversion from woodland and water body to cropland to keep the crop production. In the five districts,there is $6.19 million decline i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between 1995 and 2005. Yuelu District has the highest unit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while Yuhua District has the lowest one. This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greater conversion from cropland and grassland to woodland and water body with the increase of construction land in Yuelu District.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increase rate of construction land should be controlled rigorously and the area of woodland and water body should be increased or at least retained in the study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use change urban expansion city scale district scale central China changsha
下载PDF
扬州市邗江区耕地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3
作者 黄兴国 张贺 +1 位作者 李安芹 王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0期56-58,共3页
以扬州市邗江区耕地为研究对象,在对耕地数量、质量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法对耕地数量、质量进行时空变化分析,采用灰色关联法对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耕地面积有所减少,动态度较小;... 以扬州市邗江区耕地为研究对象,在对耕地数量、质量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法对耕地数量、质量进行时空变化分析,采用灰色关联法对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耕地面积有所减少,动态度较小;受城市快速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影响,减少的耕地主要转为建设用地和林地。新增耕地主要来源于城乡用地增减挂钩、耕地占补平衡、土地综合整治等项目,耕地质量较高。城镇化率、总人口、第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GDP、粮食总产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是影响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数量 耕地质量 时空变化 驱动因素 扬州市邗江区
下载PDF
陕西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岩村元氏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1
4
作者 段毅 雷升龙(绘图) +2 位作者 孙雅玲(绘图) 郭翠云(摄影) 樊利群(摄影)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31,I0001,共8页
2019年8月至1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位于陕西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底张镇岩村一处储备用地范围内的墓葬进行了发掘,其中唐墓2座,编号为M2、M6。M6墓主为唐代大臣、著名文学家元稹的三兄元积。元积本人文献有零星记载,墓葬的出土为该区域唐... 2019年8月至1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位于陕西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底张镇岩村一处储备用地范围内的墓葬进行了发掘,其中唐墓2座,编号为M2、M6。M6墓主为唐代大臣、著名文学家元稹的三兄元积。元积本人文献有零星记载,墓葬的出土为该区域唐代元氏家族茔域分布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和实物资料,同时墓志所载元积生平也对中晚唐时期诸多重要事件有证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咸新区空港新城 岩村 洪渎原 唐墓 元积 元氏家族
下载PDF
基于在线监测的上海市闵行区道路扬尘浓度变化规律探究
5
作者 赵赟沁 王莹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4年第5期149-152,共4页
以2020—2022年上海市闵行区70个道路扬尘在线监测点位监测数据为基础,同时结合同时段、同区域大气微站获取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气象参数、环境统计纳管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和车流量等数据,开展相关性分析,研究道路扬尘在线监测技术在大... 以2020—2022年上海市闵行区70个道路扬尘在线监测点位监测数据为基础,同时结合同时段、同区域大气微站获取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气象参数、环境统计纳管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和车流量等数据,开展相关性分析,研究道路扬尘在线监测技术在大气环境质量监测中的应用,分析道路扬尘浓度变化,探索道路扬尘变化规律和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道路扬尘在线监测数据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上海市闵行区道路扬尘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春季与冬季高,夏季与秋季低,昼间高、夜间低。道路扬尘浓度变化与车流量、气象等因素较为密切,与环境统计企业废气污染物排放量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扬尘 在线监测 浓度变化 相关性分析 上海市闵行区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太原市六城区碳储量时空变化研究
6
作者 王璐垚 《能源与节能》 2024年第7期17-20,共4页
应用InVEST模型(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模型)对太原市六城区2000—2020年碳储量变化进行测算,基于2000、 2005、 2010、 2015、 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为城市空间优化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参... 应用InVEST模型(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模型)对太原市六城区2000—2020年碳储量变化进行测算,基于2000、 2005、 2010、 2015、 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为城市空间优化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0年间,太原市六城区除草地面积下降14.26%外,其他5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均呈增长态势;总体碳储量、土壤碳和死亡有机碳均呈不断下降趋势,地上和地下碳储量呈不断上升趋势;仅万柏林区碳储量在研究末期(2020年)比研究初期(2000年)增加0.6%,其他5个城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碳储量 土地利用变化 太原市六城区
下载PDF
2009-2020年赤峰市松山区土地利用分析
7
作者 吴玉龙 《绿色科技》 2024年第3期195-203,共9页
厘清赤峰市松山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可为该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基于遥感影像数据,分析赤峰市松山区2009-2020年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赤峰市松山区主要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其中耕地以旱... 厘清赤峰市松山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可为该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基于遥感影像数据,分析赤峰市松山区2009-2020年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赤峰市松山区主要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其中耕地以旱地为主。(2)2009-2020年,交通运输用地动态度最大(62.69%),种植园用地动态度最小(0.17%)。(3)2009-2020年除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009-2020年面积减少,其他类型土地面积均呈现增加。研究结果可为赤峰市松山区制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目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时空变化 赤峰市松山区
下载PDF
西安市近60年降水量和气温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李斌 解建仓 +1 位作者 胡彦华 姜仁贵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5-61,共7页
利用西安市1951年-2008年的降水和气温资料,采用线性拟合、滑动t检验,有序聚类,曼肯德尔法对西安市近60年的降水量、气温等气象水文要素进行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首先,采用线性拟合与距平百分率研究了西安市降水量和气温的变化趋势,分... 利用西安市1951年-2008年的降水和气温资料,采用线性拟合、滑动t检验,有序聚类,曼肯德尔法对西安市近60年的降水量、气温等气象水文要素进行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首先,采用线性拟合与距平百分率研究了西安市降水量和气温的变化趋势,分析了降水日数和降水量变化特征,最后,采用有序聚类、滑动t检验和曼肯德尔对降水量和气温的突变性进行分析。趋势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年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汛期降水占全年降水的58%,降水量的年内分布很不均匀;年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突变分析结果显示:西安市降水量的突变点出现1958、1975和1980年;年平均气温的突变点发生在1993年-1995年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市 降水 气温 变化趋势 突变分析
下载PDF
坡度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胡荣明 李锐 +1 位作者 郭斌 文雯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03-206,242,共4页
为了研究坡度因素对土地利用/覆被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的影响,以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为研究区,采用数字高程模型、遥感影像及相关辅助数据,应用GIS手段提供的空间分析方法,将长安区地形进行坡度分级,把两个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解译结果与坡... 为了研究坡度因素对土地利用/覆被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的影响,以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为研究区,采用数字高程模型、遥感影像及相关辅助数据,应用GIS手段提供的空间分析方法,将长安区地形进行坡度分级,把两个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解译结果与坡度分级图进行了空间叠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耕地、建筑用地、水域等分布在坡度较小范围,林地、草地的坡度分布范围近似于正态分布。不同年份各土地利用类型在相同坡度所占面积比例基本不变;不同坡度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变化不尽相同。其它土地类型向耕地和建筑用地的转化主要集中在低坡度范围内,而其它土地类型向林地和草地的转化在整个坡度范围上大体呈正态分布。因此,坡度因素是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重要影响因素,坡度因素对土地利用格局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 坡度 GIS 西安市长安区
下载PDF
西安市54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67
10
作者 肖军 赵景波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6年第3期179-182,共4页
利用西安市54a的降水量、气温及日照时数资料对其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得出:西安市气温在波动中呈现上升的趋势,1990年比1951年气温升高了0.72℃,气温升高主要发生在1985年以后。降水量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与西北地区其它4大城市比较,1... 利用西安市54a的降水量、气温及日照时数资料对其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得出:西安市气温在波动中呈现上升的趋势,1990年比1951年气温升高了0.72℃,气温升高主要发生在1985年以后。降水量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与西北地区其它4大城市比较,1985年以来西安市气温升高、降水减少、日照时数下降,有向暖干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而兰州、乌鲁木齐、西宁、银川有向暖湿方向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市 气温 降水 日照时数 气候变化
下载PDF
西安市住宅小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实施现状及立法保障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彦 张军 李蕾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91-395,共5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法,根据城市居民住房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建设年代,依据西安市关于住宅小区体育设施配套的立法,分别从开发商、物业公司和小区居民的角度出发,对西安市12个住宅小区的体育设施配套建设情况进行调查。通...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法,根据城市居民住房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建设年代,依据西安市关于住宅小区体育设施配套的立法,分别从开发商、物业公司和小区居民的角度出发,对西安市12个住宅小区的体育设施配套建设情况进行调查。通过了解在目前已有的法律法规支持下,政府职能部门对西安市住宅小区体育设施配套的监管状况,开发商和物业公司对现有法律法规的认识程度、执行情况,以及小区居民对其的认知态度等,探索和归纳西安市住宅小区体育设施配套的立法保障情况,分析发现存在开发商重视不够、物业公司人员认识不到位、业主认识不明确、建设与规划不符、产权不明晰和验收不规范、管理体系不完善、执法不力和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市 住宅小区 体育配套设施 立法保障
下载PDF
基于协整理论的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变化关系分析——以重庆市渝东南地区为例 被引量:8
12
作者 肖强 胡聃 +3 位作者 肖洋 李勇志 谭宏 黄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577-3585,共9页
许多研究文献忽略了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双向作用机制,从而导致了变量之间的内生性偏差。与以往研究相比,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1)采用脉冲响应函数来分别考察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这两类变量之间的动态冲击反应。2)运用预测方... 许多研究文献忽略了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双向作用机制,从而导致了变量之间的内生性偏差。与以往研究相比,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1)采用脉冲响应函数来分别考察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这两类变量之间的动态冲击反应。2)运用预测方差分解技术来考察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变化在解释因素变动时的相对重要性。结论: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非平稳序列的经济增长指标、生态环境因子经过一阶差分后变得平稳,均为一阶单整,存在协整统计关系。从长期来看,人均GDP与废气排放量、固废排放量呈现负相关,而与矿产开采总量、化肥使用强度呈现正相关。其高度正相关性实证了该地区主要靠资源开发拉动经济增长。脉冲响应分析表明,快速经济增长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原因,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对经济增长存在着反作用力。就响应效果而言,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的负向响应表明生态环境退化将导致人们对生态环境质量需求偏好的改变,从而对经济增长进程的变化产生外在压力,但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反馈效应具有滞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整分析 经济增长 生态环境变化 渝东南地区
下载PDF
苏锡常地区城市公园土壤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7
13
作者 廖启林 刘聪 +3 位作者 徐慧珍 金洋 朱伯万 华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35-1044,共10页
在江苏省国土1/250 000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基础上,选择苏州市、吴江市、无锡市、江阴市、常州市、金坛市等45个城市公园土壤作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当地典型城市公园土壤中Cd、Hg、Pb、Zn、Sb、Sn、B、Se、N、稀土元素(REE)等50个元素... 在江苏省国土1/250 000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基础上,选择苏州市、吴江市、无锡市、江阴市、常州市、金坛市等45个城市公园土壤作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当地典型城市公园土壤中Cd、Hg、Pb、Zn、Sb、Sn、B、Se、N、稀土元素(REE)等50个元素含量及土壤pH、总有机碳(TOC)等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城市公园土壤的微量元素分布与城区污染土壤、农田土壤有显著差异,公园土壤的重金属含量总体偏低、N与TOC含量明显低于农田土壤,在公园土壤中S、Se、Cd、Pb、Zn、TOC等元素未出现高强度的人为富集,重金属污染以轻度Hg污染为主,S、Se、Cd、Pb、TOC、pH等指标在200 cm深度内分布相对稳定、未出现元素含量在不同深度的显著变化,指示多数公园土壤的微量元素分布总体上较一般城市土壤更少受人为因素干扰,可为人为活动对城市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提供重要的参比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分布 环境指示意义 土壤 城市公园 苏锡常地区
下载PDF
不同尺度下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以常州市新北区为例 被引量:15
14
作者 张云鹏 孙燕 +1 位作者 王小丽 蔡玉萍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1-116,311,共6页
以常州市新北区为研究区域,探寻不同研究尺度下土地利用驱动力变化。分别从全局尺度和局部空间尺度,应用典型相关分析和空间网格化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在全局尺度上,GDP变化量、社会固... 以常州市新北区为研究区域,探寻不同研究尺度下土地利用驱动力变化。分别从全局尺度和局部空间尺度,应用典型相关分析和空间网格化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在全局尺度上,GDP变化量、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变化量、工业总产值变化量、农业总产值变化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变化量、人均GDP变化量、总人口变化量和城镇化率变化量,是影响常州市新北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在局部空间尺度上,对常州市新北区土地利用变化造成显著影响的因子,主要包括距水系最近距离、距城镇最近距离、距省级以上公路最近距离和距城乡主干道最近距离。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是常州市新北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力;交通可达性和中心城镇影响下的空间区位条件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空间差异化因素。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受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交通体系和政策等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驱动力 尺度 常州市新北区
下载PDF
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蓉珍 魏志超 陈西蕊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54-256,262,共4页
基于西安市1989—2009年的土地利用基础数据,以1989年为基准年,研究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1989—2009年土地利用变化较快,耕地、水域、草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林地面积增加,土... 基于西安市1989—2009年的土地利用基础数据,以1989年为基准年,研究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1989—2009年土地利用变化较快,耕地、水域、草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林地面积增加,土地利用综合指数下降了7.25;(2)研究区1989—2003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2.60亿元),主要是因为建筑用地面积增加等造成的,2004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2004—2009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2004年的基础上减少了3.73亿元,此期间内耕地林地面积的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成为生态服务价值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西安市土地利用结构决定生态服务价值,生态服务价值反映了土地利用结构的生态优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变化 变化强度指数 西安市
下载PDF
基于遥感和GIS的西安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霍艳杰 卫海燕 +1 位作者 薛亮 王威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2008年第6期672-676,I0008,共6页
利用2000和2007年两期TM遥感影像,通过最大似然法、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以及数理统计方法,借助Erdas Imagine 9.0、ArcGIS 9.2和Matlab软件平台,计算出西安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转移矩阵;构建了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指数、土地利用变... 利用2000和2007年两期TM遥感影像,通过最大似然法、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以及数理统计方法,借助Erdas Imagine 9.0、ArcGIS 9.2和Matlab软件平台,计算出西安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转移矩阵;构建了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指数、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多度和重要度指数等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指数模型,定量分析西安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揭示了西安市土地利用差异以及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主要类型、分布特征和区域方向,阐明了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特点,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土地利用 时空变化 西安市
下载PDF
重庆市长寿区土地利用格局及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彭月 魏虹 王建力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80-184,共5页
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基于RS和GIS技术,对研究区1995年和2001年土地利用格局进行分析,结合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动态模型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及速率.结果表明:①林地、水田和旱地构成研究区内优势景观,1995-2001年耕地减少,城市... 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基于RS和GIS技术,对研究区1995年和2001年土地利用格局进行分析,结合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动态模型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及速率.结果表明:①林地、水田和旱地构成研究区内优势景观,1995-2001年耕地减少,城市用地增加.②山地旱地破碎化程度最高;有林地和丘陵水田破碎度较小,景观较完整;③湖泊和农村居民点斑块分布较散,同类间干扰小.城镇用地斑块距离增大,城镇扩张明显.④2001年景观异质性比1995年较高.⑤水域、城镇用地和耕地变化速率大,整体土地利用变化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市 长寿区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动态变化
下载PDF
20年来西安城区地下水污染的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孙根年 吴晓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0-114,共5页
依据1985—2003年地下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了近20年西安城区潜水污染的时空变化.结果显示:在监测的23种污染物中,总固体、硬度和硝酸盐超标率较高,氟化物、氯化物、六价铬居中,挥发酚、砷较低;前6种污染物的超标区分布,以中心市区、西郊... 依据1985—2003年地下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了近20年西安城区潜水污染的时空变化.结果显示:在监测的23种污染物中,总固体、硬度和硝酸盐超标率较高,氟化物、氯化物、六价铬居中,挥发酚、砷较低;前6种污染物的超标区分布,以中心市区、西郊工业区和北郊污灌区为主,形成刀把型空间分布格局;硝酸盐和六价铬污染指数每年下降4 7%和5 8%,总固体、总硬度和氯化物下降2 7%、2 1%和1 9%,氟化物每年下降0 57%;硝酸盐超标面积每年下降17 65km2,总固体和总硬度下降5 34km2和5 01km2,六价铬、氯化物和氟化物下降2 07km2、1 85km2和0 91km2.此结果预示着西安市地下水污染向着逐渐减轻的方向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污染 时空分布 变化规律 西安市
下载PDF
广州南沙人工林海桑属群落及土壤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晓君 管伟 +2 位作者 朱宁华 廖宝文 徐蒂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3-106,116,共5页
通过分析广州南沙人工红树植物海桑属群落特征及其土壤特性的动态变化,揭示红树植物海桑属群落及土壤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1在近5年的变化过程中可以看出遭受寒害对纯林海桑群落的影响最大:寒害后海桑林全部死亡,在无人为干扰的情况下... 通过分析广州南沙人工红树植物海桑属群落特征及其土壤特性的动态变化,揭示红树植物海桑属群落及土壤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1在近5年的变化过程中可以看出遭受寒害对纯林海桑群落的影响最大:寒害后海桑林全部死亡,在无人为干扰的情况下,短叶茳芏迅速占据海桑林迹地;无瓣海桑+海桑混交林群落物种变化最为明显,其中无瓣海桑的郁闭度寒害后随着植被的恢复逐渐增加到35%,密度下降到450株·hm-2,出现了三叶鱼藤和海雀稗,林下未见无瓣海桑幼苗。2随着植被的恢复,土壤的机械组成和化学性质都发生了改变,土壤黏粒的比重增加,质地均一,pH值呈现下降的趋势,盐分含量增加,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都有明显的上升趋势,速效氮由于水体淋溶及植物吸收呈现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红树海桑属群落 土壤特性 动态变化 南沙
下载PDF
上海浦东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23
20
作者 尹占娥 许世远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30-434,共5页
上海浦东新区是我国快速城市化的典型地区,尤其1990-2001年,是浦东新区快速城市建设和扩展时期。依据1990、2001年两时相的卫星遥感数据,运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监督分类,提取了浦东新区两时相土地利用信息,分析了浦东新区1990-2001年土... 上海浦东新区是我国快速城市化的典型地区,尤其1990-2001年,是浦东新区快速城市建设和扩展时期。依据1990、2001年两时相的卫星遥感数据,运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监督分类,提取了浦东新区两时相土地利用信息,分析了浦东新区1990-2001年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和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特征,探讨土地利用的变化对生态环境的效应。研究表明:①11年间浦东新区农业用地和水体急剧减少,其中农业用地减少了58.16%,水体减少了17.4%;②1990-2001年浦东新区城市扩展用地55%由农业用地转化而来,35.26%由水体转化而来;③土地利用的快速变化引发了水资源面积减少、水体污染加重和需水量增加,以及大气污染加重、大气温度上升和地面热中心面积扩大等生态环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浦东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生态环境效应 遥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