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罗庞塬地区长7储层控油性及有利区评价
1
作者 闫新智 吴伟涛 +1 位作者 赵靖舟 周凯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9,共10页
致密油分布的控制因素研究与有利区评价影响着非常规油气的勘探部署。以鄂尔多斯盆地罗庞塬地区长7油层组致密油为研究对象,利用测井、钻井、岩心、压汞、试油成果等资料,研究储层砂体厚度、岩性、储集空间和物性等特征,明确油藏类型,... 致密油分布的控制因素研究与有利区评价影响着非常规油气的勘探部署。以鄂尔多斯盆地罗庞塬地区长7油层组致密油为研究对象,利用测井、钻井、岩心、压汞、试油成果等资料,研究储层砂体厚度、岩性、储集空间和物性等特征,明确油藏类型,探讨储层条件对致密油的控制作用并评价了有利区。研究表明:罗庞塬地区长7砂体厚度平均为22.6 m,储层岩性主要为细粒度的长石砂岩,储集空间以粒间溶蚀孔和粒间孔为主,其孔隙度平均为8.04%,渗透率平均为0.36×10^(-3)μm^(2),发育小孔-细喉型、细孔-细喉型和微孔-微喉型储层,油藏类型为透镜状致密油藏,呈现出成群、成带的准连续型分布特征,其分布主要受砂体厚度、砂地比、孔隙度、渗透率和砂岩泥质含量的控制,砂体厚度大、泥质含量低、物性好的细砂岩有利于致密油的富集。采用综合指数法,评价出长7油层有4个Ⅰ类区和5个Ⅱ类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致密油 石油控制因素 7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页岩气储层特征及其勘探开发前景
2
作者 吴凯 高娟琴 +3 位作者 解古巍 杨伟伟 罗丽荣 李善鹏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98-1311,共14页
鄂尔多斯盆地作为我国的第二大沉积盆地,油气勘探潜力巨大。盆地内三叠系延长组7段富有机质烃源岩发育广泛,分布范围达(4~5)×10^(4) km^(2)。该套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为Ⅰ—Ⅱ_(1)型,R_(o)主要分布在0.9%~1.2%之间,处于... 鄂尔多斯盆地作为我国的第二大沉积盆地,油气勘探潜力巨大。盆地内三叠系延长组7段富有机质烃源岩发育广泛,分布范围达(4~5)×10^(4) km^(2)。该套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为Ⅰ—Ⅱ_(1)型,R_(o)主要分布在0.9%~1.2%之间,处于热演化成熟阶段,滞留烃含量大,为大规模页岩油气藏的发育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长7_(3)亚段富有机质泥页岩层段虽具备良好的含气性,但却缺乏深入的含气特征系统分析。以盆地西缘南段地区为例,利用岩石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同位素分析等多种分析手段,查明了该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烃源岩储层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长7段页岩含气性特征、页岩气赋存状态,初步计算了长7段页岩气资源量。研究区内三叠系延长组长7_(3)亚段黑色页岩含气性良好,其组成以页岩油溶解气为主,含少量干酪根黏土矿物吸附气及游离气,计算平均解吸气量为1.91 m^(3)/t。长7_(3)亚段赋存页岩油、气资源,二者资源量相当,在后期勘探开发研究中建议考虑油气并举的可能性。湖盆中部厚层长7段黑色页岩发育区含气量达2 m^(3)/t,储层刚性矿物及微孔裂隙发育,含气丰度高,资源量大,为页岩气有利勘探区域。初步计算长7页岩气总资源量约为4.25×10^(12) m^(3),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勘探有利地区为姬塬—固城—正宁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储层 地球化学特征 7 延长组 三叠系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页岩油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3
作者 姜龙燕 钱门辉 +4 位作者 何发岐 齐荣 尹超 张毅 占小刚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41-953,共13页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页岩段具有埋深浅、油质轻、油井产能变化大、资源潜力大的特点,明确油藏的富集主控因素是进行高效勘探的关键。根据富县地区长7页岩段铸体薄片、物性、扫描电镜等测试分析结果,结合岩心、测井、地...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页岩段具有埋深浅、油质轻、油井产能变化大、资源潜力大的特点,明确油藏的富集主控因素是进行高效勘探的关键。根据富县地区长7页岩段铸体薄片、物性、扫描电镜等测试分析结果,结合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对该区长7段地层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其主控因素展开讨论。研究区长7段广泛发育灰色—深灰色—灰黑色烃源岩,其岩性为泥岩和泥页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Ⅱ_(2)型,源岩的镜质体反射率(R_(o))值为0.81%~1.1%,生烃能力强。砂岩储层以细粒长石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以粒内孔、残余粒间孔、溶蚀孔隙和原生粒间孔为主;储层致密,孔隙度主要分布在2.0%~16.0%之间,渗透率主要分布在(0.01~1.20)×10^(-3)μm^(2)之间。砂岩夹层的物性以及距离断裂的远近影响储层的含油性:储层粒度越粗、物性越好,含油气性也越好。储层物性受控于两方面因素:一是沉积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物性最好,河口坝微相次之;二是成岩作用,早成岩期绿泥石强胶结及方解石弱胶结有助于物性甜点的形成。断层的发育和断层性质对富县地区长7页岩油的富集至关重要。统计发现,当断层断距超过10 m且井筒距断裂在1 km以内时,难以获得工业油流;当断距小于7 m且井筒距离大断裂超过1 km以上时,容易获得工业油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物性 成岩作用 断层 延长组7 三叠系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7段页岩油气富集主控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宋海强 刘慧卿 +2 位作者 王敬 斯尚华 杨潇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34,共8页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7段页岩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综合钻井、测井、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对研究区长7段页岩油气富集程度及其机理进行研究。页岩解析气量与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呈正比,有机质含量控制页岩油气的总含量,有机质发育大量...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7段页岩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综合钻井、测井、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对研究区长7段页岩油气富集程度及其机理进行研究。页岩解析气量与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呈正比,有机质含量控制页岩油气的总含量,有机质发育大量孔隙,页岩油气以吸附态和游离态赋存于有机孔隙中。储集层孔隙结构和孔隙度影响页岩油气的含量及赋存状态,吸附油气主要赋存于微孔中,游离油气主要赋存于中孔和大孔中,但中孔中游离气含量高于大孔,而孔隙度越大,页岩中油气绝对含量越高。砂岩夹层和富有机质页岩的配置关系控制着页岩油气的富集部位,根据粉砂岩、细砂岩与页岩的关系,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气可划分为近源和源内2类,源内又可分为砂岩与页岩互层型、页岩夹砂岩型和页岩型;下伏于富有机质页岩中的砂体和透镜状砂体油气含量最高,其次是上覆于富有机质页岩的砂体和呈舌状或指状与富有机质页岩接触的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东南部 延长组 7 烃源岩 储集层 页岩油气 主控因素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三叠系长7油层组深水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
5
作者 尹虎 屈红军 +3 位作者 孙晓晗 杨博 张磊岗 朱荣幸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5-155,共11页
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三叠系长7油层组深水沉积特征包括相标志、沉积微相类型等进行了研究,并揭示了其沉积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三叠系长7油层组深水... 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三叠系长7油层组深水沉积特征包括相标志、沉积微相类型等进行了研究,并揭示了其沉积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三叠系长7油层组深水沉积的相标志包括:岩石中常见水平层理、鲍马序列、槽模沟模、滑动与滑塌构造、撕裂屑、泥包砾等沉积构造,含有深水双壳类和鱼类动物化石,粒度概率曲线中悬浮总体含量大且分选差,测井曲线上可见锯齿状、齿化箱形-钟形-指形、泥岩基线等特征。(2)研究区长7物源主要来自东北和南部2个方向,发育深湖—半深湖、湖底扇、浅湖沉积,湖底扇包括浊流和砂质碎屑流2种重力流类型,可进一步划分为重力流主水道、溢流沉积、重力流分支水道、分支水道间、朵叶体等微相。湖底扇主水道主要为砂质碎屑流沉积,分支水道和朵叶体主要为浊流沉积。(3)研究区长7沉积期,中南部主体发育深湖—半深湖、湖底扇沉积,东北部发育浅湖沉积;其中,东北方向发育4个湖底扇体,南部发育2个湖底扇体,半深湖/浅湖界线呈北西向延伸于延安—甘泉一带。长7^(3)亚段沉积期,深湖—半深湖范围最大,仅局部发育湖底扇;长7^(2)、长7^(1)亚段沉积期,湖底扇逐步增多,深湖—半深湖范围有所缩小,整体呈深湖—半深湖与湖底扇交互沉积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标志 深水沉积 浊流 砂质碎屑流 湖底扇 7 三叠系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三叠系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2
6
作者 曹江骏 王茜 +3 位作者 王刘伟 李诚 石坚 陈朝兵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8-171,共14页
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阴极发光、高压压汞、物性测试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合水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特征及储层致密化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储层定量评价标准,并预测出... 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阴极发光、高压压汞、物性测试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合水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特征及储层致密化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储层定量评价标准,并预测出有利储层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三叠系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与长石岩屑砂岩,成分成熟度低、填隙物含量高、孔喉结构复杂,具有高孔低渗特征。(2)胶结作用是研究区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致密化的主控因素,储层平均视胶结率为86.3%,达到强胶结程度,以自生黏土矿物中的伊利石胶结为主;压实作用对储层致密化起次要作用,储层平均视压实率为46.0%,为中等压实程度;溶蚀作用降低了储层的致密化程度,但储层渗流能力较低,酸性流体难以大规模溶蚀,平均视溶蚀率仅为13.8%,为弱溶蚀程度。(3)受中等压实—弱溶蚀—强胶结成岩作用的影响,储层非均质性较强,成岩系数差异较大。Ⅰ类储层成岩系数大于2.4,Ⅱ1类储层成岩系数为1.8~2.4,Ⅱ2类储层成岩系数为1.2~<1.8,Ⅲ类储层成岩系数小于1.2,Ⅰ类与Ⅱ1类储层为有利储层。区域上中部混源区有利储层发育规模最大,是勘探的主要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储层 致密化 强胶结作用 成岩系数 7 延长组 三叠系 合水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三叠系长7段致密油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1
7
作者 牟蜚声 尹相东 +4 位作者 胡琮 张海峰 陈世加 代林锋 陆奕帆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84,共14页
综合利用地球化学、扫描电镜、岩心薄片、测井等资料以及油井生产数据等,对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7段储层特征、烃源岩特征和致密油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从烃源岩展布、输导体系和源-储组合关系3个方面对致密油差异富集控制... 综合利用地球化学、扫描电镜、岩心薄片、测井等资料以及油井生产数据等,对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7段储层特征、烃源岩特征和致密油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从烃源岩展布、输导体系和源-储组合关系3个方面对致密油差异富集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并总结了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陕北地区长7段致密砂岩储层主要分布在一亚段(长71)和二亚段(长72),以灰色—灰白色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长71和长72平均孔隙度分别为5.56%和7.32%,平均渗透率分别为0.097 m D和0.110 m D,长72储层物性更好;孔隙空间以溶孔为主,发育少量粒间孔。(2)研究区烃类主要来源于本地长72顶部和长73这2套烃源岩,平均厚度大于20 m,有机质丰度高,平均TOC值为3.02%,干酪根类型以Ⅰ型和Ⅱ1型为主,处于生烃高峰期,平均生烃量为270.2×10^(4)t/km^(2),长73烃源岩生烃潜力更大,供烃至长72储层,长71致密油来源于长72烃源岩;新安边地区三角洲前缘亚相末端的长72储层中致密油由湖盆烃源岩侧向供烃。(3)研究区致密油富集受烃源岩展布、砂体连通性以及源-储组合共同控制,在长72更富集,在新安边地区分布面积最大,安塞地区无大规模致密油聚集;纵向上和平面上致密油的聚集差异受控于烃源岩厚度和源-储组合关系,下生上储、上下生油而中间储集和砂泥互层时含油性更好;新安边地区三角洲前缘亚相末端的长72致密油聚集规模大于三角洲前缘主体,是由于三角洲前缘末端发育的局部连通砂体阻碍了湖盆烃类物质的侧向运移。(4)研究区致密油为“源控-砂控”成藏模式,远源河道优势砂体尖灭处和近源局部连通的砂体是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差异聚集 三角洲前缘砂 烃源岩展布 源-储组合 砂体连通性 侧向运移 7 三叠系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对可动流体赋存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庆城地区长7段为例
8
作者 石桓山 胡望水 +3 位作者 李涛 李亦博 卢丹阳 刘国文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74,共13页
分析孔隙结构和可动流体分布特征是储层研究的关键要素,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与热点,对致密砂岩油气勘探及提高油气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庆城地区长7段致密砂岩储层为例,通过物性测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和核磁... 分析孔隙结构和可动流体分布特征是储层研究的关键要素,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与热点,对致密砂岩油气勘探及提高油气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庆城地区长7段致密砂岩储层为例,通过物性测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实验,结合分形理论,分析了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和可动流体分布特征,讨论了孔喉结构和非均质性对可动流体赋存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段储层储集空间主要由微纳米级孔隙贡献,孔隙连通性较差,孔喉半径主要分布在0.050~0.500μm;孔喉结构非均质性较强,分形维数分布在2.65~2.90;流体可动性较差,可动流体饱和度分布在16.68%~51.74%,可动流体多分布在中孔和小孔内。研究区长7段储层可分为3类:从Ⅰ类到Ⅲ类储层,剩余粒间孔和粒间溶蚀孔发育变少,孔隙连通性变差,孔喉尺寸变小,较大孔喉变少,非均质性变强,流体可动性变差,中孔和大孔内可动流体含量趋于降低,可动流体倾向于在小孔内赋存。研究成果为致密砂岩油气勘探及油气采收率提高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 致密砂岩储层 孔喉结构 非均质性 可动流体饱和度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7段泥页岩黄铁矿成因及地质意义
9
作者 刘钰晨 赵卫卫 +4 位作者 高剑波 霍志鹏 张佳琦 李慧 王嘉楠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78-984,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油气资源丰富,延长组长7段作为全盆地主力烃源岩,富有机质泥页岩发育且厚度稳定、连续性好,同时伴生大量黄铁矿。前人对长7段泥页岩沉积环境、地球化学特征、生排烃机理等做了大量工作,但针对黄铁矿形成原因及反应机理... 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油气资源丰富,延长组长7段作为全盆地主力烃源岩,富有机质泥页岩发育且厚度稳定、连续性好,同时伴生大量黄铁矿。前人对长7段泥页岩沉积环境、地球化学特征、生排烃机理等做了大量工作,但针对黄铁矿形成原因及反应机理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文中结合全岩矿物体积分数和镜下照片等分析化验资料,系统研究长7段泥页岩黄铁矿形态特征、成因机制、沉积水体环境、与有机质催化、富集关系及对储层改善、破坏作用,综合探明黄铁矿地质意义。结果表明:长7段泥页岩黄铁矿形成于硫化-缺氧和贫氧环境下,形成了自形晶和草莓状2种形态黄铁矿,同时经历细菌硫酸盐还原(BSR)和热化学硫酸盐还原(TSR)2种还原作用,对促进有机质生烃、改善储层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成因 BSR与TSR还原作用 有机质生烃 储层改善 7
下载PDF
沉积和成岩作用对湖相重力流致密砂岩储层质量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7段为例
10
作者 霍宏亮 刘成林 +5 位作者 李闻达 臧起彪 李国雄 卢振东 苏加佳 杨易卓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11-2427,共17页
为揭示深水重力流沉积致密砂岩储层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笔者等以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三叠系延长组7段(简称长7段)为例,通过岩芯描述、铸体薄片以及扫描电镜观察,结合物性数据以及分析化验资料对研究区长7段沉积、储层岩石学、孔隙类型... 为揭示深水重力流沉积致密砂岩储层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笔者等以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三叠系延长组7段(简称长7段)为例,通过岩芯描述、铸体薄片以及扫描电镜观察,结合物性数据以及分析化验资料对研究区长7段沉积、储层岩石学、孔隙类型以及成岩作用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沉积和成岩作用特征研究基础上探讨了优质储层的形成机理,据此建立了湖相深水重力流致密砂岩储层质量的演化模式。结果表明:合水地区长7段储层岩性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主要为溶蚀孔和残余粒间孔,属于特低孔—超低渗储层,主要成岩作用为压实、胶结和溶蚀作用。重力流致密砂岩储层质量受沉积相和成岩作用共同影响,限制性水道中沉积的砂体由于具有强的抗压实能力、少的伊利石和碳酸盐矿物含量以及较多长石、岩屑溶蚀孔隙,储层质量最好。不同沉积环境中的砂岩在颗粒粒度、分选、沉积厚度方面存在差异,通过影响成岩作用类型与强度综合控制储层质量。研究成果可为相同类型储层的预测和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 致密砂岩 沉积相 成岩作用 储层质量 7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伊陕斜坡胡尖山区块长7段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11
作者 龚建涛 白艳军 +1 位作者 陈西泮 王春艳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6期126-133,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胡尖山区块长7段致密砂岩储层岩石类型复杂,明确储集层岩石类型、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物性主控因素,有利于致密砂岩甜点评价及有利区优选。以胡尖山区块长7段致密砂岩为研究用样,利用全岩XRD衍射、扫描电镜、高压压... 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胡尖山区块长7段致密砂岩储层岩石类型复杂,明确储集层岩石类型、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物性主控因素,有利于致密砂岩甜点评价及有利区优选。以胡尖山区块长7段致密砂岩为研究用样,利用全岩XRD衍射、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实验手段以及测井数据,研究了致密砂岩储集层微观孔隙结构,探讨了致密砂岩储集层物性非均质性主控因素。结果表明,胡尖山区块长7段致密砂岩主要由造岩矿物和填隙物组成,其中造岩矿物为石英、长石和岩屑,填隙物为云母、黏土矿物和方解石等,几乎不含菱铁矿和黄铁矿;工区主要发育Ⅲa、Ⅲb和Ⅳ类储层,较为致密。致密砂岩孔隙有粒间孔、晶间孔、杂基溶孔和微裂缝4类;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影响明显,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具有明显改善作用,而胶结、压实等对储层破坏作用明显。研究认为,沉积韵律对致密砂岩储层物性具有控制作用,其中,正沉积韵律型整体表现为高孔、高渗段分布于砂体底部,向上孔隙度逐渐减小;而反韵律型表现为孔隙度向上逐渐增大,高孔、高渗段分布于砂体顶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非均质性 物性主控因素 致密砂岩 鄂尔多斯盆地 7
下载PDF
吴起油田W油区长7油层油气成藏因素分析
12
作者 白万梅 《化工管理》 2024年第6期151-153,158,共4页
针对油气藏分布及主控因素认识不清等问题,文章在烃源岩、储层等方面进行油气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从油水层识别、油气藏类型及分布等方面开展了油气控制因素分析工作。研究表明:(1)吴起油田W油区长7油页岩厚度在15~25 m,TOC含量远大... 针对油气藏分布及主控因素认识不清等问题,文章在烃源岩、储层等方面进行油气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从油水层识别、油气藏类型及分布等方面开展了油气控制因素分析工作。研究表明:(1)吴起油田W油区长7油页岩厚度在15~25 m,TOC含量远大于2%、Ro为0.8%;长73、长72、长71东北部砂体较为发育,主河道砂体厚度分别为15~25 m、15~23 m、15~28 m。(2)吴起油田W油区长7主要发育鼻状构造、砂岩透镜体、致密砂岩遮挡等类型油藏,主要富集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道砂岩与分流间湾泥岩的合理有效配置是成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条件 成藏控制因素 7油层 油水层识别 油藏类型
下载PDF
斋堂水库23·7特大暴雨洪水分析与思考
13
作者 王璠 刘波 +3 位作者 宋占春 彭超宇 任国飞 孙雪峰 《中国高新科技》 2024年第15期143-145,共3页
2023年7月29日—8月1日受台风“杜苏芮”影响,斋堂水库流域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持续的强降雨过程,使斋堂水库发生了1974年建库以来的最大洪水。在此次洪水过程中,先后发生了断网、断电、前哨水文站失联等突发情况,为了保证下游人民... 2023年7月29日—8月1日受台风“杜苏芮”影响,斋堂水库流域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持续的强降雨过程,使斋堂水库发生了1974年建库以来的最大洪水。在此次洪水过程中,先后发生了断网、断电、前哨水文站失联等突发情况,为了保证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斋堂水库科学调度、拦洪错峰、果断处置突发情况,充分发挥了防洪效益。文章通过对此次暴雨洪水的分析,为今后斋堂水库防洪减灾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斋堂水库 台风暴雨 洪水分析 23·7
下载PDF
斋堂水库“23·7”洪水后上游坝坡裂缝成因分析
14
作者 刘波 彭淑芳 刘艳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24年第11期81-84,共4页
2023年7月,北京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暴雨,此次洪水致使大部分水库工程坝体结构受到影响。本文以“23·7”洪水过后斋堂水库上游坝坡裂缝为研究对象,在现场调查测绘的基础上,结合高密度地震映像法、裂缝内部管窥摄影以及坝顶高... 2023年7月,北京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暴雨,此次洪水致使大部分水库工程坝体结构受到影响。本文以“23·7”洪水过后斋堂水库上游坝坡裂缝为研究对象,在现场调查测绘的基础上,结合高密度地震映像法、裂缝内部管窥摄影以及坝顶高程及坝坡高程复核,研究了上游坝坡裂缝产生原因。结果表明,“23·7”洪水期间水库水位降幅大,水位下降快,造成坝体内渗水不能及时外排,增大了渗水对坝坡向下的渗透压力,砌石护坡及下部垫层料向下滑动,是导致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由于新、老坝体料密实程度不同,产生的不均匀沉降变形是裂缝产生的另一原因;护坡石下部未发现裂缝,大坝上、下游面均较为平整,坝顶高程及坡比与设计参数基本一致,“23·7”洪水后上游坝坡出现的裂缝未对大坝坝体安全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斋堂水库 “23·7”洪水 上游坝坡 裂缝成因分析
下载PDF
北京“23·7”特大暴雨对密云水库上游河道水质影响研究
15
作者 栾芳芳 《水利水电快报》 2024年第7期74-80,共7页
2023年7月,台风“杜苏芮”导致北京市及周边地区出现灾害性天气,密云水库上游流域普降大到暴雨。针对密云水库上游河道水体,选取北京“23·7”特大暴雨前后6个监测断面、9项指标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北京“23·7”特大暴雨对密云... 2023年7月,台风“杜苏芮”导致北京市及周边地区出现灾害性天气,密云水库上游流域普降大到暴雨。针对密云水库上游河道水体,选取北京“23·7”特大暴雨前后6个监测断面、9项指标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北京“23·7”特大暴雨对密云水库上游水体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北京“23·7”特大暴雨过程中,密云水库上游水体水质变化趋势显著。水库上游河道水体水温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暴雨中期,pH下降趋势显著,浊度上升幅度较大。暴雨期间,水体理化环境发生改变,营养盐及有机综合指标浓度呈先上涨后渐趋于平稳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分析 环境影响 北京“23·7”特大暴雨 密云水库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甘泉地区长7页岩油储层非均质性及其控油规律 被引量:8
16
作者 钟红利 卓自敏 +2 位作者 张凤奇 张佩 陈玲玲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18,共9页
为揭示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东南部甘泉地区长7油层组页岩油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及其对石油分布的控制作用,通过隔夹层识别统计、渗透率统计及劳伦兹曲线构建等方法,定量表征并比较了长7_(1)、长7_(2)油层亚组的宏观非均质性,利用相关分... 为揭示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东南部甘泉地区长7油层组页岩油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及其对石油分布的控制作用,通过隔夹层识别统计、渗透率统计及劳伦兹曲线构建等方法,定量表征并比较了长7_(1)、长7_(2)油层亚组的宏观非均质性,利用相关分析和多因素叠合的方法,分析了宏观非均质性对石油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_(1)、长7_(2)页岩油储层平均发育夹层数分别为3.8、5.1层,砂体渗透率以复合韵律为主,且非均质性强;平均发育隔层数分别为3.4、2.8层,单隔层的平均厚度分别为6.0、4.9 m;长7_(1)较长7_(2)表现为稍弱的层内非均质性和较强的层间非均质性。页岩油砂岩储层的韵律性对含油饱和度有明显的影响,厚度大于10.0 m的隔层对油气有明显的封盖作用,“物性”隔夹层则构成油气聚集的侧向遮挡。长7_(1)油层亚组较长7_(2)油层亚组隔层更为发育,而长7_(2)油层亚组油气更富集。平面上,油气富集区分布呈条带状,多位于砂体厚度大且连续性较好、渗透率大于0.2 mD的区域,顺河道砂体延伸的方向上油层厚度变化小,垂直河道延伸方向上变化较大。研究结论可为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东南部长7夹层式页岩油有利区评价及开发参数优选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非均质性 隔夹层 页岩油 7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长7页岩储层压裂液渗吸规律及原油微观动用特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琛 高辉 +4 位作者 费二战 刘斌 王科懿 李腾 刘月亮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5-103,共9页
为揭示鄂尔多斯盆地长7页岩油藏压裂液渗吸排油规律,评价渗吸阶段原油微观动用特征,选取典型的互层状页岩和厚层状页岩岩心样品,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结合室内高温高压渗吸模拟装置,开展页岩油藏压裂液渗吸排油室内动态模拟实验,定量评... 为揭示鄂尔多斯盆地长7页岩油藏压裂液渗吸排油规律,评价渗吸阶段原油微观动用特征,选取典型的互层状页岩和厚层状页岩岩心样品,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结合室内高温高压渗吸模拟装置,开展页岩油藏压裂液渗吸排油室内动态模拟实验,定量评价页岩油藏压后渗吸阶段,不同尺度孔喉的压裂液渗吸速度、渗吸采收率及原油微观动用特征。结果表明,页岩油藏压裂液渗吸过程可分为高速渗吸阶段和稳定渗吸阶段,渗吸作用前6 h是高效渗吸阶段,此时的渗吸速率最高可以达到3.08%/h;互层状页岩储层的较小孔喉的渗吸速率及渗吸采收率显著高于较大孔喉,较小孔喉对渗吸采收率的贡献程度可达到81.18%;厚层状页岩压裂液在不同尺度孔喉中的渗吸采收率接近。在页岩油藏压裂阶段,页岩储层渗透率和黏土矿物含量是影响压裂液渗吸效果的主要控制因素,相关成果及认识可为页岩油藏压裂方案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吸速率 渗吸采收率 压裂液渗吸 核磁共振技术 7页岩油藏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7段埋藏期热液活动对页岩油储层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梓毅 付金华 +4 位作者 刘显阳 李士祥 张昌虎 梁新平 董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99-909,共11页
目前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7段(长7段)热液作用的研究较多,主要聚焦于长7期的热水沉积作用。长7段在埋藏期也可能受到热液作用的影响,但相关的研究极为有限。为揭示长7段埋藏期热液活动的期次、时代及其对页岩油储层的影响,利... 目前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7段(长7段)热液作用的研究较多,主要聚焦于长7期的热水沉积作用。长7段在埋藏期也可能受到热液作用的影响,但相关的研究极为有限。为揭示长7段埋藏期热液活动的期次、时代及其对页岩油储层的影响,利用光学/电子显微镜观测、电子探针分析、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及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等手段,对长7段热液黄铁矿以及固相和流体包裹体开展研究。结果表明,长7段发育多种类型的黄铁矿,其中脉状或团块状、透镜状、他形-半自形晶散布状和半自形-自形晶斑块状黄铁矿的Co/Ni元素含量比值均大于1,指示其为热液成因。根据显微观测结果及区域构造史和埋藏史-热演化史模拟,推断长7段埋藏期至少存在两期热液活动,其中一期发生于早白垩世。与黄铁矿包裹体伴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表明,注入瑶页1井区长7段的热液温度最高可达270.5℃以上;基于Easy%R_(o)动力学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热液注入后地层经历了较快的降温过程,这可能是页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较低(R_(o)=0.70%)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活动 热液黄铁矿 有机质热演化 埋藏期 页岩油储层 7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联合压汞法表征致密油储层孔喉特征:以陕北定边地区延长组长7段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春燕 展转盈 +2 位作者 李文厚 王宁 吴琳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10-722,共13页
致密油储层孔喉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现有的单一实验技术无法将其全孔径进行有效表征。在分析目前表征方法的基础上,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子显微镜、高压压汞及恒速压汞等实验,综合研究了陕北定边地区延长组长7段致密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致密油储层孔喉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现有的单一实验技术无法将其全孔径进行有效表征。在分析目前表征方法的基础上,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子显微镜、高压压汞及恒速压汞等实验,综合研究了陕北定边地区延长组长7段致密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通过联合压汞法,探讨了致密油联通孔隙的孔径大小及分布特征,细分了孔喉类型。结果表明,高压压汞表征的孔喉半径分布在0.0036~40μm,大于1μm的样品占比约12.5%;恒速压汞表征的孔隙半径分布在80~300μm,喉道半径分布范围为0.12~10μm。全孔径曲线表征孔径分布在0.0036~300μm,二者重叠区域分布在0.12~40μm,结合全孔径分布频率,探索性的将定边地区长7段的储集空间孔喉类型划分为8个区域,最终认为研究区目的层多集中发育中孔、大孔、纳米级孔喉及微—细喉道。这将为致密油储层孔喉大小及储集空间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新手段,意义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汞法 致密油储层 孔喉特征 7 定边地区
下载PDF
Pore Size Distribution of a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 and its Effect on Micro Pore-throat Structure: A Case Study of the Chang 7 Member of the Xin’anbian Block, Ordos Basin, China 被引量:5
20
作者 LI Peng JIA Chengzao +4 位作者 JIN Zhijun LIU Quanyou BI HeZHENG Min WU Songtao HUANG Zhenka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2期219-232,共14页
Pore distribution and micro pore-throat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re significant for tight oil reservoir evaluation, but their relationship remains unclear. This paper selects the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 of the Cha... Pore distribution and micro pore-throat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re significant for tight oil reservoir evaluation, but their relationship remains unclear. This paper selects the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 of the Chang 7 member of the Xin’anbian Block in the Ordos Basi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analyzes the pore size distribution and micro pore-throat structure using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FE-SEM), high-pressure mercury injection(HPMI), highpressure mercury injection, an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 analyses. The study finds that:(1) Based on the pore size distribution, the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 is characterized by three main patterns with different peak amplitudes. The former peak corresponds to the nanopore scale, and the latter peak corresponds to the micropore scale. Then, the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 is categorized into three types: type 1 reservoir contains more nanopores with a nanopore-to-micropore volume ratio of 82:18;type 2 reservoir has a nanopore-to-micropore volume ratio of 47:53;and type 3 reservoir contains more micropores with a nanopore-to-micropore volume ratio of 35:65.(2) Affected by the pore size distribution, the throat radius distributions of different reservoir types are notably offset. The type 1 reservoir throat radius distribution curve is weakly unimodal, with a relatively dispersed distribution and peak ranging from 0.01 μm to 0.025 μm. The type 2 reservoir’s throat radius distribution curve is single-peaked with a wide distribution range and peak from 0.1 μm to 0.25 μm. The type 3 reservoir’s throat radius distribution curve is single-peaked with a relatively narrow distribution and peak from 0.1 μm to 0.25 μm. With increasing micropore volume, pore-throat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gradually improve.(3)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icropore permeability and porosity exceeds that of nanopores, indicating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pores notably influences the seepage capacity. In the type 1 reservoir, only the mean radius and effective porosity have suitable correlations with the nanopore and micropore porosities. The pore-throat structure parameters of the type 2 and 3 reservoirs have reasonable correlations with the nanopore and micropore porosities, indicating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types of reservoirs is affected by the pore size distribution. This stud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valuating lacustrine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s in China.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guidance for evaluating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s in other regions based on pore size distrib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 PORE size distribution pore-throat structure ORDOS Basin CHANG 7 MEMBER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