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8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s in sediment cores from Xiangjiang River,Chang-Zhu-Tan region,Hunan Province,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龙永珍 戴塔根 +1 位作者 池国祥 杨柳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9期2634-2642,共9页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wo core sediments(C1 and C2) of Xiangjiang River,Chang-Zhu-Tan region,Hunan Province,China.The heavy metal contents are relatively higher,especially for the surface or near the surface lay...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wo core sediments(C1 and C2) of Xiangjiang River,Chang-Zhu-Tan region,Hunan Province,China.The heavy metal contents are relatively higher,especially for the surface or near the surface layers.The calculated anthropogenic factor values indicate that all the heavy metals except for Cr in the core samples are enriched,especially for Cd,with the maximum enriching coefficients of 119.44,and 84.67 in C1 and C2,respectively.The correlation of heavy metals with sulphur indicates that they are precipitated as metal sulphides.Correlation matrix shows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heavy metals and mud.Factor analysis identifies that signified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affect the region of Xiangjiang Ri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含量 沉积物岩心 长株潭地区 湖南省 湘江 中国 金属硫化物 评估
下载PDF
Optimization research on supply and demand system for water resources in the Chang-Zhu-Tan urban agglomeration 被引量:3
2
作者 XIONG Ying LI Jingzhi JIANG Dingli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5年第11期1357-1376,共20页
Using system analysis theory and methods, a dynamic model of a water resource supply and demand system was built to simulate trends in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water in the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Chang-Zhu-Tan) ... Using system analysis theory and methods, a dynamic model of a water resource supply and demand system was built to simulate trends in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water in the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Chang-Zhu-Tan) urban agglomeration for the period 2012 to 2030. Four scenarios were examined; namely, a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model, an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a water-saving model, and a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odel. (i) The problem of balancing water resource supply and demand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conspicuous with a growing population and a rapidly developing economy. (ii) By 2030, water demand is set to reach a total of 105.1 × 10^8 m^3, with a water supply of 5.4 × 10^8 m^3. A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odel for water resource supply could meet the growing demands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enerate huge comprehensive benefits. This will be the best solu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a water resource supply and demand system in the Chang-Zhu-Tan urban agglomeration. (iii) We shoul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tion projects,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water conservation, optimize economic structures, enhance our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ng water resources, hasten the recycling of waste water and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and promot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and support the capabilities of water resources to meet our expect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resource supply and demand system analog simulation optimization decision-making system dynamics chang-zhu-tan (Changsha-Zhozhoa-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原文传递
Characteristics of atmospheric particles and heavy metals in winter in Chang-Zhu-Tan city clusters, China 被引量:9
3
作者 Kai Zhang Fahe Chai +4 位作者 Zilong Zheng Qing Yang Juansheng Li Jing Wang Yujie Zha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1期147-153,共7页
To understand the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tmospheric particles and heavy metals in winter in Chang-Zhu-Tan city clusters, China, 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 (TSP) and PMI0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cities of C... To understand the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tmospheric particles and heavy metals in winter in Chang-Zhu-Tan city clusters, China, 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 (TSP) and PMI0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cities of Changsha, Zhuzhou and Xiangtan from December 2011 to January 2012, and heavy metals of Cd, Pb, Cr, and As were analyzed. It shows that the average TSP concentration in Changsha, Zhuzhou and Xiangtan were (183 ± 73), (201± 84) and (190 ±66) μg/m3 respectively, and the average PM10 were (171 ± 82), (178 ± 65) and (179 ± 55) μg/m3 respectively. The lowest TSP and PM10 concentrations occurred at the background Shaping site of Changsha. The average ratio of p(PM10)/p(TSP) was 91.9%, ranging from 81.3% to 98.9%. Concerning heavy metals, in TSP samples, the concentration of Cr, As, Cd and Pb were 28.8-56.5, 18.1-76.3, 3.9-26.1 and 148.0-460.9 ng/m3, respectively, while in PMI0 samples, were 16.4--42.1, 15.5-67.9, 3.3-22.2 and 127.9-389.3 ng/m3, respectively. The enrichment factor of Cd was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Pb and As, while that of Cr was the low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mospheric particles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enrichment factors chang-zhu-tan city clusters
原文传递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PM_(2.5) Pollution and Control Strategy in the Chang-Zhu-Tan City Cluster 被引量:1
4
作者 Xiao-hong Chen Xiang-bo Tang 《Frontier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16年第2期171-181,184,共12页
Utilizing the initial hourly monitoring data of PM_(2.5) concentrations at 23 monitoring sites across the Chang-Zhu-Tan city cluster between January 2013 and February 2014 that released in Real-time Air Quality Report... Utilizing the initial hourly monitoring data of PM_(2.5) concentrations at 23 monitoring sites across the Chang-Zhu-Tan city cluster between January 2013 and February 2014 that released in Real-time Air Quality Reporting System in Hunan Province, this paper draws diagrams and analyzes the change rule of the pollutants concentration over time. In addi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PM_(2.5) seasonal pollution in the vicinity of the monitoring sites using Arc 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with the Kriging interpolation method.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effective control strategies to cope with regional PM_(2.5) pollution combined with the information of industry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 status in the Chang-Zhu-Tan city clus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ARCGIS the chang-zhu-tan city cluster
原文传递
长株潭城市群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关系及障碍因子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易斌 施可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580-587,601,647,648,共11页
基于2012—2021年长株潭城市群数据构建了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系统评价体系,并运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综合分析了两系统综合得分、耦合协调关系、主要障碍因子的时序变化,得出结论如下:(1)长株潭城市群科技创新... 基于2012—2021年长株潭城市群数据构建了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系统评价体系,并运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综合分析了两系统综合得分、耦合协调关系、主要障碍因子的时序变化,得出结论如下:(1)长株潭城市群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区域经济增势较弱。(2)两系统良性耦合程度不断加深。(3)2012—2017年,制约两系统耦合协调的主要障碍因子为有R&D活动企业数占比、高新技术企业数、在校大学生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和进出口总额。2018—2021年,制约两系统耦合协调的主要障碍因子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因此,未来长株潭城市群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要实现优质耦合协调,需要兼顾科技创新稳步提升和创新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株潭城市群 科技创新 区域经济 熵权TOPSIS 耦合协调度关系 障碍度
下载PDF
基于优化模拟的长株潭3+5城市群碳储量时空演变与预测 被引量:2
6
作者 糜毅 李涛 +1 位作者 吴博 赵燕萍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40-1751,共12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导致地区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原因,探析土地利用与碳储量的时空演变规律,对区域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管理、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GeoDetector-PLUS-InVEST模型,基于多源数据分析长株潭3+5...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导致地区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原因,探析土地利用与碳储量的时空演变规律,对区域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管理、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GeoDetector-PLUS-InVEST模型,基于多源数据分析长株潭3+5城市群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及碳储量时空演变特征,预测2030年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和碳储量变化,并通过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碳储量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经过优化模拟的模型Kappa系数、FoM系数、总体精度结果比未优化模拟的结果分别高出0.81%、1.00%、0.67%;2)2000—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增加;3)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碳储量分别为31.2624×10^(8)、31.2181×10^(8)和31.0891×10^(8) t,期间碳储量共减少17.3287×10^(6)t;4)相比2020年,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下碳储量减少12.1483×10^(6)t,城镇发展情景下碳储量减少11.7467×10^(6) t,生态保护情景下碳储量增加14.7540×10^(6) t,3种情景下的碳储量空间分布较为相似,具有较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且与土地利用情况高度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长株潭3+5城市群土地空间规划和“双碳”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模拟 土地利用 碳储量 长株潭3+5城市群 GeoDetector-PLUS-InVEST模型 不同情景
下载PDF
长株潭都市圈城市空间演化情景预测及其耕地影响分析
7
作者 贺城墙 王盼成 曾永年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89-700,共12页
长江经济带建设是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城市群国土空间的合理规划与科学管理对长江经济带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位居长江中游的长株潭都市圈经历了快速的城镇化过程,城市扩展对区域资源与环境产生了深刻... 长江经济带建设是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城市群国土空间的合理规划与科学管理对长江经济带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位居长江中游的长株潭都市圈经历了快速的城镇化过程,城市扩展对区域资源与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目前该区域国土空间格局及变化预测的研究不足,城市空间扩展对耕地保护的影响尚不明确。本文基于极限学习的城市扩展元胞自动机模型,在自然增长、规划发展、生态优先三种城市发展情景下,模拟预测了2030年长株潭都市圈城市空间格局,分析了城市空间演化对耕地面积及其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自然增长、规划发展、生态优先三种城市发展情景下,2030年长株潭都市圈建设用地将分别达到1295.08、1166.44、1104.78 km^(2)。在三种城市发展情境下,长株潭都市圈建设用地均以边缘增长为主,向外扩展延伸,城市一体化趋势显著;(2)在自然增长、规划发展、生态优先三种情景下,2030年长株潭都市圈耕地将分别减少到2088.30、2134.94、2199.45 km^(2)。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导致区域耕地面积的减少,从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生态优先的发展模式是未来长株潭都市圈优选的发展模式。研究结论可为长株潭都市圈城市空间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演化 情景模拟 耕地变化 长株潭都市圈
下载PDF
融合多源遥感数据的长株潭城市群碳排放时空差异分析
8
作者 王孟杰 王艳军 +3 位作者 李少春 林云浩 滕菲 蔡恒藩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5-70,共6页
碳排放时空分布监测与评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面向长株潭城市群碳排放的时空分布和差异分析,本文基于NPP-VIIRS夜间灯光影像和不透水面数据,结合县级碳排放数据,构建长株潭城市群碳排放估算模型,并定量分析了长株潭... 碳排放时空分布监测与评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面向长株潭城市群碳排放的时空分布和差异分析,本文基于NPP-VIIRS夜间灯光影像和不透水面数据,结合县级碳排放数据,构建长株潭城市群碳排放估算模型,并定量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碳排放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不透水面、夜间灯光均值和总值数据能够反映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碳排放水平;(2)2013—2017年长株潭城市群碳排放具有聚集性,主要分布在长株潭城市群北部的中间区域,碳排放区域逐年扩大但强度减弱;(3)2013—2017年长株潭城市群碳排放变化趋势为中心区域呈现负增长,城市扩张的边缘区域承接了部分碳排放量。本文融合多源遥感数据对2013—2017年长株潭城市群县级碳排放进行估算与监测分析,揭示了长株潭城市群碳排放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可为该区域碳减排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NPP-VIIRS夜间灯光影像 不透水面数据 时空分布特征 长株潭城市群
下载PDF
长沙至九江高铁引入长株潭枢纽接轨方案研究
9
作者 彭允芳 《铁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14,共6页
研究目的:随着长株潭地区与长三角两大城市群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长株潭城市群通往长三角地区的铁路通道运输能力日趋饱和,长九高铁的修建将为以上两地区提供新的快速通道,有效分担沪昆高铁、京广高铁运能不足的问题。通过研究,拟实现... 研究目的:随着长株潭地区与长三角两大城市群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长株潭城市群通往长三角地区的铁路通道运输能力日趋饱和,长九高铁的修建将为以上两地区提供新的快速通道,有效分担沪昆高铁、京广高铁运能不足的问题。通过研究,拟实现长九高铁科学引入长株潭枢纽,合理确定长九高铁引入长株潭枢纽的接轨点及联络线布置方案。研究结论:(1)长赣铁路黄花机场站—长沙西站区间接轨方案充分利用长赣铁路在长株潭枢纽内工程,与枢纽内主要客站均能连通,在枢纽内径路灵活;(2)通过“T”字形接轨设线路所,使长九高铁车流及时分流至长沙南和长沙西方向,均衡利用枢纽内长赣铁路段的线路能力,不致个别区段紧张;(3)工程投资及施工难度相对较小,故予以推荐;(4)新建高速铁路引入既有铁路枢纽,对既有无砟轨道线路的运营影响较大,施工较为困难,为尽量减少将来施工对运营的影响,减少废弃工程,建议长九高铁尽早规划、合理预留;(5)本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新线引入铁路枢纽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九高铁 长株潭枢纽 长赣铁路 接轨方案
下载PDF
长株潭大气重污染的成因分型和冷空气侵入型路径
10
作者 李细生 陈媛 +3 位作者 张克非 易飞 张华 邓新林 《四川环境》 2023年第6期37-44,共8页
为研究不同类型重污染天气的成因和特点,统计了2014~2019年长株潭三市的环境空气监测数据以及气象数据,发现这六年中共出现35次重污染过程,据其成因可分为冷空气导致型(74.3%)、节日鞭炮燃放型(17.1%)、高空干槽型(5.7%)和静稳型(2.9%)... 为研究不同类型重污染天气的成因和特点,统计了2014~2019年长株潭三市的环境空气监测数据以及气象数据,发现这六年中共出现35次重污染过程,据其成因可分为冷空气导致型(74.3%)、节日鞭炮燃放型(17.1%)、高空干槽型(5.7%)和静稳型(2.9%)等四个类型。其中跟冷空气侵入相关的占主要部分(74.3%),本文针对典型冷空气侵入个例探讨这一类重污染天气形成的气象机理,分析冷空气的动力作用、热力作用和相对湿度的升高是重污染天气形成的气象诱因。研究发现不同冷空气路径下空气重污染的特征差异明显,且重污染形成存在四类典型路径即西路、北路、东路和复合路与冷空气入侵路径重合度较高。最后利用Meteoinfo计算2014~2019年12月和1月长沙站的后向轨迹并聚类,输入同期的PM_(2.5)监测数据,利用TrajStat模块进行CWT分析,证实外源入湘的确有西路、北路和东路,与诊断分析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株潭 重污染 冷空气 后向轨迹 CWT
下载PDF
长株潭城市群空气质量时间特征研究
11
作者 郝丽婷 黄一民 《环境科学导刊》 2023年第4期52-58,共7页
基于2015年5月至2021年7月空气质量指数(AQI)、常规污染物逐时监测数据,运用空气质量指数评价法,从不同时间尺度、空气质量等级与污染物浓度变化等视角对长株潭城市群空气质量时间演替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沙、株洲、湘潭三市AQI... 基于2015年5月至2021年7月空气质量指数(AQI)、常规污染物逐时监测数据,运用空气质量指数评价法,从不同时间尺度、空气质量等级与污染物浓度变化等视角对长株潭城市群空气质量时间演替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沙、株洲、湘潭三市AQI日内变化均呈现出“双峰型”特征;春季AQI的值在周一至周三区间呈现增长趋势,并于工作日达到一周最大值;长株潭城市群AQI年内变化呈先减后增趋势,三市空气质量都具有整体向好的趋势,优良级别空气质量所占比例逐年递增;空气质量指数的变化与PM_(2.5)浓度变化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指数 PM_(2.5) 污染防治 时间特征 长株潭城市群
下载PDF
长株潭地区乡村功能评价及地域分异特征研究 被引量:53
12
作者 谭雪兰 于思远 +3 位作者 陈婉铃 欧阳巧玲 贺艳华 周国华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03-1210,共8页
通过构建乡村功能评价的指标体系及测度模型,以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为地域单元,对研究区乡村经济发展、粮食生产、社会保障与生态旅游功能的地域分异特征与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长株潭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功能、粮食生产功能、社会... 通过构建乡村功能评价的指标体系及测度模型,以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为地域单元,对研究区乡村经济发展、粮食生产、社会保障与生态旅游功能的地域分异特征与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长株潭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功能、粮食生产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和生态旅游功能指数普遍较低,但各功能之间发展较为均衡;(2)长株潭城市群的乡村功能地域分异特征较为明显,经济功能一级区主要分布在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区,以长沙市6个区及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长沙县为主,粮食生产功能一级区主要分布在芦淞区、浏阳市、湘潭县、宁乡县,社会保障功能呈现出由中心城市向外围地域逐渐减弱的特征,且距离中心城市越远,其功能越弱,生态旅游功能强势区主要分布在茶陵县、芙蓉区、岳麓区、韶山市、炎陵县、宁乡县、浏阳市、雨花区等山区丘陵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功能 评价 地域分异 长株潭城市群
下载PDF
长株潭城市群秋季大气颗粒物及其重金属元素污染特征 被引量:27
13
作者 杨晴 张凯 +3 位作者 柴发合 李倦生 周广柱 郑子龙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90-597,共8页
为研究长株潭城市群大气颗粒物及典型元素污染特征,于2011年11月在长沙、株洲、湘潭三地采集TSP和PM10样品,同期在北京进行采样,以分析颗粒物及其中重金属元素(Cr、Cd、Hg、Pb和As)质量浓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秋季长沙、株洲、湘潭三... 为研究长株潭城市群大气颗粒物及典型元素污染特征,于2011年11月在长沙、株洲、湘潭三地采集TSP和PM10样品,同期在北京进行采样,以分析颗粒物及其中重金属元素(Cr、Cd、Hg、Pb和As)质量浓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秋季长沙、株洲、湘潭三地的ρ(TSP)均低于北京,背景点(长沙沙坪站)最低,为(110±48)μgm3.株洲ρ(PM10)与北京相近,略高于湘潭和长沙,但背景点ρ(PM10)仍为最低.ρ(PM10)ρ(TSP)在70.26%~95.80%之间,平均值为85.90%.长株潭城市群的ρ(Cr)、ρ(Hg)、ρ(As)、ρ(Cd)和ρ(Pb)在TSP中分别为37.7~60.7、0.2~1.5、22.7~92.0、4.2~36.8和142.9~508.3 ngm3,在PM10中相应分别为20.4~33.5、0.1~1.0、20.6~74.2、3.8~31.9和126.1~432.4 ngm3.长株潭城市群各采样点Cd在TSP和PM10中的富集因子均最大,分别为475.8~4 690.7和840.5~7 489.8;其次为Hg、Pb和As;Cr的富集因子在TSP和PM10中分别为7.8~33.3和9.1~33.6,均为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重金属 污染特征 富集因子 长株潭城市群
下载PDF
长株潭地区农业土壤重金属全量与有效态含量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29
14
作者 丁琮 陈志良 +5 位作者 李核 彭晓春 冯浩林 张越男 雷国建 赵述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002-2006,共5页
为了分析长株潭地区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整体情况,本文研究重金属全量与其有效态含量之间的相关性,为研究重金属的环境行为机制提供参考;研究土壤pH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对土壤重金属有效态的影响机理,为今后开展土壤修复等工作提供参考。... 为了分析长株潭地区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整体情况,本文研究重金属全量与其有效态含量之间的相关性,为研究重金属的环境行为机制提供参考;研究土壤pH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对土壤重金属有效态的影响机理,为今后开展土壤修复等工作提供参考。在该地区共采集23个农业土壤样品,分别测定其pH和有机质含量,以及土壤中铬、铜、铅和锌的全量与有效态含量,并对该地区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同时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分析土壤pH、有机质含量和重金属全量三者分别与重金属有效态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长株潭地区农业土壤主要受到了重金属铜、铅和锌的污染,其中株洲和湘潭两地的菜地土壤受污染较为严重(。2)长株潭地区农业土壤pH与Cu有效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而与Cr、Pb和Zn有效态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土壤有机质含量与Cr、Cu、Pb和Zn有效态含量的相关性都不显著(P>0.05)。(3)土壤重金属Cu、Pb和Zn全量与其有效态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Cr的全量与其有效态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株潭地区 农业土壤 重金属 有效态含量 相关性
下载PDF
长株潭城市群PM_(2.5)污染的春节假日效应 被引量:13
15
作者 昌晶亮 余洪 +1 位作者 罗伟伟 王磊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24-728,共5页
利用长株潭城市群24个监测点PM_(2.5)小时监测数据,研究2013—2015年春节期间(7 d)和春节前后(14 d)PM_(2.5)污染差异及变化,并分析旅游休假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在去除气象条件(日降水量大于4 mm)影响后,从PM_(2.5)污染程度差异、PM_... 利用长株潭城市群24个监测点PM_(2.5)小时监测数据,研究2013—2015年春节期间(7 d)和春节前后(14 d)PM_(2.5)污染差异及变化,并分析旅游休假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在去除气象条件(日降水量大于4 mm)影响后,从PM_(2.5)污染程度差异、PM_(2.5)浓度日变化差异和假日效应的空间差异3个方面分析了PM_(2.5)污染的春节假日效应。结果表明,整体上长株潭地区春节期间PM_(2.5)浓度比春节前后高12μg·m-3,但春节后(7 d)PM_(2.5)浓度比春节期间低41.5%,"节后效应"明显。由于受烟花燃放等假日活动影响,春节期间PM_(2.5)浓度在00:00—02:00时段显著上升,02:00时PM_(2.5)浓度比非春节期间高47.6%。在假日效应的空间差异方面,长沙作为游客流入地,春节期间PM_(2.5)浓度比非春节期间高33.5%,体现了人流出行和旅游活动对空气质量的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PM2.5 春节 假日效应 旅游活动 长株潭城市群
下载PDF
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碳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李涛 杨知建 +3 位作者 甘德欣 王志远 陈希 齐增湘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39-545,共7页
基于1990、1995、2000、2005、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数据及植被类型图、土壤类型图,借助Arc GIS10.0软件,从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转变方向、转变带来的碳排放强度及碳汇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性等方面,分析20 a间研究区土地利用/覆... 基于1990、1995、2000、2005、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数据及植被类型图、土壤类型图,借助Arc GIS10.0软件,从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转变方向、转变带来的碳排放强度及碳汇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性等方面,分析20 a间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引起的碳效应。结果表明:(1)1990—2010年间,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显著特征为耕地与林地间的相互转变以及耕地、林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变;(2)长株潭城市群碳效应变化呈倒"U"形趋势,整体碳汇能力减弱,碳效应空间分异明显。与其他区县相比,长沙、株洲、湘潭3市市区及望城县、长沙县这5个区县的土地利用转变碳效应及碳汇能力变化更明显,差异性大,这与区域人口密度及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直接相关;(3)可考虑通过限制林地及草地转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及经济布局、防止生境破碎化及生态系统退化等措施来控制土地利用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株潭城市群 土地利用/覆被 碳效应
下载PDF
长株潭市区近地表灰尘中重金属分布污染研究 被引量:25
17
作者 龙永珍 邹海洋 戴塔根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633-1638,共6页
在长沙、株洲、湘潭(即长株潭)地区系统采集近地表灰尘样品155件,用ICP-MS法、聚类分析、相关分析、X线衍射法及尼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等方法对其重金属的含量、空间分布特征、主要污染物来源及污染程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本区灰尘... 在长沙、株洲、湘潭(即长株潭)地区系统采集近地表灰尘样品155件,用ICP-MS法、聚类分析、相关分析、X线衍射法及尼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等方法对其重金属的含量、空间分布特征、主要污染物来源及污染程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本区灰尘中Cd,Cu,Pb和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9.93,149.10,926.40和1759.00 mg/kg,分别是长株潭土壤背景值的57.56,1.57,24.31和19.19倍;Cd,Cu,Pb和Zn污染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在株洲、湘潭工业区、长沙及湘潭内环交通繁忙区严重,尤其是与有色金属生产有关的工业区最为突出;灰尘中较高的Cu,Cd,Pb和Zn主要源于有色金属工业生产及交通工具的应用;Cd,Pb和Zn平均污染水平达到严重污染级别,总体污染程度由大至小为Cd,Pb,Zn和Cu;灰尘中的Cu,Cd,Pb和Zn污染以重度污染和极度污染为主,在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时,应注意住宅区远离工业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尘 重金属 污染评价 长株潭地区
下载PDF
长株潭地区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被引量:32
18
作者 郭荣中 杨敏华 申海建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93-201,共9页
耕地生态安全关系到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以长株潭地区耕地为研究对象,基于改进的PSR模型构建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对长株潭地区耕地生态安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在2000—2012年,研究区... 耕地生态安全关系到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以长株潭地区耕地为研究对象,基于改进的PSR模型构建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对长株潭地区耕地生态安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在2000—2012年,研究区域耕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从37.59增加到55.82,生态安全整体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压力指数由23.37下降到4.14,年均减少率为6.86%;状态指数从10.00增加到33.55,年均增长率为19.63%;响应指数从4.22增加到18.12,年均增长率为27.45%。影响耕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是耕地环境质量指数、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单位耕地农业机械化水平、单位耕地粮食产量、环保投资额占GDP比重和当年造林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株潭地区 耕地生态安全 组合赋权法 PSR模型
下载PDF
湘江长株潭段底泥重金属污染现状评价 被引量:27
19
作者 朱余银 戴塔根 吴堑虹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3710-3717,共8页
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从不同角度对湘江长株潭段底泥中的重金属污染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对照全国土壤环境Ⅲ级质量标准和长株潭地区土壤背景值,重金属超标情况类似,Cd,As,Zn,Pb和Cu的含量峰值均在霞湾江段;各... 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从不同角度对湘江长株潭段底泥中的重金属污染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对照全国土壤环境Ⅲ级质量标准和长株潭地区土壤背景值,重金属超标情况类似,Cd,As,Zn,Pb和Cu的含量峰值均在霞湾江段;各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从大到小的排序为:Cd,Zn,As,Pb,Ni,Cu和Cr;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从大到小的顺序为:Cd,As,Pb,Zn,Cu和Cr(Pb与Zn的相当),其中,Cd的影响起决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重金属污染 地积累指数 潜在生态风险 湘江长株潭段
下载PDF
基于微粒群-马尔科夫复合模型的生态空间预测模拟——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22
20
作者 陈永林 谢炳庚 +2 位作者 钟典 吴亮清 张爱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5-64,共10页
生态空间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对生态空间进行科学预测模拟可为保护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提供决策依据。利用Arc GIS及MATLAB软件,在生态空间风险评价的基础上构建了微粒群-马尔科夫复合模型,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区,基于2013年土地利用现... 生态空间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对生态空间进行科学预测模拟可为保护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提供决策依据。利用Arc GIS及MATLAB软件,在生态空间风险评价的基础上构建了微粒群-马尔科夫复合模型,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区,基于2013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对2020年的生态空间进行了预测模拟,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空间重构的基本思路。结果表明:1)微粒群-马尔科夫复合模型(PSO-Markov)构建的基本步骤为:第一步:粒子的选择与设计,以2000 m×2000 m的正方形单元作为基本粒子。第二步:粒子的初始化设定,根据生态空间风险由低到高的原则进行选择。第三步:适应度函数的建立,用生态空间的风险值来确定生态空间的空间格局。第四步:空间位置的更新,根据自身的历史最优值及粒子群的全局最优值进行速度和位置更新。2)微粒群-马尔科夫复合模型(PSO-Markov)是一种土地利用格局预测的新途径,生态空间的数量规模可以通过改进后的马尔科夫模型进行预测,生态空间的格局可以通过微粒群模型进行预测。3)微粒群-马尔科夫复合模型具有4个特点:第一、数量预测较为合理。第二、搜索范围大、较好地考虑到局部对全局的影响。第三、受问题维数变化影响小,在求解多目标问题时具有明显优势。第四、收敛时间短、运算速度快、易于实现。4)2020年,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空间总体数量减少,其中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变化最明显,空间变化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南部地区。生态空间总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是建设用地的扩张。因此,要控制城市群的人口密度,优化城市群生产—生活—生态的数量结构及空间布局,尤其要合理规划与利用城市建设用地,充分发挥水体与未利用地的生态价值,重点保护好生态源地、廊道及关键结点,构建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生态网络系统,提高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功能,要在规划的指导下合理调整城市群的城乡局部空间结构,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境质量和景观多样性。这是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主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空间 预测 微粒群-马尔科夫复合模型 长株潭城市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