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陆游诗涉《易》意象及其形象塑造功能
1
作者 杨秀礼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5-83,共9页
陆游诗歌善用《周易》关联意象,叠加组合以抒怀达志,如通过“床头《周易》”保持心性平和,通过“病观《周易》”疗疾养生,借《易》占筮砥砺人生等。《周易》由此成为陆游坎坷人生尤其是晚年的“精神伴侣”,在追求道德完善、心性调和等... 陆游诗歌善用《周易》关联意象,叠加组合以抒怀达志,如通过“床头《周易》”保持心性平和,通过“病观《周易》”疗疾养生,借《易》占筮砥砺人生等。《周易》由此成为陆游坎坷人生尤其是晚年的“精神伴侣”,在追求道德完善、心性调和等内圣化并形成闲适放达人格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成为“放翁”形象塑造的主要动因与内核,是古典经籍厚植人文情怀、涵养恢廓人格功能的具体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游 放翁 《周易》 意象经营
下载PDF
再谈“变形义化”
2
作者 刘钊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97-101,共5页
“变形义化”是指古汉字形体在发展演变中,将部分形体故意改造成与其形体接近的、可以迎合字义的构形成分的一种构形现象。与“变形音化”相比,学界对“变形义化”现象只是偶有提及,鲜少关注。文章通过揭示“辤”“牖”“宝”“皷”“... “变形义化”是指古汉字形体在发展演变中,将部分形体故意改造成与其形体接近的、可以迎合字义的构形成分的一种构形现象。与“变形音化”相比,学界对“变形义化”现象只是偶有提及,鲜少关注。文章通过揭示“辤”“牖”“宝”“皷”“筋”等字形体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变形义化”现象,初步指出了“变形义化”的不同类型、时代特点等,以期能引起学界对这一现象的重视,并对其字例和性质特点进行更多、更细致的归纳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义化 字形演变 “辤”“牖”“宝”“皷”“筋”
下载PDF
略论袁昶对陆游的评价和接受——兼谈日记对接受史研究的启发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剑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7-46,241,共11页
晚清诗人袁昶的稿本日记中,有很多对陆游及其诗歌的评价。从中可以看出袁昶对陆游的接受侧重于人品修养与身体养生方面,但他对于陆游诗歌也很熟悉,并能化用到自己的创作中。袁昶稿本日记中的相关记载,可以部分改变晚清为陆游接受低谷之... 晚清诗人袁昶的稿本日记中,有很多对陆游及其诗歌的评价。从中可以看出袁昶对陆游的接受侧重于人品修养与身体养生方面,但他对于陆游诗歌也很熟悉,并能化用到自己的创作中。袁昶稿本日记中的相关记载,可以部分改变晚清为陆游接受低谷之论,并对如何做接受史研究有所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游 袁昶 评价 接受 《袁昶日记全编》
下载PDF
放翁的词之体认及实践:由“渔歌菱唱”说起
4
作者 张子康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50-55,共6页
陆游后期诗词主要书写“渔歌菱唱”的乡村世界。词之传统本为花间酒边,放翁笔下的“渔歌菱唱”其实是“以诗为词”的“破体”尝试。诗体更适于书写乡村生活日常,陆游晚年不再作词,继而以诗的形式书写“渔歌菱唱”,这符合他的诗人身份,... 陆游后期诗词主要书写“渔歌菱唱”的乡村世界。词之传统本为花间酒边,放翁笔下的“渔歌菱唱”其实是“以诗为词”的“破体”尝试。诗体更适于书写乡村生活日常,陆游晚年不再作词,继而以诗的形式书写“渔歌菱唱”,这符合他的诗人身份,也侧面显示出他对词之“正体”的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游 渔歌菱唱 乡村世界:以诗为词 破体 尊体
下载PDF
由经学入文学,其文学可信——谈游志诚教授细读《文心雕龙》
5
作者 朱文民 《语文学刊》 2023年第4期1-9,共9页
游志诚先生中文本科毕业后,拜在易学家胡自逢门下,以易学为研究对象,获硕士学位;又拜在潘重规门下,以文选学为研究对象,获博士学位。今将《文心雕龙》纳入易学视域下,细读之,见他人所未见,言他人所未言:不仅读出了《文心雕龙》五十篇的... 游志诚先生中文本科毕业后,拜在易学家胡自逢门下,以易学为研究对象,获硕士学位;又拜在潘重规门下,以文选学为研究对象,获博士学位。今将《文心雕龙》纳入易学视域下,细读之,见他人所未见,言他人所未言:不仅读出了《文心雕龙》五十篇的排序,是仿《周易》“二二相耦,非覆即变”的原则,也反驳了往昔学界对现行版本排序有误的认识;不仅读出了《文心雕龙》每一篇的易学影响,也指出了每一篇的子学内涵。他读出了《文心雕龙》的子学性质,确定刘勰为子集合一的思想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志诚 《文心雕龙》 《周易》 刘勰 思想家
下载PDF
《老子》首章释读的再思考 被引量:2
6
作者 孙功进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16,共7页
帛本《老子》"道可道"章虽是目前可见的本章最早文本,但以帛本为"道可道"章断句方式的唯一依据仍过于武断,也并不能排除帛本来自某一《老子》传本的可能。帛本、河上公《注》、王弼《注》关于"道可道"章... 帛本《老子》"道可道"章虽是目前可见的本章最早文本,但以帛本为"道可道"章断句方式的唯一依据仍过于武断,也并不能排除帛本来自某一《老子》传本的可能。帛本、河上公《注》、王弼《注》关于"道可道"章的断句方式的确有着难以克服的阐释疑难,《老子》"道可道"章在"名""欲"前断句仍有很大的合理性。通行本《老子》首章的核心问题是"道"与名言的关系问题。通过对"无"和"有"这两个名相的互斥和双显,首章实现了对"道"之存在样态的描述,从而使处于名言世界中的人对"无名"之"道"的领悟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常无 常有
下载PDF
1962年前的陈其宽“游”与留白的艺术 被引量:7
7
作者 徐明松 黄玮庭 《时代建筑》 2020年第4期164-173,共10页
东海大学早年规划设计在第一阶段完成后,其建筑语言或多或少受到了外界的质疑,亟待寻求新的可能性。1959年年中张肇康带着伤感的心情离开他苦心经营、投注心、力的东海大学,陈其宽则接受吴德耀校长的邀约创办建筑系。此时贝聿铭已表明... 东海大学早年规划设计在第一阶段完成后,其建筑语言或多或少受到了外界的质疑,亟待寻求新的可能性。1959年年中张肇康带着伤感的心情离开他苦心经营、投注心、力的东海大学,陈其宽则接受吴德耀校长的邀约创办建筑系。此时贝聿铭已表明除教堂外,不再参与东海大学其他建筑的规划设计事务,因此留在东海大学的陈其宽就有机会展现他个人对建筑的看法,开启了"游"与白墙诗意的第二阶段。从1954年的女生宿舍规划与1956年纸上建筑的青年中心竞图中就已看到陈其宽日后多数作品的创作母题,即"游"与留白。陈其宽从自己钟爱且不受限制的中国现代绘画实践中获取灵感,再转译到建筑,从1959年的校长公馆一路实验到1963年的艺术中心,共5件作品,可算他职业生涯的啼声初试,成果辉煌。文章将集中论述校长公馆、招待所与女白宫,旧建筑系系馆与艺术中心将留待第四篇专栏文章与路思义教堂、双曲抛物面的议题合并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大学 贝聿铭 陈其宽 张肇康 留白
下载PDF
俳倡优伶辨略 被引量:8
8
作者 黎国韬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0期93-96,共4页
据文献记载,伶和优大致产生于春秋时代,俳和倡大致产生于战国时代,其出现有先后之别。从表演功能方面看,他们最初也颇有不同,倡主要是司唱,伶主要是司造乐器及掌管乐律,俳与倡虽同样司舞,但亦有细微的区别。此四者的出现,还与春秋战国... 据文献记载,伶和优大致产生于春秋时代,俳和倡大致产生于战国时代,其出现有先后之别。从表演功能方面看,他们最初也颇有不同,倡主要是司唱,伶主要是司造乐器及掌管乐律,俳与倡虽同样司舞,但亦有细微的区别。此四者的出现,还与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的社会背景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 功能
下载PDF
说“建之以常无有” 被引量:2
9
作者 裘锡圭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11,共4页
《庄子·天下》篇讲"关尹、老聃"之学时,有"建之以常无有"一语,"常无有"之义自来不得确解。本文认为"常无有"本当作"恒无有",并根据楚简中"亙"字每可用如"亟&qu... 《庄子·天下》篇讲"关尹、老聃"之学时,有"建之以常无有"一语,"常无有"之义自来不得确解。本文认为"常无有"本当作"恒无有",并根据楚简中"亙"字每可用如"亟"字的现象,推测在《天下》篇较原始的本子中此三字本作"亙无有","亙"本应读为"极",但被后人误读为"恒"(已有学者指出,《庄子·天地》篇中就有"未始有极"被误读为"未始有恒"之例)。上博简《亙先》篇的"亙"字亦应读为"极"。此篇首句为"亙(极)先无有","极先"与"太始"、"太初"同意,在篇中还被简称为"极"。《天下》篇的"极无有"即是《亙先》篇的"极先无有",与《庄子·天地》所说的"泰(太)初有无,无有无名"同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天下》 “建之以常无有”关尹 老聃 宇宙生成论
下载PDF
倡优、俳优与侏儒——汉代艺伎考系列之一 被引量:8
10
作者 翟麦玲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124-129,共6页
在汉代,倡优与俳优同属艺伎,但他们的职业技能又有区别,倡优以音乐表演为主,俳优以言语滑稽逗笑见长。侏儒属俳优中之一种。倡乐则是对倡优、俳优侏儒等艺人娱乐活动的总称。就性别而论,在汉代,倡优艺人男女都有,俳优侏儒艺人则只有男... 在汉代,倡优与俳优同属艺伎,但他们的职业技能又有区别,倡优以音乐表演为主,俳优以言语滑稽逗笑见长。侏儒属俳优中之一种。倡乐则是对倡优、俳优侏儒等艺人娱乐活动的总称。就性别而论,在汉代,倡优艺人男女都有,俳优侏儒艺人则只有男性。就流行状况而言,倡优相比俳优侏儒的流行范围要更为宽广。虽然他们作为艺人都具有一定的才能,但他们却遭到社会流俗的轻视。汉代艺人的性别特征,反映了礼教对女性职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朝 艺伎 职业技能 倡优 俳优 侏儒 性别特征
下载PDF
商贾精神和南宋陆游诗歌创作的新变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书录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7-131,共5页
深受南宋时代商贾精神影响的陆游的诗文创作,增添了一些新变的因素:由唐代李白、白居易等人的“悔作商人妇”,到陆游诗中的“宁嫁与商人”,张扬商人妇甘居市民(包括商贾)阶层、反叛封建权势的精神;从中唐刘禹锡、白居易等人的“贾雄则... 深受南宋时代商贾精神影响的陆游的诗文创作,增添了一些新变的因素:由唐代李白、白居易等人的“悔作商人妇”,到陆游诗中的“宁嫁与商人”,张扬商人妇甘居市民(包括商贾)阶层、反叛封建权势的精神;从中唐刘禹锡、白居易等人的“贾雄则农伤”,到陆游以羡慕之情看待商贾的逐利与享乐;从北宋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注重内政的弊端到陆游注重外敌的入侵,将重商忧商之意与抗金爱国之情交织在一起,诗风悲壮苍凉,骨气奇高,显示出新的社会价值与审美价值,与洪迈的《夷坚志》等小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贾精神 陆游 文学新变
下载PDF
《松游小唱》:与岷江历史文化的对话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宗福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31-137,共7页
近代四川著名羌族诗人董湘琴的《松游小唱》是一本纪行诗集。诗人从都江堰到松潘,足历岷江河谷的松茂茶马古道,岷江河谷的雄奇壮美的自然山水、悠久丰富的民族文化随时触发诗人的灵感,与诗人形成超时空的对话。岷江河谷的历史文化、藏... 近代四川著名羌族诗人董湘琴的《松游小唱》是一本纪行诗集。诗人从都江堰到松潘,足历岷江河谷的松茂茶马古道,岷江河谷的雄奇壮美的自然山水、悠久丰富的民族文化随时触发诗人的灵感,与诗人形成超时空的对话。岷江河谷的历史文化、藏羌民族文化在这一对话中得到鲜活的展示,《松游小唱》也因此而获得深刻的文化意义,并在新的现实语境的对话中不断生发与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湘琴 《松游小唱》 岷江河谷文化 文化意义
下载PDF
中文“旅游”一词产生及其对应概念的变迁 被引量:2
13
作者 史甜甜 保继刚 《旅游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1-91,共11页
本文以术语学符号和概念的关系为基础,通过对历史资料的解读,探究中文"旅游"一词的产生及对应概念变迁。研究发现:从时间维度看,"旅游"这一双音词最早出现在民国,其出现与民国时期旅行社业和相关出版物发展以及中... 本文以术语学符号和概念的关系为基础,通过对历史资料的解读,探究中文"旅游"一词的产生及对应概念变迁。研究发现:从时间维度看,"旅游"这一双音词最早出现在民国,其出现与民国时期旅行社业和相关出版物发展以及中国传统游历文化有关;从空间维度看,"旅游"不是舶来词,并非从tourism直接翻译而来。最初"旅游"一词对应单一概念,指"旅行游览"。随后,"旅游"一词对应概念出现多元变化:除"旅行游览(历)"这一概念外,又增加了"经济维度"和"整体性"的对应概念;"旅游"对应概念多元变化,很大程度上受到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及研究实践的影响。本文认为,应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使用与"旅游"同义的替代性单义术语,以减少其对应概念的含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文术语 旅游 产生 词语 概念变迁
下载PDF
想象与意象地理中的《松游小唱》——兼谈历史中的松茂古道的地理文化内涵及演变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起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80-86,共7页
《松游小唱》是晚清羌族诗人董湘琴创作的万言长诗,该诗在四川地方文学史乃至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都可谓沧海遗珠。《松游小唱》及其主人董湘琴的被发现,引发了世人的称道和学界的研究热情,5·12汶川大地震后出现了"董湘琴热"... 《松游小唱》是晚清羌族诗人董湘琴创作的万言长诗,该诗在四川地方文学史乃至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都可谓沧海遗珠。《松游小唱》及其主人董湘琴的被发现,引发了世人的称道和学界的研究热情,5·12汶川大地震后出现了"董湘琴热"、探访"松茂古道热"。这首长诗属于标准的地志文学,是诗人对晚清松茂古道的一次民间行吟考察。文章以想象与意象地理中的《松游小唱》与历史中的松茂古道的地理文化内涵及演变为考察对象,探讨文学与历史、文学与自然地理的关系,从岷江河谷地域文化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族文学 董湘琴 《松游小唱》 想象与意象地理
下载PDF
由扬情到崇理──“剪灯二种”之比较 被引量:1
15
作者 乔光辉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2期124-130,共7页
“剪灯二种”均为明初的文言小说集,既往的研究多侧重二者的相通之处。本文采用文学社会学及文本分析的方法,从瞿佑和李昌祺所处的不同时代背景及两位作者的遭遇入手,阐释“剪灯二种”的同中之异,即情与理的对峙。这突出地体现在“... “剪灯二种”均为明初的文言小说集,既往的研究多侧重二者的相通之处。本文采用文学社会学及文本分析的方法,从瞿佑和李昌祺所处的不同时代背景及两位作者的遭遇入手,阐释“剪灯二种”的同中之异,即情与理的对峙。这突出地体现在“剪灯二种”对同一题材的不同处理方式及艺术风格的差异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评论 文言 剪灯二种 文本分析 明朝
下载PDF
汉字“左”“右”的文化变迁 被引量:1
16
作者 毛元晶 《茂名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17-19,共3页
文字本身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物质载体。文章运用实例和史实,论述和分析了“左”“右”的文化历史变迁,从而揭示了“左”“右”的社会文化内涵及其与民族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的复杂关系。
关键词 汉字 文化变迁 社会文化内涵 民族观念 生活方式 价值取向
下载PDF
拯救逝去的歌谣——《有酒且长歌》与贵州民族酒歌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经华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0年第1期86-89,共4页
酒歌在民歌及民俗研究中是一个被长期忽视的课题。游来林教授《有酒且长歌——贵州民族酒与酒歌论略》将酒歌作为专题研究,揭示了深藏在它背后贵州少数民族悠远的原生态文化积淀以及多彩的诗意人生。酒歌所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礼仪观... 酒歌在民歌及民俗研究中是一个被长期忽视的课题。游来林教授《有酒且长歌——贵州民族酒与酒歌论略》将酒歌作为专题研究,揭示了深藏在它背后贵州少数民族悠远的原生态文化积淀以及多彩的诗意人生。酒歌所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礼仪观念,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整个贵州高原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及文化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歌 《有酒且长歌》 民歌 民俗
下载PDF
《郐风·隰有苌楚》诗旨接受汇辨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秀礼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61-63,共3页
《郐风.隰有苌楚》主旨,古今有多种阐释,本文从接受史的角度,对产生于历代的具有代表性的解读进行遴列,并力图从各具代表性解读的立论理据得失入手予以探讨,努力通过《郐风.隰有苌楚》一诗诗旨接受的解读来窥《诗经》作品接受的一斑。
关键词 隰有苌楚 诗旨 接受
下载PDF
高诱音注异读反映的语法形态规律探赜
19
作者 刘芹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6期29-35,共7页
高诱三书注异读音注反映了语词的语法形态,表现为异读区分致使非致使、自主非自主、及物不及物、动词施与指向、完成未完成、词性转化等功能。从高诱音注异读语法规律看,上古汉语中确实存在着形态音变现象。
关键词 上古汉语 形态音变 高诱 三书注 音注 异读
下载PDF
轻唇化音变两个“例外”的解释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彤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7-61,共5页
《切韵》"东三钟微虞废文元阳尤凡"十韵的唇音字发生了轻唇化音变,而其中东三和尤韵的唇音次浊字"梦目谋"等今读m声母,形成两个例外。从韵母的演变和文献的记载来看,这部分字很可能也曾经历了轻唇化音变,后来由于... 《切韵》"东三钟微虞废文元阳尤凡"十韵的唇音字发生了轻唇化音变,而其中东三和尤韵的唇音次浊字"梦目谋"等今读m声母,形成两个例外。从韵母的演变和文献的记载来看,这部分字很可能也曾经历了轻唇化音变,后来由于韵母的主要元音是圆唇的,使得声母由唇齿音变回到双唇音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唇化 东三 尤韵 回头音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