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dimentary facies and depositional model of shallow water delta dominated by fluvial for Chang 8 oil-bearing group of Yanchang Formation in southwestern Ordos Basin,China 被引量:11
1
作者 陈林 陆永潮 +5 位作者 吴吉元 邢凤存 刘璐 马义权 饶丹 彭丽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4749-4763,共15页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southwestern Ordos Basin's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internal architectural element association styles and depositional model was illustrated through core statistics,well logging data an...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southwestern Ordos Basin's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internal architectural element association styles and depositional model was illustrated through core statistics,well logging data and outcrop observations in Chang 8 oil-bearing group.This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shallow water delta sediments dominated by a fluvial system is the primary sedimentary system of the Chang 8 oil-bearing group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 in southwestern Ordos Basin.Four microfacies with fine grain sizes are identified: distributary channels,sheet sandstone,mouth bar and interdistributary fines.According to the sandbody's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nternal architecture,two types of sandbody architectural element associations are identified: amalgamated distributary channels and thin-layer lobate sandstone.In this sedimentary system,net-like distributary channels at the delta with a narrow ribbon shape compose the skeleton of the sandbody that extends further into the delta front and shades into contiguous lobate distribution sheet sandstone in the distal delta front.The mouth bar is largely absent in this system.By analyzing the palaeogeomorphology,the palaeostructure background,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sedimentary facies type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facies during the Chang 8 period,a distinctive depositional model of the Chang 8 shallow water fluvial-dominated delta was established,which primarily consists of straight multi-phase amalgamated distributary channels in the delta plain,net-like distributary channels frequently diverting and converging in the proximal delta front,sheet sandstones with dispersing contiguous lobate shapes in the distal delta front,and prodelta or shallow lake mudst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ary facies architectural element DEPOSITIONAL model shallow water delta chang 8 oil-bearing group ORDOS Basin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泥页岩系孔隙特征及其演化规律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向军 罗静兰 +5 位作者 罗晓容 王香增 姜呈馥 雷裕红 高潮 尹景涛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9-28,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泥页岩既是盆内优质烃源岩,又是有利的页岩气储层。页岩气储层孔隙特征和演化规律的研究,能够为分析页岩气储层储集性能、探讨页岩气赋存成藏过程和机理、预测页岩气"甜点区"提供指导。在总结国内外...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泥页岩既是盆内优质烃源岩,又是有利的页岩气储层。页岩气储层孔隙特征和演化规律的研究,能够为分析页岩气储层储集性能、探讨页岩气赋存成藏过程和机理、预测页岩气"甜点区"提供指导。在总结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高压压汞、气体吸附等分析测试方法,优化了前人对于页岩气储层孔隙的划分方案,将长7段泥页岩孔隙分为基质孔隙和裂缝孔隙两大类,进一步将基质孔隙分为粒间孔、粒内孔、晶间孔和有机质孔隙4个亚类;定性和定量地分析了研究区长7段泥页岩孔隙特征,孔隙形态复杂,以狭缝形和楔形为主,孔径分布范围宽泛(0.1~10 000nm),孔隙度为0.5%~6.6%,中孔(2~50nm)和宏孔(>50nm)是孔隙度的主要贡献者;提出泥页岩岩相类型、成岩作用、生烃作用和构造作用是影响泥页岩孔隙发育及演化的4个主控因素,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泥页岩孔隙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特征 孔隙演化 泥页岩 7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X地区延长组长7油层组致密油藏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藏期次 被引量:8
3
作者 张凤奇 钟红利 +3 位作者 张凤博 杨超 王乐 武蓬勃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22-727,734,共7页
利用包裹体显微测温、显微荧光、显微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结合埋藏史和热史模拟分析,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x地区延长组长7油层组成藏期次.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油层组主要发育两期油气包裹体,第l期油气包裹体沿石英颗粒次生加大内... 利用包裹体显微测温、显微荧光、显微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结合埋藏史和热史模拟分析,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x地区延长组长7油层组成藏期次.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油层组主要发育两期油气包裹体,第l期油气包裹体沿石英颗粒次生加大内侧分布,或沿未切及石英颗粒次生加大边的成岩微裂缝,或成群、成带分布于长石颗粒内等,同期石油包裹体成分中长链烷烃质量分数相对较高,成熟度较低,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为80~100℃;第2期油气包裹体沿切穿石英或长石颗粒的晚期微裂缝成线状或带状分布,同期石油包裹体成分中长链烷烃质量分数相对较低,成熟度较高,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为85~100℃.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延长组长7油层组存在2期成藏,分别为早白垩世中晚期的大规模石油成藏和晚白垩世晚期到古近纪早期的晚期构造抬升调整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 红外光谱 成藏期次 7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吴起、定边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长9储层特征研究 被引量:27
4
作者 于波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5期16-20,共5页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定边地区延长组长7—长9油层组的储层特征,利用薄片、粒度、压汞、物性等资料,对储层的岩石学、孔隙结构、物性等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吴起、定边地区上...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定边地区延长组长7—长9油层组的储层特征,利用薄片、粒度、压汞、物性等资料,对储层的岩石学、孔隙结构、物性等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吴起、定边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长9油层组的储层主要发育岩屑长石砂岩;孔隙以溶蚀粒间孔为主,孔隙度主要为8%~12%,渗透率主要为0.1~1mD。压实作用使储集层的原始孔隙空间损失;胶结作用不仅破坏了部分原生孔隙,而且使部分次生溶孔也遭到了破坏;溶解作用使储层物性得到了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7—长9油层组 延长组 吴起、定边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绥靖地区长7油层组沉积相特征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刘威 张春生 +1 位作者 方金 马雪娟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6年第1期37-40,147,共4页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绥靖地区15口取心井岩心、测井、沉积构造以及野外露头等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并采用沉积学原理和方法对绥靖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层组的沉积环境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长7油层组为三角洲...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绥靖地区15口取心井岩心、测井、沉积构造以及野外露头等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并采用沉积学原理和方法对绥靖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层组的沉积环境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长7油层组为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并进一步划分出了三种沉积微相:分流河道、天然堤和分流间洼地微相;分流河道和天然堤微相为储集层骨架砂体。同时对长7油层组各小层(长71、长72、长73)沉积微相的空间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油气聚集受有利沉积相带的控制,三角洲平原上的分流河道微相和天然堤微相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也是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绥靖地区 7油层组 三角洲平原 沉积相特征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长7浊积岩特征及成藏条件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时保宏 张艳 +1 位作者 张雷 杨亚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5-48,共4页
利用岩心、测井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长7浊积岩特征及成藏条件的分析结果表明,长7油层组沉积层理、沉积构造及砂岩粒度等反映晚三叠世延长组长7沉积时在深湖一半深湖相发育浊积岩。长7浊积岩的电性响应特征表现为自然伽马曲线具有明显... 利用岩心、测井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长7浊积岩特征及成藏条件的分析结果表明,长7油层组沉积层理、沉积构造及砂岩粒度等反映晚三叠世延长组长7沉积时在深湖一半深湖相发育浊积岩。长7浊积岩的电性响应特征表现为自然伽马曲线具有明显的齿化现象,在地震反射剖面上则表现为不稳定沉积、相带变化大等特点。浊积岩储集体的物性条件相对较差,孔隙度平均为8.5%,渗透率平均为0.12×10-3μm2,属超低孔、低渗储层,但由于其紧邻优质烃源岩,成藏条件优越,可大面积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积岩 烃源岩 储集条件 成藏组合 7油层组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合水—华池地区长7油层组相对高孔渗成因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黄囿霖 陈世加 +2 位作者 姚宜同 张潇文 王力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0-45,共6页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华池地区延长组长7油层组属于盆地半深湖—深湖沉积体系,除发育良好的烃源岩外,因西南方向河流的注入,该区有大面积湖泊浊积扇砂体分布,岩石类型以岩屑质长石杂砂岩和长石质岩屑杂砂岩为主,压实作用强,物性差,属于超...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华池地区延长组长7油层组属于盆地半深湖—深湖沉积体系,除发育良好的烃源岩外,因西南方向河流的注入,该区有大面积湖泊浊积扇砂体分布,岩石类型以岩屑质长石杂砂岩和长石质岩屑杂砂岩为主,压实作用强,物性差,属于超低孔超低渗致密砂岩,但致密背景下发育有利于油气富集的"相对高孔渗"砂岩储层。针对相对高孔渗问题,结合盆地地质背景,展开了沉积相、成岩作用及异常压力的研究。研究中采用了岩石薄片观察、恒速压汞和剩余压力分析等方法,认为相对高孔渗影响因素有:1)岩石组分、分选和沉积相带对储层的控制;2)成岩过程中石英次生加大、绿泥石包膜和烃类早期充注对原生孔隙的保护以及有机酸溶蚀次生孔隙的形成;3)生烃增压、差异压实、黏土矿物成岩和热力作用产生的异常高压对于储层的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高孔渗 沉积相 成岩作用 异常高压 7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绥靖油田长_7—长_(10)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鹏 张春生 +3 位作者 李婷 方金 郭云涛 王杰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5年第6期6-11,共6页
分析了绥靖油田长_7—长_(10)油层组成藏的烃源岩特征、储层条件、生储盖组合、成藏动力因素以及油气输导体系,得出长_7组烃源岩为研究区主要烃源岩,长_9组烃源岩为次要烃源岩;三角洲及湖泊形成的砂体为主要的储集层,物性良好,生储盖组... 分析了绥靖油田长_7—长_(10)油层组成藏的烃源岩特征、储层条件、生储盖组合、成藏动力因素以及油气输导体系,得出长_7组烃源岩为研究区主要烃源岩,长_9组烃源岩为次要烃源岩;三角洲及湖泊形成的砂体为主要的储集层,物性良好,生储盖组合以互层式为主,异常地层压力为油气运移和成藏的主要驱动力,而砂体的横向连片、纵向上的叠置以及裂缝的发育为油气运移提供了通道;最后归纳出"上生下储"和"下生上储"两种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条件 成藏模式 7-长10油层组 绥靖油田
下载PDF
ZD地区长7段泥页岩储层特征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杨桂林 任战利 +2 位作者 张圆圆 任文波 杨燕 《非常规油气》 2018年第4期27-33,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ZD地区的长7沉积期处于湖盆中心,为了了解研究区长7段页岩气成藏主控因素,本次通过现场取心、薄片鉴定、孔渗分析、扫描电镜观察以及含气性分析等方法对长7储层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发现石英和黏土矿物是泥页岩的主要组成... 鄂尔多斯盆地ZD地区的长7沉积期处于湖盆中心,为了了解研究区长7段页岩气成藏主控因素,本次通过现场取心、薄片鉴定、孔渗分析、扫描电镜观察以及含气性分析等方法对长7储层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发现石英和黏土矿物是泥页岩的主要组成矿物。石英平均含量为30.9%;伊利石、绿泥石和伊/蒙混层是黏土矿物的主要组成成分,平均含量为29.0%。脆性指数范围是0.5~0.8。泥页岩孔隙度分布范围是0.4%~7.0%,平均值为2.79%;渗透率值多低于0.01mD。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观测发现本区泥页岩主要发育中孔和宏孔,微孔基本不发育,主要类型是晶间孔和粒间孔,有机质孔发育差。Z1井泥岩样品中有大量裂缝存在,这对页岩气的运移和聚集产生了很大影响。通过对研究区长7段储层的系统研究有利于泥页岩含气情况的确定,从而为预测长7段页岩气有利勘探区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D地区 延长组长7 泥页岩储层特征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7段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昊 杨友运 +1 位作者 李元昊 陈朝兵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9-45,共7页
结合前人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深水重力流的大量实践和研究,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为研究区块,通过岩心观察、测井解释成果等资料对该研究区深水重力流沉积类型及特征分小层进行描述。将长7油层组三分,精细剖析了长7油层组各小层岩... 结合前人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深水重力流的大量实践和研究,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为研究区块,通过岩心观察、测井解释成果等资料对该研究区深水重力流沉积类型及特征分小层进行描述。将长7油层组三分,精细剖析了长7油层组各小层岩心资料,总结其重力流沉积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合水地区长7段重力流沉积类型以砂质碎屑流、似涌浪浊流、准稳态浊流和滑塌沉积为主,各小层略有差异;平面上以"朵体"的形式沿斜坡向研究区中心滑动。利用岩心资料分析了滑动岩体、滑塌沉积、砂质碎屑流沉积和浊流沉积的发育特征,得出了重力流沉积沿搬运方向以滑塌沉积-浊流沉积-砂质碎屑流沉积渐变的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沉积特征 分布规律 7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烃源岩评价 被引量:2
11
作者 冯昊楠 张楠 +3 位作者 陈颖 平曦 李昊隆 王龙玉 《当代化工》 CAS 2022年第4期985-988,共4页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的大陆中部,石油资源总量超过100亿t,是中国大型综合性能源替代基地。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烃源岩作为研究对象,结合钻井、录井及测井等测试手段,分析了长7烃源岩的沉积背景、分布规律以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而对...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的大陆中部,石油资源总量超过100亿t,是中国大型综合性能源替代基地。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烃源岩作为研究对象,结合钻井、录井及测井等测试手段,分析了长7烃源岩的沉积背景、分布规律以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而对其生烃潜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沉积期主要发育湖相,长73是湖盆发育的鼎盛时期,主要发育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相,黑色页岩相及灰色粉砂岩相;烃源岩主要分布在长73段,厚度相对较大,横向上连续性好,分布范围较大,最大厚度超过30 m;从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3个方面,通过对研究区长7烃源岩的综合评价,发现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和Ⅱ1。研究区长7烃源岩较低的成熟度说明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较低,生成油气少,保存的有机质多,即所含的有机质具有巨大的生烃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7烃源岩 生烃能力 能力评价
下载PDF
彬长区块长7油层组致密砂岩储层参数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陆骋 《石化技术》 CAS 2020年第6期154-155,共2页
鄂尔多斯盆地彬长区块长7油层组发育特低孔超低渗储层,泥质含量高,储层孔隙结构复杂,束缚水饱和度较高。通过岩心刻度测井资料,建立了多参数拟合法孔隙度计算模型,并对不同的成因砂体建立了不同的渗透率解释模型。在阿尔奇公式计算含水... 鄂尔多斯盆地彬长区块长7油层组发育特低孔超低渗储层,泥质含量高,储层孔隙结构复杂,束缚水饱和度较高。通过岩心刻度测井资料,建立了多参数拟合法孔隙度计算模型,并对不同的成因砂体建立了不同的渗透率解释模型。在阿尔奇公式计算含水饱和度的基础上,建立了束缚水饱和度计算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彬长区块 7油层组 储层参数计算 束缚水饱和度
下载PDF
块状致密砂岩的非均质性及对致密油勘探开发的启示 被引量:21
13
作者 尤源 刘建平 +3 位作者 冯胜斌 贺静 梁晓伟 牛小兵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68-174,共7页
应用CT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油层组块状致密砂岩样品进行扫描,发现外观均质的块状砂岩内部表现出明显的CT响应差异,并且由样品顶端至底端CT吸收值呈现出逐渐变低的递变趋势。据此对该砂岩样品不同部位取样,并进行铸体薄片分析。... 应用CT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油层组块状致密砂岩样品进行扫描,发现外观均质的块状砂岩内部表现出明显的CT响应差异,并且由样品顶端至底端CT吸收值呈现出逐渐变低的递变趋势。据此对该砂岩样品不同部位取样,并进行铸体薄片分析。结果显示,该致密砂岩样品具有微观非均质性,在整体致密、可见孔隙少,压实和胶结作用明显的背景下,不同部位孔隙特征有差异。最显著的差异是样品底端广泛发育微裂缝,以条状延伸和顺层展布为主,并多见有机质充填。分析认为长7块状砂岩重力流滑塌成因机制造成微裂缝广泛分布,差异溶蚀造成孔隙分布不均匀。这种块状致密砂岩内部的微观非均质性,尤其是广泛发育的微裂缝对致密油勘探及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说明了储层微"甜点"的存在,也指出了储层改造潜在的有利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致密油 7油层组 块状砂岩 CT技术 微裂缝
下载PDF
致密油储层微观非均质性及成因探讨
14
作者 尤源 牛小兵 +3 位作者 冯胜斌 贺静 梁晓伟 刘建平 《低渗透油气田》 2013年第3期12-16,71,共6页
应用CT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油层组块状致密砂岩样品进行扫描,发现外观均质的块状砂岩内部表现出明显的CT响应差异,并且由样品顶端至底端CT吸收值呈现出逐渐变低的递变趋势。据此对该砂岩样品不同部位取样,并进行铸体薄片分... 应用CT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油层组块状致密砂岩样品进行扫描,发现外观均质的块状砂岩内部表现出明显的CT响应差异,并且由样品顶端至底端CT吸收值呈现出逐渐变低的递变趋势。据此对该砂岩样品不同部位取样,并进行铸体薄片分析。结果显示,该致密砂岩样品具有微观非均质性,在整体致密、可见孔隙少,压实和胶结作用明显的背景下,不同部位孔隙特征有差异。最显著的差异是样品底端广泛发育微裂缝.以务状延伸和顺层展布为主,并多见有机质充填。分析认为长7块状砂岩重力流滑塌成因机制造成微裂缝广泛分布,差异溶蚀造成孔隙分布不均匀。这种块状致密砂岩内部的微观非均质性,尤其是广泛发育的微裂缝对致密油勘探及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说明了储层微“甜点”的存在.也指出了储层改造潜在的有利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致密油 7油层组 块状砂岩 CT技术 微裂缝
下载PDF
放松训练在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毛琼怡 朱渊 +1 位作者 江澜 李雯娟 《上海护理》 2016年第6期13-15,共3页
目的探讨放松训练在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急诊收治的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 目的探讨放松训练在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急诊收治的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放松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及住院患者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arthel Index Rating Scale,BI)在入院当日及训练后第7天进行效果评价,比较两组患者的睡眠变化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变化情况、血氧饱和度改善情况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和血氧饱和度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松训练可有效改善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患者的睡眠质量,对患者术后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起积极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支架术 急诊 放松训练 应用
下载PDF
玉米“昌7-2”遗传改良系及其组配杂交种的耐密性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孙贵星 任雪娇 +3 位作者 杨巍 慈佳宾 张野 杨伟光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1-147,165,共8页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密度为主区,品种为副区。在3.0,4.5,6.0,7.5,9.0,10.5万株/hm26个密度下,对昌7-2及其4个遗传改良系和郑单958及4个Reid×塘四平头模式杂交种进行耐密性分析。结果表明:昌7-2和4个遗传改良系中,昌7-53(NC7-53=8.99...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密度为主区,品种为副区。在3.0,4.5,6.0,7.5,9.0,10.5万株/hm26个密度下,对昌7-2及其4个遗传改良系和郑单958及4个Reid×塘四平头模式杂交种进行耐密性分析。结果表明:昌7-2和4个遗传改良系中,昌7-53(NC7-53=8.99)和昌7-2(NC7-2=7.82)的耐密性较好,昌7-40(NC7-40=6.45)及昌7-60(NC7-60=4.44)耐密性一般,昌7-83(NC7-83=2.50)的耐密性最差;郑单958及4个Reid×塘四平头强优势模式杂交种中,吉农玉5853(NJNY5853=9.79)和郑单958(NZD958=8.38)的耐密性较好,吉农玉5840(NJNY5840=6.21)耐密性一般,吉农玉5860(NJNY5860=5.55)和吉农玉5883(NJNY5883=5.05)的耐密性较差。昌7-53是改良较成功的自交系,并且由其组配的吉农玉5853具有耐密植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塘四平头 7-2 遗传改良 耐密性
原文传递
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政策背景下中选药临床换药率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刘丽娟 马洁 +2 位作者 张耀东 王保瀛 王立军 《今日药学》 CAS 2021年第3期219-222,230,共5页
目的拟通过对改革前后1年(2018年3月28日~2020年3月27日)国产仿制中选药与非中选原研药临床换药情况进行分析,以评估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在临床中的使用是否符合预期。方法针对在改革前后1年使用13种药品的患者进行国产仿制中选药与... 目的拟通过对改革前后1年(2018年3月28日~2020年3月27日)国产仿制中选药与非中选原研药临床换药情况进行分析,以评估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在临床中的使用是否符合预期。方法针对在改革前后1年使用13种药品的患者进行国产仿制中选药与非中选原研药换药情况,利用EXCEL对数据进行分类统计。结果改革1年前后,使用13种“4+7”中选药对应的通用品的患者大部分专一使用国产仿制中选药或非中选原研药,出现国产仿制中选药或非中选原研药交换使用的患者比例较小,为5.78%~20.78%。对换药人群进一步分析发现,绝大多数患者都为非中选原研换国产仿制中选,比例为75.00%~94.85%,且60.53%~85.96%患者会使用2次及以上中选药。“非中选原研换中选,再换非中选原研”的患者仅占中选与非中选原研交换人数的2.29%~18.31%,平均为11.85%。另外,中选换原研的患者比例仅占中选与非中选原研交换人数的0.00%~20.31%,平均为5.52%。结论临床医生或患者愿意尝试使用国产仿制中选药,且大多数在使用一次后,愿意继续使用国产仿制中选药,较少患者会再换回非中选原研药。以上均侧面证明经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其使用效果也受到临床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7 带量采购 换药率 一致性评价
原文传递
Prediction of natural fracture in shale oil reservoir based on R/S analysis and conventional logs
18
作者 Haoran XU Wei JU +5 位作者 Xiaobing NIU Shengbin FENG Yuan YOU Hui YANG Sijia LIU Wenbo LUAN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SCIE CSCD 2021年第3期705-718,共14页
Investigation into natural fractures is extremely important for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s.Previous studies have proven that abundant oil resources are present in the Upper Triassic... Investigation into natural fractures is extremely important for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s.Previous studies have proven that abundant oil resources are present in the Upper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Chang 7 oil-bearing layer of the Ordos Basin,which are accumulated in typical low-permeability shale reservoirs.Natural fractures are important storage spaces and flow pathways for shale oil.In this study,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fractures in the Chang 7 oil-bearing layer are first analyze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most fractures are shear fractures in the Heshui region,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angle,unfilled,and ENE-WSW-trending strike.Subsequently,natural fracture distributions in the Yanchang Formation Chang 7 oil-bearing layer of the study area are predicted based on the R/S analysis approach.Logs of AC,CAL,ILD,LL8,and DEN are selected and used for fracture prediction in this study,and the R(n)/S(n)curves of each log are calculated.The quadratic derivatives are calculated to identify the concave points in the R(n)/S(n)curve,indicating the location where natural fracture develops.Considering the difference in sensitivity of each log to natural fracture,gray prediction analysis is used to construct a new parameter,fracture prediction indicator K,to quantitatively predict fracture development.In addition,fracture development among different wells is compared.The results show that parameter K responds well to fracture development.Some minor errors may probably be caused by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reservoir,limitation of core range and fracture size,dip angle,filling minerals,e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 fracture prediction shale oil reservoir R/S analysis chang 7 oil-bearing layer Ordos Basi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