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research into the large-scaled spatial forms of cities based on urban design 被引量:11
1
作者 WANG JianGuo School of Architecture, Key laboratory of Urban and Architec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6, China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9期2486-2496,共11页
In the process of unprecedented urbaniz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a great many of Chinese cities have witnessed a rapid expansion of urban scale to different degrees. With the continuous compilation, amendment and e... In the process of unprecedented urbaniz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a great many of Chinese cities have witnessed a rapid expansion of urban scale to different degrees. With the continuous compilation, amendment and enforcement of urban planning, the functional structure, spatial environment, street patterns and textures and even the social aspect of cities have changed conspicuously, all of which have directly happened to the spatial forms of the dimension, or even the multi-dimension of a certain city. By describing and analyzing the structure, evolution and explicit tokens of the spatial forms of cities,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set up a model of factors that affect urban forms, as well as discuss the attributes, protection, adjustment and development-potential of urban land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forms. In addi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professional features for urban design to participate in the modeling and construction-management of desirable spatial forms of cities, the author has put forward technical measures for quantitatively appraising and analyzing the large-scaled spatial forms of cities, thus offering technical support to municipal governments 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s of planned constr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rge-scaled spatial formS of CITIES urban design DIGITAL technology
原文传递
Collective Forms and Collective Spaces: A Discussion of Urban Design Thinking and Practice Based on Research in Chinese Cities
2
作者 Sam Jacoby 《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CSCD 2019年第4期8-17,共10页
The paper examines how social projects,social spaces,and social realities define three contexts and shifts critical to understanding urban design in China,which are the transformations from collective forms to communi... The paper examines how social projects,social spaces,and social realities define three contexts and shifts critical to understanding urban design in China,which are the transformations from collective forms to community building,from government to governance,and from urban versus rural development to urban-rural integration.The argument presented is that a unique unification of administration,production,and reproduction spaces into one institution,produced collective forms in China,whose collective spaces and collective subjectivities contrast with Western-centric explanations of urban design and urban sociology that depend on abstract notions of the public,public space,community,and place making.Instead,collective forms and collective spaces are defined by concrete activities,interests,and benefits that provide social networks of support and care to clearly identifiable constituencies.The collective and the community in China are thus always legibly spatialized and develop in parallel to a socialized model of governance that derives from a“differential mode of association.”This creates a spatialized governmentality,an instrumentalization of spatial design by government that brings spatial and social problems of governance closely together.A brief discussion of the historical formations of these changing contexts is the basis to outlin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urban design approach that deals with spati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s,practices,and policies.The paper brings together research conducted in Chinese cities including Wuhan,Beijing,and Shangha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lective forms collective spaces people's commune danwei xiaoqu urban design spatialized governmentality
原文传递
小城镇街道空间特征研究——以佳县为例
3
作者 秦亚梅 《黑龙江科学》 2024年第1期162-164,共3页
小城镇是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街道空间特征对城镇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对佳县县城城镇进行走访调研、空间模拟,从交通体系路网布置、街道空间尺度、街道空间形态等方面探索小城镇街道空间特征、建设方法及改造路径。
关键词 城市设计 交通体系 空间尺度 空间形态
下载PDF
自然锚固--辽东湾文化区规划建筑景观一体化实践研究
4
作者 焦洋 张伶伶 王靖 《华中建筑》 2023年第8期58-61,共4页
要通过辽东湾文化区建筑与外部开放空间的设计过程,探讨集群设计情况下建筑与环境,整体与局部的交互关联方式。从设计时序过程和空间层级递进入手,提出宏观层面格局秩序下的整体介入方式、中观层面联系秩序下的群落锚固方式以及微观层... 要通过辽东湾文化区建筑与外部开放空间的设计过程,探讨集群设计情况下建筑与环境,整体与局部的交互关联方式。从设计时序过程和空间层级递进入手,提出宏观层面格局秩序下的整体介入方式、中观层面联系秩序下的群落锚固方式以及微观层面衔接秩序下的区域协同方式;把建筑集群与环境、聚落与场所、建筑单体与外部空间有机整合为共生的整体,为未来大尺度建筑集群与城市公共空间塑造提供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设计 文化核心区 公共空间 空间形态 区域关联
下载PDF
兰州市主城区路网形态对城市活力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卢北 曾俊伟 +3 位作者 钱勇生 魏谞婷 杨民安 李海军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33-1343,共11页
便捷发达的交通有利于提升城市活力,从而促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为深入挖掘城市活力变化机理,以兰州市主城区为例,基于路网形态和地理大数据,使用空间设计网络分析方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路网对城市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城市活... 便捷发达的交通有利于提升城市活力,从而促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为深入挖掘城市活力变化机理,以兰州市主城区为例,基于路网形态和地理大数据,使用空间设计网络分析方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路网对城市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城市活力随着路网向外逐渐降低,变化规律与路网接近度呈现高度一致性。(2)在提升兰州市主城区城市活力方面,穿行度作用较为微弱,但有利于发挥兰州市在兰西城市群中的联通作用。(3)街道和城区的衔接处和边缘接近度较高,黄河两岸城市活力值受地理限制存在较强的差异性。(4)路网形态布局合理的地区往往会吸引更多的商业和服务活动,具有更大的市场潜力和更多的经济机会。研究结果可以明确路网形态对城市活力的影响,为兰州市主城区提升城市活力提供参考,有助于促进城市活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网形态 城市活力 路网拓扑结构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空间设计网络分析 空间异质性
下载PDF
论城市空间结构及形态的发展模式优化——长沙城市空间演变剖析 被引量:29
6
作者 叶强 鲍家声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80-484,共5页
通过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的方法,剖析长沙的城市空间结构及形态的演变过程和机制,可以发现商业空间的发展与整个城市空间结构及形态变化之间的关系,为长沙提供城市空间拓展的优化和发展模式。
关键词 长沙市 城市空间结构 产业内部结构 空间分析 城市发展模式 城市规划 空间形态 商业空间
下载PDF
绿色视角下的生态城市设计理论溯源与策略研究 被引量:27
7
作者 臧鑫宇 王峤 陈天 《南方建筑》 2017年第2期14-20,共7页
鉴于世界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危机,从城市规划和建筑学领域解析了生态概念和绿色概念之间的关系,总结了生态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研究历程和发展趋势,初步构建了生态城市设计的技术体系,从生态环境要素和空间形态要素两方面提出生态城市设... 鉴于世界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危机,从城市规划和建筑学领域解析了生态概念和绿色概念之间的关系,总结了生态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研究历程和发展趋势,初步构建了生态城市设计的技术体系,从生态环境要素和空间形态要素两方面提出生态城市设计策略,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具有指导性的设计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城市设计 体系 策略 生态环境 空间形态
下载PDF
格网——城市区段空间形态设计的一种方法 被引量:8
8
作者 王正 韩冬青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9-72,共4页
讨论了城市区段空间形态设计的格网方法 ,从过程性和复合性两个方面提出了对城市空间形态的理解方式 ,对认识城市空间形态的两种不同视角及组织城市区段空间形态的两种不同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在相关国外城市设计案例分析的基础上 ,从... 讨论了城市区段空间形态设计的格网方法 ,从过程性和复合性两个方面提出了对城市空间形态的理解方式 ,对认识城市空间形态的两种不同视角及组织城市区段空间形态的两种不同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在相关国外城市设计案例分析的基础上 ,从格网的生成、调整和深化设计等方面探讨了运用格网模式组织城市区段空间的基本方法。最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网 空间形态 城市建设 城市空间 城市设计
下载PDF
小城镇总规阶段城镇空间形态优化探索——以安徽六安市诸佛庵镇为例 被引量:9
9
作者 汪坚强 于立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6-91,共6页
针对总体规划对城市(镇)空间形态调控乏力的问题,探讨总体规划编制中宜采用城市形态学、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相整合的城市(镇)空间形态研究方法,提出小城镇总体规划阶段城镇空间形态优化的构成与内容,并从城镇空间形态基础性研究和空间... 针对总体规划对城市(镇)空间形态调控乏力的问题,探讨总体规划编制中宜采用城市形态学、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相整合的城市(镇)空间形态研究方法,提出小城镇总体规划阶段城镇空间形态优化的构成与内容,并从城镇空间形态基础性研究和空间形态优化设计两方面具体分析了诸佛庵镇总体规划编制中城镇空间形态优化的初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城镇 总体规划 空间形态 城市形态学 城市设计
下载PDF
城市空间形态分区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 被引量:19
10
作者 杨俊宴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1-51,共11页
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降速-提质"转型对于空间形态的品质和特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空间形态分区以街坊三维形态作为基本控制单元,为城市总体层面的空间形态优化提供理性化支撑,促进城市空间形态的优化,在调控城市建设中发挥... 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降速-提质"转型对于空间形态的品质和特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空间形态分区以街坊三维形态作为基本控制单元,为城市总体层面的空间形态优化提供理性化支撑,促进城市空间形态的优化,在调控城市建设中发挥更重要更有效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理论实践的基础上,厘清了空间形态的逻辑体系,从空间内在机理入手,阐述其公益性、经济性和美学性的价值导向和城市空间表征,并剖析空间形态分区的控制要素,揭示了空间形态发展的内在机制,分析了空间形态分区的控制目标、工作内容和方法以及可能产生的作用,初步建构了空间形态分区的框架,进而提出了城市空间形态分区控制的方法体系,建立空间形态的结构骨架与外在意向的整体控制框架,从基于公益性的空间底线划定、基于经济性的基础模型和基于美学性的设计修正、基于操作性的控制管理等方面,探索城市空间形态分区的理论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形态 分区 城市设计 数字化平台
下载PDF
中国传统城市设计的意境结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树声 李慧敏 喜旭芳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76-880,共5页
文章分析了中国古代城市设计"道"、"舞"、"空白"的意境结构,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意境结构在古代城市中的空间表现形式,用中国古代的意境理论分析中国古代的城市设计方法,以期深化对中国古代城市设计理论的... 文章分析了中国古代城市设计"道"、"舞"、"空白"的意境结构,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意境结构在古代城市中的空间表现形式,用中国古代的意境理论分析中国古代的城市设计方法,以期深化对中国古代城市设计理论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设计 意境结构 空间表现
下载PDF
湿热地区气候适应性城市空间形态及其模式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徐小东 徐宁 《南方建筑》 2011年第1期80-83,共4页
在全球变暖,资源紧缺,国际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下,气候对城市能源消耗和环境舒适性的影响逐渐成为城市设计领域所关注的重要课题。气候是城市空间形态最为关键的决定因素之一,本文以湿热地区城市设计为例,通过传统经验总结与计... 在全球变暖,资源紧缺,国际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下,气候对城市能源消耗和环境舒适性的影响逐渐成为城市设计领域所关注的重要课题。气候是城市空间形态最为关键的决定因素之一,本文以湿热地区城市设计为例,通过传统经验总结与计算机模拟相结合探索一种与气候相适应的节能舒适型的城市空间形态与模式,并以此引导城市设计自觉遵循与表达气候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热气候 节能舒适 气候适应性 城市设计 城市空间形态
下载PDF
基于街谷尾气污染应对的空间策略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纪武 穆吟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4-60,共7页
结合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中的FLUENT软件的应用,讨论促进城市街道峡谷汽车尾气污染物扩散的空间优化对策。以杭州市庆春路为实证,模拟并分析街谷中汽车尾气污染物分布特征与街谷空间形态的相关性,并进行空间优化设计试验。结果显示:以... 结合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中的FLUENT软件的应用,讨论促进城市街道峡谷汽车尾气污染物扩散的空间优化对策。以杭州市庆春路为实证,模拟并分析街谷中汽车尾气污染物分布特征与街谷空间形态的相关性,并进行空间优化设计试验。结果显示:以CFD数字模拟为基础的空间规划与设计策略可以积极的促进街谷内汽车尾气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在公共安全与环境卫生问题日益显著的背景下,相关方法对城市规划设计的技术方法构成了积极的补充,并具有显著的实际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道峡谷 汽车尾气 空间形态 城市规划与设计
下载PDF
福州市贵安温泉旅游东雁片区城市设计实施评价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煜辉 徐曼姝 孙国春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6-41,共6页
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不确定性要求城市设计从静态蓝图变为动态的运行过程管控,而城市设计实施评价正是这一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研究结合福州市贵安温泉旅游东雁片区城市设计案例,借鉴城市设计实施评价的已有研究成果,从土地利用、交... 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不确定性要求城市设计从静态蓝图变为动态的运行过程管控,而城市设计实施评价正是这一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研究结合福州市贵安温泉旅游东雁片区城市设计案例,借鉴城市设计实施评价的已有研究成果,从土地利用、交通流线、开放空间体系、建筑形态及组合四个方面,评价空间形态控制的实施效果,探讨城市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引导作用,并着重从控制层次、设计内容、实施阶段划分及与规划管理契合程度四个方面,剖析空间形态设计蓝图与实施效果存在差距的客观原因,以期为未来的城市设计工作提供相应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设计 实施评价 空间形态控制 评价四要素
下载PDF
城市公共空间格局基本原理探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徐宁 《风景园林》 2016年第3期115-123,共9页
城市公共空间是与城市交通系统同等重要的城市基础性组织及全局性控制要素。城市公共空间格局研究主要关注公共空间的配置及其机理,对把握城市物质空间形态构成及其演进规律是一项重要的基础研究。在长期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理论前沿的基础... 城市公共空间是与城市交通系统同等重要的城市基础性组织及全局性控制要素。城市公共空间格局研究主要关注公共空间的配置及其机理,对把握城市物质空间形态构成及其演进规律是一项重要的基础研究。在长期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理论前沿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田野调查、环境行为实证研究和形态学量化分析,探析了国内外较为成功的城市公共空间格局所遵循的普遍规律性原则,即结构适配、场所固结、层级连续和界面约束原理:好的城市公共空间格局总是与城市结构相适配;有若干独特地点从整个连续系统中凸显出来;形成层级连续系统;并具有明确的限定约束界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开放空间 城市形态 公共生活 城市设计 空间格局
下载PDF
削切法:一种街坊空间的城市设计方法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俊宴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3-69,92,共8页
空间问题是城乡规划学科的核心问题之一。近年来,在规划实践快速增加和学科外延快速拓展的同时,对空间本体的研究,尤其是对空间设计方法的研究进展相对缓慢。本文基于国际典型城市街坊的空间形态比较研究,从空间的特征属性入手,阐述影... 空间问题是城乡规划学科的核心问题之一。近年来,在规划实践快速增加和学科外延快速拓展的同时,对空间本体的研究,尤其是对空间设计方法的研究进展相对缓慢。本文基于国际典型城市街坊的空间形态比较研究,从空间的特征属性入手,阐述影响城市街坊空间形态的内在机制,依托自上而下的空间逻辑提出空间削切设计法,兼顾了土地经济性和空间功能美学需求,进而建构城市街坊空间设计的具体步骤:守边、退角、掏中、划场、定高、分裙,将其推进到可操作的层面。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案例详细解析空间削切法在城市设计中的理性特征和应变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设计 空间削切法 空间形态 城市形态
下载PDF
基于“自下而上”城市设计途径的聚落空间形态研究--以广东高要黎槎村和蚬岗村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林岩 王建国 《建筑师》 2016年第3期94-100,共7页
研究传统"自下而上"的城乡发展方式,是反思当今"自上而下"为主的规划建设方式的一种途径。本文以黎槎村和蚬岗村为例,运用实地调研、图解分析和理论概括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聚落空间中道路、公共空间、建筑的特点。... 研究传统"自下而上"的城乡发展方式,是反思当今"自上而下"为主的规划建设方式的一种途径。本文以黎槎村和蚬岗村为例,运用实地调研、图解分析和理论概括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聚落空间中道路、公共空间、建筑的特点。"自下而上"的聚落空间形态特征有:充分反映自然地形特点,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影响并校正聚落空间,其空间形式丰富的同时建筑整体风貌相对统一等。本文成果可为保存"自下而上"的城乡形态和反思现有的城市设计途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下而上 城市设计途径 中国 聚落空间形态
下载PDF
关于大连港码头滨水地区未来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晖 梁江 《城市建筑》 2009年第5期101-103,共3页
本文通过介绍大连港地区更新改造的相关规划设计研究过程与成果,分析与其最终修订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根本差别,并结合我国规划设计实践的现状,提出相关方面的思考。
关键词 大连港 空间设计 城市形态 中心区 商业建筑
下载PDF
辽东湾新区城市空间形态控制方法探索
19
作者 陈石 焦洋 黄木梓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56-60,共5页
城市设计是控制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手段,辽东湾新区从战略规划与总体规划阶段开始,即开展了空间形态控制方法的探索。文章构建了覆盖总体城市设计与重点地区城市设计的全过程、系统化的空间形态控制体系,从新地域主义视角出发,提取辽东... 城市设计是控制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手段,辽东湾新区从战略规划与总体规划阶段开始,即开展了空间形态控制方法的探索。文章构建了覆盖总体城市设计与重点地区城市设计的全过程、系统化的空间形态控制体系,从新地域主义视角出发,提取辽东湾新区地域特征基因,针对总体空间格局、空间单元肌理与关键节点空间的地域化空间形态提出对应的控制要点,为空间形态定量控制研究积累了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形态控制 新地域主义 辽东湾新区 城市设计
下载PDF
城市空间肌理的时空演进规律与特征分析
20
作者 陈石 袁敬诚 张伶伶 《华中建筑》 2021年第4期28-32,共5页
该文以区域建筑观解读城市空间肌理的角色与价值,系统梳理了东西方城市空间肌理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归纳了空间肌理时空演进过程中的规律与特征。从空间形态角度解析了空间肌理多维生长的进化过程,总结了外部因素影响下空间肌理应激... 该文以区域建筑观解读城市空间肌理的角色与价值,系统梳理了东西方城市空间肌理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归纳了空间肌理时空演进过程中的规律与特征。从空间形态角度解析了空间肌理多维生长的进化过程,总结了外部因素影响下空间肌理应激适应的变化规律,对比了多元主体引导下的空间肌理主动控制的组织机制。从城市时空背景的异同中探索了空间肌理形态构成与演变的内在联系,为“后城镇化时代”城市空间肌理优化提质、保护更新与特征塑造提供借鉴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肌理 时空演进 空间形态 区域建筑 城市设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