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3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右文库》文献编《易》类著作提要七则
1
作者 王利民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47-54,共8页
介绍著作人的生平仕履情况,各书之卷次结构、各卷内容、学术源流以及版本流传情况等,并交代《江右文库》本次影印各书所依据的版本。
关键词 江右文库 宋代 周易 易学
下载PDF
Changes in the Nature of Indenture and TheirSignificance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2
作者 李天石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95年第2期134-142,223,共10页
关键词 changes in the Nature of Indenture and theirSignificance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原文传递
郑国涉水诗歌与《周易》“水”隐喻的艺术呈现
3
作者 彭亚敏 杨秀礼 《衡水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19-123,共5页
郑国诗歌有较多关于涉水意象的作品,其中《郑风·扬之水》《褰裳》以渡水未成隐喻情爱受阻,《郑风·溱洧》《出其东门》则以渡水成功隐喻情爱顺利,这与《周易》经卦中《坎》为“坎险”之水,并以是否“涉川”成功来喻示事情进展... 郑国诗歌有较多关于涉水意象的作品,其中《郑风·扬之水》《褰裳》以渡水未成隐喻情爱受阻,《郑风·溱洧》《出其东门》则以渡水成功隐喻情爱顺利,这与《周易》经卦中《坎》为“坎险”之水,并以是否“涉川”成功来喻示事情进展的顺逆有互文关系。《郑风·野有蔓草》“零露”对“邂逅相遇”的倾心美好,《风雨》“云雨”对“既见君子”的欢欣愉悦,这些抒叙与《周易》经卦中《兑》为“兑以说之”之水,并以多种形态的水来表现静谧兑悦有互文关系。郑国涉水诗歌整体提喻了《周易》与《诗经》叙述类型的互文同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郑风》 《周易》 水意象
下载PDF
论新中国成立前后《红旗歌》的版本变迁和文本演化
4
作者 陈宁 刘文辉 《长治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72-79,共8页
鲁煤执笔的《红旗歌》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部重要的工业题材的话剧,它与《白毛女》曾并称为解放区戏剧运动史上的“一红一白”。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两年间,《红旗歌》逐渐演遍全国,掀起了热烈的反响,其演出大获成功的背后隐藏着一条作者对... 鲁煤执笔的《红旗歌》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部重要的工业题材的话剧,它与《白毛女》曾并称为解放区戏剧运动史上的“一红一白”。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两年间,《红旗歌》逐渐演遍全国,掀起了热烈的反响,其演出大获成功的背后隐藏着一条作者对剧本反复打磨试验的历程。《红旗歌》的版本流变是不同历史境遇的映射,展现出特定时代的戏剧形态与特征。文章通过梳理考察《红旗歌》的版本变迁和文本演化过程,探析其背后所隐藏的深层历史动因,能够为理解新中国成立前后话剧的发展演变现象提供一定的实证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旗歌》 鲁煤 版本变迁 文本演化
下载PDF
基于AR模型的多步自校正预报器及其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劲松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5期562-564,共3页
提出了基于AR模型的多步自校正预报器;简述了AR模型与ARMA模型的关系,避免了白噪声序列项麻烦,使得建模和参数估计的计算量大为减少;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 自校正预报器 aR模型 时变参数 参数估计 工业产值
下载PDF
林昌松辨治白塞病经验
6
作者 刘连杰 郑雪霞 +1 位作者 吴琪 林昌松(指导)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1329-1334,共6页
白塞病可归属于中医“狐惑病”范畴。林昌松教授认为,白塞病乃本虚标实之证,肝郁脾虚为白塞病的根本病机,外感邪气为其发病诱因,湿热内蕴为其证候表现。林昌松教授采用《金匮要略》所载的甘草泻心汤,重用甘草,自拟“白塞方”“口炎方”... 白塞病可归属于中医“狐惑病”范畴。林昌松教授认为,白塞病乃本虚标实之证,肝郁脾虚为白塞病的根本病机,外感邪气为其发病诱因,湿热内蕴为其证候表现。林昌松教授采用《金匮要略》所载的甘草泻心汤,重用甘草,自拟“白塞方”“口炎方”治疗白塞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林昌松教授基于中医经典的原文记载及临床用药经验,提出甘草之用量宜大,常用30~40 g。针对脾胃虚弱证明显的白塞病患者,治以“白塞方”(由炙甘草、党参、鹿衔草、法半夏、干姜、黄芩、黄连等组成)加减,宜用炙甘草;针对湿热炽盛的白塞病患者,拟“口炎方”(组成药物为生甘草、黄芩、黄连、法半夏、干姜、大枣、太子参、薄树芝、淡竹叶、车前子等)治疗,宜用生甘草。同时强调患者平素“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对防止白塞病复发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塞病 狐惑病 甘草泻心汤 白塞方 口炎方 甘草 林昌松
下载PDF
歌诗、声调和真诗:明代复古派对诗乐一体传统的复归与转化
7
作者 袁宪泼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2-201,共10页
在明代复古派的诗学体系中,诗与乐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复古派一直在试图复归诗乐一体的古老文艺传统,以琴和诗,击节高歌,仿拟琴操,延续歌诗的演唱技巧和诗歌体制。而对于近体诗,他们以唐调为标杆,探究格律的声韵吟咏之美。真... 在明代复古派的诗学体系中,诗与乐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复古派一直在试图复归诗乐一体的古老文艺传统,以琴和诗,击节高歌,仿拟琴操,延续歌诗的演唱技巧和诗歌体制。而对于近体诗,他们以唐调为标杆,探究格律的声韵吟咏之美。真诗在民间,则是他们对古诗乐传统的现实调整,一方面强调真情,一方面利用新声,在情与乐的和谐中,实现诗乐一体的现实回归。由此,歌诗、声调和真诗成为明代复古派诗学音乐性追求的三条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诗 唐调 声调 真诗
下载PDF
丝路传播:中原音乐的西流与东归——以敦煌曲子辞等为例
8
作者 林素坊 《艺术传播研究》 CSSCI 2024年第6期103-113,共11页
华夏本土音乐在丝绸之路上曾有一个先西向传至河西,而后又东渐回流的过程。以敦煌曲子辞等事象为例,可以分析华夏本土音乐“西流”并在西域受到当地文化影响后再逐渐“东归”至中原的历史,从而揭示西域音乐能为中原接受的深层文化心理... 华夏本土音乐在丝绸之路上曾有一个先西向传至河西,而后又东渐回流的过程。以敦煌曲子辞等事象为例,可以分析华夏本土音乐“西流”并在西域受到当地文化影响后再逐渐“东归”至中原的历史,从而揭示西域音乐能为中原接受的深层文化心理基础。采用比较研究法和图史互证法,通过重点分析曲调、曲律和乐器三方面的变迁与互鉴可以推断,中原音乐的西流与东归存在一定的因果联系,即中原音乐的西流使西域音乐带上了中原的特点,又让西域音乐在东传的过程中能迅速适应中原文化土壤。西域音乐的东传,本质上是在“中原化”中实现了一种回归,由此亦可看出音乐文化交流中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音乐 敦煌曲子辞 曲调传播 曲律传播 乐器传播
下载PDF
北宋时期气候变化与异常气象对社会的影响
9
作者 关勇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16-124,共9页
北宋时期,错综复杂的气候变化与变幻莫测的异常气象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在政治军事方面,皇帝的言谈举止、朝廷的救灾措施乃至战争及军队优恤政策均会受到气候气象条件的掣肘;在经济方面,由气候恶化与异常气... 北宋时期,错综复杂的气候变化与变幻莫测的异常气象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在政治军事方面,皇帝的言谈举止、朝廷的救灾措施乃至战争及军队优恤政策均会受到气候气象条件的掣肘;在经济方面,由气候恶化与异常气象所带来的粮食安全问题是动摇社会稳定性的重要因素,12世纪初期日趋转寒的气候条件进一步助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在文化方面,气候气象条件深刻影响着官方性仪典及文娱活动的举办,同时也为北宋时期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感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时期 气候变化 灾异 社会
下载PDF
《诗》《易》风雨兴象研究
10
作者 叶宁宁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42-51,共10页
《诗》和《易》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两部典籍,《诗》之兴和《易》之象是拥有相同功能的艺术表征系统。风雨是人类最早感知到的自然现象,经常被运用到《诗》《易》的兴象手法中。《诗》《易》风雨兴象的文化寓意互相印证补充,并且呈现... 《诗》和《易》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两部典籍,《诗》之兴和《易》之象是拥有相同功能的艺术表征系统。风雨是人类最早感知到的自然现象,经常被运用到《诗》《易》的兴象手法中。《诗》《易》风雨兴象的文化寓意互相印证补充,并且呈现出兴象表征艺术在文学领域和哲学领域的不同特质。《诗》兴与《易》象互相引证,风雨兴象性隐喻的初始意义被不断延伸发展,衍生出性命思想和政教文化,展现了先民上下求索的开拓精神与天人合一的原始思维,孕育出风雨意象复杂多变的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 《易》 兴象
下载PDF
宋代育诞礼俗流变考论
11
作者 林雨洁 周乾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94-100,共7页
宋代育诞礼俗自祈子习俗始,至婴儿周晬为止,囊括了祈子、孕期、庆贺三个时期,类型多样,意蕴吉祥。宋代育诞礼俗大体承袭前代而来,同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扬弃并为其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两宋时期育诞礼俗之变的显著特点表现为:适用对... 宋代育诞礼俗自祈子习俗始,至婴儿周晬为止,囊括了祈子、孕期、庆贺三个时期,类型多样,意蕴吉祥。宋代育诞礼俗大体承袭前代而来,同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扬弃并为其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两宋时期育诞礼俗之变的显著特点表现为:适用对象不再仅仅囿于上层贵族,百姓之家始用此礼;各地育诞风俗趋向统一;科学性更是渐趋增强。究其变迁之因,应与北宋社会经济及思想文化的蓬勃发展密切相关。由于政治重心南移因素的影响,大量人口向南迁徙,致使宋代育诞习俗在承袭前代的基础上,出现了显著的变迁,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育诞礼俗 流变
下载PDF
文化发展视野下主旋律歌曲的流行化转变趋势
12
作者 肖晗 刘罡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87-89,170,共4页
主旋律歌曲在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与弘扬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是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旋律歌曲作为连接国家与社会民众的纽带,要与国家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方向相一致,要考虑与社会大众审美取向、审美能力等的同步性,有效... 主旋律歌曲在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与弘扬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是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旋律歌曲作为连接国家与社会民众的纽带,要与国家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方向相一致,要考虑与社会大众审美取向、审美能力等的同步性,有效地确保自身社会宣传功能的实现。在民族文化发展背景下,随着社会民众审美取向的转变及审美能力的提高,我国主旋律歌曲也在悄然发生着流行化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旋律歌曲 流行化转变 艺术文化
下载PDF
唐宋时期花馍艺术探赜
13
作者 陈春莉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2-32,共11页
唐宋时期,花馍艺术进入历史发展的繁荣昌盛阶段,但因唐宋两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制度、政治格局、时代风尚、审美趣味等方面的不同,花馍的造型种类、艺术特征、民俗价值和精神内涵等方面各具鲜明的时代特色。由唐到宋... 唐宋时期,花馍艺术进入历史发展的繁荣昌盛阶段,但因唐宋两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制度、政治格局、时代风尚、审美趣味等方面的不同,花馍的造型种类、艺术特征、民俗价值和精神内涵等方面各具鲜明的时代特色。由唐到宋的花馍风格的嬗变集中呈现在:由贵族化转向平民化,由重形式的精美转向重内涵的深厚,由色彩之美转向种类之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花馍艺术 风格嬗变
下载PDF
论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对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的继承与发展
14
作者 刘玲 《宜春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83-88,共6页
作为首部广泛流传的八大家选本,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自刊刻以来,对文人学者在唐宋文接受及唐宋文选本编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清初储欣就是其中之一。储欣编选《唐宋八大家类选》,在选篇、体例、思想上继承茅坤《文钞》。但因受... 作为首部广泛流传的八大家选本,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自刊刻以来,对文人学者在唐宋文接受及唐宋文选本编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清初储欣就是其中之一。储欣编选《唐宋八大家类选》,在选篇、体例、思想上继承茅坤《文钞》。但因受明末清初意识形态、文体流变等因素的影响,承中又有变化,体现了文学观念、学术思想流变对古文选本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八大家文钞》 《唐宋八大家类选》 文体流变 接受与变革
下载PDF
论空间视域下“长安道”书写
15
作者 杜宇翔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68-73,共6页
“长安道”原指通向长安城的驿路,它在文学作品中被逐渐演化为一种文学景观。从空间视域角度分析,宋代以前文学中的“长安道”书写多出现于宫廷、军事等文学空间。宋词中的“长安道”景观参与行旅、追忆、战争等文学空间的构建。宋词中... “长安道”原指通向长安城的驿路,它在文学作品中被逐渐演化为一种文学景观。从空间视域角度分析,宋代以前文学中的“长安道”书写多出现于宫廷、军事等文学空间。宋词中的“长安道”景观参与行旅、追忆、战争等文学空间的构建。宋词中的“长安道”书写体现独特的“家园情结”,这一情结既对故乡有思念与遗忘,也对故国有怀恋与无奈。研究“长安道”书写有助于呈现其文学史和文化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安道 宋词 文学空间 家园情结
下载PDF
论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对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的继承与发展
16
作者 刘玲 《宜春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6-70,共5页
作为首部广泛流传的八大家选本,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自刊刻以来,对文人学者在唐宋文接受及唐宋文选本编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清初储欣就是其中之一。储欣编选《唐宋八大家类选》,在选篇、体例、思想上继承茅坤《文钞》。但因受... 作为首部广泛流传的八大家选本,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自刊刻以来,对文人学者在唐宋文接受及唐宋文选本编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清初储欣就是其中之一。储欣编选《唐宋八大家类选》,在选篇、体例、思想上继承茅坤《文钞》。但因受明末清初意识形态、文体流变等因素的影响,承中又有变化,体现了文学观念、学术思想流变对古文选本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八大家文钞》 《唐宋八大家类选》 文体流变 接受与变革
下载PDF
《诗经·泉水》时空辨正与情礼转变
17
作者 刘威风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85-188,共4页
《泉水》中宿饯的时空位置在宋代得以确定,但诸姑伯姊的时空位置直到现在仍然存在争议。通过对《诗经》学史的梳理,伯姊可能在卫国、过去卫国、他国。根据《左传》对贵族婚姻的记载,伯姊在卫国或过去卫国的可能性要小于在他国的可能性... 《泉水》中宿饯的时空位置在宋代得以确定,但诸姑伯姊的时空位置直到现在仍然存在争议。通过对《诗经》学史的梳理,伯姊可能在卫国、过去卫国、他国。根据《左传》对贵族婚姻的记载,伯姊在卫国或过去卫国的可能性要小于在他国的可能性。这样,《泉水》的空间维度可拓展为卫国、所嫁国、他国;时间维度拓展为过去、未来、现在,以三重时空表现强烈的思归。但由于礼的阻隔,第四章变为强烈的思念,完成了由思归到思念的情感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学史 出宿饮饯 诸姑伯姊 时空辨正 情礼转变
下载PDF
歌诗《渭城曲》传唱与经典化的文化认同
18
作者 秦雅洁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4-28,共5页
《渭城曲》在中国诗歌配乐演唱的历史中独树一帜。此骊歌经历代变化,其内容几乎恒久不变,创作伊始的中和情感也令后人体悟。歌诗因演唱方式“三叠”产生欲发未发的别情,与儒家对文艺作品以理性节制情感的要求相契合。在中国传统中庸思... 《渭城曲》在中国诗歌配乐演唱的历史中独树一帜。此骊歌经历代变化,其内容几乎恒久不变,创作伊始的中和情感也令后人体悟。歌诗因演唱方式“三叠”产生欲发未发的别情,与儒家对文艺作品以理性节制情感的要求相契合。在中国传统中庸思想的影响下,此歌诗与送别行为的广泛受众产生文化共鸣,并通过逐代传唱,完成了经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城曲》 歌诗 传唱 中庸 经典化 文化认同
下载PDF
藏族传统歌舞艺术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审美变迁及文化意义
19
作者 尼玛普尺 《西藏艺术研究》 2024年第2期48-54,共7页
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藏族传统歌舞作为独特的文化载体,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受到全球视野关注。本研究旨在探究藏族传统歌舞在跨文化交流中经历的审美变迁及其文化意义。通过对藏族传统歌舞进行系统性的历史溯源和审美分析... 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藏族传统歌舞作为独特的文化载体,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受到全球视野关注。本研究旨在探究藏族传统歌舞在跨文化交流中经历的审美变迁及其文化意义。通过对藏族传统歌舞进行系统性的历史溯源和审美分析,结合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本研究筛选了100余首藏族传统民歌与50余场藏族歌舞表演视频作为样本,采用表演学、文化传播、符号学、美学等多重研究视角,对传统歌舞艺术在国内外文化交流中的传播路径、接受差异、创新实践及其背后的文化变迁动因进行了细致剖析。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藏族歌舞艺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式展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轨迹,传统的动作语言、音乐节奏、队形排列在融合现代元素的过程中呈现出新的审美特点,其文化意义也在多维的交流中被重新解读与赋予,这一审美变迁不仅丰富了世界歌舞艺术的表达形式,也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藏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路径。同时,本课题研究以数字化建模方法为辅助,构建了一套藏族歌舞传播效果的定量评估体系,跟踪分析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及其文化适应机制。据此,本研究为藏族文化传承与国内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方案,有助于促进藏族文化的多元共生以及文化自信的进一步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传统歌舞 跨文化交流 审美变迁 文化意义 门户媒体
下载PDF
巴尔虎长调民歌《巴彦巴尔虎下夜人》音乐特征研究
20
作者 英桃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62-65,78,共5页
巴尔虎长调民歌历史悠久,富有浓郁的地域游牧文化特征,是呼伦贝尔素材长调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长调民歌《巴彦巴尔虎下夜人》是巴尔虎传统长调民歌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这首长调民歌深受牧民的喜爱,并广泛流传于内蒙古各地。本论文主要... 巴尔虎长调民歌历史悠久,富有浓郁的地域游牧文化特征,是呼伦贝尔素材长调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长调民歌《巴彦巴尔虎下夜人》是巴尔虎传统长调民歌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这首长调民歌深受牧民的喜爱,并广泛流传于内蒙古各地。本论文主要描述了长调民歌《巴彦巴尔虎下夜人》的历史来源、传承现状、歌词特点和曲式结构,并针对传承与保护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尔虎 长调民歌 《巴彦巴尔虎下夜人》 音乐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