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三角洲南部地区晚更新世年代地层和海水进退 被引量:50
1
作者 王张华 丘金波 +2 位作者 冉莉华 严学新 李晓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8,共8页
根据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 4个钻孔详细的测年和微体古生物分析结果 ,对该区约 110kaBP来的地层进行了年代学划分 ,并且重建了晚更新世海侵海退过程。研究发现 ,形成于 12 0~ 110kaBP的蓝灰色硬土是本区晚更新世底界的标志 ,而晚更新世... 根据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 4个钻孔详细的测年和微体古生物分析结果 ,对该区约 110kaBP来的地层进行了年代学划分 ,并且重建了晚更新世海侵海退过程。研究发现 ,形成于 12 0~ 110kaBP的蓝灰色硬土是本区晚更新世底界的标志 ,而晚更新世顶界的标志是形成于 17~ 10kaBP的暗绿色或棕黄色硬土。晚更新世早期 110~ 6 0kaBP间 ,本区主要发育河流相的含砾砂 ,但其中 10 0~ 80kaBP间发生一次较弱海侵 ,以溺谷相沉积为主。晚更新世中期 6 0~ 2 2kaBP ,沉积物经历粗 -细 -粗 3个阶段 ,分别是 6 0~ 4 0、4 0~ 34和 34~ 2 2kaBP。其中第 2阶段在西部地区出现硬土层 ,而中东部地区 6 0~ 2 2kaBP期间海侵层连续 ,且在 4 3~ 4 0和 34~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 海侵 年代地层 测年 晚第四纪 年代学 海水 微体古生物 BP 发育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古土壤发育与晚更新世末海平面变化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38
2
作者 邓兵 李从先 +1 位作者 张经 吴国瑄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22-230,共9页
文章运用沉积学、元素地球化学和稳定碳同位素等方法 ,研究长江三角洲古土壤记录的古环境和古气候特征。古土壤与下伏漫滩沉积在粒度组成和化学风化程度等方面有继承性和延续性。不同剖面母质粒度组成受局部地形起伏控制 ,具有泛滥平原... 文章运用沉积学、元素地球化学和稳定碳同位素等方法 ,研究长江三角洲古土壤记录的古环境和古气候特征。古土壤与下伏漫滩沉积在粒度组成和化学风化程度等方面有继承性和延续性。不同剖面母质粒度组成受局部地形起伏控制 ,具有泛滥平原沉积特征。结合沉积学特征及古生物研究分析表明 ,古土壤成土母质应为洪泛平原沉积物。有机稳定碳同位素分析显示 ,古土壤形成过程中气候有逐渐变干的趋势。各剖面粒度向上变细可能反映母质沉积时泛滥平原淹没能力降低、河流水位不断下降。古土壤底部化学风化程度最低 ,反映早期以母质堆积为主间或有成土作用 ;向上化学风化程度增强 ,指示暴露成土作用加强 ,而沉积作用减弱 ;顶部风化程度又逐渐减弱 ,可能是降雨量持续减少以及气候的变干变冷造成的。古土壤母质堆积过程中河流水位下降及化学风化程度的变化 ,是晚更新世末海平面降低过程中古河谷下切、气候变干变冷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古土壤 沉积学 元素地球化学 稳定碳同位素 古环境 古气候
下载PDF
晚更新世南黄海西部陆架的古长江三角洲 被引量:9
3
作者 陶倩倩 刘保华 +2 位作者 李西双 张维冈 李达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24,共10页
晚更新世气候的冷暖交替引起全球海平面的下降与上升,在南黄海地层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海陆交互式沉积层。利用最新的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资料,对南黄海西部近海陆架晚更新世以来的地震地层进行了详细划分,探讨了晚更新世两个海进层序中... 晚更新世气候的冷暖交替引起全球海平面的下降与上升,在南黄海地层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海陆交互式沉积层。利用最新的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资料,对南黄海西部近海陆架晚更新世以来的地震地层进行了详细划分,探讨了晚更新世两个海进层序中古三角洲的划分及其地震相特征,认为晚更新世南黄海古三角洲可分为4个较大的期次。根据沉积物特征分析判断4期古三角洲均为古长江形成,各期三角洲相互叠置,范围、厚度及扩建方向均有不同,各期古长江三角洲与海平面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层 海平面变化 古长江三角洲 晚更新世 南黄海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PD孔沉积物的碳氮记录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9
4
作者 高芳蕾 杨小强 +2 位作者 董艺辛 梁秋花 周文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3-39,共7页
对位于广州番禺东涌镇PD孔的三角洲沉积物进行了有机碳、陆源有机碳和碳氮比值分析,结合微体古生物和^14C年代资料,将岩心划分为4个阶段:阶段Ⅰ(23.88~21.71kaBP)有机碳、陆源有机碳含量递增,存在大量有孔虫和介形虫,反映海... 对位于广州番禺东涌镇PD孔的三角洲沉积物进行了有机碳、陆源有机碳和碳氮比值分析,结合微体古生物和^14C年代资料,将岩心划分为4个阶段:阶段Ⅰ(23.88~21.71kaBP)有机碳、陆源有机碳含量递增,存在大量有孔虫和介形虫,反映海侵作用逐渐减弱;阶段Ⅱ(21.71~3.79kaBP)是一层花斑黏土,有机质含量极低,指示风化作用强烈;阶段Ⅲ(3.79~2.88kaBP)碳氮比值、陆源和内源有机碳比值的变化在平衡状态波动,指示海平面上升的海陆过渡环境}阶段Ⅳ(2.88kaBP以来)陆源有机碳比重和碳氮比值较高,主要为受河流作用控制的陆相沉积,气候温暖湿润,陆源碎屑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陆源有机碳 碳氮记录 晚更新世 珠江三角洲
下载PDF
晚更新世以来长江三角洲长尺度气候干旱事件——来自沉积物环境磁学的记录 被引量:2
5
作者 周绮娴 杨小强 +5 位作者 李剑 林清龙 彭杰 翁元忠 丁洁荧 刘春莲 《热带地理》 2016年第3期427-437,共11页
选择位于长江三角洲南部区域的3个钻孔CSB4、CSB6和CSB8,开展环境磁学方面的研究,以揭示该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物记录的显著气候事件。结果显示:3个钻孔都存在明显的S300低值区域,其变化规律为当S300为低值时,磁化率、ARM和SIRM的值较... 选择位于长江三角洲南部区域的3个钻孔CSB4、CSB6和CSB8,开展环境磁学方面的研究,以揭示该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物记录的显著气候事件。结果显示:3个钻孔都存在明显的S300低值区域,其变化规律为当S300为低值时,磁化率、ARM和SIRM的值较低,而IRMAF80m T/SIRM和ARM/SIRM的比值相对较高,表明磁性矿物浓度降低、粒度变细。同时S300低值区域沉积物以黄色粉砂质黏土为主,含铁锰质结核。IRM获得曲线定量分析结果揭示:沉积物中赤铁矿等高矫顽力组分的含量相对增加,指示长江三角洲区域3次显著的干旱气候事件。在磁性地层及其AMS 14C、光释光测年基础上,推断3次干旱事件发生的时间分别为163―121 ka B.P.(事件I)、57―42 ka B.P.(事件Ⅱ)和14―10 ka B.P.(事件Ⅲ),对应海平面相对较低时期,季风减弱,降水减少,气候干旱,形成以氧化作用为主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环境磁学 干旱事件 季风 海平面 晚更新世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辐射沙脊群YZ07钻孔晚更新世以来海侵事件的古生态学记录 被引量:8
6
作者 廖梦娜 于革 桂峰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32-745,共14页
相对海平面变化对河口海岸的生态环境影响重大.长江三角洲地区不稳定的构造运动以及沉积物的持续堆积作用叠加在气候控制的全球海平面变化之上,引起了复杂的相对海平面变化过程,因此,长江沿海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相对海平面变化问题仍存... 相对海平面变化对河口海岸的生态环境影响重大.长江三角洲地区不稳定的构造运动以及沉积物的持续堆积作用叠加在气候控制的全球海平面变化之上,引起了复杂的相对海平面变化过程,因此,长江沿海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相对海平面变化问题仍存在较大争论.文章以取自长江三角洲和南黄海辐射沙脊群交界处的YZ07钻孔记录为载体,通过分析该钻孔硅藻和有孔虫化石记录,试图从古生态学角度探究长江沿海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海侵过程.YZ07钻孔硅藻和有孔虫记录显示该区域在MIS 3晚期和MIS 1早-中期发生了海侵.其中,有孔虫丰度、异地属种比例、列式壳类的比例等特征指示MIS 1高海面时期比MIS 3晚期海侵时的相对海平面更高,并且两次海侵过程中潮流作用影响强烈.硅藻群落组合整体表现为CycloteUa stylorum-Cyclotella striata-Paralia sulcata,指示了滨岸-潮间带沉积环境,其中暖水种(Actinoptychus annulata、Actinoptychus mammifer、Coscinodiscus blanda、Coscinodiscus nodulifer、Thalassiosira nitzschioides)和一些指示种(Xanthiopyxis、Thalassiosira oestrupii)在MIS 1早-中期的增加或出现反映了更为温暖的海水环境,可能与东黄海暖流系统的形成演化有关.MIS l最大海侵后,沉积物粒度、有孔虫和硅藻的丰度和保存情况均反映出潮流影响的减弱以及相对海平面的下降.此外,在MIS 1海退地层中发现的硅藻富集层(34.95 m处)可能指示一次风暴潮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 长江三角洲 辐射沙脊群 海侵 硅藻 有孔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