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Preliminary Study on Pollination Biology of an Endangered Orchid, Changnienia amoena, in Shennongjia 被引量:9
1
作者 孙海芹 罗毅波 葛颂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3年第9期1019-1023,共5页
Changnienia amoena Chien is a monotypic species and endemic to China, and was listed on the Chinese Red Book in 1992. The species was once abundant but has become rare and endangered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the hab... Changnienia amoena Chien is a monotypic species and endemic to China, and was listed on the Chinese Red Book in 1992. The species was once abundant but has become rare and endangered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the habitat fragmentation and unduly commercial collections. Previous observation showed that this species has very low and even no fruit set, and the pollinators are not observed before this report. The present observation was conducted at the Shennongjia, Hubei Province during the spring of 2002.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ombus (Diversobombus) trifasciatus Smith, B. imitator Pittion and one species of Apis visited the flowers of the orchid, but only B. tritasciatus could carry pollinaria on its body and was the legitimate pollinators of C amoena. During 113 h of observation, only nine visitations were recorded. The bumblebees mainly appeared during 12:00-15:00 during the day. Bumblebees stayed in a flower only a few seconds and never more than ten seconds. The flowers would persist in fresh for about three weeks when they were not pollinated, but 3 or 4 d after pollinated, the pollinated flowers underwent a series of color and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cluding stalk elongation and ovary swelling. Therefore, stalk elongation can be considered an index of fruits set. Artificial pollination indicated that C amoena is a highly self-compatible and outcrossing species, but dependent on pollinators for fruit set. Based on the field observations, we concluded that pollination system of C amoena is deceptive. The fruit set in nature is not very low (26.98% on average) compared to other deceptive orchids, which may be related to small population sizes. The number of pollinia removal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fruit set, indicating that there are some degrees of pollinia wasting in C amoe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ngnienia amoena Bombus (Diversobombus) trifasciatus deceptive pollination stalk elongation
下载PDF
Studies on in vitro regeneration competence of pseudobulb cultures in Changnienia amoena Chien 被引量:8
2
作者 JIANG WeiMei ZHAO MingShui FU ChengXi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1年第24期2580-2585,共6页
An efficient procedure is outlined for rapid and mass propagation through in vitro culture of pseudobulbs collected in different seasons of an endangered orchid, Changnienia amoena Chien. Axillary buds formed on intac... An efficient procedure is outlined for rapid and mass propagation through in vitro culture of pseudobulbs collected in different seasons of an endangered orchid, Changnienia amoena Chien. Axillary buds formed on intact pseudobulbs (collected in April) after a 12-week incubation on half-strength Murashige and Skoog (1/2 MS)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1 mg L-1 N6-benzyl- adenine (6-BA), 0.5 mg L-1 α-naphthaleneacetic acid (NAA), 100 ml L-1 coconut water and 0.8 g L-1 polyvinylpyrrolidone; no buds were observed on segmentalized pseudobulbs incubated on the same medium. The axillary buds obtained from pseudobulbs growing in the natural habitat in June were detached and incubated for 7 weeks on the same medium leading to 1.4 shoot buds per explant. With repeated subculturing of the shoots on 1/2 MS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2 mg L-1 6-BA and 0.5 mg L-1 NAA, a mean of 3.3 shoot buds per explant were observed on successive shoot cultures. A mean of 4.5 roots per shoot were induced on the optimal root induction medium with 1/2 MS medium plus 1.0 mg L-1 NAA and 0.1 mg L-1 6-BA and the highest rooting per centage was 88.9%. Plantlets 4-5 cm in height were transplanted into pots containing a 1:1 humus and sand mixture and grown for 7 weeks in a greenhouse before being transferred to the field. The survival rate of these transplants was about 75% after two months of growth in the wi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培养 独花兰 文化观 再生能力 假鳞茎 MS培养基 聚乙烯吡咯烷酮 自然栖息地
原文传递
独花兰潜在地理分布及其对植被指数时空变化的响应
3
作者 郑孙元 王明强 +3 位作者 腊孟珂 孙小燕 芦昱 柳絮飞 《江苏林业科技》 2024年第5期1-8,共8页
该研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MaxEnt模型,利用独花兰72个有效样本数据(含气候、土壤、海拔、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类型、NDVI等32个环境因子数据),预测独花兰潜在适宜分布区,并基于1998年以来的NDVI及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分析20 a来独花... 该研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MaxEnt模型,利用独花兰72个有效样本数据(含气候、土壤、海拔、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类型、NDVI等32个环境因子数据),预测独花兰潜在适宜分布区,并基于1998年以来的NDVI及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分析20 a来独花兰潜在分布面积对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人为活动的响应。结果表明:独花兰总适生区面积为185463万km^(2),最适区域为23797万km^(2)。独花兰潜在适生分布区域离散狭小,斑块状分布显著。通过模型预测,湖北恩施州与安徽六安市为独花兰种质资源保护的核心区域。影响独兰花分布的环境因子中,NDVI对其影响最大,贡献率最大为2597%。1998—2023年间独花兰潜在分布区域总体变化不大,随着NDVI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而波动变化,从历年土地利用类型与NDVI的贡献率看,土地利用类型的贡献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而NDVI因子贡献率则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因此NDVI因子对独花兰分布存在较强影响,以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数据代表的人为干扰活动对独花兰的影响逐渐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花兰 MaxEnt模型 预测 潜在分布 环境因子
下载PDF
A Preliminary Study on Conservation Genetics of Three Endangered Orchid Species 被引量:15
4
作者 李昂 罗毅波 +1 位作者 熊治廷 葛颂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2年第2期250-252,共3页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研究了中国 3种珍稀濒危兰科植物硬叶兜兰 (PaphiopedilummicranthumTangetWang)、麻栗坡兜兰 (P .malipoenseS .C .ChenetTsi)和独花兰 (ChangnieniaamoenaChien)的遗传多样性与群体遗传结构。 12个RAPD...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研究了中国 3种珍稀濒危兰科植物硬叶兜兰 (PaphiopedilummicranthumTangetWang)、麻栗坡兜兰 (P .malipoenseS .C .ChenetTsi)和独花兰 (ChangnieniaamoenaChien)的遗传多样性与群体遗传结构。 12个RAPD引物在 2种兜兰中共扩增出 131条带。对 4个硬叶兜兰群体的检测表明其物种水平的多态条带百分率 (PPB)为 71.6 % ,Nei的基因多样度 (h)为 0 .2 171,Shannon多样性指数 (I)为 0 .330 1;4个群体的平均多样性水平为PPB =45 .2 % ,h =0 .145 7,I =0 .2 2 0 4,低于远交兰花的平均水平。在总遗传变异中 ,群体间遗传变异占 2 0 .31% ,略高于远交物种的平均水平。在物种水平上 ,麻栗坡兜兰的PPB为 49.5 % ,h为 0 .1174,I为0 .176 4,均大大低于硬叶兜兰。对 11个独花兰群体采用 16个RAPD引物共扩增出 119条带。物种水平PPB =76 .5 % ,h =0 .1941,I=0 .30 5 8;在群体水平上 ,上述 3个指标的平均值则分别为 37.2 %、0 .1197和 0 .1810 ,均低于远交兰花的平均水平。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占 45 .2 7% ,遗传分化明显高于远交物种的平均水平。导致 3个物种遗传多样性偏低而群体间遗传分化较高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为的过度采挖和生境的片断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PHIOPEDILUM changnienia amoena RAPDS conservation genetics
下载PDF
神农架南坡珍稀植物独花兰的物候、繁殖及分布的群落特征 被引量:17
5
作者 熊高明 谢宗强 +2 位作者 熊小刚 樊大勇 葛颂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73-179,共7页
神农架南坡独花兰分布的群落一般位于坡度 1 5~ 45°的阴坡 ,海拔范围为 1 30 0~ 1 70 0 m。土壤类型主要为山地黄棕壤 ,p H值 5 .0~ 5 .6。9月中下旬独花兰地下假鳞茎萌芽出土并开始展叶 ,1 1月中下旬抽生花葶 ,次年 3月下旬开... 神农架南坡独花兰分布的群落一般位于坡度 1 5~ 45°的阴坡 ,海拔范围为 1 30 0~ 1 70 0 m。土壤类型主要为山地黄棕壤 ,p H值 5 .0~ 5 .6。9月中下旬独花兰地下假鳞茎萌芽出土并开始展叶 ,1 1月中下旬抽生花葶 ,次年 3月下旬开花 ,4月下旬至 5月上旬叶片逐渐枯死 ,地下部假鳞茎开始发育 ,9月中下旬假鳞茎发育成熟 ,1 0月下旬至 1 1月上旬果实成熟。独花兰的结实率两年的调查结果差异较大 ,分别为 2 .3%、9.5 %。每株独花兰每年能长出 1~ 3个假鳞茎 ,抽生 1~ 3个叶片和花葶。神农架南坡独花兰主要分布在以化香 ( Platycarya strobilacea)、四照花 ( Dendrobenthamia japonica)、华千金榆 ( Carpinuscordata var.chinen-sis)等为主的落叶阔叶林下以及以箬竹 ( Indocalamustessellatus)灌丛下 ,群落物种组成中北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群落遭到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 ,随着干扰强度的递增 ,独花兰在不同群落中的个体数量有递减的趋势 ,在郁闭的森林下个体数量最大而箬竹灌丛下最小。人为干扰、结实率低、种子萌发困难是导致独花兰濒危的主要原因 ;建立保护区 ,恢复独花兰分布区的森林植被是保护独花兰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架南坡 珍稀植物 独花兰 物候 繁殖 分布 群落特征
下载PDF
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两种兰科植物的群体遗传结构 被引量:24
6
作者 李昂 罗毅波 葛颂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49-257,共9页
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硬叶兜兰 (Paphiopedilummicranthum)和独花兰 (Changnieniaamoena) 4个天然群体的小尺度空间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 ,以探讨两种兰科植物群体内遗传变异的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根据来自 12个 (硬叶兜兰 )和 16... 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硬叶兜兰 (Paphiopedilummicranthum)和独花兰 (Changnieniaamoena) 4个天然群体的小尺度空间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 ,以探讨两种兰科植物群体内遗传变异的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根据来自 12个 (硬叶兜兰 )和 16个 (独花兰 )RAPD引物所提供的多态位点 ,计算出每个群体的空间自相关系数MoranI值。结果表明 ,在 2个硬叶兜兰群体中 ,遗传变异在短距离 (3~ 4m)内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 ,在较大的距离内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 ,说明其遗传变异在群体内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而对独花兰的空间自相关分析则显示 ,其遗传变异在参与计算的 2个群体内不存在明显的空间结构。造成上述两种兰科植物具有不同空间分布特性的原因可能与其不同的繁殖方式有关。上述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物种的进化历程和濒危机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自相关分析 兰科植物 群体遗传结构 RAPD 保护遗传学 硬叶兜兰 独花兰
下载PDF
独花兰菌根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颜容 刘红霞 +1 位作者 蔡怀頫 葛颂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2-117,共6页
该文对独花兰的菌根结构和真菌类群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填补中国独花兰菌根真菌研究的空白,最终达到保护独花兰种质资源、开发和利用独花兰的目的.实验采用徒手切片,酸性品红乳酚油染色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菌根的基本结构,并对独花兰... 该文对独花兰的菌根结构和真菌类群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填补中国独花兰菌根真菌研究的空白,最终达到保护独花兰种质资源、开发和利用独花兰的目的.实验采用徒手切片,酸性品红乳酚油染色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菌根的基本结构,并对独花兰的菌根组织进行真菌分离.独花兰具有典型的兰科植物菌根构造,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菌根真菌从根毛进入根被和外皮层,通过通道细胞侵入到皮层薄壁组织,在皮层薄壁细胞内形成菌丝团.通过两次分离,共得到36个菌株,属于担子菌和有丝孢菌,其中优势种属为镰刀菌属.将16个菌株接种在华石斛组培苗上,有10个菌株对幼苗生长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有1个菌株(DHL--19)处理苗与对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α=0.05),2个菌株(DHL--16、DHL--17)处理苗与对照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α=0.01).在3个接菌处理苗的营养根中均分离获得了原接种菌,切片观察能看到少量菌丝团.因此,DHL--16、DHL--17、DHL--19这3个菌株初步确定是兰科植物的菌根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花兰 菌根 菌根真菌
下载PDF
独花兰野生种群研究——开花与营养体状态的关系 被引量:11
8
作者 熊治廷 吴剑 +5 位作者 李奕 葛颂 赵子恩 桂先群 程增林 黄遵义 《植物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7-91,86,共6页
对安徽省天堂寨自然保护区独花兰野生种群的花果期节律和营养体状态研究表明 ,开花植株占观察样本的 3 7 5 %,个体是否开花与假鳞茎数目、地下茎总体积和叶面积呈极显著相关关系。绝大多数开花个体具有 3个假鳞茎且其总体积通常达 8cm3... 对安徽省天堂寨自然保护区独花兰野生种群的花果期节律和营养体状态研究表明 ,开花植株占观察样本的 3 7 5 %,个体是否开花与假鳞茎数目、地下茎总体积和叶面积呈极显著相关关系。绝大多数开花个体具有 3个假鳞茎且其总体积通常达 8cm3,叶面积达 3 3cm2 。个体较大的植株开花持续期较长。花葶在花果期具有不同的生长时相 :开花期中止生长 ,幼果期呈逻辑斯谛型生长。面对日益增长的人类采掘风险 ,独花兰开花与大型植株的关联可能是其生活史中影响种群生存的脆弱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花兰 野生种群 开花 营养体状态 发育节律
下载PDF
珍稀濒危植物独花兰研究进展
9
作者 张慧 刘旭阳 +2 位作者 王仕宝 朱志凯 吴鹏 《陕西农业科学》 2022年第6期97-101,共5页
独花兰为我国兰科特有珍稀濒危植物。基于文献调研,本文分析了独花兰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现状,针对独花兰的分布区域、群落特征、繁育特征、组织培养育苗技术及遗传与变异五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独花兰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珍稀濒危 独花兰 研究 综述
下载PDF
独花兰菌根真菌的分离及rDNA ITS序列在其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兰 武静宇 +3 位作者 杨淑贞 刘亮 胡陶 李潞滨 《生态科学》 CSCD 2009年第3期226-230,共5页
独花兰(Changnienia amoena Chien)为我国特有的独属独种兰科植物,仅生长于长江中下游及陕西南部的山地林下及沟谷中,是中国特有兰科物种之一,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以浙江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的野生独花兰中分离获得的菌根真菌为... 独花兰(Changnienia amoena Chien)为我国特有的独属独种兰科植物,仅生长于长江中下游及陕西南部的山地林下及沟谷中,是中国特有兰科物种之一,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以浙江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的野生独花兰中分离获得的菌根真菌为对象,应用传统的形态结构鉴别与rDNA ITS分子生物学手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菌株的分类鉴定研究,确定该菌株为兰科菌根真菌之一的胶膜菌属(Tulasnella)真菌。研究结果对于全面了解兰科植物菌根真菌的特征和有效保护独花兰植物资源均具较大意义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花兰 菌根真菌 RDNA ITS 胶膜菌属
下载PDF
独花兰组织培养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国顺 杨丽 +4 位作者 董卉卉 哈登龙 琚煜熙 王晶 马冠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2期9195-9196,共2页
[目的]研究独兰花的组织培养方法.[方法]以独兰花假鳞茎为外植体,以1/2MS +0.5 mg/L 6-BA +0.05 mg/L NAA为芽诱导培养基,以1/2MS+ 1.5 mg/L 6-BA+ 0.05 mg/L NAA为生根培养基,研究外植体的芽诱导和生根情况.[结果]外植体消毒的最... [目的]研究独兰花的组织培养方法.[方法]以独兰花假鳞茎为外植体,以1/2MS +0.5 mg/L 6-BA +0.05 mg/L NAA为芽诱导培养基,以1/2MS+ 1.5 mg/L 6-BA+ 0.05 mg/L NAA为生根培养基,研究外植体的芽诱导和生根情况.[结果]外植体消毒的最佳方式为75%酒精30 s+0.2% HgCl 6~7 min;试验外植体的污染率、诱导率、死亡率、成活率、生根率分别为14.3%、57.1%、28.6%、50.0%、33.9%.[结论]该研究为独花兰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兰花 组织培养 假鳞茎 快速繁殖
下载PDF
英山县独花兰种质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3
12
作者 邬刚 付朋 +2 位作者 董红进 甄爱国 方元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期126-127,共2页
[目的]研究英山县珍稀濒危植物独花兰的种群现状。[方法]采用邻接格子法和直接计数法对英山县独花兰的种群数量及分布格局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该种目前在英山县的资源总量为168株。采用方差/均值比率法对草盘镇桃花冲村独花兰小种群的... [目的]研究英山县珍稀濒危植物独花兰的种群现状。[方法]采用邻接格子法和直接计数法对英山县独花兰的种群数量及分布格局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该种目前在英山县的资源总量为168株。采用方差/均值比率法对草盘镇桃花冲村独花兰小种群的分布格局类型进行分析,表明该种群分布格局类型为集群分布。[结论]该研究可为英山县独花兰的保护、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花兰 分布格局 保护 英山县
下载PDF
鸡公山自然保护区珍稀植物独花兰物候·繁殖及分布的群落特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琚煜熙 刘国顺 +3 位作者 哈登龙 刘丹 岳伟 蔡东章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7期139-140,143,共3页
通过调查发现鸡公山自然保护区有14处独花兰野外分布,对各个分布区的群落、立地条件等进行调查,筛选出独花兰在保护区的最适生长环境;对独花兰物候及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可知,独花兰营养生长期约8个月,开花率63.2%,结实率5.6%;并对独花兰... 通过调查发现鸡公山自然保护区有14处独花兰野外分布,对各个分布区的群落、立地条件等进行调查,筛选出独花兰在保护区的最适生长环境;对独花兰物候及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可知,独花兰营养生长期约8个月,开花率63.2%,结实率5.6%;并对独花兰濒危原因进行初步分析,为独花兰的保护提供一定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花兰 物候 繁殖 群落特征
下载PDF
珍稀植物独花兰在陕西省重新发现 被引量:2
14
作者 宋要强 王卫东 任毅 《陕西林业科技》 2012年第6期56-56,55,共2页
独花兰1970年在陕西省首次发现,之后40多年再未发现,2011年和2012年分别在陕西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重新被发现。
关键词 陕西省 独花兰 重新发现
下载PDF
珍稀濒危植物独花兰人工授粉、致危因素分析及保育对策 被引量:4
15
作者 桂先群 《安徽林业科技》 2015年第2期73-75,共3页
本文通过对珍稀濒危植物独花兰濒临灭绝致危因素的揭示,探索人工授粉解决致危的方法,提出了对独花兰今后拓展繁育领域的新思路、新方法和保护对策,以期达到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资源,实现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珍稀濒危植物 独兰花 致危因素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江苏宝华山自然保护区独花兰种群数量及生境特征
16
作者 李新华 王一 徐梦娜 《生物资源》 CAS 2022年第5期467-471,共5页
江苏省句容市宝华山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独花兰(Changnienia amoena S.S.Chien)的模式标本产地。为了阐明宝华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独花兰种群数量、生境特征及其受威胁因子,2021年3月至10月,对该地野生独花兰种群进行了全面调查。... 江苏省句容市宝华山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独花兰(Changnienia amoena S.S.Chien)的模式标本产地。为了阐明宝华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独花兰种群数量、生境特征及其受威胁因子,2021年3月至10月,对该地野生独花兰种群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发现,在宝华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在海拔160~200 m的山坡天然落叶阔叶林下,独花兰种群局限分布在一处东西长300 m,南北宽150 m的狭小区域中。独花兰种群共有218株个体,其中121株开花个体都生长在腐殖质丰富的土壤中。160株独花兰都生长在9棵建始槭(Acer henryi Pax)树干基部附近,占独花兰个体总数的73.4%;其中开花个体86株,占开花植株总数的71.1%。宝华山独花兰面临的受威胁因子主要为结实率很低、部分个体生长发育不良、以及假鳞茎被雨水冲出土壤表面。此外,对宝华山独花兰种群的就地保护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花兰 野外调查 种群 生境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