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长宁Ms6.0级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永强 柏文 +1 位作者 戴君武 陈相兆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738-743,共6页
2019年6月17日的长宁6.0级地震给宜宾地区建筑工程造成了严重破坏。本文主要调查了长宁地震烈度Ⅶ度和Ⅷ度地区,以及部分Ⅵ度地区的42个调查点的建筑震害。震害调查表明:对于中强地震事件,按照规范进行设计建造的房屋建筑,甚至包括部分... 2019年6月17日的长宁6.0级地震给宜宾地区建筑工程造成了严重破坏。本文主要调查了长宁地震烈度Ⅶ度和Ⅷ度地区,以及部分Ⅵ度地区的42个调查点的建筑震害。震害调查表明:对于中强地震事件,按照规范进行设计建造的房屋建筑,甚至包括部分自建房屋大多主体结构基本完好或轻微破坏,但填充墙、吊顶等建筑非结构构件震害相对严重,导致房屋功能失效;构造措施对砖混结构民居的抗震性能提升显著,只要有圈梁构造柱,就能大幅降低砖混农居的震害水平;在Ⅷ度及以下灾区范围内,框架结构房屋的建筑非结构系统破坏程度明显重于砖混结构;早期建设的框架结构中小学校舍建筑抗震能力明显偏低;为获得原始震害现场资料,建议工程结构震害机理科学考察工作提前,与震后应急、烈度评估工作同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地震 建筑震害 非结构 构造措施 科学考察
下载PDF
Seismicity and seismogenic mechanism of the M_S 6.0 Luxian earthquake on September 16, 2021 被引量:2
2
作者 Kezhen Zuo Cuiping Zhao 《Earthquake Research Advances》 CSCD 2023年第4期33-42,共10页
Based on the seismic data recorded by the China Earthquake Networks Center(CENC) in the Luxian area from January 2009 to October 2021,the 3D V_P,V_S, V_P/V_S structures and seismic locations of the area are obtained b... Based on the seismic data recorded by the China Earthquake Networks Center(CENC) in the Luxian area from January 2009 to October 2021,the 3D V_P,V_S, V_P/V_S structures and seismic locations of the area are obtained by joint inversion using the V_P/V_S model consistency-constrained double-difference tomography method(tomoDDMC).The earthquakes in the study area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at a depth of 2-6 km,and the focal depth is generally shallow.The Ms 6.0 Luxian earthquake occurred at the transition zone of high-and low-velocity anomalies and the aftershock sequence was distributed along the edge of the low-V_P zone.A small number of foreshocks occurred on the west side of the M_S 6.0 Luxian earthquake,while most of the aftershocks were distributed on the east side of the M_S 6.0 Luxian earthquake.The aftershock sequence consisted of three seismic bands with different trends,and the overall distribution was in a NWW direction,which was inconsistent with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main active faults nearby.In addition,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s and the variation of b-valu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dustrial water injection activities in the study area,reflecting the activation of pre-existing hidden faults under certain tectonic and stress environments leading to seismic activities in the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_S 6.0 Luxian earthquake SEISMICITY Velocity structure Seismogenic mechanism
下载PDF
2023年甘肃积石山M_(W)6.0地震震源特征与灾害机理 被引量:1
3
作者 华思博 徐晨雨 +4 位作者 周江诚 徐贝贝 冯万鹏 张勇 房立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625-2636,共12页
2023年12月18日发生的甘肃积石山M_(S)6.2(M_(W)6.0)地震是一次导致较大伤亡的小规模逆冲型强震(M≥6)事件.我们在破裂过程快速反演后,开展了地震矩张量和破裂过程联合反演,比较分析了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参数;在此基础上,测定了地震的... 2023年12月18日发生的甘肃积石山M_(S)6.2(M_(W)6.0)地震是一次导致较大伤亡的小规模逆冲型强震(M≥6)事件.我们在破裂过程快速反演后,开展了地震矩张量和破裂过程联合反演,比较分析了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参数;在此基础上,测定了地震的辐射能,确定了较宽频带范围内的震源特征,据此讨论了与震源过程相关的灾害机理.结果显示,本次地震断层东倾的可能性更大,主要破裂区域位于积石山县与大河家镇之间,空间上与烈度分布显示的极震区位置较为一致.地震的上盘效应,破裂朝西北及浅处扩展的多普勒效应,以及容易在浅土层中放大的高频地震波辐射,可能是此次地震震害严重的主要震源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3年甘肃积石山M_(W)6.0地震 断层参数 破裂过程 辐射能 灾害机理
下载PDF
网格搜索定位方法的准确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2019年四川长宁M_(S)6.0地震为例
4
作者 张风雪 胡莉娅 李昱 《四川地震》 2024年第2期24-28,共5页
地震位置的准确度是开展高精度壳幔结构研究的重要基础。由于地震台站间距的稀疏性,地震台网发布的地震位置存在较大的水平误差,其深度的不确定性更是其水平不确定性的数倍之多,地震位置准确度还未达到开展高精度结构研究的要求。因此,... 地震位置的准确度是开展高精度壳幔结构研究的重要基础。由于地震台站间距的稀疏性,地震台网发布的地震位置存在较大的水平误差,其深度的不确定性更是其水平不确定性的数倍之多,地震位置准确度还未达到开展高精度结构研究的要求。因此,研究学者需要综合分析多种影响因素且对地震位置进行合理优化后,才可利用它获得较为可靠的壳幔结构。本研究以2019年长宁M_(S)6.0地震为例,使用基于正演的网格搜索定位方法,定性验证了不完备的方位角和难以准确识别的S震相走时会对震源位置的准确性产生较大影响,定量分析了观测数据量和速度模型与震源深度间的制约关系,这些影响因素基本遵循前人已获得的认知准则。另外,该次研究还发现BJT和ZYT地震台站可能存在较大的授时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定位 长宁ms6.0地震 定位准则
下载PDF
云南及邻区M_(S)≥6.0强震中短临动态跟踪综合预测方案
5
作者 杨芬 《四川地震》 2024年第2期29-34,共6页
选取云南1992年1月至2021年8月应震效果通过R信度检验的11条地下流体前兆指标及2条地震学指标。利用数学模型对单项异常指标进行综合处理,并建立了预测阈值,为云南M_(S)≥6.0强危险区预测提供参考。利用分级预警模式建立了中期(T≤6个月... 选取云南1992年1月至2021年8月应震效果通过R信度检验的11条地下流体前兆指标及2条地震学指标。利用数学模型对单项异常指标进行综合处理,并建立了预测阈值,为云南M_(S)≥6.0强危险区预测提供参考。利用分级预警模式建立了中期(T≤6个月)和短临(T≤3个月)预测模型。通过研究1992年1月至2021年8月云南M_(S)≥6.0强震前小震空间活动特征,结果显示:M_(S)≥6.0强震危险区与强震前1~3年ML≥4.0地震有序活动区域相关,强震危险区位于或者邻近ML≥4.0地震有序活动区域;ML≥4.0地震有序活动呈现出围空、密集区和条带三种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及邻区 M_(S)≥6.0地震 综合预测 中短临预测 危险区预测
下载PDF
2019年四川长宁6.0级地震主震及中强余震(MS≥4.0)的震源机制及其应力场 被引量:10
6
作者 梁姗姗 徐志国 +3 位作者 盛书中 张广伟 赵博 邹立晔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47-561,共15页
北京时间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43秒,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MS6.0地震,震源深度16km。为了更好地了解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文中利用四川省地震局提供的震相观测报告资料,采用HYPOINVERSE 2000方法对四川长宁MS6.0主震进行重定位,并使用... 北京时间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43秒,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MS6.0地震,震源深度16km。为了更好地了解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文中利用四川省地震局提供的震相观测报告资料,采用HYPOINVERSE 2000方法对四川长宁MS6.0主震进行重定位,并使用四川、云南、重庆和贵州区域地震台网的波形资料,采用g CAP方法反演了2019年6月17日长宁MS6.0地震序列主震的双力偶机制解、全矩张量解以及中强余震序列(MS≥4.0)事件的双力偶机制解。重定位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主震位置为(28.35°N,104.88°E),震源深度为6.98km,为极浅源地震。震源机制结果表明,长宁MS6.0主震的发震断裂主要为逆断兼左旋走滑性质,且全矩张量解显示其含有一定比例的非双力偶成分。主震发生后,连续发生的中强余震序列表现为走滑和逆冲型断层机制,发震类型在空间上呈现分段差异分布的特征,反映了发震断层错动过程的复杂性。基于震源机制解确定的震源区域应力场方向与整体区域的构造应力场相比存在较大差异,说明整体区域构造主压应力轴方向由长宁地震前的NWW向变为震后的NEE向。综合长宁地区的区域构造地质特征和余震展布方向分析认为,此次长宁MS6.0地震是在背景应力场作用下,长宁背斜上的先存断裂破裂引起滑动而引发的,发震断层为NW走向的高倾角逆冲兼左旋走滑趋势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地震 地震定位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反演 长宁背斜 先存断裂
下载PDF
四川长宁MS6.0地震震区上地壳速度结构特征与孕震环境 被引量:16
7
作者 李大虎 詹艳 +5 位作者 丁志峰 高家乙 吴萍萍 孟令媛 孙翔宇 张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35,共18页
北京时间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了MS6.0地震(28.34°N,104.90°E),四川盆地内部及边缘地带的深部孕震环境和潜在地震危险性再次引起了国内外地震专家和学者们的密切关注.为了揭示长宁MS6.0震区的深部介... 北京时间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了MS6.0地震(28.34°N,104.90°E),四川盆地内部及边缘地带的深部孕震环境和潜在地震危险性再次引起了国内外地震专家和学者们的密切关注.为了揭示长宁MS6.0震区的深部介质结构特征和孕震环境,综合解译地震活动的构造背景和展布特征,本文充分收集川东南宜宾长宁地震震区及其周边范围内由四川省数字测震台网、宜宾市地方测震台网以及2016年以后宜宾长宁地区新增小孔径流动地震台阵等共计35套观测地震设备2013年1月—2019年7月记录到的17305次地震的P波到时资料的数据,应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了长宁震区及周边上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特征,并结合此次震后科考组在震区获取的三维大地电磁阵列测深和重力密集测量等最新观测资料,综合分析讨论了长宁震区速度结构特征与地震活动关系、孕震环境及其地震危险性等科学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长宁震区及周边上地壳P波速度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震区沉积盖层的物性特征分异明显,双河场背斜褶皱北西侧的波速结构与其东部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且浅层P波速度结构分布特征与地表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密切相关.重新定位后的长宁MS6.0地震序列空间分布特征与震区上地壳介质速度结构存在密切关系,序列大体上沿着高低速异常分界线呈NW-SE向展布,并终止于白象岩—狮子滩背斜构造东段附近,长宁震区及周边介质速度结构的非均匀变化是控制主震及其序列空间展布的深部构造因素.三维P波速度结构还表明了长宁MS6.0震区双河场褶皱附近存在不一样的深浅构造背景,震区褶皱构造伴生断裂的复杂性可能破坏了盖层地层成层性,造成了介质物性界面的变化多样,从而导致深浅构造耦合存在明显的差异.长宁MS6.0地震震中位于速度结构发生变化的边界带附近,这种介质物性变化的边界带可能是中强地震孕育和发生的有利部位.长宁MS6.0地震及其序列绝大部分发生在基底滑脱带之上,由于受到区域NE-SW向主压应力和经华蓥山构造带传递而来的NW-SE向的现今应力场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此次长宁6.0级地震的发生,而随后发生的珙县MS5.1、长宁MS5.3、珙县MS5.4和MS5.6地震以及大量中小地震事件均为长宁6.0级地震触发作用所致.P波速度结构还揭示了震区双河场褶皱以及该褶皱构造地表出露伴生的大地湾断层和NW向大佛崖断层两侧浅层速度结构特征各异,结合长宁—双河背斜与轴线方向一致的NW向伴生断裂构造比较发育,而褶皱东侧的伴生断裂走向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由此推断除了受区域性构造运动的影响之外,长宁震区局部构造的差异性活动也较为突出,长宁—双河背斜构造区轴部构造及其伴生的断裂具备一定的发震能力和深部孕震背景,这可能也是长宁地震余震强度较大、活动持续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川东南地区地震活动趋势和潜在地震危险性仍值得进一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ms6.0地震 地壳速度结构 地震活动 深部构造 孕震环境
下载PDF
2019年四川长宁MS6.0地震序列重定位和震源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徐志国 梁姗姗 +3 位作者 盛书中 张广伟 邹立晔 周元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77-391,I0001,共16页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20日期间四川区域台网记录到的地震进行重定位,得到7030个重定位事件,并获得了四川长宁MS6.0地震序列较准确的空间分布,并据此计算了震后长宁震源区的平均b值,分析了地震序列的活动性;利用...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20日期间四川区域台网记录到的地震进行重定位,得到7030个重定位事件,并获得了四川长宁MS6.0地震序列较准确的空间分布,并据此计算了震后长宁震源区的平均b值,分析了地震序列的活动性;利用近震全波形拟合方构深法东造,获浅获得的得了趋如主势下,震且主及西要4部结次地果MS:区≥①地5.0震四地的川震频长的度宁震远余源远震机高序制于列解东呈和部N矩W地-心区SE深;向②度分,b初布值倸步,空余分间震析分嬃深了布度本显分次示布地,整震震体后序呈长列现宁的出地发西区震呈现出明显的挤压构造环境;③主震和4次震级较大余震的矩心深度均较浅,尽管均为逆冲型为主的地震事件,但破裂面走向有所差异;④推测主震及中强余震是长宁背斜地区既有断裂或者同震过程中所产生的新生断层长期受到外力挤压而错断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地震 重定位 B值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下载PDF
2019年四川长宁MS6.0地震的地质构造成因--区域性构造节理贯通、破裂结果 被引量:13
9
作者 常祖峰 张艳凤 +3 位作者 王光明 张世民 毛泽斌 刘昌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69-480,共12页
根据野外地质调查结果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2019年长宁MS6.0地震震区的地质背景和新构造运动特征进行分析后,讨论了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并给出该地区孕震模型。基于区域地质与地震资料,结合地表调查结果发现,该区的新构造运动具有间歇... 根据野外地质调查结果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2019年长宁MS6.0地震震区的地质背景和新构造运动特征进行分析后,讨论了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并给出该地区孕震模型。基于区域地质与地震资料,结合地表调查结果发现,该区的新构造运动具有间歇性整体弱隆升、断裂晚第四纪活动不明显以及地震活动相对微弱等特征。此次强震的仪器震中位于长宁双河大背斜的西段,该背斜经历了古老的NE向挤压应力场和顺时针旋转应力场的双重叠加构造作用。在大背斜的核部和翼部普遍发育了两组NW向节理和一组NE向节理,并显示出区域性分布特征,构成了具一定规模的构造破碎带(软弱带)。地震记录显示,此次强震的地震序列呈现出明显的NW向线性条带,震源机制解主要指示了NEE-NE向水平挤压应力作用的结果。结合地表构造特征可进一步推断,长宁地震的震源破裂型式是以沿NW向破裂面发生以逆冲为主兼具左旋走滑分量的破裂过程为特征。综合分析认为,2019年长宁MS6.0地震可能是双河背斜中的赋存超压环境叠加NE向古构造应力场和旋转应力场作用,导致区域性NW向纵向节理发生构造强化、贯通,并进一步破裂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长宁ms6.0地震 双河大背斜 构造节理 发震构造
下载PDF
2019年6月17日长宁MS6.0地震前后b值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曾宪伟 龙锋 +2 位作者 任家琪 蔡新华 李文君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4,共14页
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8月宜宾地区(28.0°N^28.5°N,104.6°E^105.1°E)记录的地震资料,利用最大似然法估算b值,得到了宜宾地区b值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①2019年长宁M_S6.0地震前5个月,b值出现加速下降变化,震后... 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8月宜宾地区(28.0°N^28.5°N,104.6°E^105.1°E)记录的地震资料,利用最大似然法估算b值,得到了宜宾地区b值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①2019年长宁M_S6.0地震前5个月,b值出现加速下降变化,震后快速回升。这一现象很可能反映了地震孕育中的应力积累集中到地震发生后的应力释放过程。②长宁地震前震中区及附近地区一直存在低b值异常(≤0.85),震前5个月,震中附近出现了b值下降,尤其是长宁地震西偏北方向出现了b值显著下降,后续珙县发生的3次M_S5地震正位于该异常区及边缘。③b值空间低值异常可用于判定未来中强地震发生的危险区域,而b值的下降可用于判定强余震的可能发生地点。④分析地震危险性时,更应关注低b值背景下的b值下降,即高应力集中区域的地震危险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地震 B值 最大似然法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S6.0地震震源区三维速度结构 被引量:13
11
作者 孙权 裴顺平 +5 位作者 苏金蓉 刘雁冰 薛晓添 李佳蔚 李磊 左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6-53,共18页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自2015年以来地震活动性持续增长,并相继发生了数次M5.0及以上的中强地震.2019年6月17日的长宁MS6.0地震则是其中震级最大的一次强震,且震后相继发生了一系列M5.0及以上的中强地震,给当地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危...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自2015年以来地震活动性持续增长,并相继发生了数次M5.0及以上的中强地震.2019年6月17日的长宁MS6.0地震则是其中震级最大的一次强震,且震后相继发生了一系列M5.0及以上的中强地震,给当地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危害.研究此次大震的地下结构和发震机制有助于理解该区地震异常活跃的机理,并为今后开展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参考.基于这个出发点,本文收集了长宁地震区的丰富地震走时资料,利用双差地震成像方法对长宁地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并获得了研究区内的三维P波和S波速度及波速比结构.结果显示,长宁地震序列主要沿着白象岩—狮子滩背斜轴部展布.长宁地震区在6 km深度附近呈现出明显的低速、高波速比异常结构,指示着可能存在流体.研究区内的速度结构在6 km之上横向不均一性较强,速度异常结构整体呈NW-NWW向展布;而在7.5~12 km横向不均一性则较弱,速度异常结构整体呈NNE或SN向展布.这种速度结构特征可能指示着该区6 km之上基本为沉积层,而7.5 km之下则基本为结晶基底,上下存在解耦.研究区内绝大多数地震事件震级较小,且集中分布在6 km以浅,表明该区绝大多数事件受沉积层结构的控制.相较于白象岩—狮子滩和双河背斜区,长宁背斜在6 km之上呈现更为明显的高速结构,对应较强的力学性质,可能阻挡了本次长宁地震的东南向破裂而使其表现出明显的单向破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ms6.0地震 双差地震成像 地震重定位 三维速度结构
下载PDF
长宁MS6.0地震前后地电场秒数据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席继楼 陈敏 +2 位作者 董蕾 刘超 关华平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9-143,共15页
地电场是地球电磁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利用传统的时间序列统计分析方法,对重庆市所属仙女山地震台的地电场秒采样观测数据变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和讨论。结果显示:(1)长宁MS6.0地震前后,在距离震中390 km的仙女山地震台,记录到了地电场... 地电场是地球电磁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利用传统的时间序列统计分析方法,对重庆市所属仙女山地震台的地电场秒采样观测数据变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和讨论。结果显示:(1)长宁MS6.0地震前后,在距离震中390 km的仙女山地震台,记录到了地电场异常变化;(2)仙女山台地电场异常变化的平均方位角为N77.55°E,大约由长宁MS6.0地震震中位置指向仙女山地震台方向;(3)仙女山地震台的典型地电场异常变化为间歇性不定周期变化,在长宁MS6.0地震发震前8天开始密集出现,震后第4天以后,逐步转化为较高频率扰动变化;(4)仙女山台地电场异常变化成簇出现,每一簇变化由多组按照非线性规律衰减的阶跃变化信号组合叠加而成。综合分析认为:长宁MS6.0地震前后地电场异常变化,主要与发震构造裂隙突变和岩体微破裂过程中,地下流体高压运移产生的过滤电动势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ms6.0地震 地电场观测 异常变化 秒采样数据
下载PDF
云南姚安2009年7月9日Ms 6.0级地震震源过程和灾害特点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加桂 何宝夫 张永双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1-158,共8页
通过对构造、震源机制解、前震、余震和地震调查记录的全面分析,总结了地震震源物理过程,认为2009年云南姚安Ms6.0级地震是2000年Ms6.5级地震过程的延续,是2000年地震的10km深度余震层北边缘应力集中导致岩石"粉碎性"破裂产... 通过对构造、震源机制解、前震、余震和地震调查记录的全面分析,总结了地震震源物理过程,认为2009年云南姚安Ms6.0级地震是2000年Ms6.5级地震过程的延续,是2000年地震的10km深度余震层北边缘应力集中导致岩石"粉碎性"破裂产生的。根据及时的实地调查并结合有关文献记载,认为这次地震的震害比2000年Ms6.5级地震的严重,很重要的原因是这次地震震源浅且以水平晃动为主,地震灾害主要是地震引起的地面变形和房屋破坏,这2个方面都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房屋破坏还与房屋结构及地基条件密切相关,房屋破坏具有方向性。灾后恢复重建应尽量避免本次地震及余震震中构成的矩形范围,要加强农村建房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加强地基勘查和地基处理工作,提高建筑质量,加强抗震设防,注意进一步查找和治理建筑区和建筑物内隐藏的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姚安 6.0级地震 地震过程 地震灾害 地质环境 抗震救灾
下载PDF
2019年长宁MS 6.0地震前后电离层垂直电子总含量(VTEC)异常扰动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江 陈聪 何福秀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0年第2期90-98,共9页
2019长宁发生MS 6.0地震,利用CODE全球电离层格网数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GPS数据、震中区域GPS数据,分别计算全球、中国区域垂直电子总含量(VTEC)异常分布及震中区域站点VTEC时间序列,揭示此次地震发生前后不同空间尺度电离层异常... 2019长宁发生MS 6.0地震,利用CODE全球电离层格网数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GPS数据、震中区域GPS数据,分别计算全球、中国区域垂直电子总含量(VTEC)异常分布及震中区域站点VTEC时间序列,揭示此次地震发生前后不同空间尺度电离层异常扰动变化。结果表明:地震发生前3天(6月14日),长宁震区上空出现连续电离层异常扰动现象,异常空间分布呈现向磁赤道偏移趋势。VTEC结果的时、空尺度变化反映,本次电离层扰动可能与长宁地震孕震过程有关,可为川滇区域临震电离层异常扰动监测及地震分析预报提供震例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地震 电离层异常扰动 VTEC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1A数据的四川长宁MS6.0地震同震形变场分析及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被引量:3
15
作者 孙凯 孟国杰 +2 位作者 洪顺英 黄星 董彦芳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5-27,共13页
利用大地测量数据研究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_S6.0地震同震形变场特征和发震断层参数,基于DInSAR技术处理升降轨Sentinel-1A数据获取干涉相位图,并考虑大气折射效应和余震形变误差实现同震形变场改正。四叉树采样后的形变数据作为反演... 利用大地测量数据研究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_S6.0地震同震形变场特征和发震断层参数,基于DInSAR技术处理升降轨Sentinel-1A数据获取干涉相位图,并考虑大气折射效应和余震形变误差实现同震形变场改正。四叉树采样后的形变数据作为反演数据源,采用弹性半空间分层模型反演发震断层几何面滑动分布。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发震机制为兼具逆冲和左旋走滑,矩震级为M_W5.9,断层破裂尺度达28 km×20 km,震源深度约9.4 km。升降轨视线向同震形变场在断层两侧呈现形变特征差异,最大沉降量分别是8.34 cm(升轨)和4.23 cm(降轨),最大抬升量分别是5.5 cm(升轨)和7.5 cm(降轨);发震断层走向为302°,倾角为43°,平均滑动角为50°,断层面最大滑动量达到0.28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ms6.0地震 Sentinel-1A DINSAR 同震形变场 滑动分布
下载PDF
2019年6月17日长宁MS 6.0地震前地震活动和水位的加卸载响应比异常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马震 于晨 +1 位作者 张小涛 余怀忠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50-560,共11页
加卸载响应比(LURR)方法是通过固体潮加卸载过程中的某一物理参数的响应差异探查区域应力场演化。本文将这一方法应用于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S6.0地震,根据LURR时序演化探查震源区介质的应力状态变化,提取可能的震前异常信息。首先采... 加卸载响应比(LURR)方法是通过固体潮加卸载过程中的某一物理参数的响应差异探查区域应力场演化。本文将这一方法应用于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S6.0地震,根据LURR时序演化探查震源区介质的应力状态变化,提取可能的震前异常信息。首先采用贝尼奥夫应变作为响应量计算LURR,通过固体潮在地震断层面的最优滑动方向上引起的库仑破坏应力变化来判断加载还是卸载,结果显示LURR值自2018年年初开始快速增加并在2018年年中达到峰值,此后异常持续至地震。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的大地形变和地下井水位资料进行了LURR分析,发现水富水平摆倾斜仪的东西和南北分量在LURR出现异常的同期发生明显偏转,而地震周边的地下井水位高值变化过程与长宁地震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研究表明在长宁地震发生前,存在地震活动和地下水位的LURR异常,且异常时间与水富倾斜同步,暗示震源区介质存在明显的应力积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地震 加卸载响应比 贝尼奥夫应变 地下水位 大地形变观测
下载PDF
“重建得更好”目标下灾后恢复重建需求评估--以四川长宁Ms 6.0地震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师满江 宁志中 曹琦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6-116,共11页
基于民众需求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是提升重建满意度的有效举措。但民众需求是否达到“重建得更好”的目标,尚缺乏实践验证。以四川长宁Ms 6.0地震为例,结合“重建得更好”和灾后需求评估方法,构建恢复重建需求指标体系,通过田野调查... 基于民众需求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是提升重建满意度的有效举措。但民众需求是否达到“重建得更好”的目标,尚缺乏实践验证。以四川长宁Ms 6.0地震为例,结合“重建得更好”和灾后需求评估方法,构建恢复重建需求指标体系,通过田野调查分析了民众需求特征及对“重建得更好”的响应程度。结果显示,民众需求侧重灾后短期生活、生产恢复,忽视长期的社区重建、降低风险和提升韧性等的需求内容;职业、家庭、社区类型的差异性导致了民众需求在恢复重建时序、空间上的差异性。灾后恢复重建需求在内容、重建时序和空间上的差异性均影响对“重建得更好”目标的落实。鉴于此,提出建立动态化需求评估机制和多元化目标的恢复重建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建得更好 灾后恢复重建 灾后需求评估 优化策略 长宁ms 6.0地震
下载PDF
Possible link between long-term and short-term water injections and earthquakes in salt mine and shale gas site in Changning,south Sichuan Basin, China 被引量:28
18
作者 XingLin Lei ZhiWei Wang JinRong Su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CSCD 2019年第6期510-525,共16页
Late at night on 17 June 2019,a magnitude 6.0 earthquake struck Shuanghe Town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 in Changning County,Sichuan,China,becoming the largest earthquake recorded within the southern Sichuan Basin.A ser... Late at night on 17 June 2019,a magnitude 6.0 earthquake struck Shuanghe Town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 in Changning County,Sichuan,China,becoming the largest earthquake recorded within the southern Sichuan Basin.A series of earthquakes with magnitudes up to 5.6 occurred during a short period after the mainshock,and we thus refer to these earthquakes as the Changning M6 earthquake sequence(or swarm).The mainshock was located very close to a salt mine,into which for^3 decades fresh water had been extensively injected through several wells at a depth of 2.7–3 km.It was also near(within^15 km)the epicenter of the 18 December 2018 M5.7 Xingwen earthquake,which is thought to have been induced by shale gas hydraulic fracturing(HF),prompting questions about the possible involvement of industrial activities in the M6 sequence.Following previous studies,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jection and seismicity in the Shuanghe salt field and its adjacent Shangluo shale gas block.Except for a period of serious water loss after the start of cross-well injection in 2005–2006,the frequency of earthquakes shows a slightly increasing tendency.Overall,there is a good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vent rate in the Shuanghe area and the loss of injected water.More than 400 M≥3 earthquakes,including 40 M≥4 and 5 M≥5 events,had been observed by the end of August 2019.Meanwhile,in the Shangluo area,seismicity has increased during drilling and HF operations(mostly in vertical wells)since about 2009,and dramatically since the end of 2014,coincident with the start of systematic HF in the area.The event rate shows a progressively increasing background with some fluctuations,paralleling the increase in HF operations.More than 700 M≥3 earthquakes,including 10 M≥4 and 3 M≥5 in spatially and temporally clustered seismic events,are correlated closely with active fracturing platforms.Well-resolved centroid moment tensor results for M≥4 earthquakes were shown to occur at very shallow depths around shale formations with active HF,in agreement with some of the clusters,which occurred within the coverage area of temporary or new permanent monitoring stations and thus have been precisely located.After the Xingwen M5.7 earthquake,seismic activity in the salt well area increased significantly.The Xingwen earthquake may have created a unidirectional rupture to the NNW,with an end point close to the NW-trending fault of the Shuanghe earthquake.Thus,a fault in the Changning anticline might have terminated the fault rupture of the Xingwen earthquake,possibly giving the Xingwen earthquake a role in promoting the Changning M6 ev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ngning earthquake injection-induced earthquake deep WELL INJECTION hydraulic FRACTURING salt WELL mine SHALE gas
下载PDF
Tectonic and geological setting of the earthquake hazards in the Changning shale gas development zone, Sichuan Basin, SW China 被引量:4
19
作者 HE Dengfa LU Renqi +3 位作者 HUANG Hanyu WANG Xiaoshan JIANG Hua ZHANG Weika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5期1051-1064,共14页
Hydraulic fracturing is a key technology in shale gas extraction,whether hydraulic fracturing induces earthquakes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public and the focus of scholars’research.The urgency of shale gas minin... Hydraulic fracturing is a key technology in shale gas extraction,whether hydraulic fracturing induces earthquakes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public and the focus of scholars’research.The urgency of shale gas mining and the catastrophic nature of earthquakes highlight the urgent need to study this issue.The Changning anticline at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Sichuan Basin is a key area for shale gas exploitation.Taking this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applies the velocity model of the study area to reposition the M5.7 magnitude earthquake on December 16,2018 and the M5.3 magnitude earthquake on January 03,2019 and their aftershock sequence in this area.Using shale gas exploration drilling and reflection seismic data to carry out structural analysis,and recovering the tectonic geological setting of earthquake occurrence by restoring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Changning anticline,to further explore the seismic mechanism.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angning anticline is a large basement fault-bend fold,and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fault forming the anticline is 18 km,and the Changning anticline absorbs 33%of the fault slip.The Silurian Longmaxi Formation of the Changning anticline experienced larger-parallel shearing along underlying basement faults,forming a micro-fracture system.The footwall ramp of the basement fault is reactivated at present,earthquakes in this area mostly occur along the footwall ramp of the basement fault and above and below it.The anticlinal and synclinal hinge zones are also the earthquake concentration areas,but the earthquake magnitude decreases upwards along the kink-band,and small earthquakes below M2.0 occur in the Silurian Longmaxi Formation.So far,the earthquake in the Changning anticline mainly occurred in the southern limb of the anticline,which is a natural earthquake formed along the footwall ramp of the basement fault.The earthquakes in the Changning area are possible related to the geo-tectonic setting for the southeast outward compressio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t present,the moderate or large-scale earthquakes in the southwest Sichuan Basin are mainly due to the reactivation during late Quaternary of the earlier formed faults.It is suggested to carry out scientific monitoring of seismic activities in shale gas development z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quake hazards SHALE GAS exploration SHALE GAS production hydraulic fracturing fluid OVERPRESSUR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changning ANTICLINE Sichuan Basin
下载PDF
四川泸县M_(s)6.0地震极震区无人机影像震害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肖本夫 张露露 +3 位作者 陈波 毛利 孟凡馨 宴金旭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1-308,共8页
利用无人机平台及倾斜摄影系统对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县M_(S)6.0地震极震区部分区域进行无人机倾斜摄影,构建了群体建筑物高分辨率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目视解译方法对典型建筑物震害和遇难人员周边环境进行解析,初步分析了本次房... 利用无人机平台及倾斜摄影系统对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县M_(S)6.0地震极震区部分区域进行无人机倾斜摄影,构建了群体建筑物高分辨率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目视解译方法对典型建筑物震害和遇难人员周边环境进行解析,初步分析了本次房屋震害和人员遇难原因,为地震现场震害调查、地震烈度评定及灾情研判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县 M_(S)6.0 地震 倾斜摄影 震害调查 三维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