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东昌都红层滑坡的地质成因模式
1
作者 李洪梁 黄海 +7 位作者 张勇 田尤 陈龙 张佳佳 李元灵 高波 杨东旭 王灵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3-509,共17页
藏东昌都红层紧邻北澜沧江结合带(LCS),是近年来新厘定的红层岩系。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红层及滑坡灾害研究,文章基于翔实的现场调查,从构造地质学角度约束滑坡发育的边界条件,总结归纳了藏东昌都红层滑坡的地质成因模式,并对不同类型滑... 藏东昌都红层紧邻北澜沧江结合带(LCS),是近年来新厘定的红层岩系。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红层及滑坡灾害研究,文章基于翔实的现场调查,从构造地质学角度约束滑坡发育的边界条件,总结归纳了藏东昌都红层滑坡的地质成因模式,并对不同类型滑坡典型案例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受区域造山作用影响,藏东昌都红层掀斜,发育大量透入性构造面,导致岩体物理力学性能弱化。藏东昌都红层滑坡的地质成因模式主要包括原生层理型、层理断层型、层理节理型、褶皱节理型和断层节理型等5类。构造面是红层滑坡发育的主控因素,建议在明确研究区构造演化过程及构造框架的基础上,精细刻画滑坡区构造面发育特征。研究成果可为揭示滑坡发育的内在机制及监测预警、工程防治等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成因模式 红层滑坡 北澜沧江结合带 构造面 藏东昌都红层
下载PDF
藏北羌塘牧民家庭牲畜存出栏权衡及影响因素分析
2
作者 刘增辉 周荣柱 +4 位作者 孙维 李少伟 张新永 陈林耀 武建双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591-3601,共11页
本研究以藏北牧民家庭为研究对象,通过半结构式访谈调查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荒漠草原区牧户牲畜存出栏规模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荒漠草原户均牲畜存/出栏规模(254.8/48.6 SSU)显著高于高寒草甸(191.55/33.22 SSU)和高寒草原(189... 本研究以藏北牧民家庭为研究对象,通过半结构式访谈调查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荒漠草原区牧户牲畜存出栏规模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荒漠草原户均牲畜存/出栏规模(254.8/48.6 SSU)显著高于高寒草甸(191.55/33.22 SSU)和高寒草原(189.89/33.49 SSU);对牧户牲畜存栏规模影响最大的因素依次为单位面积产草量(高寒草甸)、家庭规模(高寒草原)和草畜平衡草场面积(荒漠草原),可以解释其变异的10.78%,19.40%和15.99%;对牧户牲畜出栏规模影响最大的因素依次为草畜平衡草场面积(高寒草甸)、家庭规模(高寒草原)和劳动力数量(荒漠草原),可以解释其变异的15.01%,11.20%和23.55%。综上所述,藏北高原牧民户均牲畜存/出栏规模和结构在不同草地类型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且受到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双重影响。在未来制定草原生态保护政策时需要重点考虑资源禀赋和利用方式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羌塘 牲畜存出栏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生计多样性 草地类型
下载PDF
青藏高原雨季特征量的气候特征及其南北差异
3
作者 旦增伦珠 冷佳星 +3 位作者 周顺武 刘胜胜 王传辉 边巴卓嘎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5-587,共13页
利用1980~2019年青藏高原101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量和气温数据,参考《中国雨季监测指标》,计算了雨季特征量(包括雨季开始期、结束期、持续时间、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分析了青藏高原雨季特征量的气候特征,并讨论了雨季特征量的区域差... 利用1980~2019年青藏高原101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量和气温数据,参考《中国雨季监测指标》,计算了雨季特征量(包括雨季开始期、结束期、持续时间、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分析了青藏高原雨季特征量的气候特征,并讨论了雨季特征量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雨季开始期最早(晚)为5月2日(6月19日),由高原东部向西部逐渐推进;结束期最早(晚)为9月15日(10月20日),由高原西部向东部快速结束;青藏高原东部(西部)雨季持续时间超过5个月(不足3个月)。(2)青藏高原雨季开始期与持续时间的年际变化幅度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其中,藏东南和柴达木盆地变化幅度较大;雨季结束期(降水量)的变化幅度明显偏小(大),雨季结束期变化幅度大(小)值区与降水量变化幅度小(大)值区相对应。(3)相比于雨季结束期,开始期与持续时间和降水量的关系更为密切,即雨季开始期早(晚)对应雨季持续时间长(短)和雨季降水量多(少)。(4)青藏高原雨季各特征量主要以唐古拉山(32.5°N)为界,呈现出南北反相的空间分布特征。相对于北部,南部雨季开始偏晚,结束早,持续时间短,降水量偏多、降水强度偏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雨季 雨季特征量 降水 南北差异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与华北地块强震间的相关迁移 被引量:6
4
作者 曹凤娟 王亮 +3 位作者 李君 王喜龙 杨牧萍 张博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54-564,711,共11页
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地应力实测结果表明,我国大陆地区存在近似于辐射状的区域应力场,其辐射中心位于青藏地块东部.本文首先定义我国大陆应力场近似辐射中心(35°N、100°E)为动力源点,在此基础上计算了1900年以来我国大陆东部地区... 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地应力实测结果表明,我国大陆地区存在近似于辐射状的区域应力场,其辐射中心位于青藏地块东部.本文首先定义我国大陆应力场近似辐射中心(35°N、100°E)为动力源点,在此基础上计算了1900年以来我国大陆东部地区(30°N—44°N、104°E—125°E)所发生的34次MS≥6.0地震震中到动力源点的距离与地震发生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世纪南北地震带中北段发生MS≥7.0地震后,华北地块陆续发生了一系列MS≥6.0地震,且有随时间从南北地震带附近大体向东迁移的规律.据此说明,华北地块的地震主要受控于印度板块作用下青藏地块向我国大陆东部挤压的影响,在其作用下产生了华北地块MS≥6.0地震的系列东向迁移活动.总体来看有4组明显的地震迁移活动,每组地震"序列"的迁移视速度约为80km/a.华北地块首发MS≥6.0地震距南北地震带中北段最近一次MS≥7.0地震的时间间隔约为1个月至11.8年,且60%的MS≥6.0地震发震地点在(39°N±1.5°)区域内.据此推测,2008年汶川MS8.0和2013年芦山MS7.0地震后,华北地块近年存在发生MS≥6.0地震的可能,晋冀蒙交界和环渤海及其附近地区值得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青藏地块 动力源 迁移 华北地块
下载PDF
NAO对青藏高原中东部夏季降水双极振荡模态影响的时间尺度厘定 被引量:7
5
作者 刘焕才 李曼 +2 位作者 石培宏 刘力 孙建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33-641,共9页
通过对1961 2010年青藏高原中东部66个台站夏季降水的EOF分析,进一步证实在现代气候背景下南北双极振荡模态是夏季青藏高原最主要的降水空间结构,并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相关分析表明该模态与夏季北大西洋涛动(NAO)存在稳定密切的联系。... 通过对1961 2010年青藏高原中东部66个台站夏季降水的EOF分析,进一步证实在现代气候背景下南北双极振荡模态是夏季青藏高原最主要的降水空间结构,并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相关分析表明该模态与夏季北大西洋涛动(NAO)存在稳定密切的联系。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能够根据NAO和青藏高原降水双极振荡模态时间系数序列自身的特点而把原序列中不同时间尺度的信息分离出来,夏季NAO与青藏高原降水双极振荡模态之间最显著的联系主要发生在以准3~4年为周期的年际信号里,因此,以NAO为主的北大西洋大气活动(而非该地区的海温变化)可能是驱动青藏高原夏季降水南北双极振荡模态形成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夏季降水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北大西洋涛动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部地体划分及其构造演化 被引量:30
6
作者 陈炳蔚 王彦斌 左国朝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A02期98-113,共16页
采用构造地层地体分析方法,对沿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长近900km,宽100km)走廊域研究区内的地质构造进行了重点研究.以现有的资料,把研究区划分出由3个地体群组成的3个大的构造单元,即它们由南往北是青藏地体群... 采用构造地层地体分析方法,对沿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长近900km,宽100km)走廊域研究区内的地质构造进行了重点研究.以现有的资料,把研究区划分出由3个地体群组成的3个大的构造单元,即它们由南往北是青藏地体群、古西域地体群、准噶尔-南蒙地体群.这些地体群经历早古生代的裂解、离散,晚古生代的拼合,中生代以来进入陆内活动阶段时又经历两次(即-次由北往南,另-次由南往北)强构造挤压作用,致使地壳变形和缩短,形成现今青藏高原北部的构造格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体划分 古西域地台 构造演化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地震窗口特征及其预报意义 被引量:14
7
作者 刘小凤 梅秀萍 张小美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9-364,共6页
利用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弱震活动资料筛选出3个具有中短期预报效能的地震窗口,分析了MS≥5.0地震前各个窗口的异常特征,提取出半定量的中短期预报指标.即:在中强地震前80%的异常出现在地震前1~6个月,以中心异常出现时间向后推1~6个月作... 利用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弱震活动资料筛选出3个具有中短期预报效能的地震窗口,分析了MS≥5.0地震前各个窗口的异常特征,提取出半定量的中短期预报指标.即:在中强地震前80%的异常出现在地震前1~6个月,以中心异常出现时间向后推1~6个月作为预测的发震时间;异常幅度与未来震级之间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对于7级以上大地震,古浪窗的显著异常主要对应边界水平剪切走滑活动断裂上发生的地震;舟曲窗和乌海窗的显著异常主要对应活动块体内部挤压逆冲断裂上发生的地震.而5~6级的中等地震没有明显的对应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窗口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 中短期地震预测
下载PDF
西藏格仁错北沿岸中二叠世珊瑚化石的发现 被引量:4
8
作者 石秋圆 纪占胜 +3 位作者 武桂春 李浩 何继富 仲昭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04期319-320,共2页
海相二叠系是特提斯构造域西段的中东和西亚地区重要的油气产层。在特提斯构造域东段,羌塘盆地和措勤盆地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目标勘探盆地(赵政璋等,2001a;王剑等,2004,2009;付孝悦等,2005;王成善等,2006;刘家铎等,2007;南征兵等,2008,2... 海相二叠系是特提斯构造域西段的中东和西亚地区重要的油气产层。在特提斯构造域东段,羌塘盆地和措勤盆地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目标勘探盆地(赵政璋等,2001a;王剑等,2004,2009;付孝悦等,2005;王成善等,2006;刘家铎等,2007;南征兵等,2008,2012)。纪占胜等(2008)指出措勤盆地碳酸盐岩相的中、上侏罗统具有重大的油气勘探价值,同理,措勤盆地碳酸盐岩相的二叠系也具有重大的油气勘探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格仁错北 中二叠世 珊瑚 油气勘探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东部夏季降水变化及其与北大西洋涛动的联系 被引量:18
9
作者 刘晓东 侯萍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61-570,共10页
利用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1961~1990年2000m以上的66个台站夏季(6~8月)降水资料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发现高原南北降水具有反向变化的特点;结合500hPa高度场及风场资料,讨论了造成高原中东部降水异常的环流特征,指出北大西洋涛... 利用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1961~1990年2000m以上的66个台站夏季(6~8月)降水资料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发现高原南北降水具有反向变化的特点;结合500hPa高度场及风场资料,讨论了造成高原中东部降水异常的环流特征,指出北大西洋涛动变化可能是影响高原中东部降水的重要原因之一。与北大西洋涛动相联系的中纬度西风异常,通过对高原的西风环流的动力作用的改变,进而引起高原南北槽脊系统的同时加强或减弱,最终造成高原南北部降水的相反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夏季 降水 经验正交函数 北大西洋涛动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侧民丰站2011年7月对流层和低平流层大气观测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敏仲 魏文寿 +2 位作者 何清 杨莲梅 程玉景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03-1214,共12页
利用2011年7月1-31日在青藏高原北侧民丰站进行加密探空观测获取的高空气象资料,分析了民丰夏季大气结构和塔里木盆地南缘上空的水汽特征。结果表明:(1)受青藏高原地形热力影响,民丰夏季对流层高度可达到16 000m以上,其绝对高度与珠峰... 利用2011年7月1-31日在青藏高原北侧民丰站进行加密探空观测获取的高空气象资料,分析了民丰夏季大气结构和塔里木盆地南缘上空的水汽特征。结果表明:(1)受青藏高原地形热力影响,民丰夏季对流层高度可达到16 000m以上,其绝对高度与珠峰地区对流层绝对高度相近;0℃层高度约为3 450m,略低于珠峰地区。(2)夏季副热带西风急流在青藏高原北侧表现强劲,呈东西向分布,厚度约为12 000m,最大风速中心带位于10 700~11 400m高度,最大风速达到45m.s-1以上。(3)受副热带西风急流底部西风和西西南风影响,夏季青藏高原西北部上空的水汽被输送到塔里木盆地南缘,若羌、民丰及和田站上空3 000~7 500m高度存在湿度大值层,平均相对湿度在60%~70%之间,最大湿度可达到85%以上。(4)民丰夏季白天对流边界层可达到3 200m高度,夜间稳定边界层高度约为1 200m,远远高于珠峰地区的观测结果,但低于敦煌地区的边界层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北侧 对流层和低平流层 大气结构 高湿层 副热带西风急流
下载PDF
藏北改则—班戈地区下白垩统多巴组的高频旋回沉积特征与盆地性质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冠民 钟建华 +1 位作者 王建平 陈清华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46-355,共10页
西藏北部改则—班戈地区的下白垩统多巴组中所发育的Ⅴ级旋回表现出 3种垂向沉积序列 :潮坪相碎屑岩沉积序列 (Ⅰ )、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序列 (Ⅲ )和碳酸盐岩、陆源碎屑岩混合沉积序列 (Ⅱ )。其中序列Ⅰ 1和Ⅲ是正常的沉积水体向上变... 西藏北部改则—班戈地区的下白垩统多巴组中所发育的Ⅴ级旋回表现出 3种垂向沉积序列 :潮坪相碎屑岩沉积序列 (Ⅰ )、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序列 (Ⅲ )和碳酸盐岩、陆源碎屑岩混合沉积序列 (Ⅱ )。其中序列Ⅰ 1和Ⅲ是正常的沉积水体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 ,而序列Ⅱ具有明显的陆源碎屑先进积后退积的特征 ,可进一步分成 3个亚类 :Ⅱ 1、Ⅱ 2和Ⅱ 3。横向上从南部物源区向北呈Ⅰ→Ⅱ 1→Ⅱ 2→Ⅱ 3→Ⅲ的变化过程。结合盆地构造背景和沉积特征 ,本文提出多巴组高频旋回的形成与弧背盆地南部冲断带的冲断作用相对应。冲断作用期 ,物源区粗碎屑物质大量进积 ,大于盆地基底沉降速率 ,沉积水体逐渐变浅 ;冲断间歇期 ,物源区碎屑物质的供应迅速减少 ,基底沉降速率逐渐大于碎屑物质的进积速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旋回沉积 下白垩统 沉积序列 藏北地区
下载PDF
藏北羌塘盆地演化初探 被引量:13
12
作者 刘勇 曹春潮 吕金海 《断块油气田》 CAS 1998年第5期6-12,22,共8页
目的:探讨藏北羌塘盆地演化史。方法:对盆地的岩浆岩、区域地层分布规律及沉积建造进行研究,对羌塘盆地构造演化史进行追踪。结果:阐述了羌塘盆地的构造演化及各期演化造就的盆地类型。结论:指出羌塘盆地在早二叠世具被动大陆边缘... 目的:探讨藏北羌塘盆地演化史。方法:对盆地的岩浆岩、区域地层分布规律及沉积建造进行研究,对羌塘盆地构造演化史进行追踪。结果:阐述了羌塘盆地的构造演化及各期演化造就的盆地类型。结论:指出羌塘盆地在早二叠世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性质。早、中三叠世由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向弧后盆地转化。晚三叠世为弧后盆地。早侏罗世由弧后盆地向前陆盆地转化。中、晚侏罗世为前陆盆地,白垩纪及其后为山间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构造 构造演化 盆地类型 盆地演化 西藏
下载PDF
跨断裂水准剖面观测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四新 王双绪 +2 位作者 张希 侯海涛 王琳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5年第4期22-28,共7页
由于活动地块的相对运动和变形,其边界带往往构造活动强烈,是反映地壳运动的敏感部位。基于上述思路,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发生后,通过大范围监测布设在青藏块体北部地区及周边主要构造带上的水准剖面,在短期内快速获取了大范围的断裂活... 由于活动地块的相对运动和变形,其边界带往往构造活动强烈,是反映地壳运动的敏感部位。基于上述思路,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发生后,通过大范围监测布设在青藏块体北部地区及周边主要构造带上的水准剖面,在短期内快速获取了大范围的断裂活动信息和不同断裂带对大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化的响应特征。实践证明,这种监测方式灵活、作业周期短、资料处理快,能及时对震情趋势做出估计,不失为当前区域形变监测工作的一种新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断裂水准剖面 青藏块体北部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中强震前磁偏角短临异常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马玉虎 马文静 《高原地震》 2003年第1期21-28,共8页
分析自1987年以来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各地磁台地磁偏角在Ms≥5 0级以上地震前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在离各地磁台300km以内的中强地震前地磁D分量会在短期内出现异常现象(可通过斜率值和相对速率值变化提取异常信息),该异常对地震发生时间... 分析自1987年以来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各地磁台地磁偏角在Ms≥5 0级以上地震前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在离各地磁台300km以内的中强地震前地磁D分量会在短期内出现异常现象(可通过斜率值和相对速率值变化提取异常信息),该异常对地震发生时间和地点的判断具有实用价值,而对震级的判断较差,异常可显示中期向短期过渡的判别指标:斜率值或相对速率值超过预定的警戒值视为异常,异常大都在震前2个月至1个月前后的时间内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偏角 异常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 地磁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前兆台网分布及前兆监测能力 被引量:1
15
作者 马文静 都昌庭 +4 位作者 张晓清 陈兵 张元生 李英 马玉虎 《高原地震》 2003年第2期1-9,共9页
收集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流体、形变、电磁三大学科90个定点前兆观测台项和69个跨断层流动测量场地的基础资料,提出前兆反映能力的概念和计算其空间分布的方法,对该区前兆观测台网的分布、前兆反映能力和监测能力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青藏高原北部 前兆台网 前兆反映能力 前兆监测能力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部浅层地温异常特征及中短期地震预测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小凤 《高原地震》 2002年第2期1-7,共7页
利用浅层地温时空演化特征与中强地震活动的关系 ,研究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1 980年以来发生的几次中强地震前浅层地温异常特征。结果表明 :分布在不同地质构造单元的地温测站在地震前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中强地震发生的中短期异常指标在... 利用浅层地温时空演化特征与中强地震活动的关系 ,研究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1 980年以来发生的几次中强地震前浅层地温异常特征。结果表明 :分布在不同地质构造单元的地温测站在地震前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中强地震发生的中短期异常指标在空间上表现为地热涡的出现、活动和迁移 ,在时间上多数地震以高值异常为主 ,持续时间随震级大小而变化 ,中强地震一般持续 1~ 6个月 ,强震持续时间可达 1~ 2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温异常特征 中短期地震预测 青藏高原 地热涡 地震前兆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缺震特征及其短期预报意义
17
作者 陈玉华 张恩育 《高原地震》 2003年第2期10-16,共7页
以活动地块为单元,研究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1985年以来的缺震异常与中强地震的对应关系,认为青藏高原北部地区缺震异常具有一定的地震预报效能,尤其是在祁连地块、柴达木地块及共和地块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可作为该区中期和短期地震预报的... 以活动地块为单元,研究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1985年以来的缺震异常与中强地震的对应关系,认为青藏高原北部地区缺震异常具有一定的地震预报效能,尤其是在祁连地块、柴达木地块及共和地块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可作为该区中期和短期地震预报的判据之一。多个地块同步出现缺震异常意味着某一地块6级以上地震孕育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北部 缺震异常 短期预报
下载PDF
北喜马拉雅带早侏罗世OIB型玄武岩发现: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 被引量:1
18
作者 魏永峰 肖倩茹 +3 位作者 吴建鑫 肖渊甫 杨剑红 林美英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52-468,共17页
早侏罗世库局OIB型玄武岩分布于北喜马拉雅带东端,其作为夹层产出于早侏罗统普普嘎组下部层位,围岩为粉砂质板岩、泥岩。代表性样品玄武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锆石24个分析点的n(^(206)Pb)/n(^(238)U)年龄为115.2~240.9 Ma,n(^... 早侏罗世库局OIB型玄武岩分布于北喜马拉雅带东端,其作为夹层产出于早侏罗统普普嘎组下部层位,围岩为粉砂质板岩、泥岩。代表性样品玄武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锆石24个分析点的n(^(206)Pb)/n(^(238)U)年龄为115.2~240.9 Ma,n(^(206)Pb)/n(^(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90.8±1.2 Ma(n=16,MSWD=3.6),为早侏罗世早期,代表了岩浆的结晶时代。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石具有低K_(2)O、中MgO及高TiO_(2)、P_(2)O_(5)、TFeO特征,(La/Yb)_(N)为4.4~10.3,δEu=0.89~1.07,富集Rb、Ba、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及Nb、Ta、Zr、Hf、Ti等高场强元素,为大陆边缘裂谷背景的具有OIB型地球化学特征的拉斑玄武岩。库局OIB型玄武岩与含石榴子石、尖晶石二辉橄榄岩部分熔融(Gt>Sp)有关,显示出岩石圈地幔物质的印记。岩石成因模式可以解释为正在孕育的地幔柱诱导的上涌软流圈物质与岩石圈地幔物质混合后在拉张背景下发生减压熔融的产物,这种地幔热柱或热点可能与Kerguelen热点的早期活动有联系,岩浆演化过程中发生了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的分离结晶作用,在侵位过程中遭受了一定程度下地壳混染。早侏罗世库局OIB型玄武岩的发现填补了北喜马拉雅带东端早侏罗世岩浆活动记录,为认识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早侏罗世构造演化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B型玄武岩 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早侏罗世 北喜马拉雅带 西藏库局
下载PDF
青海和北京地区不同个例雷暴云电荷结构特征差异的数值模拟分析
19
作者 李江林 余晔 +3 位作者 张彤 昝蓓蕾 李亚珺 李万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14-828,共15页
利用加入起电、放电参数化方案的数值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Version 3.7.1),WRF3.7.1_ELEC],分别对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大通地区和华北地区北京西部山区的两次雷暴过程进行模拟研究,对比分析两个不同地区... 利用加入起电、放电参数化方案的数值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Version 3.7.1),WRF3.7.1_ELEC],分别对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大通地区和华北地区北京西部山区的两次雷暴过程进行模拟研究,对比分析两个不同地区雷暴个例的电荷结构特征差异及原因。结果表明:对发生在两个地区的雷暴个例,模式均能够较好地模拟出雷暴的移动方向、回波强度以及形状的变化特征。对比两个个例不同发展阶段雷暴云电荷结构可以看出,除了在发展旺盛阶段两个地区的雷暴云电荷结构自下而上均为“+-+-”的四层结构,在发展初始阶段和消亡阶段,两个地区雷暴云电荷结构明显不同。造成两个雷暴个例在雷暴云初始和消亡阶段电荷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云中霰粒子混合比和有效液态水含量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华北平原 雷暴云 电荷结构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部板块构造地球物理特征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臣 《青海地质》 1991年第2期1-13,共13页
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境内跨越四个一级板块构造单元、四个二级板块构造单元和九个三级板块构造单元。通过对重力、航磁、低频地震反射和大地电磁测深等地球物理资料的分析,总结出一级板块构造单元边界断裂即岩石圈断裂的地球物理标志及... 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境内跨越四个一级板块构造单元、四个二级板块构造单元和九个三级板块构造单元。通过对重力、航磁、低频地震反射和大地电磁测深等地球物理资料的分析,总结出一级板块构造单元边界断裂即岩石圈断裂的地球物理标志及三级板块构造单元的地球物理场特征。利用地球物理资料建立了地壳重力模型。地壳表面被断裂切割成若干断块,且由地表往深部分若干物性层,据此建立变密度层块地壳结构模型,用以解析板块所涉岩石圈结构特征。地壳巨厚并且壳内存在低阻层是青藏高原板块构造的特征之一。其低阻层呈水平层状时为稳定的刚性地块,对应板块构造单元为隆起区;当低阻层呈波状起伏时为不稳定的柔性地块,对应板块构造单元为海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 构造 地球物理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