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vestigation of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among Three Species of Channa Based on ITS Sequence Analysis
1
作者 Shuren ZHU Qinglei MENG +1 位作者 Yongan ZHU Xirong WANG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16年第1期50-53,共4页
[ Objective ] This study aimed to analyze genetic variation of ribosomal ITS region sequences in Channa argus, C moculata and C. asiatica, and to in- vestigate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among Charma species based ... [ Objective ] This study aimed to analyze genetic variation of ribosomal ITS region sequences in Channa argus, C moculata and C. asiatica, and to in- vestigate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among Charma species based on ITS sequences. [ Method] ITS sequences of three Channa species were amplified by PCR, cloned and assembled to obtain the full length of ITS sequences. [ Result] The full length of ITS sequences of C. argus, C. maculata and C. asiatica was 902, 927, and 902/903 bp, respectively. ITS sequences of C. argus, C. maculata and C. asiatica exhibited higher G + C (72%) than A + T. Interspecific nucleotid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intraspecific differences of these three Channa species. Thus, these remarkably differential ITS fragments could be used to identify C. argus, C. maculata and C. asiatica. Phylogenetic tree constructed by Neighbor-joining and Maximum Likehood methods showed that C. argus shared the lowest genetic distance with C. maculata and the highest genetic distance with C. asiatica. [ Conclusion] This study provided reference for classification, i- dentification, phylogenetic analysis and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of Channa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nna argus c. maculata c. asiatica ITS sequences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下载PDF
杂交鳢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冯晓宇 王宇希 +3 位作者 谢楠 郭水荣 刘新轶 姚桂桂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6-60,共5页
本文研究了杂交鳢(Channa maculate♀×C.argus♂)的亲鱼斑鳢(C.maculata)培育、杂交鳢人工繁殖、孵化和鱼苗培育等技术。结果显示:斑鳢在杭州地区池塘条件下经人工培育可达性成熟,但无法在自然条件下过冬,需进行保温越冬。杂交鳢... 本文研究了杂交鳢(Channa maculate♀×C.argus♂)的亲鱼斑鳢(C.maculata)培育、杂交鳢人工繁殖、孵化和鱼苗培育等技术。结果显示:斑鳢在杭州地区池塘条件下经人工培育可达性成熟,但无法在自然条件下过冬,需进行保温越冬。杂交鳢人工催产繁殖的适宜水温在22℃以上,以25~28℃为宜。25~30℃水温条件下,分二次注射LHRH-A2、HCG和DOM混合催产剂,其效应时间在32 h以内;采用自然受精,泡沫箱或网箱孵化,其平均催产率为93.3%,平均受精率为72.9%,孵化率为64.1%,孵化时间18~45 h;通过定时过筛、分级分养、适时驯食等技术培育20 d左右,鱼种全长可达3.3~3.8 cm,平均成活率5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鳢(channa maculate ×c.argus♂) 人工繁殖 苗种培育
下载PDF
杂交鳢(乌鳢♂×斑鳢♀)及其亲本血液指标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卓孝磊 梁日深 +2 位作者 陈言峰 梁桂洪 邹记兴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2-75,79,共5页
本研究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流式细胞仪和血涂片制作方法,对杂交鳢及其亲本血液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杂交鳢(Channa argus♂×C.maculata♀)与其亲本相比,表现出明显杂种优势:在血液红细胞数目、白细胞数目、血红蛋白含量和... 本研究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流式细胞仪和血涂片制作方法,对杂交鳢及其亲本血液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杂交鳢(Channa argus♂×C.maculata♀)与其亲本相比,表现出明显杂种优势:在血液红细胞数目、白细胞数目、血红蛋白含量和血细胞比容上,杂交鳢都比亲本高,差异显著(P<0.05);在红细胞体积上,杂交鳢均比亲本小,差异显著(P<0.05);杂交鳢及其亲本血液中都含有较少比例的DNA合成期(S期)细胞,但彼此差异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鳢(channaargus×c.maculata♀) 乌鳢(channa argus) 斑鳢(channa maculata) 血液指标
下载PDF
斑鳢(♀)×乌鳢(♂)不同组合F_1代养殖性能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朱林 谢楠 +4 位作者 朱树人 李忠全 冯晓宇 李应森 李家乐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1-84,共4页
用同一广东群体斑鳢(Channa maculate)和4个不同地理群体乌鳢(C.argus)杂交,建立4个杂交组合:广东斑鳢♀×山东乌鳢♂(SG)、广东斑鳢♀×浙江乌鳢♂(ZG)、广东斑鳢♀×江西乌鳢♂(JG)和广东斑鳢♀×湖南乌鳢♂(HG)。将... 用同一广东群体斑鳢(Channa maculate)和4个不同地理群体乌鳢(C.argus)杂交,建立4个杂交组合:广东斑鳢♀×山东乌鳢♂(SG)、广东斑鳢♀×浙江乌鳢♂(ZG)、广东斑鳢♀×江西乌鳢♂(JG)和广东斑鳢♀×湖南乌鳢♂(HG)。将它们的F1代鱼苗根据不同阶段,分别饲养在规格为6 m×2 m(长×宽)小水泥池和6 m×5.5 m(长×宽)大水泥池中,将它们的F1代鱼种通过荧光标记后混养在规格为3 m×3 m×1.4 m(长×宽×高)网箱中。对各组合F1代的生长性能和养殖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广东斑鳢♀×山东乌鳢♂(SG)组合F1代的养殖效果最好,体重、体长增加量最大,分别为582.54 g和34.80 cm。且生长速度最快,平均起捕规格582.54 g和平均产量38.83(100 g/m2),均显著大于其余3个组合的F1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鳢(channa maculate)(♀)×乌鳢(c.argus)(♂) 组合 养殖性能
下载PDF
杂交鳢(斑鳢♀×乌鳢♂)溃疡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防治中草药的筛选 被引量:4
5
作者 金洁南 宋长江 +3 位作者 王力 李建 黄晓声 张学振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9-54,共6页
针对2014年发生在广东省中山市三角镇的杂交鳢(Channa maculate♀×Channa argus♂)溃疡病,开展了病原的分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药物敏感性试验和中草药抑菌、杀菌试验。实验从杂交鳢脾脏中分离到一个菌株S8,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短杆... 针对2014年发生在广东省中山市三角镇的杂交鳢(Channa maculate♀×Channa argus♂)溃疡病,开展了病原的分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药物敏感性试验和中草药抑菌、杀菌试验。实验从杂交鳢脾脏中分离到一个菌株S8,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菌体直、两端钝圆。对该菌进行生理生化鉴定、16S rRNA和gyr B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此致病菌株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当人工感染剂量大于1.0×107CFU/尾时,能引起杂交鳢100%发病死亡。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温和气单胞菌S8对阿米卡星、头孢拉啶等药物高度敏感,对头孢他啶、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等抗菌药物不敏感。应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18种中草药对温和气单胞菌S8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结果显示:石榴皮、五倍子、黄芩对温和气单胞菌S8的抑菌杀菌效果最佳,其次为山茱萸、地榆和芦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鳢(channa maculate♀×channa argus♂) 溃疡病 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 中草药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乌贼膏和酵母膏对生鱼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周萌 朱旺明 +5 位作者 汪福保 罗祖征 谭永刚 崔祥东 韦宏 杨献秀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27-31,共5页
在生鱼(Channa argus×C.maculata)商品饲料中分别添加1%、2%的乌贼膏,1%、2%的酵母膏及其混合物(1%乌贼膏+1%酵母膏),饲养初重为(73.91±1.44)g的生鱼8周。结果表明,饲喂不同饲料的生鱼增重率依次为:2%酵母膏组>(1%酵母膏+1... 在生鱼(Channa argus×C.maculata)商品饲料中分别添加1%、2%的乌贼膏,1%、2%的酵母膏及其混合物(1%乌贼膏+1%酵母膏),饲养初重为(73.91±1.44)g的生鱼8周。结果表明,饲喂不同饲料的生鱼增重率依次为:2%酵母膏组>(1%酵母膏+1%乌贼膏)组>1%酵母膏组>1%乌贼膏组>2%乌贼膏组>对照组,其中1%、2%酵母膏组及其混合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饲料系数以2%酵母膏组显著低于对照组、1%乌贼膏组、2%乌贼膏组和混合组(P<0.05)。饲料中添加酵母膏使生鱼的肝体比、脏体比、肠体比及肠长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脏体比和肠长比在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中添加乌贼膏或酵母膏对生鱼背肌的营养组成没有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1%和2%的酵母膏,生鱼肠道皱襞的密度和高度明显增加,几乎填满整个肠腔。饲料中添加1%和2%乌贼膏,生鱼的肠壁厚度增加,但肠道皱襞的密度减小,以2%乌贼膏组尤为明显。混合添加组的肠道组织结构特点与单独添加酵母膏组相似。研究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1%和2%的酵母膏及酵母膏和乌贼膏的混合物(1%+1%)能显著提高生鱼的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状况,添加2%的酵母膏优势更明显。饲料中添加乌贼膏对生长性能的提高不如酵母膏明显,且随着添加量的增加,生鱼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状况有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鱼(channa argus×c.maculata) 酵母膏 乌贼膏 生长 肠道健康
下载PDF
广西池塘养殖杂交鳢的生长特性 被引量:1
7
作者 杨琼 文衍红 +1 位作者 罗福广 刘俊玲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05-508,共4页
【目的】了解杂交鳢在池塘养殖中的生长特性,为今后在广西推广养殖提供参考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从广东引进杂交鳢鱼苗进行池塘养殖,每月采样测量其体长和体重,并每天测量池塘水温,在广西柳州地区开展一个生长周期的养殖试验。... 【目的】了解杂交鳢在池塘养殖中的生长特性,为今后在广西推广养殖提供参考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从广东引进杂交鳢鱼苗进行池塘养殖,每月采样测量其体长和体重,并每天测量池塘水温,在广西柳州地区开展一个生长周期的养殖试验。【结果】杂交鳢鱼苗经过7个月的池塘养殖,其产量达53256.0 kg/ha,成活率为90.6%;5-12月杂交鳢的体长均处于增长状态,月均增长1.1-7.4 cm,体长生长曲线与池塘水温变化曲线走势基本一致;5-12月杂交鳢体重也呈明显的增长趋势,月均增重16.2-178.2 g,且体重生长曲线的斜率较体长生长曲线更陡。【结论】杂交鳢在广西的池塘养殖效果良好,尤其在广西桂北和桂中地区可替代罗非鱼进行推广养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鳢 体长 体重 生长特性 水温 池塘养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