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nderstanding channel tropis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context of systems biology 被引量:2
1
作者 Ping Liu Songlin Liu +1 位作者 Gang Chen Ping Wang 《Frontiers of Medicine》 SCIE CSCD 2013年第3期277-279,共3页
Channel tropism is investigated and developed through long-term clinical practice.In recent years,the development of channel tropism theory has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This study analyzed channel tropism theory... Channel tropism is investigated and developed through long-term clinical practice.In recent years,the development of channel tropism theory has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This study analyzed channel tropism theory and th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it.Results showed that this theory and systems biology have a similar holistic viewpoint.Systems biology could provide novel insights and platform in the study of channel tropism.Some problems in channel tropism theory,including pharmacology and action mechanism,were investig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stems biology channel tropism theor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PPLICATION
原文传递
基于临床新用的青钱柳中药药性探讨
2
作者 刘佳琪 扈觐玺 +6 位作者 张维 刘双巧 冯颖童 王淳 张建军 高学敏 王景霞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01-1707,共7页
青钱柳为双子叶植物纲胡桃科青钱柳属速生乔木,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南部亚热带的山区,是我国独有的珍贵树种,目前在我国已有大规模种植。青钱柳作为药物最早记载于1975年出版的《全国中草药汇编》,之后又陆续被《中国中药资源志要》《中华... 青钱柳为双子叶植物纲胡桃科青钱柳属速生乔木,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南部亚热带的山区,是我国独有的珍贵树种,目前在我国已有大规模种植。青钱柳作为药物最早记载于1975年出版的《全国中草药汇编》,之后又陆续被《中国中药资源志要》《中华本草》等中药专著以及4个地方药材标准收载。但是没有形成统一的药用部位、采收时间、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的标准,功能主治与当前实际应用存在一定差异,没有紧跟临床进展不断总结并及时更新,尤其缺乏系统的“方-证-症”与之相对应,难以指导青钱柳临床辨证用药和合理用药。青钱柳叶作为别样茶已经有500年以上的悠久历史,于2013年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列入新资源食品目录。因而青钱柳是一味药食两用中药。以临床应用为依据、实验研究为参考,总结青钱柳现有的研究成果,运用中医药思维对其中药药性进行再探索,完善其中药药性,总结和归纳了功能主治,为统一和提升青钱柳药材标准,为其合理配伍配方和辨证用药提供参考与指导。基于临床新用深入探讨青钱柳中药药性对进一步挖掘其价值,提高使用的准确性、规范性及科学性,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钱柳 中药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作用 功能主治 性味归经 用法用量 辨证用药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选穴规律与作用机制研究
3
作者 姜伟 陈少宗 +1 位作者 王喆 万红棉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0-235,共6页
目的:探讨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自建库至2022年4月1日收录的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关文献,并运用Excel 2019整理数... 目的:探讨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自建库至2022年4月1日收录的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关文献,并运用Excel 2019整理数据并建立数据库,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运用R语言构建高频腧穴的共现矩阵,使用Origin 2021制作弦图以对高频腧穴进行可视化分析,采用SPSS 26.0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获得针灸处方304条,腧穴75个,23个高频腧穴,依次为委中、肾俞、夹脊、环跳等,足少阳、太阳经是最常用经脉,特定穴使用最多的是五输穴和背俞穴,多选取腰背部及下肢部穴位。委中-环跳,委中-夹脊-环跳,环跳-阳陵泉等16个强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将高频穴位分为4类。结论: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选穴以肾为本,多为足太阳、少阳经穴,结合局部取穴,标本同治,为针灸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了选穴依据,并总结温针灸治疗本病通过消除炎症反应、改善局部微循环、抑制痛觉神经,提高痛阈等方面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温针灸 腧穴 归经 腰椎间盘突出症 数据挖掘 选穴规律
下载PDF
桃仁性味、归经及功效演变的本草考证
4
作者 李冉 李志鸣 +2 位作者 周冉冉 张艺 陶晓华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9期133-136,共4页
本文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并结合现代文献材料,对桃仁的性味、归经和功效演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考证。考证结果发现桃仁性味、归经的论述古今确有差异:唐代以前,桃仁味苦、甘、辛,性平、温、热,无毒、双仁者有毒、微毒均有记载,元代首... 本文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并结合现代文献材料,对桃仁的性味、归经和功效演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考证。考证结果发现桃仁性味、归经的论述古今确有差异:唐代以前,桃仁味苦、甘、辛,性平、温、热,无毒、双仁者有毒、微毒均有记载,元代首次出现桃仁的归经问题,直至现代桃仁的性味、归经才趋于统一,即苦、甘,平,有小毒,归心、肝、大肠经;在功效演变方面,古今皆用的功效有破血逐瘀、止咳逆、润肠燥。古存今失的功效有辟鬼除邪、杀虫、祛风除蒸等。该研究结果为今后桃仁的深入研究、开发利用等提供本草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仁 性味 归经 功效 考证 本草
下载PDF
中药归经理论源流考释
5
作者 杨兴华 刘扬 郝佳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9期952-956,共5页
药物归经论是阐发药物对人体特定脏腑经络具有趋向性选择和治疗作用的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药物归经论根植于药物本身性味特征,以藏象经络理论为基础,经过临床实践和理论探索,最终理论化、系统化。药物归经理论最早可溯源... 药物归经论是阐发药物对人体特定脏腑经络具有趋向性选择和治疗作用的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药物归经论根植于药物本身性味特征,以藏象经络理论为基础,经过临床实践和理论探索,最终理论化、系统化。药物归经理论最早可溯源于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但记载较为零散,缺乏系统论述。魏晋南北朝到唐宋时期,药物归经论进一步发展,但仍处于萌芽时期。金代医家张元素首创“引经报使”学说,于《珍珠囊》中正式把药物归经作为药性加以论述,药物归经理论正式形成,其弟子李东垣、王好古在继承张元素归经学说基础上不断升华,对张氏“引经报使”理论进行了总结完善。药物归经论不仅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提高了临床疗效,有助于区别同类药物的功效差异,并能指导处方中药的配伍和剂量;提高了辨证施治的精准性,确保了辨证论治的个性化;丰富临床治疗的层次,拓宽治疗角度,使医者处理复杂病机更加得心应手。这一理论影响深远,至今已经成为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归经 引经报使 引经药 易水学派
下载PDF
中药归经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被引量:26
6
作者 徐树楠 支政 +4 位作者 于丽 徐伟超 张弘 王洪博 李渡华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488-1489,共2页
中药归经学说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药基本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历代医家从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文章主要从归经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源流方面,对其相关文献的整理、总结、概括,进而分析其衍变过程,... 中药归经学说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药基本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历代医家从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文章主要从归经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源流方面,对其相关文献的整理、总结、概括,进而分析其衍变过程,提出归经学说最初萌芽于秦汉,雏形于唐宋,形成于金元,发展于明清。为研究中药归经学说的历史沿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归经 形成与发展 研究
下载PDF
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药性研究IV.镇痛作用 被引量:48
7
作者 张明发 沈雅琴 +2 位作者 朱自平 王红武 刘小平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1996年第4期1-4,共4页
对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砂仁、厚朴、苍术、清半夏、木香,非辛温(热)归脾胃经中药生甘草、白鲜皮、苦楝皮、火麻仁、薏苡仁,辛温(热)非脾胃经中药羌活、苍耳子、白前、藁本、款冬花及非辛温(热)非脾胃经中药射干、天冬、莲... 对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砂仁、厚朴、苍术、清半夏、木香,非辛温(热)归脾胃经中药生甘草、白鲜皮、苦楝皮、火麻仁、薏苡仁,辛温(热)非脾胃经中药羌活、苍耳子、白前、藁本、款冬花及非辛温(热)非脾胃经中药射干、天冬、莲须、浙贝母、桑白皮共20味,进行抑制小鼠扭体反应和延长热痛刺激甩尾反应潜伏期的镇痛实验平行比较,又回顾性地调查性味归经在具有镇痛作用中药中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经 脾胃 中药药性 镇痛作用 回顾性 扭体反应 火麻仁 研究 抑制
下载PDF
基于关联规则的中药配伍禁忌配伍特点的分析 被引量:24
8
作者 尚尔鑫 范欣生 +1 位作者 段金廒 叶亮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21-424,共4页
目的以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中药配伍禁忌的组成特点和配伍方式,寻找配伍禁忌特定的属性组和,揭示配伍禁忌部分标志性属性。方法基于关联规则挖掘的方法 ,从药物的性味归经属性上挖掘药典中的中药配伍禁忌组合与常用药对之间的属性组合差... 目的以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中药配伍禁忌的组成特点和配伍方式,寻找配伍禁忌特定的属性组和,揭示配伍禁忌部分标志性属性。方法基于关联规则挖掘的方法 ,从药物的性味归经属性上挖掘药典中的中药配伍禁忌组合与常用药对之间的属性组合差异。结果部分属性组合如热-肺、热-寒、热-苦、热-甘、胃-热等在配伍禁忌中出现频率很高,而在药对中的出现频率则很低。其他属性组合如肾-肺、心-肺、脾-肺等在配伍禁忌和药对中都出现较多,特异性较差。结论通过挖掘研究,证明在配伍禁忌组合中存在着特定的性味归经属性组合,与药对存在明显的差异。若用于判别其他可能的配伍禁忌组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配伍禁忌 药对 性味归经 关联规则 数据挖掘
下载PDF
33种辛味中药挥发油皮肤细胞毒性与药性特征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杨文国 姚俊宏 +3 位作者 陈军 蒋秋冬 姚映芷 段金廒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97-602,共6页
目的考察辛味中药挥发油的皮肤细胞毒性与来源中药药性特征的关联性。方法测定33种中药挥发油的理化参数,采用人角质形成HaCaT细胞考察制得的33种中药挥发油的毒性,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中药药性特征与挥发油皮肤细胞毒性之间的关联性。结... 目的考察辛味中药挥发油的皮肤细胞毒性与来源中药药性特征的关联性。方法测定33种中药挥发油的理化参数,采用人角质形成HaCaT细胞考察制得的33种中药挥发油的毒性,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中药药性特征与挥发油皮肤细胞毒性之间的关联性。结果采用线性典型相关分析法证明辛味中药归经与挥发油皮肤细胞毒性是高度相关的(P=0.0411<0.05),并且发现归肝、肺、胃、肾、大肠等经的挥发油皮肤细胞毒性小,归心、心包、脾、膀胱、三焦、胆等经的挥发油皮肤细胞毒性大。通过非线性典型相关分析法建立一种综合中药药性特征(四气、五味、归经)与挥发油皮肤细胞毒性相关的数学模型(P=0.0414<0.05),发现皮肤细胞毒性小的药性特征组合为凉+苦+归经(肝或肺或肾或大肠或胃),皮肤细胞毒性大的药性特征组合为热+甘+归经(心或心包或脾或膀胱或三焦或胆)。结论药性特征尤其是归经影响辛味中药挥发油的皮肤细胞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药性 归经 皮肤细胞毒性 挥发油 非线性典型相关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析14种归肺经中药无机元素 被引量:13
10
作者 付先军 刘红兵 +1 位作者 李国强 管华诗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88-1490,共3页
目的分析归肺经中药无机元素含量,探讨与其归肺经作用的关系。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14种归肺经中药27种无机元素含量,运用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对无机元素的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14种归肺经中药中常量元素K,Ca,M... 目的分析归肺经中药无机元素含量,探讨与其归肺经作用的关系。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14种归肺经中药27种无机元素含量,运用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对无机元素的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14种归肺经中药中常量元素K,Ca,Mg平均含量最高,Fe,Mn,Zn,Cr,V,Se,N i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含量较高,这些元素与肺经功能系统病理生理有一定的联系。聚类分析发现不同归经数的归肺经中药无明显聚类现象,提示同归肺经而归经数不同的中药在微量元素含量上的亲疏程度并没有明显区别。结论无机元素与肺经中药的归经作用存在一定的联系,但与不同归经数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无机元素 归经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基于中医传统理论建立中药肾毒性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红杰 陈亮 +3 位作者 李天昊 詹莎 陈灵修 陈利国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71-577,共7页
目的研究四性、五味和归经与中药肾毒性的相关性,建立中药肾毒性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估。方法文献检索肾毒性中药111味、非肾毒性中药398味。记录上述中药的四性(寒、热、温、凉和平)、五味(酸、苦、甘、辛、咸、淡和涩... 目的研究四性、五味和归经与中药肾毒性的相关性,建立中药肾毒性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估。方法文献检索肾毒性中药111味、非肾毒性中药398味。记录上述中药的四性(寒、热、温、凉和平)、五味(酸、苦、甘、辛、咸、淡和涩)和归经(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和肝经),进行肾毒性中药、非肾毒性中药与其四性、五味和归经的相关性检验,相关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并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绘制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概率的ROC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结果肾毒性中药和非肾毒性中药在四性归属有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为0.241;肾毒性中药和非肾毒性中药在五味归属有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0.210;肾毒性中药和非肾毒性中药在归经归属无相关性(P>0.05)。四性、五味两个方面12个变量因素入选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四性中的热、平和五味中的苦、甘共4个变量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预测概率分界值为0.28)。结论中药四性、五味、归经3个方面24个变量因素当中,四性、五味两个方面12个变量因素与其肾毒性具有相关性,其中四性中的热、平和五味中的苦、甘为肾毒性的影响变量。在此基础上建立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对于中药肾毒性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肾毒性预测 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 四性 五味 归经
下载PDF
桑白皮水煎总提物及拆分组分对肾阴虚水肿模型大鼠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牛艳 吴广操 +6 位作者 郭月婷 李苗 孙亚萍 冯志毅 王小兰 冯卫生 郑晓珂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5-150,共6页
目的:研究桑白皮水煎总提物及拆分组分对肾阴虚水肿模型的影响,为桑白皮的药性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阿霉素结合甲状腺片灌胃法建立大鼠肾阴虚水肿模型,造模结束后灌胃给予桑白皮水煎总提物及各拆分组分4周,检测血清环磷酸... 目的:研究桑白皮水煎总提物及拆分组分对肾阴虚水肿模型的影响,为桑白皮的药性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阿霉素结合甲状腺片灌胃法建立大鼠肾阴虚水肿模型,造模结束后灌胃给予桑白皮水煎总提物及各拆分组分4周,检测血清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睾酮(T)、雌二醇(E_2)、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_3)、甲状腺素(T_4)、肌酐(Cr)、尿素氮(BUN)、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及尿蛋白等指标,考察桑白皮水煎总提物及各拆分组分对肾阴虚水肿模型大鼠的影响。结果:桑白皮水煎总提物、桑白皮多糖拆分组分和脂肪油拆分组分能显著降低血清cAMP、E_2、T_3、T_4、Cr、BUN、TG、TC及尿蛋白水平(P<0.05或P<0.01),升高血清cGMP、T的水平(P<0.05或P<0.01)。结论:中医临床认为,气为阳,血为阴,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而肾阴虚水肿病症本在肾,标在肺。桑白皮水煎总提物及其拆分组分能显著改善肾阴虚水肿模型大鼠的病理状况,提示这可能与桑白皮"味甘,性寒,归肺经""泻肺平喘,利水消肿""补虚"的性能功效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白皮 肾阴虚水肿 多糖拆分组分 脂肪油拆分组分 性味 归经
下载PDF
中药引经理论与靶向给药 被引量:29
13
作者 赵瑞芝 刘少军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643-645,共3页
目的:通过探讨中药引经理论与现代靶向给药思想之间的关系,为中医引经理论的现代应用提供展望和设想,以期更好的发扬中医理论精华。方法:调研中医引经理论、中药归经思想以及中药药代动力学及生理、生物药剂等研究结果,归纳比较,提出论... 目的:通过探讨中药引经理论与现代靶向给药思想之间的关系,为中医引经理论的现代应用提供展望和设想,以期更好的发扬中医理论精华。方法:调研中医引经理论、中药归经思想以及中药药代动力学及生理、生物药剂等研究结果,归纳比较,提出论点及验证方法。结果:中药引经理论与现代靶向给药思想具有相通之处,目前生理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研究成果可为揭示其内在联系提供方法。结论:引经理论有可能应用于靶向给药系统的设计,克服目前靶向制剂存在的缺点。引经理论与靶向给药关系的研究有助于中医理论的发扬光大,同时可推动引经药作用机理以及物质作用基础等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引经理论 靶向给药 分子生物学 药物分布 细胞膜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常用中药性味归经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萍 王平 +3 位作者 田代志 刘军锋 刘松林 陈刚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207-2208,共2页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常用药物性味和归经的规律和特点,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借鉴循证医学和流行病学的思路与方法,系统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近10年来的相关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100篇溃疡性结肠...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常用药物性味和归经的规律和特点,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借鉴循证医学和流行病学的思路与方法,系统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近10年来的相关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100篇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文献中的用药和药物归类,用SPSS 17.0软件对其性、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所涉及的"性"进行描述统计发现溃疡性结肠炎用药主要是温性(占31.8%),其次是微寒(占21.2%)、寒性(占15.1%)、平性(占15.1%),此4性占到了全部用药药性的83.2%,其它药性使用较少;味则以苦味(32.2%)为先,其次为甘(30%)、辛(27.3%),此3味占到了全部用药药味的89.5%,其它药味则使用较少;"归经"以归脾经(22.36%)的药物为最,其次是归胃经(18.63%)、肺经(13.66%)、肝经(13.04%)、大肠经(11.8%)的药物。结论苦寒入脾经药物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常用药,具有清热燥湿、健脾和胃功能是溃疡性结肠炎中药治疗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药 性味 归经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的国医大师颜正华临床用药规律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吴嘉瑞 郭位先 +1 位作者 张晓朦 张冰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8期16-18,共3页
目的探讨国医大师颜正华临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颜正华教授处方,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0.1)"构建处方数据库,采用软件方剂分析等模块,分析处方用药基本特点。结果就四气而言,温性药物频次最多(7998次),其次为凉性(786... 目的探讨国医大师颜正华临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颜正华教授处方,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0.1)"构建处方数据库,采用软件方剂分析等模块,分析处方用药基本特点。结果就四气而言,温性药物频次最多(7998次),其次为凉性(7866次)、平性(6763次)、寒性(3942次)、热性(95次);就五味而言,苦味药物频次最多(15 260次),其次为甘味(10 810次)、辛味(10 453次)、酸味(2794次)、咸味(1651次)、淡味(1203次)、涩味(186次);就归经而言,肝经频次最多(14 237次),其次为肺经(10 452次)、脾经(10 061次)等。结论颜正华教授处方用药以温、凉药为主,甘、辛味药居多,药物归经以肝、肺、脾经为主,与颜正华用药平和轻灵特点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医经验 颜正华 中药 四气五味 归经 数据挖掘
下载PDF
归胃经寒性中药对胃热证大鼠胃机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小梅 李续娥 +2 位作者 孙桂波 刘金珠 郭宝江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064-1067,共4页
目的:探讨归胃经寒性中药对胃热证大鼠胃机能的影响。方法:用温热药干姜水煎剂连续灌胃大鼠15 d,造成胃热证模型。再分别以黄连、蒲公英、枳实水煎剂灌胃治疗10 d,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大鼠血液中与胃机能相关的生化指标血栓素B_2(TXB_2... 目的:探讨归胃经寒性中药对胃热证大鼠胃机能的影响。方法:用温热药干姜水煎剂连续灌胃大鼠15 d,造成胃热证模型。再分别以黄连、蒲公英、枳实水煎剂灌胃治疗10 d,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大鼠血液中与胃机能相关的生化指标血栓素B_2(TXB_2),6-酮-前列腺素F_(1α)(6-keto-PGF_(1α))、胃泌素(Gas)、胃动素(MTL)、生长抑素(SS)。结果:胃热证模型大鼠血液中的TXB_2/6-keto-PGF_(1α),MTL,Gas较空白组有显著性升高(P<0.05)。6-keto- PGF_(1α)则有显著性降低(P<0.05)。分别予以黄连、蒲公英、枳实治疗后,6-keto-PGF_(1α)与SS有不同程度升高,TXB_2, TXB_2/6-keto-PGF_(1α),Gas,MTL有不同程度降低。各寒性中药治疗组的药效以黄连组最强,其次是蒲公英组,然后是枳实组,且黄连、蒲公英、枳实的高剂量组药效均强于低剂量组。结论:归胃经寒性中药黄连、蒲公英、枳实可有效改善胃热证大鼠的胃机能,且疗效因药物的寒性程度不同而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胃经寒性中药 胃热证 胃机能
下载PDF
采用红外热扫描成像系统研究归胃经寒性中药对胃热证大鼠的热效应 被引量:21
17
作者 李小梅 黄雪群 +3 位作者 李续娥 曾常春 郭周义 郭宝江 《激光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79-185,共7页
目的:利用红外热扫描成像(thermal texture maps,TTM)系统探讨归胃经寒性中药对胃热证大鼠全身不同部位热效应的影响。方法:用干姜水煎剂连续灌胃大鼠(5 g.kg-1.d-1)15天,造成胃热证模型,再分别予以黄连、蒲公英、石斛、枳实4味寒性中... 目的:利用红外热扫描成像(thermal texture maps,TTM)系统探讨归胃经寒性中药对胃热证大鼠全身不同部位热效应的影响。方法:用干姜水煎剂连续灌胃大鼠(5 g.kg-1.d-1)15天,造成胃热证模型,再分别予以黄连、蒲公英、石斛、枳实4味寒性中药水煎剂分大、小剂量治疗10天,采用TTM仪测定造模及治疗前后大鼠全身各部位的热效应变化情况。结果:与造模前比较,胃热证大鼠的中腹、上腹部温度有非常显著的升高(P<0.01),头、颈、左腋下、胸、温度有显著的升高(P<0.05)。治疗10天后,与胃热证模型组比较,黄连大小剂量组的头、左腋下、胸部及大剂量组的颈部温度显著降低(P<0.05),中腹和上腹部温度非常显著降低(P<0.01);蒲公英大小剂量组的左腋下、胸、中腹、上腹部在治疗后的温度显著降低(P<0.05),而大剂量组的头、颈部在治疗后的温度亦显著降低(P<0.05);石斛大剂量组的左腋下、中腹、上腹部及小剂量组的中腹、上腹部温度在治疗后显著降低(P<0.05);枳实组中,仅大剂量组的左腋下、上腹部温度在治疗后显著降低(P<0.05)。结论:大鼠灌胃干姜煎剂造成胃热证模型后,全身多部位温度明显升高,但经黄连、蒲公英、石斛、枳实这4味寒性中药治疗后,各部位温度又降低。大鼠体温降低的程度因药物而异,药物寒性越强,温度降低的部位多且程度大;药物寒性弱,则温度降低的部位少、程度低,且对大鼠全身各部位热效应的影响以上腹部及中腹部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扫描成像系统 归胃经寒性中药 胃热证大鼠 全身热效应
下载PDF
四性、五味和归经对中药肝毒性预测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红杰 李天昊 +3 位作者 詹莎 陈灵修 崔会营 陈青山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08-713,共6页
目的筛选四性、五味和归经中对中药肝毒性预测的重要因素,并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估。方法文献检索肝毒性中药107味,非肝毒性中药431味。记录中药的四性(寒、热、温、凉和平)、五味(酸、苦、甘、辛、咸、淡和涩)和归经(肺经、胃经、脾经、... 目的筛选四性、五味和归经中对中药肝毒性预测的重要因素,并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估。方法文献检索肝毒性中药107味,非肝毒性中药431味。记录中药的四性(寒、热、温、凉和平)、五味(酸、苦、甘、辛、咸、淡和涩)和归经(肺经、胃经、脾经、大肠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和肝经),进行肝毒性中药、非肝毒性中药与其四性、五味和归经的相关性检验,并将相关性变量纳入数据库,利用SPSS Modeler进行数据分析并建立模型,筛选重要预测变量。使用Med Calc绘制各个模型预测概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筛选各个模型预测的最佳分界值。结果建立了Logistic回归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和贝叶斯网络模型,3种模型预测变量重要性排名的前2位均有辛味;3种模型最佳预测分界值均在0.2附近(默认0.5),3种模型预测中药肝毒性的能力均距最优模型有一定差距。结论辛味可能是预测中药肝毒性的重要因素;数据挖掘技术对于中药肝毒性预测研究以及中药毒理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毒性预测 中药 四性 五味 归经
下载PDF
146种归肺经中药药性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松林 陈刚 +2 位作者 刘萍 田代志 王平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528-2530,共3页
目的统计归肺经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功效及毒性的分布情况,依据中医理论系统分析归肺经中药的性能及功效特点。方法以《中国药典》2005年版所记载的146种归肺经中药为样本,通过Access中的VBA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归肺经药物寒性... 目的统计归肺经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功效及毒性的分布情况,依据中医理论系统分析归肺经中药的性能及功效特点。方法以《中国药典》2005年版所记载的146种归肺经中药为样本,通过Access中的VBA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归肺经药物寒性占41.1%,温性占27.4%,平性占23.3%,凉性占6.2%,热性占2.0%。这与肺的生理、病理特点是相符的。五味中以苦、甘味最多,辛味次之,涩味位居第三,咸、酸味位居第四,淡味位居第五。归肺经中药以沉降性质的占药物总数的50.0%,升浮性质的占药物总数的45.2%。这与肺气本身同时具有宣发、肃降气机升降形式相一致。归肺经中药的毒性明显,占该经药物总数的10.3%。结论归肺经中药以苦寒、甘温为主,辛平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味 归经 升降浮沉 毒性 功效 统计分析
下载PDF
方剂性味归经配伍规律的图形化知识挖掘研究 被引量:21
20
作者 尚尔鑫 范欣生 +2 位作者 段金廒 唐于平 丁安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8年第1期39-44,共6页
主要研究了用于治疗不同证型的方剂的药物性味归经配伍规律。分别以用于治疗血虚血瘀证和血虚血瘀兼有血热证的方剂为研究对象,将方剂中的中药分别按性味归经进行分布,应用计算机图形化技术形成分布图。总结分析了不同证型方剂性味归经... 主要研究了用于治疗不同证型的方剂的药物性味归经配伍规律。分别以用于治疗血虚血瘀证和血虚血瘀兼有血热证的方剂为研究对象,将方剂中的中药分别按性味归经进行分布,应用计算机图形化技术形成分布图。总结分析了不同证型方剂性味归经分布图的共同特征和差异点,与用于各种证型的方剂相对应,研究其配伍规律。通过该方法得到了治疗血虚血瘀证及兼有血热时的不同方剂作用特点,与传统中医理论一致。该方法用于方剂性味归经配伍规律研究,可以将中医理论转化为数字化的图形研究,更加直观、形象,便于从中发现规律,为中医方剂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伍规律 四物汤类方 性味归经 数据挖掘 计算机图形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