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传染病预警应用效果评价的预警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罗小连 宫晨 +2 位作者 邓革红 黄兰 吕炜 《应用预防医学》 2023年第6期393-398,共6页
目的基于2017—2021年广西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应用情况,剖析当前传染病预警存在的问题,探讨传染病智慧化预警机制,为提高传染病预警效果提供参考。方法通过Excel 201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7—2... 目的基于2017—2021年广西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应用情况,剖析当前传染病预警存在的问题,探讨传染病智慧化预警机制,为提高传染病预警效果提供参考。方法通过Excel 201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7—2021年广西共发出预警信号120666条,预警信号阳性率、响应率、及时响应率分别为0.22%、100.00%、91.81%。预警信号在时间上主要分布于4~7月和9~10月,且预警信号和传染病发病数呈正相关关系(r=0.85,P<0.05);预警信号主要集中分布于南宁市、桂林市、梧州市等地区;预警病种主要为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不同地区的预警信号阳性率(χ^(2)=155.21,P<0.05)、不同预警方法的预警信号阳性率(χ^(2)=12.48,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构建多点触发、多渠道监测的传染病智慧化预警机制是提升传染病早期识别预警能力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病预警 应用效果 多点触发 多渠道监测 预警机制
下载PDF
实验大鼠常用经穴脏腑效应观察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小卿 郑利岩 +4 位作者 王熙 田国伟 崇菲菲 刘佳玉 于杰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0年第12期2573-2575,共3页
目的:为了验证依据大鼠生物物理学特性检测出的穴位与所属脏腑具有相关性,观察了电针大鼠"内关"穴对血压和心率的影响;电针"上巨虚"对大肠蠕动的影响;电针"肾俞"穴对膀胱内压的影响;电针"三阴交&qu... 目的:为了验证依据大鼠生物物理学特性检测出的穴位与所属脏腑具有相关性,观察了电针大鼠"内关"穴对血压和心率的影响;电针"上巨虚"对大肠蠕动的影响;电针"肾俞"穴对膀胱内压的影响;电针"三阴交"对肠系膜血流的影响。方法:分别记录造模前后或针刺前后大鼠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分析针刺各经大鼠穴位对其所属脏腑效应的影响。结果:各项实验造模前后或针刺前后大鼠生理指标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依据大鼠生物物理学特性检测出的穴位具有循经性,可供动物实验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经穴 经穴—脏腑效应
下载PDF
经穴推拿抗运动性疲劳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刘建宇 刘黎明 +2 位作者 李广周 魏星临 任利敏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1-144,F0003,共5页
目的:观察经穴推拿抗运动性疲劳的效果;方法:将20名男大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人,均应用台阶实验至运动性疲劳,实验组采用经穴推拿方法恢复,对照组采用单纯休息恢复。两组受试者分别在运动前、运动后即刻、经穴推拿或单纯... 目的:观察经穴推拿抗运动性疲劳的效果;方法:将20名男大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人,均应用台阶实验至运动性疲劳,实验组采用经穴推拿方法恢复,对照组采用单纯休息恢复。两组受试者分别在运动前、运动后即刻、经穴推拿或单纯休息后即刻、经穴推拿或单纯休息后24h检测血乳酸、血尿素氮、简单反应时、小腿肌力,统计分析各组数据;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运动后各时相血乳酸、血尿素氮、简单反应时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小腿肌力明显提高(P<0.05);经穴推拿或单纯休息后即刻和24h与运动后即刻比较,各指标变化幅度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治疗后即刻各指标变化比治疗后24h差异性更显著;结论:经穴推拿能有效改善运动性疲劳指标,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恢复,加快体力恢复,且即时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穴推拿 运动性疲劳 恢复 时相 即时效果
下载PDF
“少阳主骨”学说的架构与验证 被引量:18
4
作者 江花 陈庄 +4 位作者 扶世杰 张丰正 史晓玲 江洋 王鸿度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5-9,共5页
目的:验证《黄帝内经》中提出的"少阳主骨"学说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方法:通过前期文献发掘中发现的《黄帝内经》中有关"少阳主骨"的记载,来架构"少阳主骨"的理论原型,以各个分支课题为依托,从不同的侧面,... 目的:验证《黄帝内经》中提出的"少阳主骨"学说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方法:通过前期文献发掘中发现的《黄帝内经》中有关"少阳主骨"的记载,来架构"少阳主骨"的理论原型,以各个分支课题为依托,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阶段,探索其相关的生理、病理原型以及相应的预防和治疗干预措施来对该学说进行验证。结果:前期研究发现《黄帝内经》中所论"骨繇"与骨质疏松症正好对应,骨组织HE切片可见电针胆经组骨微结构较其他组明显改善。骨形成指标显示电针胆经组大鼠骨重建的成骨活动较其他组更活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吸收指标亦提示非经穴组、模型组较其他组破骨活动强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足少阳经穴确有抗骨质疏松效应,为"少阳主骨"学说提供了实验支持,也为该学说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从已经得到的部分理论和实验结果该学说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阳主骨 电针 足少阳经穴 三焦 抗骨质疏松
下载PDF
磁圆针(经穴磁导疗法)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6
5
作者 周晓莉 周秋芳 郭永莉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523-526,共4页
目的:研究并客观评价磁圆针(经穴磁导疗法)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38例患者随机分为经穴磁导疗法治疗组(简称治疗组)和血脂康胶囊对照组(简称对照组),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血脂、动脉硬化指数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均有明显的降血脂... 目的:研究并客观评价磁圆针(经穴磁导疗法)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38例患者随机分为经穴磁导疗法治疗组(简称治疗组)和血脂康胶囊对照组(简称对照组),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血脂、动脉硬化指数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均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治疗组80.83%,对照组78.81%),两组的降脂总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动脉硬化指数均明显下降(治疗组8.43±7.67,对照组6.37±4.11,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经穴磁导疗法具有改善临床症状、调节脂质代谢、抗动脉硬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圆针 经穴磁导疗法 高脂血症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多点微差起爆在沟槽硐室爆破中的应用
6
作者 高文乐 赵锦桥 +1 位作者 李玉民 张金泉 《爆破》 CSCD 1997年第4期46-50,共5页
介绍了利用药包群的多点微差起爆,采用硐室爆破开挖沟槽的方法,这对如何利用药包群的合理布置、装药量和起爆顺序及时差来提高硐室爆破的抛掷率、改善破碎效果及减少爆破危害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 多点微差起爆 沟槽爆破 硐室爆破
下载PDF
基于大气多散射模型和超像素分割的图像去雾 被引量:14
7
作者 王睿 李蕊 廉小亲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4-130,共7页
通过分析大气粒子对光线的多次散射作用,利用大气点扩散函数作为卷积核,基于暗原色图像复原理论,建立了基于多次散射的雾天成像模型,并以函数形状相似性为依据,利用广义高斯分布定量估计出大气点扩散函数核函数在图像域下的相关参数.针... 通过分析大气粒子对光线的多次散射作用,利用大气点扩散函数作为卷积核,基于暗原色图像复原理论,建立了基于多次散射的雾天成像模型,并以函数形状相似性为依据,利用广义高斯分布定量估计出大气点扩散函数核函数在图像域下的相关参数.针对传统暗原色理论以固定大小图像区域估计透射率的不足,提出了基于超像素分割获得景深一致的图像分块方案,通过区域合并,获得更为精准的天空检测效果;基于暗原色先验理论分别估计天空和非天空区域的透射率,并对天空区域的透射率进行修正,不但减少了天空色彩失真,同时也消除了复原结果的光晕现象.本文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将所提出的去雾方法和其他算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去雾算法能够在较短的运行时间内获得对比度较高、细节信息丰富的去雾结果,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处理 图像增强 暗原色先验 多次散射 超像素 去雾 光晕现象 透射率
下载PDF
跨世纪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人格社会化问题刍议
8
作者 王兆琴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CAS 2000年第2期145-148,共4页
跨世纪人才素质培养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 ,是与大学生社会化紧密相连的 ,它体现了社会期望和大学生成才愿望的一致性 。
关键词 人格社会化 大学生 素质培养 高校
下载PDF
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at Different Points on Colorectal Distention-induced Changes in Blood Pressure, Electrogastrogram, Gastric Tension and Gastric Blood Flow
9
作者 陈淑萍 高永辉 +1 位作者 王俊英 刘俊岭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4期360-366,共7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pecificity of the 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EA) at different acupoints on gastric functional activity and gastric blood flow after colorectal distension (CRD) in the rat. Methods: F...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pecificity of the 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EA) at different acupoints on gastric functional activity and gastric blood flow after colorectal distension (CRD) in the rat. Methods: Fifty Wistar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5 groups: a control group, a Zusanli group, a non-point group, a Taichong group and a Neiguan group. Rats were anesthetized after 18 h of fasting, and a rat model of nociceptive blood pressure elevation and abnormal electrogastrogram (EGG) and gastric tension (GT) was prepared by gasbag-induced CRD. EA was given bilaterally, and its effects on gastric blood flow (GBF) of the arcus vasculosi of the greater omentum, blood pressure, EGG fast wave properties, and gastric smooth muscle tension (GT) were quantified. Results: CRD induced an increase in blood pressure that was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by EA at all points (all P<0.05), and the inhibitory effects were greater in the Zusanli and Neiguan groups compared to the non-point group (both P<0.05). CRD also caused reductions in GT and GBF, and in the amplitude, frequency and duration of EGG waves (all P<0.05). These effects were also reversed by EA. The effects of EA on EGG wave amplitude, GT, and GBF were superior in the Zusanli group compared to the Taichong group, Neiguan group, and the non-point group. Conclusion: EA significantly counteracted CRD-induced changes in blood pressure, GBF, EGG, and GT. The effects of stimulation at Zusanli (ST 36)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compared to other points, indicating relative specificity of this acupoi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acupuncture Stomach channel of Foot-Yangming electrogastrogram gastric motion acupuncture effect point specificity
原文传递
针刺阳明经穴调控FALS患者NAD(P)转氢酶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玲 黄银兰 +3 位作者 马腾 万明雨 曹丽翠 姚辉洁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84-1188,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刺阳明经穴后,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FALS)患者骨间肌中NAD(P)转氢酶的差异表达,揭示针刺阳明经穴治疗FALS的分子机制。方法:同一个家系患病组(4例)与正常组(5人),针刺穴位:双侧肩髃、曲池、合谷、伏兔、足三里、解溪,每... 目的:观察针刺阳明经穴后,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FALS)患者骨间肌中NAD(P)转氢酶的差异表达,揭示针刺阳明经穴治疗FALS的分子机制。方法:同一个家系患病组(4例)与正常组(5人),针刺穴位:双侧肩髃、曲池、合谷、伏兔、足三里、解溪,每日针刺1次,留针30min,每10min行针1次,留针期间共行针2次,10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休息2d继续下1个疗程,共针刺3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提取两组(9人)的骨间肌组织,运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技术,运用Gene Ontology(GO)分析细胞成分,生物过程功能注释对NAD(P)转氢酶分析。结果:NAD(P)转氢酶表达在患病组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并且表达呈上调。正常组治疗前后表达无差异。两组治疗前后比较表达均无显著差异。结论:针刺阳明经穴对FALS患者效应机制可能是通过对NAD(P)转氢酶的调控影响线粒体功能,抑制细胞凋亡,起到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D(P)转氢酶 治痿独取阳明 经穴效应 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iTRAQ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