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ower Triassic Inorganic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 in Chaohu, Anhui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26
1
作者 Tong Jinnan Qiu Haiou Zhao Laishi Zuo Jingxu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2年第2期98-106,共9页
This paper reports a Lower Triassic inorganic carbon isotope profile from the North Pingdingshan Section in Chaohu, Anhui Province, China, which was situated in a deep part of the Lower Yangtze carbonate ramp. The ... This paper reports a Lower Triassic inorganic carbon isotope profile from the North Pingdingshan Section in Chaohu, Anhui Province, China, which was situated in a deep part of the Lower Yangtze carbonate ramp. The δ ( 13 C) excursion shows two periods from the Permian Triassic boundary to the lower Spathian substage, corresponding to the ecosystem undergoing evolution and recovery after the end Permian mass extinction and related events. The first period starts at the δ ( 13 C) depletion caused by the mass extinction and evolves with a gradual δ ( 13 C) increase result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some disaster taxa during the Induan. The strong Smithian δ ( 13 C) depletion in the second period might be formed by the collapse of the disaster ecosystem and the biotic recovery occurred with the explosive increase of bioproductivity in the Spathian. Thus the δ ( 13 C) excursion in the Lower Triassic expresses patterns of biotic evolution and recovery during the erratic ecosystem that followed the great end Permian mass extin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er Triassic inorganic carbon isotope extinction and recovery chaohu anhui Province.
下载PDF
Discussion on Induan-Olenekian Boundary in Chaohu, Anhui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7
2
作者 Zhao Laishi Tong Jinnan Zuo Jingxun Ming Houli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2年第2期141-150,共10页
This paper proposes a scheme for the definition of the Lower Triassic Induan Olenekian boundary (IOB) based on investigation of sections in Chaohu, Anhui Province, China as well as data accumulated from other studies... This paper proposes a scheme for the definition of the Lower Triassic Induan Olenekian boundary (IOB) based on investigation of sections in Chaohu, Anhui Province, China as well as data accumulated from other studies elsewhere. The conodont Neospathodus waageni is suggested as the index fossil of the boundary. According to the FAD of N. waageni , the IOB is at the base of bed 25 2 of the West Pingdingshan Section in Chaohu, 42.19 m above the Permian Triassic boundary, and it i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e base of the Flemingites Euflemingites Ammonoid Zone at the s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er Triassic Induan Olenekian boundary conodont biostratigraphy chaohu anhui Province.
下载PDF
铜陵矿集区上石炭统碳酸盐岩矿物学与地球化学的区域对比研究
3
作者 王家宇 徐亮 +5 位作者 谢巧勤 刘童 周跃飞 李振生 徐晓春 陈天虎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4-526,共13页
通过对安徽铜陵和巢湖上石炭统黄龙—船山组剖面碳酸盐岩矿物学和微量元素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铜陵黄龙组底部为一套含草莓黄铁矿的白云岩,中、下部和船山组均是灰岩,矿物组合为:黄龙组底部的白云石+高岭石+黄铁矿+石英(黄龙组底部)... 通过对安徽铜陵和巢湖上石炭统黄龙—船山组剖面碳酸盐岩矿物学和微量元素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铜陵黄龙组底部为一套含草莓黄铁矿的白云岩,中、下部和船山组均是灰岩,矿物组合为:黄龙组底部的白云石+高岭石+黄铁矿+石英(黄龙组底部)→方解石+高岭石+石英(黄龙组中下部)→方解石+伊利石+石英(黄龙组上部和船山组)。而巢湖黄龙—船山组碳酸盐岩为一套含高岭石、石英的灰岩,但从黄龙组底部至船山组顶部剖面中高岭石有增加趋势。微量元素显示,铜陵黄龙—船山组碳酸盐(特别是黄龙组底部白云岩)的V/Cr、Ni/Co、V/Sc比值显著高于巢湖,且Ce与Fe、Mn的无相关性,显著不同于巢湖碳酸盐的正相关特征。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铜陵黄龙组底部碳酸盐沉积于偏还原的环境,黄龙组中上部和船山组碳酸盐沉积于相对贫氧的环境,而巢湖碳酸盐则形成于更加氧化的环境。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早石炭世铜陵古岛的存在可能是导致铜陵沉积环境有别于巢湖的主要原因,该沉积环境为铜陵地区胶状黄铁矿形成的有利地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石炭统 微量元素 矿物学 沉积环境 安徽铜陵与巢湖
下载PDF
2021年巢湖市优质稻新品种展示试验 被引量:1
4
作者 刁慧娟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8期59-61,68,共4页
为了筛选出适合在巢湖市推广的优质水稻新品种、进一步加快全市优质水稻的推广步伐、优化水稻生产的布局,特于2021年选择了15个优质水稻新品种在巢湖市中垾镇进行了展示试验。结果表明:源两优600、丰两优香一号、N两优1998这3个品种表... 为了筛选出适合在巢湖市推广的优质水稻新品种、进一步加快全市优质水稻的推广步伐、优化水稻生产的布局,特于2021年选择了15个优质水稻新品种在巢湖市中垾镇进行了展示试验。结果表明:源两优600、丰两优香一号、N两优1998这3个品种表现优异,其产量均在10000 kg/hm2以上,米质达到2级,生育期适中,在巢湖地区可作优质稻大面积推广种植。另外,又香优龙丝苗、荃香优美占、隆两优899由于米质优异可作小面积优质稻订单生产,其他品种有待继续展示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稻 新品种展示 产量 米质 安徽巢湖 2021年
下载PDF
安徽巢湖地区下三叠统综合层序 被引量:31
5
作者 童金南 赵来时 +2 位作者 左景勋 Hans J.Hansen Yuri D.Zakharov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0-46,共7页
印度阶 -奥伦尼克阶界线的全球层型候选剖面之一位于安徽巢湖地区 ;巢湖地区的下三叠统也是国际上同期地层中生物地层序列最有代表性、多重地层学手段应用齐备、研究效果最好的地层序列之一 .根据巢湖地区 3条代表性下三叠统剖面的岩石... 印度阶 -奥伦尼克阶界线的全球层型候选剖面之一位于安徽巢湖地区 ;巢湖地区的下三叠统也是国际上同期地层中生物地层序列最有代表性、多重地层学手段应用齐备、研究效果最好的地层序列之一 .根据巢湖地区 3条代表性下三叠统剖面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碳同位素地层的最新研究成果归纳出本区早三叠世综合地层序列 ,作为区域地层对比研究的标准 .巢湖的下三叠统明确包含 8个牙形石带和 6个菊石带 ,它们具有区域甚至全球对比意义 ;巢湖地区早三叠世碳同位素δ1 3 Ccarb的演变呈现 2个显著的漂移周期 ,这种有特色的碳同位素漂移 ,不仅具有地层学价值 ,而且可能对于三叠纪初的生物复苏和生态系演变具有指导意义 .在综合地层序列基础上 ,将 3条剖面的古地磁学研究成果链接 ,形成了巢湖地区完整的早三叠世磁性地层序列 ,包括 5个主要的正向极性带和 5个反向极性带 ,这也是目前在本区乃至华南获得的最完整的早三叠世磁极性序列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三叠统 生物地层 碳同位素地层 磁性地层 安徽巢湖
下载PDF
区域地质旅游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以安徽省巢湖市为例 被引量:17
6
作者 张广胜 王心源 +1 位作者 何慧 夏林益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3期290-293,共4页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和特尔菲专家评价等方法,对巢湖市地质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并进行等级划分,进一步明确了地质旅游资源在巢湖市旅游开发中的地位与潜力,提出了对该区地质旅游资源进一步规划和开发的途径和措施.研究结果为更好地开发巢湖...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和特尔菲专家评价等方法,对巢湖市地质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并进行等级划分,进一步明确了地质旅游资源在巢湖市旅游开发中的地位与潜力,提出了对该区地质旅游资源进一步规划和开发的途径和措施.研究结果为更好地开发巢湖市地质旅游资源,推动巢湖地质公园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旅游资源 区域旅游 地质公园 安徽巢湖
下载PDF
安徽巢湖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灰岩中燧石成因 被引量:9
7
作者 杨锐 李红 +3 位作者 柳益群 雷川 雷云 冯诗海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01-511,共11页
安徽省巢湖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以发育一套滨海沼泽-浅海碳酸盐台地环境为主的细碎屑岩至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为特征,灰岩中常见结核状及条带状燧石。燧石多为椭球状和串珠状,部分燧石与灰岩间发育宽约0.5 cm的过渡带。镜下观察灰岩为微晶... 安徽省巢湖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以发育一套滨海沼泽-浅海碳酸盐台地环境为主的细碎屑岩至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为特征,灰岩中常见结核状及条带状燧石。燧石多为椭球状和串珠状,部分燧石与灰岩间发育宽约0.5 cm的过渡带。镜下观察灰岩为微晶生物碎屑灰岩;过渡带也多由微晶方解石组成,多数钙质生物壳体被石英充填或半充填,扫描电镜下可见方解石微溶、石英充填溶孔的现象;燧石主要为隐晶及微晶石英,生物碎屑类型与灰岩中基本一致,且多被石英交代。岩石学特征表明死亡的生物在腐烂降解过程中形成的有机酸抑制了碳酸钙的沉淀,并使部分生物碎屑及灰泥发生溶蚀,胶质二氧化硅沉淀,形成燧石结核。燧石中w(Al)/w(Al+Fe+Mn)平均值为0.63,远大于热水沉积硅质岩的最大值0.35;Fe/Ti平均值为9.5,小于热水成因的最小值20;Al-Fe-Mn三角图投点位于非热液成因区域;燧石中Al2O3含量平均值为0.20%,远高于MgO、Na2O、K2O的含量。分析认为,该区燧石结核的二氧化硅可能来源于陆源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燧石结核 过渡带 灰岩 硅质来源 中二叠统栖霞组 安徽巢湖地区
下载PDF
安徽巢湖平顶山下三叠统牙形石生物地层序列 被引量:10
8
作者 赵来时 童金南 左景勋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14-418,共5页
简要介绍安徽巢湖平顶山下三叠统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的最新成果 .对平顶山西坡剖面 112 .8m厚的下三叠统地层所采集的 2 86件牙形石样品 ,经处理后获得 2 870余枚牙形石样本 ,经鉴定共有 11属 5 1种 .这些属分别是Hindeodus,Isarcicella... 简要介绍安徽巢湖平顶山下三叠统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的最新成果 .对平顶山西坡剖面 112 .8m厚的下三叠统地层所采集的 2 86件牙形石样品 ,经处理后获得 2 870余枚牙形石样本 ,经鉴定共有 11属 5 1种 .这些属分别是Hindeodus,Isarcicella(?) ,Neogondolella ,Neospathodus,Platyvillosus ,Cratognathodus,Parachirognathus,Pachycladina ,Ellisonia ,Aduncodina和Cornudina .牙形石生物地层从老到新可划分为 9个牙形石带 :(1)Hindeodustypicalis-Neogondolellaplanata带 ;(2 )Neogondolellakrystyni带 ;(3)Neospathoduskummeli带 ;(4 )Neospathodusdieneri带 ;(5 )Neospathodusn .sp .C -Neospathodusn .sp .D带 ;(6 )Neospathoduswaageni带 ;(7)Neospathodusn .sp .M带 ;(8)Neospathoduseotriangularis带 ;(9)Neospathodusabruptus-Neospathodushomeri带 .牙形石的组合面貌基本可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牙形石带相对比 .但其中牙形石 (2 ) ,(3) ,(5 ) ,(7) ,(8)带为巢湖地区首次建立 .在下三叠统菊石带控制下所建立的连续的牙形石分带对全球的三叠系阶的对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形石 牙形石生物地层 下三叠统 安徽巢湖
下载PDF
安徽无为—巢湖地区中下二叠统碳酸盐岩成岩作用 被引量:11
9
作者 杜叶龙 李双应 +2 位作者 王冰 赵大千 杨栋栋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43-556,共14页
成岩作用控制孔隙演化,对油气开采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安徽无为—巢湖地区中下二叠统碳酸盐岩广泛发育,有机质丰富,多年来主要集中在地层、古生物及沉积相方面的研究,成岩作用的工作较少。镜下鉴定显示研究区发育溶解作用、去白云化作... 成岩作用控制孔隙演化,对油气开采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安徽无为—巢湖地区中下二叠统碳酸盐岩广泛发育,有机质丰富,多年来主要集中在地层、古生物及沉积相方面的研究,成岩作用的工作较少。镜下鉴定显示研究区发育溶解作用、去白云化作用、压溶作用、破裂作用4种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和泥晶化作用、压实作用、胶结作用、白云化作用、硅化作用、重结晶作用6种主要的破坏性成岩作用。结合C-O同位素分析结果,本区存在海底(浅海台地和深水斜坡)、大气淡水(渗流带和潜流带)和埋藏等3种主要的成岩环境,分别发育不同的成岩作用,海底环境:主要为泥晶化作用(浅海台地)和第一类硅化作用(深水斜坡);埋藏环境:主要为压实作用、压溶作用、白云化作用、第三类选择性硅化作用和晚期重结晶作用;大气淡水环境:胶结作用(潜流带粒状等厚环边胶结物、粒状胶结物和共轴增生胶结物,渗流带重力型胶结物和新月型胶结物)、溶解作用、早期重结晶作用、去白云化作用和第二类硅化作用。研究区除了含有较高的有机质外,还发育较高的孔隙度,最高可达2%~5%,主要集中在船山组和栖霞组的压溶线内及栖霞组硅质层和富硅质灰岩段,孔隙连通性极好,而且线内常含有大量有机质,是油气生成、储集和运移的理想场所。因此,安徽无为—巢湖地区中下二叠统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的研究对本区地质工作的深入、油气资源的预测与勘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中下二叠统 碳酸盐岩 无为—巢湖地区 安徽
下载PDF
巢湖地区早三叠世碳氧同位素地层对比及其古生态环境意义 被引量:30
10
作者 左景勋 童金南 +1 位作者 邱海鸥 赵来时 《地质地球化学》 CSCD 2003年第3期26-33,共8页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环境恶化事件不但导致了生物大绝灭,而且造成了自然界正常的碳循环崩溃。为了研究三叠纪早期生物复苏过程中的环境特征、碳氧同位素演化上的地层学意义,对巢湖平顶山西坡剖面下三叠统碳酸盐岩取样分析。研究结果表...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环境恶化事件不但导致了生物大绝灭,而且造成了自然界正常的碳循环崩溃。为了研究三叠纪早期生物复苏过程中的环境特征、碳氧同位素演化上的地层学意义,对巢湖平顶山西坡剖面下三叠统碳酸盐岩取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巢湖平顶山西坡剖面早三叠世碳氧同位素地层曲线与已知的平顶山北坡剖面碳氧同位素地层曲线相似。δ13C值在Induan阶、Olenekian阶底部首先表现为大幅度负漂,随后呈上升趋势。δ18O值除了表现出1Ma的周期性波动之外,与δ13C低值区对应处也具负偏趋势。δ13C、δ18O值的演化趋势反映了早三叠世海洋环境恶化、生物复苏十分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早三叠世 碳氧同位素地层 古生态环境 取样分析 海洋环境 生物复苏
下载PDF
安徽巢湖平顶山西坡剖面下三叠统殷坑组沉积及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8
11
作者 林春明 张霞 +2 位作者 于进 李达 张妮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363-2373,共11页
本文在对安徽巢湖平顶山西坡剖面下三叠统殷坑组解剖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内部赋存的碳酸盐岩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化学成分及碳氧同位素特征等方面做了系统研究,探讨了其沉积环境和成岩环境,以及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等。研究表明,下三叠... 本文在对安徽巢湖平顶山西坡剖面下三叠统殷坑组解剖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内部赋存的碳酸盐岩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化学成分及碳氧同位素特征等方面做了系统研究,探讨了其沉积环境和成岩环境,以及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等。研究表明,下三叠统殷坑组是在海水不断变深的背景下沉积的,经历了较浅水开阔台地、较深水的上斜坡和下斜坡,最后到深水盆地的4个演化过程。瘤状灰岩在殷坑组极其发育,由瘤体和基质两部分组成,瘤体多为灰色、浅灰色或灰白色微晶灰岩、泥晶微晶灰岩和微晶泥晶灰岩;基质颜色较深,以黄色、褐黄色和黄灰色钙质泥岩为主。条带状、断续状和杂乱状瘤状灰岩在剖面上呈规律性分布,与其所处的沉积环境和后期成岩作用强度密切相关,它们分别发育在下斜坡、上斜坡和深水盆地环境,溶蚀作用依次增强。殷坑组碳酸盐岩δ13 C处于负值区,自下而上,由-5.97‰变为-1.17‰,记录了一个明显的δ13 C正向大漂移,幅度达到4.80‰,这可能与生物复苏、有机质大量埋藏,以及海平面上升和沉积环境的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碳氧同位素组成 瘤状灰岩 下三叠统 安徽巢湖
下载PDF
安徽巢湖二叠系栖霞组碳酸盐岩斜坡沉积 被引量:40
12
作者 李双应 岳书仓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12,共6页
长期以来 ,人们均认为下扬子地区广泛发育的栖霞组碳酸盐岩属于浅海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但以巢湖地区为例研究表明 ,栖霞组主要为碳酸盐岩斜坡沉积。碳酸盐岩碎屑流沉积物形成了臭灰岩段和顶部灰岩段的层状石灰砾岩 ,分布于斜坡上部 ;等... 长期以来 ,人们均认为下扬子地区广泛发育的栖霞组碳酸盐岩属于浅海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但以巢湖地区为例研究表明 ,栖霞组主要为碳酸盐岩斜坡沉积。碳酸盐岩碎屑流沉积物形成了臭灰岩段和顶部灰岩段的层状石灰砾岩 ,分布于斜坡上部 ;等深流沉积物形成了上、下硅质层段的砂屑硅质粒泥灰岩 ,主要分布于斜坡下部。而上、下硅质层段中的钙、硅质页 (泥 )岩属于斜坡远端和盆地沉积 ;唯有本部灰岩段可能属于浅海碳酸盐岩台地沉积。这一认识不仅突破了传统观念 ,而且有助于重新认识下扬子板块二叠纪的古地理特征和盆地构造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沉积 碳酸盐岩 栖霞组 二叠系 安徽巢湖 沉积相 沉积环境
下载PDF
安徽巢湖—滁州地区中生代构造变形特征 被引量:21
13
作者 刘文灿 李博文 +1 位作者 潘宝友 刘玉宝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3-20,共8页
安徽巢湖—滁州地区位于张八岭冲断带的南东侧 ,中生代构造活动十分强烈。早印支期 ,区内以北东—北北东向褶皱和逆冲推覆构造变形为特征 ,形成区内主体构造格架 ,为下扬子构造带的组成部分 ;晚印支期以近南北向挤压作用为主 ,形成北西... 安徽巢湖—滁州地区位于张八岭冲断带的南东侧 ,中生代构造活动十分强烈。早印支期 ,区内以北东—北北东向褶皱和逆冲推覆构造变形为特征 ,形成区内主体构造格架 ,为下扬子构造带的组成部分 ;晚印支期以近南北向挤压作用为主 ,形成北西西—近东西向叠加褶皱构造。燕山期 ,受郯庐断裂构造活动的影响 ,区内断裂活动加剧 ,形成多期不同性质的脆性断裂及其所控制的沉积盆地 (拗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 巢湖-滁州地区 安徽 韧性剪切带 冲断带 断裂构造 挤压作用
下载PDF
安徽巢湖地区早三叠世菊石序列(英文) 被引量:29
14
作者 童金南 Yuri D.Zakharov 吴顺宝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2-204,共13页
由于地处低纬度下扬子碳酸盐缓坡台地较深水区 ,安徽巢湖地区的下三叠统由一系列泥、灰岩旋回层组成 ,并含有丰富的菊石化石。通过对巢北平顶山和马家山一带上二叠统顶部和下三叠统多条剖面的系统研究 ,建立了在华南乃至低纬度特提斯地... 由于地处低纬度下扬子碳酸盐缓坡台地较深水区 ,安徽巢湖地区的下三叠统由一系列泥、灰岩旋回层组成 ,并含有丰富的菊石化石。通过对巢北平顶山和马家山一带上二叠统顶部和下三叠统多条剖面的系统研究 ,建立了在华南乃至低纬度特提斯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以属级分类单位为基础的下三叠统菊石生物地层序列 (从下而上 ) :Ophiceras Lytophiceras带、Gyronites Prionolobus带、Flemingites Euflemingites带、Anasibirites带、Columbites Tirolites带和Subcolumbites带。在提议的全球印度阶 奥伦尼克阶界线层型候选剖面———巢湖平顶山西坡剖面上 ,Flemingites Euflemingites带之底与牙形石Neospathoduswaageni首现点比较接近 ,可以作为本界线主要辅助标志之一。记述采自该区上二叠统顶部及下三叠统 ,尤其是印度阶 奥伦尼克阶界线附近的一些具有年代地层意义的菊石化石资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巢湖地区 早三叠世 菊石 化石 生物地层
下载PDF
安徽巢湖地区下三叠统牙形石生物地层分带及其全球对比 被引量:10
15
作者 赵来时 童金南 +1 位作者 Orchard M.J. 左景勋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23-634,共12页
安徽巢湖地区早三叠世处于下扬子碳酸盐岩缓坡较深水区域,地层序列完整、清晰,各类化石是区域乃至全球最为丰富、序列最为完整的,是研究国际早三叠世年代地层最经典地区之一.对安徽巢湖平顶山西坡剖面、平顶山北坡剖面、马家山南剖面系... 安徽巢湖地区早三叠世处于下扬子碳酸盐岩缓坡较深水区域,地层序列完整、清晰,各类化石是区域乃至全球最为丰富、序列最为完整的,是研究国际早三叠世年代地层最经典地区之一.对安徽巢湖平顶山西坡剖面、平顶山北坡剖面、马家山南剖面系统采样和精细的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结果表明,下三叠统至少可以划分为8个牙形石带,建立了在华南具有代表性的下三叠统牙形石生物地层序列,自下而上为(1)Hindeodustypicalis带;(2)Neogondolellakrystyni-Neogondolellaplanata带;(3)Neospathoduskummeli带;(4)Neospathodusdieneri带;(5)Neospathoduswaageni带;(6)Neospathoduspingdingshanensis带;(7)Neospathodushomeri带;(8)Neospathodusanhuinensis带.并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期地层进行精确对比,为建立下三叠统印度阶与奥伦尼克阶界线的全球层型(GSSP)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 牙形石带 下三叠统 全球对比 安徽巢湖
下载PDF
安徽巢湖湖泊沉积物孢粉-炭屑组合记录的全新世以来植被与气候演变 被引量:41
16
作者 吴立 王心源 +1 位作者 张广胜 肖霞云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83-192,共10页
利用湖泊钻孔的孢粉及炭屑分析资料,探讨了安徽巢湖湖泊沉积物孢粉—炭屑组合记录的全新世以来植被与气候演变。孢粉—炭屑记录表明:本区9870—6040cal.aBP,植被是以壳斗科的落叶、常绿属种为主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气候呈现温... 利用湖泊钻孔的孢粉及炭屑分析资料,探讨了安徽巢湖湖泊沉积物孢粉—炭屑组合记录的全新世以来植被与气候演变。孢粉—炭屑记录表明:本区9870—6040cal.aBP,植被是以壳斗科的落叶、常绿属种为主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气候呈现温和略干的特点;6040—4860cal.aBP,植被是以落叶栎类、栗属、青冈属和栲/石栎属为主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气候由前一阶段的温和略干变为温暖湿润,进入全新世最适宜气候期;4860—2170cal.aBP,植被是以落叶栎类占绝对优势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气温逐渐降低、湿度下降,气候温和干燥,环境整体向着干旱趋势转化,2170cal.aBP左右出现一次明显的干旱事件;2170—1040cal.aBP,森林退缩,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迅速被破坏,演替成以禾本科为主的草地,气候处于转型时期,总体上温和湿润;1040—200cal.aBP,木本植物仅零星分布,可能存在针叶阔叶混交林植被,植被类型逐渐演替成以禾本科、蒿属和蓼属等为主的草丛,其中包括较多的农作物,气候温凉稍湿;200cal.aBP以来,湖区周围零星分布有阔叶乔木,松林在远处可能有分布,植被仍是以禾本科、蒿属和蓼属等为主的草丛,气候相对温暖湿润,但也有若干变凉干的波动,湖泊富营养化水平逐渐增加,人类活动已经对环境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巢湖 湖泊沉积物 全新世 孢粉—炭屑组合 植被演替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安徽巢湖下二叠统孤峰组硅质岩沉积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韩宗珠 肖楠 +3 位作者 李安龙 高芳 徐翠玲 何雨旸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8-85,99,共9页
摘要:安徽巢湖地区孤峰组地层为一套层状硅质岩与泥质岩交互沉积岩系,对其成因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相学研究,以及常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等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区硅质岩在Al-Fe-Mn三角图和SiO2—Al2O3,... 摘要:安徽巢湖地区孤峰组地层为一套层状硅质岩与泥质岩交互沉积岩系,对其成因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相学研究,以及常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等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区硅质岩在Al-Fe-Mn三角图和SiO2—Al2O3,SiO2-MgO双变量图解中都落到生物成因的硅质岩范围内。δCe具有正异常,轻稀土富集,这些特征表明本区硅质岩属海水生物沉积成因。硅质岩的EREE值在22.62~209.03μg/g之间,平均值为88.58μg/g;Ceanom值的范围在0.20~2.78,平均值为1.70;(La/Yb)N值在0.39~2.80之间,平均值为1.01,这些地球化学指标揭示了本区硅质岩形成于深水缺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巢湖 二叠系 孤峰组 硅质岩 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
下载PDF
安徽巢湖平顶山西坡剖面印度阶与奥伦尼克阶界线层高分辨率牙形石生物地层 被引量:3
18
作者 赵来时 童金南 +4 位作者 孙知明 常德峰 张克信 张素新 Mike J.Orchard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1-302,共12页
下三叠统印度阶与奥伦尼克阶全球候选层型剖面之一的中国安徽省巢湖市平顶山西坡剖面界线层,经连续不间断采样获得大量牙形石化石并进行详细的分带工作,建立了该界线层牙形石生物地层.由下往上划分为:1.Neospathodus dieneri带;2.N.waag... 下三叠统印度阶与奥伦尼克阶全球候选层型剖面之一的中国安徽省巢湖市平顶山西坡剖面界线层,经连续不间断采样获得大量牙形石化石并进行详细的分带工作,建立了该界线层牙形石生物地层.由下往上划分为:1.Neospathodus dieneri带;2.N.waageni带.前者依次分为3个亚带:N.dieneri Morphotype1亚带,N.dieneri Morphotype2亚带和N.dieneri Morphotype3亚带.牙形石带可与该界线层的菊石带进行很好的对比;在详细区分牙形石Neospathodus属内各种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地层分布情况,跨越印度阶与奥伦尼克阶界线,演化谱系十分明显,牙形石N.dieneri Morphotype3在奥伦尼克阶之底即Smithian初期演化为:N.dieneri Morphotype3→N.waageni→N.pingdingshanensis、Neos-pathodus dieneri Morphotype3→N.waageni(细齿直立型)→N.n.sp.R和Neospathodus dieneri Morphotype3→N.pakistanensis.从谱系演化的观点出发认为:N.waageni的首现点作为奥伦尼克阶底界是合理的,并在该剖面确定了印度阶与奥伦尼克阶界线位于第24-16层,距剖面大隆组与殷坑组界线40.49m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形石 演化谱系 下三叠统 印度阶与奥伦尼克阶界线 安徽巢湖
下载PDF
基于GIS的环巢湖地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被引量:12
19
作者 秦先燕 彭苗枝 +2 位作者 焦团理 李玉明 李运怀 《地质与资源》 CAS 2020年第2期180-186,共7页
为了了解地质环境条件及其与社会经济的匹配程度,开展了环巢湖地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在分析地质环境特征的基础上,从本底和状态两个角度建立了研究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专家打分法分别确定各个评... 为了了解地质环境条件及其与社会经济的匹配程度,开展了环巢湖地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在分析地质环境特征的基础上,从本底和状态两个角度建立了研究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专家打分法分别确定各个评价指标权重,并基于GIS软件对各指标层加权叠加,最后获得研究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结果.结果表明,环巢湖地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本底状况较好,中-高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3.52%;承载状态主要为盈余-均衡区,超载区面积仅占总面积的0.33%,零星分布在银屏山、刘家墩和雾顶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 承载能力 评价 GIS 层次分析法 巢湖 安徽省
下载PDF
三叠纪年代地层与生物复苏 被引量:6
20
作者 童金南 王德珲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321-1326,共6页
二叠纪末大灭绝之后,三叠纪初残存期和复苏期生态系研究成为当今热点。这也是2005年5月在安徽巢湖召开的“三叠纪年代地层与生物复苏国际学术会议”上的主导论题。逐一介绍了会议学术报告的主题内容,以期提炼相关领域的学术关键和学科... 二叠纪末大灭绝之后,三叠纪初残存期和复苏期生态系研究成为当今热点。这也是2005年5月在安徽巢湖召开的“三叠纪年代地层与生物复苏国际学术会议”上的主导论题。逐一介绍了会议学术报告的主题内容,以期提炼相关领域的学术关键和学科发展趋向。学术主题之一是早三叠世年代地层格架,尤其是印度阶?奥伦尼克阶界线层型;第二是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灭绝和环境事件的表现形式和过程;第三是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及早三叠世微生物岩及其代表的特殊生态系;第四是灭绝事件后三叠纪初一些关键生物类别的演变历程;第五是中生代初生态系复苏过程和型式;第六是早三叠世生物迟滞复苏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之交转折期 生物灭绝与复苏 年代地层 早三叠世 安徽巢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